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数一样,每天的产量与粮食总产量量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生产管理学教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生产管理学教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造成芦笋产量低、品质差的主要原因与解决措施
前进中的运城市金农夫芦笋研究所运城市金农夫芦笋研究所是市科技局审查批准,市民政局审核登记的民营科技单位。 研究所宗旨:致力于芦笋研究,振兴芦笋可持续健康发展。研究所理念:以笋会友,和谐发展,共同谱写芦笋产业新篇章。该所现有员工15人,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大专以上学历9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该所自有研发基地500亩。承担了省科技厅“无公害芦笋高产、速成、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项目;与市农业局蔬菜,合作制订了运城市“无公害食品芦笋高产速成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PB8―2009);建立了国内外芦笋品种比较示范园;创办了“华盛芦笋专业合作社”,“华盛牌”芦笋已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验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单位名称:山西运城市金农夫芦笋研
联系人:杨普臣
电话\传真:
地址:山西运城市运临路中段
造成芦笋产量低、品质差的主要原因与解决措施
第一节&& 土质差、耕层浅
&&& 芦笋作为多年生宿根作物,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根系发育的状况。因此,适宜芦笋根系健壮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是栽培芦笋获得优质、高产、稳产的基础。
一、土壤质地不适宜
&&& 虽然芦笋对土壤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但是,土壤质地不同,对芦笋根系发育的影响比较大,在耕层深厚、土质疏松、PH值为6.5―7.0的土壤条件下栽培芦笋,有利于芦笋根系的发育,贮藏根多、长、粗而分布深;在土壤黏性过重、含盐量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地下水位过高等土壤内栽培芦笋,不利于芦笋根系的发育,贮藏根少、短、细而分布浅。
&&& 不少笋农在栽培芦笋时,认为芦笋对土壤的适宜性很强,选择了不适宜栽培芦笋的土壤而栽培了芦笋,由于在栽培芦笋之前有没有进行土壤改良,造成芦笋的产量与品质严重下降。
&&& 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林孟勇副研究员,对栽培在砂壤土和中壤土一年生芦笋根系作了研究,结果见表6―1。
表6―1 土质对芦笋根系发育的影响
项&&&&& 目
根&&&&& 数
根&&&&& 粗
根& 最& 长
根分布深度
沙& 壤& 土
中& 壤& 土
&&& 作者在河南省偃师市佃庄镇西石桥村、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等栽培的芦笋作了比较系统的考查。扣马村土质虽然为砂壤土,但是,由于地下水位偏高、含盐量过大,芦笋定植2年时,每墩贮藏根只有231.7条,平均粗度为0.21厘米,根分布最深为41.5厘米,亩产为136.7千克,l一2级笋占56.9%。西石桥村土质为中壤土,在品种和定植时间及管理措施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每墩贮藏根多达468.6条,平均粗度为0.28厘米,根分布最深为132.6厘米以上(因无法再向下挖了)。亩产为1446.6千克,1―2级笋占89.8%。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菜店乡因PH值(4―5)偏低,严重影响了笋株根系的发育,不少田块笋株生长矮小,定植2年仍不能采收,造成嫩茎的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二、耕层浅
&&& 由于在移栽前土壤没有进行深耕细作,一般土壤耕层深度只有20厘米左右,有的农户采取在其它作物田内套栽芦笋,芦笋移栽后又没有及时深耕,田内下层土壤比较坚硬、通气性差、理化性状没有改善、有机质含量低,严重影响了芦笋根系的发育,根系多集中在土层10―20厘米处。由于根系浅而集中,不但不利于施肥与松土,而且因根系周围土壤少,易遭受肥料和病虫危害,造成芦笋根系数量少、发育差,严重影响了芦笋一生的产量与品质。
&&& 作者在1989年作了土壤深挖移栽的研究,在土质、施肥、品种、移栽密度、管理措施等均一致的情况下,土壤采取深挖的比没有深挖的12年累计亩增产3457.9千克。1999年采取遇旱不浇水试验,土壤采取深挖的比没有深挖的每亩增产481.3千克。
三、解决措施
&&& 土壤含盐、碱过高和酸性过强的田块,除增施有机肥、芦笋保增收外,可根据“第二章、第三节中之五、土壤”进行调节。耕层浅、下层土壤板结、通气性差的田块,可采取增施芦笋保增收、永鑫土壤活化剂进行改良。
第二节& 品种选用不适宜
&&& 在栽培芦笋时,由于对芦笋品种的生理特性缺少了解,没有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质地、水利状况、栽培方式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品种,造成经济效益低或栽培失败。
一、气候条件不适宜
&& (一)无霜期短&&
&&& 晚熟品种对温度比较敏感,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嫩茎萌发的时间提早10天左右;在选留母茎期间,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嫩茎采收的时间提早10一15天。因年采收时间短,造成晚熟品种的优质、高产优势不能充分发挥而影响了产量。
&&& (二)阴雨天多、湿度大
&&& 在阴雨天多、湿度大的地区栽培芦笋时,因选用了UC800、UCl57等耐湿性差、易感茎枯病的品种,造成芦笋茎枯病发生严重,使芦笋产量低、品质差或栽培失败。
&& &(三)品种不耐高温
&&& UC72、UC301等品种耐高温性差,造成嫩茎萌发数量少、嫩茎易散头,使芦笋产量低、品质差,特别是栽培绿芦笋时易造成栽培失败。
二、栽培方式不适宜
&&& 栽培绿芦笋时,要求嫩茎粗细适中、顶部鳞片抱合紧凑、色泽浓绿。由于栽培绿芦笋时选用了易散头的UC72、UC301等品种或选用了紫色过重的泽西巨人、泽西王子、鲁芦笋一号等品种,造成经济效益差或栽培失败。
&&& 栽培白芦笋时,要求嫩茎粗壮、大小均匀、笋条直顺、顶部鳞片抱合紧凑、色泽洁白。由于栽培白芦笋时选用了嫩茎偏细的UCl57、格劳利亚等品种或选用了玛丽?华盛顿系列等品种,因嫩茎质地差,造成经济效益差或栽培失败。
三、解决措施
&&& (一)无霜期短的地区选用了晚熟品种
&&& 1、降低脱落酸的含量&&&
&&& 早春清除枯死地上茎后,选用芦笋保增收水剂倍浇灌根盘,降低脱落酸的含量,增加生长素、赤霉素等促进鳞萌发的激素含量,使嫩茎提早萌发。
&& &2、提高地温
&&& 冬季将地上茎全部割除盖在笋株茎盘上或选用麦秸、树叶盖在笋株茎盘上,上面适当盖一些土;在早春最好采取覆盖地膜,提高地温,使嫩茎提早萌发。
&&& 3、促进笋株发育
&&& 在选留母茎或秋茎期间,亩增施芦笋保增收粉剂6―8千克,叶面喷洒芦笋保增收水剂倍或选用芦笋保增收水剂倍浇灌根盘,促进笋株发育,使嫩茎提早萌发。
&& &(二)阴雨天多、湿度大
&&& 挖好田间排水降渍沟,降低田间湿度,加强病害的防治,采取提早或推迟留茎时间,错过阴雨季节,增加用药次数和用药浓度。
&& &(三)防止高温散头
&&& 在高温条件下易散头的田块,最好采收白芦笋;对于不易培土采收白芦笋的,采取选用遮阳网或选留母茎防止强光直射;控制磷肥施用数量,增施有机肥、芦笋保增收;遇旱及时浇灌跑马水。&&&
&& &(四)调整栽培方式
&&& 采收绿芦笋易散头或紫色过重的田块,改为采收白芦笋;采收白芦笋嫩茎细弱的田块,改为采收绿芦笋;采收白芦笋嫩茎见光易变色的田块,在采收时要用湿布将嫩茎盖好,防止嫩茎见光变色。
第三节&&& 移栽密度不适宜
&&& 在芦笋定植时,没有根据品种的特性、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状况、管理水平、栽培方式等因素采取合理密植,结果影响了芦笋的产量与品质。
一、移栽密度不足
&&& 作者在河南省淮阳县、孟津县;山东省安丘市、单县、章丘市、青州市;河北省赵县、容城县、安新县;山西省清徐县、平遥县、洪洞县、永剂市;陕西省大荔县、华县;江苏省阜宁县、海安县等芦笋栽培地区考查时发现,造成这些芦笋栽培地区产量低、品质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移栽密度不足,多数笋农栽培白芦笋每亩不足1100株,栽培绿芦笋每亩不足1600株。使土壤、肥料、光照等资源利用率过低。
&&& 移栽密度不足,虽然有利于单株产量与品质的提高、笋株寿命延长、病害发生比较轻、管理也比较方便。因前期的产量过低,对移栽后l一6年的产量影响特别大。
二、移栽方式不科学
&&& 有的农户移栽密度基本上达到了密植的要求,采收白芦笋行距为140厘米左右,株距为30―40厘米,亩栽株;采收绿芦笋行距为100厘米左右,株距为30―40厘米,亩栽株。由于行距过窄,株距过宽,在施肥或培土时,根系损伤严重;田内通风透光性差,不但管理不方便,而且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并易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因此,行距过窄、株距过宽影响了笋株的发育,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移栽密度过大
&&& 在江苏省丰县、海安县;山东省莒县;山西省侯马市等芦笋栽培地区,不少农户栽培绿芦笋时,行距为90―110厘米,株距为20厘米左右,亩栽株。由于行距过窄,在施肥松土时,根系损伤严重;田内通风透光性差,不但管理不方便,而且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并易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虽然有利于前期产量的提高,但是,因嫩茎偏细,优质笋数量少,经济效益差。特别是定植5年之后,因行距与株距过窄而影响了笋株的发育,造成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特别是土质差、有机质含量低、耕层浅的田块,采取高密度栽培后严重影响了根系的发育,造成芦笋一生的产量与品质严重下降。
四、解决措施
&& &(一)移栽密度不足的田块
&&& 定植行距为200厘米,株距为35―40厘米的田块,选择抗病性能强的硕丰、芦笋王子、鲁芦笋一号、台南选l号等品种,在4―6月份育苗,第二年春季在原行一侧20厘米处按株距35厘米进行大苗补栽一行。如果定植时间过长,地下茎盘扩展的比较宽的田块,在采收白笋的情况下,不可再进行补栽了。如果定植时间比较短,在采收绿笋的情况下,选择抗病性能强的冠军、88―5改良系、200―3、台南选一号等品种,在4―6月份育苗,第二年春季在原行30―35厘米处按株距25―30厘米进行大苗补栽一行。为了提高成活率,在补栽时一定要选用永鑫一号600倍加芦保丰400倍加入芦笋保增收水剂2500倍或根病清1500倍加芦保丰400倍加芦笋优多收2500倍浇灌幼苗,并选用芦笋保增收水剂1500倍加芦笋保增收喷施型粉剂500倍喷洒幼苗。老笋株应适当推迟留母茎时间。
