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本文咏物寄情的手法,写出你最爱的事物,100字左右

咏物词章法概要(讲义)
咏物词章法概要(讲义)
咏物词章法概要(讲义)      一、 什么是咏物词。  顾名思义,就是以咏物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词。是以某种物品为描写吟咏的对象,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词作。  为何要咏物?不要说你写咏物诗词只是单纯为咏物而咏物,如果这样,那毫无意义。其实每个人在准备写一首咏物诗词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感情在,否则你为何要咏他呢?或赞美,或贬斥,或寄托,或感兴,总是有个理由的。写好写差,采用何种方式写作那是另一回事。因此,要咏物,就要把你内心最“触动”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否则为咏物而咏物,有何意思?  王国维老先生在其《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人生三境界,是做学问的三境界,是做任何事情的三境界,那么套用到咏物诗词写作,也可看作是咏物三境界。佛家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境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二境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境也。咏物诗词之境界,大致也可以此论者。  1、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歌咏、描状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韩翃《章台柳》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韦应物《调笑令》      作为千古名篇,这些首诗和词确实写的很好,诗的技巧运用也很高超,确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后来学习诗词写作的人去体会、学习。  但是,若从咏物境界而言,这几首诗词也只能算是咏物诗词的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诗之吟咏紧紧抓住了柳树的形态、特点以及与时令的关系,通过对柳树的细致描写,把柳树描绘得惟妙惟肖,准确到位,同时也同时通过形象化——“春风似剪刀”给人以春的活力的象征与美的启示。可以说但就描绘而言,已经说到家了。但缺点也就在这里。柳树就是柳树,不是别的。  因此读后给我们的感觉是虽然简单明快,但余韵不足,余味不厚。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柳树就是柳树。  在古人的咏物作品中,类似的咏物诗还有很多,如骆宾王《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属此类。象这一类的咏物诗词,大多只是简单的或说是单纯歌咏,除此之外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内涵。  2、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寓理、兴寄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这首《蝉》诗,大意是说蝉颌下垂着高贵冠缨那样的须,它生性高洁,饮餐玉露。它的叫声,从高大疏阔的梧桐树间传出来。因为位于高处,具有高格,所以,它的声音自然能传得远,这并不是因为借了秋风的缘故。但是,如果你只是简单的去看、去理解这首诗,那就坏了,说明你没有深刻的领会到作者这首诗所具有的内涵,诗也就没多少可称誉之处了。其实,虞世南这首诗,其主题是借蝉的形象来表达一种居高声远的品质。“居高声自远”,不仅蝉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寓意双关!那居高者已经不是蝉,而是人了。这是作者的一种的生活感悟。这种感悟借助于蝉这个物件抒发出来,吟咏成诗。蝉已不再是完全原来的蝉,而是有了某种象征或拟意的蝉,作者之“魂”已附到蝉这种“肉体”之上了。正所谓山已不再是原来的山,水也已不再是原来的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类咏物诗词的写法,经常会借助于双关、象征、隐拟、比喻等手段,达到一种物人双关或将哲理诗化的效果。写这类有所隐拟的诗词,需注意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字,联想、想象、比拟、隐喻发挥的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拽。    3、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物我合一、托物言情)  咏物诗词的最高境界,是物与“我”的合一。“我”之身世、感慨、意怀,寄托于物,完全透过物来表达。诗词本身吟咏的明明是“我”自己,但却只是若隐若现,基本不暴露,作者的本意隐寄其中,藏的很深。而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透入理解和领会,却分明又可以感受出来。也就是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山水里面已加入了作者的灵魂。  下面再看看同样是咏蝉,骆宾王是怎么写的。《在狱咏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为唐初四杰之一,他的这首《在狱咏蝉》是他获罪后在狱中写的。诗的大意是:蝉在秋天里高唱,引来被囚禁的人一片思乡之情。你这一头黑色的蝉影,对着我这头发班白的愁苦之人高吟,让人情何以堪!