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深奥哲理感悟句子哲理的句子带一点粗俗字词

经典语录|经典语句|励志名言|名人名言|经典爱情语录-感悟人生网
Copyright &
xin022.Com.感悟人生网 版权所有热门相关推荐阅读
人生哲理的两字词语
哲理的两字词语:谦逊
人生哲理的两字词语:时间
全站最新文章
更多精彩请看下页:上一篇: 下一篇:包含俗的词语(共100个)_zuciwang.com
包含俗的词语(共100个)
包含俗的词语(共100个):世俗,流俗,俗人,雅俗,凡俗,末俗,土俗,俗物,民俗,殊俗...
世俗shì sú 1.
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文子o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史记o循吏列传》:「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明邵璨《香囊记·辞婚》:「只是这个人有些执古相,不通世俗。」 2.
尘世;世间。
●《庄子o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汉贾谊《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明李贽《与焦弱侯书》:「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
●王西彦《古屋》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乐,一切所谓荣华富贵,我全看破了。」 3.
指俗人,普通人。
●《庄子o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南君书·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宋苏舜钦《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一:「凭栏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
●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世俗以势利为是非,皆此类也。」 4.
流俗;庸俗。
●唐韩愈《王公墓志铭》:「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
●叶圣陶《倪焕之》一:「树柏说到末了一句时,焕之觉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老练,精明,世俗,完全在眉宇之间刻画出来。」★「世俗」在《汉语大词典》第499页 第1卷 499★「世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185页★「世俗」在《汉语辞海》的解释★「世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世俗shì sú 1.
指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
? 《文子o道原》:「矜偽以惑世,畸行以迷眾,聖人不以為世俗。」
? 《史記o循吏列傳》:「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
? 明·邵璨《香囊記o辭婚》:「只是這個人有些執古相,不通世俗。」 2.
塵世;世間。
? 《莊子o天地》:「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漢·賈誼《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惡。」
? 明·李贄《與焦弱侯書》:「世俗俚語亦有可取之處: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閒散難;忍痛易,忍癢難。」
? 王西彥《古屋》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樂,一切所謂榮華富貴,我全看破了。」 3.
指俗人,普通人。
? 《莊子o天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 《南君書o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 宋·蘇舜欽《和彥猷晚宴明月樓》之一:「憑欄揮手問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宮?」清·朱克敬《瞑庵雜識》卷二:「世俗以勢利為是非,皆此類也。」 4.
流俗;庸俗。
? 唐·韓愈《王公墓志銘》:「公所為文章,無世俗氣。」
? 葉聖陶《倪煥之》一:「樹柏說到末了一句時,煥之覺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老練,精明,世俗,完全在眉宇之間刻畫出來。」
流俗liú sú 1.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
●《礼记o射义》:「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郭沫若《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大凡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思想家,照例是跑过了时代,不为流俗所容。」 2.
平庸粗俗。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英儒硕生,不饰细辩于浅近之徒;达人伟士,不变皎察于流俗之中。」
●唐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下,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刘绍棠《西苑草》:「文章写得相当流利,不流俗……可以说是有独到之处。」 3.
指世间平庸的人。
●《汉书o司马迁传》:「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宋李如篪《东园丛说o坡词》:「愚每举此一事,而为人言之,莫以为然。此可与深于词者语,岂流俗之所能识也哉。」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曩于所谓唐宋大家者,私用臧否;然而流俗之耳目,且骇且怪,何以免此诟病也!」★「流俗」在《汉语大词典》第7720页 第5卷 1265★「流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833页★「流俗」在《汉语辞海》的解释★「流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流俗liú sú 1.
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多含貶義。
? 《禮記o射義》:「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
? 郭沫若《歷史人物o隋代大音樂家萬寶常》:「大凡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或思想家,照例是跑過了時代,不為流俗所容。」 2.
平庸粗俗。
? 晉·葛洪《抱樸子o博喻》:「英儒碩生,不飾細辯於淺近之徒;達人偉士,不變皎察於流俗之中。」
? 唐·元稹《上令狐相公詩啟》:「然以為律體卑下,格力不揚,苟無姿態,則陷流俗。」
? 劉紹棠《西苑草》:「文章寫得相當流利,不流俗……可以說是有獨到之處。」 3.
指世間平庸的人。
? 《漢書o司馬遷傳》:「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 宋·李如箎《東園叢說o坡詞》:「愚每舉此一事,而為人言之,莫以為然。此可與深於詞者語,豈流俗之所能識也哉。」
? 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曩於所謂唐·宋大家者,私用臧否;然而流俗之耳目,且駭且怪,何以免此詬病也!」
俗人sú rén 1.
庸俗的人;鄙俗的人。
●《荀子o儒效》:「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后汉书o张衡传》:「﹝衡﹞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红楼梦》第三二回:「宝玉道:‘罢!罢!我也不过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罢了,并不愿和这些人来往。’」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翻印木刻》:「中国的雅俗之分就在此:雅人往往说不出他以为好的画的内容来,俗人却非问内容不可。」 2.
一般人;百姓、民众。
●《老子》:「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o瓠子河》:「时水又西迳东高苑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侧城南注。」 3.
佛教、道教指未出家的世俗之人,与出家人相对。
●晋法显《佛国记》:「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
●宋洪迈《夷坚甲志·僧为人女》:「汝为方外人,而受俗人养视,如此惓惓,有欲报之意,以我法观之,他生必为董氏子矣。」
●鲁迅《华盖集·题记》:「在和尚是好运……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范文澜《唐代佛教·引言》:「虽然释迦不赞成像某些‘外道’那种苦行,但僧人生活比起俗人来,还是属于苦行一类。」★「俗人」在《汉语大词典》第1403页 第1卷 1403★「俗人」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40页★「俗人」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人sú rén 1.
庸俗的人;鄙俗的人。
? 《荀子o儒效》:「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 《後漢書o張衡傳》:「﹝衡﹞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 《紅樓夢》第三二回:「寶玉道:‘罷!罷!我也不過俗中又俗的一個俗人罷了,並不願和這些人來往。’」魯迅《南腔北調集o論翻印木刻》:「中國的雅俗之分就在此:雅人往往說不出他以為好的畫的內容來,俗人卻非問內容不可。」 2.
一般人;百姓、民眾。
? 《老子》:「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o瓠子河》:「時水又西逕東高苑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側城南注。」 3.
佛教、道教指未出家的世俗之人,與出家人相對。
? 晉·法顯《佛國記》:「諸國俗人及沙門盡行天竺法,但有精麤。」
? 宋·洪邁《夷堅甲志o僧為人女》:「汝為方外人,而受俗人養視,如此惓惓,有欲報之意,以我法觀之,他生必為董氏子矣。」
? 魯迅《華蓋集o題記》:「在和尚是好運……但俗人可不行,華蓋在上,就要給罩住了,只好碰釘子。」
? 范文瀾《唐代佛教o引言》:「雖然釋迦不贊成像某些‘外道’那種苦行,但僧人生活比起俗人來,還是屬於苦行一類。」
雅俗yǎ sú 1.
文雅和粗俗。
●汉王充《论衡o四讳》:「雅俗异材,举措殊操。」
●《南史o张欣泰传》:「欣泰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辄着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今人诗且未论雅俗,但开卷看其题目,即可望而辨之。」
●鲁迅《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者信》:「这也并非全为了用这来区别人的上下,雅俗,好坏。」 2.
雅人和俗人。
●《晋书o段灼传》:「艾(邓艾)性刚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协同朋类,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
●《文选o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且明公本自诸生,取乐名教,道风素论,坐镇雅俗。」李善注:「王隐《晋书》,刘琨表曰:李术以素论门望,不可与樵采同日也。《孙绰子》曰:或问雅俗,曰:泾渭分流,《雅》《郑》异调。」
●宋柳永《一寸金》词:「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
●清李渔《风筝误·请兵》:「故此在兵部乞恩,补了这边的缺,原只说来坐镇雅俗的,不想一到地方,就多事起来。」 3.
指雅正的风气。
●唐杨巨源《薛司空自青州归朝》诗:「已变畏途成雅俗,仍过旧里揖清风。」★「雅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6182页 第11卷 823★「雅俗」在《汉语辞海》的解释★「雅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雅俗yǎ sú 1.
文雅和粗俗。
? 漢·王充《論衡o四諱》:「雅俗異材,舉措殊操。」
? 《南史o張欣泰傳》:「欣泰通涉雅俗,交結多是名素,下直輒著鹿皮冠,衲衣錫杖,挾素琴。」
?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七:「今人詩且未論雅俗,但開卷看其題目,即可望而辨之。」
? 魯迅《且介亭雜文o答<戲>周刊編者信》:「這也並非全為了用這來區別人的上下,雅俗,好壞。」 2.
雅人和俗人。
? 《晉書o段灼傳》:「艾(鄧艾)性剛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協同朋類,輕犯雅俗,失君子之心。」
? 《文選o任昉<百辟勸進今上箋>》:「且明公本自諸生,取樂名教,道風素論,坐鎮雅俗。」
? 李善注:「王隱《晉書》,劉琨表曰:李術以素論門望,不可與樵采同日也。
? 《孫綽子》曰:或問雅俗,曰:涇·渭分流,《雅》《鄭》異調。」
? 宋·柳永《一寸金》詞:「雅俗多遊賞,輕裘俊、靚妝艷冶。」
? 清·李漁《風箏誤o請兵》:「故此在兵部乞恩,補了這邊的缺,原只說來坐鎮雅俗的,不想一到地方,就多事起來。」 3.
指雅正的風氣。
? 唐·楊巨源《薛司空自青州歸朝》詩:「已變畏途成雅俗,仍過舊里揖清風。」
凡俗fán sú 1.
庸俗;世俗。
●《孔丛子o答问》:「子信之为然,是固未免凡俗也。」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每见凡俗守株之儒,营营所习,不博达理。」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唐道士侯道华喜读书,每语人曰:‘天上无凡俗仙人。’此妙语也。」
●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2.
指世俗之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o黜免》「有愧于叔达,不能不恨于破甑」刘孝标注引《郭林宗别传》:「钜鹿孟敏字叔达,敦朴质直,客居太原,杂处凡俗,未有所名。」
●唐裴铏《传奇·曾季衡》:「频炷名香,颇疏凡俗,步游闲处,恍然凝思。」 3.
