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不以己悲什么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讲究无为心态。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其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希望采纳!
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达的是一种豪放旷达的心境、情怀。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常心对待事物. 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常心对待事物. 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
其他类似问题
不以物喜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喜欢观察,喜欢思考,这是自己多年养成的习惯,也可称得上是好的习惯。
但这习惯有时并不都像自己爱好摄影喜欢写作那样,
在用镜头留住美丽瞬间,
用文字抒发各种情怀后给自己带来愉悦,
恰恰的,有些东西有些事情观察得越细,思考的越深,
反而会使自己陷入一种莫名的痛苦和不安,
进而会影响自己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判断。
一些东西,特别是一些负面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
除非你把自己放逐到深山野外活得像个野人一般,
否则,在如今高度发达的传媒渲染之下,
你不可能做到不看、不听、不说,
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只是一种避世的,不负责任的自我封闭,
我做不到,大多数人也做不到。
我们用一声啼哭作为自己呱呱坠地面世的宣言,
仿佛早已知道降生于人世会面临诸多苦难。
随着慢慢长大,从懵懂启蒙到饱学知性,感触会越来越深。
其实人生就是欢乐与痛苦并存,烦恼与解脱的历练,错综交缠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但唯一不能选择的是我们的出生。
你生在富贵,我生在贫穷,如果你愿意相信,那就是宿命!
但这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人生。
出身贫寒但不妄自菲薄可以通过后天的刻苦努力,
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去创造美满的生活,
通过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成就一个真正的自我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如果只图安逸享受,即使出身富贵豪门,在你穷极物质享受与刺激之后,
恐怕留下的更多的会是无尽的空虚和寂寞。
坦诚地讲,钱是好东西,我们都喜欢。而且生活中处处也离不开钱。
有钱就可以有尊严,就可以做许多你想做的事,
它可以满足你的虚荣心,还可以对许多人颐指气使,
可以让你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是被很多人认同的观点。
但最可悲的也是把钱看作是万能的人最不愿承认的是:
用钱买不到真心!钱多有时反而是祸!
我用半年的时间观察了一个因占地拆迁而富裕起来的拥有二百多户的小村子,
以前可以称得上是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亲情浓郁的村落,
因为拆迁补偿,一夜之间造就了二百多户百万富翁。
妻子在银行工作,恰巧负责那里的拆迁款兑现发放,整个过程全程跟进,
因此从她的口中我会经常听到穷人乍富的那点事。
每户分了两套房子,存款都在百万以上,曾经一天同时开回村四十六辆新车。。。。。
以前没钱,一下子得到这吗多钱似乎真不知道该咋花了。
先前勤劳的男人们开始不愿再卖力气挣辛苦钱,
而是开着车到处游逛,喝酒、赌博、泡歌厅,找小姐傍小蜜的也大有人在,
而女人哪,原来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们也开始攀比着穿金戴银,
相约着美容桑拿打牌消磨时间。
于他们而言仿佛剩下的就是享乐了,恨不能把以前受过的苦都弥补回来。
随之而来的,与他们享受所谓幸福极不协调的是,
若干家庭开始出现危机濒临解体,
若干家庭因为利益分配而打上法庭,
更为惨痛的是半年间村中出现四起亡命车祸,
三起是自己撞死了,一起是把人撞死了,而且这四起车祸无一不是酒后肇事。
在同妻子去看望一个丧子的母亲时,
她目光呆滞的问我们:是不是这拆迁款不该得?
是不是没有钱给儿子买车他就不至于去飙车而惨死了?
我当时真的无言以对。此时我真的理解了钱多是祸的说法了。
其实细想想,关键还是个人如何把握,
人不应该成为物质的奴隶,所谓欲堑难填就是这个道理,
一味的过度的追求物质金钱上的享乐最终会造成许多贻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话深刻而又哲理,我想大家都应该铭记。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8-18 11:0008-18 11:0008-18 11:0008-18 11:0108-18 11:0108-18 11:0108-18 11:0108-18 11:0108-18 11:0208-18 11:02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5 开心网有个人问我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_哲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76,317贴子:
有个人问我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那活着岂不是很没有意思,该悲伤的时候悲伤,该快乐的时候快乐不是很好?我无语。谁给我个答案,为什么我们从小被教育对待任何事情都要用平和的心态?
相关的贴子1207641134相关的图贴
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全。若要全抛开,不如动物园。
那种话确实是落魄的时候自我安慰的话,这和心态平和是两码事,心态平和很多东西看的开他不需要对自己说这样的话
自虐在中国是一种文化,发展到日本就成了人兽所以,满足吧。。。
有个人问我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那活着岂不是很没有意思,该悲伤的时候悲伤,该快乐的时候快乐不是很好?我无语。谁给我个答案,为什么我们从小被教育对待任何事情都要用平和的心态?---------------------------------------------------&&&&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是一种生活方式, &&&
该悲伤的时候悲伤,该快乐的时候快乐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
这二者没有谁好谁不好的问题, &&&&
人生永远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只要你觉得开心就好。 &&&
至于为什么我们从小被教育对待任何事情都要用平和的心态? &&&
我想反问您,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难道我们就必须一辈子都做精通所有知识的全才? &&&&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只是给我们的人生指明了很多条道路,如果每个人都要走完所有路程,那么人生就千篇一律了。 &&
尽管选择你喜欢的路去走,无论是不以物喜,还是该快乐的时候快乐,你的人生都是精彩的。
人活着 该怎么活着?
