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口腔考研科目有没有考研自习室,学校里有没有住的地方?

想辞职考研,找个住宿考研自习室,有了解的留言,谢谢!_百度知道
想辞职考研,找个住宿考研自习室,有了解的留言,谢谢!
提问者采纳
像济南的有个叫乾坤寄宿考研的,你看看吧,可能行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自习室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还是要找几个寄宿式的辅导班住宿考研自习室?额,有点乱,是要找研友一起租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历年哈医大考研分数线,2016录取哈医大考研分数线_研途宝考研网
学校
学院
专业
24小时咨询电话
当前位置:
历年研究生分数线
研途宝哈医大考研分数线最新动态提供历年哈医大考研分数线,2016录取哈医大考研分数线,哈医大考研分数线国家线预测等最新资讯。二本学校想考研到211、985学校现实吗?
题主大二工科女,在一个商科二本学校念工程管理前几天听专业老师说了一大堆“肺腑之言”她说我们专业想考什么985.211的研究生很困难,她还给我们举了好些个学姐学长的失败案例,说他们都是分数上线了,面试被刷了,说一般老师都不愿意要一个二本学校的本科生-_-||。。。就算是有机会能考上,那也只能是一些冷门专业……老师说完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愿意努力提升自己,但我也不希望自己努力的方向根本就是虚无的啊。。。
按投票排序
914 个回答
这种事情啊。有些人会告诉你,「我有一个师兄」,专科出身,专插本读个小城市高校,考研怒上华南理工,现在都读到博士了。「我有一个师姐」,从听都没听过的小学校考华南理工,总分和两门专业课都是第一,总分把本校出身的第二名直接甩出30分去。有些人又会告诉你,你这个专业,报录比摆在那里,每年都是十几比一,二本胜算摆在那里,每年就屈指可数的人,三本胜算摆在那里,有史以来就一个人,跨专业的胜算摆在那里,有史以来就没人过初试。而且「我有一个师姐」,初试过线都二十几分了,还是面试被淘汰了。两边其实都是真的。因为这些人我都认识。但你面对这两边的看起来如此矛盾的真实信息,怎么理解好呢。你要知道,中国太大了。小概率害怕大基数,就算你是万中无一的精英,那在全中国也有十来万人。能拿来让人产生幻觉的鸡血案例,永远都不缺的。这使得「我有一个朋友」成为了知乎上最无用的句式。你也要知道,既然所谓成功指的是在激烈的竞争里淘汰多数人,那就意味着希望渺茫天生就是成功的定义的一部分,失败才是常态。成功的例子如果不缺,失败的例子当然是更不缺了。幸存者偏差主要负责把成功案例推送到你面前,然而你要是去问自己学校的老师「我们往年那些考研的师兄师姐胜算如何呀」,那必然是个让人绝望的账面。你当然要去了解这些情报。但就看你怎么处理它了。我最近很欣赏一个答案,它说,我们赚的钱少,老板赚的钱多,是因为老板承担了事业失败家破人亡的风险,我们则会在企业倒闭时拿赔偿跳槽。你承担失败的风险,是你获得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你赚不到那么多钱,正是因为你把风险让渡给了老板。考研也一样,你要考一个很好的学校,能构成改变命运的机遇的那种,那它就很难考;你要考一个唾手可得的学校,那它的档次你就要将就些。要不然是如何呢?我毕竟是技术出身的,我更希望做出的贡献也是用实打实的帮助提高别人的考研竞争力,而不是灌鸡汤、打鸡血,即使你们有时要这么说我。我是做考研培训的,所以我当然不会阻止你们考研,不然我就真的没有生意做了:这是我必须提醒你们的,你们不要问我「我这个情况有没有希望」,因为我的利益相关使得我不能宣称自己的意见是中立的;但我也绝不会煽动你们说「你们跟着我一定会成功的」,来引诱你们报我的培训班,毕竟报录比就那么面无表情地摆在那里,而且别说录取人数了,单是自命题单科及格名额就比我每年的学生人数都要少了,谁信这种鸡血呢。我希望你们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人:你们不因为先例很少而退缩,也不无凭无据地认为自己能复制或成为先例。你们能心平气和地认识自己的现状并通过持续耕耘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让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让自己看到自己身上不断在积累着实打实的可以赖于制胜的凭依。这样,当有人问你们「你觉得你凭什么能成功」时,你们有东西可以展示,而不是说「因为我有一个学姐」,也不是说「因为我觉得成功特别好啊」;当你真的成功的时候,你觉得你实至名归了,你是当之无愧的,而不是因为侥幸;而当你没有成功,你依然欣喜于你在这个过程里的进步,你知道努力过后的你起码比没努力过的话要强,你不觉得付出是无谓的,也不憎恨那个没有接纳你的高校,而是觉得,它正是因为这么需要追赶,才配得上成为你那段岁月里的梦想吧。你想知道你能不能成功,终究还是要审视自己是什么人,持有什么,加以努力后可能去持有什么。毕竟,客观的过往数据只能用以讨论整个人群的成功率,你不能单凭与「你」无关的东西来讨论「你」的胜算。毕竟,凡事落到具体的人身上时,只要不是绝无可能,那就无非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了。希望这个答案对你们有启发,加油。
各位小伙伴们。我在另一个考研的话题下,分享了一些干货,目前更新了记单词的方法,和英语长难句的十步法,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距离上一次的更新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了,时间过得真是快啊!在一个只有9449人关注的话题下,能够有2500多个赞是非常不容易的,今天我就如约更一下我的二战生活,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吧。日拿到了毕业证,当天晚上10点多,我就坐上了烟台唯一开向北京的列车,一刻也不想多呆,只想尽快逃离这个城市。一夜未眠,一路思考。烟台,一个我魂牵梦绕五味陈杂的地方;烟大,一个我青春燃烧的地方。在这里哭过、笑过、恋过、恨过、迷惑、失落、犹豫、寂寞,在这里经过了多少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想起来都是满含热泪。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感情的纠葛实在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我心力交瘁。于是在开往北京的列车上我一遍一遍的跟自己说,“别了,烟台;别了,烟大;别了,我心爱的姑娘;别了,所有不堪回首的沉重。我将把你们封存在记忆的最深处,封存在烟台这座城市,我不回来,绝不开启。”从此之后我学会了一种应对强大的精神打击的技能,我叫做“强制遗忘”,给自己洗脑,自我催眠,一旦想起来,立马告诉自己“那不是我”,想一想如果放下的话,你将会多么的快乐和轻松,那为什么不呢?在我大三的时候,我曾经购买过一个北大师兄的专业课讲解视频,之后一直和这个师兄联系,我下午13:30左右抵达北京,自己拖着满满的一大箱子书和考研资料以及四季的衣服,怀着忐忑的心情汗流浃背的直奔师兄办公室。师兄知道我的经济状况,给了我一个地址,于是我住进了北大东门外的中科院老家属区,一个床位一晚上30元,虽然说房子很旧很旧,但是我很满意,因为有空调。晚上我出去溜达了一下,站在中关村一桥上,看着四环上滚滚的车流,我心中一直在嘀咕“这就是北京啊!这就是北京啊!”。从此我就是一个北漂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晚上迷路了,转了很久才找回去,昨天还躺在烟大的床上,今晚已经躺在中关村了,恍如隔世,思绪纷飞。第二天,找到了一个电话亭,买了一个电话卡,只把新号告诉了我的父母和大学舍友。直接就把旧卡扔掉了,我不想知道你们怎么样,我也不想让你们知道我怎么样,我不需要和你们联系,我只想一个人走二战的路。在中关村住了差不多一周,我搬到了中国矿业大学的附属中学的求知楼,哪里可以出租学生床位,一年4200,我那个师兄的学员宿舍也在哪里,他给他们租的整间。至此我算是彻底安顿下来了,接下来,画风突变,三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新宿舍刚住下的第二天,我师兄哪个辅导班的一个学员就来找我,他叫A,A先去买了一包黄鹤楼,我当时就有点蒙,心里想真土豪,我平时才抽5块钱左右的烟。之后我俩去压马路,非常聊得来,转到北语门口的时候,整个世界都美好了,因为我赫然发现了长长的一排大排档,全是烧烤,烧烤!烧烤!!烧烤啊!!!本来我离开烟台的时候,心里最不舍的其实是烟大市场的烧烤,我想来到北京就过苦日子了,北京肯定不好找露天的烧烤,再说北京我也不认识什么人。我俩果断的做了下来,一看价格,又蒙了,扎啤5元一杯,在烟台也就是一块五啊!烤串2元一个,最后吃了差不多150块钱的,心疼了很久,和以后的大吃大喝相比,还真不算什么了。后来陆陆续续的来了很多学生,因为这个住宿班型是高端班,学费都是5万或者10万的,所以说这帮学生的生活方式、成长经历等和我截然不一样,给我的三观很大很大的冲击,真的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是来北京过苦日子的,但是自从和这帮“狐朋狗友”在一块之后,我们整个考研的半年中,一共看了12场电影,先是在五道口工人俱乐部看,后来又去五棵松成龙耀莱国际影城看亚洲第一巨幕,最后的据点基本固定在了离我们较近的圣熙八号,去影院看的最后一个电影是离考研还有差不多10天时的《十二生肖》,我就错过了一个电影《太极》,还在考研的前一天晚上,在另一个师兄的宿舍里,我俩一块看完了。我和这个师兄的相遇非常有意思,至今仍然保持非常好的朋友关系。最后一次唱KTV是距离考试还有三天的晚上,我不想去,是被架着去的。整个考研的过程中,本来说每周出去腐败一次,结果呢,今天谁过生日了,明天什么节日了,后天谁失恋了,经常出去吃吃喝喝,以至于我考研的过程中,整整重了30多斤。二战的师弟师妹,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二战一定比一战舒服,因为一战的时候你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会有很多不必要的担忧,二战的时候就是老油条了,整个的流程都懂,也走了足够多的弯路了,心态反而平和多了。我之所以说三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主要是感慨一个穷苦的家庭出身的人和一个富有家庭出身的人、一个小城市生活的人和一个大城市生活的人之间的视野和差距是多么的明显。