尘世;尘缘。
●唐黄滔《狎鸥赋》:「扫尘绪以皆空,那虞触网?负身弓而不绾,讵肯惊弦?则知蝉蜕是非,羽翔凡俗。」
●元范康《竹叶舟》第一摺:「你若是做吾徒,我与你割断凡俗,怕什么苦海茫茫难跳出。」
●清葆光子《物妖志·乌》:「知卿精修多年,超越凡俗。」★「凡俗」在《汉语大词典》第2030页 第2卷 286★「凡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357页★「凡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凡俗fán sú 1.
庸俗;世俗。
? 《孔叢子o答問》:「子信之為然,是固未免凡俗也。」
? 晉·葛洪《抱樸子o明本》:「每見凡俗守株之儒,營營所習,不博達理。」
?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唐道士侯道華喜讀書,每語人曰:‘天上無凡俗仙人。’此妙語也。」
? 魯迅《南腔北調集o<守常全集>題記》:「他的模樣是頗難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樸質,也有些凡俗。」 2.
指世俗之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o黜免》「有愧於叔達,不能不恨於破甑」劉孝標注引《郭林宗別傳》:「鉅鹿·孟敏字叔達,敦樸質直,客居太原,雜處凡俗,未有所名。」
? 唐·裴鉶《傳奇o曾季衡》:「頻炷名香,頗疏凡俗,步游閑處,恍然凝思。」 3.
塵世;塵緣。
? 唐·黃滔《狎鷗賦》:「掃塵緒以皆空,那虞觸網?負身弓而不綰,詎肯驚弦?則知蟬蛻是非,羽翔凡俗。」
? 元·范康《竹葉舟》第一摺:「你若是做吾徒,我與你割斷凡俗,怕甚麼苦海茫茫難跳出。」
? 清·葆光子《物妖志o烏》:「知卿精修多年,超越凡俗。」
末俗mò sú 1.
谓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汉董仲舒《士不遇赋》:「生不丁三代之隆盛兮,而丁三季之末俗。」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末俗偷薄,雕伪弥深。」
●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末俗偷巧,内荏外刚。」
●宋王安石《杨刘》诗:「末俗忌讳繁,此理宁复在?」
●李大钊《青春》:「末俗浇漓,未始非为此说者阶之厉也。」 2.
世俗之人。指一般平庸的人。
●金王若虚《高思诚咏白堂记》:「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
●元刘埙《隐居通议o诗歌三》:「今末俗浅识,殊无知者。」
●清纳兰性德《杂诗》之三:「咿咿奏《皇华》,末俗自不识。」 3.
世俗之人。指未出家的人。与「僧侣」相对。
●清顾炎武《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征诗纪之》:「犹怜末俗愚难寤,故作幽龛小座供。」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火葬倡于释氏,末俗因之。」★「末俗」在《汉语大词典》第5765页 第4卷 697★「末俗」在《汉语辞海》的解释★「末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末俗mò sú 1.
謂末世的習俗,低下的習俗。
? 漢·董仲舒《士不遇賦》:「生不丁三代之隆盛兮,而丁三季之末俗。」
? 晉·葛洪《抱樸子o明本》:「末俗偷薄,雕偽彌深。」
? 唐·元稹《戒勵風俗德音》:「末俗偷巧,內荏外剛。」
? 宋·王安石《楊劉》詩:「末俗忌諱繁,此理寧復在?」李大釗《青春》:「末俗澆灕,未始非為此說者階之厲也。」 2.
世俗之人。指一般平庸的人。
? 金·王若虛《高思誠詠白堂記》:「樂天之詩,坦白平易,直以寫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厭乎人意,而不為奇詭以駭末俗之耳目。」
? 元·劉壎《隱居通議o詩歌三》:「今末俗淺識,殊無知者。」
? 清·納蘭性德《雜詩》之三:「咿咿奏《皇華》,末俗自不識。」 3.
世俗之人。指未出家的人。與「僧侶」相對。
? 清·顧炎武《張隱君元明於園中置一小石龕曰仙隱祠徵詩紀之》:「猶憐末俗愚難寤,故作幽龕小座供。」
? 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四:「火葬倡於釋氏,末俗因之。」
土俗tǔ sú 1.
当地的习俗。
●《后汉书o窦融传》:「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
●唐韩愈《唐故检校尚书刘公墓志铭》:「再世宦北方,乐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阳曲。」
●《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扬州有何古迹,土俗民情如何。」
●清黄遵宪《<山歌>序》:「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 2.
●《南史o孝义传下·滕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 3.
指民间的、通俗的。
●郭沫若《走向人民文艺》:「留在下层的,成为了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土俗的东西。然而中国的一部分文艺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这种土俗的东西才是文艺的本流。」★「土俗」在《汉语大词典》第2732页 第2卷 988★「土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320页★「土俗」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土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土俗tǔ sú 1.
當地的習俗。
? 《後漢書o竇融傳》:「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
? 唐·韓愈《唐故檢校尚書劉公墓志銘》:「再世宦北方,樂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陽曲。」
? 《紅樓夢》第十九回:「寶玉問他幾歲上京,路上見何景致,揚州有何古跡,土俗民情如何。」
? 清·黃遵憲《<山歌>序》:「土俗好為歌,男女贈答,頗有《子夜》《讀曲》遺意。」 2.
? 《南史o孝義傳下o滕曇恭》:「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 3.
指民間的、通俗的。
? 郭沫若《走向人民文藝》:「留在下層的,成為了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土俗的東西。然而中國的一部分文藝發展史告訴我們,只有這種土俗的東西才是文藝的本流。」------------------------------土俗tǔ sú 补证条目
1.本地。 ? 宋洪迈《容斋随笔o玉蕊杜鹃》:「是不特土俗罕見,雖神仙亦不識也。」
俗物sú wù 1.
对世俗庸人的鄙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o排调》:「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唐薛用弱《集异记o王涣之》:「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沙汀《困兽记》四:「便是现在,她也并不满意他的,认为他只是一个穿着漂亮、毫无教养的俗物。」 2.
不高雅的物品。
●宋苏轼《与徐得之书》之八:「得之晚得子,闻之喜慰可知。不敢以俗物为贺,所用石砚一枚送上,须是学书时矣。」
●《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但今日是你为妇之始,用这些俗物,非礼也。」 3.
通俗的东西。
●《红楼梦》第五十回:「众人都道:‘也要做些浅近的俗物才是。’湘云想了一想,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却真是个俗物,你们猜猜。’”★「俗物」在《汉语大词典》第1405页 第1卷 1405★「俗物」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物sú wù 1.
對世俗庸人的鄙稱。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o排調》:「嵇、阮、山、劉在竹林酣飲,王戎後往。
? 步兵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唐·薛用弱《集异記o王渙之》:「此輩皆潦倒樂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詞耳,豈《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沙汀《困獸記》四:「便是現在,她也並不滿意他的,認為他只是一個穿着漂亮、毫無教養的俗物。」 2.
不高雅的物品。
? 宋·蘇軾《與徐得之書》之八:「得之晚得子,聞之喜慰可知。不敢以俗物為賀,所用石硯一枚送上,須是學書時矣。」
? 《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但今日是你為婦之始,用這些俗物,非禮也。」 3.
通俗的東西。
? 《紅樓夢》第五十回:「眾人都道:‘也要做些淺近的俗物才是。’湘雲想了一想,笑道:‘我編了一支“點絳唇」,卻真是個俗物,你們猜猜。’”
民俗mín sú 1.
人民的风俗习惯。
●《韩非子o解老》:「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
●《史记o循吏列传》:「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
●宋范仲淹《睦州谢上表》:「然后上下同心,致君亲如尧舜;中外有道,跻民俗于羲皇。」
●清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民俗既变,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渐续渐远。」 2.
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
●《管子o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宋张孝祥《正提刑启》:「畴昔熟于条教,莫先图民俗之安;乃今奉以周旋,当益厉官常之守。」
●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奋白笔,书盈尺之纸,为国家陈民俗之急。」★「民俗」在《汉语大词典》第9408页 第6卷 1425★「民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904页★「民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民俗mín sú 1.
人民的風俗習慣。
? 《韓非子o解老》:「府倉虛則國貧,國貧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則衣食之業絕。」
? 《史記o循吏列傳》:「楚民俗好庳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
? 宋·范仲淹《睦州謝上表》:「然後上下同心,致君親如堯·舜;中外有道,躋民俗於羲皇。」
? 清·薛福成《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2.
民眾的生活、生產、風尚習俗等情況。
? 《管子o正世》:「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
? 宋·張孝祥《正提刑啟》:「疇昔熟於條教,莫先圖民俗之安;乃今奉以周旋,當益厲官常之守。」
? 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奮白筆,書盈尺之紙,為國家陳民俗之急。」
殊俗shū sú 1.
风俗、习俗不同。
●《<诗>大序》:「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晏子春秋o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五方殊俗,同事异号。」
●胡惠生《南游吟》:「蛮语生乡感,殊俗惹客愁。」 2.
指风俗不同的远方。
●汉贾谊《过秦论上》:「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
●唐岑参《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诗:「坐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
●宋陈与义《舟行遣兴》诗:「殊俗问津言语异,长年为客路歧难。」 3.
异于流俗。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今空语同知有达人而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
●《宋书o郭启玄传》:「身死之日,妻子冻馁,志操殊俗,良可哀悼。」★「殊俗」在《汉语大词典》第6615页 第5卷 160★「殊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殊俗shū sú 1.
風俗、習俗不同。
? 《<詩>大序》:「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 《晏子春秋o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
? 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五方殊俗,同事異號。」
? 胡惠生《南游吟》:「蠻語生鄉感,殊俗惹客愁。」 2.
指風俗不同的遠方。
? 漢·賈誼《過秦論上》:「始皇既沒,餘威振於殊俗。」
? 唐·岑參《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時封公兼鴻臚卿》詩:「坐參殊俗語,樂雜異方聲。」
? 宋·陳與義《舟行遣興》詩:「殊俗問津言語異,長年為客路歧難。」 3.