露重了,所以你很难飞走来。风大了,你的叫声很容易淹没在风中。没有人能相信我的调洁,谁能为我表达高尚的心迹呢。  全诗表面看来是在咏蝉,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作者只是假托蝉这个物,抒发的全部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可以说诗从一开始就把蝉和人粘在一起,处处有蝉,处处有人,蝉与人象两个难友时时互相倾诉。蝉即是我,我即是蝉。诗采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是蝉;采用双关手法,自颔联起句句写蝉,但句句又都是写自己。“玄鬓影”、“白头吟”,既是蝉,也是囹圄中的“我”;那“露重”、“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我”的遭际;诗之结尾的蝉之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咏物,物我合一最最佳境界,无非是借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操、节抱、情绪和感慨耳。       二、咏物词的特点。  1、以物为象,择其特性。咏物一定要拿物品来说事,所以,词中的主要意象就是物品或与物品有关联的东西。每种物品,都具有多面性,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咏物词,一般都是选择物象中与情绪最为契合的特性来说。  2、以物为拟,寄托情怀。咏物词一般都有寄托。有“寄托”,就是刻画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比如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词人常常以此寄托情怀。  3、以物构境,烘托情思。咏物词的构境,一般都以所咏之物为中心,取其关联事物作为背景来描写,以此营造氛围,烘托情思。    三、咏物词的写作  张炎《词源》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以。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这是从宋代咏物词总结出的经验。也是咏物词的写作标准。  (一)构思的方法  1、体物情,知物性。任何物件其实都含有一定的物理、哲理、内涵在。当人在某种环境、境遇情况下遇到、想到某种物件,也都可能触发某些情感。咏物,首先要体物。要剥开物之外壳,深入其内核,从中挖掘出物之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哲理或触发某种情绪。诗词摹写物象不能仅仅如照相机那样只是对真实进行再现,而应当融进更多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这才能使作品充分凸现自我,动人心魂。要做体物情,就要全面了解物的特性,哪个特性与主观意思相契合,能为我所用,要在构思阶段就搞清楚。  2、选物象,择意境。刚才说过,物品有多面性,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作时只能取其一面。构思的第二阶段就是要围绕物品这一面的形象,来营造意境。  3、摹物形,赋其神。咏物诗词,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法则。要用形象语言和形象思维,形象语言与形象思维是诗词写作的基本,咏物诗词更是如此。咏物诗词,比之其他题材诗词更要求运用形象思维。无论你是单纯的歌咏、吟颂,还是寓理、讽咏兴寄,与或托物寄兴以言情,都应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没有形象思维,写出来的诗词就是干巴巴的说教或成散文了。古人写诗作词,最讲究兴会神到。有形无神,只是死物一个。只有形神兼备,方堪称得上品。大凡成功的咏物之作,都能做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做到物与我的浑融一体。可以说,人们在咏物诗词中所寻求的,绝不只是物象本身的描绘逼真,而是吟咏者本身的心灵感应。我们要在对物品形象的想象中,抓住心灵感应的一瞬,赋于其特殊的神态。  另外就是咏物当著趣味。顾名思义,咏物诗词吟咏的是物,所以作品应具有必不可少的趣味。对于第一境界的纯歌咏、描状类咏物诗词来说,尤其如此。一首咏物诗词若没有趣味,读起来只会是味同嚼蜡,让人兴致索然。贺知章的《咏柳》诗,之所以好,除了准确的描状外,更主要的就在于“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富含趣味,使整首诗有了活力,余韵悠长。试想若无此等句子,纵然描状的怎样好,还能成为千古名篇吗?若无此等句子,与谜语相较,又有何差别?所以,写这类咏物诗词,要注意充分抓住所咏物什的个性形象特点,运笔要细腻自然,描摹要生动传神,刻画要精准到位,最好要能使读者从中感受到某种美好或体会到某种丑恶,琢磨出点什么启示、味道。如果单纯的去描摹物件,弄不好很可能流于近似谜语之类。这点应特别注意。  (二)写作的方法  1、选择角度,站好位置。咏物诗词粗粗分一下,只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以我观物,还有一个就是以物拟人。以我观物,就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物状。以物拟人,就是赋于物品人的性格,写物即是写人,再仔细想想,似乎还有第三个角度,就是两者的结合,即旁观,又将自己融合进了诗境。在写作时,我们得先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画面和意境才不会混乱。  2、精准刻画,不即不离。精确的写出所吟咏之物的特性、特征、神态,是咏物的基础。精确描状、刻画物之特性、特征、形态、神态,对咏物诗词来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精准的特性描状,说桃也可言杏,咏梅也可移做吟竹,是咏物诗词的大忌。