我自从上大学开始,就经济独立了,但是在北京考研期间,还是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最困难的时候接受了父母的资助。我们那一帮子人中,有一个外号叫做“宝马女”,因为第一天来的时候开的是宝马,混熟了之后,我们每人每天帮她兑换5000美金的人民币,因为国家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兑换这个额度,持续了一段之间之后,她就开回来了保时捷卡宴。不能不感叹有个好家庭真的是少奋斗N多年。我是唯一一个没有智能手机的人,他们用的是苹果和三星,我用的是诺基亚。但是我有一点好处是,不卑不亢,性格也很好,上来我就表明了自己的阶级态度,我告诉他们,我家庭条件一般,不能和你们这些资产阶级纨绔子弟相比,我们以后的相处各自量力而行。结果相处的非常非常融洽。真心最重要,真情换真情,见了他们我才改变了“有钱人约等于各种败家、神经、道德败环等不良现象”的固有思想。当然,这些吃喝玩乐仅仅是考研生涯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奋斗。后来应哥几个的强烈要求,我直接搬到了他们的宿舍,直到我考研结束,我师兄都不知道。他们是高端班的学员,学习的教室在茂名石化驻京办事处的宾馆里,有一间大的教室。我没钱报班,就自己去矿大的自习室,这直接惹毛了我那帮狐朋狗友,他们平时都叫我X哥,我这个人好为人师,经常批评他们挥霍过度不学无术,没有了我,他们浑身不自在,根本无心学习,我可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啊!于是在他们的胁迫下,我也搬到了哪个教室。我去找了一下哪个师兄,那时候师兄的媳妇正怀孕,我买了一些孕妇的补品,花了134块钱,我说,师兄啊!非常感谢你的帮助,我没有钱报班,那群小伙伴非让我在教室学习,我看还有很多空位,就在那里先学着了,只要位置不够了,我立马搬走,也不用您开口,等我以后有钱了再报答师兄吧。师兄直接表示看好我,就在那里学,当个班长可以了,帮他管好这群学员。所以说我用了134元钱上的这个辅导班。我特别感激我的这个师兄,我也很尊敬与佩服他,他仅仅比我大两岁,但对于我来讲亦兄亦友亦师,他和我是老乡,来自一个地方,家里也是穷的叮当响,估计当时给予我各种帮助是因为从我的身上看到了他的影子。师兄通过自己的奋斗,买了房买了车,儿子都4岁了,现在是副教授了,前几天在单位附近花了1000多万又买了一套房子,昨天晚上我们还在一块和一个大老板,也是我们的校友,吃了一顿饭。我这个师兄,万里挑一。我一战的时候,都是六点起床,但是二战的时候基本上是八点之前到教室。中午从来不回寝室,但是会在桌子上趴一会,趴着睡觉很不舒服,至多不会超过四十分钟。至于英语政治专业课的复习方法,我会在文末给出一个链接,以后会定期更新,本文不谈具体方法。二战感受非常深的是“孤独”,虽然整天不缺小伙伴,我还是“妇女主任”,每天和我两个副主任,都是女生,一块去吃饭,这是最快乐的事情。两个副主任都是女汉子,非常豪爽,我们会去矿大食堂吃饭,每一次打完饭之后,都是互相抢着吃。整个班级40多张饭卡,都是我一个宿舍一个宿舍的瞎转悠买来的。我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坐的住,我自己挑选了一个最靠边角的位置,桌子上买了一个台灯和一盆花,往往一坐就是三个小时。所以说我是整个班级的旗帜,我不能倒。整个考研的过程中,我有三次达到了一种澄明之境,感到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心里特别平和,看书看过去就不会忘记,当你看表时,才发现原来已经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一战时经常想我考上了要干什么,从来没有想过我会考不上。二战时我什么都不想,我就只告诉自己一句话,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拼尽所有的力气和精力,即使考不上的话,我也无怨无悔,因为我确实用尽了全力,这样还考不上的话,只能说明自己确实是无缘北大。因为我这个师兄和我是一个专业,所以说,我有困惑时会经常往他的办公室跑,每一次模拟之后,也是主动去请他批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我是整个班级,唯一一个没有缺席五次英语政治和专业课模拟的。至今我还保留着五次专业课的模拟试卷,一次比一次进步,很有纪念意义。当时我认识很多考北大行管的人,他们都是叫我状元的,我师兄的同事们也对我说,你要是考不上,我们就不在相信勤奋了。离考研还有100天的时候,我整个人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以十天为单位的十次计划。用的纸还是上英语小班时剩下的讲义,每一页纸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一天,写上倒计时,写上每一天固定要完成的任务和机动完成的任务。前九天是满满的,第十天的上午是查漏补缺,下午是休息,晚上制定下一个十天的计划。每一天的计划下面都流出了空白,用来写一天的总结和感悟。这个计划书,可能也就20多天全部完成任务了,每一次总结的时候都很后悔,但是有这个计划和没有这个计划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了这个计划,就有了约束有了精神的寄托,即使我出去胡吃海喝了,想着计划没有完成,晚上还要跑回去完成的,否则根本睡不着。翻看以前的计划书,中秋节的那一天,写到“昨天晚上做梦,居然梦到的不是考研的内容,说明自己还不够投入”。也有很多次梦到自己没有考上,醒来之后就很庆幸,我还有时间和机会,原来仅仅是一场梦。感谢中国好声音,那一年是第一季,每一周的好声音,都是翘首以盼的事情。我有一次不想学习,自己在网吧里呆了9个多小时,偶尔有个放纵是不会影响大局的。我在考博的时候,也是非常苦闷,19天20多本书,每一次看书都是感觉头发都立起来,只能靠看跑男缓解一下这种紧张的情绪。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我一直告诉自己“考研即考人,考人即考心;心静万事明,功到自然成”,还有一个横批“天道酬勤”。不论你是吃喝玩乐也好,不论你是一天睡几个小时也好,不论你的智商多高,用在考研上的无差别的劳动是是同样的衡量标准,你赞够了你就考上了。二战的时候,在北京的半年带给我了很多很多,在我的人生中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所见所想和我以前的认知完全不一样。我知道了求学不是唯一的出路,这个世界真的很大,但是求学对于缺少资源的人来讲,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今天的这一更真的好难,二战以及之后的生活非常复杂,我经历了很多很多,很多东西是没法说的。以上就是今天的絮絮叨叨了,我的微信是bigeststrong.能看到这里的都不容易,加我时按照这个格式“姓名+目标院校和专业+知乎”,否则不予通过,行管类的政治学类的考生,聊得顺畅的,我还可以把你们拉近我的QQ群,主要是学术交流,我会分享我的书评和对于考研、考博以及人生的一些小感想。加我的人比较多,我可能无法及时回复,但是一定会回复。分享一个链接,在这个链接下我会分享很多的具体学习方法关于考研还回答过一次最后再次送给大家我的“对联”,衷心祝福大家可以让梦想照进现实。横批:天道酬勤上联:考研即考人,考人即考心。下联:心静万事明,功到自然成。---------------------------------------------------------------------------------------------------------------------------------------------------------------------------------------------------------------------------------------------------------------------------------------
第二更今晚上刷知乎自己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各位学弟学妹这么热情,三天不见,已经点赞破千。 这几天我一直陪一个朋友溜达,玩的非常开心。我这个朋友是我高中同学,现在在外交部工作,刚刚从某使馆回国度假,他研究生也是上的北大,有了北大这个平台才去的外交部。说这些也算是激励大家继续追求更高的平台吧。答主顺便介绍一下我硕士同学们的就业去向,请大家明白一点,我不是为了炫耀,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我也不会获得任何的好处,搞不好还让气性很大的朋友们心情不舒畅。斯泰朗大师兄的目的很简单,给大家一些奋斗的动力。当然生活方式和人生三观没有好坏之分,惟愿给有考研梦的各位一碗鸡汤,下次再更时,顺便给大家一个勺子(不是陈建斌的勺子哦)。我的硕士宿舍住有四人,答主有一份副业,做的还不错,为了在做副业的同时继续提升自己,找个理由让自己不断读书,答主奋斗了19天,考的这个博士,这个故事如果有个考博专栏,我再和大家分享。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纠结良久,最终放弃了国安局,因为出国不方便,选择进入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北京户口,非常高的待遇。宿舍的另外两个哥们,都进入了国家发改委,就是号称“小国务院”的部门。国家发改委那一年全国只要三个名额,15人进入了最终的复试,6、7个是北大的,最后留下的三个都是北大的,而且都是我们硕士班的,两个是我舍友,另一个是我斜对门的同师门的哥们儿。其他同学有的进入了国务院办公厅、国资委、中纪委等,有的进入了中石油、中移动、中国农业银行总部等,有的进入了各大投行、证券公司,有的出国了,有的深入了基层,还有的失联了。反观我本科毕业时的选择,以上工作去向,全学校能有一两个人就不错了。北大毕竟是北大,可能其他学校的硕士生很那有这种就业机会,这也不是我要表达的重点。我要说的是,咬咬牙坚持在学历上更上一层楼,风景肯定会完全不同,不是单纯因为学历的提升,而是因为伴随着学历提升所带你的的视野、自信、知识、智慧的提升。答主自身愚钝,脑袋至今不甚灵光,小学一年级上了两年、高考两年、考研两年就是明证,我也没有觉得我的硕士同学有多么聪明,但是身在一个更高的团体中,你就会有一种奋斗的动力,要不然咧?!所以说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在某种条件下不是不无道理。我不鼓励大家非要选择北大清华,但是我鼓励大家考研,鼓励大家追求更好的平台,鼓励大家遇见更好的自己。额。。。前奏有点长哈,下面步入正题,分享另一篇考研的感悟。考研即考人,考人即考心——我的考研感悟有人说,人的知识是一个圆圈,拥有的知识越多,圆周就会越大,接触的未知就会越多,于是就会越发的感觉到自己的无知。我同意这种观点,也无怪乎苏格拉底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了。