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亩圣女果和西红柿的区别要用多少吨牛粪

海南日报数字报-万亩圣女果基地邀您欢乐体验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6版
2015陵水(光坡)圣女果采摘季暨乡村游活动启动
万亩圣女果基地邀您欢乐体验
2015年陵水(光坡)圣女果采摘季暨乡村游活动启动。
  1月25日下午,2015年陵水(光坡)圣女果采摘季暨乡村游活动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称,陵水从1月至4月期间举办圣女果采摘季暨乡村游活动,把光坡镇作为2015年陵水城市营销“请进来体验”的首站,让广大游客置身万亩圣女果基地,体验采摘、骑行乐趣,感受独具特色的陵水乡村民俗风情。  近年来,陵水(光坡)圣女果以其独特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也形成了强大的市场效应,给陵水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另外,陵水城市营销全国巡展已走过了三年的旅程,2015年以“请进来体验”为重点,通过更加新颖的推广形式,进一步提升“珍珠海岸,美丽陵水”城市品牌美誉度。  陵水黎族自治县政府副县长龙丁敏介绍,此次活动,旨在将陵水优质农业产业资源与乡村民俗旅游有机结合,形成休闲旅游农业产业链条,共同促进陵水农业、休闲乡村游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陵水优质圣女果产地资源优势,推进以圣女果为主导的品牌农业建设,带动农业休闲游、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发展,展示陵水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落实惠民政策的民生关怀,凸显和谐陵水新形象。  此次长达4个月的活动以“分享北纬18度阳光的味道,打造圣女果品牌农业,体验休闲乡村游”为主题,以陵水特色优质农业品牌和乡村休闲游为重点,活动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和农村游摄影大赛、圣女果采摘、万亩田洋骑行体验、品牌农业暨乡村游研讨会等,全面展示陵水圣女果品质,带动陵水乡村旅游发展。  据悉,未来几年,陵水除了继续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外,还将尝试推进体育赛事与旅游业相结合等多种结合方式,促进旅游与体育赛事、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陵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申请品牌认证,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园  陵水多举措拉长圣女果产业链  1月25日,2015年陵水(光坡)圣女果采摘季暨乡村游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消息称,圣女果作为该县标志性农产品,目前正加紧申请品牌认证,该县还将围绕圣女果完善冷链物流系统及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结合当地旅游业,创新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园。  已种植7万亩圣女果  据介绍,陵水光坡镇田洋紧挨南中国海,且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上,昼夜温差大,土壤含盐度高、阳光充足、水质好、种出的圣女果色泽艳丽、口感鲜美、汁多肉嫩。  陵水目前种植的冬季瓜菜中面积最大的是圣女果,达7万亩种植面积,产量预计达24万吨,产值预计达19.6亿元。  据了解,该县种植的圣女果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青睐,比全国其它地方同期产出的圣女果市场价格高出1.5元/市斤—2元/市斤,但仍供不应求,该县圣女果目前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浙江、江苏、新疆等地的超市、酒店。  打造圣女果地理标志获财政支持  该县正在全力打造圣女果地理标志品牌,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延伸产业链条,争取进一步提升圣女果经济效益,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开辟农产品出口渠道,发展外向型农业,努力实现品牌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从政策上支持和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户重视和发展品牌建设,陵水从2014年起,计划用4年的时间逐步加大对品牌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凡在该县内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事业单位、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其当年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良好农业企业认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均可以申报享受县政府一次性奖励2万元-20万元不等。  陵水黎族自治县政府副县长杨振斌介绍,陵水重点培育了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包括光坡圣女果、思如木瓜、鲁宏荔枝、雷丰芒果、任云游海果蔬等,截至目前,农产品注册商标数量达50个,获得省著名商标农产品的2个。该县种植的圣女果也已注册了“光坡镇”地理性标志,使陵水光坡圣女果从下种到上桌都有保障。  “我们还将把圣女果从生产、采摘、运输等环节列入旅游卖点,鼓励当地农户发展家庭旅馆,打造成吃住玩一体化的农业旅游观光园。”