&&& (二)移栽行距过窄的田块
&&& 采收白芦笋行距为140厘米,株距为30厘米左右的田块,如果移栽比较深或在田外可取土的,在根系损伤不太严重的情况下,也可采收几年白笋,否则最好改为采收绿芦
笋。采收白芦笋行距为140厘米,株距为40厘米左右的田块,如果改为采收绿芦笋,选择抗病性能强的冠军、88―5改良系、200―3、台南选一号等品种,在4―6月份育苗,第二年春最好在原行一侧10厘米处,按株距40厘米进行大苗补栽一行。采收绿芦笋行距为100厘米左右、株距为30―40厘米的田块,在保留边行的情况下,要隔一行去除一行(行数为偶数的在适宜处保留两行)。选择抗病性能强的冠军、88―5改良系、200―3等品种,在4―6月份育苗,第二年春季在原行一侧30厘米左右处按株距25厘米进行大苗补栽一行。在补栽时一定要选用永鑫一号600倍加芦保丰400倍加入芦笋保增收水剂2500倍或根病清1500倍加芦保丰400倍加芦笋优多收2500倍浇灌幼苗,并选用芦笋保增收水剂1500倍加芦笋保增收粉剂500倍喷洒幼苗。老笋株应适当推迟留母茎时间。如果定植时间过长,地下茎盘扩展的比较宽的田块,不可再进行补栽了。
&&& (三)移栽密度过大的田块
&&& 定植行距为90―110厘米,株距为20厘米左右的田块,在保边行的情况下,要隔一行去除一行(行数为偶数的在适宜处保留两行)。选择抗病性能强的冠军、88―5改良系、200―3、台南选一号等品种,在4―6月份育苗,第二年春季在原行30厘米左右处按株距35厘米进行大苗补栽一行。为了提高成活率,促进幼苗发育,在补栽时一定要选用永鑫一号600倍加芦保丰400倍加入芦笋保增收水剂2500倍或根病清1500倍加芦保丰400倍加芦笋优多收2500倍浇灌幼苗,并选用芦笋保增收水剂1500倍加芦笋保增收粉剂500倍喷洒幼苗。老笋株应适当推迟留母茎时间。如果定植时间过长,地下茎盘扩展的比较宽的田块,不可再进行补栽了。
第四节&& 移栽深度不适宜
&&& 芦笋移栽深度应根据土壤质地、地势与地下水位、气候条件、栽培方式等因素确定。砂壤土、地势高亢、地下水位低、雨水偏少、栽培白芦笋等应适移栽深一些。由于移栽深度不适宜而影响了芦笋的产量与品质。
一、移栽过浅
&&& 在大田生产中,不少笋农认为芦笋移栽浅些,有利于鳞芽的分化与形成,单株嫩茎萌发的数量多,地下部病害发生轻。由于芦笋移栽过浅,在鳞芽分化、形成和嫩茎发育的过程中因受到土壤的压力过小,嫩茎发育的比较细弱。因此,芦笋移栽过浅而影响了嫩茎的产量与品质。特别是栽培白芦笋的田块,在施肥、培土时易造成根系受到损伤,对芦笋的产量与品质影响更大。
二、移栽过深
&&& 芦笋移栽过深,不但影响根系和鳞芽的发育,使单株的根系和鳞芽数量减少,而且地下茎盘、根系和嫩茎地下部分易遭受病菌的危害,使根腐病、立枯病等病害发生严重。特别是地下水位高、土壤偏黏性的田块,易造成地下部分腐烂或全株枯死。
&&& 芦笋移栽过深,对绿芦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比较大,其原因:一是嫩茎的长度增加,使嫩茎发育到采收的时间推迟;二是嫩茎收后地下剩余部分过多,养分消耗过大;三是嫩茎采收时间推迟后,因地上茎生长点不能及时得到抑制,使内源激素不能及时向其它鳞芽转移,造成多数鳞芽萌发时间推迟;四是鳞芽休眠、退化严重。根据作者研究,在砂攘土田内栽培绿芦笋,移栽深度为10厘米的比移栽15厘米和20厘米的,嫩茎提早1.2和2.8天萌发,每亩增产196.4千克和285.2千克。
三、解决措施
&& &(一)移栽过浅的田块
&&& l、采收白芦笋的田块
&&& 在施肥、中耕时适当浅一些,培高垄尽量培窄一些和矮一些。有条件的农户可采取从外边取一些土培高垄。退土时在笋株处适当留个小高垄,增加地下茎盘的深度,防止地上茎倒伏。对于培高垄采收白芦笋根系损伤严重的田块,最好改为采收绿芦笋。
&&& 2、采收绿芦笋的田块
&&& 在施肥、中耕时笋株两侧适当浅一些,笋株两行之间适当深一些。在笋株处适当培成小高垄,增加地下茎盘的深度,促使嫩茎增粗和防止地上茎倒伏。
&& &(二)移栽过深的田块
&&& 1、采收白芦笋的田块
&&& 在培高垄时适当培矮―些,采收之后适当多退一些土,降低地下茎盘距离地面的深度。随着定植年限的延长,地下茎盘可自行上升到适宜的深度位置。
&& &2、采收绿芦笋的田块
&&& 将地上茎盘上的土适当取出一部分放在行中间,降低地下茎盘距离地面的深度,减少嫩茎土内的残留量,随着地下茎盘的上升,逐渐将士填在笋株处。在前期也可改为采收白芦笋,随着定植年限的延长。地下茎盘可自行上升到适宜的深度位置,如果收白芦笋损伤根系时,再改为采收绿芦笋。
第五节&& 采收不科学
一、定植后进入采收期没有及时采收
&&& 芦笋定植后,地上茎发育的比较多而且健壮,已经达到采收的标准了而没有及时进行采收,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地下茎盘和根系的发育,为以后获得优质、高产达好基础,使以后的产量与品质迅速增加。
&&& 实践证明,当年3月中旬前后育苗,6月上旬前后移栽,在管理好的情况下,翌年春季可进入采收期。如果不适当及时采收,地上茎选留过多,田间过于荫蔽,笋株内部与下部枝叶的光照强度在光饱和点或光补偿点之下,呼吸作用强度增加,净光合作用效率低;再加之地上茎生长数量过多,光合产物主要用于地上茎的发育,使贮藏根的养分积累减少。由于嫩茎没有及时采收,地上部分的生长点不能及时得到抑制,激素、养分、水分等物质主要用于生长优势强的地上茎和地下茎前端鳞芽的发育,使地下茎生长点两侧的鳞芽处于休眠状态或退化,造成地下茎盘分歧数量和嫩茎萌发数量减少,根系形成数量少,地下茎盘扩展的也比较慢。因留茎数量多、时间长,为病虫害提供了有利条件,病虫害发生的比较严重。不但影响当年的经济收入,而且影响以后多年的产量与品质。
&&& 根据作者多年对芦笋鳞芽分化、形成、萌发、生长与采收关系的研究,芦笋鳞芽分化、形成、萌发的数量和生长速度,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芦笋移栽之后,每墩地上茎平均粗度达到0.8厘米以上的有15个以上时及时采收的,芦笋鳞芽分化、形成、萌发的数量增加非常显著,嫩茎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净光作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因为适时适当的采收后,多数地上茎的生长点得到了及时抑制,控制了地上茎的生长优势,激素、养分、水分等物质主要用于地上茎和地下鳞芽及根系的发育,不但促使了地下茎先端鳞芽萌发数量增多,而且可促进地下茎各分歧两侧的鳞芽得到发育而形成新的鳞芽群和新的分歧,促使地下茎向四周迅速扩展,使嫩茎和根系增多。从直观上看,芦笋移栽后没有及时采收的笋株,地下茎分歧数量少,嫩茎多集中在一侧抽生,嫩茎萌发的数量少而密集,地下茎盘扩展的比较小,根系数量少。及时适当采收的笋株,地下茎分歧数量多,嫩茎在笋株多个方向抽生,嫩茎萌发的数量多而分散,地下茎盘向四周扩展的比较大,比芦笋移栽后没有及时采收的笋株地下茎盘扩大2―3倍,根系数量增加3―4倍,当年经济收入增加4689.6元。芦笋移栽后及时采收的笋株,在秋茎生长期温度比较适宜,地上茎着生的比较分散,留茎数量合理,通风透光条件好,病虫害发生的很轻,笋株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加,根系的库容量比较大,贮藏的养分多,为下年获得优质高产奠定了基础,使以后多年均能获得优质、高产、稳产。
&&& 作者在1996年采取3月18日育苗,5月26日移栽,行距为130厘米,株距为22厘米左右,品种选用UCl57F1,采收绿芦笋。1997年采收22天选留母茎,然后采收到7月26日留秋茎,以后每年采收到5月下旬留母茎,在8月上中旬留秋茎。产量见表6―3。
表6―3适时采收对芦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公斤/亩
&&& 因此,采取早春育苗,夏收前后移栽,在加强肥水和病虫防治等管理的情况下,选用芦笋保增收基施和喷施,促进笋株的发育,当年地上茎粗度均能达到0.8厘米以上,每墩有效茎一般在15个以上,翌年可进入采收期,一般亩产可达800―1000千克,并可使以后多年获得优质、高产、稳产。
&&& 芦笋移载后,如果间作其它作物、管理差、病虫害发生严重、没有选用芦笋保增收促进笋株发育,地上茎数量少而且细弱,翌年采收期将推迟或不能采收。将严重影响芦笋一生的产量与品质。
二、采收时间过短
&& &芦笋移栽后进入采收期因采收时间偏短,多数地上茎的生长点得不到抑制,地上茎的生长优势比较强,地下茎分歧和根系形成数量少,地下茎盘扩展慢,各分歧的侧生鳞芽难以形成分歧或退化,鳞芽形成数量少,根系吸收、合成、贮藏等功能下降,嫩茎萌发数量少而细弱。
&&& 停止采收留秋茎时间过早,先留秋茎处于高温高湿季节,不但影响笋株的发育和光合作用效率,而且为病虫害的生存、繁育和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在湿度过大、管理不当的情况下笋株易枯死。特别是采取留母茎栽培的田块,提早停止采收留秋茎时,如果将母茎清除,因母茎生育时间短时,母茎还没有老化,使留母茎栽培的增产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作用,采收天数比不留母茎栽培的减少,造成留母茎栽培比不留母茎栽培的产量下降。如果保留母茎留秋茎,不但影响秋茎的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而且为秋茎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母茎老化清除时,易造成秋茎损伤或枯死。
&&& 因此,采收天数偏少,留秋茎时间过早,不但造成当年的经济收入减少和费用增多,而且造成下年的产量与品质下降或栽培失败。
&&& 山东省临沂市农科所苗华民同志,对3年生芦笋分别采收63天、78天、和93天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是:当年采收78天与采收93天的比采收63天的,每亩增产25.4千克和44.73千克。下年采收78天与93天的比采收63天的增产85.79%和83.6%。
&&& 作者在江苏省丰县对95年定植采取留茎栽培的芦笋,从1997年至2001年连续5年做了适宜采收天数的研究。以8月10日前后停止采收留秋茎的产量最高,比7月20日停止采收留秋茎的,5年每亩累计增产1695千克。
表6―4采收时间对芦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公斤/亩
1―2级笋占平均%
三、采收时间偏长
&&& 在江苏、安徽、河南等省的北部和山东等省,许多芦笋栽培地区采收到8月底至9上旬留秋茎。因母茎老化严重,光合作用功能极弱,根株内养分消耗较多,鳞芽分化形成数量少。不但造成秋茎萌发数量少,生长发育差,而且不能满足秋茎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天数。 由于秋茎少,生长不健壮,光合作用时间短,贮藏根内积累的光合产物少,影响了根系和鳞芽的形成与发育,腋芽多处于休眠或退化状态,根系发生少,生长缓慢,造成下年嫩茎萌发数量少而细弱。因此,推迟秋茎的选留时间,虽然可提高当年的产量,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减轻了病虫的危害,减少了用药次数,但是造成了下年的产量与品质严重下降。根据试验,采收到8月30日选留秋茎,比采收到8月10日停止留秋茎的,5年总产每亩减少1702千克,品质下降到20.2%。
四、无效茎没有采收
&&& 停止采收留秋茎期间,晚秋萌发的嫩茎,有一部分秋茎形成后所消耗的光合产物与其合成的产物基本相等;有的秋茎生长发育所消耗的产物大于其合成的产物;还有一部分秋茎在没有形成之前而被冻死。因此,将这些秋茎称为无效茎。
在选留秋茎时,对于晚秋萌发的无效嫩茎没有采收而任其生长,不但减少了当年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养分的消耗,影响了通风透光和秋茎的光合作用强度,为病虫害的繁育和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造成根株内光合产物积累减少,使下年嫩茎的产量与品质下降。