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脑海一片澄明,忘却了所有的具体知识点,不因为一点的模糊而悲伤,也不因为一点的清晰而欣喜。我远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但是我知道,只有当我学到发自内心的感觉到自己考不上时,才有成功的希望。在考研的这段日子里,我的心剥去了所有的防备和伪装,就以最赤裸的状态接受了各种困惑、徘徊,纠结、欢喜、悲伤、孤独、甚至神经质的洗礼和磨难。这是一个充分暴露自己、重塑自己、打碎自己、再塑自己的过程,确实很苦,确实很痛,所幸心底的那份坚持鼓舞自己走了下来。我选择考研,其实是选择了一种修行,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滤去所有的杂念,把心沉淀。心静万事明,功到自然成,我一直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在一次次的枯燥中坚守,在一次次挑战极限中,了解自己,锤炼自己。长时间的紧张曾一度让我濒临崩溃,神经兮兮的莫名烦躁,上天给我制造危机,总有其目的,在我寻找心灵的安宁时,读了《史蒂夫·乔布斯传》,我被书中乔布斯的禅修之法深深吸引。于是我去了一趟广济寺,正是这次出行,让我初步领会了佛学的智慧和伟大,那种宗教界的禅修之法,确实对于心灵的宁静有着独特的作用。我虽没有皈依的意向,但是非常感激前辈们探索出的静修之法。每一个考研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收获,我学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一次次的看课本,做笔记,记忆······记忆,忘记,记忆,忘记.·····这种循环也不知道进行了多少遍,每一遍都是一种虐心,每一次都不想开始,但是都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现在想来都有些不想回忆,真就是歌里所唱的,要不是痛彻心扉,谁会记得谁。我觉得考研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的心路历程,以及我获得了一种强大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自傲,它低调而踏实;更不是狂放的大笑而是似有若无的微笑,它含蓄而内敛。虽然有种种遗憾,一路走来踉踉跄跄,但总的来说,考研的这段日子,我走的很踏实很快乐。我真的甘愿做个最老实的学生,我放弃了该放弃的一切,独自一个人来到了北京备考,每当想起未来时,我就默念汪国真的诗“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离考研的还有两个月时,我整个人就处于癫狂状态了,每天凌晨3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觉,我想那两个月我曾歇斯底里过。最终进考场之前,感觉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学好,考完之后,就觉得很心虚,可能是考不上了,同时心里还有一丝希望,因为我确实感到自己考不上了。初试成绩出来后,我是有点意外的,没想到名次这么高,同时也再次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付出就总会有收获,苦是不会白吃的。要想取得多大的成绩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汗水和泪水。在考研的日子里,我明显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力不从心。客观的说,除了专业课之外,我接受的新知识并不多,思想有点僵化,视野有点狭窄,我想我该立马给自己充电了。现在考研终于告一段落,希望复试一切顺利。将来在北大的大舞台上,向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全面的提升自己,探索出新的天地。本来是要跟大家分享二战的经历的,还要回答一些具体的战术,但是我觉得“思想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只有大家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想要考研时,才能发挥技巧的作用。所以说这一更还是给大家煲了一碗热乎乎的鸡汤,在柳絮纷飞的四月,给大家的战鼓擂的咚咚响。接下来会更新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下一更从英语的长难句讲起,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坚持300个句子,英语考不到65分以上,师兄捂脸活在这个不长眼的人时上。说明:1、评论区不能一一回应,挑选了一些有明显疑问语气的问题进行了作答。2、评论区有好多的烟大校友,见到大家无比开心,我的祝福和你们同在,师兄爱你们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3、更正第一更中的一个错误:杨鹏的《17天搞定GRE单词》,不是15天。感谢评论区的指正。本次点赞破两千五这个非常有意义的数字的话,答主继续更。下一更就讲一下答主的二战生活,二战毁了我的三观,所幸守住了节操的底线。同时更新英语长难句每天八步三练大法。答主还将公布自己的微信,学弟学妹有问题的话直接发语音,节省打字的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银子,知识就是美女,打错了,美酒。。。。。。。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师兄喜欢哗众取宠,学弟学妹们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以下是第一更
答主山东人,高考成绩只能够上三本,几经挣扎回去复读,第二年差一分不到一本,考进了烟台大学,可见答主的资质实在是不能恭维。
答主考研选择的是北京大学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之一——行政管理。每年大约400多人报考,一战53名,二战第二名。最终顺利录取。目前在北大继续读博士。下
面是我13年写的一篇考研经验贴,与各位分享一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以此文纪念2012年考研的日子
记得老罗在《我的奋斗》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苦读的那段日子,经常三心二意,经不住滚滚红尘的诱惑。
为了激励自己,他去旧书书店花了几块钱买了一包励志的书,每当自己心猿意马时,就拿出一本来 读一读,然后就痛哭流涕,悬梁刺股。
最后学成之日,包里就剩一本书,可见如果当时少买了几本书,那么……
我和老罗心有戚戚焉,就爱看一些前辈的经验介绍,一方面激励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备考效率。
在我大二决定考北大行管时,就花了整整一个晚上,从网上找到了所有有关北大行管考研的信息,当然包括各个前辈的经验介绍。
遗憾的是,这方面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当时我就想,有朝一日,我一定会把我备考的心路历程及考研经验写出来,希望可以为学弟学妹们尽一点绵薄之力。
在我备战的过程中,王极盛的书和林丽渊的《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曾给我以莫大的鼓舞,至今许多段落,笔者依然记忆犹新。
号的夜晚,我敲下这段文字,如能像他们曾带给我的震撼那样影响你,我将十分欣慰。
我的本科是在烟台大学度过的,大二时决定考研,我这个人很懒,选专业就是这样,因为我学的是公共事业管理,就想考个本专业的,而北大的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另一种称呼)全国第一。
得,咋也甭纠结了,就选它吧!再说要考研就考个好的,要不也没劲,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事后证明,当时的决定太过草率,谁曾想,考北大行管就是一条不归路。可见选择专业和学校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意气用事,那么该怎么选呢,下面会详细分析。
经过大二上半学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之后,下半学期我就着手开始了。
首先是买了三本每年都考的专业书(张国庆的《公共行政学》、萧鸣政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陈庆云的《公共政策分析》),然后是买了一本单词书。
至于用哪一本单词书,我认为都可以。其实它们大同小异,那一本不重要,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正活学活用。
我用的是星火的那套,非常厚,非常多的内容,一个单词后往往跟着十几种意思。
当时“年轻气盛”,也有时间,于是乎,查清了书中出现的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包括例句和习题里面的生词。
然后就是苦逼的背诵,是真心的苦,自己完全陷了进去,一个单词背十几分钟,没有背下所有意思,心里就堵得慌。
后来我想我的强迫症从那时就初露端倪了,其实我还不算狠,一块相约考研考清华的那哥们直接背的朗文字典,那时真就是够傻的,完全不懂怎么考研,纯粹自娱自乐。
不过背单词的效果非常明显,六级裸考轻松过500,星火那本书一天一回顾,一单元一次大回顾,一册背完再过几遍,就这样背吐了无数次,想死的念头克服了无数次,在我大四真正冲刺之后,就再也没有专门记过单词。
我这种方法,是我们山东孩子典型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没有方法,硬生生记住。
这种郭靖式的精神非常好,只是一般人受不了,也确实没有必要。至于怎么记单词,考研需要记多少单词,寄到什么程度就够用的,下面会细细讲。有一点这里先说明一下,除非你像我一样有大把时间,不建议用星火词汇,因为内容太多了。可以选择新东方的或者你觉得好的,但是具体用法绝不是你现在想的那样,在单词上不值得下那么多功夫,收益率非常低,至于怎么用,不要急,后面会细细讲。
另外在这里给学弟学妹推荐一本非常好的关于记单词的书,杨鹏的《15天搞定GRE单词》,这本书很薄,个人感觉他讲的方法非常实用,只可惜是在我再也无需记单词时才发现的这本书,不能不说是造化弄人啊!
