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玉大成拳吧授拳地址

字号:大 中 小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tyle="WIDTH: 606 HEIGHT: 455 TOP: -2 LEFT: 107px" src="/bbs/images/upload//225145.jpg" width=640 height=480 __zoomForLog="false" __zoomed="false" __loaded="true" __scrollBinded="true" firstHeight="455px" firstWidth="606px" firstRate="0.667" middleX="107px" middleY="-2.5px" zoomRate="0.667" srcHeight="480" srcWidth="640">
&&&&&&&&&&&&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tyle="WIDTH: 400 HEIGHT: 300 TOP: 75 LEFT: 210px" src="/uploads/allimg/.jpg" width=400 height=300 __loaded="true" __scrollBinded="true" firstHeight="300px" firstWidth="400px" firstRate="1" middleX="210px" middleY="75px" zoomRate="1" srcHeight="300" srcWidth="400">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tyle="WIDTH: 606 HEIGHT: 455 TOP: -2 LEFT: 107px" src="/bbs/images/upload//225119.jpg" width=640 height=480 __scrollBinded="true" firstHeight="455px" firstWidth="606px" firstRate="0.667" middleX="107px" middleY="-2.5px" zoomRate="0.667" srcHeight="480" srcWidth="640">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李荣玉老师讲述大成拳系列-浅论大成拳之“搭手”说
李荣玉老师讲述大成拳系列-浅论大成拳之“搭手”说(下)
中国拳术大家搭手功夫都非常好,他们技击时都是运用搭手功夫制人,例如李洛能先生、郭云深先生、谢铁夫先生、薛四爷、尚云祥先生他们都是技击即搭手,搭上手就能赢人。王老先生常讲“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换枢纽处,若不经历永不知”。击实处,实处是哪?就是搭手。人的手是最有力、最灵活、最坚硬的部位,人都认为自己的手是攻、防最佳工具,手是最不怕击的,可是有功夫的人恰恰是通过搭手来突破对手的防线,在对手认为是最不可愈越的地方进行突破。“虚、实转换枢纽处,若不经历永不知”,什么是虚实转换枢纽处?就是横、竖力变换的这个点,这个点正是人之绝对的虚处,这个虚处是到目前为止任何运动也解决不了的(除中国武术)。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大成拳,大成拳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是通过站桩、试力、搭手的练习,使气充足,气充足后产生意,意生力,这个力就是不动之动的力,是可以得中的力。力一但得中即可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力不断续,这样可弥补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的天生缺陷,此法可谓绝学、理趣无穷。王老先生常说“意即力也,意力同出一气之源,持环得中以应无穷,守中、用中、得中;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为钻、落为翻,起落钻翻;去意犹如卷地风,硬打硬进无遮拦;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出手即是处;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行兵;遇敌犹如火烧身,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击之不中,必有怀疑心;何为虚、何为实,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换枢纽处,若不经历永不知”。应该承认当今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科学飞速发展,但是就现代运动与中国拳术相比较还差之甚远。笔者斗胆估计若按年计算,不会是二位数,恐怕要在百年以上。对于老先生的谆谆教导,大成拳爱好者应重视、重视、再重视,思考、思考、再思考。“虚实转换枢纽处,若不经历永不知”,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是人之天性、是大自然赋予的,横竖力的转换不经历是不行的,怎么经历?第一、要有不动之力;第二要贴住对方的力才能经历对方横竖转换之枢纽,看来经历是要有条件
