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鱼人叫声有多少人叫梁维龙

知识人在学术与政治之间(下)_纪念文集(政右经左版)_天涯博客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8074575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112
(10495)(358)(859)(1928)(384)(153)(556)(277)(153)(74)(38)(53)(110)(48)(74)(123)(69)(100)(50)(110)(84)(31)(78)(55)(70)(47)(64)(30)(63)(33)(68)(20)(13)(39)(100)(171)(56)(56)(53)(55)(72)(168)(117)(195)(2341)(267)(60)(124)(28)(57)(549)
(1)(2)(1)(12)(83)(335)(657)(571)(406)(301)(146)(138)(231)(250)(392)(620)(716)(483)(552)(205)(80)(20)(31)(14)(13)(7)(30)(37)(24)(19)(44)(34)(24)(35)(23)(15)(28)(15)(23)(37)(70)(92)(56)(49)(54)(60)(31)(47)(61)(87)(162)(141)(131)(161)(143)(121)(26)(26)(54)(78)(21)(3)(7)(4)(7)(110)(293)(445)(53)(48)(29)(21)
作者:楼高四层
&&以胡适使美为例
&&三、&演讲外交&的风格与知识人的身份印记
&&我这里采用&演讲外交&一词,绝不是说胡适的整个外交生涯就只进行了演讲一件事情(他在借款(与陈光甫搭档)、组织&日美协定&等方面都有比较出色的贡献),而意在突出他的外交特点。事实上,批评胡适在美期间四处演讲乃是不务正业的说辞在当时就屡见不鲜。被胡适蔑称为&太上大使&的宋子文就曾对此表示过不满:&你莫怪我直言,国内很多人说你演讲太多,太不管事了。你还是多管些正事吧。&但胡适并不以为然,他认为类似谈&中国文艺复兴&这种&无关战事的演讲比直接的宣传更为有效&。胡适的宣传到底有何效果,这一点今天的研究已经较为公允,本文不再论述,也无关本文旨要。
&&下面笔者将对两篇胡适在美演讲做文本分析,来揭示胡适脱离不了书生的外交风格。(胡适自己也曾自称是&业余外交家&)
&&(1)《日本在中国之侵略战》(Japan&s&War&in&China)
&&这篇演讲是胡适日在纽约中国文化协会(Chinese&Culture&Society)的演讲。关于这篇演讲,周质平先生曾做出过出色的考证,周先生引用美国《生活》杂志当时的报道,报道称胡适在美国&批评政府&、&拒绝为中国的军事情况吹嘘&,周先生认为这就是指的这篇演讲,主要是这篇演讲的第一句话:&If&I&were&asked&to&sum&up&in&one&sentence&the&present&conditions&in&my&country,&I&would&not&hesitate&to&say&that&China&is&literally&bleeding&to&death.&但如果看完这篇文章的全文,就可知胡适绝不是再唱衰中国军事和斗志。实际上,胡适在美国极力地克制自己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不仅很少说政府的坏话,还处处为国民政府辩护。关于这一点,胡适当时的外交助理刘锴在回忆胡适的文章中曾提到胡适不在外国人面前批判政府,刘锴记到:&某次,有一位曾经做过中央宣传部长和台湾省主席的先生去看胡先生,那是恰巧我也在座,那位先生滔滔不绝的大肆攻讦政府,胡先生听了大不以为然,非常严肃而正颜厉色的对他说&K.C.!你搞政治,简直幼稚!你如果对政府有什么责难,你应该在台湾发表你的意见,不应该到外国来做不负责的批评!&&。可见胡适的立场。
&&通观这篇演讲可以发现,胡适的演说的关键部分并不在开头,开头只不过是一个战争情况的客观介绍而已。在这篇演讲的整个中后部分,胡适说起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史实,这是在其他外交官的演讲中很少见的。笔者认为胡适至少有三层用意在其中。
&&A.相仿的&疼痛&
&&胡适之所以提到独立战争时期美军困于福奇山谷时的伤兵满营,不堪再战,是唤起美国民众对今日中国的&感同身受&,唤起两国历史上&相仿的疼痛&。这于宣传来说是博得同情与支持的好办法。
&&B.外援的重要性
&&胡适在演讲中引用美国史学家贝密史的结论:&法国同盟实在是美国独立成功的主要原素&。来说明美国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国际援助和国际形势。这样说,是为了中国能向美国获得当年法国给予美国类似的援助。
&&C.自由之战的共性
&&胡适以抗日战争比附美国的独立战争,也无非是要唤起美国这个崇尚自由的民族的同情与理解。意在说明我们的抗日战争同样是摆脱外国侵略,争取自由民主的必经之路,从战争性质上讲,和独立战争没有本质差异。
&&(1)《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运动&&文化冲突的比较研究》(The&Modernization&of&China&and&Japan)
&&这篇演讲如果单从题目看,似乎和外交宣传更是无关了,实际上它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学术报告,因为它也确实代表了胡适对现代化分析的典型论述。下面让我们看看胡适是如何展开论述了。
&&在这篇演讲中,胡适区分了两种不同模式的现代化历程。第一种是由&强力统治阶层&促成的现代化,比如日本;另一种是&经由思想和实际的逐渐普遍渗透和逐渐同化而达成的&现代化,比如中国。胡适也承认,日本模式的现代化优点是&有秩序的、经济的、继续的、安定的和有效的&,这使其迅速崛起,&终于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但日本的代价是建立在&传统的精神&(军国主义与传统陋习)的残留和对人民控制的严密,这样的现代化领军者军国主义阶级,&并非是一个开明和智识阶级&,所以日本的现代化本质上是&认为西方军械力量可构成一道防线保护日本德川时代的传统价值免于受到损害和改变&(小泉八云语)。反观中国,虽然她&诚然不够西化&,但因其是完全&自愿&的,加上深厚的民主传统,所以也&创造了一种自由接触、自由批判、自由评价、自由主张和志愿接受的气氛&,&比所谓&现代日本&达成更深远的改革&。
&&我们可以推测胡适的用意。他把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国解释成两种不同模式的现代化,前者强制;后者自愿;前者保守;后者进取;前者专制,后者民主。而作为一向标榜民主的美国来说,和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民主的国家)做朋友,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专制的国家)做敌人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这样一来,演讲的宣传意义也就达到了。
&&胡适使美期间还做了很多类似的演讲,都兼顾了文化宣传和政治宣传的双重效果。我们可以看出,胡适作为一位&书生大使&,即便涉足了政坛,依旧摆脱不了书生本色,他的外交宣传以&演讲外交&的形式展开,每篇演讲都兼具学术性质,可成一家之言,尚能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实属不易。这也彰显了胡适人生命运中的一股张力,即学术与政治二重身份的拉扯与互文,这使得他即便在宦海也不改书生本色,也使得他静坐书斋也难免心忧天下。最后一部分,我将展开我对胡适历史命运的分析。
&&四、&救亡压倒学术&&知识人胡适的完满与缺憾
&&让我们先从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术观点入手。1986年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在《走向未来》杂志创刊号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后收入《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提出了著名的&救亡压倒启蒙&一说。他写到:&所有这些,都表明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一切,压倒了知识者或知识群对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各种美妙理想的追求与需要,压倒了对个体尊严、个人权利的注视和尊重。&笔者试图对李泽厚先生的论点进一步发挥:&救亡&在压倒启蒙的同时,也压倒了&学术&;更进一步的说,正因为&救亡压倒学术&,导致启蒙缺乏其理论深度,才导致我们的启蒙仅仅是口号化的。胡适作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一直以来是以知识界领军人的身份站在中国近现代启蒙运动的前头,这是他所要肩负的&再造文明&的文化使命,而同时,他又难免卷入政治,为救亡奔走。