必须高兴快乐? 必须怎么怎么着?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现在看到搞笑的东西都很难笑出来了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当你该快乐或该悲伤的时候不去快乐或悲伤你的整个内分泌机制将被逐渐改变,到后来,你还真的是会不快乐不悲伤顺便一提,那种状态被称为麻木
拥有平和心态是要保持清醒头脑以应对突来情况&&
平和与淡定该是同义
我理解的淡定 是 对一些着急也无济于事的事情冷静下来,因为急躁是于事无补的 &&&
你是怎麼理解这2句话的?我发现你理解错误啦!!! 他是让你不在意对於物质生活中的一些比较小的得失所带来悲喜之情,而去追求一种上层次的精神世界中的需求的一种得失.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意识形态.超越了庸俗物质世界的束缚,转而去追求精神世界的一种理念. 不让你悲,不让你囍,那是反人类的.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我不是哲人,面对“哲人”的问话,难免语塞。不过,也还懂得古人所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盗亦有道”----难道你不信吗?“人群”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与认知可能就不一样。凡人都有七情六欲,关键在于对“情”、“欲”的理解有所不同----包括楼主所称“喜”、“悲”。&&&
有位哲人窦宗仪,根据人之不同的生活境况,将人生划归为维持生存、享受生活、寻求生命意义三个阶段,颇为中肯。他从中华传统之“儒”、“道”文化,特别是“阴阳辨证”、“天人合一”、“相反而相成”、“以天到而立人道”等传统观念,以最先进的科学成就予以解说,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你有兴趣一读吗?篇名为《阴阳辨证一元论与中西文化之间的互补性》,兹予上载,以供参考。欢迎转贴、议论、宣传。 《阴阳辨证一元论与中西文化之间的互补性》①提要:笔者自50年代完成《李鸿章年日谱》后,即致力於儒家和马克思主义哲理的比较,主要先从哲学基础上探讨:为什么在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内马克思主义竟然代儒家而起、并与世界列强争雄?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他们的辨证唯物观是从近代科学的立场上出发的,所以我对本世纪科学的发展尽可能地探讨一下,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突然发现量子学的基本原理——如玻尔所说,竟与董仲舒们所倡导的相反而相成的道理相符合。50年代DNA的发现,更使西方有心人产生儒道阴阳天人说和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概念很和谐的看法。唯其如此,个人亦不甘自弃,提出稍加修正的“阴阳辨证一元论”,作为贯通中西文化的新世界观去解释天人关系和人类历史演进的规律。这篇论文是从人类文化的发展中说明人类为谋求维持生存、享受生活和寻求生命意义而创造的文化,是全体的——既不能绝对划分,亦不能完全中断,只是某一时、某些人、在某地区创造了代表型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所向往。但这不是说,别人在别的地区和别的时间,再没有对人类文化发挥作用的可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历史是活的、穷通达变,由阴阳而致中和或许是至理。有阴就有阳,万世万物俱不离此。把这一前题弄清楚,中西文化自有贯通之处,求同存异、和平相处的希望就多了。(一)导&& 言要说贯通中西文化,纵不狂妄亦不免太大胆。在初步认识上,有似英国诗人凯布林(R•Kipling)所说:“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是永不能会面的。”但从高度及整体认识来看,文化是人创造的,既然是人,就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通同之处,否则黄、白、黑、棕、东、西、南、北,根本就无法交流,更谈不到今天的信息时代(Information age)、地球村(global village)等说法了。凯布林只见其异而不见其同,忘记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至理。本人半个世纪以来,教学于东西方,家庭亦“中西合璧”。上自京都中央、下及地方工农,亲身体会,并非安坐梦想,私觉中西文化冲突之处固多,而融会贯通可能会随人类知识的进展而进展,而人类文化的演进似乎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这个关节上之,中国文化的基础——儒、道世界观——在其系统化后,又最可能成为贯通中西文化的基础、为今后人类生活开辟道路。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儒、道世界观的合理性、不排它性及与新科学发现的契合性。而世界观,是人类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复杂万千的关系之基本看法,是行动指针。人类如果能形成这样的共同意识,去求同存异,那么就会孕育出兼容并俱的心理状态,和平共处的希望或许也要大些。今天的新科学不外是量子学及其所导致的尖端科学。令人惊异的是,量子学创始人玻尔(Nils Bohr),不仅用周敦颐的“太极图”作为丹麦国王给他的勋章底案,而且指出量子学的基本原则是相反而相成(Complimentariry in contradiction,中译为“互补并协”,太拘泥於物理字义),竟与董仲舒们先后辉映。1989年,哈佛大学出版的《量子学概论》一书的作者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① 编者按:此文大约完稿于1992年,原题作《试探一个贯通中西文化的世界观:阴阳辨证一元论》,后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地点:澳门;时间:1993年。休斯(R•I•G•Hughes),在序言中坦然承认:“量子学和儒道禅至理之相同处,乃无可攻击者。”作此说者,岂止休斯一人?由于量子观念的演进,不仅对中西有心人想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存在、变易和创新之道提供共识,而且和传统儒道观念“天之道即人之道,法天道以立人道”同路。玻尔一再指出:量子原则,不局限于物理现象的应用,化学、生物、经济、社会、历史,都包括在内。分子生物学之进展,出于量子学的作用,即为一例;经济学宏观、微观概念之产生,似乎也由此产生。因为量子学对宇宙事物的深刻认识,人们发现万千复杂事物的存在与变易中,大体上有三条规律可寻:1)事物的关系是双重的;2)双重性的组成成份互相依存、互为因果、而且自发消长;3)在相互关系中,双重性组成成份综合、创新的新生事物不失其双重本质而生生不已。这三条规律就是辨证关系。在这一基础上,相反而相成的原则,可概括一切。这似乎和今天人们寻求的统一理论(Unifieldtheory)相符合。唯其如此,把儒道世界观系统化为“阴阳辨证一元论”去解说宇宙万事万物,不仅和人类文化最宝贵的成就——现代科学知识相符合,而且避免唯心、唯物和“天外来客及上帝创造”的困难。