十件2013年国家大事件盘点带上感悟

请输入您的账户名和密码
党报评2012年新闻界十件大事:十八大主题宣传居首浏览量:&& 手机看新闻&
字号:&摘要:在过去的一年里,新闻战线不断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和热点问题引导,着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和新闻队伍建设。岁末年终,光明日报特别推出2012年新闻界十件大事,和读者一起感受一年里新闻界的动人风景。
  编者按: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新闻战线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集中推出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不断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和热点问题引导,着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和新闻队伍建设,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岁末年终,我们特别推出2012年新闻界十件大事,和读者一起感受一年里新闻界的动人风景。  1、十八大主题宣传隆重热烈  党的十八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闻战线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面反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阐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最根本保证,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为大会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重要位置推出“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栏,开设了“十八大代表风采录”、“回眸十年”、“党建巡礼”、“喜迎十八大”等丰富多彩的专题、专栏和专版,展开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深度报道。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围绕主题宣传集中开展了“走转改”大型采访活动,用基层的生动实践展示社会进步,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反映发展变化。在十八大召开期间,新闻战线围绕大会主题,精心策划、浓墨重彩、各显优势、创新形式,紧扣大会议程,深入解读十八大报告,广泛报道国内外和社会各界对大会的热烈反响,形成了宣传报道的高潮。  十八大胜利闭幕后,新闻战线启动了“学习贯彻十八大”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紧紧围绕十八大主题,发扬“走转改”精神,走进厂矿、企业、学校、村镇、军营、边寨,全面宣传、深入解读十八大精神,充分反映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生动反映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热情和积极行动。各新闻单位深入贯彻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文风的要求,着力在内容、语言、标题、版面等方面改进创新,推出了一大批“短、实、新”的作品,文风清新朴实,形式生动活泼,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欢迎。  专家点评  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我们的十八大报道,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人民的期盼,组织得很有气势,编辑上、报道上都有很大的改变。文风上“短、新、实”的特点表现得比较突出,短句子多了,套话少了,要知道这个时代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套话一说一大串,是没多少人看的。习总书记带头不说套话,媒体在向总书记看齐。报道好看,和“走转改”的积淀也很有关系,用“走转改”的精神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报道就生动活泼,落实在十八大报道中,就比较好地把十八大精神传达给了受众。  2、全国96.5%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企改制  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指出,2012年将启动第二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非独立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报刊出版业结构调整,并提出力争在党的十八前完成既定任务。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8月16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在京举行工作座谈会,就加大地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力度进行部署。  10月24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情况的报告》,通报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展,指出我国3388种非时政类报刊已有3271种完成转企改制,占总数的96.5%.  专家点评  郭全中(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通过转企改制,一方面可以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获得政策红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尽早进行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的大海中锻炼出市场化能力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新春走基层把新闻写在人民心坎上  2012年新闻战线开展的“新春走基层”活动范围更广,规模更大,更加务实深入。2012年1月上旬,中宣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委宣传部和各新闻单位要结合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认真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1月26日,中宣部在北京召开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座谈会。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新闻工作者迈开脚步,深入大江南北、沿海边疆,报道“春运”的繁忙景象,抒写农民工、青年学生等群体返乡过大年的喜悦心情,反映广大城乡居民丰富多彩的新春文化生活,聚焦节日期间忙碌在工作岗位的普通劳动者。