&&可以说,胡适是与纯粹的政治圈格格不入的。在但任驻美大使的后半段,特别是宋子文作为&太上大使&来到美国之后,二人之间的摩擦一直不断。而蒋介石一方也对胡适开始逐渐产生不满。在号的一则蒋介石的&本月反省录&(日记)中,他记到:&驻美大使胡适对于彼使命与任务之成败,几乎毫不在意&&此等官僚与政客,无胆、无能而不愿为国家略费心神,凡事只听其成败,是诚可痛、可悲之至也。&等到1942年胡适已经从驻美大使位置上退下之后,蒋介石还在日记中写到:&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甚至不肯说话,恐其获罪于美国&&文人名流之为国乃如此而已。&这显然是胡适在政治上的缺憾与悲剧。他为国家费尽心力,却得到领袖如此的评价(胡适当然不知道蒋介石的日记,但蒋对其的不满他是清楚的),这一点不能不让人同情,以至于1947年蒋介石受时局所迫,再邀胡适重任驻美大使,胡适婉言谢绝了。
&&但政治上的失意并没能换来他学术上的完满,只是单纯的把胡适学术的问题归咎于专注《水经注》之得不偿失是不公允的。耿云志先生在《胡适评传》的综论部分的最后对胡适学问的评价我认为是得当的:&胡适深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有极好的学术训练,经过中年的稳定期的学术经验积累,本可以有一个再创造的时期,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他生长与大动荡的中国,又身为知识界的领袖,不可能完全专心于学问而不问政治。结果是被政治激流冲到边远寂寞的角落,而学术上亦再无创造性的成绩。&让我们回到本节开始时提到的&救亡压倒学术&,胡适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身份的焦虑&显然不仅仅是他一人的个例。上文提到的他写给蒋天挺的信里所用的比喻是有广泛意义的。在救亡的大背景下,一部分学人或出于&合一(知行)践行&的传统士大夫伦理,或出于与生俱来的强烈时代感和危亡意识,成为了&行者&。这些人当中一部分仍作为知识人的身份,但贩卖着各种&主义&与&药方&,正如胡适信中所说的&商人&,如魏玛宪制之于张君劢、马克思主义之于李大钊,另一拨则干脆弃学从政,如蒋廷黻。另一部分则甘当&居者&,自觉保持与政治的距离,这样的代表则为陈寅恪,如果拓宽我们分析的时代局限,我们甚至可以将钱钟书算进在内。近代中国的三种主流思潮: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普遍认为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缺乏足够的理论深度,而保守主义则学术成就最大,这与前二者的主要理论家都是&行者&有着直接关系,同时这两种思潮又作为中国近代启蒙的主力军,自然会出现只知&德先生&与&赛先生&,而冷遇了&费小姐&的现象。反观中国近代的保守主义,虽然不乏梁漱溟这样的&行者&,但其主流是以熊十力、钱穆代表的&居者&们,而其后中国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可自成一派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与熊十力们&誓绝世缘,而为求己之学&关系巨大。
&&而如果我们按照一个相对宏大的启蒙史观,把近代以降知识分子群体的求索与呐喊视作一场启蒙运动(the&enlightenment),那么我们就要认识到,所谓的启蒙,本质上是启蒙者的启蒙。知识分子作为启蒙的主体,承载着&点亮&启蒙的对象&&普通人&&的使命。既然如此,启蒙者自身的素质、立场与心态就决定了这场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当代的保守主义者对五四运动的批评,多指责它是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思潮的发源地。而这种激进主义除了学理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外,也是指整个近代思想文化界急功近利,妄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进心态。这样的急进心态是救亡时代的必然反映,时代的危机感迫使近代知识人以&拿来主义&为方法论指导,注重的并非学术主张本身的正误或者适用范围,而是只要其能解决&中国问题&,就是值得尊奉的。这就忽视了对学术本身的深入与反思。由此我们可见,救亡时代对知识分子学术创造的干预,不仅仅表现在&行与居&的身份纠结上,也反映在更深层次的普遍急进心态,正是这样一种工具主义的急进心态,造成了知识领域的&体用二分&,使得从各处借鉴而来的&药方&,只能是治病救人的&用&,而因其缺乏足够的耐心(时局也不可能使人有耐心),而终不能创造型转化为延年益寿的&体&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很大一部分作为启蒙主体的启蒙者(如胡适)自身都有心无力地对自己的学说有什么真正纯粹的学术追求,而使学术委身于救亡背景,服务于救亡任务,那么这样一场启蒙,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被救亡所压倒,就只能是历史必然的不幸了。
&&历史的现实如何冷峻而悲莫,可胡适就是胡适,他也许终生都未能&洗净蓬莱&,但作为一个&入世的&(engagement)的知识分子而非&纯粹学术&(pure&culture)的知识分子,他在充分自知会有损学术的情况下,勇敢担当了一代知识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统,这一点不仅是他的&完满&,也是民族的大幸。也正因如此,我们的民族便可以在悲莫的历史中,找寻精神的脊梁聊以自慰。
&&参考文献:
&&1、胡适:《容忍与自由:胡适演讲录》,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年。
&&2、曹伯言、季维龙编著:《胡适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
&&3、耿云志:《胡适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5、耿志云编:《胡适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6、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欧阳哲生编:《追忆胡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8、周质平:《胡适的情缘与晚境》,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
&&9、陈漱渝:《胡适与蒋介石》,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10、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1、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四、五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12、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胡明:《胡适传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15、沈卫威:《无地自由&&胡适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1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
&&17、熊十力:《十力要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18、Chih-P&ing&Chou&Editor:Hu&Shih:English&Writings&of&Hu&Shih-National&Crisis&and&Public&Diplomacy,Volume3.
&&19、陈漱渝:《被抛弃的&过河卒子&&&胡适在美国的外交生涯》,《百年潮》,2009年02期。
&&20、陈漱渝:《胡适出使美国始末》,《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1、史银义:《胡适使美评价研究综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2、史银义:《胡适使美业绩制约因素考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3、史银义:《&书生大使&胡适与&太上大使&宋子文在美国的较量》,《文史春秋》,2003年12期。
&&24、罗志田:《胡适世界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关怀》,《近代史研究》,1996年01期。
&&25、欧阳哲生:《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英文作品解析》一文注释25,《近代史研究》,2009年04期。
&&26、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现代世界知识分子的角色》,赵晓力译,载《天涯》,2000年04期。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ccz/article_7_2.html分类: |您好,欢迎访问博宝艺术网!
客服热线:010-
滑田友 雕塑一生(一)
共计次阅读
&<em id="num_num_