但是,精确的描状摹写并不意味着就是过于求真、求微、求细,也并不意味着要精细细致到具体的一点一滴。若描写过真、过细,反倒失了意味,没了想象的空间。若写的过真过细,如照片何类?其实,咏物诗词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这也就是说写咏物诗词要做到“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不即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不离就是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不粘就是刻画上形容仿佛,内容上不紧贴住物件不放;不脱就是刻画上非此物不是,内容上不脱开所咏之物信马由缰而行远。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充分体察了梅花的形态特点,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与品格。    3、吟咏物性,突出形神。刚刚讲到,描写物品要精准刻画,不即不离。这两者的结合点就是要在抓物性的基础上突出形神。只有突出形神才能做到不即不离。王士稹《带经堂诗话》云:“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钱咏《履园谭诗》亦云:“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意思是说,咏物诗如果一味形似,则显得呆板学究.缺乏灵气;如果一味神似,则会离物太远,使人难以认知。因而应该是两者兼备,形神结合,这样就不再是只有形式上的摹拟,也不再会失之于空泛。所谓“不即不离”,就是指“形”与“神”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又己渗透了诗人的情思。好比画家完成的一幅创作画,不再是单纯地摹描某一“物”的写生,也不是脱离“物”而随意下笔,而是以一定的情意为中心,选取典型的有表现力的画面,创作出既自然真切、又富于情意神采的风景画、花鸟画、人物画、风俗画等。这样的作品形神毕备,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成为咏物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古人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晁以道《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屠隆《论诗文》云:“体物肖形,传神写意。”都强调了形与神的结合。  4、善用手法,有所寄托。咏物之词,要托物以伸意。咏物,要有所寄托。托物以言情,托物以说理。比兴寄托是我国古典旧体诗词写作的一种重要的惯常表现手法。就要充分表达自己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咏物诗既然以物为吟咏的主要对象,那么比兴寄托便成为它的灵魂。有一类咏物诗,虽仍要图貌写象,表现物的神态,但主要目的己不在于物事本身,而是要托物寓意。所谓“意”,或言志,或抒情,或议论,或说理,是诗人要通过物而表达的主观情意。  但这种情意与抒情诗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自由表达也不同,它必须在咏物的基础上进行,或借物述志,或托物喻意,或以物论理,离不开这个物,因而它还是咏物诗。这一类的咏物诗,重心已放在所托喻的“意”上,而不再是物的形与神。但它与抒情诗也不一样,抒情诗的重心完全是抒发诗人主观的情,而这类体物寓意的咏物诗,所表达的重心不一定是所托喻的意,所占的篇幅也不一定是情意部分为多,咏物仍是它占主导地位的内容。所以这一类体物寓意的咏物诗,要兼用比兴、象征、拟人、抒情、议论等,手法较为多样、较为复杂。体物寓意的咏物诗有了寄托,能托物抒情,借物论理,则更上一层楼,可以显示出更大的意义,更丰的内涵,可以表现更蕴藉深沉的形象,能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在的情感,也更加耐人寻味,感人至深。体物寓意的咏物诗主要的  写法分为托物拟人(借物喻人)、缘物写情和借物论理(托物言志),(注:。中国人讲内外兼修,修身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杨梅好吃树难载,富贵人生修炼来;种树育人同一理,好学深思笑颜开”。唐太宗讲:“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三大类,有兴趣的诗友可以搜索一些资料细读,这里不再展开说。  5、善于引导,物情交融。不单纯是咏物词,不管哪一类的作品,情景交融都是最高境界,这是共性的东西。但作为咏物词,总会有一些个性的东西,咏物词的个性,就是所咏之物的存在,词作的谋篇布局都是以“物”为中心来达到抒情写意的目的。“物”的存在,确立了中心,也限制了空间。在这一类作品中做到物情交融,要在画面上善于引导读者的目光,让读者接受作品所描写的物品的特性,接受作者营造的  意境,从而达到物情交融的境界。    (三)写咏物词要注意什么  写咏物词,要注意不丢所咏之物,不脱物的特性,不生造意境,不混淆物种,这是创作意识上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针对一些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有些词友可能还会问到如何选择词牌、如何选韵啊诸如些类的填词的共性问题,推荐有兴趣的朋友读一下龙榆生的《词学十讲》,那里面非常详细地解说了声情的关系。这里先不展开细说。    四、怎么读咏物词 先略说读与写的区别,一个用其法,一个体其情。    1、宋人咏物词时的手法结构。   (1)循环往复法。  