报纸、电台、电视台在重要版面和时段推出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报道,普通劳动者的行为、话语和情感成为媒体呈现的主要内容,各种服务信息丰富及时,整个节日报道喜庆热烈、真切感人,务实有用、新风扑面,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专家点评  江志顺(全国首届“范长江奖”获得者、解放军报原摄影部主任):“新春走基层”的记者,没有与家人一起过节,而是跋山涉水,不辞劳苦,深入到“老、少、边、穷”地区去采访,深入到群众家里,与群众促膝谈心、一起过年,这个行动不仅使人民群众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4、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及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揭晓  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291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等3件作品获特别奖,《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等44件作品获一等奖,《采访作风,新闻生命之所系》等90件作品获二等奖,《听孝道故事,眼泪刷地下来了——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感动千万观众》(消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系列)等154件作品获三等奖;20名新闻工作者获得长江韬奋奖,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获奖作品不仅全面展示了2011年举国上下的重大事件和伟大壮举,也集中体现了全国新闻战线逐步深化“走转改”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  专家点评  朱金平(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2011年中国新闻界的优秀报道成果,获奖当之无愧。作为此次中国新闻奖的评委,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优秀作品,是获奖的通行证。事实说明,一家媒体要想其作品参评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重在平时树立精品意识。  5、新闻战线走转改图片展举行  日—11月15日,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记协共同举办的“躬行大地——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图片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图片展共展出中央新闻单位和各省区市新闻单位选送的300余幅图片,全面展示了一年来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走过的难忘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真实再现了新闻工作者“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的风采风貌。展出图片直观而震撼,人民日报记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采访“溜索改桥”、中央电视台记者拍摄的新疆喀什塔县皮里村干部沿着江边悬崖护送孩子上学等图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提高了他们对“走转改”活动的认识。有观众在留言簿上动情写道:“记者同志们辛苦了!希望记者们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到基层接地气,坚持到底!”  专家点评  罗建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这次主题展对于高校新闻学子,也就是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的成长非常有意义,加深了他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一幅幅生动的照片,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新闻源于实践”的深刻内涵,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才是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6、人民网A股成功上市  日,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交易。开盘价31.01元,较发行价上涨11.01元,涨幅为55.05%.人民网是第一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也是第一家在国内A股整体上市的媒体企业。人民网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它将为人民网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文化传媒企业上市探索前进的道路。  专家点评  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人民网A股上市是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传统国有事业单位控制的高端文化资源通过一级市场,来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除了经济效益外,其文化和“制度破冰”的象征意义也是巨大的。人民网背后的主体是《人民日报》及各种衍生业务,在上市之后,如何与真正的商业门户网站竞争,可能需要更多的考量受众主体、用户体验以及经营模式等。  7、“最美”报道弘扬向善道德力量  日,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揭晓最美乡村教师名单,徐德光、邓丽等10位乡村教师和以林子闳为代表的农村教育志愿者团体获得“最美乡村教师”称号。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是新闻媒体“最美”报道的一个缩影:“最美护士”、“最美司机”、“最美高富帅”……2012年,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舆论、凝聚人心、弘扬先进的作用,把宣传时代楷模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以发现伟大的眼光和崇尚先进的情怀,挖掘闪光事例、报道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一次次映入观众和读者眼帘,打动鼓舞了无数人。2012年,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生动展示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时代楷模的高尚情操,让人们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形成了净化人心社会、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专家点评  涂光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在“最美”事迹的传播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热烈。网友们盛赞英雄,数百家媒体继而跟进,这是社会集体向英雄致敬。  8、中央新闻单位采编人员赣州行  日—7月3日,中宣部、全国三教办组织18家中央新闻单位上百名编辑记者到江西赣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和体验。编辑记者们参观了叶坪红军广场、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等革命旧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教育;到农村基层体验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民意,以实际行动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这是继2009年“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2010年“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和2011年“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之后,第五批编辑记者到基层体验生活的活动。这项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已经成为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成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品牌活动。  