五、秋季采收过量
&&& 芦笋选留秋茎期间,为了留足秋茎不再采收,造成市场紧缺。因此,对嫩茎品质要求不太严格,不论嫩茎的粗细、长短均可出售,而且价格比较高。许多笋农在秋茎数量没有留足的情况下,为了卖个好价钱,增加当年的经济收入,将秋季萌发的嫩茎大量采收。造成秋茎保留数量偏少,生育指数过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再加之秋茎光合作用合成的产物多用于地上嫩茎的生长发育,贮藏根内积累的养分减少,鳞芽分化、形成数量少,致使下年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六、解决措施
&&& 芦笋定植后,进入采收时期和采收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笋株的发育状况确定。当嫩茎粗度平均达到0.8厘米以上的每墩具有15个以上时,一般可采收60―80天。
&&& 定植年限长的老笋田块,在满足秋茎生长100天左右的情况,作为适宜的采收期限。晚秋茎采收必须在秋茎留足数量后,采收多余的嫩茎和无效嫩茎。
第六节&& 根系损伤严重
&&& 芦笋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系素质对芦笋的产量与品质影响比较大。采取不留母茎栽培或留母茎栽培在留母茎之前,地上无任何光合作用器官补充养分,此期嫩茎生长发育所必需营养物质全部由贮藏根内在上年秋季贮藏的养分供应;另外根系还承担着吸收肥水和合成功能,以满足笋株生长发育的需要。
&&& 由于根系损伤后无再生能力,呼吸作用增强,养分消耗增多,易遭受有害病菌的侵染而发生病害或枯死。在施肥或采收白笋培高垄时挖断了大量的根系,造成根系的吸收、合成、贮藏等功能下降,使鳞芽分化、形成数量减少,侧生鳞芽大量退化或休眠,因此,嫩茎萌发数量少而细弱。例如:河北省定兴、容城、安薪;山西省平遥、清徐、洪洞、侯马;陕西省大荔、华县等县(市),因幼苗根系损伤严重造成幼苗移栽后2―3个月基本没有形成新根和新茎,严重影响了芦笋一生的产量与品质。
&&& 芦笋贮藏根的寿命一般为6年左右。 芦笋贮藏根遭受损伤后,不但影响当年的产量与品质,而且影响以后多年的产量与品质。不少田块因根系遭受损伤严重和遭受根腐病的危害而造成缺苗或失收。日本北海道农试场琼斯先生对幼苗作了断根试验,在移栽前将芦笋幼苗贮藏根截去25%与不进行截根的比较,结果截根的采收第一年产量减少45.7%,采收第二年减产12.4%。
&&& 作者在年对定植5年的笋株作了根系损伤试验。在日将每墩笋株扒开,从地下茎盘20厘米处分别截断贮藏根60条、120条、180条和360条。与不截断贮藏根的相比较,3年总产每亩分别减少157千克、229.7千克、597千克和1350.1千克。
表6―5根系损伤数量对产量的影响& 公斤/亩
项&&&&&& 目
& &&因此,在移栽芦笋时,采取钵体育苗,小苗移栽,在起苗时尽量减少根系的损伤。采收白芦笋的田块,在移栽时行距要适当宽一些,移栽的深度要适当深一些。
&&& 对于已定植的田块,在施肥时一定要改变在笋株两侧较近处挖深沟集中施肥的方法;在采收白芦笋时不要为了增加嫩茎的高度而培垄过高,尽量减少根系的损伤。对于移栽年限过长和地下茎盘扩展比较宽或上升距地平面过浅的田块,在施肥时采取少施、浅施、勤施,采收白芦笋时要适当将高垄培窄一些和矮一些,如果培高垄采收白芦笋根系损伤严重,应改为采收绿芦笋。
第七节&&& 采收期间不留母茎
&&& 在芦笋生长220天左右的芦笋栽培地区,采取夏季选留母茎栽培比不选留母茎栽培的嫩茎采收时间延长了20―40天,既提高了芦笋的产量与品质,又减轻了病虫的危害。采取夏季选留母茎栽培不但能使芦笋栽培成功而且能使芦笋获得优质、高产、稳产和高效。
一、不留母茎采收造成产量低与品质差的主要原因
&&& 在山东省的安丘市、曹县、单县、沙土镇、章丘市等芦笋栽培地区,从早春开始采收到6月中旬至7月上旬前后停止采收留秋茎。特别是上年遭受病虫危害严重或管理差的田块,采收到5月上中旬前后时产量与品质严重下降。由于采收时间的延长,贮藏根内的养分得不到母茎及时补充,造成贮藏根内养分消耗过多,根株素质变差,贮藏根和鳞芽分化、形成数量减少,侧生鳞芽休眠或退化严重,根系易萎缩。因此,不但当年难以获得优质、高产,而且影响下年的产量与品质。山东省曹县苏集镇留母茎栽培的一般亩产为千克,亩收入为元;闫店楼镇不采取留母茎栽培的一般亩产为500―600千克,亩收入为元;单县浮岗镇西孙庄村薛伟、郭村镇唐庄村张洪秋等同志,采取选用芦笋保增收调节笋株发育的和选留母茎栽培的比不选用芦笋保增收调节笋株发育的和不采取留母茎栽培的亩收入增加元。
& &&(一)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 采收期间贮藏根内所消耗的养分得不到及时补充,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根株内贮藏的养分逐渐减少,到后期营养物质不能满足根系、鳞芽、嫩茎发育的需要,造成新根形成数量少、发育差、老根萎缩严重、易遭受根腐病的危害而枯竭死亡;侧生鳞芽易休眠或退化而不能形成新的生长点和产生新分歧,鳞芽分化形成数量少而且不饱满,嫩茎萌发数量少而细弱,嫩茎易畸形。
&&& 从直观上看,发育的鳞芽为白色或白褐色,休眠鳞芽为暗褐色或褐色;因侧生鳞芽休眠或退化不能形成分歧,使地下茎生长优势强的前端鳞芽得到发育向前扩展而形成长条形;贮藏新根形成数量少或不能形成,老根也多数萎缩,色泽多为暗褐色或褐色。
&& &(二)田间小气候得不到改善
&&& 在干旱、高温季节,地上无母茎遮荫,地温迅速增高,水分蒸发量大。因温度偏高和土壤含水量低,造成嫩茎生长速度缓慢,嫩茎萌发数量少而细弱。散头、老化,空心、大头、大肚、开裂等畸形笋增多。
&& &(三)笋株发育差
&&& 采取不留母茎栽培的芦笋,虽然比采取留母茎栽培的选留秋茎时间提早了20―30天,但是,因根株养分消耗过多,新形成根系少、素质差,其吸收、合成、贮藏等功能严重下降,鳞芽分化、形成数量少而且不饱满。停止采收萌发的第一批秋茎数量少而细弱,多数地上茎基部比较粗,上部很细弱。待笋株养分逐渐增加到能满足根系、鳞芽、嫩茎发育需要时,秋茎萌发的数量增多、发育的也比较健壮,但是,这批秋茎形成的时间比选留母茎栽培的推迟了10―30天。由于选留的秋茎数量过多,造成通风透光性差,使净光合效率下降,因此,根系积累的光合产物少,地下茎盘分歧数量少,造成翌年嫩茎萌发数量减少,品质下降。
&& &(四)病虫害发生严重
&&& 由于留秋茎的时间偏早,笋株素质差,抗逆能力低,生长期又处于高温高湿条件下,
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了秋茎的发育和光合作用强度。
二、采收期间留母茎获得优质、高产的主要原因
&&& 南京农业大学刘克均教授在江苏省丰县对5年生芦笋进行了留母茎试验,每墩选留2个母茎的比不选留母茎的平均单茎重量增加5.95克、直径在1.2厘米以上的嫩茎每墩增加20.3个、每墩嫩茎增加15.4个。山东省轻工农副原料研究中心在安丘市试验,从早春开始采收至6月10日每墩选留母茎3个,比不选留母茎的每亩增产224.67千克。浙江省农科院李素珍同志试验,每墩选留2个母茎的比不选留母茎的增产164.44%。作者在江苏省丰县、铜山县;山东省单县、莒县;河南省偃师市、淮阳县等芦笋栽培地区,对不同定植年限的芦笋及采收绿芦笋与白芦笋的田块作了选留母茎试验,选留母茎的与不选留母茎栽培的比较,当年最低亩产增加166.6千克、品质提13.8%;最高亩产增加516.8千克、品质提高36.9%;第二年最低亩产增加186千克、品质提高19.6%;最高亩产增加362.6千克、品质提高31.4%。
&& &(一)选留母茎减少了根株体内养分的消耗
&&& 采收期间选留母茎,虽然在母茎形成期间消耗了贮藏根内的许多营养物质,使生长中心由地下根系、鳞芽转为地上母茎,造成根系与鳞芽发育极为缓慢,在母茎形成期间基本没有新根和嫩茎形成,但是在母茎形成之后,大量的光合产物供应根系与鳞芽的分化、形成及生长,新根与鳞芽形成的数量比较多,生长发育迅速而健壮。
&&& 由于选留母茎数量比较少,通风透光条件好。再加之母茎同化的产物不需要经过贮藏过程中的一系列物质转化,可直接供应根系与鳞芽的分化、形成及生长。萌发的嫩茎被采收后,生长中心又转移到其它鳞芽之上,一直保持不断地形成新的嫩茎而进行良性循环。因此,可以提高母茎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同化产物的生物效应。通过测试母茎生长期间同化的营养物质是其形成消耗营养物质的数倍。所以在延长采收时间的情况下,不会因营养物质供应不足,造成根系和鳞芽分化、形成数量减少或退化;也不会造成贮藏根系萎缩与嫩茎发育细弱或畸形。
&&& 从直观上看,采收期间选留母茎的,地下茎盘向四周扩展而形成圆形;根系发达而粗壮,新生根系为白色而鲜嫩;鳞芽群数量比不留母茎的每墩增加了2.6―4.8个,鳞芽比较饱满;新生贮藏根比不留母茎的每墩增加了86.6―169.8条,老根长度增加了8.9―39.4厘米;地上茎发育的比较粗壮。
&&& &(二)改善了田间气候条件
&&&& 采收期间选留母茎,因田间具有母茎起到遮阴作用,减少了阳光直接对土壤的照射,使10厘米土壤的温度下降3.68度,土壤含水量增加1.35%。为根系和鳞芽的发育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 &(三)病虫害发生比较轻
&&& 采收期间选留母茎,虽然为病虫害提供了寄生条件,田间病虫基数有所增加。留母茎期间阴雨天气少,温度也比较适宜,在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情况下,一般不会造成危害,病虫基数也不会增加过高。但是因推迟了秋茎的选留时间,避免了因秋茎选留偏早使秋茎生长前期处于高温高湿季节,因此,病虫害发生比较轻。在正常年份的情况下,芦笋茎枯病比不留母茎的减轻39.6―58.9%;1988年7月份和8月上旬,阴雨天气多,不留母茎的田块,因秋茎选留偏早湿度大,茎枯病暴发,秋茎提早枯死。在8月中旬留秋茎的田块,基本没有遭受茎枯病的危害。
&&& 采收期间选留母茎的,根株生长比较健壮,抗病能力强、根腐病、立枯病等病害发生比较轻。地下茎盘和贮藏根腐烂率比不留母茎的下降13.4%。
& &(四)笋株养份积累多&&&
&& 停止采收清除母茎后,因根株内积累的营养物质比较充足,秋茎萌发数量比较多而且粗壮,基本上一次可以留足秋茎。秋茎生长期间光照足、温度适宜、通风透光好,秋茎发育快、生长健壮,比不留母茎栽培的茎高增加27.5―68厘米,粗度增加0.32厘米,倒伏率减少63.8%。从而提高了秋茎的光合作用强度。
&&& 由于留母茎栽培的笋株贮藏根数量、粗度、长度都比不留母茎栽培的明显增加,使根系的吸收、合成功能提高、库容量增大、贮藏光合产物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秋茎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光合作用产物向贮藏根内输送的功能,笋株内积累的营养物质增多,贮藏根内的含糖量比不选留母茎的增加4.6―8.9度,为鳞芽的分化、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鳞芽形成的多而饱满,平均比不选留母茎的鳞芽群增加3.87个,鳞芽的粗度增加0.26厘米。
第八节&& 选留母茎不科学
&&& 采取选留母茎栽培的田块,在选留母茎之后芦笋的产量与品质主要依赖于母茎光合物质供应状况。因此,选留母茎的数量、分布和素质对芦笋的产量与品质影响很大。
&&& 许多芦笋栽培地区因母茎选留的不科学,不但增加了费用与工时,而且造成了芦笋的产量与品质严重下将,既增加了农药的残留量、污染了环境,又给采收、管理等工作带来了不方便。&&&
一、选留母茎数量偏多