在当前人类认识功能和既得知识中,用阴阳概念似乎最能象征万事万物存在、变易的双重性,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似乎最能自圆其说地叙述这一双重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和磁性作用(Polarity),而阴阳二力(energy)综合创化、产生新事物后,因阴阳太极的统一性而新生事物仍俱有阴阳,所以生生不已。因人心认识体会以致继续创新,也同出于一元,似乎最简明地阐述了这个至理。此即所谓阴阳辨证一元论。人类文化活动可以说受这个世界观的显现与支配。下面再作详细说明。(二)文化及其作用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维持生存、享受生活和寻求生命意义的活动方式。人不论黄、白、黑、棕、东、西、南、北、古往今来,都不例外。为了维持生存,人得利用自然。利用自然,非一己之力所能为,必须分工合作。分工合作,就会发生主从关系,即发号施令和服从听命的关系。分工与合作,在本质上是相反而相成的——分工相反,合作相成。主从关系亦如此:主、从相反,但因主从利用以厚生,是相成。分工合作,人就得过组织生活。组织生活,是建立于主从关系之上的,主从是双重性的。人类的进化,并没有把这个双重性的相反而相成的关系改变或解除。为了利于厚生,人类发挥其天赋的智慧,创造了生产工具。如何运用生产工具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用?因而逐渐地出现较有固定形式的生产关系的组合,把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控制者、管理者(叫资本家亦无不可)的主从关系加深其密切关系的程度、使之扩大并复杂化,生产工具的所有权——无论公私,并不能改变这一主从关系的本质。当今实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没有改换管理者和工作者的主从关系。生产关系有双重性,生产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协和,便形成生产力;反之,便会阻挠、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工具的创造,有相互阻挠、相互促进的双重作用。个人既然难以利用厚生,人生下来就成为社会动物而分工合作,交换生产产品以维持生存。为了交换,就会把产品商业化,因而产生了使用价值和生产价值——成本与交换价值的双重性、买者和卖者的双重性。买者与卖者交换,就有得有失,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同意成交是相成。因为使用和交换价值的双重性,成交价格不是等价值的,不仅商品经济的活动如此,即使是以货易货的计划形式,亦受双重性原则的支配,不出相反而相成的方式。人为了延续种类以维持生存,生下来就有男女的双重性,因而产生了俱有老幼的“家”及亲疏远近的“族”、扩延到国的生存单位。男女、亲疏、远近、老幼、个人与全体的国度之间是相反的,但家庭、宗族、国度之间相依互惠以维持生存,又是相成的。人与人、男与女、家与家、族与族、国与国和人与家、家与族、族与国、国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固然复杂万千,但分与合、个体与全体的双重性,仍是相反而相成的原理贯通一切。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人只要活下去,不论享受不享受,或者怎样享受生活,都会问:人生在世到底是为什么?人人都好逸恶劳、趋福避害,都愿长生康乐。可是除极少数有修养的圣贤而外,很少有心满意足的人。一个人自出生到老死,就有幸与不幸,是双重的;人人愿貌美,可是有的人倾国倾城,有的人使人掩鼻而走;人人想贵为天子,可是不仅很多人做不到,在帝王时代这样想都有被加大逆不道的罪名;人人都愿富有四海,可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差不多的地步,绝大多数人只是糊口而已。认为能过得去者,也不是多数。所以寿夭、贫富、贵贱的双重关系,一直笼罩着人生,是人类活动的普遍现象。为什么?没有人能给予完善的回答。更不要说有保证地去把握这个命运了。人都是要死的,帝王豪富也不例外,然而一个人何时死、怎样死、在那儿死,科学亦难预测。不知道的问题固然多,如果知道了,人类的生存问题或许比不知道还要多。死刑之所以有力,就因为知道何时死。如果人人都知道何时死,那么,情况是不可想象的。唯其如此,所以宗教信仰成为人们寻求生命意义的主要活动。双重关系的有神无神、一神多神、天堂地狱、善恶赏罚成为寻求生命意义的机构与功能。如果没有赏升天堂、罚归地狱、赏来世以罚往世,享往世之果于现世、避来世之罚于今日的说法,那么,宗教对寻求人生的意义或许比无神论者之诉诸良心还稍有作用,就是诉诸人类最高贵的理性以寻求生命意义者,仍然周旋于双重关系善恶、是非之间。是则善,非则恶,是则无愧于心,非受良心谴责。没有双重关系,就无是无非;无是无非,就没有文化了。求是以去非,所以人类才能创造文化。然而,是非不是绝对的,有是就有非。善恶是人定的标准。有的人以埋尸地下为善,有的人以火化为善。如果说诉诸良心,去恶存善为人生的意义,那么良心从何而来?如果说是天赋,那什么是“天”呢?所以,无神论并不能完满地解说——————① 孟子有关社会分工的著名论断,见《孟子•滕文公上》生命的意义。有神论亦争论不休:一神论者有上帝,以上帝和人的关系来解答生命的意义,说人生在世为赎罪,或说人生在世是为了实现上帝的意志。如果说是“赎罪”,无怪乎老子抗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如果说人生在世是为了实现上帝的意志的见证,那上帝万能,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如果上帝赋予人以意志去发明创造,人们寻找物种原始,为什么至今还不知道生命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既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终会有一天就只有优而无劣,为什么这一天的来临那么渺茫呢?只有物竞天择而没有向上之心、向善之心,那人可能退化到狗吃屎的地步!现在看来,似乎也没有这个趋向。人的智慧与创造,日益演进。那么这个“向上之心”是怎么一回事?无怪乎科学家大惑不解。问题在于,人们无意之间忽视了有神、无神的双重性作用。如果人们没有“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良心驱使,发挥良知、良能以福惠人生,那哥白尼敢以地球绕太阳的学说向世人挑战吗?不要说别的了,像哥白尼这类人寻求生命意义的比重大于维持生存、享受生活,有死重于泰山、生轻于鸿毛的正义感。如果哥白尼的良知是上帝所赐,那教廷怎么到今年才宣布他的呼应者伽利略无罪呢?(三)文化演进的规律及其双重性文化既然是人类维持生存、享受生活和寻求生命意义的活动方式,那么就全人类而言,文化是人类的共同体和共同遗产,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有其连续性和不可分割性。某一文化类型,或许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流,但其它类型的文化还会发生作用。模仿和创新是互为影响的,这个一起一伏的创造带头作用和追随模仿作用的双重关系,似乎决定于怎样对维持生存、享受生活和寻求生命意义的改进及其估价。凡是对维持生存有福惠者,人们必适应、接受或模仿,禁锢刑戮不足以止其影响。