在这些词中,作者往往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际上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而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咏物中穿插感情变化,故时空交替正好有助于此。它往往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穿插空间线索,最后达到咏物、叙事、抒情的目的。  以清真之花犯为例,“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是写眼前景,是现在,依然二字交代清晰。“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是继之的状物和抒情。“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转入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开头“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又转回眼前,“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是眼前景继之。“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是从眼前想到未来,而不仅时间上变化,场景亦变,是为空间之变也。“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是想象于未来时空之人的幽思,而这个未来时空里的人思的却还是异时异地之人事也。如此循环往复,真真是百转千回。而表面上写梅花,都是在梅花的大背景下写人事,写情事,梅与情交替反复,美不胜收。    (2)四面环绕法。  这种方法以物为中心,从四面八方来描写,中间穿插感情变化,看上去散乱,实际上条理非常清晰,中心突出。这种写法的特点注重叙事,凡与中心切合的事均可一一道来,以内容为主,空间随着内容的需要自然变化,时间似乎无关紧要。苏轼的水龙吟《杨花》、清真的水龙吟《梨花》、稼轩的贺新郎《赋琵琶》皆为此例。其余白石的疏影《梅花》、齐天乐《蟋蟀》,碧山的齐天乐《蝉》、《萤》,玉田的疏影《梅影》以及南宋末期诸多同题咏物诗《春水》、《红叶》等等莫不如此。现以玉田之《梅影》为例:“黄昏片月”,起笔先交代  影的环境,继之连续用七笔来描写七种影子的状态。“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写疑似之影。“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写的是缥缈影。“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写的是竹外影。“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写的是淡洁影。“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为贞固影。“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写玲珑影。最后一笔“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总括全篇,这似梦如幻的一切不过是酒醒之后的感觉。    (3)物我合一法。  这种方法在咏物词中常见,属于咏物的最高境界。在词中,由于咏物词言情多言志少故似乎不多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谓典范,玉田的解连环《孤雁》、碧山的眉妩《新月》堪当此选。玉田在《孤雁》中借雁的形象遭际写自己的形象遭际,作者把亡国之恨、身世之感和孤雁惊散离群的凄苦遭遇,通过物我合一,借雁发挥无尽的情感,寄托沉重的哀思和幻想。以后我们单独鉴赏。碧山明写新月,实则写故山不在,往梦难圆之哀。以《新月》为例如下:“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写新月下的意境。“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  香径”状物中穿插人事,似情事而非情事,故妙。“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进一步以眉比喻新月,和画眉一拍暗连。“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境界更进一层。以上均正面描写,紧合新月之状。下片转发感慨,“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写世事变迁往梦难圆之感。“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写故山不再矣,无奈的心情。“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此时美好的希望,其实是对家国命运的希冀。透过新月写家国之思,新月为表,家国为里,从而物我合一也。  (4)以传统为主各种方式交替使用,随意变化。  以上举例三种特点明显,但不能代表咏物词的全部。有相当一部分词是用传统的状物手法来写,中间略加变化,便使人感觉耳目一新。  例如梅溪的双双燕《咏新燕》几乎通篇状物,于结尾忽然穿插人事,无限活泼。其东风第一枝《咏春雪》于状物结尾穿插情事,使人产生无限遐思。碧山的天香《咏龙涎香》上片按顺序写采香、制香、燃香和香之云气,循环往复,自成系统,下片再穿插情事,演身世之慨,可谓浑然无迹。其余诸多手法,只要是能够做到章法严整,脉络清晰,都可以一试。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孟轲有过一段话:"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后世学者把这段话节约为一个成语:"知人论世"。历史唯物论要求认识客观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用之于认识一篇古代作品,那就应当是知人论文,具体分析。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有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点。再进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同一  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必然具有思想、艺术上的差异。    3、贴近作品,从语言和意境两个方面感受作者的情绪。  
