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刘奋进家庭住址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4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获奖名单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2014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获奖名单,帮助,陕西赛区,全国竞赛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1|
上传日期: 06:52:3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4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获奖名单.DOC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关于公布2014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获奖名单(初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9:16: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关于公布2014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获奖名单(初.DOC
官方公共微信精华区文章阅读
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yaclear&(清一),&信区:&Geography
标&&题:&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
发信站:&水木社区&(Thu&Jul&&5&20:13:52&2007),&站内
  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
  邹逸麟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即以农耕业为主要产业;商周以降,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但数千年来几度兴衰,经历了曲折迂回的过程。本文就公元三世纪以前,黄淮海平原农耕业发展的过程及其区域特点为内容,作一番概括的论述。
  近几年考古发现的成果,显示出黄淮海平原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分布的地理特征:首先,相对集中在太行山东麓东北延伸至燕山南麓的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分布在今京广线左右;其次,黄河以南伏牛、熊耳、嵩山山脉的东麓洪积冲积扇与河北太行山东麓连成南北带状分布区,其中以发源于熊耳、嵩山山脉的汝、颍河上游最为集中;再次,鲁中山地周围山麓地带也是聚落集中地。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地势高爽,坡降适度,水源丰富,排泄良好。近山林有利于采集和狩猎经济,但又有平敞的土地宜于耕种。于是先民们就在这里居留下来,在七八千年前已进入以农耕业为主的社会经济阶段。因此可以说,黄淮海平原上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聚落分布地带,也就是该平原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淮海平原上的聚落分布出现了薪的情况,即呈散状分布形态,并大多出现在河流两边的台地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已从山麓地带向平原中部比较高敞的台地迁移,以寻觅更多更好的农耕地。可是引人注目的是在当时河北平原中部,大致由京广线以东、徒骇河以北,西东约相去百数十公里至三百公里间,却始终是一片极为宽广的空旷地带,没有任何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直至商周时代仅太行山东麓的聚落稍有东移外,平原中部空白区仍达百数十至二百数十公里。这是因为从史前至春秋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中部长期任意泛滥,河道呈扇形摆动,地面上形成许多沙岗、洼地以及史前时代残留下来的大片沼泽,以致早期人类无法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居留形成聚落。①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是黄淮海平原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代表。磁山遗址在今武安市西南澈颖卑兜奶ǖ厣希叱鱿执哟25米,C14测定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600年间。考古学界称此时为前仰韶期文化。在遗址发现的80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粮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经过鉴定为粟。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家畜猪、狗、鸡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了的果实榛子、胡桃、小叶朴等,反映当时种植业已为主要生产部门,并有余粮储藏,渔猎、采集经济仍有较重要的地位。②
  裴李岗遗址在今新郑市西北约7.5公里处,位于双洎河拐弯处北岸一个岗地上,高出现代河床约25米。文化面貌与磁山颇多相似之处,经济也以种植业为主,作物有粟,并兼营渔猎、采集,出土较多的农业工具,其中有带锯齿的石镰,较磁山为精致。据C14测定时间约公元前6000年以前,与磁山遗存时代相当或略早。裴李岗类型遗址除新郑外,在河南中牟、新密市、登封、巩义市、鄢陵、长葛和郏县、郑州等地陆续有所发现,说明豫西山麓地带是黄淮平原上前仰韶期人类聚落之地,也是当时的农业区。③不过前仰韶期遗址文化堆积都很薄,最厚不过2米。这说明当时地广人稀,生产水平低下,农耕制度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田莱制,就是在一块土地上耕作了一二年后,即将其抛荒,另外新辟耕地。因此人们固定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谭其骧:《西汉前黄河下游河道》,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②严文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发现》,《考古》1979年第1期。
  ③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新郑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裴李岗1978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3期;李友谋,陈旭:《试论裴李岗文化》,《考古》1979年第4期。
  住在一个地点的时间不长。同时从聚落的微观分布来看,大多处在河流沿岸的高地上,可见都是经过选择的。①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时间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在黄淮海平原上有大量发现。今河北省境内有曲阳钓鱼台(今属唐县)、正定南杨庄、西杨庄,武安赵窑、邢台柴庄、磁县下潘汪、界段营,永年台口、邯郸百家村,北面还扩展到了桑乾河流域,如蔚县四十里坡、桃花嘴,涿鹿下水磨等。河南省仰韶文化遗址也十分丰富。郑州东北6公里的大河村遗址是比较典型的,其他还有安阳后岗、高井台子、大正集、大司空村以及浚县大赉店等。
  仰韶文化时期居民已进入定居阶段,文化堆积层普遍较厚,并出现半穴居及地面房屋,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饲养家畜,兼营渔猎、采集。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一瓮炭化粮食,有人鉴定为高粱②。当时的一个遗址往往就是一个农业聚落。而这种农业聚落分布地理特点,显然是前仰韶分布点向洪积冲积扇前缘发展的结果。
