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电视台女主持人的刘汝君现在在主持什么节目

天津电视台主持主持人刘汝君老公的老公是谁 - 51无线网
天津电视台主持主持人刘汝君老公的老公是谁
《人民记者穆青》--北方网-天视频道
      
  传播科教事业最新动态,提供电视教育服务,报道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教育、文化成果,是渴求知识人们的家园……&
《人民记者穆青》
  他是一名记者,曾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新闻名篇。他是一个社长,他把新华社引领为世界级的通讯大社。他勿忘人民,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呼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虽然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名字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象征。
  他就是人民记者——穆青。
  穆青1921年出生在安徽蚌埠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从小跟随祖父习文练武。十岁那年,由于祖父去世,举家迁回河南杞县老家。穆青的中学时代是在杞县大同中学度过的。大同中学由留德博士王毅斋先生创办,吸引了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当年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大同中学为活动基地,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身处在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氛围中,穆青接受着革命理想的启蒙和熏陶。1937年,抗战爆发,16岁的穆青毅然投奔了八路军。
  采访 穆镜涵
  在山西临汾,穆青参加了八路军学兵队,后来被分配到贺龙任师长的120师政治部工作。1940年,组织上安排穆青到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那时穆青的心中有一个梦,就是当作家。
  毕业后,由于一篇实习写作的小通讯,穆青被延安《解放日报》相中,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0年的记者生涯。
  进入《解放日报》的第二天,穆青就和另外一位年轻记者张铁夫一起去采访模范工人赵占魁,赵占魁是当时边区军工厂的一名铸造工人。
  采访 陈二厚
  两个人索性留下来与赵占魁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打来洗脚水为赵占魁洗脚。
  伴随《赵占魁同志》、《人们谈说着赵占魁》等一系列报道,赵占魁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鼓舞人们提高觉悟、努力工作、多做贡献的形象教材。学习赵占魁的运动在解放区轰轰烈烈开展,持续数年之久。
  六十年之后,穆青回首沧桑岁月,写下了自己心迹:
  清凉山上的这段岁月,虽然充满了艰难困苦,但给了我思想和业务方面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使我认识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和党报记者的神圣职责,通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可以引导、鼓舞、组织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前进,实现党制定的伟大目标。
  以发表在日《解放日报》上的《雁翎队》为开端,穆青撰写大量记录可歌可泣的革命战争进程中重要历史转折的通讯。
  1945年9月,穆青参加了挺进东北先遣小分队,到《东北日报》工作,他先后写出了《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14年斗争史略》、《周保忠将军答记者问》等名篇。
  1949年,穆青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四野南下,先后写出了《湘鄂道上》《记湖南的和平解放》《湘中中的红旗》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报道。
  解放后,穆青同志先后担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农村组组长,华东总分社社长,上海分社社长等职务。1958年6月,37岁的穆青调回总社任国内部主任。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穆青同志提出“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口号”,他把新闻工作形象地比喻成吹进军号,要求记者深入采访,挖掘能深刻反映人民群众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产生于那个时代背景下。1965年底,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和国内部记者冯健一道踏上了中原大地。当时他们准备写一篇反映豫东人民抗灾减灾的报道。按照穆青的指示,时为河南分社记者的周原先期赴豫东采访,几天后周原来到了兰考。
  采访 刘俊生
  日,穆青、周原、冯健一行走进了兰考县委大院,在焦裕禄当年工作过的会议室里,穆青听取了感人肺腑的汇报。
  63年冬天,天降大雪,焦裕禄倚在办公室的大门口说:“天下这么大的雪,群众吃的怎么样,住的怎么样,牲口会不会冻死?”,他以县委名义连夜起草了一份雪天工作通知。第二天天一亮,焦裕禄就起来,组织县委同志开会,他说:“我们在大雪封门的时候不能躲在屋里烤火,共产党员在群众最最困难的时候应该出现在群众面前。”他带着一班人踏着没膝的积雪,一连转了9个村子,把救济粮,救济款送到困难群众的家里,当时焦裕禄已身患重病。