,不是想经历就经历,要具备条件才能经历得到。经历在学习大成拳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对只求养生的人经历还不是特别重要,但是经历多的人对于养生是很好的促进,而要想研究大成拳之全部,要养生和技击兼得,经历则显得极为重要。王老先生在世时常对志朗先生说:功夫好了,没有经历是不够的。“好功夫就相当于博士,博士所经历的事都是小学生经历的事,那他也只能解决小学生能解决的简单的事。复杂的事你经历不着你解决什么呀!你老不解决复杂的事,当遇到复杂的事就傻,你老遇见复杂的事,解决几次就熟了,再遇见复杂的事解决起来就顺手了,如有不好解决的问题就在站桩、试力中加以揣摩也就精了”。王老先生的经历十分丰富,他接触过很多中国拳术之巨匠,有过与高手较技的经历,所以他对拳术理解的很深,他在站桩、试力中所练的东西和体会同我们现在经历的人都不同,训练水平高,处理技击的水平也就高,能处理高水平的技击;反过来能促进站桩与试力,所以说环境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很难造就出一个武术大家。王老先生说他赶上了一个尾巴,见到了几个高人,明末清初环境最好,好手如云,所以反过来能造就出更多的好手。王老先生当过兵、上过战场、拼过刺刀,他说他见过真的,再真也莫过于战场上拼刺刀、互夺生存。老先生在军队上是武术教官,他教了很多人练拳,有老兵有新兵。新兵身体棒、力量大,练的也苦、练的也好,老兵岁数大、体能差、练的不苦。王先生经常表扬新兵,老兵不服气就说别看新兵练的好,上了战场就下不来(就得死)。王先生也纳闷,心想怎么可能呢?有一次真打起来了,肉搏战,王先生先没上去,一看新兵全死了,怎么回事,一拼到刺刀,新兵就傻了,不会动、不会躲,对方一刀刺来连躲都不会,一下就被扎死了,有的新兵一照面就给人一刀,人家的躲反过来一刀就把新兵给扎死了,有的是一人一刀同归于尽,老兵有经验,人家过来一刀,他知道躲,躲过去反过来一刀就把别人扎死了。王先生看了一会儿就看明白了,非常简单,他就上去了一下一个,最后打胜了,完了一看,老兵一个没死,死的全是新兵,幸亏王先生上去了,救了几个新兵,要没王先生新兵还得多死几个。活着下来的新兵以后就了不的啦,再打仗就比老兵强了,有经验了,后来老兵也服了,说还是练习好,练了就比不练强,但得经历过。所以王先生特别重视经历,一要经历高人,二要经历真。他在教授志朗先生时经常与志朗先生实作,目的是让常先生尝试一下高水平技击的滋味。志朗先生也深有感触,与王先后交交手,摸摸他的劲,对后来他对大成拳的理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拳术巨匠李洛能、郭云深、尚云祥……等,他们都经历过与高手的切磋,所以也成就了他们,不同的是他们都是先经历后练功夫。王老先生是先练功夫后经历,王先生是先练好功夫,后来才逐渐结识一些巨匠,有了这些经历才使他成为实作通家。“搭手”练习主要练习人在搭手后“捆人”“拿人”,一经搭手就要把对手捆住,拿什么捆?拿劲捆,拿人用什么拿?用劲拿,原理就是敌用横力我用竖力、敌用竖力我即用横力,我总比敌快,为什么?因为我的力是不动之力,敌是抡力,不动之力是中力,这就是守中、用中、夺中之原理,一搭手即把敌人贴住和大膏药似的,贴住以后就掉不了,甩都甩不掉、动又动不了,敌之浑身是空,我则进、退自如。搭手上的东西可以运用到站桩、试力中去求,熟了后再促进搭手,此乃便是虚中求实、实中求虚的法则。王老先生搭手功夫好是全都好,桩好、试力好、搭好好,他的站桩、试力、搭手都是一个东西,说到底就是动、静,静时不失动、动时不失静,动静者大学问也。王老先生与人一搭手,用他的话说就是能把人挂上,一个人100多斤给搭上不用打人,几下就能把人给累死,可见老先生对力的运用多么纯熟。“起、落、钻、翻、横、竖”力摸熟练后,人会产生一种见力就亲切的技能。两人交手,见对方出力便感到亲切,不畏惧、不跑,而是站得住,见力有一种亲切感,迎着就上,见力就敢迎着上的人就知道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便是虚了。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听不出来力的横、竖劲,能熟练的听出力的横、竖劲。对方一出力机会便出现了,敌不出力变化莫测,力一出来变化没了,一搭手,对方就形成沙袋、浑身是空,此乃后发制人也。搭手是断手的最高境界,搭手练好了在技击中用搭手赢人,这是大成拳最高境界。在练习搭手功夫期间叫推手,推手不能脱点,脱点即为犯规,双方在没有掌握好搭手功夫时脱点,一容易伤人,二对练习没有好处。一脱点等于没有达到训练目的,搭手的训练内容很多,很吃功夫,即便是经常练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练出来的,推手脱点耽误练习进度不易提高。在技击中能熟练运用搭手功夫叫断手,即双方一接触就能把对方来力即刻化掉(断掉),在不脱点的情况下再把对方扔出,叫放人,也叫隔手打人。“放人”在技击中不打人、不伤人,而放人是因为不脱点造成的,不脱点按着对方胳膊再夺敌位才能形成放人。这是上乘功夫,也是通常所说的三层功夫中的“化劲”功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李荣玉老师---论大成拳之“虚、实”说