  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泰山山脉周围山麓地带,向东发展至黄海之滨,北抵渤海南岸,西至鲁西平原东部边缘,南及江苏淮北一带。豫东南、安徽淮北地区也有零星发现。这种以泰山周围山麓地带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分布的格局,与黄淮海平原西部太行山、豫西山地东部山前地带分布的格局如同一辙。大汶口文化分早中晚三个时期,约当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稍晚于仰韶,社会经济也以农业为主,种植物为粟。在胶州市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出土约一立方米的朽粟③,说明当时粮食生产已有相当的贮存。兖州市西南的王固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周围地势平坦,中心部位高出周围平地1.5米,有房址十余座,窖穴和灰坑近百所,墓葬八百余座,是一个不小的农业聚落。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妙发:《黄河流域史前聚落》,《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69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大汶口文化条”。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济宁地区文化局:《山东兖州王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1期。
  大汶口文化发展为典型的龙山文化。年代相当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地域分布较大汶口文化更广。迄今为止发现的典型龙山文化有二百余处,很多在大汶口文化堆积之上,并有逐渐由山麓地带向河流、平原中部发展的趋势。
  黄淮海平原西部的龙山文化,分布在冀南、豫北、豫东、鲁西及安徽淮北西北部等地,社会生产均以农业为主。邯郸涧沟遗址出土了不少当锄用的扁平方形石铲和方形厚壳蚌,收割工具的大量出土,也证明农业生产较前发展。人口也随之繁殖,村落的规模相应增大,汤阴白营在1400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62座房屋基址。安阳后岗遗址在6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38座房基,反映了一个人口密集的原始村落遗址,这与当地农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①引人注目的是当时人们已发明了凿井技术。邯郸涧沟发现了两口井,汤阴白营发现一口,都在住址附近。井的发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大进步,主要是解决人类的饮用问题,但也不排斥有用来浇灌园圃的可能。龙山文化聚落分布的微地貌特点已不像仰韶期那么有限制,可以选择远离水源的地方,与凿井技术发明有关。同时也扩大了人们农作的范围,对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前仰韶期到龙山后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已到了相当的水平。农业工具已分为农耕、收割和加工三类,定居更趋稳定,出现了大规模的聚落,遗址面积从一二万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有很多的房屋、窖穴等遗迹和一定的村落布局,居住地附近即其耕地。因此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分布本身也就是当时农耕区分布的反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83页。
  黄淮海平原在新石器时代农耕区的扩展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开始发生在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以后向冲积平原中部延伸。以太行山东麓为例,从前仰韶期(磁山)――仰韶期(后岗、大司空村,均属安阳)――龙山期(后岗二期),遗址分布时间大致自西向东发展。河南龙山文化自西向东发展的趋势更为明显。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则自东向西推进。豫东、鲁西、淮西北是这两个方向农耕区的交接带。新石器时代农业聚落的另一个地理特征是向冲积平原中部推移时,大多选择较高的河流阶地和平原的岗丘上。如河南永城黑囟选⑼跤头唬糖鹞肭剑酪醢子纫胖范际歉叱鲋芪降兀匀皇俏吮苊夂樗难兔唬唤恿髂康氖俏颂峁┧矗淙坏笔被共豢赡苡腥宋墓喔裙こ蹋锰烊缓恿鹘泄喔鹊目赡苄砸膊荒芘懦狻
  但是河北平原中部在京广线以东,徒骇河以北的一片的广阔地区内至今尚未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在这一漫长时间内,以黄河为主的平原河流的泛决、湖沼密布的情况始终没有改变,人类尚不能在此进行农耕,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最为迟晚的地区。
  商代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社会已经是考古和文献资料所证实了的。建国以来在黄淮海平原上发现的商代遗址数量很多。就河北省而言,涿州、满城、保定、蠡县、平山、曲阳、定州、石家庄、藁城、宁晋、赵县、内丘、隆尧、邢台、邯郸、磁县、涉县、安新等地境内均有发现。分布的特点仍然是沿着太行山麓一带比较稠密,如邢台一地仅市郊就有十余处。这些遗址都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商代定居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属于先商时代的邯郸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工具,其中农业工具多于狩猎工具,又发现狗、猪、水牛等骨骼,说明当时人们以农耕为主,狩猎已退至次要地位①。磁县西南下七垣遗址在漳河北岸,也是一处以商代为主的遗址,出土的工具中以用于农业收割的石镰为最多②。邢台附近商代有十余处遗址,车站西南1公里的曹演庄为典型的遗址之一,在一窖穴内曾发现一装满谷物的陶罐及种过谷物的土层③。藁城台西遗址也是一处十分重要的商代遗址,出土过336件石镰,还有房子14座为夯土土坯做法,有水井二眼,为一重要农业聚落。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涧沟村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4期。
  ②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③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④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台西考古队:《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6期。
  河南省商代遗址集中在豫西、北、中,在黄淮海平原范围内,比较典型的是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冈和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三大处的发掘,从中可以看出黄淮海平原商代早中晚三期农业发展的概貌。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生产工具还是以石制为主,农业工具尤以石铲、石镰较多,蚌铲、蚌镰、骨铲也有发现。有觚、爵、B等酒器出土,反映粮食生产较前有发展。青铜器有锛、凿、刀、锥等,使用在农业上显然不多,不过青铜工具的发明和运用,对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技术提高,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郑州二里冈和郑州商城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对殷墟前商代社会生活有具体的了解。例如制铜技术有明显的发展,发现两处铸铜遗址,南关外一处铸铜遗址多出D,说明了已有铜制农具。殷墟出土的遗物很能反映当时农作的规模,石镰共有三千六百余件,宫殿区一个窖穴出土440把石镰,小屯村大连坑一处堆积中出土上千把石镰,说明有大量奴隶从事农业劳动,耕种的规模及其所开辟的农田已相当可观。卜辞中记录了殷人有相当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也是农业发达的一种反映。文献记载商汤灭夏前居毫。后人皇甫谧有“三毫”说。三毫之今地,诸说纷纭,迄无定论。不过都不出黄河下游扇形冲积平原上端的范围。近人认为汤灭夏以前,活动中心在内黄、浚县、濮阳三县之地。即今冀、豫交界一带,与后来的殷墟相近。①由此可见,漳卫河下游洪积冲积扇是商代农业的中心地区。有人根据甲骨文卜辞中从事田猎农作的地名分布及遗址进行分析,认为以殷墟一带为中心的太行山东麓地区在当时广布着常绿阔叶林、针叶或混合林为主的植被,农耕地散布于丛林之中,一个农业点的范围,因人口、地势不同而异,可大至二三十平方公里,小至三平方公里以下,在农业据点内并非纯一色耕地,而是耕地与丛林杂处。②甲骨文中田字作“*”、“*”、“*”,“疆”字作“*”形,反映当地的耕田已经过规划,非随便开垦。这种规划必先以固定农耕地为前提。在甲骨文中还出现了许多有名称的农耕区,如名、*[女+自]、x等,虽不知其今地所在,但这些都是比较固定的农业中心当属无疑。③固定耕地的出现,对农耕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明显一点就是水利建设的开展。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字,即田间的灌溉渠道。自觉地引用河水进行灌溉可能始于商代,地点也应该在太行山东麓漳河洪积冲积平原,这里河流众多,地面微有倾斜,有利于引水灌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91页。