&&&& 在江苏省阜宁县芦蒲镇、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菜店乡等芦笋栽培地区,因母茎选留偏多而严重影响了芦笋的产量与品质。由于对芦笋的生物学特性缺少了解,认为多选留母茎可以提高地上茎的光合作用能力,为笋株的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根系、鳞芽、嫩茎的发育,使嫩茎发育健壮、萌发数量增多。因此,在生产中不论笋株发育的好与差、栽培的年限长与短、地下茎盘的分离与否,在笋株发育比较健壮和地下茎盘没有分离的情况下,一般采取每墩选留母茎4―6个,多的每墩选留母茎7一10个,有的每墩选留母茎多达12―20个。适当增加选留母茎的数量,虽然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光合产物的数量,但是,在母茎形成期间消耗贮藏根内的营养物质增多,生长中心主要在地上,鳞芽因激素与营养等物质供应不足使各分歧前端的鳞芽分化、形成数量减少并且呈休眠状态;侧生鳞芽易退化,根系分化、形成数量减少。由于选留母茎数量偏多,母茎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过长,生长中心转向地下的时间推迟,嫩茎萌发的时间过晚,每墩选留母茎4个以上的比每墩选留母茎2个的,嫩茎萌发的时间推迟15―20天,每亩减产163.8―315.8千克。
&&& 浙江省农科院李素珍同志,在1978年对采收初年的芦笋作了选留母茎数量与产量关系的研究,以每墩选留2个的产量最高。
表6―6选留母茎数量对芦笋产量的影响
每墩选留母茎个数
每亩产量(公斤)
& &&南京农业大学刘克均教授,1991年在江苏省丰县对5年生芦笋作了选留母茎数量与产量关系的研究,以每墩选留2个的产量最高。
表6―7选留母茎数量对芦笋产量的影响
每墩选留母茎个数
每墩采收茎数(个)
单茎重量(克)
每墩总重量(克)
二、母茎分布不科学
&&& 在生产中许多笋农选留母茎的时间、数量和素质均比较适宜。由于选留的母茎分布过于集中,影响了笋株的发育而没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特别是栽培年限比较长的的田块,因地下茎盘已发生了分离而形成多个互不相连的地下茎盘,各分离笋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全部靠各分离笋株自身根系贮藏的养分或自身母茎光合作用合成的养分供应。母茎选留的过于集中,使其它分离笋株上无母茎着生而得不到补充营养,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使贮藏根内的养分消耗过多而造成根系萎缩、侧生鳞芽休眠或退化、嫩茎发育细弱、根系与鳞芽分化和形成数量减少,严重时造成分离笋株枯死。选留母茎过于集中,不但影响当年的产量与品质,而且影响多年的产量与品质。
三、选留的母茎素质差
&&& 由于生长健壮的嫩茎价格高,不少芦笋栽培地区在选留母茎时将生长健壮的嫩茎采收出售,选留生长细弱的嫩茎作为母茎。因母茎的素质差,光合作用能力较弱,同化的产物因不能满足根系、鳞芽和嫩芽发育的需要,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则生鳞芽发生休眠或退化;各分歧前端鳞芽分化形成少而细弱。不但没有充分发挥出选留母茎栽培法的优质、高产的作用;而且因养分消耗过多,留秋茎的时间推迟,造成秋茎生长发育细弱,萌发数量少,根系与鳞芽分化形成少而细弱,严重影响了当年和翌年的产量和品质。
四、选留母茎时间偏早
&&& 芦笋在6月份之前嫩茎产量比较高,品质好,收购价格也比较高。早春先选留母茎,因温度低,母茎形成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根据尔佩帕先生研究,嫩茎长至30厘米高度时所需要的天数受温度影响教大,温度在11.4度时需16天;温度在14.2℃时需12天,温度在19.7℃时需7天,温度在25.3℃时需4―5天。江苏省阜宁县芦蒲镇、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菜店乡等芦笋栽培地区,有的笋农在早春选留母茎,造成4―5月份产量非常低;有的农户在5月初选留母茎,造成5―6月份产量非常低。7―8月份,因温度高,嫩茎的品质差,价格偏低,经济效益不高。早春选留母茎的进入7月中旬前后母茎已衰老,5月初选留母茎的进入8月初前后母茎已衰老。如果停止采收选留秋茎,因高温高湿茎枯病、褐斑病易暴发流行,难以控制其危害,造成病害发生危害严重而影响下年的产量与品质;如果采收时间延长至8月中旬前后停止采收选留秋茎,因养分消耗过多,秋茎萌发数量少而细弱,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贮藏根内积累的养分减少,鳞芽分化形成少,鳞芽不饱满,造成下年产量与品质下降。
五、选留母茎时间偏晚
&&& 在4―5月份萌发的嫩茎品质比较好,基本无有农药污染,收购、运输、加工期间易保存,收购价格偏高。许多笋农为了使芦笋能卖个好价钱,选留母茎时间推迟到6月中下旬。特别是上年管理差的田块,因采收时间长,贮藏根内养分消耗过多,侧生鳞芽大量退化或休眠,分岐少,各分歧前端的鳞芽和根系分化形成少而不饱满。造成秋茎萌发数量少、发育细弱、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贮藏根内积累的养分少,使翌年产量和品质下降。管理比较好的田块,在母茎形成期间嫩茎萌发很少,当母茎形成后,大量的嫩茎萌发时,如果继续采收推迟留秋茎有时间,就不能满足秋茎生长需要的天数,将严重影响翌年的产量与品质;如果在8月中旬前后停止采收选留秋茎,母茎正处在光合作用盛期,将母茎清除后选留秋茎,就失去了选留母茎栽培的作用;带着母茎选留秋茎,不但 给秋茎的管理带来困难,而且因通风透光差,严重影响了秋茎的发育和光合作用强度。并且易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使秋茎提早枯死而影响翌年的产量与品质。
六、没有根据笋株的素质选留母茎
&&&& 对新移栽的田块和上年病虫害发生严重田块,由于嫩茎萌发少而且细弱,必须先选留母茎后采收。许多笋农为了提早收入,采取了先采收后留母茎,有的田块每亩每天采收2―3公斤,也采取在5月中下旬停止采收选留母茎。结果因根株养分消耗过多,造成大量的根系萎缩、鳞芽退化,各分枝生长点的根系与鳞芽分化、形成数量极少而细弱。不但严重影响了当年的产量与品质;而且影响今后多年的产量与品质。有的田块甚至因养分消耗过于严重,使病害发生严重而失收或毁灭。如河南省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2000年栽培的3000亩芦笋,从2001年至2003年,平均每亩产量不足200公斤。
&&& 科学选留母茎的方法:参考“第三章、第五节、三、选留母茎”进行管理。
第九节&& 肥料施用不科学
&&& 从全国各芦笋栽培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施肥不科学的问题。不但影响了肥料的利用率和笋株的健壮发育;而且增加了投资,换来了芦笋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一、底肥施用不足
&&& 芦笋在定植之前,有人认为芦笋幼苗定植后l一2个月生长量小,土壤中残留的肥料完全能满足幼苗生长发育的需要,待幼苗进入快速生长时在施肥为时不晚。因此,芦笋在移栽之前不施肥或只施用少量化肥。造成土壤下层缺少有机肥和微肥,使深层土壤质地得不到改良,因肥料不足与通气性差,严重影响了芦笋根系的发育。由于芦笋根系横向生长可达120―300厘米,芦笋移栽之后难以再将有机肥与微肥施入深层,如果深施肥料将使大量的根系损伤而减产,使深层土壤内贮藏根系数量减少,贮藏根系多集中在距离地面10―20厘米深的土壤中,在施肥、培土及中耕松土时根系易损伤,造成贮藏根形成数量少、素质差,吸收、合成与贮存等功能下降。因此,移栽之前有机肥、微量元素施用不足,将影响芦笋一生的产量与品质。山西省平遥县、洪洞县、侯马市;陕西省大荔县、华县;河北省安薪、南宫;湖北省黄陂等芦笋栽培区在移栽前因行间没有施用肥料,造成根系数量少、生长短,许多田块行间基本没有根系。
&&& 作者在江苏省丰县师寨镇对日移栽的芦笋作了施肥试验,在移栽之前整地时每亩施优质鲜鸡粪4000千克、麦秸200千克,芦笋专用肥50千克、芦笋保增收粉剂8千克,鸡粪与麦秸混合均匀充分腐熟后施入田内。以移栽整地时不施肥,待幼苗生长30天后再按上述标准将肥料施入田内作对照,在施肥数量和管理一样的情况下,对芦笋的产量与品质影响较大。移栽前施肥的采收期比不施肥的提早16天,1999年每亩增产406.7千克,嫩茎粗度增加0.26厘米,4年累计每亩增产1173.9千克。
二、肥料搭配不科学
&&& 芦笋的健壮发育除需要充足的碳(C)、氢(H)、氧(0)、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氯(e1)、铁(Fe)、硼(B)、锰(Mn)、锌(Zn)、铜(Cu)、钼(Mo)十六种元素外,还需要有益元素及其他物质。
&&& 在生产中许多笋农只重视氮、磷、钾三要素的投入,其他元素不施用,有机肥施用偏少或基本不施用,致使土壤板结通气性差,土壤的微生物活性降低,根系发育差,造成根系吸收、合成与贮存功能下降。严重影响了鳞芽的分化、形成和发育,造成嫩茎萌发数量少、发育差、劣质笋增多。
&&& 芦笋对各种微量元素需求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所起的作用与氮、磷、钾同等重要,它们各自所承担的任务相互之间是不可代替的。因此,任何一种元素供应不足将严重影响芦笋的产量和品质,特别是栽培年限比较长的芦笋,由于每年只施用氮、磷、钾肥料,有机肥施用偏少或基本不施用,又没有补施中微元素,使土壤中微元素的含量逐年减少,无法满足芦笋生长发育的需要,再加之氮、磷、钾肥料的施用数量过多而产生颉颃作用,造成土壤中微元素严重缺乏,病害发生严重,致使芦笋的产量与品质严重下降。这就是芦笋定植后4―10年产量不高、品质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 有机肥施用不足也是制约芦笋优质高产的主要原因。有机肥在提供光合作用所需C02和土壤中微生物所需碳(C)素营养;增强微生物的活性,产生各种生长素、维生素、抗生素;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促进根系和鳞芽的分化、形成及生长发育;增强笋株抗逆能力等方面,是任何化学肥料无法代替的。
&&& 在芦笋管理和采收过程中,人员在芦笋田内来回走动频繁,造成田间土壤极为板结。由于土壤内氧气供应不足、碳素营养缺乏,微生物活动能力下降,造成土壤中各种生长素、维生素、抗生素等物质含量减少,抑制了根系的生长发育,使根系的吸收、合成与贮藏功能下降。特别是抗生素含量的减少,导致立枯病、根腐病、茎腐病等地下病害发生比较严重。
&&& 因此,有机肥施用不足,中微元素不施用,其他化肥施用数量再多,芦笋也难以达到优质、高产和稳产。
&&& 在施用氮、磷、钾三种元素时,普遍存在着氮肥严重偏多,磷肥过量,钾肥不足。再加之氮肥和磷肥对钾肥具有颉顽作用,使钾肥吸收利用更少。不但影响了笋株的生长发育;而且造成笋株抗病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下将,从而影响了芦笋的产量与品质。
&& (一)微量元素不施用的原因
&&& 1、误导
&&& 农民在购买肥料时因标有中微肥,认为肥料已含有中微肥了,因此,就不再补施中微肥了。通过测试,多数厂家生产的肥料中只含有氮、磷、钾,不含芦笋所必需的其它元素;有的生产厂家虽然含有一定数量的中微肥,但是所含有的种类少、数量差异较大,价位高的钼、硼、锰、铜、锌等元素基本不含。更不可能根据芦笋对各种微量元素所需数量、土壤条件、气候环境、施肥方法等因素而科学搭配了。
&&& 2.施用效果差
&&& 由于多数微量元素的移动性和活性比较差,而且受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笋株的发育状况、施用数量与方法、各元素之间的颉颃作用等因素影响比较大。因此,在补施微量元素时,对芦笋的产量与品质提高不显著。还有的笋农因各种元素搭配不科学或施用数量与方法不科学,结果造成芦笋的产量与品质下降。
&& &(二)施用钾肥不足与有机肥偏少的原因