我是我们专业成立以来第一个考北大行管的,再加上我这个人有点高调,弄得人尽皆知,索性人品还算不错,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鼓励。
北大行管不考数学(我在大学期间跟着老师做过三年的辅导班的兼职,对考研还算精通,那些名师的考研数学的课也听了不少,身边同学也有很多考数学的,我咨询了很多,最后会就考研数学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考两门专业课。
一门是行政学原理,包括两本书张国庆的《公共行政学》和萧鸣政的《人力资源管理》;另一门叫综合(二),包括陈庆云的《公共政策分析》、罗豪才的《行政法学》、朱天飚的《比较政治经济学》和包万超的《社会学与行政法学》。
我打小就不爱数学,可能和我妈老说我笨有关吧!可见父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上大学前就暗下决心,再也不能受数学折嚰了,于是就挑了一个纯文科类的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谁成想烟台大学的这个专业归于经管学院,而且这个学院前两年统一授课,于是就悲催了。高数上下册、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企业管理学等等等等,说白了就一句话:天天搞数学。
大学四年专业总成绩男生中我是第一,大家可想而知,我是多么不容易啊!拼掉了大半条命啊!有木有!!!
北大行管说来也确实有个性,竟然考25分的数学。
我是喜悲参半,喜的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上天的安排自有其道理,逼着我学数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悲的是考了一道这样的题,请你论证第二类错误。我们的教材上是这样写的,本部分超出大纲要求,请参考相关教材(原话)。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窦娥原话)。
大三结束时的那个暑假,我留在了学校里,一方面在辅导班打工,免费听考研英语和政治,另一方面,就是开始为大四全力的冲刺做准备。
关于考研辅导班,我劝大家三思而后行,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公共课200分,专业课300分,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英语和政治全国统一命题,出题稳定,而且市面上有完整系统的各类参考书,信息也是公开透明的,实在是没有必要花冤枉钱。
相反专业课的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应该报专业课的辅导班,主要矛盾必须抓住。专业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感触到什么程度呢?讲到时再详细的谈。
那个暑假我把张国庆的书过了一遍,一共是698页,非常晦涩难懂。习惯了那本书的难度,以至于后来学政治以及研究十八大报告时,竟然有种快感,实在是太好懂了。
北大考研群里的朋友很多人就说,张国庆的第一章愣是看了俩月,这一点等我后来看书时我就信了。
大四一开学,我就在五教六楼占了倆座,每天6点起床,读英语背专业课,中午不回宿舍,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大学四年一直就是这样。
晚上10点离开教室,经过麦千车超市时,总会买点水果犒劳一下自己。
一次,我前面哪位同学把水杯落在了结账柜台上,我立马拿起来就追了出去,也没来得及结账。结果那同学说不是他的,可能是他前面那位的,那人已远去,我想还是放回超市吧。然后我就拿了回去,感觉售货员的脸色有点不对,结果人家开口说了句让我吐血的话:“小伙,杯子是我的。”大四课也还算多,我是个好孩子,没有逃过一次课,后来我就和他们比起来我就觉得自己好傻好天真。
烟台大学最好的考研教室就是五教六楼,一学期没课,结果等我占座了,整个五教装了多媒体,不让占座。
紧接着烟大出了个震惊全国的“占座门”,几百学生提前三天排队占座,各种奇葩,争相斗艳。然后就是不让占座,国防生天天清座,当兵的不去保家卫国,却干这勾当,相信他们心里也挺窝囊吧!
好不容易在六教固定下来,我记得我在桌子上从第一天开始计数,一共稳定的待了87天,之后沦落到一教待了十几天,实在是太冷了,又去三教待了最后的20天。
三教没有那么冷,就是有老鼠明目张胆的乱串,以至于后来来到北京坐我前面的女生见到一个活老鼠崩溃时,我只是微微一笑。
北大确实不好考,任务很重,特别是专业课,背了忘,忘了背,反反复复,非常无语。
只记得自己在楼道里、在三元湖畔、在六教楼下出声背,默背,读背,写背,自己给自己提问。。。
最后那段时间,非常苦逼,还有二十几天就考试了,专业二神马都不会。
那时候一天六袋咖啡,拿支铅笔,狠狠的划着课本背,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记住的程度和画课本的力度基本成正比的。
那时候,真的着急了,几乎过目不忘。《二十天二十题》一个上午就搞定了,什么最后四套题,一天搞定一份。。。狗急了还跳墙呢。。
考研的这大半年英语做了张剑的150篇的基础篇,一天做四篇,第二天读一读,真题研究了两遍。
另外做了张锦芯的220篇,后面有三套模拟题,每次模拟很固定的错5个选择。
政治做了一个1600题,还有肖秀荣的1000题,最后做了肖的和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
给学弟学妹们简单讲一下,英语还是以真题为纲,多研究几遍,张剑的题还是不错的,不过张锦芯 的题更接近真题,而且给出了大量的生词解释,非常实用,强烈推荐。
政治的话最好是不要相信什么辅导班自己的教材,万变不离其宗,神马都是浮云,大纲才是王道。
实在是基础不好的同学,可以选择疾风劲草的,个人强烈鄙视任汝芬序列的前三本书,沽名钓誉。不过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还是可以看看的。
政治我只给大家推荐一个人:肖秀荣。他的题接近真题,每年的最后四套题更是能押中原题。
讲到这里,大家会发现,我其实并没有讲述多少的经验,对我的经历也着墨不多。
我解释一下,以上所说的都是我第一次考研,自己没有考上,400多人考北大行管,我是53名。出来成绩之后,非常悲伤,当即决定二战,去北京二战。为了证明自己能行,我不道德的拿下了所有去我们学校招聘的好工作,然后都没有去。。。
有个老师说过,考名校,第一年靠运气,第二年凭实力。第一年考研什么都不懂,完全是凭感觉走,幸运的考上了,不幸的也会收获很多。。。
毕业时大家都喝酒,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情。我是非常失落迷茫的,就一个人窝在宿舍里,买一提啤酒,看《斗破苍穹》,我是把它当励志书看的,我想我就是萧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6月23号上午毕业典礼,领取毕业证,晚上我就拿着接近300斤的东西奔赴北京,我想飞,虽然我很疲惫。
没有人接待,对北京几乎不了解,怀着近乎绝望的心情悲壮的前行。
马云说他最爱研究失败的案例,因为成功的方法千万种,失败的原因就几条。
我第一年考研非常折腾,也非常拼命,可惜正能量没能压过负能量。
到现在为止,我一句也没有提我为什么失败,今晚看来是写不完了,下一次,我再和大家分享我去北京二战的经历吧。
那是我迄今为止最为梦幻的一段经历,三观尽毁,看的想的完全不一样,视野绝对不是在烟台可以比的,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切身的感受。
在北京,碰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是他们教会了我生活,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考研,怎么考研。考研就是一个小事,完全没必要当日子过。。。
另外上面我提到的怎么选专业和学校,英语政治数学专业课的复习方法,以及我的一些资料,包括我自己参照我提到过的英语那些阅读和一些杂志上的文章整理的5000多个单词,我的20多篇作文,150多个长难句。
政治包括真题总结,常考、难记、易混的点,专业课包括我的五种笔记,以及我英语政治专业课六次模拟的卷子和心得。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会一一为学弟学妹总结出来。
针对英语作文、翻译、怎么利用真题等,以及政治怎么对待大纲、怎么复习时政、怎么答题、怎么做选择特别是多选等,以及北大行管的具体复习方法(文科类的学习方法)。以后再详细些吧。声明:不希望答主的经历误导你,考211、985的学校有风险,也不是一腔热血就可以的。这是答主第一次作答,过千赞会继续分享答主的考研经验和感悟,小伙伴们顺手点赞吧