  ②顾音海:《从卜辞地名看商代的耕田规模》,《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
  ③于省吾:《从甲骨文看商代农田垦殖》,《考古》1972年第4期。
  胡厚宣先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指出:“殷代之农业区域,西至今陕西兴平县境,东至今江苏睢宁县境,南至今河南之淅川,东北至今山东之临淄,俨然据今黄河流域苏、皖、鲁、豫、晋、陕六省之地。”①近几十年考古新发现说明还应该包括冀南地区。换言之,今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在殷代已为农业区。不过当时的农田还处于分散状态,各视其自然条件而定,没有像后代阡陌相连的情景。
  西周春秋时代,黄淮海平原上农业在商代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周人原是农业民族,相传其祖先名后稷,年轻时就“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②在灭商以前,根据地陕西周原一带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周原朊朊,堇荼如饴”③,即其写照。灭商以后,其势力扩展至黄淮海平原,同时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播至东部地区,大力开辟荒地,促进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胡厚宣:《卜辞中所见殷代农业》,见《甲骨学商学论丛二集》,成都齐鲁大学1945年版。
  ②《史记》卷4《周本纪》。
  ③《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
  ④《左传》昭公十六年,子产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
  周人原先就有许多重视农业的规定和措施。《国语?周语中》:“单襄公曰: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效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毂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所谓“无非毂土,民无悬耜”,未必一定是事实。但周朝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并采取了许多相应措施是无可怀疑的。西周末年,宣王即位,不籍千田,虢文公谏日不可,以为“民之大事在农”,“王事唯农是务”①。反映了以农立国的思想,所以当其控制了黄淮海平原后,平原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
  西周春秋时代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田规划和整治的技术在平原上的推广。周族先人公刘自豳迁至周原后,为安置部落生活和农业生产,根据日影来确定向阳向阴的方位,观察泉源的流向,丈量低湿和高敞的土地,在选择好的土地上进行烧荒开垦,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耕地,保证了粮食的来源。②这种田亩规划和整治方法带到东部地区与原先殷商农田整治的经验相结合,必然大大推进了平原农田的开发。
  《诗经》里保留了许多反映当时农田开辟的资料。《周颂?载芟》:“有略其耜,m载南亩。”《周颂?良耜》:“良耜,傲载南亩。”《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高亨注:“周人称南北陇为南其亩,称东西陇为东其亩。”南亩指向阳的耕地,日照长,土温高,土壤细菌活跃,对作物生长有利,是理想的农田。所以南亩以后成为农田的通称。《史记?平准书》:“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即是。
  在耕作前先对农田进行规划时代整治的方法,春秋初年己相当普遍。《诗?齐风?南山》:“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郑玄注云:“,树也。树麻者必先耕治其田,然后树之,以言人君娶妻,必先议于父母。”这说明春秋时东方齐国对农田的整治已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春秋时鲁国也是一个农业很发达的国家。鲁僖公时已将农田和牧地划分得很清楚。《诗?鲁颂?o》:“oo牡马,在垌之野。”诗序云:“o,颂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牧于垌野,鲁人尊之。”郑玄注:“垌,远野也。邑外曰郊,郊外曰野,野外曰林,林外曰垌。”孔颍达疏曰:这首诗歌是颂鲁僖公“务勤农业,贵重田谷,牧其马于垌远之野,使不害民田”。鲁国为了保护已开辟的农田,将牧地迁至距农田很远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国语?周语上》。
  ②《诗?大雅?公刘》:“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
  《春秋》、《左传》中“田”字有两种含义。一作狩猎解,这为众所周知。另一个含义指经过悉心整治的农田(熟田)。《释名?释地》:“田,填也。五谷填满其中也。已耕者曰田。”《禹贡?冀州》:“厥田惟中中”。郑玄注:“能吐生万物者曰土,据人功作力竞得而田之,则谓之田。”《说文》:“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形□十,阡陌之制也。”《国语?周语下》:“民力雕尽,田畴荒芜。”韦昭注云:“谷地为田,麻地为畴。”
  这类经过对自然条件的选择(水源、日照),再经过修治阡陌,平整土地,开挖沟洫等等整治过的农田,在春秋时期的黄淮海平原已经出现不少,现将见于文献记载熟田列表于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时代黄淮海平原农田开辟的地理特征:
  (一)经过整治的“熟田”,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和齐鲁山地之间的冲积平原上,当时的郑、齐、宋、卫、曹、鲁等国境内,相当今豫东、豫北、鲁西、淮北地区。这说明农田的开辟已从山麓洪积冲积地带向冲积平原中部推进。
  (二)在冲积平原上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先为避免洪水淹没,先选择比较高亢的“丘”作为定居点。《说文》:“丘,土之高也。”见于《春秋》、《左传》称丘的有48处:宋十一、齐十、鲁七、卫六、晋四、曹郓各三、楚二、莒陈各一。《尔雅?释丘》:“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这些“丘”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或为都城所在,或为会盟地点。如楚丘、营丘、顿丘、商丘等等。这些地方开发最早。以后洪水渐平,遂下丘而居平地,即《禹贡?兖州》“是降丘宅土”的意思①。退居平地后则选择近河流、湖沼的阶地上进行垦殖,以便利用丰富的水源进行灌溉,“汶阳之田”、“济西田”、“t东田”、“沂西田”、“制田”大多类此。黄淮海平原南端著名的有“州来之田”,在楚国境内。公元前六世纪末,楚相孙叔敖在今河南固始一带“决期思之水,而灌雩类之野”②,开辟了史灌河流域的农田。
  (三)河北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上没有良田的记载。其原因主要是平原中部仍然是一大片河流泛滥、湖沼密布的地区,大致是古代“九河”之域,影响了农耕业的推进。而平原南部的“邯郸仓库实”③,反映该地的农业还是相当发达的。
  (四)这时期黄淮平原的农业开发超过河北平原,是当时主要粮产地。《左传》隐公元年,“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其间则尤以东部泗水流域的鲁国最为发达。除了自然条件外,与鲁国私田数量最多有关。如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④,即按亩征税,废除了奴隶制所有制的“籍田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顾颉刚:《说丘》,《禹贡》半月刊1卷4期。