不单是咏物词,对于所有作品而言,语言是意境的载体,意境是语言的灵魂。但是如何贴近作品呢?多诵读多体会是个很实用的方法。多诵读是对语言方面尤其是所谓语感方面的感受,培养和接受的过程。语言语感包括字词的音律、节奏、组合方式、虚实等等各个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或许未必就会作诗,但是一定能对诗的语言有感性上的具体认识。多体会则是指不是鹦鹉学舌似的儿童的背诵,而是读懂作品,领会意境。这个可以找一些赏析的参考资料,或者与朋友讨论交流。    4、善于发现亮点,学以为用。  
这一部分也不囿于咏物词。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发现亮点。“亮点”一部分是指作品中入眼入心的词、句,一般不难发现。读诗词往往会有某处令人怦然心动,那或者是共鸣,或者是“彼能言我欲言而不能言者”,或者是激发起某种强烈的情感。当然这是感性的。一部分是指作品中的关键句,或者结构语言等某种特色或手法技巧,这个可能需要一些理性的分析。善于发现亮点是学以为用的基础。第二,如何学  以为用。多练笔自然是好方法,有些技巧用多了就能随心所欲。但某些刻意的模仿甚至可能弄巧成拙,西施效颦。灵活使用则可能推陈出新,别有意境。这里就有化用的手法等等,不展开讨论。最后补充两点,一个是忘了招式才是高招;另一个是学的只能是技巧,而诗词的灵魂——真情实感依然来自于生活。    五、咏物词代表作品    暗 香(白石)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 影(白石)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双双燕 咏燕(梅溪)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东风第一枝 咏春雪(梅溪)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鞋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天香 咏龙涎香(碧山)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侯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云天气。  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薰,空篝素被。        花犯 苔梅(碧山)      古婵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馀香空翠被。        眉妩 新月(碧山)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  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绮罗香 红叶(碧山)      玉杵馀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  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  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齐天乐 萤(碧山)        碧痕初化池塘草,荧荧野光相趁。扇薄星流,盘明露滴,零落秋原飞磷。练裳暗近。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暝。  误我残编,翠囊空叹梦无准。楼阴时过数点,倚阑人未睡,曾赋幽恨。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何人为省。  但隔水馀晖,傍林残影。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        解连环 孤雁(玉田)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绮罗香 红叶(玉田)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  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  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南浦 春水(玉田)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  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  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疏影 梅影(玉田)        黄昏片月。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  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  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      注:本讲义材料由萧然人外提纲,柳月整理、飞觞补充、主讲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