每一次升学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心灵鸡汤网上都有,想要心灵满足的,考研吧和考研论坛一堆,我懒得再发。我比较喜欢发心灵鱼汤。所谓鱼汤——食之有味,忧鲠入喉。三本→二本学院→二本大学→一本→省属211→部属211→985→C9→清北粗略来说中国大学的层次大致如此,具体还得看专业,毕竟优势专业自觉相当于加一级,例如北邮通信。想考研提升学历层次,你需要高效学习时间hx差级。失败就是一年,一年又一年,我见过三战C9疯了的,我也见过一战华五成功的。这个世界年轻人有三种——自不量力的、妄自菲薄的和自知之明的。前两种占八成,第一种占前两种的八成。本人二本大学,有幸寝室有两个11级电气的学长(已毕业)。全程见证他们两个考本专业211的经历,一个考华电(北京)的A学长,一个考河工大的B学长。A学长我学校电气系GPA第一,各种奖学金证书+竞赛证书(不是那种水水的校级竞赛),四六级全过,二级C,学生会干部。B学长普通一点,GPA系前10,得过很多奖学金。可能对于TOP的大神们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们这种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是最好的学生了。考研两学期,每天早上七点钟,A学长的巨难听的闹钟铃声在桌上响起来,然后A学长就像弹簧一样弹起来,飞身从床上下来,关掉以后,麻利地穿上衣服,然后看看昨晚写好的今日计划,然后迅速的洗漱完毕,把B学长叫醒,背起书包上自习。B学长和他一样,比他晚十分钟也就出门了。每天晚上B学长准时21:20+-5min回寝室,然后坐椅子上玩会手机,开始背单词。半小时以后,A学长回来(基本每次都是图书馆要关门赶回来的),然后给学嫂或者他妈打个电话,然后继续刷题到10:40熄灯,然后洗漱以后上床背单词……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风吹雨打,365天几乎从未间断。我至今难以忘怀A学长对我说的一段话,我问他们,如果万一没考上怎么办?(因为当时10月底的校园招聘他们两都没参加)A学长说,再想办法自己去找工作吧,妈妈身体不好,不想再难为家里供我一年,可能还会想考,但是也只能自己边工作边考了……我听完真的挺感动的,想想自己觉得自己真废物。初试出成绩在寒假,A学长排前复试前百分之二十,B学长就比较尴尬了,复试排名并不太好。但是两个人不论怎样,都全身心投入到复试准备中,一直到复试结束回学校,他们第一次睡到了上午八九点。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两个人双双考上。AB两个学长所在的电气系11级全系九十个人左右,七八成去考研,最后考上8个人,3个还是本校的。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很多人看心灵鸡汤,以为考研211.985多容易乃至C9并不难。那是你根本不知道期间他们经历过什么艰难困苦就敢大言不惭。我这里想说,大部分二本想考211.985沦为YY,这绝对不吹不黑,报录比普遍25%不到,其中很多考研的本身是211.985的,就算你进了复试,你拿什么和他们竞争?这就是鱼汤,食之有味,却忧鲠入喉。为方便大家评估自己,做个补充说明:工科和经管科是考研是各个学科最难的。工科里土建类和电信类又最难,经管科里金融类和会计最难。我校的层次大致是二本大学里相对比较好的,河北省怎么也第七、八(河北省只有八个拥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大学,其中211两所)。对于考研的意义,各位可以看我另一个答案
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不知道能不能帮助同样是想逆袭的众多学子们,在这里我用了“逆袭”,因为考研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场几乎不可能胜利的战役,而相较于考研前后的我所获得的机会与资源而言,这的确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逆袭。
我本科就读于一所双非的工科院校,而我学的专业又是我的母校的非主流专业--会计。老实说,我在大学期间从未获得过任何奖学金,而gpa也一直在后50%徘徊。回忆起来我之所以在大学期间没有像周围的学霸们那么努力的刷gpa,那么努力的学习的原因是因为我从内心里从未对我的现状满意过,而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我是16岁考上大学的,而当时高中的我完全没有明白考一个好大学,会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改变,一直就这么混混沌沌的度过了高中的三年,在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我突然发现,我不甘心就这么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但当时我的爸爸妈妈不允许我复读,他们听了太多的复读一年不如一年的故事,而我也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就这么懵懵懂懂地来到了离家千里外的北方,上了一所从未听说过的大学,读了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会计,可是在大学的这段日子里,我从未认为自己真正属于这里,我总是在社交网络?看着我过去的朋友,同学分享自己在上交、复旦、清华的名校里的生活,好奇他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羡慕他们能和诺奖得主们的近距离接触,能去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交流,而我却在一所不知名的二本里每天除了睡觉,打游戏,就是去上那些考前老师会划重点,突击两天就能及格的课程,我感到自惭形秽,我嫉妒他们所拥有的机会,我觉得自己和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我既感到愤怒,却又无能为力,而为了逃避现实,我每天逃课,独自一人去网吧通宵,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这样我才能忘却心中的阴郁(幸运的是,我从没有挂过科)。
就这么到了大三,有一天当我看到学校别的学院张贴的考研光荣榜,我发现有很多学长考上了211、985、甚至c9这样的高校的研究生。我突然明白了我该做什么,我要考研究生,我要拿到本该属于我的东西!我选择了自己的目标--一所华五高校的金融学研究生,说来可笑,我们专业一共100号人,考研的居然只有20人,而这二十人里只有我一个是男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我进入了考研状态,我需要看自己从未学过的高数,自己一直都学不好的英语,还要看四五本的金融专业的专业课书,在这之前连微积分都不会算的我硬生生的把市面上主流的复习书全做了个遍,到了后面甚至开始刷吉米多维奇的练习册,英语六级都没有考过的我,硬是把大纲单词从头背到尾,把历年真题刷了不下10遍,把张剑的基础训练 与提高冲刺的三百篇阅读理解刷了8遍。
但是像我一样从二本考到名校的同学肯定知道,困难不仅来自于学习,还有环境的阻力,在一个充斥着以努力为耻,自甘堕落的环境里,想要努力爬出去,会有很多人跳出来打击你,嘲讽你,想要把你拉下水,和他们一样堕落下去。我的宿舍当时一共是六个人,除我以外,没有一个人考研,我的舍友们,每日每夜的打着lol,当他们知道我要报考的院校时,他们的表情就像看到了一个疯子!也许当时在他们看来我就像一个痴人说梦的傻子。更有甚者会挑明了给我说,“你也不看看自己什么样子,想多了吧你”,除了同学们这样老师也会这样,我记得有一回上专业课,我拿着高数书在刷题,被老师发现了,她拿着我的书说:“哟,考研啊,考哪呢”,我如实说了,她当着众人面,呵呵笑道:“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水平,就你着成绩还考x大,咱们学院十年以来都没有人考上过,你啊,不行。”当然这还没完,记得六月的那天中午,我独自一人在没有空调的自习室里复习的时候,我爸给我打了电话,劝我别把目标定那么高,要考虑实际情况。挂了电话后,我独自一人躲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嚎啕大哭。
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我最痛苦、最无助的经历了,没有任何人理解,没有任何人支持,所有人都等着看我的洋相。好在我并没有放弃,我憋着一口气,一心想要证明自己,明天早上7点我准时起床,10分钟洗漱完,穿上衣服背上书包,去食堂买两个包子就奔到图书馆门口排队,每天中午累了就在自习室的桌子上眯一会,晚上闭馆以后又到教室自习到关门,回宿舍后拿着充电小台灯坐在宿舍阳台学习。从6月到第二年一月,我没有一天用来休息,没有碰过电脑(电脑在五月坏了就没修),没有玩过手机(把iphone卖了,换成了老人机)。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一定要考上,每天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不停的刷题。最后成绩出来了,我考了432,专业第二名,排在我后面的有上交的学生、同济的学生、南大学生,而后复试后,我排到了第3名,顺利录取。
其实如果要我给题主提什么意见,我只想说,做你想做的,不论别人怎么说,你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得到。
在通往牛逼的路上,沿途的风景一向会差的让人只想作呕并想爆粗口。其中最可恶的就是那些甘于安心现状却还对别人的理想冷嘲热讽并加以阻挠的可耻之徒。这种人一般见不得别人的好还想拉别人下水来寻得自我安慰好让自己的不求上进心安理得。对待这种人那就是一个字:干!