人们对享受生活的方式,或许让自己的爱恶情感起作用,对寻求生命意义而言,人们或许自行其是,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佛家以出世苦行为志,然而号称佛陀现生的活佛,今天都坐豪华汽车,不步行,且仍然信佛以寻求生命的意义,就是例子。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文化虽然是人创造的,而“天之生人也不齐”,而人又是生息于大地的,大地又有寒暖、肥脊山川通阻的不同,为了求生存,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复杂关系自然就会发生。怎样配合这些关系以实现求生的目的?这是人类生活的一大考验。在人类活动中,维持生存最主要,占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享受生活、寻求生命的意义,只有在维持生存有相当把握时才予考虑。维持生存为客观之必须,享受生活和寻求生命的意义,为主观的价值选择。在人类生活中,有些人在某一时和某一地区创造一种比别人较有生存保障、较能享受生活、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这一方式便成为人类文化的主流:人类历史上最初出现以石器为主、游牧为主、崇拜图腾的文化形态;随着维持生存、享受生活的演进,寻求生命意义的成份在全部活动中亦起代表作用,所以继石器游牧氏族形态之后,又有了铜铁器,农业封建形态;接着又有了铜铁电力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民族国家形态。这之外,又有希腊、罗马、犹太、基督、伊斯兰、印度佛教和中国儒、道等文化的标志。以中国的观点而论,是中西文化;从西欧北美的观点上说,有西方(Western)和非西方(Non Western)文化。这是今天一般人、甚至学界普通的看法和划分。实际上“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类文化是连续而不能截然分段的。西方与非西方,中与西,只是从寻求生命意义的活动中以及享受生活的选择中,因人的理性与情感有不同的价值观或重点而已。今天人类文化的主流,无疑是以新基督教对生命意义的看法而在北美、西欧创造发展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立宪、法治、民族、国家、过组织生活的工商业文化;别的文化形态,要图存,非向这种文化适应、模仿和协调不可。此即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存,逆之则亡”的道理。但这并不是说:当今文化主流之外,别的文化没有作用;也不是说,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没有互惠作用;更不是说,主流文化尽善尽美、没有创新的必要。别的姑且不论,下面仅就中西关系略作检讨,举一而反三。如果说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那么某一种生活方式能成为人们的共识、能予以特殊的标志——如基督文化,儒、道、佛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必有其接受性、传播性和历史性,非一朝一日所可就;也不能完全以暴力强加于人。诚然,力量是人们过组织生活政治体制所必需的,强迫性是维持秩序的要素,人类历史的演变靠组织力推动。任何生活方式之成为人类的文化形态,都与形成那个方式的政治力相配合。阿育伽(Ashoka)王之立佛义为国教、汉武帝之尊崇儒术、康斯坦丁大帝之皈依基督、穆罕默德之建立伊斯兰教,因而有印度佛文化、儒、道文化、基督文化、伊斯兰文化之名。可是佛义没有根除其传统,儒术没有排除道家,基督没有改换犹太教义,后起的伊斯兰文化并没有肃清别的宗教。不仅如此,佛教分为大、小乘;儒有新旧,“新”又有朱、王;基督教又分天主教、新教及其他宗派;伊斯兰亦有新、旧及其它支流,不一而足。因为双重性是文化演进的规律。有主流就有支流:支流汇为主流;主流散为支流,回旋循环而前进,既无止境,亦无例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追本溯原,今天文化的主流,还是从新基督教的基本信念而来,除非用基督文化概念去叙述,别的概念——像西方,或者工商业文化,都似乎局限于静态的方面,而忽视其动力所在。新基督文化的基本信念,如果以北美为代表,是建立于“天赋人权”之上的,或译作“上帝赋予的人权”之上。在科技高度发达、大规模机械化工业生产和教育程度最普及的美国,任何公共集会,都要祈祷一番才开始:最严肃的总统就职大典上,当选人要把手放在《圣经》上进行宣誓;虽说是政、教分离,国会上下两院每天议政之初,必由基督牧师请上帝保佑才开始;最高学府中有神学院,但不研究别家的神。基督教堂、天主教堂遍地皆是,远比中国的寺庙多。在这一点上,东亚人可以说是无神论者。不过,信基督者今天不大讲用武力布道而已。他们所谓的“天赋人权”,是基于个人的。个人独立自主,依自力自由地穷理尽性、创造科技、创造财富,以享受人生,乃天赋的权利。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个人和别人立约:授权代理人组织政府,保护促进这个权利;过组织生活,认为是自愿受约束的。他们认为,致富享受生活、研讨宇宙秘密以满足人的创造欲,是受上帝鼓励的。在这个信念上,北美和西欧的人们,创造了人类最有效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大体上不仅使大多数人能享受过去只有几个帝王和贵族、甚至连帝王贵族都不曾想像的生活,而且把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即衣食住行,亦想当然地保证供给。今天,人们还不免有冻馁者,但不是生产的不足,而是生产方式的双重性作用,生产与消费缺乏适当分配(中和)所致。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无疑是人类文化的大跃进。而这个新方式,渊源于新基督文化的基本信念——以个人自由冒险而出现的。唯其如此,自由竞争,优胜劣败的规律,为生活在这一文化中的人们的共同认识和价值观,怀疑者不多。这个规律,可以说是从“否定之杏定”、“日新又日新”、“不破不立”的现实出发的。西方科学界的治学风气,也是以怎样推翻已成立的学说和定律而代之以自己的学说和定律为思路的。两党政治活动是:一党上台后,另一党准备怎样代替这个执政党,这是大家所承认的道路。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与企业之间讲究怎样以物美价廉相争相斗。国内如此,跨国亦如此。商场如战场,进易退难。在这个竞争市场中,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成为资本控制者。统计数字表明:幸运者只占2%,绝大多数人成为工资劳动者。为了继续扩张,从资本控制者立场上着眼,大规模机械化以代替人力,不仅促进生产,而且降低生产成本,多获利润、促进再生产,并加强竞争性,是自然而然的。为了获利,资本控制者不一定不仁,但能降低工资就降低,这样大多数劳动者可能失业,时有被解雇的危机。同时因工资低,购买力缩减,消费量因之减少。可是生产品因大量生产而相对增加,于是生产过剩,导致经济萧条,甚至恐慌。不仅如此,大规模机械化、极高度分工、用最先进的技术去生产,不仅把劳动者变成机械的奴隶,而且技术日新月异,昨天的技术今天没用,改进的技术需高度智慧、长期磨练才能掌握,于是大多数人忍受不了这个生活压力。今天最现代化的美国人中,精神不正常者几近百分之十,究其原因,先天的生理毛病者少,后天的心理状态者多。以就业活动而言,自由自主是有限度的,文化的演进是双重的。历史证明:某一文化在某一时代成为主流时,别的文化形态虽然式微,但不会突然消亡。