&&& 许多笋农将多年生芦笋与生育期短的作物相比,误以为氮素可以促进作物迅速生长,再加之一些农技人员对芦笋的需肥规律缺少了解,认为芦笋经济器官是营养部分――嫩茎,只要氮肥充足就能获得高产,因此,在生产中重施氮肥,轻施钾肥,由于芦笋对磷的需要数量少,施用数量虽然比氮肥偏少,但是对芦笋的生长发育已产生了影响,而钾肥的需要数量与氮肥基本相等,许多农民认为钾肥施用数量与其他作物相比,已施用很多了,而实际上钾肥的施用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芦笋生长发育的需要,再加之氮、磷过量对钾产生的颉颃作用,造成钾肥更加缺少。
&&& 有机肥施用不足或不施用的主要原因,许多笋农认为有机肥的肥效慢,起到的作用不是太大,再加之运输、施用不方便,用工多、地下害虫发生严重,而且又脏。造成有机肥施用不足或只施用化学肥料不施有机肥。
三、肥料在各生育期分配不科学
&&& 不少笋农认为春季地上基本无有笋株生长,萌发的嫩茎全部采收,生长量小,上年土壤中残留的肥料完全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有的田块春季不施肥、有的田块春季只追施有机肥。
&&& 在采收期间不论采收时间的长短,也不论早春和选留母茎时施肥多少,在采收期间均不再追施增芽肥,而将肥料集中在秋茎生长期间施用。
&&& 在八十年代因嫩茎只采收60天左右,每亩产量只有300千克左右,在栽培模式上采取不留母茎管理,对抽生的地上茎全部采收。嫩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全部由贮藏根系上年贮存的养分供应。采收期间因无母茎生长,根系吸收的各种肥料仅仅起到贮藏与补充作用,土壤中残留的各种元素完全可以满足嫩茎、贮藏根的发育和养分转化的需要。因此,在采收时间短,追施肥料与不追施肥料,对芦笋的产量与品质影响不大。
&&& 目前,芦笋嫩茎采收时间一般都延长到100―140天,产量比以前提高了5―7倍。嫩茎与根系发育所需要的养分也增加了很多倍,土壤中残留的各种元素根本不能满足笋株发育的需要,特别是采取留母茎栽培的田块,笋株发育所需要养分更多,如果早春和采收期间不追施肥料或各种元素追施偏少,将造成芦笋嫩茎萌发数量减少,嫩茎的质量下降。&&
&&& 由于贮藏根内贮存的碳水化合物在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后才能供应鳞芽、嫩茎等器官的细胞分裂与伸长。在这种物质转化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各种元素参与。因此,随着嫩茎采收时间的延长和嫩茎产量的提高,贮藏根内的碳水化合物在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时所需要的各种元素数量也相应增多。在不选留母茎栽培的情况下,也必须适当补充各种肥料。如果各种元素供应不足,贮藏根内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与合成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物质的功能下降,将造成鳞芽分化、发育不良或退化。因此,随着嫩茎采收时间的延长,肥料供应不足,是造成嫩茎抽生数量减少与嫩茎发育细弱及畸形笋增多的主要原因。
&&& 特别是采取选留母茎栽培的田块,选留母茎之后嫩茎发育所要需的营养物质由贮藏根供应转为母茎光合作用合成的物质来供应。此期如果肥料供应不足,母茎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强度严重下降,母茎合成的物质不能满足根系、鳞芽、嫩茎等器官发育的需要,造成根系、鳞芽大量萎缩,致使嫩茎萌发数量减少,嫩茎细弱,畸形笋数量增多,采取选留母茎栽培的田块,如果各种元素供应不足,对芦笋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更加严重。
&&& 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与大田考查,随着嫩茎采收时间的延长和产量的增加,不论是采取选留母茎栽培或采取不选留母茎栽培的,在早春和采收期间追施肥料,都有利于芦笋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特别是采取选留母茎栽培的田块,追施肥料的比不追施肥料的产量与品质差异比较大,追施肥料的比不追施肥料的,白笋每亩增产706千克,品质提高31.7%;绿笋每亩增产768千克,品质提高20%。不选留母茎栽培的田块,追施肥料与不追施肥料的,白笋每亩增产202千克,品质提高11.6%;绿笋每亩增产243千克,品质提高12%。
四、施肥方法不科学
&&& 在山东省安丘市贾戈镇;章丘市高官寨镇;曹县青固集镇、苏集镇、闫店楼镇,河南省淮阳县搬口乡等芦笋栽培地区调查时,发现许多笋农在追施肥料时,把有机肥与化肥追施在芦笋的根盘上面或在芦笋茎盘两侧挖沟将肥料集中施入沟内,在停止采收嫩茎选留秋茎追施肥料时,采收白笋的田块,将肥料全部施入芦笋行间沟内,然后退高垄将土壤覆盖上面;采收绿笋的田块,在行中间或芦笋茎盘两侧挖沟,然后将肥料全部施入沟内,最后将挖出土覆盖在上面,以上集中施肥方法不但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而且因施肥点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严重影响了茎盘、鳞芽、根系的发育,造成芦笋的产量与品质下降。
&& &(一)肥料与根系接触面积小
&&& 将肥料追施在地下茎盘上或挖沟追施,多数根系与肥料不易接触,根系通过截获吸收的肥料减少;溶解到土壤溶液中的肥料通过扩散与质流到达根系表面的数量相对减少,由于肥料与根系接触的总面积减少,因此,影响了根系对肥料的吸收利用。
&& &(二)根系木栓化、吸收能力弱
&&& 芦笋茎盘近处的根系己木栓化,活动能力下降,对肥料的吸收功能减弱,以没有木栓化的前部根毛多的区域吸收肥料的能力最强。因此,将肥料集中追施在芦笋茎盘上或茎盘两侧,影响了根系对肥料的吸收利用。
&&& (三)影响土壤的理化性状
&&& 肥料集中追施,使多数土壤中没有肥料补充,特别是有机肥缺少,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得不到改良,造成土壤的理化性状和肥力状况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根系的健壮发育与吸收、合成、输送、贮藏等功能。
&&& (四)影响嫩茎的发育与品质
&&& 将肥料集中追施在芦笋的茎盘上面或茎盘两侧,由于有机肥和化学肥料过于集中,使根系或茎盘处土壤溶液浓度迅速增加过高,使鳞芽退化;另外,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热量,使茎盘处温度迅速增加,从而影响了嫩茎的健壮发育或造成鳞芽萎缩;有机肥与嫩茎接触后,易造成嫩茎产生锈斑;集中施肥使有机肥中的有害病菌易侵染危害鳞芽和嫩茎,造成鳞芽、嫩茎大量产生锈斑、萎缩或腐烂。
&& &(五)贮藏根被挖断
&&& 在芦笋茎盘两侧挖深沟追施肥料,由于靠近茎盘处的根系距离地面比较近,挖沟时将大量的贮藏根挖断了,不但使上年贮存的物质大量流失;而且使根系合成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氨基酸、植物碱及对肥水吸收等功能下降;另外根系被挖断后容易遭受有害病菌的侵染,将影响芦笋多年的产量与品质,严重时将造成笋株枯死或失收。
&& &(六)根系受到损害
&&& 施肥过于集中,使土壤溶液浓度局部过高,有机肥分解时又产生热量,靠近施肥处的根系将受到损害,根系受到损害较轻时,将影响根系的吸收、合成与贮藏等功能;损害严重时,将造成大量的根系萎缩或枯死。
五、芦笋的需肥规律
&&& 芦笋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主要由有机营养与无机营养两大类组成。有机营养指地上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地下部分合成的生长素、赤霉素、氨基酸、植物碱;土壤中提供的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生长素等多种有机成分。无机营养指通过根系与茎叶吸收的各种矿物质元素。这两类营养物质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在芦笋生命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将影响芦笋的健壮发育。
&&& 有机营养以光合作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为主,购成的元素是碳、氢和氧,这三种元素主要是通过根系吸收水分(H2O)和通过地上部分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C02)获得。
&&&&&&&&&&&&&&&&&&&&&&&&&&&&& 光
6C02 + 12H20――――C6H1206 + 6H2O + 6O2↑
&&&&&&&&&&&&&&& &&&&&&&&&&&&&&叶绿素
&&& 无机营养主要是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锌、锰、铜、氯和钼13种元素。
&&& 由于土壤中所含有的各种元素不能满足芦笋优质高产的需要,因此,在生产中必须通过向土壤中追施肥料和叶面喷施肥料来补充芦笋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和有机物质,以满足芦笋健壮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笋株的健壮发育,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 由于芦笋在栽培过程中,追施肥料的种类和数量,受芦笋的产量、栽培方式、土壤性质、土壤肥力、气候条件、水利设施、施肥季节和施肥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给芦笋追施肥料时,必须根据芦笋的需肥规律和自然条件等因素,采取科学配方合理平衡施肥,才能达到节省成本和获得优质高产的目的。
&& &(一)芦笋生命生育周期需肥规律
&&& l、幼年期
&&& 芦笋定植后1―2个月虽然生长量比较小,对肥料的需求数量也比较少,但是,由于芦笋为多年生缩根作物,根系发育状况直接影响芦笋一生的产量与质量。在移栽前如果20厘米以下的土壤中有机肥和微量元素施用不足,定植之后是难以再将有机肥与微肥施入土壤深层中的。土壤深层中有机肥与微肥缺少,造成土壤深层中的根系数量比较少,根系基本上都集中20厘米深的土层内。由于芦笋根系比较发达,根系之间的土壤少,施肥偏多了易产生肥害,在施肥或中耕松土时易造成根系损伤。因此,在芦笋定植之前必须施足有机肥与各种微量元素,以促进芦笋的根系向深层扩展,使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均匀,为以后获得优质、高产打好基础。芦笋在定植的当年地上部分生长量比较小基本无有嫩茎可采收,需要的各种肥料数量也比较少,根系还不十分发达,以追施有机肥和氮、磷、钾肥料为主,中微肥少施,并采取少施勤施。 随着芦笋的生长量逐渐增加,需肥数量也逐渐增加,因此,各种肥料的追施数量也必须增多。
&& &2、成年期&&&
&&& 芦笋生长发育逐渐达到了旺盛时期,嫩茎的产量也逐渐达到了高峰期,随着定植年限的增加,造成土壤环境变差,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逐年减少,容易因缺少元素而影响芦笋的健壮发育,造成芦笋在成年中期反而产量低、品质下降。这就是广大笋农常年只重视氮、磷、钾肥的施用,不增施有机肥和补施微肥,造成芦笋在成年中期的产量与品质不如成年前期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芦笋成年期,不但要增加有机肥和氮、磷、钾肥的施用数量,而且必须重视补施微肥。
&& &3、衰老期