異於流俗。
?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今空語同知有達人而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
? 《宋書o郭啟玄傳》:「身死之日,妻子凍餒,志操殊俗,良可哀悼。」
俗士sú shì 1.
庸俗不高尚的人。
●《后汉书o文苑传·刘梁》:「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党,乃着《破群论》。时之览者,以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惧;今此论之作,俗士岂不愧心。’」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
●《南史o循吏传·何远》:「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 2.
见识浅陋的人。
●宋何薳《春渚纪闻o记砚》:「或疑是浑州吕老所作,而研首无‘吕’字,其制巧妙,非俗士所能为。」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又有《对楚王问》,自辩所以不见誉于士民众庶之故,先征歌曲,次引鲸凤,以明俗士之不能知圣人。」 3.
未出家的世俗之士。
●唐韩愈《别盈上人》诗:「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俗士」在《汉语大词典》第1403页 第1卷 1403★「俗士」在《汉语辞海》的解释★「俗士」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士sú shì 1.
庸俗不高尚的人。
? 《後漢書o文苑傳o劉梁》:「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黨,乃著《破群論》。時之覽者,以為‘仲尼作《春秋》,亂臣知懼;今此論之作,俗士豈不愧心。’」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請迴俗士駕,為君謝逋客。」
? 《南史o循吏傳o何遠》:「其所會遇,未嘗以顏色下人。是以多為俗士所疾惡。其清公實為天下第一。」 2.
見識淺陋的人。
? 宋·何薳《春渚紀聞o記硯》:「或疑是渾州·呂老所作,而研首無‘呂’字,其製巧妙,非俗士所能為。」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又有《對楚王問》,自辯所以不見譽於士民眾庶之故,先征歌曲,次引鯨鳳,以明俗士之不能知聖人。」 3.
未出家的世俗之士。
? 唐·韓愈《別盈上人》詩:「山僧愛山出無期,俗士牽俗來何時。」
俗套sú tào 1.
世俗的习惯和礼节。
●《醒世恒言o李玉英狱中讼冤》:「元来民间有个俗套,恐怕小儿养不大,常把贱物为名,取其易长的意思,因此每每有‘牛儿’、‘狗儿’之名。」
●《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余大先生道:‘玉兄,二十年闻声相思,而今才得一见。我和你只论好弟兄,不必拘这些俗套。’」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七:「广聚还要讲俗套,老杨同志道:‘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 2.
陈旧的格调、程式。
●茅盾《锻炼》二四:「你这房子很幽静,摆设呢,也还不落俗套。」
●巴金《文学的激流永远奔腾》:「在艺术上都不甘于蹈袭旧的俗套,而是努力探索。」
●韦君宜《心中的楷模》:「这两个字用在他身上绝非一般悼文的俗套,正是我心中切实的感受。」★「俗套」在《汉语大词典》第1406页 第1卷 1406★「俗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40页★「俗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套sú tào 1.
世俗的習慣和禮節。
? 《醒世恒言o李玉英獄中訟冤》:「元來民間有個俗套,恐怕小兒養不大,常把賤物為名,取其易長的意思,因此每每有‘牛兒’、‘狗兒’之名。」
? 《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余大先生道:‘玉兄,二十年聞聲相思,而今才得一見。我和你只論好弟兄,不必拘這些俗套。’」趙樹理《李有才板話》七:「廣聚還要講俗套,老楊同志道:‘這是制度,不能隨便破壞!’」 2.
陳舊的格調、程式。
? 茅盾《鍛煉》二四:「你這房子很幽靜,擺設呢,也還不落俗套。」
? 巴金《文學的激流永遠奔騰》:「在藝術上都不甘於蹈襲舊的俗套,而是努力探索。」
? 韋君宜《心中的楷模》:「這兩個字用在他身上絕非一般悼文的俗套,正是我心中切實的感受。」
俗家sú jiā 1.
僧道出家前的家庭。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o支诺皋中》:「太和七年,上都青龙寺僧契宗,俗家在樊川。」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和尚道:‘我出家在灵隐寺,今到俗家探亲,却要回去。’」 2.
指僧道出家前在家里。
●明陈汝元《金莲记·诟奸》:「原籍何处俗家甚名?」 3.
世俗人家。
●宋苏轼《与大觉禅师琏公书》:「又此画颇以灵异,累有所觉于梦寐。不欲尽谈,嫌涉怪尔。以此益不欲于俗家收藏。」 4.
指世俗之人。与出家人相对而言。
●《醒世恒言o赫大卿遗恨鸳鸯绦》:「空照道:‘相公休得取笑!出家胜俗家数倍哩。’」
●明破悭道人《一文钱》第三摺:「师父,你说的都是出家人的话,我俗家与你不同。」★「俗家」在《汉语大词典》第1406页 第1卷 1406★「俗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40页★「俗家」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家sú jiā 1.
僧道出家前的家庭。
?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o支諾皋中》:「太和七年,上都青龍寺僧契宗,俗家在樊川。」
?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和尚道:‘我出家在靈隱寺,今到俗家探親,卻要回去。’」 2.
指僧道出家前在家裡。
? 明·陳汝元《金蓮記o詬奸》:「原籍何處俗家甚名?」 3.
世俗人家。
? 宋·蘇軾《與大覺禪師璉公書》:「又此畫頗以靈異,累有所覺於夢寐。不欲盡談,嫌涉怪爾。以此益不欲於俗家收藏。」 4.
指世俗之人。與出家人相對而言。
? 《醒世恒言o赫大卿遺恨鴛鴦絛》:「空照道:‘相公休得取笑!出家勝俗家數倍哩。’」明破慳道人《一文錢》第三摺:「師父,你說的都是出家人的話,我俗家與你不同。」
庸俗yōng sú 1.
平庸鄙陋;不高尚。
●晋葛洪《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闇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资治通鉴o唐肃宗至德元载》:「房琯喜宾客,好谈论,多引拔知名之士,而轻鄙庸俗,人多怨之。」
●《西湖佳话o六桥才迹》:「爱慕的是风流才子,鄙薄的是庸俗村夫。」
●何满子《文学呈臆编·论庸俗下》:「庸俗是一种假风雅、赝美,有如混珠的鱼目;但它比鱼目更坏。」 2.
指平庸鄙陋之人。
●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且常人之所爱,乃上士之所憎;庸俗之所贵,乃至人之所贱也。」
●明方孝孺《王待制私谥议》:「所学归乎仁义,而所为徇乎邪僻。考其为书,则上援圣贤;稽其所至,则仅同庸俗。」★「庸俗」在《汉语大词典》第4653页 第3卷 1247★「庸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567页★「庸俗」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庸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庸俗yōng sú 1.
平庸鄙陋;不高尚。
? 晉·葛洪《抱樸子o窮達》:「庸俗之夫,闇於別物,不分朱紫,不辯菽麥。」
? 《資治通鑒o唐肅宗至德元載》:「房琯喜賓客,好談論,多引拔知名之士,而輕鄙庸俗,人多怨之。」
? 《西湖佳話o六橋才跡》:「愛慕的是風流才子,鄙薄的是庸俗村夫。」
? 何滿子《文學呈臆編o論庸俗下》:「庸俗是一種假風雅、贗美,有如混珠的魚目;但它比魚目更壞。」 2.
指平庸鄙陋之人。
? 晉·葛洪《抱樸子o論仙》:「且常人之所愛,乃上士之所憎;庸俗之所貴,乃至人之所賤也。」
? 明·方孝孺《王待制私謚議》:「所學歸乎仁義,而所為徇乎邪僻。考其為書,則上援聖賢;稽其所至,則僅同庸俗。」
粗俗cū sú粗野庸俗,不文雅。
●宋曾巩《水西亭书事》诗:「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诗忌粗俗字,然用之在人,饰以颜色,不失为佳句。」
●《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只因学生一个武官,粗俗不知文理,往来书柬,无人代笔。」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罗大方一阵哈哈大笑,‘小伙子们,你们上当啦!我并不会编,编的真是粗俗不堪。’」粗俗(2)cū sú 1.
粗野庸俗。
●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水浒传》第十五回:「先生休怪我三个兄弟粗俗,请教授上坐。」 2.
指诗文粗鄙通俗。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世徒见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
●清李渔《闲情偶寄o词曲上·词采》:「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薀藉而忌分明;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粗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2724页 第9卷 207★「粗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20页★「粗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粗俗cū sú粗野庸俗,不文雅。
? 宋·曾鞏《水西亭書事》詩:「總是白頭官長事,莫嫌粗俗向人誇。」
?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詩忌粗俗字,然用之在人,飾以顏色,不失為佳句。」
? 《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只因學生一個武官,粗俗不知文理,往來書柬,無人代筆。」
?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羅大方一陣哈哈大笑,‘小夥子們,你們上當啦!我並不會編,編的真是粗俗不堪。’」
走俗zǒu sú 1.
指为世俗名利奔走忙碌。语出南朝宋孔稚珪《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宋范成大《次韵林子章阻浅留滞》:「我从走俗言无味,君已鸣文笔有神。」
●清赵文哲《乞画一百二十四韵寄赠王犍为明府》诗:「抗尘复走俗,顾影中自怃。」
●清董元度《夜雨读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联句》诗:「强踏京华尘,抗颜还走俗。」 2.
追逐时尚。
●明郎锳《七修类稿o诗文五·巾诗》:「正德中年,京都士人忽焉以巾易帽,四方效之。然巾本古冠服也,一时变更,自觉骇异。况贩夫走卒,亦有戴之者,以其价廉易办耳,殊可恶也。于时予有俚语四句,以咏人之。曰:‘忽出街衢不奈看,今时人物古衣冠。望尘走俗人心厌,况又庸人戴一般。’」★「走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3588页 第9卷 1071走俗zǒu sú 1.
指為世俗名利奔走忙碌。語出南朝·宋·孔稚珪《北山移文》:「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 宋·范成大《次韻林子章阻淺留滯》:「我從走俗言無味,君已鳴文筆有神。」
? 清·趙文哲《乞畫一百二十四韻寄贈王犍為明府》詩:「抗塵復走俗,顧影中自憮。」
? 清·董元度《夜雨讀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聯句》詩:「強踏京華塵,抗顏還走俗。」 2.