这个式微文化会应变以求存的,《易经》讲穷通达变,它是建立于文化演进的双重性基础之上的。基督教本来不像儒家十分地讲孝道,《马可福音》以夫妻之爱先于父母子女之爱,有些和儒家所倡“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的意思相仿。而新基督信念以个人为主,基督传统的长子继承制是长子继承一切,次子们一无所有,非自寻出路独立维生而不得活。为了维持生存,鼓励自主。在西方文化的生产传统中,一般子女到十八岁就得外出,如果还要在家,那得向父母或家长支付租食费用,一般父母对于女的责任到十八岁为止。美国居家的建筑结构不是四合院,成年子女的卧室如果在同一屋顶下父母的隔壁,距离太近,那就非常不方便。吃饭也一样,中国合餐共桌;西方人则分餐,单人单碟,各有一份;中国未婚子女如果在家有收人,多半交妈或家长统管,西方鼓励子女在银行自立帐户;兄弟姐妹之间,如果姐要妹的东西,就得借;子女为父母做点事,父母要“谢谢”。夫妻之间亦如是。父母的财产要不要给子女,由父母在遗嘱内指定,不一定给,亦不一定平分。继承法是依文化传统制定的,最后决定权在法官。工业化后,汽车成为人们必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的生活如同游牧时代的“逐水草……”——逐工作机会而居。所以,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下生活,家庭关系远比农业社会里儒家重天伦的气息淡薄:夫妻之间,和则留;不合则离。稍任性点,谁也不让谁。今天的离婚率,竟至近百分之五十!有些地方的孩子,如同原始社会再现,“但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难怪有些受儒家伦理洗礼较深的人不愿同化。在商业化的国度里,今天以丢丑取笑于人——如考斯比(Crosby),年收入比著名科举家多百倍,近千万元,这是合理的现代化吗?有人认为,封建的儒家伦理不仅不能适应、而且阻止现代化,那今天怎么竟有不完全西化且自认是儒家文化的日本的现代化呢?归根结底,今天西方文化之最高贵的成就是科学。科学之真谛在求真,不含有善恶美丑的价值,是超伦理的。在西方文化的传统下,伦理是基督教会和教士的功能与职责。为了求真,科学家不能不怀疑基督教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神授的《圣经》,创世说与天演论之针锋相对,即为一例。唯其如此,科学的进展亦逃不出双重性定律,因为只问真与能不能、不问应当与不应当。科学也可能把对人生最有福惠的知识和工具变成最有效的杀人武器——智适以济其奸,致使有毁灭整个人类的危险。长远的生态破坏,更不必说了。基督文化的一神论和只有耶稣为神之子的信念,使凡人再不敢充当神灵。然而,有些基督徒认为,只有信基督的才配称作人,因而他要奴役其他人、甚至将他们作为商品、作为狩猎的目标来打击!而基督徒相互之间,因信仰纠纷而厮杀流血。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都有罪”的信念,促进个己人权,创建民主代议立宪的政治体制,减少了转移政权的武力斗争性,增强满足人民需要的功能。可是竞选需要钱,很少有普通人能参与的。而投票选举的方式,使较无学养的大多数压制较有学养的少数;法人的概念,把一个团体和组织当做个人,因而引发侵略扩张和大规模自相火并。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把印度化作殖民地,难道不是由“民主政治” 已有相当实施的大英帝国所干、并为别国所效法吗?民主国家的极至,在国内,把杀人放火当作普通罪行看待;在国外,把杀一英国人当做企图杀整个英国人看待,从而发动国与国的战争。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不就是由于一个英国水兵受害吗?今天,阿拉伯人抓美国公民作人质以进行国际交涉,如果不是美国议会和舆论,把人质当作对整个美国的侮辱威胁而采取行动的话,抓人质会发生作用吗?大英帝国的征服吞并印度,难道不是英国议会通过允许的吗?不仅如此,两次世界大战,不都是在西方主流文化的主导下爆发的吗?无怪乎西方人有所“猛省”——不杀生的佛教,不仅在西方文化的渊源地立足,而且有日益开展的迹象。日本人在大战中被征服了,但西方人对禅学发生了兴趣和爱好。日本被占领以后,禅学是由日本和尚传播出去的。概括来讲,文化的演进是双重的。某一文化,于某一时、某些区域,形成人类文化的主流,别的文化虽然式微,但还有后生,甚至发扬光大的可能。因为演进,在一方面是解体;在另一方面却是新生。由于人类文化演进的双重关系,是一个相反而相成的过程。所以,形成这一对峙关系的正反双方,不仅互相依存,而且互惠以创新,是此消彼长、不停地变异着。远者姑且不论,仅就今日文化的主流——西方文化,略作分析。今日渊源于北欧而发扬于北美的新基督文化,肇端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虽然继承了希腊、罗马文化遗产,至少也受到中国科技的刺激而发动,否则马可•波罗怎能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名字? 当年成吉思汗之所以能风卷残云般地征服欧亚,宋朝高度发展的中国科技助力不浅。蒙古帝国的驿站和政治组织,便利了中西文化的接触,造纸术、印刷术,磁针航海术和火药制造术之传入欧洲所产生的作用,今天的小学生都知道。为对抗新基督教运动而组织的耶稣会士,一方面,以西欧又超越中土的科技作介绍在中国立足;另一方面,把儒家经典翻译传送西欧。许多学者认为,它是引发西欧启蒙运动的火花。最显著的例子:像莱布尼兹(Leibniz)之发表二元数系、黑格尔之承袭《易》理发挥辨证法、洛克(Lockc)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人性论调(Tabularosa),如同抄袭荀子;伏尔泰(Voltaire)之“任其自然(Laissez faire)”的主张,无不反应儒道思想。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杰佛逊总统之政教分离和亚当•斯密的《原富》观点,来自儒家,更有人说:马克思的辨证概念渊源于中国,并经马克思唯物化后回归故土。如果说文官制度是民主议会政治的运用基础,那么,英法文官制度效法于中国的科举,美国的文官制度效法于英伦,这也是事实。美英取科举考试之长,去八股之短以福惠民主而已。曾为李鸿章顾问的美国国务卿福士特(Foster),在其回忆录中响应英国中国通马休斯(T•T•Meafhews)意,谓中国考试制度为最纯洁的民主。至于中国的丝、瓷、茶、漆,对西方生活的影响更不用多说了。同样,近代西方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作用,早已如李鸿章等所说,是“三千年来的大变局”。近代中国史,可以说是儒家文化怎样应变以求存的缩写。(四)新科学的启示上面简单的历史分析,给人类文化演进的双重性及其相互作用归纳为一切现象存在和变易的规律,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儒家用相反相成的方式、以阴阳两仪象征双重关系之立论,后来又吸收道家观念,形成太极阴阳的世界观以论述天人,这些已有年日。而这个儒道世界观,自近代科学兴起后,在科学万能的观念下为思想界所扬弃。有些人不仅对这个世界观加以严肃地批判,而且认为中国科技的落后正是由于这个世界观在作怪。虽然人类文化演进的双重性,在西方文化主流里不是没有人看到,但从犹太基督的思想背景出发,以为双重性的关系是对立而互不相容。以上帝创世,人心是上帝在人身的显现,因而有唯心之论。