杨振斌说,该县同时支持企业以圣女果为原料研究开发相关的饮料和食品,发展加工业,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  5年投入1.9亿建预冷库  目前,圣女果品牌已经被国内广大消费者认可,陵水将逐渐完善圣女果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及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目前冷库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光坡、提蒙、文罗、英州等乡镇,特别是光坡地区,由于圣女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冷库需求量日益增强,大部分新建冷库都集中在光坡镇。  近5年来,全县在预冷库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其中财政补贴资金1429.7万元,库房容量24624.9吨/次;泡沫箱生产总投资580万元,年生产能力2002万个,基本上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了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无后顾之忧,在增加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  (文/图&韩博文)挖出原土填生土,添加牛粪豆饼;禁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棚里安装摄像头——高价有机果蔬是怎
挖出原土填生土,添加牛粪豆饼;禁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棚里安装摄像头——
高价有机果蔬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来源: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都镇强 宋学宝
  一边被喊高价果蔬,一边购买者却络绎不绝。在潍坊市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的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里,386亩有机果蔬一上市就备受市场欢迎。记者了解到,这些有机果蔬“高价”的背后,是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标准操作的复杂与艰辛。 
&&&&小村庄生产出“高价菜”
  今年50岁的刘彬是地地道道的洼里村人,虽然嫁到了邻近的荒里村,却回到“娘家”的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卖起了水果和蔬菜。
  刘彬所在的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洼里村将村里的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整合,组建的集肉牛、生猪养殖和蔬菜水果种植于一体的联合社。
  “周末这两天太忙,前来买菜和采摘草莓的人太多了。”3月10日,正在和同事统计账目的刘彬告诉记者,仅是周末两天,他们就卖出了487张草莓采摘门票,还卖出了1153斤草莓和460斤蔬菜。
  与此同时,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其生产的蔬菜、水果还供应给潍坊市区的两家超市以及周边的学校、宾馆等单位。“我们在配菜室将蔬菜包装好,再用运输车送到城里的超市去。”刘彬说。
  记者了解到,这家联合社种植的蔬菜与水果,都是使用“玉泉洼”这个统一的品牌对外销售。不过,与超市、农贸市场其他同品种蔬菜相比,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出售的水果和蔬菜价格明显高出许多。
  “韭菜60元/公斤、生姜40元/公斤、圣女果30元/公斤,茄子、黄瓜、西红柿、萝卜等蔬菜都卖16元/公斤。”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名销售人员说,现在连洼里村的村民都在这里买菜,不吃集市上的菜了。
  此外,在周末引来众多市民采摘的草莓价格也挺贵。据介绍,在今年春节前,玉泉洼品牌的草莓曾卖出了120元/公斤的高价。“从2月20日开始售票采摘草莓,门票卖到了50元/张,采摘的草莓按照40元/公斤出售。”刘彬说。
&&&&申请“有机”不容易
  玉泉洼品牌的果蔬之所以卖出高价,主要得益于“有机”二字。记者了解到,洼里村有1317亩耕地,虽然交通便利,土质肥沃、水资源充足,但以前村里没有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匮乏。
  “洼里村土质好,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村‘两委’决定发展有机果蔬,打造高端品牌。”洼里村党支部书记刘向东告诉记者,依托于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陆续建设了草莓、葡萄、蔬菜等大棚。
  有机果蔬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出来的,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蔬菜、水果。
  不过,有机果蔬种植也不是件容易事。“光是搞有机蔬菜、水果认证就花费了2年半时间。”刘向东说。
  据了解,为了让土地达到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基地的要求,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土壤通过挖出原土,填入生土,添加牛粪及豆饼等方式进行了改良。与此同时,经过土壤改良后,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所种植的蔬菜、水果严禁使用任何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等违禁品。