雕塑一生(一)  绪言  1930年初的一个冬日,中国江苏省淮阴县渔沟村,有位青年找到块木板,用他当木匠的父亲的刻刀为自己3岁的儿子刻了只小兔子,看到孩子可爱的笑脸,他又花费了三天时间用柏木作材料刻好儿子的头像,在同事的提议下,他把这头像拍成照片寄给了徐悲鸿。青年希冀能够拜在徐师门下接受教诲。徐悲鸿给他复信“中国现在恐怕还没有人能刻出这样的雕像,你不必进中央大学,我愿与你作朋友,要把你送到法国去学雕塑,并希望你春假时来南京相见&。喜出望外收到回信的这位青年就是滑田友。  那一天,29岁的滑田友明确了术业专攻的。若干年后,新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聘他为雕塑系教授,担任雕塑系主任长达14年。  第一章滑田友的早期情况  与国同哀的童年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5月8日,江苏省淮阴县渔沟村一个贫苦木匠滑寿彭有了儿子。他给这个长子起名叫庭友,又名舜卿,这个孩子生逢乱世。从18世纪末期开始,中国面临动荡变革的局面。日益增加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白银外流、吸食鸦片的泛滥、八旗作战能力的衰减等等,国力渐弱。道光朝末期开始,教起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之乱等,之后是中日甲午海战,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动荡不断。1900年的8月4日,大约两万人的八国远征军,在复杂的联合指挥结构的指挥下,离开了天津,14日进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她的侄子仓皇逃离京城,一路向西,在西安落脚。滑田友出生那一年(1901年)的9月,清政府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按照这个条约,清政府赔偿外国总计白银45000万两,大约为全国5年的财政收入,再加上应付利息,此赔款需40年偿清。这确实是个惊人的数字。中国底层百姓的重负可以想见。滑田友家的生活也不例外,他的幼年记忆就只是受穷。  滑田友的父亲滑寿彭是个孤儿,从小在舅父家长大,十七八岁时到清江浦学习木匠手艺,三年满师之后,回家乡成为一名细木匠。他为人善良,勤奋实干,在给镇上一家磨坊做木活时,被雇主看中,雇主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滑寿彭26岁娶妻蒋氏,洞房是借堂兄滑寿海家的两间房,委身借住了几年。头生子是个女孩,取名彩云。滑寿海要回房子后,滑寿彭无处安家,岳父可怜女儿,把自家一间小磨坊借予滑寿彭一家,滑田友睁开眼睛时看到的就是这间小磨坊。  到滑田友6岁的时候,这个家已经又添了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房子不够容身。正好地主中办小学,学校要做桌椅,这批活包给了滑寿彭,于是全家搬到街上吴家的三间草屋里。滑寿彭可以在街上做手艺活计,也方便照应家里。他在沿街开了个大门,收了两个徒弟,开起了木匠铺子。  滑寿彭的活计养活五个孩子实在是入不敷出,经常借贷度日。外县的一个同姓孤寡老太太认了滑寿彭做养老儿子,老人带来四亩地契,情况才有好转。因为滑田友是家中长子,生计固然艰难,滑寿彭还是把他送进镇上一家私塾启蒙。于是8岁的滑田友开始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读书生涯。他在私塾时功课好,年龄也大,被推为学长。  进入新式小学  1912年,滑田友离开私塾,进了地主吴琳中办的这个小学,在二年级做插班生。  早在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津海关道于天津创设头、二等学堂,中国就有了新式学堂。1897年,盛宣怀又于上海创设南阳公学,分四院,其中的外院就是附属小学。滑田友出生的那年,“张百熙奏请颁定的《钦定学堂章程》成立,书院制度和私塾制度完全破坏;同时,并由日本间接采用工业社会产物的西洋教育制度以代之。&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开始,、张百熙、荣庆奏进《奏定学堂章程》,在初等小学里开设图画课和手工课。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女子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开设修身、国文、算术、女红(裁缝)、体操、音乐、图画等课。1912年,教育部规定各省小学课程中要有手工课和兵式体操。同年,蔡元培在《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中阐述了共和观念下教育宗旨“一曰教育方针。应分为二:一普通,一专门。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民健全之人格。在专门教育,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新学堂人才培养拓展了知识结构,滑田友赶上了教育革命的新时代。   在镇上小学读书的前两年,滑家因为滑寿彭开起木匠铺子,收了两个徒弟,家道有些兴旺,但抵不住印子钱的利息和大家庭的开支,经常靠借贷度日。滑田友一直不肯辍学随父亲学做木匠。每年交学费前滑田友都颇费踌躇,生计艰难使年幼的滑田友暗自发奋,希冀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振兴家道,因此他的成绩总在班里名列前茅。  滑田友母亲的病故,致使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遭遇灾难。为了能有一口薄棺木出殡,滑寿彭去向地主借贷,地主取出皮袄让寿彭当掉应急。滑寿彭办完丧事,辛苦挣些银子去赎回皮袄时,当铺老板收了赎金,让他次日来取。不料当铺老板收了银子卷走财物,连夜逃离了。滑寿彭差点投河,但想到家里那一群已经没了娘的孩子,才和缓了寻死的心,当掉那四亩地契和卖掉家里所有的家具还债。缺少主妇的操持,这个家愈发贫困。家里的房子墙壁也坍塌了,冬天屋里冷得人都待不住,他们只好借住在朋友家里。即便生活如此窘迫,滑田友靠在邻居家的篱笆墙晒太阳取暖,也不忘记读书温习功课。  1912年政府颁布的《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规定:“小学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而“初等小学校的修业期限为四年,高等小学校的修业期限为三年&。滑田友是直接插班到二年级的,上了六年,终于高小毕业了,考虑到师范学校免除学费,他决心投考师范,可惜没有录取。  滑田友不得已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木匠手艺。他心灵手巧,颇有天分,加之从6岁起,耳濡目染,已然样样皆通。因外祖父家有个邻居是铜匠,滑田友从小起就常常看他铸铜,于是建议父亲做木匠活时由他做些铜件装饰品增加收入。滑寿彭随他,同意他自己做了能够铸铜的大铁炉子。滑田友在邻居伙伴的帮助下,还真做成功了,做了风箱、做炉子,熬坩埚,买煤,做沙模子,无师自通。虽然幼稚,然而这个经历很有用,并且让滑田友体会到父亲的宽容与挚爱。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让小木匠滑田友重返学校。  镇上有个老地主突然病故,那家的后人就请滑寿彭赶制棺木,因为没有特别商定尺寸,滑寿彭就按照一般的棺木尺寸完工。入殓时,地主家要给老人戴上秀才的帽子,方发觉棺木尺寸小了,地主家人要把滑寿彭抓来吊打。这让滑田友悲愤不已,他下决心要做有身份的人,不再做木匠。穷人家的孩子要谋出路,只能通过读书,于是,滑田友第二次投考师范。这次考中了江苏省第六师范的美术科。校址就在淮阴,时年1919年。   这一年,正是五四运动的时候,师范生中不乏热血青年,江苏省立第六师范的同学要求学生解放,向校方要求种种自由,最终的目的是要打倒皇帝式的校长。当时滑田友初入学校,对学校的压迫尚无体验,情况了解不多,同学罢课,他就画画,自己用功。  同年,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千万不要忘了美育》的文章,号召“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专门练习的,既有美术学校、音乐学校、美术工艺学校、优伶学校等,大学校又设文学、美学、美术史、乐理等讲座与研究所。普及社会的、又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蔡元培、等创办了美术刊物,各种美术展览活动蓬勃开展。  1924年滑田友从师范学校毕业。师范学校的管一德老师,应当是他在艺术生涯中的启蒙者和提携人,他称赞滑田友的才华,并为他介绍工作。滑田友成为宿迁县第一小学美术教员,每月收入20元,他只留5元生活费,其余寄给父亲,终于为家里还清了债务。  生子滑铁炉  滑田友既已学成毕业,又有了稳定的收入,父亲便张罗着为他成家。1925年,滑寿彭为滑田友包办娶妻。当时的中国,军阀战乱,张宗昌的南下,让滑田友丢了饭碗。这时的滑寿彭早已续弦,滑田友在家吃住,免不了受继母白眼,无奈只能离家,借住在母校第六师范学校。他也曾幻想继续求学,向母校的诸位师长求助,预备进上海美专。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又名上海图画院,始建于1911年冬,以刘海粟为首,联合乌始光、汪亚尘、丁悚等人创办,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20年4月创办《美术》月刊,评述近代欧洲的艺术理论,介绍西欧诸家美术流派。教学注重静物写生和户外写生,很多人是通过上海美专认识了西方的“洋艺术&。滑田友预备求学之事已有眉目,没想到因为一个教师的狭隘而受阻。冯山夫提醒同事“我们江南人为什么帮助江北人呢&,于是大家的热情冷却,最终滑田友未能被资助继续求学。  滑田友深受打击,曾整日盘桓在淮阴运河船桥上,以为如此生受,不如死之快意。胡思乱想中看到运河上游漂来一瓜皮,顺流而下,看似可以长驱直入,待到碰到船只,就停下盘旋,过了好久,终于从两船间隙穿过,又入坦途。