后来,大概受耶稣会士介绍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些西方思想家注意到双重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倡言辨证,但仍以唯心为其归宿,黑格尔即为例子。科学大跃进后,经验唯物观念渗入人心,马克思等倡导辨证唯物的观点,但忽视了双重性的持续性,以为把对方消除、综合、新生后,再无对方,而忘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现象。由经验唯物演化为逻辑经验的分析派,固然有重大的成就,但仍逃不出经典物理的因果律。从分析极微以概全的方法认为人是人,自然是自然、人与自然不受同一规律的局限,因此产生唯物论式的科学万能的设想,拉普勒斯(Laplace)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人类文化的演进是双重的。当今,作为文化主流的西方文化,并没有把其它文化彻底代替,而西方科学文化本身亦出现光明面和黑暗面的双重现象,否则量子学不会在牛顿物理学的娘胎里出现。任何科学定律都有被修正的可能,说某一定律是“放诸四海而皆准;施诸百世而不悖”,是违反双重现象而犯夸大狂的错误。今天,人们知道拉普勒斯错了。他的错处,就在于迷信科学万难。当然,量子学的兴起并没有把牛顿物理学推翻。牛顿定律仍然适用,但是有条件了,那就是在量子现象可以忽视而且无关重要的情形下,牛顿定律才能以亚里士多德的排中律“是则是,非则非”而发挥作用,才有其必然性。譬如:说光是“波”,就不能又说光是“粒”,两者不能含混。牛顿定律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初步,在进—步认识事物的真正本质时,发生量子现象,波与粒子的不同和相反,只是观察立场的不同。光含有波与粒子二象,其本质是一而二的。波与粒子不能截然分离。一切自然现象的终极实质,都是一样的。这是量子学的大发现。牛顿律是必然的,量子现象是或然的。必然中有其不必然性。必须把牛顿物理学当做初步的经典物理篇来认识,把量子现象当做进一步的认识,并互相为用,这样便与大乘佛家龙树等修正原始佛法一切幻谬的中观二谛,交相辉映,而给董仲舒等争论的因果关系以科学的支持。如果甲为乙之因、而生乙果,那么甲与乙必有相通、相同之处,否则甲怎么会生乙呢?如果甲是甲,乙是乙,甲乙毫无关系,在逻辑上,甲是不可能生乙的。所以量子学兴起后,因果律只适用于平面,而球面上则不适应了。由于量子学的引发,使科学家认识到一个事物的整体功能并不等于构成这个事物的部份的总和。换句话,仅仅把构成一个事物的单位了解,并不能充分了解这个事物,还得从两方面去探讨,才有出路。生理学家研究生命现象,分析到底,发现构成细胞的基本粒子是质子和电子。电子、质子没有生命,但它们构成细胞,也就有了生命。没有量子学,人们不会知道基本粒子(Fundamental Particles)。所以科学界最有贡献的分析派,到今天也碰了壁。不仅如此,传统科学中“人是人、自然是自然”的看法,也出了岔子。量子学深入研讨发现:人和自然的物质构成成份是一样的,大自宇宙、星球,小至细菌,就人所知,都不外乎层子(Quarks)和轻子(Leptons)。不仅儒家“天人合一”说,就是道家“人是自然的一部份”的说法,现在都有科学根据了。今天数学界证明:方圆可以相等,一可以等于二;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指出:万象可为一象;一象可为万象。&&&&近代科学认识了万有引力后,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一直在找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解说一切自然现象,找来找去,发现宇宙的命运仍然在原子的结构与性能中。量子学的锐进,更发现形成原子的质子之有反质子,电子之有反电子,中子之有反中子。甚至物质亦有反物质。核子物理学家知道:粒子与粒子因正负电荷而不同,原因何在?不知道。粒子由强力合为万物;由弱力分散为万物。万有引力使万物保持其形态而存在。正与反、强与弱、正物质与反物质,不仅是双重的,而且是相反以相成的。分散离合、变易无穷,最终还离不了夸克(层子)与轻子两类。分子生物学家沃森(Watson)承认:他们之发现生命体质和遗传密码(DNA),受量子相反而相成观念的暗示而得。DNA的结构是成对的,一长一短,由螺旋形而发展,形成DNA的核苷酸有四个,必然成对。所以,男女交合生出男女,不因交合新生而丧失男女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双重作用。 唯其如此,以今天人们所知,没有双重性就没有生命和宇宙。人和自然的基本物质结构如此,人类活动的文化结构亦如此。这里举几个例子:量子学对宇宙人生的同一性和双重性的认识,似乎给予儒、道、佛“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心” 的天人合一观以科学的价值,因而引发了新的超越唯心、唯物的一元认识观,这和儒家的执两用中的执中观相接近。认识是人脑的功能,知识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历史证明,人类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扩展和加探,所谓“唯心”、“唯物”,至多是说求真知的着重点不同而已。唯心论的困难,早巳为唯物论者指出;唯物论的科学基础,今天又为量子学所动摇。人脑和人的神经系统到底怎样活动?人怎样有意识、甚至有记忆力?还不太清楚。可是分子生物学,神经学甚至电脑寻找人工智能的结果,发现人脑动用心物交互的功能去中和协调和创造以得知,得知的终极,也许还是天人合一、或人与自然通同之故。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上帝创造心”和佛家“心在物外”的唯心说,难以使人接受;以“自然或物质在人脑反映以得真知”的唯物论,亦不能自圆其说。当今人们已经确认:人脑不是镜子,因为人脑是把倒像转化为正像才认识的。量子学发现,所有的知识都是静态的统计知识,而自熬现象是动态的,因为自然和一切事物从不间断地在变,没有人在流水中洗同样的水。太阳不会等我们知道了才移动。那么,化静态的知识为动态去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功能,这功能是离不开脑子的。人们研究自然进入微观的领域时,发现人脑的高度抽象性和推理功能。层子的发现不全由观察实验而得,夸克的发现者格尔曼说是由数学推出的结论。今天人们还在实验中寻找具体的夸克呢,甚至宏观的规律不能应用于微观现象,只有在不影响微观的情况下,宏观的规律才可以成立,所以量子学家海森堡说:人对自然的认识是在有限的观察中由人脑所创造。今天,科学家利用最精微、最有力的仪器发现:人的思维作用,除死亡而外,功用无穷。智慧或有不同,但基本推理功能不因时地、不因老幼男女、黄白棕黑而有差异。人的认识过程,是由已知未知、宏观微观、分析综合、部分整体、外因内因、演译归纳、错误正确等双重关系中相反而相成的。(五)阴阳辩证一元观的普遍性西方文化之所以成为今天人类文化的主流,乃以科学为其骨干的。然而,量子学的兴起,不仅修正了经典物理学,而且把以往的一切科学概念和方法推至困境,今天西方科学界所提的“无序现象”即为一例。唯其如此,科学界目前还没有一个言简意明的统一理论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玻尔虽然说量子科学的基本观点——相反而相成,可以应用于其它学科和人文,但相反而相成的原理基于宇宙事物存在发展的双重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变易生成后的新事物是否以及怎榉保持双重性,以生生不已?仅以相反相成过程来解说,是不足以圆满地表示其双重关系的,更难以指出人心的综合创造功能,以认识这些现象。