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仿真植物墙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控制与仿真中心怎么样

弱弱的问一句=
=_哈尔滨工业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75,922贴子:
弱弱的问一句=
弱弱的问一句,想报贵校的自动化,能给个消息么,有没有学自动化出来的,就业方向在哪啊求教~
杜杜补习班开学啦
·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 · (咨询电话: )
1专业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55年由前苏联专家帮助建立的自动控制专业,是国内最早创办的自动控制专业之一。同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开始自动控制和陀螺及仪表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文革后,1977年恢复招收本科生, 1998年根据教育部新颁专业目录将原“自动控制”和“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专业分别调整为“自动化”和“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两个本科专业(此前,两个专业均以“自动控制”专业按系进行招生和分配)。1999年,结合军民两用人才的需求,开始曾分别按照“自动化”和“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两个本科专业进行招生,当时这两个本科专业都是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按照学校要求,从2010年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统一按自动化专业进行招生,下设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两个专业方向统一招生,为适应宽口径、强适应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两个专业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基本相同,适应航天、军事和一般工业生产的不同需求,仅在第四学年秋季学期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有所区别。自动化专业于2010年通过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为6年,为深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我校“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所支撑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2007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在及年度的全国学科评估排名中分别名列第七和第三,2012年又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目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复杂系统仿真技术、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技术、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惯性测试技术与设备、智能检测处理技术及网络化控制。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治学严谨、团结拼搏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02人,教授36人,副教授42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 在团队和平台建设方面,专业拥有“航天飞行器的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和中澳联合实验室。已建设有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元件及线路、模糊控制三门省级精品课程,一个“飞行器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在科学研究方面,专业注重控制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奖20余项。近5年科研经费总量超过4亿元。已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0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600余篇,IEEE汇刊论文100余篇,40余篇入选ESI高引用论文。此外,在教材建设方面,已出版高水平国家级、部委级规划教材及专著20余部。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专业共培养学士学位本科毕业生4400余人,硕士学位研究生1350余人,博士学位研究生270余人,其中近三年有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6人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省优秀硕士论文奖。 历年来,自动化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一直是我校本科生招生的热门专业之一,在各专业中名列前茅,吸引了大批优秀生源报考,毕业生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赞誉。2师资情况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治学严谨、团结拼搏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2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42人,讲师24人,博士化率高达94.6%。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已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及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此外,为本科生上课的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20余人、副教授20余人,主讲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达97.7%。3知名学者、教学带头人 王子才:193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解放军总装备部仿真技术专业组特邀专家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出版科技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杨明:1963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工大控制与仿真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仿真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国家863-801-3专家组成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自动控制分会委员;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资格认证考试委员会委员;《系统仿真学报》编委会副主任;《计算机仿真》编委会副主任。2005年获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五”仿真技术贡献奖一等奖,2003年入选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511人才工程”。 姚郁:1963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863-801主题专家组专家、总装备部精确制导专家组专家,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预研、国防“863”、国防“973”、国家“921”等多项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入选国家级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段广仁:1962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年入选IEE Fellow,2005年成为“鲁棒控制理论及其在航天控制中的应用”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2009年成为“航天飞行器的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曾任国家863计划航空航天领域专家组成员。