滑田友由此觉悟,如果真能忍耐,必定达到目的。  滑田友回家不久,终有转机,母校来信邀约他到第六师范附属小学当会计,代理记账兼及管理事务。他还荣升父亲,有了儿子滑铁炉。   滑田友在第六师范学习时,曾被老师称赞为“最好的学生,空前绝后的学生&。在母校附小工作了五个月,他又被老师推荐去江苏省高邮县立第一小学担任美术教员,上美术课,教孩子们图画和手工,还在高邮县立中学教美术。在高邮第一小学时,学校适逢校庆,举办展览,展出图画和手工。田友利用不同材料的废物制作了春、夏、秋、冬四季美术手工,冬天的雪景是用石膏粉做的,展出效果很好,引得各地学校都组织前来参观,校方为此专门安排军乐队在展室门口演奏迎宾。滑田友名声远播,以至母校省立第六师范新任校长想请田友回校任教,最终因为美术老师刘天存的反对未果。  教学成果的优异,还是为滑田友创造了机会。1928年曾受高邮小学派遣到上海新华艺专参加暑期班,学习素描两个月。在遇到徐悲鸿先生之前,滑田友一直就是高邮一小的滑老师。  结识徐悲鸿  1872年夏,号称“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此后的四年,清政府每年遴选少年渡洋深造,希望他们“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到军事、制造等技术尽快增强国力,很多怀着拯救热情的学生踏上了海外求学之路。随着他们回国后在教育界的影响,也有一些学子开始自费出国学习。  20世纪初期,中国这个版图广大的国家已经成为列强瓜分的刀俎之肉。羸弱的国力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对传统文化技术的反思。很多人到国外学习科学技术以求强国,也有一些学子开始到欧洲学习艺术。从18世纪以来,法国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艺术世界的中心,出现很多新的艺术流派,也是学习艺术的理想之地,徐悲鸿就是早期官费到法国学习艺术的。从法国学成回国后,徐悲鸿在美术教育界影响巨大,他本人也爱才若渴,看到可造之材总是想办法送他们出国深造。王临乙、吕霞光、等都在他的资助下先后去法国学习,这些学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美术教育最重要的骨干,滑田友也是其中之一。  1930年的春假,满怀喜悦的滑田友带着儿子头像原作到南京拜会徐悲鸿先生。徐先生看到原作后,非常欣赏,并把它推荐给《良友画报》和《新闻报》发表。而徐悲鸿更是逢人便说滑田友如何优秀。  江小鹣寻访助手  1930年,雕塑家江小鹣看到《良友画报》、《新闻报》的报道后,专程坐飞机从上海赶到南京,请徐悲鸿把滑田友介绍给他当助手。  1930年,江小鹣要在上海设计制作《》,急需助手,他看到滑田友的作品便急急赶来。于是,在1930年的那个暑假,滑田友开始了他的雕塑生涯。10月,他协助江小鹣完成作品。随后,又协助江小鹣完成《武昌孙中山铜像》,矗立于武汉阅马场红楼门前,1931年8月建成。滑田友同时在上海新华艺专担任助教,1932年滑田友的作品在新华艺专教授作品展会中展出。  出手不凡:为陈散原造像  1932年,是诗人陈散原八十大寿。赫赫有名的陈散原,是清末湖南巡抚之子,他曾辅佐父亲开办新政、提倡新学、支持变法。百日维新失败,以诗文抒发积郁心头的愤激之气,在京城久负盛名。  徐悲鸿从日本考察回国后,1918年曾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担任导师,与陈散原一见如故。陈散原很欣赏徐悲鸿,认定徐悲鸿是可造之材,让他与自己儿子交朋友。陈散原长子陈师曾是著名画家,号称北京画坛首领,与徐悲鸿同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聘请的导师,比徐悲鸿年长19岁。陈师曾与徐悲鸿谈诗论画,极为投缘,痛感自明清以来,临摹代替创作,陈陈相袭,了无生气,不革新就没有出路。早年留学日本的陈师曾,鼓励徐悲鸿说,“你比我年轻,要到法国去!我们一起来改革中国绘画! &可惜1923年陈师曾英年早逝,年仅47岁,梁启超叹为“中国文化界的地震&。徐悲鸿1919赴法留学,1927年回国后,专程看望陈散原老人,1929年画了一幅题为《诗人陈散原像》的油画,画出了一位国学大师的气度,也铭刻着他对陈师曾的怀念。   徐悲鸿建议为陈散原铸头像作为八十寿辰,亲自致信滑田友,请他为陈散原先生做像。滑田友将此事告诉了江小鹣,江小鹣说“他是我年伯,我应当去做&,于是两人各做了一个,做成后,陈散原对滑田友做得较为满意。于是徐悲鸿先生大事奖励,联合了三十多位教授具名铸铜作为献给陈老先生八十寿礼。  蔡元培的婚礼与“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  日,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和女士在苏州举行婚礼。周峻是蔡元培的第三任夫人,她曾经是蔡元培的学生,33岁一直未婚,在当时也是少有的奇女子。北大教授胡适先生寄来婚礼贺信,信中建议两君在吉期之日,发起成立“抢救保圣寺唐塑组织,作为新婚纪念。&  蔡先生对甪直保圣寺保存唐代杨惠之雕塑的罗汉像早有所闻。那是1922年的夏天,顾颉刚第二次到保圣寺后,看到雕塑受损情况,拍下了照片,回到北京后便把照片分头寄给了蔡元培和,请他们设法保护。  在7月1日的《努力周报》上,顾颉刚写的《记杨惠之塑罗汉像》一文,让蔡元培深知保圣寺唐塑是我国雕塑艺术领域中剩下的稀有珍品,应当抢救保存,于是欣然接受胡适博士建议,首捐银洋百圆,作为抢救唐塑基金。因为早与周峻有约,婚礼后去欧洲小住,因此他不能亲自前去查看唐塑保存的现状,请亲戚代为作了调查。  蔡元培得悉甪直教育会正在准备拆殿毁像改建成学校用房,事态严重,遂立即修书给甪直教育会会长沈栢寒先生,指出:“保圣寺中的罗汉像壁,是塑圣杨惠之留下的稀有艺术珍品,应当保存传世,请即雇工将罗汉塑像连座拆下,放在屋内玻璃柜中妥善保存、备用。&沈栢寒接到蔡先生来信,不敢懈怠,立即修书给苏(苏州)常(常州)道尹蔡师愚,秉陈蔡元培“抢救唐塑&的意见,并请其支持。蔡道尹就派员到甪直来实地考察,并编制了修复唐塑的预算。   这份预算需资七万。在当时军阀统治时期,修复预算实在无力支付,只是纸上谈兵而已。修复工程虽然无法进行,但是为了防止风雨侵蚀,减少破坏,作了三项规定: 1.将现剩较完好的罗汉塑像,连座拆下,放入屋内保存。 2.在大雄宝殿周围,筑一道竹篱围墙; 3.甪直警察分局在保圣寺设岗,日夜派员守卫。   蔡元培又给江苏教育会、上海美专发信,请他们共同督促甪直教育会切实遵照蔡道尹指示办理。不久,甪直区区长殷克维及沈栢寒等筹款,雇来苏州塑佛匠陶子泉等,把达摩等4尊罗汉佛像拆下,并将过去因倒塌而存放在小学平房里的5尊罗汉,统一安置在寺旁的光明阁里。   1929年,蔡元培先生自德国回到祖国,得悉日本学者大村西崖的研究对抢救运动更起到了推动作用。1926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赴甪直考察后,回国即为保圣寺著书《吴郡奇迹&塑壁残影》并附照片28帧。1928年,国学馆馆长见到大村的著作后,亲瞻残影,时大殿半边坠塌,半数罗汉被毁,于是发起成立“保存甪直唐塑保存会&,醵金以修缮,请大学院拨款。  不久,大学院改组为教育部,蔡先生便在教育部邀请叶恭绰、陈去病、陈万里、马叙伦、陈剑修、张继、钮永建、张一麐、叶楚伧、黄涵之、李云书、顾颉刚、狄楚青、、关炯之、茅祖权,包括蔡先生在内共17人,组成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简称保存会)。决定在原大雄宝殿旧址上建造一座宽阔通风的罗马式大殿。  会员一致推选蔡元培为会长,马叙伦、叶恭绰、陈万里为副会长,叶恭绰为主持建馆,修置罗汉像、壁的具体负责人。恭请徐悲鸿、刘海粟制订罗汉像、壁的保存方案。江小鹣、滑田友负责修置罗汉像、壁工程,范文照负责设计建馆工作。总务、保管由殷克微来做。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拨款10000元,江苏省政府拨款3000元,又另筹措万余元,进行抢救保存。  1929年秋初,甪直开始兴建“古物馆&,这是提议的新建筑名称。中途因战事影响停工百日,又因塑工未按图置放佛像,多次返工,浪费了一年时间,直到1932年夏天完工,整整三年。  顾颉刚的“抢救唐塑运动&  按照顾颉刚在1918年秋首次到保圣寺的描述,保圣寺的塑壁让他为之惊愕:“殿内罗汉像不同一般寺院排班而坐,周身涂金,呆板生硬,而是彩色的,错列于东西两壁,高低错落,或谈话、或题壁、或打坐&&衣褶轻软,筋骨显露,神情、性格毕现,个个栩栩如生。&  顾颉刚是在同学好友吴若宾、叶圣陶、王伯祥的邀请下,从北京来到了水乡甪直古镇游玩。当他辗转来到保圣寺时,见大雄宝殿外悬有一幅元代赵孟頫撰书的对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为江南佛像无双。&顿时眼睛一亮,推断像塑是唐代高手杨惠之的杰作。  1922年的夏天,顾颉刚第二次来到保圣寺,未曾料到因大殿年久失修,正梁已断,塑像断手折足,雨水将他最喜欢的壁塑化为黄土。  1924年1月,顾颉刚把有关杨惠之的塑像资料以及陈万里、周承澍、严良才等人拍摄的罗汉照片,送给《小说月报》连续刊登五期《杨惠之塑像之一》一直到《杨惠之塑像之五》。 文章的发表,果然反响强烈,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任鸿隽立刻函请江苏省教育厅长蒋竹庄派人前往甪直,对塑壁进行保存。  大村西崖和保圣寺  南开大学的龢看到顾颉刚一系列文章后觉得很有意义和价值,于是想到了曾撰写过《中国美术史》的日本美术史教授大村西崖,写信告诉他:顾颉刚在吴门东南之甪直镇保圣寺里发现了唐代雕塑家杨惠之的罗汉塑像。并将刊有顾颉刚文章的《小说月报》寄给了大村。   大村对此很感兴趣。不久,他争取到了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的资助,于日由东京起程前往甪直考察。