因此,儒、道文化的阴阳二象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而仍不失其阴阳本质的观点,在新科学的启示下似乎较为合理而又有系统性。当今分形几何说明,本形在多层次、多幅度的千变万化中仍能持续而生生不已,具有代数象征性的阴阳对峙作用,今天似乎又获得数学的支持。这或许是玻尔用太极图来象征他的发现的本意所在。科学没有国界,能贯穿文化类型的阴阳概念之双重性、不排它性,可以同科学概念一样贯通东西。万事万物负阴而抱阳,不是有你无我的,用现代概念把这个相互关系叫做辨证关系,将天、人合一,因而能认识这个双重作用及人心(脑)之外无他心,这叫“一元论”,或许它含有类似于统一理论的基础作用。阴阳辨证一元论,总括起来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阴阳互补而依存,自为生化。今天,人们知道正负电荷为一切物质存在的根本,没有电荷,世界就会化为灰烬,我们当然也在其内。正负电荷既不能为人所创造,亦不能消灭,它们之间同则相斥,异则相引,相反而相成为——为电,为磁场,否则就没有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开关用电,但宇宙的电从来没有开关,即便在所谓“真空”中,电子仍然存在。如同男女交合生男女,不因交合而再无男女一样。粒子学证明:夸克与轻子之间互生自发,无须外力推动生化。在这里,以阴阳来象征正负、男女较为合理。黑格尔的正、反、合以实现绝对理念,等于天堂出现后再无正反现象,那是空想;辨证唯物论之质量概念,难以象征正负关系,以质象正,以量象反,就有点儿牛头不对马嘴了。依此类推,人类生活方式的文化形态之演变,是遵循这个互补依存、自为生化的规律的。第二,阴阳互为界限,来复返转生化不已。夜以继日,寒来暑往,人们习以为常,忘记了“日之中即日之渐”的双重性。唯其如此,所以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发展各有其界限与顶点,达到这个程度后,就出现和原始的方向、目的及预期的反作用。新科学发现:昨日与今日、去年与今年,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指纹和DNA并不绝对相同。万事万物的发展既非直线型迈进,亦非绝对回归故旧,而是双重性的随螺旋曲线交叉、起伏、循环向前移动的。因为是双重的磁性作用,所以“否极而泰来”,必然中有不必然,圆满中有缺陷。近年粒子学发现:两质子在一厘米距离内因电荷相斥,愈近相斥愈甚。但到10-12(10的负12次方)”厘米距离时,反而相引;至10-13厘米相引更强,这叫做弱力与强力,其转捩点在于距离,其中各种交互作用,甚至一般的所谓“空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间”也不存在了①。过去人们以为地球的南北极是不变的,今天已确定是往复的,甚至宇宙的时间也不一致,而且可以逆转。人体包含生死双重性,生死互为界限,新陈代谢,不会返老还童,但免不了一死。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兴尽悲来,盈虚有数。在人类经济活动中,马克思发现了这个物极必反的道理,因而指出:封建的极端,就会出现资本社会。不过他依据化学周期表的直线进展而立论,没有想到双重性的多层次、多幅度的发展,因而忽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也会因变而求存的现象。人类生活方式的文化形态之演进,亦不脱离这个规律。第三,阴阳互为主从以致中和,万物因而存在。一切事物各有其形态,这样才能存在。有形态,必需由构成这个形态的组成部分协同中和才可以实现。今天,科学家们所讨论的对称问题,就是指和谐而言,事物愈对称,愈能预期其发展。数学家魏尔(Weyel),在其《论对称》一书中说:对称,是指每一部分的协调使用,使事物的全体有功能而言。对称了,事物才有持久性、稳定性,才能存在。同时,今天新科学亦指出:有对称,就有不对称;对称由不对称而来,对称和不对称的关系是多层次、多幅度的。对称学家说,原子核是对称的,为化学变化的基本单位;但对物理学家来说,原子可分裂为粒子,粒子是不对称的。过去,生物化学家以为,维生素的蛋白质是稳定的,而今天又发现构成蛋白质的原子又变化不定,是不对称的。对称与不对称互为主从,在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人体的机能不只是对称,而且自动,不随人的情感和意志而作用。心跳、呼吸就是例子,如果听任人的自由意志而来心跳动、肺呼吸,那对人的生存会有更大的威胁。人有左右脑,左以语言、思考为主;右以情感创新为主,两者经中脑互为协调、互为运用,才能发挥脑的功能。人的文化活动也不能例外。人人知道,男女成对才能生育延续人种,而重男轻女在某些国度习以为常。有没有九男一女的危险昵?以个别的国度来说,有可能,像中国、印度,男多于女,但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又不必然。工业化的国度——像日本、美、英、俄等,又女多于男。以1970年为例,全世界人口中,男17亿5千2百70万;女17亿5千2百24万,差不多一男就有一女,男女之比大约为1∶1。历史证明:社会经济的进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作用、由生产者运用生产工具发挥高效益而得。如果生产者闹阶级斗争,便不会促进生产。生产工具共有的试验结果,也没有改变这个规律。天之生人也不齐,人之所见也各异,在任何场合、任何组织内,有赞成者,即有反对者;有急进者,就有缓进者,所谓“定于一尊”、“意见一致”只是在某种条件下,少数服从多数,或者多数服从少数,或者甘心自愿,或者敢怒而不敢言。历史证明,一个政府能适应大多数人的生活需要、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去实现社会的中和稳定、繁荣生产,使人人各得其所,就发挥了政府国家的功用,阶级斗争不是国家的本质。因为阶级斗争的胜负,并不能消除人类过组织生活的双重性。“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天道,也是人道。人类的文化活动难道能例外吗?(六)结&& 论就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而言,以儒、道思想为背景的阴阳辨证一元论,融合当今人类文化主流以创立今后的新文化形态,或许最为相宜,这个议题是从观察分析儒道文化的基本特征而出发的。———————① 作者原注:H•Fritzsch Cieation of matter Newyock,1984,p.123。第一,在目前的人类文化形态中,“阴阳辨证的世界观”比起其它文化形态的世界观来说,比较合理且符合科学的进展。这个适合度似乎随着科学的进展而日益扩展和深入,最明显的如儒道混沌太极的设想——既没有如上帝创世观与科学的冲突,也与科学界流行的学说相接近。儒道不像印度的佛家之承认身外有心,纵然说不出意识或者良知、良能怎样产生,但避免了身外之心在哪儿的困境和讪笑。而今儒道思想的渊源《道德经》和《易经》,受科学界及其他有心人的重视,原因或在于此。印度人很少翻译中文著作,而《道德经》在中古即以梵文问世。《道德经》在西方已有两百种译本;新书出版有增无减——《道与物理》一书,或译作《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有人还认为肤浅,但流传之广,已足惊人。不仅如此,西方科学家把当今中国科学家的突出成绩归源于儒道背景者,还大有人在。《易经》的太极阴阳概念由耶稣会士介绍入西欧后,其影响至今仍在探讨中,二元数系虽为莱布尼兹(Leibniz)独创,但他之熟悉《易经》大意及邵雍的二元排列六十四卦系已不能否认。