追逐時尚。
? 明·郎瑛《七修類稿o詩文五o巾詩》:「正德中年,京都士人忽焉以巾易帽,四方效之。然巾本古冠服也,一時變更,自覺駭異。況販夫走卒,亦有戴之者,以其價廉易辦耳,殊可惡也。於時予有俚語四句,以詠人之。曰:‘忽出街衢不奈看,今時人物古衣冠。望塵走俗人心厭,況又庸人戴一般。’」
正俗zhèng sú 1.
匡正风俗。
●《礼记o曲礼上》:「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孔颖达疏:「熊氏云:教谓教人师法,训谓训说义理。以此教训,正其风俗。」
●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协律捴章之司,厚伦正俗;崇文成均之职,导德齐礼。」
●《资治通鉴o汉献帝建安十年》:「善恶要乎功罪,毁誉效于准验,听言责事,举名察实,无或诈伪以荡众心;故俗无奸怪,民无淫风。是谓正俗。」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有起而匡谬正俗者,辄谓伤忠厚焉。」 2.
谓文字的正体与俗体。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o凡例一》:「是编从群书纂录,字体正俗,略依本书。」★「正俗」在《汉语大词典》第6771页 第5卷 316正俗zhèng sú 1.
匡正風俗。
? 《禮記o曲禮上》:「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 孔穎達疏:「熊氏云:教謂教人師法,訓謂訓說義理。以此教訓,正其風俗。」
? 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協律摠章之司,厚倫正俗;崇文成均之職,導德齊禮。」
? 《資治通鑒o漢獻帝建安十年》:「善惡要乎功罪,毀譽效於準驗,聽言責事,舉名察實,無或詐偽以蕩眾心;故俗無姦怪,民無淫風。是謂正俗。」
? 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後人之於古人,人譽亦譽,人毀亦毀……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 2.
謂文字的正體與俗體。
?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o凡例一》:「是編從群書纂錄,字體正俗,略依本書。」
俗字sú zì 1.
即俗体字。旧时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规范的汉字,别于正体字而言。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o杂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2.
习用而无新意之字或不高雅之字。
●宋严羽《沧浪诗话o诗法》:「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郭绍虞校释引陶明浚《诗说杂记》:「何谓俗字?风云月露,连类而及,毫无新意者是也。」
●《红楼梦》第七六回:「﹝‘凹’字﹞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青苔赋》……不可胜举,只是今日不知,误作俗字用了。」★「俗字」在《汉语大词典》第1405页 第1卷 1405★「俗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40页★「俗字」在《汉语辞海》的解释★「俗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字sú zì 1.
即俗體字。舊時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規範的漢字,別於正體字而言。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o雜藝》:「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 2.
習用而無新意之字或不高雅之字。
? 宋·嚴羽《滄浪詩話o詩法》:「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
? 郭紹虞校釋引陶明濬《詩說雜記》:「何謂俗字?風雲月露,連類而及,毫無新意者是也。」
? 《紅樓夢》第七六回:「﹝‘凹’字﹞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青苔賦》……不可勝舉,只是今日不知,誤作俗字用了。」
★「遺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5167页 第10卷 1200遺俗yí sú(遺俗,遗俗) 1.
前代留傳下來的風俗習慣。
? 《孟子o公孫丑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
? 唐·劉禹錫《答饒州元使君書》:「履番君之故地,漸甌越之遺俗。」
? 宋·歐陽修《端午帖子詞》之一:「願因角黍詢遺俗,可鑒前王惑巧言。」
? 清丘逢甲《謁饒平始遷祖樞密公祠墓作示族人》詩:「山城遺俗樸不華,惟耕與讀真生涯。」 2.
拋棄流俗;超脫世俗。
? 《呂氏春秋o士容論》:「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節物甚高,而細利弗賴,耳目遺俗,而可與定世。」
? 高誘注:「耳目視聽禮義,是則故能遺棄流俗,可與大定於一世也。」
? 宋·朱熹《擇之兼懷子重老兄順之賢友》詩:「不是幽人遺俗去,肯尋流水渡關來。」
? 清·方東樹《答葉溥求論古文書》:「獨至古文,恒由賢知命世之英,為之于舉世不為之日,蒙謗訕,甘寂寞,負遺俗之累,與世齟齬不顧,然後乃以雄峙特立于千載之表。」------------------------------遺俗yí sú 补证条目
1.前代留传下来的风俗习惯。 ? 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2.抛弃流俗;超脱世俗。杜大恺《清华美术:多元视界中的中国画》:「逸品画家大多与世无争,不愿做官,不愿与社会所推重的宫廷画家同流合污,其理想人格是‘清高’,追求恬淡遗俗、无欲返朴的高远境界。」
俗眼sú yǎn 1.
浅薄势利的世俗人的眼睛。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2.
借指浅薄、势利的庸俗人。
●宋梅尧臣《吴冲卿鼓契》诗:「时移世异不改易,俗眼厌旧君前非。」
●清黄景仁《题可堂印谱》:「吁嗟俗眼多,曲说中肝肺。」 3.
尘世中人的眼睛,借指凡夫俗子。
●唐薛用弱《集异记o王涣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4.
指一般人的眼睛。
●《花城》1981年第1期:「从那时候开始,他就爱上了物理学,开始用他那对敏锐、机灵的大眼睛去探索俗眼看不到的基本粒子。」★「俗眼」在《汉语大词典》第1407页 第1卷 1407★「俗眼」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眼sú yǎn 1.
淺薄勢利的世俗人的眼睛。
? 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2.
借指淺薄、勢利的庸俗人。
? 宋·梅堯臣《吳沖卿鼓契》詩:「時移世異不改易,俗眼厭舊君前非。」
? 清·黃景仁《題可堂印譜》:「吁嗟俗眼多,曲說中肝肺。」 3.
塵世中人的眼睛,借指凡夫俗子。
? 唐·薛用弱《集异記o王渙之》:「諸伶競拜曰:‘俗眼不識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4.
指一般人的眼睛。
? 《花城》1981年第1期:「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愛上了物理學,開始用他那對敏銳、機靈的大眼睛去探索俗眼看不到的基本粒子。」
俚俗lǐ sú 1.
世俗;民间。
●《新五代史o唐臣传·安重诲》「则具记事而入」宋徐无党注:「‘记事’,若今学士院谘报,今士大夫间以文字相往来谓之‘简帖’,俚俗犹谓之‘记事’也。」
●宋苏辙《和子瞻新居欲成》诗之一:「伏腊便应随俚俗,室庐闻似胜家山。」
●清赵翼《瓯北诗话o白香山诗》:「此必无之事,特一时俚俗传闻,易于耸听;香山竟为诗以实之,遂成千古耳。」 2.
粗俗,不高雅。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南部烟花录》,文极俚俗。」
●茅盾《一个女性》:「她疑惑自己是变得俚俗了,但又自己分辩着:事情不是这么简单!」★「俚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384页 第1卷 1384★「俚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94页★「俚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俚俗lǐ sú 1.
世俗;民間。
? 《新五代史o唐臣傳o安重誨》「則具記事而入」宋·徐無黨注:「‘記事’,若今學士院諮報,今士大夫間以文字相往來謂之‘簡帖’,俚俗猶謂之‘記事’也。」
? 宋·蘇轍《和子瞻新居欲成》詩之一:「伏臘便應隨俚俗,室廬聞似勝家山。」
? 清·趙翼《甌北詩話o白香山詩》:「此必無之事,特一時俚俗傳聞,易於聳聽;香山竟為詩以實之,遂成千古耳。」 2.
粗俗,不高雅。
?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下:「《南部煙花錄》,文極俚俗。」
? 茅盾《一個女性》:「她疑惑自己是變得俚俗了,但又自己分辯着:事情不是這麼簡單!」
化俗huà sú 1.
谓风俗受德教而发生变化。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
●《后汉书o曹褒传》:「以礼理人,以德化俗。」
●宋苏轼《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口号》:「文母忧懃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
●明何景明《忆昔行》:「君行访古兼化俗,长楫輶轩指南极。」 2.
教化与风俗。
●汉张衡《西京赋》:「故帝者因天地以致化,兆人承上教以成俗,化俗之本,有与推移。」
●汉王符《潜夫论o德化》:「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化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112页 第1卷 1112★「化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化俗huà sú 1.
謂風俗受德教而發生變化。
?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必若所云,則是蜀不變服,而巴不化俗也。」
? 《後漢書o曹褒傳》:「以禮理人,以德化俗。」
? 宋·蘇軾《坤成節集英殿宴教坊詞o口號》:「文母憂懃初化俗,曾孫仁孝已通天。」
? 明·何景明《憶昔行》:「君行訪古兼化俗,長楫輶軒指南極。」 2.
教化與風俗。
? 漢·張衡《西京賦》:「故帝者因天地以致化,兆人承上教以成俗,化俗之本,有與推移。」
? 漢·王符《潛夫論o德化》:「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於本,行起於心。」
俗流sú liú 1.
流行的习俗。
●南朝宋谢镇之《与顾道士书》:「但久迷生死,随染俗流,蹔失正路,未悟前觉耳。」 2.
庸俗,不高雅。
●《旧唐书o柳玭传》:「崇好慢游,耽嗜曲糱,以衔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习之易荒,觉已难悔。」 3.
指庸俗之辈。
●唐韩愈《荐士》诗:「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傲。」
●清顾炎武《孙征君以孟冬葬于夏峰时侨寓太原不获执绋》诗:「俗流骛声华,考实皆凡庸。」
●鲁迅《书信集·致姚克》:「所以所谓‘一般人’,意即‘庸俗之辈’,是说我的作品不过为俗流所赏的庸俗之作。」★「俗流」在《汉语大词典》第1406页 第1卷 1406★「俗流」在《汉语辞海》的解释★「俗流」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流sú liú 1.
流行的習俗。
? 南朝·宋·謝鎮之《與顧道士書》:「但久迷生死,隨染俗流,蹔失正路,未悟前覺耳。」 2.
庸俗,不高雅。
? 《舊唐書o柳玭傳》:「崇好慢遊,耽嗜麴糱,以銜杯為高致,以勤事為俗流,習之易荒,覺已難悔。」 3.