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第九届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ol等多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主编。 王常虹:1961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总装备部惯性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空间运动体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飞行器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仿真学会理事;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惯性技术学报编委;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编委。主持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0余项,在卫星/武器系统测试及仿真设备研制、飞行器导航与控制、时滞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控制及滤波理论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马广富:1963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副组长。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自然科学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及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主持国家发改委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2项及横向科研课题50余项。参编教材2部。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期刊论文150余篇,部分论文发表在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及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 沈毅:1965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863专题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控制系统智能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测试技术与图像处理及智能检测处理技术在超声系统中的应用等的科研、教学工作,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3项,在Automatica、IEEE汇刊、AIAA汇刊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
高会军:1976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哈工大学科教授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了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重要奖项和荣誉。在自动控制领域权威期刊Automatica以及IEEE Trans.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等五个IEEE Trans.系列汇刊上担任编委职务,作为客座主编在IEEE Trans. Industrial Informatics等国际期刊组织专刊六期,并作为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参与组织了二十余个国际会议。2009年起受聘为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荣誉教授。 4教学、科研成果简介 4.1教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为全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元件及线路”及“模糊控制”三门课程均为省级精品课程,另有2门专为本系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骨干课为校级优秀课程。近年来出版教材和专著14部,主持教学研究类课题20余项,其中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获各种教学奖励40余项。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飞行器控制实验教学中心、“自动控制”双基实验室、“智能控制系统”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实验室、控制理论与应用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仿真测试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哈工大-一汽”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和计算机房若干个。中心和实验室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设备1200多台套,通用仪器设备总金额1700余万元,专用仪器设备总金额3200余万元。其中飞行器控制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教师8人,常年设置研究生助教6人,另有20多位任课教师(含博导6人),可为近20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开设60余个实验项目。2009年12月该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还有中国航天第三研究院三十三研究所、哈尔滨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每年接纳200余名本科生完成生产实习任务。 4.2科研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国家需求为牵引,坚持自主创新,主动承接高、精、尖大型国防航天工程及科研项目,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研制了我国第一个高精度双轴转台,第一个角秒级高精度三轴测试转台,第一个高精度五轴仿真转台及光学投影系统,第一套下视光学景象匹配制导仿真系统,第一台高精度大负载离心机,第一套交会对接地面仿真系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攻克了三轴仿真实验转台等多项技术难关。在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及后续的“试验三号卫星”中承担导航、制导与控制子系统的研制。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星地激光通信试验”等重大项目中提供多项重要技术支撑,充分体现了学科的实践和创新实力。 此外,学科以航天需求为背景,以先进信息理论为指引,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防973、军口863、国家高新工程、武器装备预先研究等计划中承担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百余项,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AIAA, IEEE AES等航天控制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上,在鲁棒控制领域提出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已得到了国际控制领域广泛认可,累积他引超过2000次,在国际控制理论界占据重要地位。 因科研贡献突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 本学科多年来的发展形成的主要科研方向有:复杂系统仿真技术、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技术、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惯性测试技术与设备、智能检测处理技术及网络化控制。其中每个科研方向的特色和优势简述如下。 