自夏纳(Shannon)引用二元数系发展电脑后,六十四卦的数学问题已为科学界的大难题。1974年,数学家伽得纳(M•Gardnel)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以《易经的数学》为题公诸于世后,此问题更引人注意:近年已有六十四卦软件出现;同年,分子生物学家巴阿里(H•Bialy)领悟到DNA结构竟能和六十四卦系相符合;前年(1990),木里斯(K•B•Mullis)发表他所发现的DNA复制程序(以聚合酶链条反应为基)与六十四卦程序完全一致(Scientific American,April),为什么会这样?其意义何在?或许会成为下一世纪科学发展的大关键。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由于电脑对文字的处理功能与中国文字以图形为基础的原因,汉字可能因电脑使用成为世界语的呼声时有所闻。依此类推,“阴阳辨证一元”的世界观可贯通中西文化的观点,便更有立足之处了。第二,儒家文化的基本出发点在执两用中,不偏不倚,富有妥协性,以和为贵,因而兼容并俱;它坚持“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世界主义。虽有夷夏之辨,但在贤与不贤,不在东夷西夷。因此,现代民族主义者批判儒家丧失民族意识,接受外族入主的局面。笔者在美讲中国文化历史,特别提到唐朝盛世,有些天真的美国青年为盛唐没有像西欧帝国主义者的扩土殖民而感到奇怪,再及近百年中国之被凌辱,又同情又可怜。试问以中国之人众、地大、物博,一旦成工业化的富强民族国家而效法帝国主义者东征西讨,那对人类生活有多少好处?那算是现代化吗?如果中国人不实施满、汉一家的政策,那东北三省早会成为“满州国”、像欧洲人了。因为儒家执两用中,不主张以力服人,强盛时对北部民族,对韩、越藩属用过兵,但没有像亚历山大、成吉思汗那样以征服为业。“不能”的成份小,“不为”的成份大。儒家讲心服,所以没有儒教的教会和传教士,主张“已所不欲,毋施于人”。虽然孟子讲“善战者服上上刑”、孔子说“足兵”,儒家不取道家的逃世与佛家的厌世、不抵抗,而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应世,但儒家以“中”为立国之本而命名的“中国”,显示三教九流殊途同归,甚至与伊斯兰教都共存共荣。基督教之在中土出问题,不完全是中国排外所致,罗马教廷之不容忍异端“邪说”,鸣鼓而攻之,或许负有更大的责任。有些人攻击儒家安土重迁,不敢冒险犯难,因循故旧不弃旧扬新——如黑格尔所说:“僵尸化而不现代化”,今天已为日本的新成就所否定。所以,协调阴阳求中和的阴阳辩证一元观会温故而知新,且日日新的。第三,阴阳辨证太简单了,笔者于1987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举行的国际形而上学学术会议上以此题讲说时,一位多伦多大学的哲学教授史密斯就问:尽人皆知,何必多此一举呢?是的,阴阳象征白天黑夜,深入系统化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Toynbee),以阳性文化和阴性文化互代推进来解说历史的演进,似乎更广泛地应用了这个概念,但没有深入去检讨阴阳之间的辨证关系。西方思想界对阴阳概念并不陌生。用艾因斯坦的话说:“凡是真理,必最简单而明晰,人人都会懂的。”那么,阴阳的简单化,当不因之而贬值。问题在于:极端的分割和专心致志的科学治学态度中,很少有人从人类历史的全面性去着眼研究。假定阴阳相互依存的观念普及深入于人心而成为共识,那么成吉思汗、希特勒和马克思等会三思而后行,不以偏而概全了。成吉思汗以征杀为生,他的孙子旭烈兀在巴格达(Baghdad)屠杀百万穆斯林,以为伊斯兰教就从此根除了。事实上,不但伊斯兰教没有被根除,而旭烈兀的孙子反而皈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上帝阿拉有没有惩罚旭烈兀的后代呢?又是一个回答不了的问题。自称是成吉思汗后人的铁木儿,在德里屠杀百万印度人,以为伊斯兰教彻底代替印度教了,事实亦不然;杀特勒对犹太人问题解决了吗?马克思主张把剥削阶级清除后再无阶级存在,事实如何呢?实际上,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为什么这样浅近的道理人们不懂,反而去好高鹜远呢?第四,儒家文化是—个以人伦为中心的文化。人伦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人总是人,而人与人的关系并不协和,常把人看成是自己最危险的敌人。儒家有鉴于此,就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孔子把人之所以为人定义为“仁”,以“仁”字立说,《论语》以“仁”为其中心。“仁者人也”,仁综合人我双重性的相互关系,以立人之道。这个“人之道”超越时空,与宇宙的存在合一,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命根源,在人类生活中表现为爱恶情感。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爱仁而恶不仁。在人类行为中,儒家把仁之实现以孝道来规范。孝是双重性的,有相互关系:父每必为父母,子女必为子女。男女关系不只为满足性欲,否则不必生儿育女。儒家认为,人生的意义在孝,这个本质不因人、因地而有异,中西文化对孝的本质没有分别,只是程度和形式在客观条件中各有表现而已。有些人认为,儒家的孝道是封建社会宗法等级、维持统治和家长制的工具。那么,今天在公认为民主法治、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度里,资本家之把事业传子、传女又作何解释?以美国为例,洛克菲勒(J•D•Rckefeller)家族并没有把洛克菲勒产业传给别人,如果洛克菲勒家的父母子女不谈孝道,他们会这样做吗?儒家或许过于重情礼、轻法理,但其着重人与人的关系,以自律为主,在个人与集体之间持中,不以摆阔气(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为享受生活,所以储蓄率很高。这正是今天日本经济成就的根原,西方人已大力提倡效法。这里所谓“贯通中西”,不是指谁取代谁,而是指东、西方在一个共同的世界观上,是可以共存互惠的。
想想人在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时,一定是不受外界影响的最惬意的时候
所以常常放空自己,在豁达淡然中享有着就在身边的那份宁静
这是大境界,与所谓心态平和不同,这是放下执念,而强行追求心态平和本就是执念。至于为何要放下执念,因为这都不是真正的你自己,沉迷游戏,毒品的人能说他有自己么?不能,那么沉迷人生的和这些又有什么分别?所以,放下执念,回归本我。
反对。无欲无求不如死了好
....简单地烦恼化..... 小朋友会因为没有雪糕食.整天不开心.相对大人来说.也许.平常心吧.或许心中一笑.
"为什么我们从小被教育对待任何事情都要用平和的心态?"有多少人能有平和的心态了 能四十而不惑就很不错了而且 平和的心态可能导致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被扼杀平和,应该是一种做什么事都应该有的心境 而不是心态 心态应当是平衡的 该悲伤的时候就不要勉强欢乐 该欢乐的时候就不要悲观
回复:27楼你知道.你错在什麼地方.平常心.是自发功.不是强迫性.为什麼你处变不惊.试想想.
不以物喜不以己杯是境界啊,不过说穿了就没意思了懂的人自然懂,不懂得人听了也 还是不懂
看这帖子突想到苏麻喇姑
给你说这话的人,,要么精神上心灵上比你高一个层次 要么就是装X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