指庸俗之輩。
? 唐·韓愈《薦士》詩:「俗流知者誰,指注競嘲傲。」
? 清·顧炎武《孫徵君以孟冬葬於夏峰時僑寓太原不獲執紼》詩:「俗流騖聲華,考實皆凡庸。」
? 魯迅《書信集o致姚克》:「所以所謂‘一般人’,意即‘庸俗之輩’,是說我的作品不過為俗流所賞的庸俗之作。」
弊俗bì sú 1.
鄙陋的习俗。
●晋葛洪《抱朴子·疾谬》:「诚宜正色矫而呵之,何谓同其波流,长此弊俗哉!」
●林纾《译<块肉余生述>序》:「英伦半开化时民间弊俗亦皎然揭诸眉睫之下。」 2.
指不良的习尚。
●《资治通鉴o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车驾,盛饰廨舍楼观,又饲羊百余头,鱼数百头以馈贵戚。上数之曰:‘……卿所为乃亡隋之弊俗也。’」 3.
指风气败坏的社会。
●《陈书o何之元传》:「﹝梁高祖﹞生自布衣,长于弊俗,知风教之臧否,识民黎之情伪。」
●宋秦观《医者》诗:「时迁圣徂遂幽昏,弊俗窃以资利源。」★「弊俗」在《汉语大词典》第3063页 第2卷 1319弊俗bì sú 1.
鄙陋的習俗。
? 晉·葛洪《抱樸子o疾謬》:「誠宜正色矯而呵之,何謂同其波流,長此弊俗哉!」林紓《譯<塊肉餘生述>序》:「英倫半開化時民間弊俗亦皎然揭諸眉睫之下。」 2.
指不良的習尚。
? 《資治通鑒o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刺史趙元楷課父老服黃紗單衣迎車駕,盛飾廨舍樓觀,又飼羊百餘頭,魚數百頭以饋貴戚。上數之曰:‘……卿所為乃亡隋之弊俗也。’」 3.
指風氣敗壞的社會。
? 《陳書o何之元傳》:「﹝梁高祖﹞生自布衣,長於弊俗,知風教之臧否,識民黎之情偽。」
? 宋·秦觀《醫者》詩:「時遷聖徂遂幽昏,弊俗竊以資利源。」
俗言sú yán 1.
民间流传的说法。
●汉王充《论衡o福虚》:「夫见两头蛇辄死者,俗言也;有阴德天报之福者,俗议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o河水二》:「城南十五里有利刹寺,中有石靴,石上有足迹,彼俗言是辟支佛迹。」
●宋王谠《唐语林o方正》:「俗言拘忌,何足听也。以此获免,余之愿焉。」 2.
●《左传o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唐陆德明释文:「谚,音彦,俗言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o种植·藤本》:「俗云:‘人无千日好,花难四季红。’四季能红者,现有此花。是欲矫俗言之失也。」★「俗言」在《汉语大词典》第1405页 第1卷 1405俗言sú yán 1.
民間流傳的說法。
? 漢·王充《論衡o福虛》:「夫見兩頭蛇輒死者,俗言也;有陰德天報之福者,俗議也。」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o河水二》:「城南十五里有利剎寺,中有石靴,石上有足跡,彼俗言是辟支佛跡。」
? 宋·王讜《唐語林o方正》:「俗言拘忌,何足聽也。以此獲免,余之願焉。」 2.
? 《左傳o隱公十一年》「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唐·陸德明釋文:「諺,音彥,俗言也。」
? 清·李漁《閑情偶寄o種植o藤本》:「俗云:‘人無千日好,花難四季紅。’四季能紅者,現有此花。是欲矯俗言之失也。」
俗情sú qíng 1.
世俗的情感;不高尚或不高雅的情态。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才略》:「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
●唐杜甫《久客》诗:「羇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o归田》:「大抵古人著述,各有所本,虽小说家亦然,要足资考据,备劝惩,砭俗情,助谈剧,故虽历千百年而莫之或废也。」 2.
尘世的情思,与脱悟的情思相对。
●宋洪迈《夷坚丁志·邢舜举》:「君虽酷好,奈俗情未断何。」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救世歌》:「莫将一切俗情牵,须将一切妄念捐。」★「俗情」在《汉语大词典》第1407页 第1卷 1407★「俗情」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情sú qíng 1.
世俗的情感;不高尚或不高雅的情態。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o才略》:「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
? 唐·杜甫《久客》詩:「羇旅知交態,淹留見俗情。」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o歸田》:「大抵古人著述,各有所本,雖小說家亦然,要足資考據,備勸懲,砭俗情,助談劇,故雖歷千百年而莫之或廢也。」 2.
塵世的情思,與脫悟的情思相對。
? 宋·洪邁《夷堅丁志o邢舜舉》:「君雖酷好,奈俗情未斷何。」
? 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救世歌》:「莫將一切俗情牽,須將一切妄念捐。」
鄙俗bǐ sú 1.
鄙陋庸俗。
●《韩诗外传》卷九:「威仪固陋,辞气鄙俗。」
●宋曾巩《送丰稷》诗:「嗟从薄禄困流滞,能诱鄙俗销纷争。」
●清李渔《闲情偶寄o器玩·制度》:「然花纹太繁,亦近鄙俗。」
●巴金《家》二九:「词句固然鄙俗,但这究竟是人生的呼声。」 2.
鄙陋的习俗。
●《战国策o楚策四》:「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穷巷,沈洿鄙俗之日久矣。」
●《孔子家语o曲礼子贡问》:「卫鄙俗不习丧礼。」
●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都下鄙俗,目军人为赤老。」★「鄙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4645页 第10卷 678★「鄙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9页★「鄙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鄙俗bǐ sú 1.
鄙陋庸俗。
? 《韓詩外傳》卷九:「威儀固陋,辭氣鄙俗。」
? 宋·曾鞏《送豐稷》詩:「嗟從薄祿困流滯,能誘鄙俗銷紛爭。」
? 清·李漁《閑情偶寄o器玩o制度》:「然花紋太繁,亦近鄙俗。」
? 巴金《家》二九:「詞句固然鄙俗,但這究竟是人生的呼聲。」 2.
鄙陋的習俗。
? 《戰國策o楚策四》:「今僕之不肖,阨於州部,堀穴窮巷,沈洿鄙俗之日久矣。」
? 《孔子家語o曲禮子貢問》:「衛鄙俗不習喪禮。」
? 宋·江休復《江鄰幾雜志》:「都下鄙俗,目軍人為赤老。」
★「俗氣」在《汉语大词典》第1406页 第1卷 1406★「俗氣」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氣sú qì(俗氣,俗气) 1.
風氣;習尚。
? 《魏書o司馬叡傳》:「俗氣輕急,不識禮教,盛飾子女以招遊客,此其土風也。」 2.
庸俗不高雅的情趣、格調。
? 宋·蘇軾《答子勉》詩之二:「一點無俗氣,相期林下風。」
? 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摺:「則他這行裝特整齊,書舍無俗氣。瑤琴壁上懸,寶劍床頭立。」 3.
粗俗,庸俗,不高雅。
?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嫌這些人俗氣,每日坐在書房裏做詩看書,又喜歡畫幾筆畫。」
? 《紅樓夢》第二七回:「你揀那有意思兒又不俗氣的東西,你多替我帶幾件來。」
? 曹禺《日出》第二幕:「我問你,你剛才為什麼偏要看那個女人?有什麼美?又粗,又胖,又俗氣,又沒有一點教育。」 4.
世俗間的惡濁氣息。
? 《醒世恒言o灌園叟晚逢仙女》:「何意驀遭狂奴,俗氣薰熾,毒手摧殘,復又誣陷秋公,謀吞此地。」 5.
厭煩,膩煩。如:顛來倒去老一套,我都聽俗氣了。------------------------------俗氣sú qì 补证条目
1.世俗间的恶浊气息。 ? 宋洪迈《夷坚三志己·半山两道人》:「汝有三分骨,而未免俗氣。」
★「驚世駭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7687页 第12卷 886★「驚世駭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驚世駭俗jīng shì hài sú(驚世駭俗,惊世骇俗)亦作「驚世震俗」。 因言行異於尋常而使世俗震驚。
? 宋·王安石《餘姚縣海塘記》:「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為,而其所謂能者,務出奇為聲威,以驚世震俗。」
? 明·劉基《賈性之市德齋記》:「隱不必廢其身,醜其名,而後為隱者也……沈湎于酒,不衣冠而處,隱之亂者也。是皆為驚世駭俗,而有害於道。」
? 清·曾國藩《覆劉霞仙中丞書》:「古者祭祀必有主婦……自陽侯殺繆侯而大饗,廢夫人之禮。後世若以主婦承祭,則驚世駭俗。」------------------------------驚世駭俗jīng shì hài sú 补证条目
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世俗震惊。 ? 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臣聞有非常之人,然後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計,舉常事以應之者,不待智者而後知其不濟也。前史有言:‘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古之英豪豈樂於驚世駭俗哉!」 ? 宋王柏《朋友服议》:「子創此服,豈不驚世駭俗,人將指爲怪民矣。」 ? 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第一部第八章:「他也知道,他们父子的名声不好,必得做一件惊世骇俗、大有功于乡邦的奇行伟举,才能遮掩得许多劣迹,令人刮目相看。」
俗吏sú lì才智凡庸的官吏。
●汉贾谊《治安策》:「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
●《汉书o儿宽传》:「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儿宽。」
●清钱谦益《福建泉州府知府赵士许授中宪大夫制》:「尔为郡一出于仁人、学士之为,而绝去鄙儒、俗吏之习,其亦有前政之思乎?」
●郭沫若《革命春秋·归去来·达夫的来访》:「我看达夫的使命依然是做个文艺作家,与其为俗吏式的事务所纠缠,倒应该随时随地去丰富自己的作家的生命。」★「俗吏」在《汉语大词典》第1404页 第1卷 1404★「俗吏」在《汉语辞海》的解释★「俗吏」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吏sú lì才智凡庸的官吏。
? 漢·賈誼《治安策》:「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俗吏之所務,在於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
? 《漢書o兒寬傳》:「異日,湯見上。問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誰為之者?’湯言兒寬。」
? 清·錢謙益《福建泉州府知府趙士許授中憲大夫制》:「爾為郡一出於仁人、學士之為,而絕去鄙儒、俗吏之習,其亦有前政之思乎?」郭沫若《革命春秋o歸去來o達夫的來訪》:「我看達夫的使命依然是做個文藝作家,與其為俗吏式的事務所糾纏,倒應該隨時隨地去豐富自己的作家的生命。」
俗客sú kè 1.