  ②《淮南子?人间训》。
  ③《国语?晋语九》。
  ④《左传》官公十五年。
  郑国也十分重视农田管理,禁止进入农耕区进行采樵、放牧①。上述各处良田大多分布在黄淮平原,与当地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不无关系。
  但总的说来,西周春秋时代黄淮海平原农田开发只限于一部分地区。就是经过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被开发为农耕地。这些耕田被视为一个国家的财富,往往用来馈赠、贿赂或交换,因此不一定连成一片,很多是插花地。平原上还有相当多的土地处于灌木密布、蓬蒿丛生,草莱未辟的状态。《孟子?滕文公上》所说“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的情形,依然存在。春秋前期,燕齐之间,相当今德州以北地区有一片隙地,以至燕庄公送协助伐山戎的齐桓公回国,误人齐境而不知。齐桓公遂将燕庄公所到的齐境割让给燕②,可见这是一片未经开辟的荒地。春秋末年,宋郑之间有隙地,经当地人开垦,形成了弥作、顷丘、玉畅、恰⒏辍⑽鼍勐洹5巍⒅A焦疾灰隙ㄊ潜冉喜畹耐恋兀恢档梦浞朗兀院笤谒巍⒅V湔秸校傲匚妗雹邸R虼耍髦艽呵锸贝苹春F皆闲竽烈等允且桓鲋匾纳棵拧R环矫媸瞧皆厍乖泳幼诺摇⑷帧⒁牡热砸孕竽廖鞯拿褡澧埽硪环矫媸腔母鞴瓜嗟敝厥幽烈怠B彻诔鞘械脑督急儆心脸 !妒ぢ乘獭び旭》描述当时贵族拥有很多强壮的雄马。郑国的商人弦高以贩牛为业,鲁僖公三十三年路遇伐郑的秦师,“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⑤。鲁宣公二年郑宋战争,宋华元杀羊食士,以后华元被郑国所获,“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⑥。总之,当时中原各国拥有大量的牛、羊、马,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左传》昭公六年。
  ②《史记》卷32《齐世家》,齐桓公二十三年。
  ③《左传》哀公十二年、十三年。
  ④春秋时中原齐、卫、曹、鲁、郑、邢等国多居有狄、戎、夷人,见《左传》,不详列举。
  ⑤《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
  ⑥《左传》鲁宣公二年。
  从战国中期至西汉的二百多年里,黄淮海平原的农业有突破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经济政策的变化。
  先讲第一条,战国中期开始铁制工具已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据雷从云20世纪80年代初不完全的统计,我国河南、河北(含天津)、山西、陕西、辽宁、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诸省区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器出土,器类有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生活用器和装饰品等,而以生产工具为大宗。在黄淮海平原的冀、豫、鲁、皖四省出土的铁制农具的地点约占全国出土农具地点的三分之一强。铁农具的器类有犁铧、锼、铲、锸、镰多种,基本已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如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晚期的5座魏墓,出土铁器95件,其中农具有犁铧7件、4件、铲10件、锸33件、凹字形铁口锄3件、镰1件。这些铁器的冶炼工艺水平相当高,具备了坚硬、锋利和耐用的性能。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在黄淮海平原上发现多处冶铸遗址,规模都不小。如齐临淄故城发现西周冶铁遗址6处,分布面积竟达九十余万平方米。①河南郑州西北二十多公里汉荥阳城西墙外有一处约西汉中期至东汉的冶铁遗址面积约十二万平方米。《汉书?地理志》里置有铁官的有48处,在黄淮海平原内有22处,几占二分之一。“铁耕”②从战国开始为普遍的事,铁制工具的使用,“使更大面积农田耕作,开垦广阔森林地区成为可能”③。到了西汉铁制农具更为普及。《盐铁论?水旱》:“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黄淮海平原农业发生突破性进展是必然的事。
  再说第二条,战国中期各国相竞变法,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奖励垦荒,发展农业,增加租税收入,推动粮食生产,充实各国战争中的粮秣需要。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就是“尽地力之教”,“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④,都与农耕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雷从云:《战国铁农具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考古》1980年第3期。
  ②《孟子?滕文公上》。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9页。
  ④《太平御览》卷821,引《史记》。
  魏国由此富强。魏襄王时,“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①说明在魏国境内已是单一农耕业经济了。齐国早在春秋桓公时管仲为相,即力主发展农业,“实圹虚,垦田畴,修墙屋,则国家富。”②其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正是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社会思想的反映。到了战国时,齐国富强可与秦国匹敌,史称“东秦”。秦国商鞅变法主要内容也是重农抑商,奖励垦荒,发展农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③虽然发生在关中,但对关东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苟子初次到秦国,看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甚为感叹,④正是这方面影响的反映。
  以上讲了战国中期至西汉时期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内在原因,而其具体表现有下列两个方面。
  (一)大片荒地的垦辟和农耕地扩展。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过程中垦辟了许多荒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是人迹稀少的河北平原中部,到战国末年出现了令卢、高唐、平原等地城邑市五十七。⑤这是因为战国中期赵、魏、齐国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了千里长堤,堤距较宽,东西五十里,黄河河床可以在宽堤内游荡,不至于任意泛滥成灾。堤外平地因此而得到开发。以后由于黄河河床在大堤内作游荡性摆动,“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到了西汉末年黄河滩地上民间自修的民埝有数重,近者去水数百步,远者也只仅数里。这样不仅堤外平地得到了开垦,在堤内滩地上也种了庄稼,形成聚落。内黄县境黄泽在先秦时为一著名湖泊,方圆数十里。到西汉末年魏郡太守也将湖滩租给人民,以收赋税。民“起庐舍其中”,变成了农耕区。⑥所以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黄淮海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聚落,其中不少已为某一区域的政治中心(县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卷69《苏秦列传》。
  ②《管子?五辅》。
  ③《史记》卷68《商君列传》。
  ④《荀子?强国》。
  ⑤《战国策》卷21《赵策四》:“赵王因割济(笔者按:疑应作河)东三城令卢、高唐、平原陵(疑衍)地城邑市五十七命以与齐。”
  ⑥《汉书》卷29《沟洫志》。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末年全国共设103郡国,地处黄淮海平原的有43个,约占40%。又据不很精确的统计,平原地区共有606个县,约占全国1587个县的38%。户数约六百三十余万,约占全国一千二百余万户的52%;口数约三千余万,约占全国五千七百余万的50%余。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5%。以上数字虽不很精确,但与实际情况相差不致太远。西汉元始二年,全国人口密度,除了长安附近三辅地区外,数黄淮海平原最为密集。①可见到了西汉末年黄淮海平原已得到全面开发,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业区。