作为一个本科二本,考上985学校的硕士的例子,我看到有这么多回答了,本来就不想答了。但是扫了一遍答案,基本都是“我当年考上了...”“我有一个朋友...”“我有一个学长/学姐...”的例子。我再重复自己的经历也似无必要。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学校每年的考研成功的统计,考研去向学校的层次是可以直接在网上查到的。题主可以搜索《XX大学 201X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里面的X自动代入你的学校和你想查的年份。现在2014年的报告应该全部都出来了。2015年的还不一定全部出来,因为这个报告还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升学满意度、专业匹配度等进行回访。这个报告里面会包含升学深造的情况。
下面这幅图是我本科学校的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中的升学去向情况:
下图是我硕士学校(某985)的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中的本科生升学去向情况:
不过,这个就业质量报告只会写出 已经考上研 的毕业生人数,对于考研而未考上的毕业生并未纳入其中。但后面这个数据可以通过对上一两届的考研人数大致估算一下。这样就大致能得出你的学校考入985学校的比例。
首先,我本科学校,一个二本。大一入学的时候,很多人对于考研都放出豪言壮语,说“省内除了那两所985其他学校我都看不上,本校的研究生送给我读也不会读”。结果呢,我这一届读研的人只有不到10%能去到985学校。反倒是升学的人超过一半是在本校读硕士。
反观,我硕士所在的学校的本科生,2014年毕业生大都去向本校、C9或者中科院等方向。所以,其实题主如果要考985学校,还是遇到很多985出身的学生的阻击的(其中,985学校的本科能直接推免不用考的人也多)。
但这毕竟是2014年的数据。2015年研招的政策有变化了,就是不限推免生的比例。保研比例大幅飙升,对于本科就是985的学校的学生有好处,可以直接保了。但是对于推外名额本身就比较少,甚至不能推免研究生的二本学校的学生就是灭顶之灾。其他学校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所以形势并不乐观。
回归到题主的问题,如果题主的老师手上有这么一份类似的数据,说出二本考985希望不大也是正常的,毕竟能打他的脸的人不多呢。
但是呢,统计数据毕竟只是过往,只是一个整体,题主如果决定要考,那就心无旁骛一往直前吧,不要考虑这么多了。毕竟我自己当年也是二本考985,而且目标学校的目标专业还是以往还没直系师兄师姐考上的呢。————————————————分割线之前分割线内写了一些对大一想考研的人的一些话。因为针对这个答案里的评论只有少数人是在讨论“二本考985、211难度如何”,而大部分的评论和私信都在问应如何准备考研这个方面的问题,所以现在删除了之前的话。
提问者主要集中于两类:一、大一不甘心党。二、大三应试党。就大一可以从哪些方面准备、大三如何应试说一些思路和方向。首先假定提问的各位目标是985或者虽然不是985但却是行业顶尖的211学校。不是的话,请忽略下面的内容。
对于大一不甘心党,应掌握目标专业所需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到了大三结束应该能看懂该专业的经典论文和感兴趣方向的前沿研究论文。如果看不懂专业基础课,那么回头补公共基础课。如果看不懂论文,回头补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
这里的可供参考标准是,对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能独立完成书本课后习题(这里的书本一般指考研参考书级别的书本),并且找一份目标学校或者其他985学校的期末考试试卷,在闭卷、限时的情况下拿到至少85%的分数。如果涉及到实验/实践课的,应该至少在老师的辅导下能完成实验/实践方面的课程。*目标学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一般可以在学校或者学院官网查到。*对于论文研读,应该做到知道其基本假设、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研究设计、结论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如果该领域的前沿论文是发表英文期刊/会议上的,应该能全文翻译英文论文。如果有数学推导的,能看懂并自行推导里面的式子。
如果你发现你尽力了却做不到,很可能你在该专业读研并不是最佳选择(无论读研是为了继续读博进行学术研究还是为了能毕业拿到学位洗白文凭方便就业),及早转专业或者放弃读研可能会是更合适的选择。对于纯粹面向就业的硕士专业,例如软件工程硕士,会计硕士等,论文研读可以不需要那么深入,改而提升专业技能,例如想考软工硕士可以提高编码水平、应用框架的能力,想考会计硕士可以向考证方向提升等等。-补充:说到这些提升方向,我想说的是,因为我考研期间经常上考研论坛,“我是二本/三本/同等学力出身,考某某学校会被歧视吗?”基本上是201X考研版的日经贴了。是否存在出身歧视、如果存在出身歧视那么出身歧视的范围有多大这类问题我就不讨论了。我只想集中来讨论的一点就是,在谈出身歧视之前,首先得保证实力上的基本均等。至少现在的主流的三观、政治正确的观点是承认能力上的歧视的,也就是说能力强者应该获得比能力弱者更好的结果;同时现在政治正确的观点是反对出身歧视的,在考研的范围内就是指一个考生的出身院校不应该是他的优势或者劣势。因此,如果承认上面一段话,那么一个二本出身的学生,能力不如甚至远不如目标院校的本科学生的水平,在复试面试被刷,那是谈不上出身歧视的。举个例子, 这个回答是我硕士所在学校的软件学院的本科生培养的内容,以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省内似乎没有哪个二本学校的计算机或者软工专业能批量产出这样的代码量和水平的学生。如果计算机或者软工类专业面试的时候一个考生因为知识面窄,代码能力不强而被刷,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对于大三应试党,我不会介绍具体的复习方法,其一是这严重偏离知乎这个问题的范畴,其二是这个答案本身不是答主本人/周围同学的考研经验传授贴。经验方法在网上一搜就有(例如考研论坛 等)。复习需要的几个资料: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的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公共/专业课真题,公共课答案,报录比,往年分数线,复试情况,导师信息等。这些资料怎么获取,经验贴一般会有涉及。
对于后面几项,不同学校的公开情况不同,例如专业课真题,有的学校是官网上公布历年真题,有的是只公布近一年/三年真题,有的是需要向学校指定的邮箱发邮件索取,或者完全不公布题真题。各个学校情况不同,因此应该直接参考你目标学校的官网和考研经验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学校为了避免改卷争议等原因,都不会公布其自命题专业课的答案,网上售卖的答案绝大部分是非官方答案,其正确率不能得到保证。各位考生需谨慎鉴别。-把评论中的一句话补充上来:关于专业课答案,如果在考前、可以看参考书、不限时的情况下还是做不出来的题目,那么考场上也不用想太多了,跳过吧。————————————————分割线完
我自己是从二本院校考入的985.211学校。法学专业,以下也就是我自己专业的经验。我个人的感觉,如果不是笃定本专业top1.top2不可,像本专业的人大。985,211不是特别困难,211则更简单了。这不是我吹牛哈。我自己是07级的学生,11年毕业,在我前一届,包括我这一届,大家在选择报考院校时,都是以985.211为标准的,这样即便最后没考上,调剂的时候也方便些。最后起码有半数考研的同学是成功杀进了自己的目标院校,包括中国政法、武汉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西南政法、湖南大学等等。就是半数哈,而且其中还有很多是同时通过了司法考试的同学。也就是说,最迟从6月份开始准备司法考试,9月考完。10月开始准备考研,到考研结束,基本上就是6个月极高强度的学习过程。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学校我们专业的同学能吃苦,勤奋。这个是肯定的。但是题主的问题是:现实吗?我回答肯定是现实的,而且难度真的远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大。这个在我入学的时候也注意到了。研究生母校法学专业在最新本专业排名中是第18名,本省第1,但是就读的同学,除去本校保研的同学外,大多是二本学校的同学,还有少部分三本及自考的同学。这个
两位同学都可以为我作证,二本及以下同学起码占据了60%以上份额。同年我们学校有4位(不包括我)报考本校的研究生,其中2位成功录取,1位调剂为本校的法硕,只有一位同学因为英语惜败,但是总分也是上线了。985.211 我自己同学考研,以及研究生同学估算吧,就说50% 这是我自己的总结吧,应该是相当高了,这已经是很容易了。但是,注意我说这50%是有条件的。请考研的同学注意以下几点:1.我自己考的那年是2012年,本专业(法学)总共录取50位新生,除去保研的同学大概预留的是40位左右。我当年初试成绩是第12名,最后成绩是第8名,是比较考前的,
同学是第9名,是本校毕业考研本校的,这个成绩也相当理想。我不知道他的复习情况和投入度,但是至少在法学应试这块,我们两在入学阶段是相当的,没有说二本的同学就比其他同学要差。前十名的同学,也是二本学校学生居多。咱不说法学功底和积淀这些。因为既然你是应试,咱就看应试能力。因此不要觉得自己是二本的同学,或者资源差,或者理论功底低就灰心丧气了。实际上,这个并不影响你考试呀。考试就是这么个东西,就是选拔性和功利性的。我在复习前,首先花费了几个星期去研究本校的历年考题,然后在本校的考察重点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做笔记和看书,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节约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放矢。而且事实上,重点在考试之前,我起码已经轮过3遍了。第一遍基础,第二遍强化,第三遍突击。这个方法对于大多数文科类专业是适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与其说是考察大家专业的综合素质、实力。不如说是考察大家的记忆力和记忆背后的理解能力。注意记忆力是第一的,理解是第二的。如果你能够在考试中将教材、讲义的核心观点,理论写出来,对于大多数题目而言高分已经足够了。理解是第二位的,理解的作用在于你不记得书本的原话,那么你可以通过理解自己写出类似的,然后在记忆清楚的基础上,那些拓展性的观点、知识你也能够写出来。那么我有重点、有侧重地看,是不是就比整本书整本书看,非重点重点一起看的同学记忆和理解效率要高呢?以个人为比较单位,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这就是研究出题重点,真题的作用,因为你反复在看那些要考的东西呀!2.还要注意你选择学校的报录比、出题风格。比如我们学校12年本专业报考人数大概是200人,去除保研同学,最后录取是40人,也就是大概是5:1的比例。这200人中可能还有报考了没有来参加的等等。虽然说你只要努力,即便录取1个人也就是你。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简单的概率和换算问题,和20人竞争肯定比和200人竞争容易。你要有这个绝对实力,那你可以不用看报录比。报录比可以自己去查,比如我们学校官网是可以查到历年专业报考人数的。实在查不到的,可以问一下学校的学姐、学长。记得录取人数一定要扣除保研的名额。有的学校招的人数看似很客观,但其中大部分是保研的同学,预留给考研的同学很少。还要提醒大家一个趋势就是: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考研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缓解就业压力、充电的机会,不光是应届生,还有大量往届生也选择了考研,而像985.211的学校,为了提高生源质量,也越来越压缩考研的名额,增加了保研的名额。所以从长远来看,考研到好学校,肯定是越来越难的。