李荣玉老师---论大成拳之“虚、实”说
论大成拳之“虚、实”说[/COLOR][/ALIGN]
“虚、实”问题是在学习大成拳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锻炼中必须要面对而且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虚、实”解决不好也会使大成拳的练习走上歧途。[/SIZE][/COLOR]前辈常说“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著己身,永无是处”“虚、实”的锻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SIZE][/COLOR]经过“形”与“松紧”的练习后,只要方法正确,加以时日,那么必然要出现空气的阻力,有了阻力人必然要与阻力相对抗,这种出现对抗的力就是大成拳要求的“力”,再往下练必然要引出“虚、实”之概念。[/SIZE][/COLOR]王芗斋先生常讲练拳要练出“虚中求实、实中求虚”。“练拳时面前似有人”“对抗时面前似无人”这是王老先生对“虚、实”最梗概的解释。什么是虚?练拳的时候为虚,因为这时候没有对抗,完全是一个人的练习,从虚中求实。怎样才能从虚求实?实是什么?我们前面说过经过“松紧”练习后所出现的力即为实,因为这时候的力已经感觉摸着东西了。尽管实际上没有东西,但有这种感觉,空气的阻力就是“东西”,这就是虚中求实的开始。随着功夫的增长,阻力越来越大,与阻力必然相对抗的力也就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越来越实。随着功夫的长进,这种实感不断扩大,也就是说由一个关节增长为二个关节,进而三个……越来越多部位也是这样随着功夫的长进,越来越多的部位
有实感,也就是力感。慢慢的趋于整体,这时相应的意念应为“空气中游泳”“巨风卷树”
……等等。随着力感的加强与趋于整体,这时就要进行求实练习,即把风的阻力与水的阻力变成人的阻力。如果练习者有实战的经历,这种实战必须是近距离接触的实战、双方肢体必须能接触,游斗不能算。这种过渡是自然的,只要理解“虚实”这个概念,自然会过渡到人的阻力。就是在练拳过程中我面前总像有个敌人,我的力的路线总被敌人阻止,即与敌力进行周旋。如果没有实战经历的人这时要适当进行搭手的训练。这种训练主要目的是让练习者体会自己力的路线被敌阻断的感觉,有了体会就行,解决这个问题要在求实的训练中解决。简单地说,这就是在“虚中求实”就是在练拳的过程中总有敌人在我面前,敌人总是在与我的力逆行。“虚中求实”,做到后马上就要练习“实中求虚”。什么叫实,即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力的路线总被敌人阻止着,这就是实,“实中求虚”,就是在力被人给顶住以后,找出敌人的虚点,力向敌之虚处行进即为“实中求虚”,怎样才能找出敌人的虚点呢,这里面有大学问,这种学问是中国武术前辈们用几千年的时间摸索总结出来的。[/SIZE][/COLOR]王老先生说“人的天性是有横力时没竖力,有竖力时没横力”,这是大自然赋予的,没办法。人还有一个天性就是“有什么仗着什么”有钱仗着钱、有势仗着势、有脑子仗着脑子、有力气仗着力气……,总之,有什么仗着什么,这也是人的天性。人之天性造就了从实中求虚的可能。[/SIZE][/COLOR]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这是大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顺应,用后天去弥。补其他运动,比如拳击、散打、泰拳等等世界上一切对抗的运动,他们是用动作和闪躲来弥补,作一个竖力的动作突然发现需要横力时再做一个横力的动作,或闪躲避开敌之攻击再做相应的动作。关于闪躲弥补横竖力不平衡,比较简单,笔者今后将专文论述。此文重点论述用力来弥补横竖力不平衡的问题。凡是用“抡劲”或“砍砖头的劲”的运动只能用动作来弥补横竖力的缺陷。但在用横力的动作或用竖力的动作之间会出现一个虚,这个虚点就是被人所乘的机会。王先生以前说过“砍砖头儿的力一不卫生、二在实作中易被人所乘”。但能利用并抓住这一机会的必然是
“气生意力所得力”的拳术,也就是说具备大成拳的力可以抓住这种机会,因为大成拳这种力是不断续的,在不动中可产生力。两力相接,前者发力需要动作,有动作就慢,动作是需要时间的。大成拳的力不需要动作、不需要抡,两力相接有感即应、一触即发、顺力逆行,顺着横竖两力转换的过程就会找出一条虚线,直达目的,这就是“实中求虚”。[/SIZE][/COLOR]“实中求虚”是由以下几个条件造就出来的。第一,人有二力,即“横力、竖力”;第二,“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第三,“人有什么仗什么。自己出竖力时突然被人用横力相抗,自己马上出横力相抗,又被人用竖力相抗,马上又出竖力……人仗着二个力,需要出哪个就出哪个,这也是人之天性。第四,通过锻炼筋骨可造就出一种“意力气”相合的力。人的天性与此种力相对抗时就出现了“实中求虚”一说。[/SIZE][/COLOR]王先生有很多关于“实中求虚”的精辟论述,如风中的旗、渊中的鱼。渊中的鱼说的是逆水而上的鱼。都是说的横竖中找出虚点,连续即为虚线。