  记者看到,在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他们将养殖的700多头肉牛、1000多头猪产生的粪便统一处理后堆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入户使用,沼液便进入种植大棚作为肥料。
  “我们还使用美国进口的有机肥施肥。”刘向东说,有机肥的售价达到了3800元/吨,仅这一项就增加了10%的成本。
  “虽然国家对有机蔬菜认证出台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我们还是在今年2月14日顺利获得了最终的有机认证。”刘向东说,目前他们联合社共有386亩土地完成了有机转换认证。
  眼下,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还与日本河野农园开展项目合作,育苗种子来自日本,种植流程也使用日本先进技术,生产出来的蔬菜专供国内一线城市的日本永旺超市和“7—11”24小时便利店。
&&&&规模化道路很漫长
  刘向东说,严格执行有机产品种植标准,保证有机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有机产品种植的重中之重。
  记者了解到,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有机果蔬最初往学校等单位运货时,刘向东都会亲自跟车,生怕出现中途掉包损害产品声誉的事情。
  此前,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曾有两个棚的黄瓜患了烂心病,虽然只需打二三十元钱的化学制剂就能救过来,但刘向东毅然决定全部拔除,为此损失了10多万元。
  “我们这边曾有一个菜农违例使用了一袋复合肥,被我们查出后,将所有的西红柿秧苗全部拔出。”刘向东说,为了防止菜农用违禁药,联合社在每个棚里安装了一个摄像头。 
  不过,刘向东坦言,面对着严苛的有机认证要求,他们这两年搞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一直在赔本赚吆喝,“2012年赔了68万元,去年赔了89万元。”
  目前,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虽然有386亩土地完成了有机转换认证,但联合社还有近千亩土地仍在等待有机转换中。
  “其他土地慢慢改良,主要是前期投入太大了。”刘向东说,资金投入量大与融资难的矛盾是导致他们无法快速扩大规模的主要原因。
  刘向东告诉记者,建设一个大棚就需要20万元,他们联合社欲增加50个大棚,仅这一块就需要1000万元,但却因种种原因遭遇了贷款难的局面。
  诸城市农业局一名负责人也表示,有机产品生产对环境要求高,各种标准很严格,目前想实现大面积种植比较困难。
  此外,虽说有机产品发展潜力大,但面对着高额的前期投入及暂时无法规模化的局面,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选择了拓宽经营渠道,欲实现盈利的良性循环。
  刘向东说,他们目前靠草莓采摘项目带动着有机蔬菜的种植,下一步还要新上200亩地玫瑰园,建设40亩地生态牧场以及建设中小学生实践基地等项目。
&&&&书记点评——
加大扶持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坊子区委书记 贾有余
  坊安街道洼里村发展“玉泉洼牌”有机果蔬种植,是坊子区探索高端、品牌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坊子区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按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建设农业示范园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创建农产品品牌为突破口,向规模化、品牌化要效益,不断打造现代农业新亮点。
  洼里村有机果蔬种植取得了初步成效,对全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品牌农业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不可否认,他们在有机果蔬规模化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投入大、技术弱、市场销售及优质不优价等问题,这也是政府部门应当关心并帮助解决的事情。下步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促其做大做强,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水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圣女果红了--内蒙古频道--人民网
圣女果红了
阳光透过盖膜,懒懒照进圣女果(樱桃小番茄)大棚。潮湿的土地上里,一米来高的藤条,列队排列,叶绿的如翡翠,果红的像玛瑙,晶莹剔透,一看就知道这户是果蔬种植的老行家。
衡成刚是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胡力斯台嘎查农民,说起大棚种植要诀,他笑着卖了关子:“用六个字总结的话,那就是光照、温度、湿度,用一个字的话,那就是电。”
电让大棚里光照、湿度、温度的控制成为了可能,如果说大棚是一粒农民致富的种子的话,电就是萌发培育种子土壤。光照可以通过卷放草帘、开关补光灯调节,喷灌滴管使空气土地始终潮湿,地热丝让土壤在寒冬也温然如春。卷帘机、补光灯、抽水机、地热丝这些都离不了电,电就像一把魔法钥匙一样,打开了衡成刚大棚果蔬种植致富的门。
“有电的话,近百个草帘卷放只需几分钟,原来可得忙活一下午。”衡成刚说。以前,衡成刚家每年总要备一大桶柴油,一到春灌时,夫妻俩带着柴油抽水机田间地头四处跑。柴油机冒黑烟不说,加油启动妻子一个人还操作不了,油没了必须到7公里外加油站去购买。蔬菜育苗采用冷棚形式,必须等在春天暖和一点进行。
“现在扣下刀闸,卷帘机、抽水机就都工作,妻子一人在家就能操作。电停了,直接打个电话,维修人员就上门了。钱,更是省老了。”衡成刚笑着算了这样一笔账,“灌溉一小时柴油机大概耗油0.5升、小四块钱,水泵耗电也就1度多,不到7毛钱。更重要的是大棚里面电力地热丝的埋设、补光灯使用,让隆冬育苗种植成为可能,拿西瓜为例,早育苗种植两个月,就早成熟两个月,价格每公斤至少翻了8倍。”