  (二)水利工程的大力兴建,促进了平原农业的发展。众所周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黄淮海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不足,分配不均。特别是平原北部、中部年降水量偏少,完全靠天然降水,极不稳定,需要有人工设施加以调节。可是在铁制工具出现以前,光靠木石制工具是不可能的,所以到了战国中期平原上开始出现了规模的水利工程。
  首先,是修筑黄河大堤包括黄淮海平原其他一些容易泛滥河湖的大堤,疏浚河道,消弭水患。《汉书?沟洫志》载贾让说:“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禹贡》冀州“覃怀底绩,至于衡漳”;“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濉诅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徐州“淮沂其义,蒙羽其艺,大野其猪,东原底平”。豫州“伊洛湟涧既人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诸。”又导河、导洛、导淮,最后“九州涤源,九泽既陂”,以上都是战国时期黄淮海平原的排除水患的工程,于是平原水患消弭,为大力发展农耕业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在今冀豫交界的磁县、临漳一带引漳水凿十二渠以溉民田,即著名的“漳水十二渠”灌溉系统。史称“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以富魏之河内”,②河内即当时的黄河以北大致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河北省南部的漳卫河冲积扇。从此成为黄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附图,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史记》卷29《河渠书》。
  海平原上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漳水十二渠灌溉系统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为历代政府所重视,经不断改建修缮,为发展河北平原南部的农业起着重要的作用。魏惠王时代在黄淮平原上开凿的鸿沟,即在今河南原阳县北引河水南流人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间),又自圃田泽开凿名为大沟的渠道引水东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折而南流至今淮阳入颍水,沿线沟通济、汝、淮、泗等河流,形成了以鸿沟为干渠的水运兼灌溉网络。这一系统流经的宋、郑、陈、蔡、曹、卫诸国,除了水运外,“有余则用溉寝,百姓向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①。这就是说从大河引水至于渠,由干渠再引至支渠,由支渠引水至每一块农田间沟洫,即指“田畴之渠”,使这一水利灌溉系统,如同人身上动静脉,伸入每一部位,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汉武帝时,“同事者争言水利”,黄淮海平原上的“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②。元光年间,黄河下游两岸“人庶炽盛,缘堤垦殖”③。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将西汉疆土分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并列举各区特产,以示各区经济的特色。这种格局是战国以来至汉武帝时二百多年演变而形成的。其中所谓“山东”,即以今黄淮海平原为其主要部分。在这个大区内还可以分成若干亚区,其农业发展的程度也各有不同。
  (一)三河地区。即河东、河南、河内,大致即今山西西南部、河南洛阳地区和河南省黄河以北部分。以地貌而言,为汾涑河流域、伊洛河下游冲积平原、沁丹河洪积冲积倾斜平原。这里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夏、商、(东)周三代政治中心,“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④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区。
  (二)以邯郸为北界的河北南部。今漳、卫河洪积冲积扇平原区。是殷代以来传统农业区,包括殷墟和战国邺地。其俗与南面的“郑、卫相类而近梁、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卷29《河渠书》。
  ②《史记》卷29《河渠书》。
  ③《后汉书》卷76《王景传》。
  ④《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以下凡见同书的,不再出注。
  (三)河北中部的赵、中山故地的东部,今滹沱河、唐河(古A水)、子牙河洪积冲积扇平原区。原为“九河”的上部。战国中期修筑黄河大堤后,水患平息,渐次开发,至西汉成为一重要农业区。
  (四)渤碣之间的燕国,为黄淮海平原最北部。今潮白河、永定河洪积冲积扇和渤海滨海海积平原、滦河洪积冲积平原,气温低、近山区,农业不发达。南端又为“九河”下游,河流支岔分歧,沼泽密布,土壤碱化,不宜种植。故本区主要依靠“鱼盐枣栗之饶”。苏秦说燕文侯日:“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①
  (五)齐鲁地区。齐国带山靠海,在黄淮海平原范围内是鲁北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区。“膏腴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以农业为主,兼营鱼盐,尤为富庶。邹鲁地区为鲁西北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古代为泗水流域,是传统农业区。地滨洙泗,“地小人众”,“颇有桑麻之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
  (六)梁宋地区。“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即今天的豫东黄河冲积平原区和南四湖西堆积平原区。自战国以来即被全面垦辟,最早成为单一农耕经济区。当时宋国境内已“无长木”②。魏国境内都是“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③。西汉时“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盐铁论?通有》云:“曹、卫、梁、宋、采棺转尸。”可见森林树木砍伐殆尽,均被农作物所替代。
  (七)西楚地区。司马迁说:“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笔者按:南郡与沛、陈、汝南相隔殊远,应属南楚,此处有误)。大致即今豫西山前洪积倾斜平原、淮北冲积平原和大别山麓洪积波状平原区。西汉时为一重要农业区。
  (八)东楚地区。司马迁说:“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其俗类徐、僮。”大致即今沂、沭河、废黄河冲积平原和洪泽湖、里下河堆积平原区。战国以来也是传统重要农业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战国策》卷29《燕策一》。
  ②《战国策》卷32《宋卫策》。
  ③《战围策》卷22《魏策一》。
  以上将黄淮海平常分为八个小区。如以西汉刺史部区域揆之,则(一)区为司隶之东偏,(二)、(三)区为冀州之域,(四)区为幽州南部,(五)区为青南兖东之域,(六)区为兖州主要部分,(七)区为豫州之域,(八)区则为徐州中南部。由此可见,西汉刺史部区域的划分与农业生产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以上各区在西汉时都是主要粮食产地,畜牧业已退居末位。《盐铁论?未通》云:“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这里生产的粮食对秦汉统一政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秦代在荥阳以西置敖仓,就是为储藏关东转输去关中的粮食。楚汉之际刘项几次为争敖仓而战,目的就是欲控制这里的粮食。洛阳居“齐秦楚赵之中”,“转谷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其粮食主要来自东部平原。汉武帝时伐匈奴、筑边塞,岁漕山东粮食六百万石。由此可见,到了西汉中期黄淮海平原已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再就整个黄淮海平原而言,又以黄淮之间的兖豫大平原农业最为发达。这里气温、降水条件均优于河北的冀幽平原。《管子?治国篇》云:“嵩山之东,河汝之间,早生而晚杀,五谷之所有蕃熟也。四种而五获。”《史记?货殖列传》云:“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夏指颍川,梁、鲁、陈等地都是兖、豫二州之域。