复杂系统仿真技术方向特色与优势:主要从事系统仿真理论与方法及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方面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本方向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飞行器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经过从“八五”到“十二五”5个五年计划的不懈努力,本方向完成了飞行器半实物仿真设备、飞行训练仿真器、大型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等100余套仿真设备,参与完成了十余个国内先进的大型分布式军用仿真系统,并承担了数十个飞行器制导控制方面的课题。在“十五”至“十二五”期间,完成国家“863/973计划”项目、“921工程”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防预研及国防重大项目等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申请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70余篇。 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技术方向特色与优势:针对高性能制导控制的需求,在国家重大安全基础研究项目(“973”)、国防“863”、国家高新工程基础研究等项目的支持下,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技术、末制导系统性能评估、飞行器非线性最优控制与次优控制、垂直发射导弹非线性控制设计、再入机动弹头非线性多变量解耦控制、飞行器输入受限非线性次最优控制等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大气层外动能武器导引规律和制导滤波器设计方法方面取得的研究结果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的主要方向包括新概念飞行器制导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近空间飞行器高精度制导与控制技术研究、制导控制系统性能评估及试验验证技术研究等。 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方向特色与优势:立足于鲁棒控制理论研究和航天技术发展的前沿,一方面把鲁棒控制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应用于航天飞行器的制导与控制,另一方面则从航天飞行器控制需求中为理论研究提炼出新的问题。多年的研究在该方向上出版了学术著作十余部,其中英文著作“Analysis and Control of Descriptor Linear Systems”和“LMIs in Control Systems---Analysis, Design and Applications”分别由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和Taylor and Francis出版。一部中文著作获得了两项国家级奖励:第八届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在IEEE汇刊、Automatica等国际刊物上发表了SCI论文400余篇。主持和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总装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理论基础研究(973)课题、以及多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第二炮兵装备部和航天集团的国防科研课题的研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及多项省部级奖励,培养了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还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惯性测试技术与设备方向特色与优势:以解决基础性、关键性技术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探索性及创造性研究与实验,通过研究、开发、演示、验证等手段为当前和未来飞行器惯性导航与控制系统提供具有智能、自主、高可靠、高精度和实用性强的惯性测试方法与装备。在测试技术研究方面,通过揭示惯性测量系统各类误差形成的物理机理,建立惯性测量系统精确的误差模型,为惯性测量系统误差补偿奠定基础;通过建立并完善适于惯性测量系统实际工程应用的误差辨识理论,提出惯性测量系统误差实验建模和系统误差标定新方法,惯性测量系统及惯性制导武器在少量飞行试验条件下的精度评估,解决“天地一致性”等关键技术问题。在测试装备研究方面,突破了系统总体优化设计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大功率低干扰驱动技术、一体化软件开发平台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研制出高精度、高动态、高可靠性和高智能化的惯性测试装备。近十年来,承担了国家“863”、“973”、国防预研、国防基础科研和其他横向科研1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3亿多元,研制和生产各类高精度惯导测试装备200多台套,并有近百套产品装备部队,其性能指标和可靠性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船舶及电子等部门的惯性导航系统测试、标定试验中,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在国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2007年5月获得了由中组部等五部委颁发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成为我国惯导测试装备研制单位中唯一一家获此奖项的单位。 智能检测处理技术方向特色与优势:根据我国工业、信息、国防及国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等提出的难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智能控制与故障诊断、信息融合与图像处理、生物信息检测、汽车电子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工作。近3年,在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国家863、总装预研等项目支持下,在航天器自主故障诊断与健康监测、航天器间歇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武器机内测试技术、超光谱图像分类、空间碎片天基高光谱探测与识别、分布式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以及压缩无线感知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并与航天五院、上海航天局等开展了相应技术的应用研究。 此外,还在医学超声信号检测与处理、光声成像新方法、自主产权的汽车电子控制、汽车网络控制、高铁路轨伤损超声探测新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多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申请6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半数以上已获得授权,同时并将理论和方法用于新产品实际,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合作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产值,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国家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或EI检索150余篇,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在Automatica、IEEE汇刊、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 网络化控制方向特色与优势:高科技的发展使网络引入到控制系统中,产生了网络化控制系统。它与传统的控制系统相比,具有资源共享、模块化等优点。网络的引入使控制系统产生信号传输延时、数据包时序错乱及丢失等现象。传统的自动控制理论建立在实时且精确通讯基础之上,由此设计出的控制策略无法应用于通讯受限的网络化系统。网络化控制是系统与控制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哈工大研究团队近年来紧密结合复杂生产制造过程一体化控制以及卫星编队控制等实际应用背景,在该学科方向上深入研究各类复杂通讯受限情景下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以及复杂多个体网络化系统的协作控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等国际著名权威期刊上发表该方向研究论文30余篇,SCI他引2000余次;2008年发表在 Automatica上的一篇论文获该期刊年间最佳被引论文奖。