指不高雅的客人。
●唐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
●宋梅尧臣《舟中夜与家人饮》诗:「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清查慎行《雨夜过徐淮江》诗之一:「五经自课佳儿读,半刺曾嫌俗客通。」 2.
指尘世间人,与神仙或出家、隐逸之人相对。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靖俗客,非乘云者,奈何能行雨?」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俗客」在《汉语大词典》第1406页 第1卷 1406★「俗客」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客sú kè 1.
指不高雅的客人。
? 唐·韓愈《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o竹洞》:「洞門無鎖鑰,俗客不曾來。」
? 宋·梅堯臣《舟中夜與家人飲》詩:「且獨與婦飲,頗勝俗客對。」
? 清·查慎行《雨夜過徐淮江》詩之一:「五經自課佳兒讀,半刺曾嫌俗客通。」 2.
指塵世間人,與神仙或出家、隱逸之人相對。
?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o李衛公靖》:「靖俗客,非乘雲者,奈何能行雨?」
? 《三國演義》第三八回:「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
避俗bì sú 1.
避世隐居。
●唐杨凭《千叶桃花》诗:「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元卢挚《渊明归来图》诗:「亡秦扶汉声隆隆,渊明初非避俗翁。」
●清李渔《闻过楼》第二回:「这一所住宅,也是个有趣的朋友起在这边避俗的。」 2.
●清李渔《奈何天·伙醋》:「我和你避俗以来,光阴迅速,不觉已是一载有余。」 3.
舍弃旧俗。参见「避俗趋新」。★「避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5239页 第10卷 1272避俗bì sú 1.
避世隱居。
? 唐·楊憑《千葉桃花》詩:「若教避俗秦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
? 元·盧摯《淵明歸來圖》詩:「亡秦扶漢聲隆隆,淵明初非避俗翁。」
? 清·李漁《聞過樓》第二回:「這一所住宅,也是個有趣的朋友起在這邊避俗的。」 2.
? 清·李漁《奈何天o夥醋》:「我和你避俗以來,光陰迅速,不覺已是一載有餘。」 3.
捨棄舊俗。參見「避俗趨新」。------------------------------避俗bì sú 补义条目
指诗文创作中要避免用庸俗的字句意韵。 ?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詩要避俗,更要避熟。」参阅宋严羽《沧浪诗话o诗法》。
【伤风败俗】成语解释: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伤风败俗】成语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伤风败俗】成语故事:伤风败俗出处唐 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释义“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故事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伤风败俗】成语标签:四字成语,联合式成语,风的成语,韩愈的成语,歹人的成语
俗化sú huà 1.
习俗教化。
●《汉书o董仲舒传》:「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
●《南史o儒林传论》:「自梁迄陈,年且数十,虽时经屯诐,郊生戎马,而风流不替,岂俗化之移人乎。」
●宋曾巩《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行之以渐,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脩、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2.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俗化」在《汉语大词典》第1404页 第1卷 1404★「俗化」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化sú huà 1.
習俗教化。
? 《漢書o董仲舒傳》:「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
? 《南史o儒林傳論》:「自梁迄陳,年且數十,雖時經屯詖,郊生戎馬,而風流不替,豈俗化之移人乎。」
? 宋·曾鞏《請令州縣特舉士札子》:「行之以漸,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脩、政事不舉者,未之聞也。」 2.
?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雅化的詩還不得不回向俗化,剛剛來自民間的詞,在當時不用說自然是‘雅俗共賞’的。」
俗骨sú gǔ 1.
尘世中人的资质或禀赋。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o支诺皋中》:「讽尝言于道者,吁曰:‘君固俗骨,遇此不能羽化,命也。’」
●宋苏轼《辨道歌》:「肠中澄结无余柤,俗骨变换颜如葩。」
●清黄景仁《洞庭行赠别王大归包山》:「吾侪俗骨不能到,但看长风巨浪心忡忡。」 2.
借指尘世中人。
●宋梅尧臣《桃花源》诗:「俗骨思归一相送,慎勿与世言云霞。」 3.
庸俗的气质。
●胡怀琛《题蒋万里振素庵诗稿后》诗:「可怜无俗骨,宜汝作寒儒。」★「俗骨」在《汉语大词典》第1406页 第1卷 1406★「俗骨」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骨sú gǔ 1.
塵世中人的資質或稟賦。
?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o支諾皋中》:「諷嘗言於道者,吁曰:‘君固俗骨,遇此不能羽化,命也。’」宋·蘇軾《辨道歌》:「腸中澄結無餘柤,俗骨變換顏如葩。」
? 清·黃景仁《洞庭行贈別王大歸包山》:「吾儕俗骨不能到,但看長風巨浪心忡忡。」 2.
借指塵世中人。
? 宋·梅堯臣《桃花源》詩:「俗骨思歸一相送,慎勿與世言雲霞。」 3.
庸俗的氣質。
? 胡懷琛《題蔣萬里振素庵詩稿後》詩:「可憐無俗骨,宜汝作寒儒。」
★「俗語」在《汉语大词典》第1408页 第1卷 1408★「俗語」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語sú yǔ(俗語,俗语) 1.
民間流傳的說法。
? 《史記o滑稽列傳》:「民人俗語曰‘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云。」 2.
通俗流行並已定型的語句。
? 《漢書o路溫舒傳》:「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
? 《老殘游記》第十三回:「既是沒才的這們少,俗語說的好,‘物以稀為貴’,豈不是沒才的到成了寶貝了嗎?」丁玲《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為‘主賢客來勤’。
? 蕭云幾乎說出這句俗語來。」 3.
方言土語。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o濡水》:「濡水……西北入難河。‘濡’、‘難’聲相近,狄俗語訛耳。」
? 唐·劉知幾《史通o雜說中》:「所以晉·楚方言、齊·魯俗語,六經諸子載之多矣。」
? 朱光潛《藝文雜談o<但丁的「論俗語」>》:「他(但丁)所謂俗語,就是與教會所用的官方語言(拉丁)相對立的各國人民大眾所用的地方語言。」 4.
指當地的習慣稱呼。
? 《紅樓夢》第五五回:「這廳上也有一處匾,題着‘補仁諭德’四字;家下俗語皆只叫‘議事廳兒’。」
★「俗書」在《汉语大词典》第1406页 第1卷 1406俗書sú shū(俗書,俗书) 1.
通俗流行的書體。
? 唐·韓愈《石鼓歌》:「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 沈德潛注:「隸書風俗通行,別於古篆,故云俗書,無貶右軍意。」
? 清·顧炎武《贈張力臣》詩:「削柎追宜官,俗書嗤逸少。」 2.
品格不高的書法。
?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一:「元章論唐人書,最不喜柳,云柳出歐陽,而為怪醜惡劄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書。」 3.
通俗流行而有別於正體的字。
?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o辨菴字》:「今俗書‘庵’字,既於篆文無有,又菴非屋,不當從廣。」
? 清·周亮工《書影》卷十:「俗書不可從者,謂古無此字,近人訛用者耳。」 4.
民間流行的通俗讀物。
? 清·周亮工《書影》卷六:「今《百中經》前所繪小兒樹,想沿於此。乃知俗書,亦有所本。」 5.
佛門指佛教經典以外的書籍,如《老子》《莊子》等具有哲理性的書籍。
?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遠引《莊子》為連類,乃似格義之擬配外書。
? 安公聽遠不廢俗書,則其通常令弟子廢俗書可知。」
成俗chéng sú 1.
固有的习惯、风俗。
●《荀子o正名》:「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天下之人,亦已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 2.
形成良好的风俗。
●《礼记o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汉书o匡衡传》:「故万国莫不获赐祉福,蒙化而成俗。」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o勉学》:「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成俗」在《汉语大词典》第6654页 第5卷 199★「成俗」在《汉语辞海》的解释★「成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成俗chéng sú 1.
固有的習慣、風俗。
? 《荀子o正名》:「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
? 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天下之人,亦已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 2.
形成良好的風俗。
? 《禮記o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 《漢書o匡衡傳》:「故萬國莫不獲賜祉福,蒙化而成俗。」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o勉學》:「直取其清談雅論,剖玄析微,賓主往復,娛心悅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
俗语sú yǔ 1.
民间流传的说法。
●《史记o滑稽列传》:「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2.
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
●《汉书o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老残游记》第十三回:「既是没才的这们少,俗语说的好,‘物以稀为贵’,岂不是没才的到成了宝贝了吗?」
●丁玲《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为‘主贤客来勤’。萧云几乎说出这句俗语来。」 3.
方言土语。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o濡水》:「濡水……西北入难河。‘濡’、‘难’声相近,狄俗语讹耳。」
●唐刘知几《史通o杂说中》:「所以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朱光潜《艺文杂谈·<但丁的「论俗语」>》:「他(但丁)所谓俗语,就是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拉丁)相对立的各国人民大众所用的地方语言。」 4.
指当地的习惯称呼。
●《红楼梦》第五五回:「这厅上也有一处匾,题着‘补仁谕德’四字;家下俗语皆只叫‘议事厅儿’。」★「俗语」在《汉语大词典》第1408页 第1卷 1408★「俗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40页★「俗语」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俗語
拔俗bá sú超出凡俗;超越流俗。
●《后汉书o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
●唐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裴公有仙标,拔俗数千丈。」
●宋王禹偁《为史馆李相公让官表》:「伏念臣才非拔俗,世乏显官,爰自策名,适逢昌运。」
●清沈初《西清笔记o纪文献》:「裘文达尚书,书法自成一家,其潇洒拔俗之致,似不食人间烟火者。」★「拔俗」在《汉语大词典》第8428页 第6卷 445★「拔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9页★「拔俗」在《汉语辞海》的解释★「拔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拔俗bá sú超出凡俗;超越流俗。
? 《後漢書o仲長統傳》:「至人能變,達士拔俗。」
?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
? 唐·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詩:「裴公有仙標,拔俗數千丈。」
? 宋·王禹偁《為史館李相公讓官表》:「伏念臣才非拔俗,世乏顯官,爰自策名,適逢昌運。」
? 清·沈初《西清筆記o紀文獻》:「裘文達尚書,書法自成一家,其瀟灑拔俗之致,似不食人間煙火者。」
浮俗fú sú 1.