&&& 在一般情况之下,芦笋定植8―13年之后,笋株生长发育逐渐减弱,抗逆能力逐渐变差,嫩茎的产量与品质也逐渐下降,直至失去继续保留的价值。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也逐渐下降,此期除减少肥料追施数量之外,要加强微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并采取勤进行叶面喷施肥料。
&&& (二)芦笋年生育期周期需肥规律
&&& 在芦笋年生育周期中,不同的生育期需肥规律也不同,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冬季芦笋进入休眠期,笋株基本上停止了生长发育,不需要追施肥料。有的地区为了减轻冻害,促进笋株提早发育,采取有机肥覆盖。春季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嫩茎萌发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生长速度也逐渐加快。由于嫩茎长至一定高度全部被采收掉,地上没有笋株生长,因此,虽然产量比较高,但是需肥数量比较少。为了促进有机肥的分解,使母茎或秋茎需肥数量多时能及时供应;另外,为了采收白笋培高垄前方便全层追施肥料。早春的催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适当追施氮、磷、钾肥和微肥。采取选留母茎栽培的田块,为了促进母茎的发育,提高母茎的光合作用强度,在选留母茎之前必须施足肥料。采收期间采取少施、勤施、叶面喷施。停止采收选留秋茎时,地上茎生长量达到一年最高峰的时期。必须重施交接肥,此期也是一年施肥数量最多的一次,有机肥、氮、磷、钾与微肥必须搭配追施,并加强叶面喷施肥料。在秋季追施秋发肥时,一般情况之下追施数量很少或不施肥,在选留秋茎比较早,晚秋嫩茎采收数量比较大的情况下,秋发肥的追施数量与次数必须增加。
&&& 不同的产量追施肥料的数量也不同。产量比较高的田块,芦笋需肥数量也比较多,产量比较低的田块,芦笋需肥数量也比较少。
&&& 不同的栽培方式需肥数量也不同。采取选留母茎栽培的田块,全年需肥数量比不采取选留母茎栽培的田块所需要肥料的数量多。
&&& 芦笋不同的生育期对各种肥料的吸收利用数量也不同。在选留母茎或秋茎之前,笋株对氮与钾的需求数量高于磷、钙、镁等元素。在选留母茎或秋茎之后,虽然对各种肥料的需求数量达到了最高峰,但是对钾的需求数量超过氮,对钙的吸收数量大大的超过了磷,对磷与镁的吸收数量随着笋株的发育呈缓慢增加趋势。
&&& 不同的土壤施肥数量和施肥方法也不同,酸性土壤的田块容易发生缺钙与钼等元素,必须增加钙与钼的追施数量。碱性土壤的田块容易发生缺铁、锰、铜、锌等元素,应增加铁、锰、铜、锌等元素的追施数量。沙土地保肥能力比较差,在产量相同的条件下,追施肥料的数量应适当增加一些,并采取少施勤施。壤土地保肥能力比较好,在产量相同的情况下,追施肥数的数量应适当减少一些,可采取减少追施肥料的次数。
&&& 根据测试,每采收1000千克鲜笋嫩茎,大约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N) 17.8千克,磷 (P205)5.5千克,钾(K20)17.5千克,以及钙、硫、氯、镁、硼、锰、铁、锌、硫、铜、钼等中微元素。特别是由中产达到优质、高产时,必须施足有机肥和锌、硼、铜、锰、钼等微肥,否则亩产很难达到1500千克以上,1―2级笋也很难达到90%左右。
&&& 在大田生产实际操作中,把各种肥料施入田内之后,并不是全部都能被芦笋吸收利用的。芦笋只能吸收利用一部分,剩余部分,有的被土壤吸收或固定,有的随着雨水流失和挥发而损失掉。
&&& 在施肥比较科学和环境条件比较适宜的情况下,肥料追施后当季利用率大约是:作物秸秆为10―20%,圈肥为20―30%,人粪与畜禽粪为30―50%,尿素为30―50%,硫酸钾为30―50%,过磷酸钙为10―20%,中微肥因各自的移动性能不同,其利用率差异比较大。各种肥料随着芦笋产量的提高、化肥施用数量的增加、栽培年限的延长、某一种或多种元素施用数量偏多或偏少等,都将造成肥料的利用率下降。
&&& 在芦笋栽培管理中,多数笋农朋友认为只要多施肥料,芦笋就一定能达到优质、高产。把多年生宿根作物芦笋与生育期比较短的蔬菜相比较。因此,在追施肥料时又特别重视氮肥的施用数量,轻视了有机肥的效果,基本上忽视了中微肥的重要作用,结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肥料,增加了成本,而且多花了钱买来了芦笋的产量与品质下降。这就是造成我国肥效只有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的40―80%的主要原因。
&&& 根据科学家李比希先生提出的肥料“水桶定律”理论。芦笋产量与品质的高低,从肥料的角度来讲,是由土壤各种养分中相对数量最少养分数量决定的。如果土壤内含有的某一种或几种元素不能满足芦笋优质、高产的需要,其它各种元素施用数量再合理,芦笋也不可能达到优质、高产。如果不缺少的元素施用数量过多了,不但是增加了投资的问题,而且因芦笋所需元素之间的颉顽作用,造成缺少的元素又受到了抑制作用,使芦笋的吸收利用更少。比如:氮肥施用过量会抑制芦笋对硼、铜、锌等元素的吸收利用;磷肥施用过量了会抑制芦笋对锌、镁的吸收利用。其结果造成土壤中的硼、铜、镁等元素本来不缺少的,因受到抑制而得不到利用;锌本来缺乏不是十分严重的元素,因氮与磷的施用过量而严重抑制芦笋对锌的吸收利用,造成锌肥严重缺乏。因此,在增加了氮肥、磷肥追施数量的情况下,反而造成比没有增施氮肥、磷肥的产量与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 肥料的“水桶定律”很容易说明施用肥料不当造成芦笋减产的问题。例如:木工用许多块木板做了一个可以装水2000千克的水桶,如果有一块木板长度短了一半,其它木板的长度再长,这个木桶也只能装水1000千克了,因为水再多了就会从最矮的木板处流走了。
&&& 在给芦笋追施肥料时,我们就把木桶当作栽培芦笋的田块,把做木桶的每一块木板的长度当作一种肥料的施用数量。如果计划亩产2000千克芦笋,在追施各种肥料中有一种元只能满足生产1000千克产量的需要,其它各种元素达到或超过2000千克的水平了,产量最高也只能达到1000千克,如果其它元素追施过于超量,因元素之间的颉顽作用而影响了土壤中相对最少的元素的吸收作用,使产量达不到1000千克。&&&&&&&&&&&&&&&&&&&&&&&&&&&&&
&&&&&&&&&&&&&&&&&&&&&&&&&&&&&&&&&&&&&&&&&&&&&&&&&&&&&&&&&&&&&&&&&&&&&&&&&&&&&&&&&&&&&&&&&&&&&&&&&&&&&&&&&&&&&&&&&&&&&&&&&&& &&&&&&&&&&&&&&&&&&
六、肥料种类对芦笋发育的影响
&&& 芦笋为多年生缩根作物,根系发育的好与差直接影响芦笋的产量与品质,而根系的发育又受到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供应的影响。从各种元素的供应方面来讲,有机肥料或无机肥料在供应科学的情况下,均可以满足芦笋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是从肥料的养分齐全、速效和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来看差异比较大。有机肥料所含有的养分比较全面,速性比较慢,肥效时间长,适用于各种性质的土壤,特别是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与笋株的抗逆性、提高芦笋的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是化学肥料无法相比的。化学肥料养分含量比较高、见效比较快、增产作用比较显著,但是养分供应比较单一,同一种性质的肥料不一定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土壤,如果施用不当,将会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变恶化和芦笋产量与品质严重下降。
&&& 要想使芦笋获得优质、高产和稳产,必须培育好庞大健壮的贮藏根系。从土壤肥料角度来讲,除了选择比较适宜的土壤和满足芦笋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外。培肥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增施有机肥、补施中微肥,是为芦笋根系创造比较有利的环境条件和促进根系健壮发育的有效措施。
&&& 目前,各芦笋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有机肥和微肥施用不足,土壤板结,造成根系发育不良,笋株的抗逆性差,严重影响了芦笋的产量与品质。有的笋农采取购买大豆或饼肥作为有机肥施用,由于施用数量比较少,对土壤改良所起到的作用不大。因此,既增加了投资,又没有起到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的目的。为了降低成本,解决有机肥供应不足的矛盾,以购买鸡粪、麦秸沤制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效果比较好。
&&& &(一)有机肥
&&&& 1、人粪尿与畜禽粪尿
&&& 人粪所含的有机物质中,主要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脂肪和脂肪酸、蛋白质和分解鲜蛋白、氨基酸、各种酶类、粪胆质,还有少量粪臭质吲哚、硫化氢、丁酸等臭味物质。在5%左右的无机成分中,主要是硅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及钙、镁、钾、钠等盐类。另外,还含有大量已死亡的和成活的微生物,有时还有寄生虫卵。新鲜人粪一般呈中性反应,新鲜人尿呈弱酸性反应。人粪尿是一种高氮速效性有机肥。
&&& 家畜粪尿的不同种类与喂养饲料的不同养分也有所不同。畜粪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以及其在分解中产生的脂肪、有机酸等物质。猪粪因含有较多的氨化细菌,经过沤制之后形成的腐植质比较多,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比较好的作用。马粪质地疏松,分解腐熟比较快发热量大,早春或温室施用可提高土壤温度。
&&& 家禽粪的养分含量因其食性比较杂,饮水比较少,所以养分的含量也比较高,腐熟分解也比较快。是一种比较好的有机肥料。
&&& 2、饼肥&&&
&&& 饼肥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为75―85%,饼肥中含有氮和磷基本上都是有机状态的,必须经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之后才能被芦笋吸收利用。由于饼肥的碳氮比比较小,在粉碎较细、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分解比较快,一般情况下,施入土壤后2―3周的时间即可起到作用,饼肥中含有的钾都是水溶性的。大豆饼在土壤中分解最快,施入土壤后一周即可分解而产生大量的有机酸,随着氨的生成会使土壤PH值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因此大豆饼施用过多或过于集中时,会影响笋株生长发育。由于大豆饼在土壤中分解最快,是饼肥中的速效肥料,菜籽饼在土壤中分解最慢,但因含有芥子酸对芦笋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而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
&& &3、作物秸秆