  武帝以后,黄河决溢频仍,洪水常泛滥于兖、豫二州境内,农业数年不登,谷价腾踊,人或相食,灾民流徒。昭帝时,河患稍息,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宣帝时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可见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已有恢复。但到了元帝以后,成、哀间灾情加剧,特别是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决而不塞,兖、豫二州之民遭受了七十年的灾难,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阳以东米石二千”,“流民入关都数万人”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91《食货志》;卷29《沟洫志》。
  东汉初年,黄淮海平原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处于极其混乱状态之下。王莽以来河失故道,泛滥于兖、豫之地数十年,战争使人民流徙、死亡,地方豪强又乘乱打家劫舍,杀害长吏,“青徐幽冀四州尤甚”。社会不安宁,农业生产难以恢复。刘秀即位采取了一系列对付豪强的政治手段,使社会渐趋安定。①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70年)由王景主持堵塞了决溢69年的黄河,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河济之间、兖豫平原“渐就壤坟”②。于是政府招抚流民,开垦荒地。经营水利,农业生产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东汉时期黄淮海平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和推广水稻种植。
  东汉历朝政府都十分重视本平原水利的兴修。除桓帝外(可能记载有脱漏),每个皇帝在位期内都有比较重大的水利设施。光武帝建武年间,渔阳太守张堪“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③狐奴县在今北京市顺义区东北,处于潮白河流域。这是黄淮海平原种植水稻的最早记载,也是本平原水稻的北界。这是一次十分大胆的尝试,使本平原北端农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此外,建武中汝南太守邓晨兴修鸿S陂,灌溉周围水田数千顷,“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④。明帝永平五年鲍昱为汝南太守,“郡多陂池,岁岁坏决,年费常三千余万。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⑤。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山阳太守秦彭在境内“兴起稻田数千顷”⑥。八年王景任庐江太守,“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⑦。章帝元和、和帝永元初(公元84年―90年)鲁丕先后任赵相、东郡太守,“在二郡,为人修通灌溉,百姓殷富”⑧。元和三年(公元86年)张禹“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陂,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熟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邻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
  ②《后汉书》卷2《明帝纪》。
  ③《后汉书》卷31《张堪传》。
  ④《后汉书》卷15《邓晨传》。
  ⑤《后汉书》卷29《鲍昱传》。
  ⑥《后汉书》卷76《秦彭传》。
  ⑦《后汉书》卷76《王景传》。
  ⑧《后汉书》卷25《鲁丕传》。
  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①。李贤注引《东观记》说蒲阳陂“水广二十里,径且百里,在道西,其东有田可万顷”。《续汉书?郡国志》下邳国取虑(今江苏睢宁西南)有蒲姑陂,疑即蒲阳陂。章和元年(公元87年)马棱任广陵太守,“兴复陂湖,溉田二万余顷”②。永元中何敞任汝南太守,又修理阳(今安徽临泉西)旧渠(约今汾河、洪河间),垦田增三万余顷。③安帝元初二年(115)又兴修战国西门豹所开漳水十二渠,以溉民田。④顺帝时崔瑗为汲令,开稻田数百顷。⑤灵帝建宁年间又修复新息、褒信一带的青陂,灌溉五百余顷。⑥献帝建安年间,夏侯悖为陈留、济阴太守时,堰太寿水为陂,“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⑦。
  以上列举的史实,说明东汉始终十分重视黄淮海平原的农田水利,且多以发展水稻种植为目的。这一方面反映本平原水资源的丰富和劳动力的充足。另一方面说明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经济对一个以河北平原为根据地起家的东汉政权的重要性超过了西汉政权。章帝元和年间黄淮海平原“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⑧。不久整个平原的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了西汉时期。桓帝时崔《政论》说:“青徐兖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王符《潜夫论?实边》:“中州内郡……田亩一金。”献帝初平元年(190)时中原尚未扰乱,董卓举刘馥为冀州牧。当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后汉书》卷44《张禹传》。
  ②《后汉书》卷24《马棱传》。
  ③《后汉书》卷43《何敞传》。
  ④《后汉书》卷5《安帝纪》。
  ⑤《后汉书》卷52《崔瑗传》。
  ⑥《水经?汝水注》。
  ⑦《三国志》卷9《魏志?夏侯悖传》。
  ⑧《后汉书》卷3《章帝纪》。
  ⑨《三国志》卷1《魏志?武帝纪》裴注引《英雄记》。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阀混战,袁绍、曹操、吕布争战于兖、豫、青、徐、冀诸州境内,各有部众十余万、数十万,其破坏性之大可知。曹操在济北一次收编了黄巾军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这些都是因战争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以致土地荒芜、农业凋敝。粮秣奇缺,以致出现袁绍军队在河北“仰食桑椹”,袁尚部众在江淮取给蒲赢,“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局面。①但由于自然条件尚好,所以一旦战争平息,招徕流亡,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来,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三国曹魏杜恕上疏日:“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今兖、豫、司、冀,亦天下之腹心也。”②卢毓《冀州论》:冀州“天下之上国也……东河以上,西河以来,南河以北,易水以南,膏壤千里,天地之所会,阴阳之所交,所谓神州也。”③河北平原农业到东汉末年已发展到相当繁荣阶段。西晋以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使黄淮海平原农业陷于衰落的境地,那是后话了。
  根据考古资料,黄淮海平原上史前的农作物主要是粟。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都有发现。最近华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或大汶口文化出土若干人骨的C13测定食谱表明,也是以粟为主要食物。由此表明至少从距今八千年起,粟已在华北大平原上大量种植,远比其他地区为早,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④