浮薄的习俗。
●南朝梁萧统《令旨解二谛义》:「正以浮俗,故无义可辨,若有义可辨,何名浮俗。」
●唐杜甫《赠虞十五司马》诗:「交态知浮俗,儒流不异门。」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o刘长卿》:「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 2.
浅薄,粗俗。
●宋严羽《沧浪诗话o诗证》:「《太白集》中《少年行》,只有数句类太白,其他皆浅近浮俗,决非太白所作。」
●叶圣陶《倪焕之》十:「当然,灯会那种粗犷浮俗的‘白相人’风是应当改革的。」★「浮俗」在《汉语大词典》第7698页 第5卷 1243浮俗fú sú 1.
浮薄的習俗。
? 南朝·梁·蕭統《令旨解二諦義》:「正以浮俗,故無義可辨,若有義可辨,何名浮俗。」
? 唐·杜甫《贈虞十五司馬》詩:「交態知浮俗,儒流不異門。」
?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o劉長卿》:「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 2.
淺薄,粗俗。
? 宋·嚴羽《滄浪詩話o詩證》:「《太白集》中《少年行》,只有數句類太白,其他皆淺近浮俗,決非太白所作。」
? 葉聖陶《倪煥之》十:「當然,燈會那種粗獷浮俗的‘白相人’風是應當改革的。」
近俗jìn sú 1.
●《拾遗记o前汉下》附南朝梁萧绮录:「宣帝之世,有嘉谷玄稷之祥,亦不说今之所生,岂由神农、后稷播厥之功,抑亦王子所称,非近俗所食。」
●《南史o齐纪下·废帝东昏侯》:「王侯贵人昏,连卺以真银杯,盖出近俗;又牢烛侈缋,亦亏曩制。」 2.
浅近通俗。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o书证》:「且郑玄以前,全不解反语,《通俗》反音,甚会近俗。」
●明杨慎《艺林伐山·诗用儿字》:「古诗有用近俗字而不俗者。」★「近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4701页 第10卷 734近俗jìn sú 1.
? 《拾遺記o前漢下》附南朝·梁·蕭綺錄:「宣帝之世,有嘉穀玄稷之祥,亦不說今之所生,豈由神農、后稷播厥之功,抑亦王子所稱,非近俗所食。」
? 《南史o齊紀下o廢帝東昏侯》:「王侯貴人昏,連巹以真銀盃,蓋出近俗;又牢燭侈繢,亦虧曩制。」 2.
淺近通俗。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o書證》:「且鄭玄以前,全不解反語,《通俗》反音,甚會近俗。」
? 明·楊慎《藝林伐山o詩用兒字》:「古詩有用近俗字而不俗者。」
俗尚sú shàng世俗的风尚。
●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然闵其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以之争名于时也。」
●宋陆游《跋花间集》之二:「久而自厌,然梏于俗尚,不能拔出。」
●《明史o西域传三·乌斯藏》:「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为善,乃遣使广行招谕。」
●李大钊《平民主义》五:「见了这些分裂的现象,都凑集在一个时代,凡在这个时代所制的器物,所行的俗尚,都带着分裂的色采,就说现在的时代是分裂的时代。」★「俗尚」在《汉语大词典》第1405页 第1卷 1405★「俗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40页★「俗尚」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尚sú shàng世俗的風尚。
? 唐·韓愈《與馮宿論文書》:「然閔其棄俗尚而從於寂寞之道,以之爭名於時也。」
? 宋·陸游《跋花間集》之二:「久而自厭,然梏於俗尚,不能拔出。」
? 《明史o西域傳三o烏斯藏》:「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導為善,乃遣使廣行招諭。」
? 李大釗《平民主義》五:「見了這些分裂的現象,都湊集在一個時代,凡在這個時代所製的器物,所行的俗尚,都帶着分裂的色采,就說現在的時代是分裂的時代。」
超俗chāo sú 1.
避开世俗;脱离尘世。
●汉王逸《九思·守志》:「摅羽翮兮超俗,游陶遨兮养神。」
●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始悟超俗之理,非庸琐所见矣。」
●宋范成大《次韵李子永见访》之一:「混俗休超俗,居家似出家。」 2.
出众;超越凡俗。
●《歧路灯》第七回:「东宿看见两个学生品貌超俗,早已喜不自胜。」
●严复《救亡决论》:「超俗之士,厌制艺则治古文词;恶试律则为古今体。」★「超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3642页 第9卷 1125★「超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53页超俗chāo sú 1.
避開世俗;脫離塵世。
? 漢·王逸《九思o守志》:「攄羽翮兮超俗,遊陶遨兮養神。」
? 晉·葛洪《抱樸子o逸民》:「始悟超俗之理,非庸瑣所見矣。」
? 宋·范成大《次韻李子永見訪》之一:「混俗休超俗,居家似出家。」 2.
出眾;超越凡俗。
? 《歧路燈》第七回:「東宿看見兩箇學生品貌超俗,早已喜不自勝。」
? 嚴復《救亡決論》:「超俗之士,厭制藝則治古文詞;惡試律則為古今體。」
涉俗shè sú 1.
处理世俗事务。
●《宋书o彭城王义康传》:「南阳刘斌,湛之宗也,有涉俗才用,为义康所知。」 2.
涉及流俗;不典雅。
●宋曾巩《洪州谢到任表》:「玩思诗书,无出伦之异见;游心翰墨,多涉俗之尘言。」
●金王若虚《<新唐书>辩中》:「武后问狄仁杰曰:‘朕要一好汉任吏,有乎?’仁杰乃荐张柬之。《通鉴》改‘好汉’为‘佳士’,《新史》复作‘奇士’。‘好汉’字诚为涉俗,然‘佳士’不足以当之,矧曰‘奇’乎?」★「涉俗」在《汉语大词典》第7653页 第5卷 1198涉俗shè sú 1.
處理世俗事務。
? 《宋書o彭城王義康傳》:「南陽·劉斌,湛之宗也,有涉俗才用,為義康所知。」 2.
涉及流俗;不典雅。
? 宋·曾鞏《洪州謝到任表》:「玩思詩書,無出倫之異見;遊心翰墨,多涉俗之塵言。」
? 金·王若虛《<新唐書>辯中》:「武后問狄仁傑曰:‘朕要一好漢任吏,有乎?’仁傑乃薦張柬之。
? 《通鑑》改‘好漢’為‘佳士’,《新史》復作‘奇士’。‘好漢’字誠為涉俗,然‘佳士’不足以當之,矧曰‘奇’乎?」
猥俗wěi sú 1.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o风操》:「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 2.
●宋费兖《梁溪漫志o戚氏词》:「此等鄙俚猥俗之词,殆是教坊倡优所为。」
●《文献通考o经籍十二》:「世传行冲疏外,余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远。」
●清方东树《<切问斋文钞>书后》:「吾观集中诸贤之制,其意格境象字句辞气多与古人不类,且有甚猥俗、不识禁忌者,而便谓足跻于先秦、两汉、唐、宋大家,其信然乎?」★「猥俗」在《汉语大词典》第6543页 第5卷 88猥俗wěi sú 1.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o風操》:「中外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 2.
? 宋·費兗《梁溪漫志o戚氏詞》:「此等鄙俚猥俗之詞,殆是教坊倡優所為。」
? 《文獻通考o經籍十二》:「世傳行沖疏外,餘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遠。」
? 清·方東樹《<切問齋文鈔>書後》:「吾觀集中諸賢之製,其意格境象字句辭氣多與古人不類,且有甚猥俗、不識禁忌者,而便謂足躋於先秦、兩漢、唐、宋大家,其信然乎?」
俗书sú shū 1.
通俗流行的书体。
●唐韩愈《石鼓歌》:「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沈德潜注:「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
●清顾炎武《赠张力臣》诗:「削柎追宜官,俗书嗤逸少。」 2.
品格不高的书法。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一:「元章论唐人书,最不喜柳,云柳出欧阳,而为怪丑恶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书。」 3.
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辨庵字》:「今俗书‘庵’字,既于篆文无有,又庵非屋,不当从广。」
●清周亮工《书影》卷十:「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讹用者耳。」 4.
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清周亮工《书影》卷六:「今《百中经》前所绘小儿树,想沿于此。乃知俗书,亦有所本。」 5.
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远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安公听远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俗书」在《汉语大词典》第1406页 第1卷 1406参见:俗書
善俗shàn sú 1.
改良风俗。
●《易·渐》:「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孔颖达疏:「君子求贤,得使居位,化风俗使清善。」
●《宋史o张载传》:「﹝载﹞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若后世作乐,只是做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 2.
良好的风俗。
●明宋濂《六经论》:「心既不正,则乡闾安得有善俗,国家安得有善治乎?」★「善俗」在《汉语大词典》第3850页 第3卷 444善俗shàn sú 1.
改良風俗。
? 《易o漸》:「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 孔穎達疏:「君子求賢,得使居位,化風俗使清善。」
? 《宋史o張載傳》:「﹝載﹞舉進士,為祁州司法參軍雲巖令,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
?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若後世作樂,只是做詞調,於民俗風化,絕無關涉,何以化民善俗?」 2.
良好的風俗。
? 明·宋濂《六經論》:「心既不正,則鄉閭安得有善俗,國家安得有善治乎?」
俗例sú lì 1.
●清昭梿《啸亭杂录o李恭勤公》:「告曰:‘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肩舆到门。道有远近,必日昃始归,徒苦傔从,无益也。’」 2.
民间的习俗。
●清沈覆《浮生六记o坎坷记愁》:「邗江俗例,设酒肴于死者之室,一家尽出,谓之‘避眚’;以故有因避被窃者。」★「俗例」在《汉语大词典》第1405页 第1卷 1405★「俗例」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例sú lì 1.