专家点评  高善罡(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一个星期里,广大编辑记者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与赣南苏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家用心体验,深入调研,虚心学习,广交朋友,心灵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作风得到锤炼,认识得到提高,达到了活动的预期目的。  9、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线  “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日凌晨4时58分,账号“@人民日报”在人民网、新浪网上同步发出第一条微博,标志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两大微博平台正式上线。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新表达”为目标定位,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责任使命,内容设计以传播人民日报观点和信息为主,兼顾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服务类信息,并适时组织开展微访谈、微直播、微调查等活动,关注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专家评价,人民日报开通官方微博是“微博一小步,党报一大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开通,得到网友积极响应。截至12月26日9时37分,新浪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共发布微博4139条,粉丝达342万余人。  专家点评  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微博技术释放出巨大的表达能量,推动《人民日报》微博融入社会,将高端主动脉与一个个社会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畅通的政治沟通体系,顺应了新媒体发展潮流,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提高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10、中新社成立60周年  日,中国新闻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1952年,在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推动下,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中国新闻社。目前,中国新闻社有48个境内外分社和记者站,员工队伍2000余人,建立了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发布系统。中国新闻社成立60年来,始终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沟通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为使命,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向海外华文媒体提供中国新闻和资讯的重要渠道,成为促进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新闻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专家点评  唐绪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在长期的实践中,中新社逐渐形成了比较清新、平易近人的新闻文风,这使得“中新风格”在相当长时期内显得比较特别。当今中国的舆论空间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广阔,中新社面对新的传播形势,也有进一步发展、锤炼自己风格的空间。
0关注我们南方都市报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南都网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南都网官方微信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相关文章南都网传媒频道编辑关注国家大事读后感
关注国家大事读后感自从钓-鱼-岛事件之后,在一直关注中日关系会怎么发展下去,虽然这些国家大事不应该是我们这样的小民关心的事,自有大人先生们关心,可是古人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说明国家大事不完全是与我们这样的小民无关的,于是想起一件上的时候发生的事,大概是的第二学期,在一节自习课的时候,我后排的一张桌子上的两个做作业的同时在说话,班长警告了一次,让他们不要再说话了,可是这两个没有理他继续说话,班长便直问你们在说,吵得同学不能安心,其中一个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在研究国家大事,班长见不但不听的反而顶撞他,便去去报告给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一听火冒三丈,马上走进教室里把这个同学揪出来痛打了一顿,边打边说,“让你研究国家大事,让你研究国家大事!”看来不论学校里读书的学生还是社会上的小民都是不能关心国家大事的,可是一旦有事,最先遭殃也是学生和老百姓。
话说回来,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我们也期待中日关系友好发展下去,这样我们可以过安安静静的太平日子,做官的继续做官,经商的继续经商,做工的做工,务农的务农,打渔的打渔,我们每一个人都踏踏实实干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可是日本人不让我们这样安安静静的,在属于我们的国土范围内不但碰我们的渔船,还要拘禁我们的船长,这是何等的霸道,何等的野蛮,何等的没有人性,这是什么逻辑,这是强盗逻辑。对于强盗我们应该怎么面对,不需要我说大家应该知道的。
最近网上流传着抵制日货的图片,就有说不应该抵制日货,因为日本的产品质量比国产的好云云,还说对付日本人是国家领导人的事,领导人强硬不起来与日货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面临着日寇的无理取闹的时候,总有人要拿日货的质量好说事,我想不外乎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就是和日本有利益关系的,如果抵制日货就要断的财路,所以他们宁肯钓-鱼-岛被日寇占领,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利益受损,这种人属于汉奸卖国-贼一类;第二种人虽然没有实际利益,但是非常崇拜外国人,即洋人,认为外国的也比中国的圆,骨子里有一种崇洋媚外的情节,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一脸的奴才相,并且是洋奴,认为外国人总是对的,好的,中国人总是不对也不好。第三种人自私自利的糊涂人,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掂不来轻重,只知道自己的私利而不知道国家和民族的大义,甚至不理解“覆巢之下案由完卵”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试想,面对日寇的无理取闹,没有民众的支持,国家领导人能够强硬起来吗?在日中关系还不到非用方式解决的阶段,抵制日货是一种唯一有效的抵抗日本人的手段,我们为什么不用,就因为日货的质量好就要放弃抵抗吗?六十多年前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等狼外婆变成小羊简直是痴人说梦。【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关注国家大事读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注:关注国家大事读后感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3年国家大事件盘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