5月3日傍晚,大村一行抵达甪直。   当时保圣寺的面貌,大村曾这样叙述道:“该寺外门,为乾隆砖造,形似牌坊,石作雕饰&&察其柱脚之朽腐,即知其为五六百年遗物&&&令大村意外的是,在此竟发现了宋代以后已失传的塑壁。于是,他把考察重点放在了塑壁上:“塑壁起于殿前与金柱相并之檐柱,由东南两壁,折入后壁,经隅角至第二之檐柱而终。东西各横四十二尺,高十二三尺,下部高约一尺五寸。&“坛上壁面,塑有山石、云树、洞窟、海水等;其间上下各处,配置罗汉像。&&下部构以高低、大小种种不同之木架,或承以叠砖,而附以捏泥。崇卑之土坡,突兀之山崖,卷舒之云气,由是而起。或植天然树木,配以根株,或缠龙身于梁上。手术之纯熟,可谓已届炉火纯青之候。&“自壁前观之,有如覆盖。其浮雕之处,仅石间深处与水波而已。妆銮色彩,业已剥落,全体多呈灰白色,或间有黑褐色。&他不禁赞叹道,“其制作之妙,虽山水名手,亦难相与比肩。&   大村在甪直待了5天,拍摄照片数十幅。后来又在杭州书摊上买了一部康熙年间陈维中纂修的《吴郡甫里志》。回去后,写成了《吴郡奇迹&塑壁残影》一书。  气韵生动:在保圣寺研习“六法&  保圣寺是滑田友学习中国传统雕塑的民间学堂。滑田友在上海担任江小鹣助手时,和江先生一起到了保圣寺。保圣寺始建于一千二百五十多年前的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当时的一位名叫杨惠之的天才雕塑家来到甪直古镇,盘桓于古刹保圣禅寺,留下16尊神光闪耀、形貌如生的罗汉及其塑壁。这些雕塑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霜,在1922年前后毁坏,江小鹣受“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委托前来修复。后来修复工作是由滑田友主要完成的,今天的保圣寺的石碑上记录了这段历史。滑田友是从1930年10月开始修复塑像工作的,直到1932年秋古物馆开馆典礼完成。  到了蔡元培先生组织的保存会开始工作时,负责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是范文照,他是中山陵的设计者。当时最初的设计把原来的大殿拆除,原址建设一个西洋式大殿。工人因为要在原址上重修大殿,把珍贵的壁塑全拆开了,在新式房子的内部正中墙面排排嵌以一尺余长的铁椿以便再将拆下的壁塑复位。于是滑田友见到的雕塑已经是面目全非,全然不知原样为何物了。幸好,还有顾颉刚保存的照片。  原来所存山水仅把泥塑原来的背景的石块乱嵌在墙上,民间把这种石块叫“云头&。此类塑人的方法就是把大而无法竖起的放在下面,较小的则错综布置各处,罗汉像亦错综排列,然后随自己办法补之,各处同样的石块非常单调。  江小鹣先生对这个方法大为不满,安排滑田友留下,监督指导工人工作,三四天后滑田友看这些塑佛工人实在无法完成此项工作,只有将以前的照片资料拿来对照,自己琢磨研究,之后回到上海,与江小鹣共同研究构图,又独自返回甪直,亲手修复。  滑田友欲把残块连成整个的一壁。可是做来做去总感到没有原作那样有姿态有气势。他想到过去画水彩的画树法,先画树叶,再勾树干,于是采用此法,果真就条理清楚、生气勃勃了。  滑田友就是在保圣寺修复唐塑时开始了对“六法&的自觉研究。他认为把“云头&串联一气的办法就与“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有关。  古物馆的开馆盛况  古物馆的开馆典礼定在孙中山先生六十六周年的诞辰之日&&日。事前,保存会发函邀请南京、镇江、苏州、上海等地的新闻、文教、文化界的官员、记者百余人参加开馆典礼。多家报纸报道了那天的盛况。12日晨,金家凤、顾颉刚等保存会委员乘坐六通、飞宏专轮,各拖六只挂灯结彩的搭棚民船,分赴昆山、苏州轮埠迎接来自各地的贵宾。  9时左右两轮先后开回甪直昆苏轮埠。埠头彩牌耸立,红旗招展,欢迎人群手执小红旗,不时挥动,高呼:“欢迎!欢迎!欢迎贵宾!&河边、街道、巷口有手握长枪的警察护卫。贵宾在欢迎声中步向保圣寺。蔡元培夫妇及委员们一一迎上前来,向贵宾们恭手致礼,表示欢迎。接着,宾主们携手同行,步入甪直小学暂作休息。11时,贵宾们集中在古物馆前的庭院里,两侧和身后挤满了镇乡人民。乐队奏乐,爆竹齐放。在群众热烈的掌声中,一位仪态万方的中年妇女&&蔡元培夫人周峻女士,登上主席台,剪下彩球。于是馆门齐齐开启。庭院中千百双眼睛,这时一齐射向馆内景物。  “真是别有洞天啊!&但见,一堂巨大的雕塑群像古壁,迎面而立,正以雄伟博大的气势,扑向人们的眼帘:峭壁挺拔,惊涛拍岸,浪花像般地飞溅。九尊罗汉散置在山崖洞窟,或盘腿端坐,闭目顿首;或挽袖举笔,面壁题诗;或举目抬头,凝视天空;或手扶膝头,若有所思&&人们正欲仔细观赏这些艺术瑰宝之时,蔡元培先生身穿长袍马褂,已经笑容可掬地走上主席台,向来宾拍手回礼,宣读开幕词。  略曰:“今日为保圣寺古物馆开幕之期,承地方长官及各界光临,至为感谢! 按塑像为我国特殊之艺术,其古代作品,仅存于今者,以山东云岩之宋塑罗汉及北平宝坻两处之元代刘兰所塑释道各像为最著,然唐像尚付阙如(陕晋豫鲁各深山密谷中,有无存物,则不敢知。)自甪直保圣寺唐塑罗汉之发现,各国艺术家乃为之一震&&(古物馆)经营三年之久,今日始克告成,此实为我国艺术界、考古界所可庆幸之一事。&(选摘自《游尘琐记》,汉文正楷印书局1934年4月初版)  接着,叶恭绰报告了自唐塑保存委员会成立后,工作及其经费情况。他说:“塑壁诸料,计用料泥糠棉麻外,用麻布皮纸桐油色粉,并依照原留残块色。罗汉像则亦依旧样,以存真迹。& 姚梅君讲述保存唐塑经过。内容详尽。北大词曲家教授当众朗读新作《八宝妆&保圣寺罗汉像》一曲。最后,蔡元培夫人周峻为古物馆剪彩。  3时散会,复用六通、飞宏专轮及拖船,送贵宾们至苏州、昆山。对当天开馆典礼的盛况,北京、上海、南京、镇江、杭州、苏州等地各报都作了报道。至此,中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古典文化遗产抢救运动终于有个圆满的结局。  滑田友的此段工作为他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作用极大,收获甚多。而遗憾的是,在保圣寺工作开始不久,滑田友的妻子被土匪劫持,赎回后不久去世,半年后儿子滑铁炉也不幸因病夭亡了。他在甪直工作期间,常去一家小饭店用餐,饭店老板看他是个人才,想把两个未嫁的女儿许配一个给他。于是滑田友和其中一个叫闫钟芸的女子订了婚。  第二章寻踪滑田友的“巴黎十五年&  “到法国去&(&&李石曾和勤工俭学运动)  李石曾(1881年&1973年)原名李煜瀛,字石僧,笔名真民,真石增,晚年自号扩武,人。他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1902年,李石曾随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国。在巴黎,李石曾入蒙达顿农校学习,毕业后又入巴斯德学院及巴黎大学学生物。1906年,他和张静江、吴稚晖等人在巴黎组织了世纪社,宣扬无政府主义。同年,经张静绍,李石曾加入同盟会巴黎分会。   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创办中国豆腐公司,以机器新法制豆腐,因而获得“豆腐博士&的雅号。1915年6月,李石曾援引豆腐公司的成例,和蔡元培等一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号召留学生“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用自己的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   1920年,李石曾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次年,他得到孙中山和广州政府的经济支持,在法国建立里昂中法大学。校长由法员担任,教务长由中方成员担任,资金由双方共同筹集。自1926年起,学校运作经费主要由“中法庚子赔款&来解决。1947年为庚款付清之年,该校1946年录取最后一批学生后终止。法国是当时中国留学生向往的国家,当时的人们认为法国思想开放,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一战之后法国缺劳力,工作比较好找,而且法国的货币比价在欧洲最优惠,可使学费降低,到法国勤工俭学一度成为风潮。中国近代许多文化界名人都曾在里昂中法大学学习过,如女画家是里昂中法大学的第一届学生。  滑田友未曾想到李石曾对他的求学生涯有何关联。后来他才得知,徐悲鸿先生去法国筹备“中国近代绘画展览&,李石曾是发起人,赞助也是李石曾找到的一间银行,滑田友才有机会跟随徐悲鸿远赴巴黎。1936年,滑田友在法国艺术界崭露头角,第一件在沙龙获奖作品《沉思》(坐像)就是由里昂中法大学收藏的。  巴黎旅费知多少  在甪直的古物馆开馆之后,滑田友就失业了,他写信给徐悲鸿先生,请他帮助找工作。1932年12月徐悲鸿约他来南京面谈,特别约定了见面时间,滑田友到南京时已过了约定时间,幸好在街上碰见徐悲鸿。徐悲鸿说,如果不碰见就错过这次机会了。以后,滑田友与任何人约会都会早半小时,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徐悲鸿告诉滑田友,他要到法国筹备“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在巴黎网球博物院举办,第二年五月开展,邀他同行,协助组织展会。同时徐悲鸿决定资助滑田友去法国留学。滑田友非常高兴感激。当他提出想跟闫钟芸结婚后再走时,徐悲鸿劝他把婚退了,“出国学习要思想专一,不能心挂两地,到国外学习也不能肯定是几年,来去无定,要耽误人家的青春的&。滑田友思前想后,写了退婚信请好友金里千医生转交,说明退婚的原因。  徐悲鸿确定了行程,日从上海赴法。在启程的前夜,徐悲鸿在上海宴请了很多客人,席上介绍了滑田友,以及滑田友的志愿和困难,当晚,送来四百元旅费。  