? 清·昭槤《嘯亭雜錄o李恭勤公》:「告曰:‘元日俗例,上司屬員雖不接見,亦必肩輿到門。道有遠近,必日昃始歸,徒苦傔從,無益也。’」 2.
民間的習俗。
? 清·沈覆《浮生六記o坎坷記愁》:「邗江俗例,設酒肴於死者之室,一家盡出,謂之‘避眚’;以故有因避被竊者。」------------------------------俗例sú lì 补证条目
1.民间的习俗。 ?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俗例,春雷始鳴記其日,計其數滿一百八十日,霜必降。」
俗世sú shì 1.
人世间,尘世间。
●晋王嘉《拾遗记o周灵王》:「空中有声,言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笙镛之音,异于俗世也。」
●唐薛用弱《集异记o赵操》:「操顾其室内,妻妾孤幼,不异俗世。」
●夏衍《乐水》:「不仅无意识地把自己和所谓‘俗世’分开,而更有意地‘孤高自赏’。」 2.
犹世俗。指当代一般人。
●明杨慎《读书不求甚解》:「《晋书》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此语俗世之见,后世不晓也。」★「俗世」在《汉语大词典》第1404页 第1卷 1404俗世sú shì 1.
人世間,塵世間。
? 晉·王嘉《拾遺記o周靈王》:「空中有聲,言天感生聖子,故降以和樂笙鏞之音,異於俗世也。」
? 唐·薛用弱《集异記o趙操》:「操顧其室內,妻妾孤幼,不異俗世。」
? 夏衍《樂水》:「不僅無意識地把自己和所謂‘俗世’分開,而更有意地‘孤高自賞’。」 2.
猶世俗。指當代一般人。
? 明·楊慎《讀書不求甚解》:「《晉書》云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此語俗世之見,後世不曉也。」
俗气sú qì 1.
风气;习尚。
●《魏书o司马叡传》:「俗气轻急,不识礼教,盛饰子女以招游客,此其土风也。」 2.
庸俗不高雅的情趣、格调。
●宋苏轼《答子勉》诗之二:「一点无俗气,相期林下风。」
●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摺:「则他这行装特整齐,书舍无俗气。瑶琴壁上悬,宝剑床头立。」 3.
粗俗,庸俗,不高雅。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嫌这些人俗气,每日坐在书房里做诗看书,又喜欢画几笔画。」
●《红楼梦》第二七回:「你拣那有意思儿又不俗气的东西,你多替我带几件来。」
●曹禺《日出》第二幕:「我问你,你刚才为什么偏要看那个女人?有什么美?又粗,又胖,又俗气,又没有一点教育。」 4.
世俗间的恶浊气息。
●《醒世恒言o灌园叟晚逢仙女》:「何意蓦遭狂奴,俗气薰炽,毒手摧残,复又诬陷秋公,谋吞此地。」 5.
厌烦,腻烦。如:颠来倒去老一套,我都听俗气了。★「俗气」在《汉语大词典》第1406页 第1卷 1406★「俗气」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40页参见:俗氣
里俗lǐ sú 1.
乡里风俗。
●唐李贺《昌谷》诗:「珍壤割绣段,里俗祖风义。」
●《明史o杨廷和传》:「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清厉鹗《吴山咏古诗·铁四太尉》:「奇事神降莘,里俗文诅楚。」 2.
俚俗;粗俗。
●明谢肇浙《五杂俎o天部一》:「皆儿童里俗之谈,近于游戏。」
●清鲁一同《荒年谣》序:「事皆征实,言通里俗。」★「里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4336页 第10卷 369里俗lǐ sú 1.
鄉里風俗。
? 唐·李賀《昌谷》詩:「珍壤割繡段,里俗祖風義。」
? 《明史o楊廷和傳》:「帝命迴鑾日群臣各製旗帳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親舊耳。天子至尊,不敢瀆獻。’」清·厲鶚《吳山詠古詩o鐵四太尉》:「奇事神降莘,里俗文詛楚。」 2.
俚俗;粗俗。
? 明·謝肇淛《五雜俎o天部一》:「皆兒童里俗之談,近於遊戲。」
? 清·魯一同《荒年謠》序:「事皆徵實,言通里俗。」
★「異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0950页 第7卷 1348★「異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異俗yì sú(異俗,异俗) 1.
風俗不同。
? 《禮記o王制》:「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
? 《荀子o正名》:「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
? 晉·陸雲《答張士然》詩:「百城各異俗,千室非良鄰。」
? 唐·杜甫《戲作俳諧體遣問》詩之一:「異俗可吁怪,斯人難並居。」 2.
詭異的習俗。
? 《史記o秦始皇本紀》:「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
? 《漢書o禮樂志》:「易亂除邪,革正異俗。」 3.
指異域,或荒僻地區。
? 晉·慧遠《沙門袒服論》:「中國之所無,或得之於異俗。」
? 《陳書o吳明徹傳》:「風威慴於異俗,功效著於同文。」
? 明·何景明《與寧兵備書》:「﹝李陵﹞卒之老於異俗,而節不立。」 4.
指荒僻地區的人。
? 唐·杜甫《東屯北崦》詩:「盜賊浮生困,誅求異俗貧。」
故俗gù sú古俗;旧俗。
●《韩非子o奸劫弑臣》:「当此之时,秦民习故俗之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以得尊显也,故轻犯新法。」
●《史记o卫将军骠骑列传》:「居顷之,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近缘久病,艰于动作,诎伸俯仰,皆不自由,遂不免遵用旧京故俗,辄以野服从事。」
●清昭梿《啸亭杂录o圣祖拏鳌拜》:「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异也。」★「故俗」在《汉语大词典》第6887页 第5卷 432故俗gù sú古俗;舊俗。
? 《韓非子o奸劫弒臣》:「當此之時,秦民習故俗之有罪可以得免,無功可以得尊顯也,故輕犯新法。」
? 《史記o衛將軍驃騎列傳》:「居頃之,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
?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八:「近緣久病,艱於動作,詘伸俯仰,皆不自由,遂不免遵用舊京故俗,輒以野服從事。」
? 清·昭槤《嘯亭雜錄o聖祖拏鰲拜》:「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也。」
俗冗sú rǒng 1.
指世俗间繁杂的事务。
●元王恽《出香奇石》诗:「我久汨俗冗,对之心暂闲。」
●明陈汝元《金莲记·闺咏》:「如无俗冗,还望再来。」
●清李渔《怜香伴·斋访》:「连日有些俗冗,卷子不曾看得,借重年兄的法眼何如?」 2.
庸俗芜杂。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附录:「万历之季,李愚公始以坚苍驱软媚,方孟旋始以流宕散俗冗,稍复雅正之音,于先正冲穆之度未遑领取。」★「俗冗」在《汉语大词典》第1404页 第1卷 1404俗冗sú rǒng 1.
指世俗間繁雜的事務。
? 元·王惲《出香奇石》詩:「我久汨俗冗,對之心暫閒。」
? 明·陳汝元《金蓮記o閨詠》:「如無俗冗,還望再來。」
? 清·李漁《憐香伴o齋訪》:「連日有些俗冗,卷子不曾看得,借重年兄的法眼何如?」 2.
庸俗蕪雜。
?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附錄:「萬曆之季,李愚公始以堅蒼驅軟媚,方孟旋始以流宕散俗冗,稍復雅正之音,於先正沖穆之度未遑領取。」
方俗fāng sú地方风俗。
●《汉武故事》:「天祭长八尺,擎日月,祭以牛。上依方俗礼之,方士皆以为夷狄鬼神,不宜在中国,乃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o湿水》:「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
●《隋书o炀帝纪上》:「分遣使人,巡省方俗。」
●清吴伟业《柳敬亭传》:「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方俗」在《汉语大词典》第9545页 第6卷 1562★「方俗」在《汉语辞海》的解释★「方俗」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方俗fāng sú地方風俗。
? 《漢武故事》:「天祭長八尺,擎日月,祭以牛。上依方俗禮之,方士皆以為夷狄鬼神,不宜在中國,乃止。」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o濕水》:「祁夷水西有隨山,山上有神廟,謂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
? 《隋書o煬帝紀上》:「分遣使人,巡省方俗。」
? 清·吳偉業《柳敬亭傳》:「夫演義雖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萬類,不與儒者異道。」
俗子sú zǐ指见识浅陋或鄙俗的人。
●唐牟融《题朱庆余闲居》诗之一:「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
●清周亮工《书影》卷五:「若庸夫俗子,用金帛相购请,虽穷饿,掉头弗顾也。」
●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第二章:「成童之时,便有志于圣贤之学,乡里俗子笑之。」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翻印木刻》:「古之雅人,曾谓妇人俗子,看画必问这是什么故事,大可笑。」★「俗子」在《汉语大词典》第1404页 第1卷 1404★「俗子」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40页★「俗子」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子sú zǐ指見識淺陋或鄙俗的人。
? 唐·牟融《題朱慶餘閑居》詩之一:「白丁門外遠,俗子眼前無。」
? 清·周亮工《書影》卷五:「若庸夫俗子,用金帛相購請,雖窮餓,掉頭弗顧也。」
? 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第二章:「成童之時,便有志於聖賢之學,鄉里俗子笑之。」
? 魯迅《南腔北調集o論翻印木刻》:「古之雅人,曾謂婦人俗子,看畫必問這是什麼故事,大可笑。」
俗儒sú rú浅陋而迂腐的儒士。和「大儒」、「通儒」相对。
●《荀子o儒效》:「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
●《汉书o元帝纪》:「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唐李贺《五粒小松歌》:「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清黄遵宪《杂感》诗之二:「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俗儒」在《汉语大词典》第1409页 第1卷 1409★「俗儒」在《汉语辞海》的解释★「俗儒」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释俗儒sú rú淺陋而迂腐的儒士。和「大儒」、「通儒」相對。
? 《荀子o儒效》:「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億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
? 《漢書o元帝紀》:「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唐·李賀《五粒小松歌》:「主人壁上鋪州圖,主人堂前多俗儒。」
? 清·黃遵憲《雜感》詩之二:「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紙研。」
★「詭俗」在《汉语大词典》第15549页 第11卷 190詭俗guǐ sú(詭俗,诡俗) 1.
奇異的風俗、風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哲理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