&&& 作物秸秆经过沤肥或直接粉碎后施入土壤中或覆盖于行间,是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最有效的方法,秸秆直接还田时一次施用数量不可过多,因为秸秆在分解初期,微生物活动时需要吸收掉土壤中的部分氮素和产生大量的热量而影响芦笋的生长发育。秸秆还田在施用数量适宜的情况下,适当增施一些氮肥调节还田秸秆的碳氮此,可促使土壤中微生物的迅速繁殖,加速秸秆的分解,有利于芦笋的生长发育。
&&& 麦秸、鸡粪和其它有机肥料在土壤中分解后,不但能为芦笋提供各种养分,而且在分解时产生的有机酸能提高土壤中难溶性磷的有效性,对某些微量元素如铁、硼、锌等亦有类似的作用。因此,磷肥与微量元素在施用时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可有效的提高其利用率。
&&& 增施有机肥,可使土壤中的腐殖酸含量增加,提高土壤中腐殖质的活性,增强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能力,促使土壤中微生物产生大量的维生素、生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刺激了根系的发育与吸收、合成、贮藏等功能。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具有抑制土壤中有害病菌的发育与繁殖的作用,减轻了有害病菌对芦笋的危害。
&&& 增施有机肥料,可使土壤变疏松、透气性比较好,氧气(02)供应充足,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有机肥料在土壤内分解过程中和微生物活动时,可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
(C02),为芦笋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二氧化碳原料,增强了笋株的光合作用能力。
&&& 在芦笋生长期间,选用小麦秸秆、麦糠、稻草、树叶等覆盖在笋株两行之间的土壤上面,具有以下作用。
&& &(1)防除杂草
&&& 在芦笋行间覆盖作物秸秆后,杂草在作物秸秆之下基本不能成活,节省了除草的工时,减少了杂草对肥料和水分的消耗。
&& &(2)防止水分的蒸发
&&& 在秋茎生长期间雨水偏少的地区,芦笋行间覆盖作物秸秆后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起到了保水防旱的作用,减少了灌水的次数与灌水数量,既节省了工时与费用又节约了用水。
& &&(3)减轻病害的发生
&&& 芦笋茎枯病、褐斑病等地上茎病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风吹和雨水反溅将病菌传播到笋株的茎、枝、拟叶上进行侵染危害。在芦笋行间覆盖作物秸秆后,地面的病菌被覆盖在作物秸秆之下,不能再通过风雨传播侵染危害了,从而减轻了笋株地上病害的发生。根据山东省临沂市农科所试验,每亩选用小麦秸秆300千克覆盖笋株行间的比不覆盖小麦秸秆的,芦笋茎枯病减轻7.44%。作物秸秆腐烂后埋入土壤内,增强了土壤的通透性,不但提高了地下部的抗病能力,而且因增加了土壤中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的含量,抑制了土壤内有害病菌的繁育与生存,从而减轻了笋株地下病害的发生。
& &&(4)防止土壤板结
&&& 在施肥松土之后地面覆盖一层作物秸秆,在管理芦笋中人员走动时或灌水、遇雨后,土壤不易板结,土壤的通透性能好,促进了笋株的发育,提高了秋茎的光合作用效率,为根系与鳞芽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 &(5)增强了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 作物秸秆腐烂后埋入土壤内,在土壤中可增加土壤的团聚体,使土壤中毛细管空隙和非毛细管空隙的结构比例得到了改善;土壤内有机质的增加,提高了土壤的吸水能力,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并增强了阳离子的交换量,提高了土壤对钾、氨、钙、镁等阳离子的吸附能力,从而减少了钾、氮、磷、钙、镁等肥料的淋失,减轻了土壤对磷酸根的吸附,提高了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为芦笋的健壮发育创造了一个比较适宜的土壤环境。
&& &(6)改良土壤质地
&&& 作物秸秆腐烂后埋入土壤内,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得到了改善,降低了粘性土壤的粘性,提高土壤的耕作质量,增强了土壤的通透性。因提高了砂性土壤的团聚性,使砂性土壤过分松散的状态得到了改善。土壤内有机质的增加,促进了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同时也改变了土壤孔隙状况与水、气比例,使土壤色泽发暗而有利于吸热又改善了土温状况;土壤内有机质的增加,为土壤中微生物提供了碳素营养,从而增强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
&& &(7)提高土壤肥力
&&& 作物秸秆本身含有芦笋所必需的多种有机和无机营养物质,腐烂后在土壤内不但能直接供应笋株的发育,而且作物秸秆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02),为笋株的光合作用提供了所必需的二氧化碳(CO2)物质;因提高了土壤对钾、氨、钙、镁等阳离子的吸附能力,从而减少了钾、氮、磷、钙、镁等肥料的淋失,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根据山东省临沂市农科所试验,每亩覆盖麦草300千克的比不覆盖麦草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5―27%、速效氮增加6%、速效磷增加44.3%、速效钾增加4%。
&& &(8)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 作物秸秆腐烂后埋入土壤内,增加了土壤中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的含量,使土壤中的无效磷转化为可溶性磷,并能活化土壤中的某些元素;由于提高了土壤对钾、氨、钙、镁等阳离子的吸附能力,从而减少了钾、氮、磷、钙、,, 镁等肥料的淋失;腐殖质能减轻了土壤对磷酸根的吸附,减少了土壤对磷肥的固定,使磷肥的当季利用率提高;土壤环境的改善,促进了芦笋根系的发育,增强了根系对肥料的吸收能力。因此,在芦笋田内覆盖作物秸秆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 &(9)延长了笋株的年生育周期
&&& 芦笋田内覆盖作物秸秆,既能增加晚秋与冬季的气温和地温又能提高笋株的抗寒能力,使笋株枯死时间推迟和嫩茎提早萌发,从而延长了笋株的年生育周期;提高了秋茎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了养分的积累,促进了根系和鳞芽的发育。每亩覆盖麦草300千克的田块比不覆盖麦草的田块,秋茎枯黄时间推迟2.6―6.3天。
&& &(10)提高芦笋的产量与品质
&&& 在秋茎生长期间覆盖作物秸秆,为芦笋的发育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促进了根系和鳞芽的发育,提高了秋茎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加了养分的积累,使地下茎盘形成较多的分歧和饱满的鳞芽群,使翌年的产量与品质明显提高。作者1998年在江苏省丰县试验,每亩选用麦糠360千克覆盖笋株行间的比不覆盖麦糠的,1999年每亩嫩茎产量增加165.8千克,嫩茎的品质提高19.6%。2000年每亩嫩茎产量增加146.4千克,嫩茎的品质提高21.8%。根据山东省临沂市农科所试验,每亩选用小麦秸秆300千克覆盖笋株行间的比不覆盖小麦秸秆的增产30.22%。
&&& 在芦笋田内覆盖作物秸秆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首先是有利于地下害虫的生存与繁育,造成地下害虫发生严重;其次是容易发生火灾,使笋株遭受损害;再次是遇到雨水过多时,芦笋田内排水困难,土壤湿度过大为影响了笋株的发育。因此,在芦笋田内覆盖作物秸秆时必须将不利因素解决好。
& &&(二)生物有机肥
&&& 沃绿宝生物有机肥主要选用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下脚料、高效复合菌剂等原料,采用国内先进的加工技术,通过快速发酵腐熟形成基质,根据土壤环境条件、芦笋的生长发育与需肥规律配以速效养分精制而成的有机无机肥料精品。生物有机肥不仅能显著提高芦笋的产量,而且可增加嫩茎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糖份等物质的含量,降低硝酸盐、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具有为芦笋补充全面营养、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等作用,是生产优质、高产、绿色食品不可缺少肥料。
& &&(三)腐殖酸类肥料
&&& 腐殖酸类肥料是以褐煤、风化煤或草炭经过碱和酸处理,提纯成为腐殖酸后,再与其它化学元素螯合而成的肥料。比如:黄腐酸尿素铁、硝基腐磷、硝基腐铵等。腐殖酸类肥料兼有机肥和无机肥两者的优点,具有肥效和刺激芦笋生长的多种功能,腐殖酸类肥料的离子交换容量比较高,具有很好的缓冲性能,对于容易发生盐类浓度障碍的土壤具有缓解作用。还具有抑制土壤中有害病菌的发育与繁殖和减轻了有害病菌对芦笋的危害的作用。
&& &(四)芦笋保增收
&&& 芦笋保增收为弱酸性肥料,选用黄腐酸、腐殖酸、氨基酸、生物菌、活性剂、增效剂、植物调节剂等物质为载体,与无机营养元素和有益元素等芦笋所必需的二十多种物质浓缩络合而成。各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为96%。
&&& 在芦笋生长期间,选用芦笋保增收单用或与其它肥料混合施用,具有以下作用。
&& &l、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 芦笋保增收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作用,使土壤中水、肥、气、热等因素趋于合理,土壤不易板结,土壤的通透性能好。由于土壤中溶液中的H+可以与黄腐酸、腐殖酸、氨基酸等物质胶体上所吸附的盐基离子进行交换而降低了土壤的酸度;在碱性土壤中增加了黄腐酸、腐殖酸、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土壤溶液中的0H―可将腐殖质胶体上解离下来的H+与0H―结合成水(H2O),使土壤的碱性降低。黄腐酸、腐殖酸、氨基酸等物质,不但能溶解土壤内某些农药,而且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溶于水的络合物而随水排出田外,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污染。为芦笋根系、鳞芽的发育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 2、提高肥料利用率
&&& 芦笋保增收增加了土壤中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的含量,使土壤中的无效磷转化为可溶性磷,并能活化土壤中的某些元素;由于提高了土壤对钾、氨、钙、镁等阳离子的吸附能力,从而减少了钾、氮、磷、钙、镁等肥料的淋失;黄腐酸、腐殖酸、氨基酸等物质能减轻了土壤对磷酸根的吸附,减少了土壤对磷肥的固定,使磷肥的当季利用率提高;土壤环境的改善,促进了芦笋根系的发育,增强了根系对肥料的吸收能力。还具有供应微生物碳素营养、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向有效养分转化,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缓解元素之间的颉颃作用。不但可以使当季肥料利用率提高30―40%;而且可以促使土壤内无效元素转化为有效元素,并能缓解因某种元素施用过量造成的危害。