“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处不弹簧”。“周身无点不弹簧”指的是各关节、各部位的局部力,即能分又能合,分则可使力变化无常,合则形成整体即为“鼓荡”,分合适当即可在“横顺”力中找出虚线。[/SIZE][/COLOR]“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钻、落是翻”“起落钻翻”“起落”是一个动作,在一个动作中要做出“起落”劲。再准确的说就是一个动作要做出“起、落、钻、翻、横、顺”六个劲,有了这种功夫才能在横、竖间走出虚线。又如“硬打硬进无遮拦”,“去意犹如卷地风”,“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是顾,出手即是处”
……等等,王老先生这些都是关于实中求虚的论述,不再一、一解释。[/SIZE][/COLOR]技击的最高境界是“夺位”,“夺位”的前提是有“实中求虚”的能力。[/SIZE][/COLOR]王先生常说:“何为虚、何为实,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便是虚,虚实转换枢纽处,若不经历永不知”。作为一般运动而言(除中国武术),“横、竖“力都是实,在对抗中横竖力要进行转换,这个转换就是虚,即:横力→虚→竖力→虚→横力→虚→竖力→虚……。这是由于它的训练方法的必然结果,它们的发力是由肌肉的一松一紧出来的,松的时候即无力,紧的时候才有力。松就是虚,它不管出什么力都要松一下,不松发不出力。大成拳的发力则不是这样,大成拳锻炼有素者,全身各关节、各部位同时存在松紧,力是全天候的,是不断的,它只要接触到对方力后就能顺力逆行,而且还能借对方力为我所用。我的力、敌的力合二为一来使用。如果功夫稍逊,虚点也不易被人抓住,功夫高深者基本无虚点,很难被对手击败。[/SIZE][/COLOR]“见虚不击、击实处”。为什么不能击虚?击虚对方灵活者可做闪躲,如果闪躲做得非常漂亮,这时我将出现虚点易被人所抓住,所以不能击虚,击实即为搭手。“人有什么仗什么”,人在长期的大自然生存中人的双手、双臂为主,这符合“人有什么就仗着什么”的天性,只要用方法适当(另文论述)搭手是比较容易的。搭手后即贴力,两人力只要一相贴,可运用实中求虚达到目的。虚、实转换枢纽处就是前面所说“横、竖”转换间的虚点。[/SIZE][/COLOR]“虚实实虚得中平”,什么叫中平,中即中线,环中。中线为攻防之枢纽,为实战家必争之地。在攻防中即能找到对方之“虚线”,而且还要使虚线的终点就是对方中线。所以,还要控制虚线、中线的平衡,使之合二为一。“平衡”“虚、实”的平衡是综合平衡,它是由很多个小平衡所组成的。比如,中线与虚线的平衡、松紧的平衡、意的平衡、气的平衡、力的平衡、形的平衡、神的平衡……等等。只有取得局部平衡才能取得虚、实的平衡。用笔说清楚实在非常困难。过去王先生常说“技击中有一关键环节‘叫人’,‘叫人’有精神上的‘叫人’、动作上的‘叫人’,还有就是力上的‘叫人’,只有把人叫僵了才能胜人”。他说最吃功夫的最难说清的就是这个力上的“叫人”,每每一谈到力上的“叫人”就说“再说吧”,慢慢的时间长了就清楚了,不是一会半会就能说清楚的,然后就不说了。实际上力的叫人就是“实中求虚”。“实中求虚”这个平衡,这么多平衡问题必须得多年的连说带练才能领会,必须得“知”还得“行”才能掌握。[/SIZE][/COLOR]“虚、实”说是门大学问,它是我国武术先辈们用几千年的时间才研究出来的。[/SIZE][/COLOR]从有了人类以来,武术是获取财富和权力的主要手段,当时的人都练武,前辈说“开辟首重武”,就是这个意思,当时大家都练武,练别的也没有。所以武术发展很快、水平也很高。但始终没有解决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的问题,只能以力量大、速度快,闪躲快来弥补。到了春秋时代,武术家们开始认识到动物的长处,开始借鉴动物所长为武术所用,只是在力量、速度上有提高,但横竖力的矛盾仍没能解决。直到唐代印度僧人达摩东来传授洗髓易筋之术时才被当时已非常发达的武术所借鉴,结合中国几千年真打实搏之经验,采纳动物之长研究出“锻炼筋骨之说”,使人能练出气生的力,这种力的出现使横竖力找到平衡。此种学术在当时是最前沿的,直至现在也是最前沿的科学。经过唐、宋、元、明近千年的实践,到了明未已非常普及,使此门学术成为武术的主流,从清初开始衰退直至基本失传。[/SIZE][/COLOR]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成拳的“锻炼筋骨”之术是门大学问,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武术家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成果,是中国第一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有诗为证:开辟首重武,勿以小道视,学术始于此,无长不汇集。[/COLOR]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手机扫描二维码,把小组装进口袋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成拳站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