本方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资助并荣获2012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领域唯一获奖人)。基于此方面工作,2011年应邀在IEEE Trans. Industrial Informatics上组织网络化控制的专刊。5学生培养特色,读研就业情况 自动化专业及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培养的本科生重基础、宽口径、有特色、强实践。基础理论扎实、适应就业面宽广、航天特色突出、动手能力强,一直是专业追求的目标,也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哈工大自动化及探测专业学生的突出特点,多年来深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培养学生具有坚实数理基础和控制系统、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信息化技术、航天技术等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研究开发、集成运行、管理决策等基本理论和知识,树立较为全面的系统观念,具备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管理、技术开发和知识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宽广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并具备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研究和开发人才。 专业紧密结合航天与国防工业需求,培养了一批服务于航天服务于国防的优秀拔尖人才,并为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等企事业部门和行业培育了一批优秀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自动化专业及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毕业生有60%以上可保送、考取校内外硕士研究生,另有近20%的本科生可选择出国继续深造,直接就业的学生可面向电子、电力、石化、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信、交通、国防及国民经济各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经营及管理等工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哈工大 航天学院 控制与仿真中心2011元旦晚会01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3|回复: 3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83 小时荣誉10 星注册时间积分891帖子主题精华2UID2379152
青铜长老, 积分 8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9 积分
精华10 积分891
 与神九飞船最接近的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神九飞船的发射牵动了亿万高考学子,多少热血青少年想投身到祖国的航天事业,期待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绚丽的篇章。要想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那就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来求学吧。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
  在中国航天领域,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绩斐然。从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到神舟号系列飞船,再到举世瞩目的“探月工程”,哈工大人在中国航天史册上书写着一页页辉煌的篇章。曾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现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李继耐上将,“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副总指挥胡世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神舟五号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都是哈工大的杰出校友。
  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人攻破了多项技术难关:世界第三大地面真空容器KM6工程、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数管容错计算机、故障诊断系统、航天员座椅支撑系统、海上应急浮囊系统、宇航服智能测试系统、太阳帆板分析和堵转研究等,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因此受到总装备部的表彰,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突出贡献集体奖、突出贡献者奖,成为唯一一所同时荣获三项殊荣的高校。
  “神九”与“天宫”实现手动对接,“蛟龙”号下潜7000米成功--这两项举世瞩目成就的背后,都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的高新科技支持,其中为“神九”提供的“内高压成型技术”和为“蛟龙”研制的深水电机,都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
  前梁弯管是神九飞船返回舱航天员座椅支撑结构的关键承力构件。该构件由于尺寸精度高,采用传统工艺成型后截面畸变严重,难以保证装配精度和承力要求。哈工大苑世剑教授团队采用多年潜心研究的内高压成型技术攻克了该构件的成型精度问题,在确保零件强度性能要求的同时,保证了内高压成型件的壁厚和尺寸精度要求,他们研制的前梁弯管在神九飞船返回舱3名航天员座椅上成功得到了应用,为航天员安全提供了保障。
  在7000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究阶段,哈工大电气学院微特电机与控制研究所根据载人潜水器的需要,研制了深水无刷直流电机,攻克了潜水深度大、功率密度和效率要求高、可靠性高等难题。据悉,哈工大研制的深水电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深水载人潜水器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深水电机的国产化,而且电机的功率密度、效率等指标高于国外同类电机的水平。
  自建校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不断填补一个又一个空白。中国第一台模拟计算机、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第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体制雷达、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卡芯片、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第一个会踢足球的双足机器人……这许多个“第一”,见证着哈工大人创造的一项又一项奇迹。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还诞生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的“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微小卫星,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日,我校研制的第二颗小卫星“试验卫星三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试验卫星三号”的研制和成功发射充分显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蕴藏的创新能力与优势,充分证明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的组织实施和质量保证能力,充分体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决心和能力。日,我国海洋二号卫星正式交付,其搭载的星地激光通信终端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通信链路数据传输试验,实现了我国首次高精度高稳定的双向快速捕获和全链路稳定跟踪,单路数据率达504兆。该项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航天高技术尖端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成为我国卫星研制的一支重要力量。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在致力于成为中国航天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行业主力军之一,并将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83 小时荣誉10 星注册时间积分891帖子主题精华2UID2379152