像衡成刚家一样温室大棚,在胡力斯台嘎查有355栋,占地近2000亩。为配合设施农业生产,嘎查架设高低压线路10公里,安装200千瓦变压器4台,负责施工的国网乌兰浩特市供电公司加班加点,硬是在大棚建设全部交付之前,保证了每家每户每棚接入了优质电能。
随着电力在温室大棚的全面运用,作物种植种类也得到进一步拓宽。传统易于培植存活的西红柿、香瓜、西瓜,逐渐的生长条件相对苛刻、但经济价值更高的樱桃、灵芝、圣女果等取代,衡成刚家便是如此。
火红的圣女果一串挨一串,在繁苗的藤叶间若隐若现,远远望去,煞是好看。衡成刚介绍说,下一步他要组织开办果蔬观光采摘节,扩到产品销路利润。
圣女果红了,生意火了,胡力斯台嘎查百姓的生活开始红红火火啦!(路卫峰 李景志)
(责编:刘泽、曾晓强)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三原:庙张村圣女果惹人馋
&&&&&来源:&&&&&日06:48&&&&字号:|
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讯& (记者&& 齐宇强&& 通讯员&& 赫滢& &杨波)4月5日上午,如织的游人在三原县陂西镇庙张村的高标准农田大棚里,采摘一颗颗鲜红欲滴的圣女果,有的游客将圣女果用手擦擦就放进了嘴里,不禁惊叹:“好甜啊!”数百名游人在这里体会了采摘的乐趣。
村书记徐和平告诉记者:“今年挂果期气候适宜,产量普遍比去年高,一个棚能收入3万多元,现在庙张村的圣女果已经美名远播,很多外地人都慕名前来。”庙张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圣女果,先后引进了山东“粉娘”、“粉佳”等品种,其圣女果因其特有的皮薄、味甜而远近闻名,一度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目前全村共种植圣女果300多亩,100多个大棚,年收入可达300多万元。在管理中,该村注重自身圣女果的品质,施肥多用牛粪、鸡粪等天然肥料,严格控制用药、用肥,突出天然无公害特色,大多经销商也宁愿以稍高的价格来收购庙张村的圣女果,而且经常还要提前预订才能批发到。
村书记徐和平说,这次活动当日开放大棚10个,共采摘圣女果1000余公斤,为果农创收1.2万元。镇政府还给每大棚补助100元。
(责任编辑:吴敏)
分享文章到:陵水4500亩圣女果遭台风重创 一农户称损失20万元
陵水4500亩圣女果遭台风重创 一农户称损失20万元
日 20:13  来源:
图为被台风破坏的圣女果苗(南海网记者 王威 摄)
图为种植户吴先生望着被台风破坏的圣女果苗心里很是郁闷(南海网记者 王威 摄)
图为种植户们正在抓紧生产自救,整理被风刮倒的支架(南海网记者 王威 摄)
  眼下已经进入了11月份,作为海南冬季瓜菜的重要基地,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农作物在这次台风影响中受到了重创,其中损失较为严重的是圣女果。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是陵水圣女果的主产地,共有4500亩圣女果被破坏,不少种植户面临血本无归,目前只能灾后自救减少损失。
  记者今日来到了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大潜洋田地看到,田地大棚被台风严重破坏,地里的圣女果果苗东倒西歪,有些被雨水浸泡已经枯黄,种植户们正在抢救被风刮倒的圣女果苗和整理被风刮倒的支架。
  “我今年一共种了40亩的圣女果,已经种了一个多月了,再过两个多月就能收成了,没想到这次台风一刮,苗全部被破坏,已经救不活了。”一想到自己的投入全部化为乌有,种植户吴先生心里很是郁闷。
  吴先生告诉记者,他是椰林镇文村人,由于知道光坡镇这边适合种植圣女果,于是就来到这边租地种植,这次一个台风自己就损失了20多万,之前种的圣女果全部被破坏,已经血本无归了,也不能改种其他品种,租地的钱已经3000一亩了,要改种别的品种价格低卖不少价,连租地的钱都补不回来,现在只能重新花钱买苗继续种圣女果,但是现在市场苗已经很少了,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好,只能尽量想办法买苗种植,将损失降低。
  另外一户种植户杨女士正在整理被风刮倒的支架,她告诉记者,自己种了10亩,也全部被破坏,救不活了。亏了几万块了,目前可能会考虑重新种植其他品种,因为现在圣女果苗基本上没有了,以前卖1块2,现在卖到3块,而且是有钱也难买。
  记者随后来到了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政府了解情况,光坡镇委书记黄聪告诉记者,今年光坡镇圣女果是准备要种植2万亩,前期种的这4500亩已经被台风破坏,现在还面临着市场上圣女果苗少的问题,因为今年的圣女果苗前期已经种植,在市面上的只剩下少部分了,台风把前期种植的圣女果苗破坏完后,谁都在抢市面上这剩下的,于是就出现缺货的现象,目前正在向省内其他种植圣女果的市县引进圣女果苗,以缓解缺货现象。同时也建议种植户可以尝试种植其它品种。 (记者 王威)
编辑:薛文埔
中新网海南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中新网海南频道致力成为全球华文公共舆论平台,全面真实独立反映舆论, 赋予网友平等的知情权和发言权。
1、凡本网独家的所有文字、图片、美术设计和程 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新网海南频道所有,转载须注明来源&中新网海南频道&,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明确注明来源为&中新网海南频道&的信息,为本网转载稿,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转载刊用务经书面授权获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如本网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或转载后的两周内与本网联系,逾期均不受理。联系电话: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女果种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