但是,这个难,肯定没到不现实的高度嘛~~~(除非你选择方向和方法都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比如本校去年的专业的招考人数我看了以下是500人,这样就翻了1倍不止,如果保研人数增加,那就意味着再想考取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难度已经增加了2倍不止。出题风格,其实也是合理安排你的复习方向。比如本校都是主观题,那么你就不用浪费时间去做选择题。有的学校譬如人大,是极端强调基础的,那么对你的记忆和背诵能力要求更高;有的学校,比如西政、中政,侧重基础但也很灵活,有选择题,那么兼顾司法考试教材看看也是不错的选择。3.时间!时间!时间!前面说了,本校成功考取目标院校,通过司法考试的同学都是至少保证了6个月的高强度学习的。保持高强度学习有几个要求:(1)心态。如果你没有下定决心,本身考研就不是很坚定,而且是容易受周围人感染的类型。这个6个月你是很难熬下去的。有的是看到周围同学找到满意工作,有的是自己家庭不支持,影响心态的因素很多。(2)习惯。如果你从大一大二一直就坚持学习,那么适应和调整起来会更加容易,而且长期的学习也会给你积累相当多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反正我是没见过身边从大一玩到大四最后还考取到名校的,有这样智商运气绝佳的人。但学习肯定是讲一个积累和渐进的,如果你从大一一直玩到大三,突然要你一天在图书馆坐8个小时,这个习惯的转换是非常难的。我自己一直在坚持学习,但是突然高强度的司考、考研一起来的时候,开始阶段也是适应了很久。所以,从这点上来看,越早准备越好。这个早准备不是说去看考研的书,而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至少一天几个小时能够坐定,积累一些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基础。这个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英语。本专业考研英语要求还蛮高的,名校普遍都在50~60分之间。如果你在大学期间感觉过了4级都非常困难,考上985.211名校概率是很低的,都可以不看你专业成绩了。4级和考研英语很大不一样,但是4级都通过不了说明你的词汇、阅读、语法、写作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个和考研英语是共通的。因此,如果英语不好,在大一阶段,一定要早开始做准备。从背单词、看阅读、锻炼写作做起。如果你能根据报录比、出题风格、真题选择适合的学校,有重点复习,方法得当,心态比较坚定,又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基础尚好(没有明显的短板),坚持至少3个月以上的高强度学习。考上985.211学校,真的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板子,其中有一块短板,其实就已经筛选去了很多人。只有最后把这些板子拼接的较好的人,成功只是最后努力的必然结果。如果你觉得很难,很不现实,一定是你哪一个环节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总之就是真的不难啊。也真的不需要写的那么励志,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提早准备,心态放平,按部就班就行。成功的,一定是坚持到最后的。而环环相扣的淘汰机制自然就会筛选掉大部分人,留下的,就是各方面做实坚持到底的人。
听说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
题主既然是被失败案例打击到了,为了抚慰题主,我就来举一个成功的栗子吧。-------------------------------------文末有更新-----------------------------------------我的栗子:我本科是某不入流商科二本的工程管理类专业(话说题主你该不会是我校友吧),女生。因为从小梦想当记者,本科毕业一年后考上了国内新闻学科牛校读研。目前已毕业,从事媒体相关工作,虽然上班远工作累加班多挣得少,但是我开心呀(哭着敲字ing...)考研概况:1、大四第一次考研失败,初试分数比目标学校面试线低13分,但是超过了不少211,甚至是985院校新闻专业的分数。2、第二年一边回老家打零工一边继续准备考研(这一年是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跨行业的四跨考生了),所幸第二次考试超过了面试线13分。复试时略有波折,因为面试题中有一道题关于文艺理论(跟我所复习的专业课毫无关联啊怒摔!),我确实不懂,所以很坦诚向主考官(本专业的学术大牛)承认了自己知识结构缺陷。出乎意料的是,大牛很耐心向我解释了那个专有名词的基本含义,然后请我谈一谈理解。我不了解文艺理论,只能试着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评论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顺利过关。考研复习内容:1、学习了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的指定考研书目,一共23本教材,主要方法是95%看书自学+5%旁听蹭课。每本教材翻看不下十遍,并且每本教材都做详细笔记,重要章节做思维导图。2、自学了目标专业领域里面其他985高校的本科课程,本专业几乎所有主流教材我都看过,数量大概在50本左右。部分教材做简要笔记,其余的一翻而过。3、目标专业领域的非教材类经典学术著作看过20本左右,做简要笔记。4、目标专业领域近五年的核心期刊全部看过,重点文章做详细笔记,一般文章仅翻看或做简要记录。5、关注目标专业领域的年鉴、学术会议、学术热点,遇到不错的文章或者观点就打印出来翻看,自我判断有价值的就记入笔记里。这一项打印出的A4纸摞起来大概有1.3米高。6、以上学习内容仅指专业课,不包括英语政治的学习。考试心得:1、三跨考生只有一条路:努力!努力!不计后果的努力!2、目标学校和目标专业一经确立,绝不变更。3、你至少需要看过200本书,才有底气去面对20本书的考试。4、不入流二本生和985本科生在学业上最大的差距是视野,惟有多读、多看、多想、多写方能弥补。最后想鼓励题主:这个世界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美好,但也没有“他们”所称的那么黑暗。越是顶尖的学校,考场规则越透明、越公平。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不少的二本、三本、专升本考生倒在了复试考场上,但击倒他们的不是不够光鲜的学历背景,而是他们自己——学识、表达、姿态,任何一项有缺陷都会置你于死地。如果你笔试成绩遥遥领先,专业面试侃侃而谈,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哪位导师会拒绝你这样的学生呢?所以,不要再纠结题目里这种傻问题了,赶紧上自习去吧。------------------------------------10.27更新----------------------------------------评论里有同学问“视野”到底指什么?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视野“?很乐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在考研应试的话题中,我所谈及的“视野”可以很直观地描述为这样一种能力:当你坐在笔试和面试的考场上,无论被问及什么,你都能够对答如流。这样的”视野“只适用于考试,对于真正的学术研究来说,它非常狭隘以至于根本不正确。
考研复习应该以目标学校目标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目为核心范围。若目标学校近年来不再指定参考书目,则以最后一次发布的参考书目为标准,或以最后几次的参考书单合集为标准,并逐本检索是否出版过更新版本。
在此基础上,人文科学类的考研复习应从宽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拓展视野:1.
视野的宽度1.1
把复习范围拓展至“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的本科生课程”。
以本科教材为主,可以自学,可以蹭课,可以淘宝购买课堂PPT或者课堂笔记。若时间有限,可以只关注与考研书目相关的本科课程。1.2
把复习范围拓展至“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目录下的全部专业方向”。
例如我要考的是新闻学,我还需要关注同在“新闻传播学”专业下的传播学、广播电视、出版、国际传播等方向。各个方向的指定参考书目都略有差异,全部的参考书加起来就是一个很棒的“专业书单”。如果你的目标学校该专业排名顶尖,那就意味着这个书单中大部分的专业书目是由该校老师所著。这些老师决定了初试考什么和复试问什么。再没有任何别的方法能比这个更快摸清目标院校老师的“学术口味”了。1.3
把复习范围拓展至“目标专业在其他同层次院校的研招指定参考书目”。
挑出一到两所同层次院校,翻看一遍他们的指定书目,特别要留意《XX学/概论/理论研究》这类基础专业书目。每多看一版教材,相当于同样一门课换个老师重新听了一遍,有些难懂的专业问题,多听几个人的课,听懂的概率就大得多了。2.
视野的深度2.1把复习范围拓展至“目标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2.1.1从上文提到的视野广度上来说,核心期刊是个好东西,前沿资讯、学术争鸣、史料考究等等,你能想到的一切这上面全都有,老师能想到的一切这上面也都有。所以,初试和复试的范围虽然有可能超出指定参考书目,但却超不出核心期刊。2.1.2从视野的深度上来说,学术论文更有助于你理解专业问题,甚至,很多学术论文本身就是答题的绝佳范本。例如,某高校某年新闻传播学有一道面试题目“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是否适用?”,而以“沉默的螺旋+网络”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可以找到18000余篇论文。如果你在面试前读过两三篇相关论文,你还会担心没话可答、答得不对、答得不够专业吗?2.1.3 针对应试来说,通过阅读大量的学术期刊,很容易发现本专业领域近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碰上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目标导师群(指目标院校里的学术大牛们,他们近年的研究课题很容易出现在近年的考题中)的论文时,一定要复印之、笔记之、思维导图之,把目标导师群的观点吃下去、消化掉、转化为你自己的学术能量。试问,如果你以面试官的学术立场和学术观点为基本框架来回答一道面试题,其中再加上你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述,这样的面试怎么可能得低分?2.2把复习范围拓展至“目标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
人文科学领域绝大多数的经典著作都是相当有趣的课外书,其中的观点、语言、论述方式都值得一读再读。我把阅读“原典著作”当做是专业课复习疲劳之时的消遣。而且,阅读原典著作有助于我们厘清某专业领域最基础的概念、起源、演进。同时,能够恰当引用学科奠基人们的观点和论述,也是答题里的加分点。2.3 把复习范围拓展至“目标导师群的个人空间”。
关注目标导师群的博客、微博等,目标导师群所编著的除教材之外的学术专著、个人随笔、学术论丛等,以及他们在各类场合发表过的观点。理由同2.1.3。2.4 把复习范围拓展至“目标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
新近的学术成果有可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各类核心期刊上,也有可能出现在各类专业年鉴、学术会议等,或者是以采访问答的形式出现在各类新闻稿件中。一次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可能有多达百篇,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精读,没有价值的内容一翻而过即可。3.