在华法教育会编辑出版的《留法勤工俭学会说明书》中,将赴法勤工俭学描述成举手可得的易事:“自费赴法者,往返须自出四百元。唯到法后可自择工作与工价之较优者。每日约可得工价三元或仍可至四元。&如果连二百元也筹备不到的话,则“可向朋友或机关借贷之&,而这笔在国内还被穷学生们视为巨款的赴法费用,到法国后,除去生活所需外,只要工作三至十个月即可全部偿还。而且,可“日间作工,夜晚受课&,或从事数年工作之后,入专门学校,进行俭学,生活事业两不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缺少劳动力,欢迎华工,与中国协议,给以华工最优惠的船票。于是,滑田友和之前赴法的吴作人、吕霞光一样,乘坐四等舱,驶向理想的海岸。  巴黎的“美术考前班&  徐悲鸿请他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的学生王临乙给滑田友安排了住处,请吕斯百教滑田友法语。  滑田友本想去王临乙的老师布夏工作室做工先解决吃饭问题,王临乙以为他也想追随布夏学习,就为他引见了布夏先生。布夏先生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有附属的画室,“若得该校教授之,可得自由研究&。布夏看了他做的《小儿头像》,收下他作为预科学生。徐悲鸿知道后非常高兴,帮他找了个小件中国瓷瓶作为见面礼送给老师。  在巴黎有一种研究所,普通称“Academie&,组织极简单,能够给艺术家提供至少三个机会。“1.穷苦作者无需多钱雇模特儿,到这里来研究费用不多。所以这类研究所可以说为一个公共雇用Modele的机关。2.作者甚自由,天才家能尽量发展,创造其无限的新法式。3.作者个性易发挥,彼此又可藉以得收相互观摩之益&。  儒里昂学院实际上就是这种“Academie&,成立于1868年,创始人是罗道夫& 儒里昂,是巴黎最最古老的私人画院。与滑田友同时期在儒里昂学院的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详尽介绍了该学院的历史和教学状况:“它虽则规模不大,但却有半个多世纪的繁荣历史,据说在该院学习过的学生超过了4万人。许多名画家都在这里教授生徒&&学院规模不大,可以说全院只有一间大教室(约600平方米),绘画素描工作室占六分之四,雕塑工作室占六分之二,但两室并不隔开,各干自己的作业互不干扰。工作室高约8米,开天窗,房屋高大但由于用水汀和煤炉取暖,冬天不冷。工作室内墙壁上挂满了历代在此学习过的成名画家的作品。他们的画像和头发圈也可以找到,不但使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全院共有两个绘画工作室(一间小工作室在楼上)和一个雕塑工作室,因此必需有三位艺术家来教学(每人每周两个上午)。此外全院的工作人员只有三人:院长一人,会计一人,工友一人打扫清洁,如此而已。由于它是私立学校,它是全年开放的,随时可以报名入学,随时也可以退学。学费可以分期缴,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全年等等。&儒里昂学院在教学上多是长期作业。“因为教室的人体模特儿是每周更换一次,雕塑班换得更慢些。因此有必要到其他私人画院去画速写。30年代巴黎有两个私人画院&&克拉罗西画院和大芦棚画院&&它们办的速写班很成功,每天去的人很多。  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入学考试  巴黎高等美术学校(Ecole des Beaux─Arts)是法国唯一一所国立美术学校。留学日本大学艺术科的梁锡鸿回国后,在广州创办了《美术杂志》,在版的第一卷第三期,专门著文《巴黎的美术学校、讲座、研究所、模特儿》,其中介绍了这所学校。“教授科目以油绘、素描、版画、壁画、雕刻、建筑等;绘画科及雕刻科的招生期间,以每年4月至5月间,建筑科以2月、6月举行二回。年岁(绘画、雕刻科)以23岁乃至25岁,(建筑科)25岁乃至27岁&。  滑田友到巴黎时已经33岁了,徐悲鸿建议他隐瞒十岁以便正式入学,取得学籍。  初到法国的滑田友,遇到了极端的困难和巨大的压力。因为语言不通,滑田友很难理解老师的指导,加上同学向徐悲鸿汇报“他不懂法文,他也不知道巴黎的路径,他的作品中没东西。&以至于徐悲鸿对滑田友产生误解,失去信心而对他冷淡。此时弟弟又来信告知父亲过世。远隔千山万水无法奔丧,令滑田友心痛欲绝。他一度请吕斯百帮他写信给徐先生,请予帮助筹集路费,返回祖国。徐悲鸿虽然不高兴,可还是给他寄来了200元(折合2000法郎)的路费。滑田友在等候回音的这段时间,几欲轻生。他翻来覆去地想弄清楚事情怎会到这种地步,终于想明白必须学业有成才能回去。他决定留在巴黎,决心报考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正式生。这样,路费到了,他反倒不走了,向吕斯百立下字据,拿这2000法郎路费做生活费,再不劳累徐悲鸿管他的生计。  滑田友忍饥挨饿,艰难度日,终于捱到入学考试。在考场上,他手中的雕刻刀滑落在地上,滑田友明白,那是饿得手已无力控制雕刻刀,他摸着口袋里仅有的5个法郎,走出考场,买个面包夹香肠,才完成考试。饥饿没有损伤滑田友的才艺,他考出了雕塑成绩满分20分、素描成绩18分的两个第一名,引起轰动。1934年6月,滑田友获得了正式生的资格。  雕塑的“东西&是什么?  当布夏老师批评他的作品“冷&,同学说他的作品“没有东西&时,激发了滑田友求知探索的欲望。他到卢浮宫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去研究前人的作品,去寻找“东西&。他去得最多的是罗丹艺术馆,从罗丹的雕塑中,他发现了规律,发现了与中国“谢赫六法&相通的“东西&。  对于罗丹,滑田友的认识是“罗丹又把的原理贯输雕刻中。他的物形的标准,系以人的视觉和空气,光源线而定,有时为事物象因人的视觉而变其真相,他更根据视觉把作品各部分增减而不拘泥于解剖学。这便是他的新见地。&  1935年,滑田友在他的笔记上记下他对六法的看法:“艺术上有某君谓中国人多守旧,&六法&不向前进,意似以&六&法为旧,实不知中国艺术之绝灭即在&六法&之无人了解。东拉西扯反曰有法,实则紊乱已极。更不知西洋现代画之发达尽在&六法&之西来。1900年之八国联军,他们一古脑儿把中国东西抢来,立刻就发行一本中国美术来,说明他们研究他,钻研他。所谓新兴大家,今日无不在五、六十岁左右,他们当那时正是青春焕发,眼(见)他们的国军在东方古国抢来大批宝货,欢喜赞叹,尽弃其肥肉式的因袭,而取风韵文雅、沉静淡泊之东方文物,依&六法&而改造,而创造,而千变万化,而至今日之金花灿烂,何等的聪明,何等的有识。而我人反以人以我法而革新创造,我人乃不知积极摸起利器,奋斗他三百合,看谁是此法之主人,而反弃之以唾,别循途径,别起炉灶,汝器造成必大失矣,也。&  “每人10个法郎&&&来自冼星海的救助  他用归国的路费支撑着学习。为节约住宿费,搬到坦择巷一个廉价的楼房顶层阁楼去住,房间床头墙上写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当晚,有人探访,原来是前任房客冼星海。  冼星海是因为这间屋子太冷,搬到二层去住了,见有了新房客,知道必是穷苦的学生,才上来探视。看到滑田友比他更穷,冼星海送给滑田友一床毯子御寒。  每天,冼星海在中国饭店拉小提琴献技谋生,每晚有20个法郎收入,送给滑田友10个。这种困境中的友爱一直持续到冼星海离开法国。  冼星海回国了,滑田友的生活更艰辛。虽然明知雕塑没有小提琴那样的便利,可是,总要吃饭,总得活着才能实现志愿,他也曾刻了几张中国拓碑式的版画去卖,还未走到人前,就已被摆手拒绝。1935年冬天,他病得很严重,是把他接到自己的寓所,留住到春天才渡过难关。  佛朗索亚维龙:终结肠胃之烦忧  由预备生转成正式生,并未改变他的经济状况,滑田友经常被饥饿困扰,为了克服饥饿,滑田友每月把钱分成三十包,每日用一包,以此来限制自己开支,有时一天只吃几钱面包,身体瘦弱不堪。瘦弱的滑田友由于成绩优异和用功引起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素描教师马舍亚的关注。  当滑田友身上只剩下最后几个法郎,是马舍亚为他写了推荐信,介绍他去给人翻石膏。但这最后一点挣生活费的希望也被破灭,他高兴地前去,结果那里却人走楼空。失望的滑田友倒在了回来的地铁里,是好心人把他抬到月台上。警察送他到医院检查,发现他并无大碍,就是饥饿。  在医院住了20天的滑田友,没有钱支付住院费,就为医生护士病人画像。  在医院,滑田友思考了艺术怎样才能有用的问题。怎样才是有用?如何用技巧去创作表达人间痛苦和不平的作品来唤醒社会?创作艺术要到社会中去!  出院后,他回到住所,发现素描老师马舍亚留给他的信,告诉他已代他到中国驻巴黎大使馆林领事处进行交涉,为他争取到补助。大使馆的林领事告诉滑田友,在他毕业前可以每月领取200法郎生活费。至此,他终于可以求得一饱。  早在住院期间,滑田友就决定找机会做大作品。儒里昂学院模特摆姿势一个月,上下午均可以工作。而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习作一般是七八十公分,模特每周换一次,只有半天时间可以工作,无法做大作品。为了省下钱来做雕塑,滑田友非常节俭,他找到一处叫弗朗索亚维龙的地方吃饭,每天只要4个法郎生活费就够,这样他就可以去儒里昂学院做大作品了。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当家秘书  1933年1月,中国留法学生常书鸿、吕斯百、刘开渠等发起组织集会,参加者多为在巴黎学习绘画、雕塑的学生。4月定名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常书鸿为召集人。成员有曾竹韶、王临乙、陈芝秀、唐一禾、周圭、秦宣夫、等。7月,王临乙、吕斯百介绍滑田友加入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  当时,在上海出版的《艺风》杂志经常向“学会&约稿,1934年《艺风》第二卷第八期就是“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刊&。  