& &&3、增加促进嫩茎发育物质的含量
&&& 芦笋保增收可以调节芦笋体内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物质的活性使其配比平衡,可有效的促进笋株健壮发育。
&& &4、提高笋株的光合作用效率
&&& 芦笋保增收可提高笋株的抗逆能力和延长枝叶寿命,在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促进芦笋根系和鳞芽的发育、增强根系吸收及合成和贮存功能、增加芦笋嫩茎萌发数量和提高嫩茎品质等方面是目前所有肥料无法相比的。
&& &5、减轻病害的发生
&&& 芦笋保增收具有较强的抑制有害病菌和提高芦笋体内多种酶活性的功能,使芦笋茎枯病、褐斑病、根腐病等病害发生减轻。根据作者试验,亩用芦笋保增收粉剂6千克的比不施用的茎枯病减轻18.9%、根腐病减轻56.9%& 。
&& &6、提高芦笋的产量与品质
&&& 芦笋保增收施用之后可促进笋株的健壮发育,使芦笋鳞芽分化与形成增多,嫩茎生长健壮与速度增快。根据河南省周口市芦笋研究所杜应科同志试验,每亩选用芦笋保增收粉剂4千克比不选用芦笋保增收的每亩增产243.8千克,品质提高15.2%。
表6―13芦笋保增收、增芽灵对芦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项&&&&&&&&&&&& 目
芦笋保增收
芦笋增芽灵
年 用 量(公斤/亩)
产&&& 量(公斤/亩)
1―2级荪占(%)
&&& 芦笋保增收随着芦笋定植年限的延长,对芦笋产量与质量的提高效果更显著。特别是定植密度比较大,常年不增施微量元素和有机肥施数量偏少的田块,增施芦笋保增收的效果特别显著。
&&& 江苏省丰县渠慎春同志对6年生亩移栽1898株的白笋作试验,每亩年追施芦笋保增收粉剂12千克、浇灌根盘和叶面喷施芦笋保增收水剂0.8千克,每亩增产鲜笋468.6千克;张庆华同志对8年生每亩移栽2460株的绿芦笋作试验,每亩追施芦笋保增收粉剂10千克、浇灌根盘和叶面喷施芦笋保增收水剂1.2千克,每亩增产鲜笋435.8千克。
&&& 河南省偃师市佃户镇西石桥村张登云同志年对芦笋保增收作了对比试验,全年施用芦笋保增收粉剂12千克,产量平均增加28%,品质增加18.6%。
&&& 山东省单县浮岗镇西孙庄村薛伟、郭村镇唐庄村张洪秋等同志,2004年秋季每亩施用芦笋保增收粉剂4千克,2005年采取选留母茎栽培,采收期间每亩施用芦笋保增收粉剂6千克,芦笋保增收水剂0.9千克,2005年采收到7月31日每亩收入高达8320元,预计选留秋茎前和晚秋每亩还可收入元。
&& &(五)化肥
&&& 1、 碳酸氢铵
&&& 碳酸氢铵为弱碱性化肥,含氮(N)量为17%,化学性质不稳定,具有易分解和易发挥的特性。在高温季节和碱性土壤中挥发损失更为严重,施入土壤深层易被土壤吸附。芦笋田内施入大量的碳酸氢铵后,因氨(NH4+)的浓度迅速增加,使土壤的HP值迅速升高,碱性增强。碳酸氢铵施入土壤内挥发出的氨气对芦笋的嫩茎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芦笋田内不适宜追施过多的碳酸氢铵化肥。
&&& 2、尿素
&&& 尿素为中性化肥,含氮(N)量为46%,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尿素施用后对土壤性质没有不良的影响,在土壤中转化成NH4+可被芦笋根系吸收利用,也可被土壤胶粒交换吸附而减少流失。因此,尿素对芦笋的生长发育影响比较小,并适应于各种土壤的施用。尿素一次施用数量过多或过于集中时,因局部NH4+浓度过高,而影响芦笋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导致芦笋体内钾离子和氨基酸大量由根部向外流溢。 尿素分解速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温度在10―20℃时需要7―10天,在25―30℃的条件下需要4―5天。因此,为了确保尿素能及时满足芦笋生长发育的需要,应根据温度和芦笋的发育状况确定施肥时间,以保证尿素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分解转化。
&&& 3、氯化铵
&&& 氯化铵为弱酸性化学肥料,含氮(N)量为24%,含氯(C1)量为66%,并含有3―5%的氯化钠。氯化铵施入土壤后,其铵离子把钙离子置换出来与氯离子形成易溶性的氯化钙。氯化钠与氯化钙等物质积累在土壤中,加重了对芦笋产生盐害的作用。因此,在酸性土壤中常年施用氯化铵易造成土壤内缺钙,在沙碱性土壤内施用氯化铵易造成含盐量的增加,土壤易板结,所以盐碱性土壤不可施用氯化铵,酸性土壤也不可常年连续施用氯化铵。否则将严重影响芦笋的生长发育。
&& &4、过磷酸钙
&&& 过磷酸钙为酸性化肥,含磷(P2O5)量为14―18%,并含有40―50%的硫酸钙。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可引起施肥点附近的土壤PH值急剧下降1.5左右。在偏碱性的土壤中过磷酸钙因其磷酸离子可与土壤中的钙、镁反应形成磷酸二钙、磷酸八钙等物质,从而提高了钙与镁的有效性。在酸性土壤中,磷酸离子与铁、铝反应形成结晶状的磷酸铁、磷酸铝,从而降低了磷与铁的有效性。因此,酸性土壤不宜施用过磷酸钙,偏碱性的土壤施用过磷酸钙对芦笋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 &5、钙镁磷
&&& 钙镁磷为碱性肥料,含磷(P205)量为14一20%,氧化钙(Ca0)含量为25―35%,氧化镁(MgO)含量为8一16%。钙镁磷肥在PH值为6.5以上的土壤中施用其有效性很低,因为磷酸三钙在此条件下转为羟基磷灰石而不能被芦笋吸收利用。钙镁磷肥在偏酸性土壤中具有良好的肥效,但是肥料效果比较缓慢。为了提高钙镁磷的肥效,可预先将钙镁磷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之后再施用。中性与偏碱性的土壤不适宜施用钙镁磷肥。
&& &6、磷酸一铵、磷酸二铵
&&& 磷酸一铵为酸性肥料,含磷(P205)量为42―44%,含氮(N)量为11―12%。磷酸二铵为碱性肥料,含磷(P2O5)量为46―48%,含氮(N)量为16一18%。& 以上两种肥的优点是养分含量高、物理性状比较好、水溶性磷的含量高达97%以上,有利于芦笋的吸收利用。磷酸二铵的稳定性不如磷酸一铵好,在高温条件下会释放出部分氨而变成磷酸一铵。在沙性土壤上以施用磷酸一铵的效果比较好。两种肥料对芦笋均无不良影响。由于芦笋的需磷数量比较少,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含量比较高,一次施用数量不可过多。
& &&7、硫酸钾
&&& 硫酸钾为生理酸性化肥,含钾(K20)量为48―52%,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发生反应形成硫酸钙,可起到改碱的作用,如果长期大量施用易造成土壤板结而影响芦笋的生长发育。因此,应增施有机肥料进行改善土壤的结构。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硫酸钾因生成硫酸,使土壤的酸性增强,严重时必须采取增施石灰进行中合酸性。因此,酸性土壤不适宜施用过多的硫酸钾肥料。&&&
&& &8、氯化钾
&&& 氯化钾为化学中性生理酸性化肥,含钾(K2O)量为50―60%,含氯(C1)量为47%左右,并含有1―3%的氯化钠。氯化钾在碱性土壤中和含盐土壤中与钙、钠形成氯化钙、氯化钠,造成盐害加重而严重影响芦笋的生长发育。在砂性土壤中施用氯化钾容易随水流失。因此,在盐碱地上不适宜施用氯化钾。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氯化钾时以施入表土以下比较湿润的土层中为好,并应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数量。
& &&9、芦笋专用肥&&&
&&& 芦笋专用肥是根据芦笋的需肥规律配制而成的一种专用复合肥。其优点是解决了笋农在施肥时购买氮、磷、钾配制的麻烦与氮、磷、钾搭配不科学的问题。缺点是同一种芦笋专用复合肥不一定适宜不同性质的土壤。如果土壤氮、磷、钾的含量不均衡,施用芦笋专用肥时,将造成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因此,在施用芦笋专用肥时,必须根据土壤的性质和肥力状况进行选择适宜的芦笋专用肥购买。如果土壤性质相适宜,养分含的数量不适宜,应先将土壤养分调节平衡之后再选用芦笋专用肥。
七、合理施肥的依据
&&& 为了使芦笋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施肥角度来讲,首先要根据土壤的性质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其次是根据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芦笋的产量与芦笋的需肥规律确定全年各种肥料的施用数量;再次是根据芦笋的栽培方式、芦笋的不同生育期、外界环境条件、肥料施用后的利用率等因素确定当年各生育期肥料的施用数量与施肥方法。
&&& 目前造成广大笋农施肥数量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与所施用肥料的利用率。只根据芦笋的需肥规律、产量与肥料养分的含量来施用。自认为施肥比较合理了,而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因此,这种施用方法很难使芦笋达到优质、高产,更谈不上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了。所以,测试土壤的肥力是合理施肥的主要依据。&&&
&&& 首先,根据芦笋生长发育状况,预测出芦笋的年产量,然后根据芦笋的需肥规律确定所必需的各种元素数量,在确定土壤可供各种元素数量的情况之后,再依据各种肥料的利用率,确定给芦笋补施各种肥料的数量。
&&& 例如:通过预测芦笋每亩年毛产量为1500千克,根据芦笋的需肥规律可计算出需要N:26.7千克、P2O5:8.25千克、K2O:26.25千克、通过土壤肥力的测试得知土壤基础肥力为:碱解氮为120mg/kg、速效磷为30mg/kg、速效钾为120mg/kg。根据土壤养分利用率,碱解氮为35%左右、速效磷为60%左右、速效钾为40%。从而可计算出每
千克土壤可供应N、P205、K20的数量,每亩耕层土壤重量大约为15万千克。土壤实际可供应氮、磷、钾的数量为:& N=120× 0.15×0.35=6.3千克;&& P2O5=30×0.15×0.6=2.7千克;K2O=120×0.15×0.4=7.2千克。要使芦笋的毛产量达到1500千克,还必须再补施N=26.7―6.3=20.4千克;P2O5 =8.25―2.7=5.55千克;K2O=26.25―7.2=19.05千克。
&&&& 然后再根据施用肥料的含量与肥料的利用率确定施肥数量。比如:每亩施用人粪1000千克,麦秸500千克,棉籽饼100千克。 人粪养分含量为N:1%、P205:0.5%、K2O:0.37%,利用率为30%左右;麦秸养分含量为N:0.5%、P205:0.2%、K2O:0.6%,用率10%左右;棉籽饼养分含量为N:3.14%、P502:1.63%、K20:0.97%,利用率为40%左右。以上有机肥实际大约可为芦笋提供:
&&&&&&& N=1000 × l%×30%+500 ×0.5%×10%+100 ×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铁厂某年总产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