  粟即稷⑤,其株茎称禾,去壳者俗称小米。在新石器时代,稷不仅是黄淮海平原同时还是整个黄河流域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一种作物。除稷外,另一种旱作就是黍。黍,古今同名,俗称黄米,另一名称为],是黍的不同品种,黏者曰黍,不黏者曰]。虽然至今考古发现不多,但从后代文献记载来推断,黍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仅次于稷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毫无疑问的。
  商代黄淮海平原粮食作物种类较多,后世的所谓“五谷”都有了。在殷墟甲骨文中,黍、稷都有记录。黍字出现次数最多,约三百余见。“受黍年”上百条。邢台曹演庄、藁城台西遗址都有黍类遗物。⑥黍在商代粮食中占很重要地位,恐与当时饮酒成风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三国志》卷1《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
  ②《三国志》卷16《魏志?杜恕传》。
  ③(唐)徐坚:《初学记》卷8。
  ④安志敏:《中国的史前农业》,《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⑤关于粟与稷是一种作物还是两种作物,农史学界争论不一。笔者信从粟即稷说。
  ⑥唐云明:《河北商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
  在台西遗址发现过一座相当规模的酿酒作坊。①稷在甲骨文中记载也不少,“受稷年”不完全统计约二十余条,“受稷”至少也有十五六见,如果加上其他有关稷的记载,据不完全统计,少说也在半百以上,与黍比占第二位。但言“登稷”比“登黍”为多,反映稷仍是商人的主要粮食作物。②《尚书?盘庚》:“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酒诰》:“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这些都说明黍稷是商代黄淮海平原上主要粮食作物。
  麦在卜辞中已经出现,多作“登麦、”“告麦”、“食麦”。麦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灌溉条件,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还不可能广泛种植,但在粮食作物中已有其地位。稻在卜辞中也已出现。郑州白家庄商代早期遗址中也发现过稻壳的遗迹,甲骨文中“受稻年”约近三十见,仅次于黍稷。③当时水稻生产只能在低洼水泽地带种植,因品位较高,为统治者所重视。
  甲骨文中还有“受畲年”的记录。“畲”当为一种作物。彭邦炯谓此处“畲”借为“苴”。苴是一种麻类作物。《诗?豳风?七月》:“九月叔苴”。《传》云:“苴,麻子”。《笺》云:“麻之有实者”。麻的籽可以食用,其皮可纺织为衣。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商代黄淮海平原大田的主要粮食作物已有黍、稷、麦、稻、麻数种,其中以黍、稷为主,稻、麦次之,而麻食用价值较差,疑以其纤维织衣为主。
  西周春秋时代黄淮海平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可从《诗经》中得到反映。《诗?小雅?甫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彼留子嗟”;“丘中有麦,彼留子国。”《{风?桑中》:“爰采麦矣,沫之北矣。”《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唐风?鸨羽》:“王事靡盛,不能稷黍,父母何怙?”“不能稻梁,父母何尝?”《鲁颂?圈宫》:“降之百福,黍稷重穆,植樨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风?载驰》:“我行其野,MM其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邢润川、唐云明:《从考古发现看我国古代酿酒技术》,《光明日报》,日。
  ②彭邦炯:《商代农业新探》,《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
  ③彭邦炯:《商代农业新探》,《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
  仅据以上数条,则黍、稷、稻、梁、麦、菽、麻等都己有了。据刘毓统计,①《诗经》中黍出现28次,稷16次,黍稷连称或同时出现16次,粟10次,麦11次,稻6次,菽9次,麻7次,黍和稷出现的次数最多,散见《周颂》、《大雅》、《小雅》、《鲁颂》、《王风》、《唐风》、《曹风》、《豳风》等篇,所记地域范围包括了黄淮海平原。
  西周春秋时代黄淮海平原粮食作物中黍、稷仍占主要地位,这是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传统。因为,一是黍稷作物耐旱,吸水量少,蒸发量低;二是耐碱对土地要求不高;三是生长期短,一般为80天左右。虽喜温,由于生长期短,在高寒地带也可种植=.《孟子?告子下》:“夫貉,五谷不生,唯黍生之。”由而可知。其他作物麦,也是主要粮食之一。《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路过殷墟,感官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作“麦秀之诗”,其云:“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但其地位不如黍稷重要。《春秋》庄公七年(前687年)“秋,大水,无麦、苗”。《左传》:“秋,无麦、苗,不害嘉谷也。”杜注:“黍稷尚可更种,故日不害嘉谷。”稻在西周春秋时期的黄淮海平原仍有种植。《左传》昭公十八年(前524年)六月“h人藉稻”。h,u姓小国,今山东临沂北,属沂河流域。然《论语?阳货》子曰“食夫稻,衣夫锦”,可见仍然是一种珍贵的粮食。麦在华北大平原无灌溉不能种植,稻更需要丰富的水源。因此,春秋以前这两种作物大多分布在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不如黍稷种植普遍。
  进入战国秦汉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大田的主要粮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毓:《诗经时代稷粟辨》,《农史研究集刊》第2集,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一)粟仍然在粮食作物中占主要地位。郑玄注《周礼?地官?仓人》:“九谷尽藏焉,以粟为主。”《孟子》一书中提到粮食,往往称“粟”或“菽粟”并称。《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滕文公上》:“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滕文公下》:“农有余粟。”《离娄上》:“赋粟倍于他日。”《万章下》:“君馈之粟。”《尽心上》:“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尽心下》:“粟米之征。”以上所列各篇中提到的粟,有的指具体的粟,有的则为粮食的通称,难于区分。《战国策》里以粟作为粮食的通称例子很多,不能一一列举。《管子》里提到粟的有“金与粟争贵”(《权修》),“菽粟不足,末生不禁”(《重令》),“壤可以为粟”(《中匡》),“辟土聚粟多众”(《小匡》)等等。《韩非子》提到粟的有“吾马菽粟多矣”(《外储说左》),“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外储说右》)。《墨子》:“耕稼树艺,聚菽粟”(《尚贤中》);“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七患》)。《淮南子》:“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主术训》);“量粟而舂,数米而炊”(《诠言训》)。《史记?项羽本纪》:“章邯军其南,筑通道而输之粟。”《平准书》:“汉兴……转漕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汉文帝时从晁错建议输边粟者拜爵。汉武帝以桑弘羊为治粟都尉。《后汉书?光武帝纪》:“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说文》:“粟,嘉谷实也。”以上仅举一部分文献记载,仅此已足够说明粟(也即稷)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始终是广大人民的主要口粮,也是大田中主要作物。