视野这么大,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
解决了宽度和深度的问题,我们有了一个无限大的视野——这里面可能包含了数百本书以及上千篇论文。我们劳神费力,究竟要从这样的视野里得到些什么?3.1
获得对于目标专业学科的整体感知能力。
对于跨专业考生来说,书是认识和理解一门专业学科的基本途径。这种方法没有错,但却等同于管中窥豹。任何一门人文科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社会学≠15本考研指定参考书,政治学≠28门必修课程。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建立对该学科的整体感知能力,这种方法是我考研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在第二年复习的中后期,我经常以社会热点事件为例从新闻传播专业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天津爆炸事件为例,可以为自己预设以下问题:如何评价该事件中天津本地媒体的表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该如何把握?政府如何做好危机公关?如何应对公共安全事件中谣言满天飞的现象?如何评价天津市政府召开的六次新闻发布会?
当你面对手边任意一份报纸的任意一则新闻,都能为自己提出这么多问题,并且都能给出相对完满的答案时,“整体感知能力”方显端倪。在考研复习的最后阶段,我认为传播学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万事万物皆可用传播学原理来解释(一个猜想,肯定不对3.2
获得目标学科的基本专业素养。
基本专业素养最简单的体现就是“回答问题的时候显得不外行”,这也是跨考考生最大的短板。通过海量的阅读,把这些专业人士的观点变成你的观点,把他们的语言变成你的语言,把他们的论证方式变成你的答题逻辑。----------------------------------11.05更新--------------------------------有同学问时间的安排,很乐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复习方法。我的复习:1、 大三开学——暑假结束(12个月):完成第一轮学习,学完了20+本指定教材,每本教材大概过了两三遍,记了四大本笔记。这一轮的学习效果有限,只能勉强达到“你问起我某个问题,我隐约觉得好像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状态。2、 大四开学——第一次考研(5个月):完成了两轮复习。以我自己的笔记为主,反复背诵。考试前夕我心里没底,特别是新闻传播史论,虽然对照着教材和笔记反复背了很多遍,但是很诡异居然有一种“越背越厚”的感觉。第一年的考试结果证实了我的问题确实出在史论考试中,满分150的卷子,我只得了87分。3、第二次考研复习(5个月):以笔记为主,扩大阅读范围,把几乎全部精力放在史论上。又背了几个月之后,明显感觉笔记变薄了,拓展阅读的速度也变得更快,以前那些模糊的概念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第二次史论考了123分。在这三个阶段的复习中,除了大四那半年可以心无旁骛从早到晚上自习之外,其他时间还需要应付本专业的课业、论文,后期还要上班,几乎只有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可以看书。因为时间并不充裕,所以我也摸索出了一些关于时间安排的方法,供大家参考:1、 不要相信自己的自觉力。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上班一天回家,又累又困,吃饭洗澡休息一会儿,转眼就到十点钟了,所以今天就不看书了,大不了明天多看一点?”这种惰性谁都避免不了,所以我从来不相信自己明天能把今天缺的课补回来。我的方法就是“今日事今日毕”,缺乏自觉性,只能依靠执行力。我每天都有复习计划,全部计划做完之后才能睡觉。凌晨四五点钟睡觉的事也发生过,但不多。2、制定好精确到每一天的复习计划。我每拿到一本教材,会先在目录部分标注出学习计划。① 在目录部分写上“11月1号到3号,看完第一遍”。第一遍读书的目的是熟悉本书内容,只求熟悉,不求甚解,所以选择略读。我的阅读速度很快,一本300页的教材,我大概五六个小时可以看完。每天抽出两个小时来看书的话,只需要两三天时间就可以完成第一遍。② 从第二遍开始,需要精读,所以按章节来安排计划:11月4号,第一章、第二章11月5号,第三章、第四章以此类推。第二遍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教材内容,速度要慢一点,重点概念和论述需要在教材中标注出,不懂的地方也需要做标记,但不需要深究。③ 第三遍复习需要边读边做笔记,复习节奏会更慢一点:11月10号,第一章11月11号,第二章以此类推。我的笔记以教材的结构为基本脉络,把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全部抄在笔记里。这一遍仍然读不懂的内容需要去查询补充资料,并且在笔记上重点标记。这一遍读书会让你有一种“越读越厚”的感觉,也许教材里只有一句话就带过的观点,你需要翻阅另外一本同样厚的教材才能完全理解。④ 第四遍复习是对照着笔记重新读教材。这一遍的速度可以快一些,一两天之内完成。这一轮的目的是为了对照着重点重新熟悉教材的基本结构,所以可以采取略读的方式,不需要在乎的细节。⑤ 第五遍到第N遍的复习可以只依靠笔记。笔记读得多了,思路自然会越来越清晰,可以尝试把照搬教材的笔记内容做成思维导图,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整合”教材。如果笔记做得足够好,到了这一步你会感叹“这么厚的教材也不过如此嘛,换我来写的话只需要一张思维导图就能说清楚”。⑥ 考前最后几遍复习还是需要回到教材。把教材当成“原典著作”来读,用教材来检验复习的成果,用教材中的知识点来做复习最后阶段的查漏补缺。每一本书的目录,我都依次标注了每一遍复习计划的时间表,每天完成任务后打勾做标记。每天同时进行若干本教材的复习,为了调整复习节奏,同时进行的几本书应该处于不同的复习阶段。通读一会儿A书,再去做两章B书的笔记,再去背一背C书的笔记,再去结合D书不懂的内容查一查文献资料。3、合理利用“大时间”和“小时间”。大时间是指整块的时间,既可以是结束一天工作之后一直到睡觉之前的三四个小时,也可以周末一整个白天。大时间适合系统地复习一本书、一个专项内容,从教材到笔记到思维导图到相关论文要点,从头到尾看一遍。小时间是指零碎的时间,早晨起床刷牙的三分钟,工间休息上厕所的五分钟,骑车下班回家的路上,都是零碎的时间段,这些时间可以用MP3听一听单词,提问自己一个偶然想起来的基本概念。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由于准备考研的时间不够早,第一次考研恰好发生在“越读越厚、越背越多”的阶段。其实我已经做完了全部的笔记,也看完了一百多本教材和核心期刊,整理的阅读材料也有三四十公分那么厚了。我什么都好像知道一点,但什么又都好像答不全。拿到专业课的试卷,几乎没有看到“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答”的题目,但每道题只能结结巴巴写出部分答案。我最初把这次考试的失利归结为“背得不够熟”,但经过第二年的复习,我觉得这个原因应该修正为“想得不够多”。文科考试,背是躲不开的,但仅仅是背诵又不够。毫不谦虚地说,我的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好,但面对文山书海,依然感觉力不从心。所以,第二年复习中,我把“背”改为了“讲”。在史论基本知识点全部背完的基础上,我不停给自己提问:“请阐述民国时期报业的发展情况”,“请阐述你对新闻自由的理解”,“请阐述世界范围内现代通讯社的形成与发展”……诸如此类的大问题,由于涉及知识点太多,考试并不会这样考,但对于我来说却价值非凡:这些宏大的问题迫使我跳出教材,重新以自己的理解来把相关内容串联在一起,并清晰地表述出来。我经常在上下班的路上这么自言自语,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回答自己提出的一个大问题,说到哪里卡壳了,必定是那一部分的知识有缺陷,回家后赶快找出教材和笔记恶补一通。这样的多想和多讲的锻炼,让我觉得需要复习的内容在不断变少,而我自己的知识储备却在不断增加。考研的后期,我只需要反复翻看自己的几本笔记就可以了,我知道那一两百本书其实都已经装在了笔记里。经过了这样的准备,第二年的专业课考试我再也没有“欲言又止”的尴尬感了,而是明显觉得时间不够用,面对每一道题我都有无数的答案想写出来。一个简单的名词解释,先答起源,再答发展,再答现状,再答代表人物或者代表作,再答学术地位或业界影响力。拿出论述题的架势来面对名词解释,拿出写论文的架势来面对论述题。不得不说这种胸有成竹的答题体验让人非常有成就感。
我们这个野鸡大学,我学校,计算机学院,11级,现在是清华在校研究生。明天发具体故事。/*更新2016我们学院考研录取成果*//*上面“我学校”__打错,是我学长。。。故事还没写好,忙。我贴个学院3年考研表,我们学校是04年才升本科的,衡量一下。反正不是什么都不可能*/。。。。。。。。。。。。。。 先说下对不起。。。。。。。。。。。。。。。 学长是个外表看起来腼腆略带羞涩的人。第一次见到他也就是因为他考上清华。他带着他下一级的学妹学弟(还是我的学姐学长)在我们学院挨个班级地做学科竞赛的宣讲会。他是个学科竞赛狂人,大学期间拿了40多个奖项从校级到国际不等。这是他复赛最大的优势。考研成绩是最后一名,复试成绩第二名。 可能是学校在发展,对比赛什么的都特别重视,省级一等以上甚至可以拿来抵消一次记过处分。从新生入学开始,每个学生都要填写自己兴趣方向,被分配到相应研究方向的老师那里,做课题,项目。大概5-7人一组。初期可能90%都是老师完成的就拿去比赛了挂学生名下。学科竞赛风很重。 几个问题回答: 问: 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考研? 答:今天想好就不要从明天开始 问:一天安排几个小时学习? 答:14个小时不累就16个小时,不要试图做 什么感动自己,学习是长久的事。 学长的个性签名:欲登高而穷目,勿筑台于浮沙。 祝各位好运。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医大考研论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