青铜长老, 积分 8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9 积分
精华10 积分891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机器人
  机器人-- 一个让无数人感到神奇又充满幻想的科技精灵,曾经无数次出现在小说、电影的虚拟世界里,出现在孩子们的幻想王国中。然而,对于神奇的机器人,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有不少人感到遥不可及。其实,我们的身边就存在着一个神奇而又真实的“机器人世界”。
  让我们一起走进哈工大的机器人王国,走进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
  多国语言讲解的导游机器人、迎宾机器人,会“唱歌”并随着音乐起舞的乐队指挥机器人,能遥控行走、自主避障为病人倒水送药的移动服务机器人……哈工大三代智能服务机器人已经分别在黑龙江科技馆、沈阳科学宫、东莞科技馆等单位上班,从事着导游、迎宾、教学等工作。工作单位最远的“智能三代”导游机器人,已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安家落户。灵活的“双手”又拽又推,左右移动,三五分钟便“搞定”病人,不怕X光射线的医疗整骨机器人技高一筹,帮助患者整骨复位的准确率和成功率达100%。眼观六路,闪转腾挪,带球、进球,我国首个双足类人足球机器人潇洒地驰骋在“绿茵场”上,为中国捧回了多个世界冠军奖杯…… 
  多年来哈工大机器人曾经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自1986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华宇弧焊机器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诞生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最新潮流,到目前已经研制出了国际先进的空间机器人、月球车、包装码垛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爬壁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遥操作机器人、飞行模拟器、危险环境作业机器人等几十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机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家族可谓人丁兴旺、个个“身怀绝技”。比如,壁面爬行遥控机器人可以在危险环境作业及反恐防暴等领域大显身手。**、李鹏、习**、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欣赏过壁面爬行机器人的表演并亲手操作试验。国际一流水平的机器人灵巧手可以安装在太空智能机器人的胳臂上,代替宇航员到舱外的太空环境中进行长时间复杂作业,它是我国正在发展中的智能太空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部件之一,将在未来的深空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研究一直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民生科技,并结合国际机器人技术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建成了一批稳定而有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研究方向,已达到年承担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科技产业产值达4亿元以上的科研、产业规模。近年来承担了200余项包括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在内的国家重大工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防及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同样实力强劲,形成了一支由院士、杰青、长江学者、资深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科研梯队,具备年招收硕士生200余名、博士生100余名的人才培养能力。2009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代表队以5连胜的出色表现获得冠军并荣获“ABU ROBOCON”最佳技术奖。
   哈工大机器人,与中国机器人事业共同成长、共同辉煌,共同谱写着壮丽雄浑的激情乐章!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83 小时荣誉10 星注册时间积分891帖子主题精华2UID2379152
青铜长老, 积分 8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9 积分
精华10 积分891
 航天学院
  航天学院是1987年6月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由学校将控制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力学系和飞行器总体研究室组建而成,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也是国际宇航大学在亚洲地区唯一常设分校的依托单位。
  进入九十年代,学校将激光和光学工程两个专业划入学院,并在航天部的支持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协助下,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卫星工程、飞行器环境工程两个航天类新专业和卫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两个教研室。2003年学院将系和教研室两级机构整合为直属学院的12个系、研究所(中心)。
  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5个,均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含二级学科点15个;设本科专业9个。建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是国内航天主干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航天学院。
  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学院积淀了浓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一支以著名大师和知名学者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26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96人,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著名光学专家马祖光院士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学院还创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3个,是全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
  学院承担着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2004年4月成功发射的“试验卫星一号”和2008年11月成功发射的“试验卫星三号”等研究课题成为全校的重大标志性项目。近3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二十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科研经费均在3亿元以上。
  学院在读学生3465人,其中博士生582人,硕士生928人。2011届本科毕业生中,近50%保送或考取了研究生。毕业生就业以高等院校、国家研究院所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为主。