1936年学会改选,以曾韶明为总务,滑田友为秘书。滑田友在秘书职位为大家服务了十年,“艺术学会博得了巴黎中国留学生最有组织的一个会的美言&。滑田友帮贫困的艺术学子作了很多有益的努力。刚作秘书就为大家争取了去伦敦参观“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机会。  日至日,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所在地波林顿大厦举行。这是一个极难得的机会,当时所有有钱的同学纷纷自费前往参观,艺术学会中的穷学生只能望洋兴叹。滑田友就去和中国驻法总领事研究商量,请求帮助,以留法艺术学会的名义,成功组织了旅英参观团到伦敦参观。在这次展览会上,滑田友和留学生们见到了祖国大量国宝级艺术品,做了大量笔记,对其艺术研究影响深远。  这次展览是为了庆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继位25周年银禧庆典特地举办的。中英双方从1934年开始着手筹备,组成由“两国元首为监理,两国行政首长为名誉会长&的专门理事会管理一切。南京国民政府从故宫南迁文物中“选取书画陶瓷各项珍品,运往英伦&参展。这既是故宫,也是中国文物首次大规模出国展览,南京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由教育部长王世杰担任主任委员,还有包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内的10名委员。  筹委会专门委员经过精心遴选,从故宫南迁文物中选定735件参展,其中有青铜器60件、瓷器352件、书画170件、缂丝28件、玉器65件、16件、剔红5件、折扇20件、文具16件、家具3件,占伦敦展展品总数的77%,其中不乏如西周晚期毛公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等故宫藏品中的顶级珍品。其余23%的展品分别来自中央研究院、国立北平图书馆、河南省立博物馆、安徽省立图书馆等机构。展览筹备委员会还向张叔驯个人商借了65件古玉藏品,和两件藏品。  在正式出国参展前,日,“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海预展会&在外滩23号德国总会正式对公众揭幕。一时间上海滩掀起一股旋风般的故宫热,广大市民竞相前往争睹。展览会入场券售价高达2元,而当时上海看一场电影只需四五毛,即使最高档次的卡尔登、兰心等剧院,也不超过1元。预展会原定4月30日闭幕,而实际上展期延至5月5日结束。参观人数达到5万人。  日多达93个集装箱数量的展品运出上海,由英国海军派遣军舰负责押运。全世界的报纸都报道了这个展览。滑田友等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国内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作品,当然不能错过时机。值得欣慰的是中国驻法总领事也早知晓这个展览,因此,慷慨地应允并且让他们很顺利地达到了目的。  故宫国宝用她东方艺术的魅力征服了西方社会,42万从世界各地赶来的观众躬逢其盛,为之倾倒。而作为在法留学研习艺术的滑田友,也正借此机会遍览各种传统国粹,这对于他来说,正是一个继承和吸收古代艺术的绝好机会。  从伦敦回来后,伦敦世界学生会第一次全体大会邀请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派代表出席。学会便派张贤范(后改名为)去做代表。张贤范参加了反帝大联盟。滑田友为学会起草了宣言,说明参加世界学生会的目的是在于暴露日本人的野心,揭露日本侵略中国是想在并吞中国以后来扰乱世界,请大会向中国政府建议抗日。张贤范在赴伦敦途中将宣言译为英文,并印成传单数百份。这个宣言在大会上引起了世界学生的热烈讨论和赞成,一致通过向中国政府建议立刻出兵抗日。滑田友组织学会同仁出版抗日救国专刊,多次筹划展览会,进行义卖捐助,所得款项购买药物运回祖国救济难民与伤员等。  H.C.资格:作品获奖  滑田友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和掌握了西方技法,他是带艺投师,赴法前已经了解中国雕塑的奥妙,他的作品充满中国文化的神韵。其创作的作品不仅在学院中两次获奖,而且在法国春季旧沙龙展即法兰西艺术家展览上也屡屡获奖。法国媒体介绍说:“自从1933年始,法国艺术家沙龙每年都收到这位雕塑家的作品。&“他曾在这间沙龙展览里接连不断地得到最高嘉奖:1936年获得铜奖,1941年获得银奖,1943年获得最高荣誉&&金奖。&  梁锡鸿在1939年香港《星岛日报》曾发表文章介绍法国“沙隆&。法国的艺术展览会,普通叫为“沙隆&&&此种展览会之最老者为“春季旧沙隆&(Salon des Artistes Francais)&&即法兰西艺术家展览会。次之为“春季沙隆&(Salon National de Beaux Art),即美术国民协会。再次之为“秋季沙隆&(Salon d&Automne),即秋季展览会。再次之为“独立派沙隆&(Salon de Artiste Independants),即独立艺术家协会。此四大展览会在近代艺术史上颇占重要的位置。  各展览会的出品点数,是按照各展览会规定的。中国的作家最多出品的以“秋季展&和“国民展&(国民展又名春季沙隆)为主。  当时的“秋季沙龙&,每人送展四件作品,需交作品审查费75法郎。48小时内即可知道作品是否入选,如果作品全部落选可领回65法郎。参加“春季沙龙&展,作者选送作品件数没有限定,但是最多只能展出四件。审查费用为25法郎,最多不超过100法郎。但落选不返还费用。入选作者可获得一张长期入场券和两张参观招待券。  滑田友有了使馆的生活费,解决了基本的生计问题,学习更加努力,进入儒里昂学院三个月后,完成了两件等身大雕塑,在老师的劝说下,他参加了1936年的“春季旧沙龙&即法兰西艺术家展览。当时雕塑家送作品参展,一般都雇美术用品店专人运输,以免作品运输途中受损,滑田友经济困窘,是自己身体力行,亲自推车送展。《沉思》坐像获得铜质奖章。因为获奖,他可以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毕业了。他从使馆领法郎的日子也结束了。  有才华的人很多,容易淹没在人海中,但是,特别有才华的人,光芒总会被人发现。《沉思》坐像获奖,引起了李石曾的关注,滑田友有了新的机遇。里昂中法大学收藏了《沉思》坐像,而且还给予滑田友三年的官费学费,每月800法郎。获得官费之后滑田友又回到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同时在儒里昂学院继续研究雕塑。  从1936年至1939年三年中,滑田友自早6点至晚10点,无时不在雕塑室、素描室、博物院和图书馆中,虽未再做大作品,然而却是打下根基。  1939年欧洲战事爆发,滑田友准备回国,在朋友饯行席间遇到潘季屏,谈到遗憾,三年来没有机会再做大雕塑,潘先生劝他暂缓行程,并于第二天即为其筹到款项3000法郎,滑田友立即着手新作大型雕塑,用此笔费用加之回国路费,于1940年完成作品《出浴》。作品完成后,因战事原因交通已断,无法回国,滑田友在巴黎继续留下。  这一年,滑田友经人介绍为一家漆器装饰厂做一对木雕金鱼帐钩,得到厂主非常满意,被请入工厂工作,半天做工,半天研习雕塑,生活才又稍适安定。1940年他创作的浮雕群像《葡萄》获巴黎艺术家沙龙展银奖,这个时候他还为女友马旦作石膏胸像,1941年在春季沙龙展出。是年圆雕《出浴》获巴黎春季艺术家沙龙展览银奖。  1943年圆雕《沉思》(站姿)又在同一沙龙展上,以最高票数获取金奖。这件作品是滑田友的人体之一,该作品以一个十七岁的男孩为模特,青少年人体的肌肤的特点完全展现,左腿和左臂充分放松,右腿吃劲,两腿的塑造在感觉上有着微妙的区别。下垂的左手腕上露出一点动脉,这是由于下垂时间较长才出现的。观察表现得如此细腻,真是有血有肉。《沉思》1943年在法兰西艺术家展览会获得金奖。同时他也获得H.C(Hors-Concours)资格,从此以后滑田友的作品可以不经评审参展。  此外,滑田友还获得“艺术家之友&独立派画家颁发的奖金,《少女头像》(陶)就被独立派艺术家收藏。他的圆雕《小儿头像》和《少年中国》及一批素描、速写均先后被法国、瑞士收藏。1944年速写《沉留》被法国教育部收藏。  从《恐怖》到《轰炸》  1933年,滑田友在他的笔记中写道:“田友深痛祖国今日,视倭寇如至仇。即在巴黎,见彼阔唇弓腿,每不愿同日而立。虽然闭目赴敌,终可胜否?敌之精锐,敌之利器,可不知否。人谓我&东亚病夫&,病在何处?中国睡狮,睡在何处?此岂徒痛心战栗,奔走狂呼所可以疗之哉?&  1937年,滑田友在得知南京被轰炸后,他创作了《轰炸》立体构图稿和《轰炸后》圆雕稿,在德国人进入巴黎前,滑田友偷偷将自己的《轰炸》圆雕稿、《轰炸后》等所有创作藏在煤堆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取出,并将《轰炸》一作放大。  水彩画《恐怖》(《轰炸》的平面构图)被巴黎中法协会收藏。1946年圆雕作品《轰炸》被法国教育部收藏,这件作品质朴、浑厚,形式简洁、内涵深邃。江南母亲紧搂着幼子,左手拽着长子,身体紧张得前倾,要跑动起来。她的身体支撑放在右脚脚尖,眼睛盯着左上方,长子的身体紧贴着她的左腿,方向跟随母亲的右腿走向,与母亲回望的头部成为一条直线,母亲怀里的小儿脸部与眼睛跟母亲一致,加强了紧张感。作品强调大造型的概括和简练,突出一条强烈向前倾斜、有动感的大斜线,构成母亲的身躯;而依附于母亲身躯的两个小儿则形成方向相反,形成呼应、对照、通体贯气的大S线,激活了形体以外的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深切的关爱,对法西斯战争罪行的控诉。后来作品又收藏于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并入编《世界美术百科全书》(法文版)。  