  (二)黍在战国秦汉时仍普遍种植,但多用于酿酒。战国时祭祀时常用黍,《礼仪?特牲馈食礼第十五》:“佐食持黍授祝。”郑玄注:“独用黍者食之主。”贾公彦疏:“独用黍食之主者,案上文云尔黍于席上,不云尔稷者,以稷虽五谷之长,不如黍之美,故云食之主。”平时黍还被用来待客。《论语?微子》:“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管子?轻重》:“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黍者,谷之美者也。”《韩非子.夕卜储说左》:“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仲尼先饭黍而后桃,左右皆R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对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z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淮南子?时则训》:天子“以雏尝黍”,天子“食黍与彘”。可见黍是比较好的主食。《吕氏春秋?审时篇》、《锸ぶ椤贰端拿裨铝睢范加兄质虻募窃亍5镀朊褚酢な蚍]第四》:“凡黍,粘者收薄;],味美者,亦收薄。”因其产量不高,人们多用来酿酒,其在粮食中地位已不如稷。
  (三)菽即大豆。《管子?戒篇》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艹+]与戎菽,布之天下。”可能于此时广泛种植于中原。但起先种植并不普遍。到了战国,大豆在黄淮海平原有了进一步的推广,不过菽是劳动人民的粮食,不是贵族阶级餐桌上的食品。《战国策?韩策一》,张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韩地大部分不在黄淮海平原,不过从中得知菽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粗粮是无疑的。《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谓之孝。”战国时代许多文献里常“菽粟”连称,如上文所引。《管子?重令管》:“菽粟不足……民必有饥饿之色。”可知为广大人民生存之必需。有人说战国以后菽渐替代黍,与粟成为当时人民的主食是有根据的。《锸ぶ椤吩疲骸按蠖贡K暌孜斯胖员感啄暌病=骷萍铱谑执蠖梗嗜宋迥叮颂镏嵋病!薄逗蠛菏椤こ罗罚骸坝智嘈旌担骞人鹕耍裎锪麽悖爿牟蛔恪!笨杉敝亮胶菏保娜匀皇谴筇锏囊恢只咀魑铩
  (四)麦有春种秋收的春麦和秋种夏收的冬麦之分。春麦又称旋麦(《锸ぶ椤),冬麦又称宿麦(《淮南子?主术训》、《汉书?武帝纪》)。战国时春、冬麦都有种植,《战国策?东周策》记载,位于洛水下游今巩义县的东周欲种稻,而位于洛水上游今洛阳的西周控制水源不让其种稻,东周只好改种麦。据《锸ぶ椤罚骸叭轮趾嫉荆脑轮诛尽!倍鼙居值径闹致螅虮匚盒÷笪抟伞A硗狻蹲蟠芬晁脑拢爸<雷闼θ∥轮螅镉秩〕芍苤獭!倍旁ぷ骸八脑拢穸乱病G铮裰囊病B蠛探晕词欤匀≌撸擒霞!笨杉治÷蟆
  春秋以降,黄淮海平原有部分地区已实行春种秋收,秋种夏收,再夏种秋收的二年三熟制。《吕氏春秋?任地篇》:“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汜胜之书》区种麦:“区大小如中农区。禾收,区种。”《周礼?地官?稻人》郑玄注:“今时种禾下麦为夷下麦,言芟刈其禾,于下种麦也。”由此可知,麦与其他夏作的轮栽在秦汉时代已经比较普通。
  西汉时黄淮海平原种植的主要是冬小麦。汉武帝时董仲舒上书,以为“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损生民之具”,建议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①这也从侧面反映关东地区已普遍种植冬小麦。这是因为冬小麦可以在水旱灾后,接种以供翌年夏秋青黄不接时的需要。所以汉武帝元狩三年“劝有水灾郡种宿麦”②。后汉永初三年,“诏令种宿麦,务尽地力”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24《食货志》。
  ②《汉书》卷6《武帝纪》。
  ③《后汉书》卷5《安帝纪》。
  粟麦轮种的两年三熟制或一年两熟制,大大提高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的产量。从《吕氏春秋》、《汜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等农书来看,麦的地位始终未超过黍稷。但从具体史实来看,从西汉到东汉,黄淮海平原上麦的生产有很大的发展。刘秀起兵河北,至饶阳无蒌亭,冯异上豆粥,至南宫又进麦饭。①陈留外黄人范冉与王奂友善,“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②。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邀井丹,“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日: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③可见麦饭在当时被视为粗食,是广大人民餐桌上的主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曹操在兖州行军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曹操自己的马腾入麦中,割发置地以自刑。《太平御览》卷838引《英雄记》载吕布遣部将取刘备地麦以为军资。时刘奋在下邳一带。以上记载说明东汉末年兖、徐一带也普遍种植麦子。
  (五)水稻种植自战国以后在黄淮海平原上有显著发展。笔者在《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一文④中有详细论述,此处只作概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淮海平原上水稻种植有几处比较集中。
  (一)三河地区。战国时位于县的东周有种水稻的习惯,已见上述。河内地区的沁丹河下流冲积扇是传统水利区。东汉安帝元初二年(115)下诏修理这里的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⑤。袁准《观殊俗》将河内青稻和新城白并举。⑥新城位于洛阳西南河谷地区,所产水稻曾被曹丕誉为“上风炊之,五里闻香”⑦的上等杭稻。清淇水流域的汲县一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后汉书》卷17《冯异传》。
  ②《后汉书》卷81《范冉传》。
  ③《后汉书》卷83《井丹传》。
  ④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复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3期。
  ⑤《后汉书》卷5《安帝纪》。
  ⑥(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85。
  ⑦(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85。
  泉流丰富,陂塘众多,是理想水稻种植区。东汉顺帝时,崔瑗为汲县令,“为人开稻田数百顷”①。今河北西南部临漳县西南,自战国西门豹引漳灌田以来,以盛产水稻著称。东汉安帝元初二年修复了西门豹所开支渠,以溉民田。②东汉末曹操都邺,更注意周围的农业生产。《魏都赋》云:“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后,蹬流十二,同源异口。”“水澍(稻),陆莳稷黍。”“雍丘之粱,清流之稻。”李善注:“清流,邺西,出御稻。”
  (二)黄淮平原在先秦时期零星地区有过水稻种植,但大规模开展实始于西汉武帝以后,淮、汝之间,鸿S陂是主要水利灌区。汉末毁坏。东汉建武时重修,起塘四百余里,于是“汝土之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③。以后明帝、章帝时在汝、淮之间多次修烫粒⑺种菜荆衔亩嘤新凼觯舜Σ蛔浮H晁远!⑽小㈩ 甑群又涞乃旧蚴亲远浩鸩耍越ㄎ涑跎窖籼厍嘏碓诰衬谄鸬咎锸辏炼耗┙ò材昙洳懿僭谛硐峦吞铮K嗵铩V斩阂淮!曛渌判耍旧锨按笥蟹⒄埂
  (三)幽蓟地区。今河北省涿州市、高碑店市一带是战国时代著名的督亢陂水利区。荆轲刺秦王,即以督亢地图为进献礼。东汉建武年间张湛在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幽蓟地势偏北,气温较低,但只要有丰富的水源,也完全可以种植水稻。
  总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粮食作物有明显发展,其表现:一为两年三熟制推广,提高了亩产量;二是水稻生产的扩展,冬小麦在粮食作物中地位逐渐提高,代替了黍,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口粮之一。
  (原载《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后汉书》卷52《崔瑗传》。
  ②《后汉书》卷5《安帝纪》。
  ③《后汉书》卷15《邓晨传》。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
※&来源:?水木社区&newsmth.net?[FROM:&211.151.248.62]
Geography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安大学研究生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