  学院培养的人才很多已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家军、神舟七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新闻集团副总裁高群耀等。早期曾在院内各专业就读的有原国务委员宋健、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原总装备部副部长胡世祥、原国家航天局长栾恩杰、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等。
  学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各研究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了著名科学家宋健,航天元勋任新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等几十位著名航天专家为兼职教授,这些单位还在学院设立了多种航天奖学金。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与俄、美、日等二十几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学院正在发挥实力强、起点高、发展快的优势,力争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航天学院的行列。
  招生咨询电话:工程力学:0;飞行器设计与工程:2;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6;空间科学与技术:2;复合材料与工程:7;电子科学与技术:4;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9;自动化:9。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83 小时荣誉10 星注册时间积分891帖子主题精华2UID2379152
青铜长老, 积分 8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9 积分
精华10 积分891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优秀新生奖学金
  为鼓励尖子学生报考我校,学校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根据各省参加高考考生数量和教育发展水平,对第一志愿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德、智、体全面发展,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办法如下:
  一、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18个省份:对第一志愿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且高考文化课分数位于所在省份前400名的学生进行奖励,第1名-30名的学生,奖金5万元;第31名-60名的学生,奖金3万元;第61名-100名的学生,奖金2万元;第101名-200名的学生,奖金1万元;第201名-400名的学生,奖金5千元。
  二、北京、天津、上海、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8个省份:对第一志愿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且高考文化课分数位于所在省份前200名的学生进行奖励,第1名-10名的学生,奖金5万元;第11名-30名的学生,奖金3万元;第31名-50名的学生,奖金2万元;第51名-100名的学生,奖金1万元;第101名-200名的学生,奖金5千元。
  三、海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5个省份:对第一志愿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且高考文化课分数位于所在省份前50名的学生进行奖励,第1名-10名的学生,奖金5万元;第11名-20名的学生,奖金3万元;第21名-30名的学生,奖金2万元;第31名-40名的学生,奖金1万元;第41名-50名的学生,奖金5千元。
  四、对各省份高考状元学校设立特殊奖学金。
  优秀新生奖学金奖励对象为理工类考生,高考名次须考生向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提供,由招生办核实确认。
  绿色通道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常入学,我校在新生入学时,开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绿色通道工作。对于入学时确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按时交纳学杂费的学生,可以持乡、镇、街道(或以上)民政部门或政府关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向所在院系申请,我校将根据具体情况给其办理绿色通道缓交学费手续,使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常入学。
  优秀学生奖学金
  优秀学生奖学金由学校出资设立,每学期评定一次,分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和单项奖,获奖面为30%,奖学金金额200-5000元/学年。
  国家奖助学金
  国家奖学金是国家设立的旨在奖励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是由国家设立用于奖励资助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是由国家设立用于资助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每人每年3000元。国家奖助学金每年评定一次。
  特殊奖学金
  特殊奖学金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海内外知名人士、学术机构等在学校设立的用于奖励全面成才或某一专业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我校设有特殊奖学金二十余项,如宝钢奖学金、光华奖学金、中科院奖学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奖学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CASIC奖学金、三星奖学金、华为奖学金、建科精英奖学金、德昌电机奖学金、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雅居乐地产奖学金、富士施乐奖学金、盛大奖学金、旭硝子英才奖学金、长兴奖学金、中国电科十四所国睿奖学金等,各院(系)还设有针对指定专业的奖学金类型。特殊奖学金每年评定一次,奖学金金额600-10000元不等。
  助学金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的助学金有曾宪梓奖学金、丰田助学金、新长城助学金、CASC助学金、和生慎德助学金、海立助学金、华泰汽车助学金、富达房地产助学金等十余项助学金。旨在资助在校期间成绩优良、生活俭朴、积极上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校友爱心助学金
  校友爱心助学金是我校2004年由王树国校长倡导,由各地校友会、校友、及海内外校友个人捐助,为有效资助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而设立,助学金宗旨是鼓励受助学生积极进取,倡导受助学生自强自立,建立其回报社会的意识。
  国家助学贷款
  为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在校的正常学习生活,学校采取为生活特别困难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方式解决学生学费。近年来每年全校能解决近4000人,约1800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
  校内借款
  校内借款主要是弥补国家助学贷款的不足。对于学费额度较高或者家庭暂时出现困难的同学,可以申请校内借款,用来解决学生一些特殊情况。
  勤工助学基金
  学校在校内设立10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使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同学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一定的报酬作为生活费补充。勤工助学岗位多样,分为助管、助教、助研、劳动服务、家教等岗位。
  困难补助
  学校为临时出现经济困难学生和路途遥远的南方家庭学生提供临时生活补助、路途补助和冬服补助,保证每一名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尔滨航天风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