导师布夏和他的工作室  亨利&布夏(Henri Bouchard)(1875年&1960年),出生于法国中部狄戎市(Dijon)。父亲是木工,母亲是裁缝,基本教育结束后,他拜师于一位室内装饰工艺师,1889年至1894年进入市立美术学院就读,后来获得为期三年的县立奖学金赴巴黎深造。1895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进入BARRIAS画室,1901年赢得罗马大奖到罗马的梅第奇山庄。游历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北非等地。1906年返回巴黎定居。1910年开始至、荷兰、英国、德国旅行,创作了很多充满个人灵感的作品。1913年与苏珊&施耐尔小姐结婚,充满艺术气息的新娘为雕刻家带来充沛的创作力与平静美好的岁月。他们共同养育了三个子女。1914年至1919年布夏应征入伍。   1915年2月,吉朗&德&斯沃拉(Guirand de Scevola)组建了军事历史上的第一个隐藏技术小组,调集画家军人利用色彩和图形,设法隐蔽军队的武器和人员。最初时有30个志愿者,三年之后就发展到3000名隐藏技术人员和8000名制作人员。这其中就有布夏,他们发明了后来被称为“迷彩&的图案。  战争结束后,布到法国朱里安学院担任雕刻教授。1929年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任命布夏为主任教授。1930年他荣获安特卫普皇家学院布德尔席会员。1933年荣获巴黎美术学校因买贝尔席会员。1924年,布夏于巴黎第十六区25,Rue de I&Yvette建造一间全新的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一直用到他逝世。滑田友正是在这个画室开始了他在异国的学习生涯。  成为罗丹的再传弟子  滑田友从1940年开始在巴黎刚晓美爱美术研究所(Grande Chaumière)创作作品研究雕塑,这个研究所是以大草房命名的,刚晓美爱是大草房的缩写,创办人员是罗丹的学生德斯比欧(Charles Despiau,)。  德斯比欧是罗丹最好的学生之一,他擅长做人物胸像,继承了罗丹雕塑中的精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习惯于对人物个性的捕捉,做到了整体完美和细部生动微妙变化的统一。他很赞赏滑田友的雕塑艺术,也很敬重他的为人。滑田友到研究所做作品时,德斯比欧已经年迈,他很高兴能和滑田友进行艺术上的沟通。滑田友的生活从此基本上安定下来,一直在这里研习,直到他离开法国。  滑田友在自述中写道“戴士(即德斯比欧,作者注)年已七十有六,每不愿入学生之研究室,既见戴后,开口便谈韵脚,其指示起落响应,清晰爽快,可惜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如对牛弹琴耳。盖青年学生,绝无了解其指导之能力也。既见田友,则大喜,此后每入,必先看田友作品,出室必又重观一次,故田友从之虽仅二年,而收益诚不少也。&  滑田友在法兰西艺术家展览(春季旧沙龙)获奖作品《沉思》立像就是在刚晓美爱美术研究所时完成的。  法国媒体中的滑田友  1945年法国介绍及论述艺术家文集中,对滑田友获得的奖项和所取得的荣誉均有报导:“自1933年始,法国艺术家沙龙每年都收到这位雕塑家的作品。  “他曾在这间沙龙展览里接连不断地得到最高嘉奖:1936年获得铜奖;1941年获得银奖;1943年获得最高荣誉&&金奖。  “他在获得&艺术家之友&独立派艺术家颁发的一次奖励之后,就不再参加比赛了。这年,独立派艺术家收存了他的作品&&《一个少女的头像》(陶土烧制),纯洁的目光,比例协调的脸庞,刻画出一幅极为生动的形象。他用飘逸的线条很快地将他要表现地主题刻画了出来。  “中国发现了一个很有才华的艺术家,在他取得上述辉煌成就之前,中国就确认了他的价值并给予了嘉奖。他曾负责修复杨惠之(公元8世纪的雕塑家)的作品,另外还制作了中国的大诗人陈散原胸像。  “1933年初,在徐悲鸿先生陪同下,滑先生来到法国在巴黎的网球场博物馆组织中国艺术展。  “自从滑先生在我们美术学校学习雕塑以来,他在学校取取得了一个绘画头等奖和一个雕塑头等奖。法国教育部于1945年收购了一件他的绘画作品&。  日法国《欧陆每日邮报》对他的艺术也曾有大意如下的评论:他是优秀的中,又是雕塑家,具有个人独特风格。他从西方学到了技术,但不是简单的写生,而是具有形式上的美。中国艺术的主要特点,并不是简单的写实,不单讲外貌的真实,而是更着重于神似。他的作品《沉思》(1943年获金奖)采用了西洋风格。诗人像(出国前塑造),女人半身像在手法上也很是巧妙的,滑田友的艺术在中国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和前途。  当时法国的一些报刊、文集也对滑田友的作品进行了广泛地评论与赞美。滑田友参加1946秋季沙龙的作品被今天的巴黎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所收藏。此时的滑田友,让自己的作品在各种沙龙上得以展示和交流,法国四大展览会中,他还参加过独立艺术家沙龙。  滑田友和法国著名的大雕刻家德斯比欧、纪蒙、杰尼奥等都有广泛的交往与交流。德斯比欧对他的作品也一再赞扬,徐悲鸿先生更惊叹为“罗丹再世&!在法国出版的《世界美术百科全书》中对他的介绍占有整整一页。  盛年归国  滑田友出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幅员辽阔却缺乏竞争力,被国土疆域远远小于自己的国家欺凌,国内战乱频仍,但他却有机缘际会,藏身古刹,在苏州甪直保圣寺研习古代最优秀的雕塑艺术。当时中国国内普遍批评中国画不能反映时代,要求变法,学习艺术的人才纷纷到国外学习,以求对中国绘画改造或革新。十九世纪以来,法国成为世界艺术中心,在欧洲学习归来的学子在国内的待遇普遍高于在日本求学的人,再有“勤工俭学&带来的影响,巴黎成为艺术家出国学习的首选。徐悲鸿在最初给滑田友的信中也是写到要他去法国学习。  滑田友一去就是15年,他在巴黎所受的艰辛没有改变他追求艺术的决心。从一个贫困潦倒、饿晕街头的穷学生,到成为罗丹的再传弟子,他的作品多次在法国最重要的四大展览会上展出并获奖,并成为被法国艺术界乃至国际所公认的艺术家,滑田友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心血,让人无法想象。  1947年,吴作人接到了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他赴英讲学三个月的来信。吴作人去征求恩师徐悲鸿的意见,徐悲鸿分析了吴作人当时在北平的处境,让他出去避一避风头,同时在欧洲为学校办三件事“替学校买一批图书;请滑田友回来;在巴黎临一幅的杰作《但丁和维吉尔》。&吴作人到法国时滑田友住在巴纳士山。吴作人向滑田友转达了徐悲鸿先生的邀请,滑田友很高兴,但是关键问题是路费。于是,吴作人在拉丁区租了一间画室,画些画筹集路费。为了可以将作品带回,以便在教学时给学生看,滑田友卖掉几件作品,并倾其所有,将剩下作品全部运回。  滑田友作为成就卓著的中国雕塑家结束了在法国颠沛流离的15年生活。日,在徐悲鸿与吴作人先生的邀请下,他携带大量雕塑作品从马赛登船回到了祖国,开始实现自己学业有成、报效祖国的初衷。
博明:文中出现的数据均来自博宝艺术网数据中心,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转载请标明出处。
延伸阅读:
推荐艺术家
朱刚,笔名墨仙,出生于1951年,汉族,1979年中国书法学校毕业,优秀学员,中国书法研究会会员。世界收藏联合会书画委员会理事。作品曾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电视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中国妇女报》等,其作品讲究用笔、注重情感的融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力求做到笔墨当随时代,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收藏价值。几十年来曾为无数企业提扁提字,在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近年来,作品被作为礼品送往美国、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并被书法爱好者及有关领导人收藏。...
观书赏画,品茗论道,何其美哉?由华夏易名书画院举办《笔歌墨舞——华夏易名书画院名家作品邀请展》第三期开幕了 本次展览集中...
在很长时间里,每当翻开画册,隐约感觉有一个声音在这热闹喧哗的展览背后,有一种被忽略、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你是否有自...
8月31日下午3点,人民喜爱的艺术家系列邀请展第五季开幕式在北京琉璃厂西街融宝汇美术馆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融宝汇美术馆和中...
无边·界--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首展将于9月26号在郑州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我们邀请的画家可谓精彩纷呈,涵盖全面写意,人...
据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许多家庭愿意购置一些书画作品用于家居装饰,以提升生活品质,也有许多书画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有多少人叫杨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