  焦裕禄去世后,兰考几十位农民自发来到郑州烈士陵园为焦书记扫墓,当他们找到焦裕禄的墓碑后,扑通扑通跪在地上,哭成一片,“焦书记,俺来看你来了”,老农张金岭痛哭着说:“焦书记呀,你是为俺兰考人民活活累死的呀!困难时,你为俺操心,跟俺受罪,现在日子好过了,你却一个人躺在这里……”
  采访 刘俊生
  当天晚上,县委又组织当年在焦裕禄身边工作的一些同志座谈,追忆与焦裕禄朝夕相处的日子,大家是流着泪讲的,穆青、周原、冯健一行人是流着泪听的。
  采访 穆青
  第二天,穆青在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钦礼和通讯干事刘俊生的陪同下,深入到焦裕禄生前树立的“四面红旗”村,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实地进行调查采访。
  开封宾馆,当年就是在这里完成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初稿创作。
  采访 冯健
  当年写焦裕禄有两个敏感问题:一是写不写阶级斗争,二是写不写自然灾害,在文革之前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年代,对于人们噤若寒蝉的敏感点,穆青表现出了一种凛然大气。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万亩庄稼。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就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周原后来说:“为什么《焦裕禄》发表后有那么感人,多少人流眼泪,这离不开时代氛围,人们埋在心底不敢说的东西,一下子宣泄出来触痛了人们的共鸣。”
  几天后,穆青、冯健带着1.2万字的初稿回到了北京。
  今天在新华社档案馆里,依然保存着《焦裕禄》文稿的全部修改清样,七易其稿,从这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的心影。
  穆青说:“人物通讯的力量在于真实”。为了保证稿件事实准确,发稿前,穆青要求周原带着文稿回兰考认真核对,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至今仍为同行所称道。
  日,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动人的事迹伴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伴随着一份份报纸传遍了全国各地,震响了山山水水,震撼着亿万人民的心灵,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从此矗立于天地之间,铭刻在人民心中。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创作成功坚定了穆青的信念,也激发了他的热情,但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把他的梦想彻底打碎了。
  1970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新华社的一批老干部得到了解放,穆青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1975年中国进入了一段非常岁月,周总理病重期间,邓小平同志复出并全面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他着手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工作,国民经济出现转机。
  1975年9月,在山西省大寨召开了农业学大寨会议,由邓小平主持,这时江青来到了大寨。
  采访朱穆之 李琴
  会后,穆青感到“事关重大”,他秘密地约见了老领导吴冷西同志,后来又报告了胡乔木。在那段非常岁月,穆青以高度的使命感和政治敏锐性,洞察风云变幻,关注国家命运。
  采访续磊
  经与朱穆之商定后,由穆青负责找到有关记者,整理了一份报告材料,并起草了一封简单的信。朱穆之和穆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两人秘密商定,由外事记者李琴负责将材料通过主席的两位秘书王海容,唐文生转交给毛主席。
  采访 李琴
  当时的政治风云转瞬即变。1975年冬天,“反击右倾翻案风”越刮越紧,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被迫中断,王海容退回了信和材料,“朱穆李”状告江青被迫流产。不久,事情被人告发,“朱穆李”三人以分裂党中央的罪名被停职审察。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了,穆青又一次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朱穆李”事件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经典,在新华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朱穆李”重新相聚一起,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慨万千。1996年,在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上,吴冷西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这样大风大浪的紧要关头,穆青同志是做到了坚持党性原则,不讲个人得失的。我们论断一个人的一生,就要看他在最紧要关头是不是坚定,穆青同志经受住了这个考验,这是很不容易的。”
  “报告文学贵在表现时代精神,难在预示历史趋势”——穆青
  1978年3月,新华社播发了穆青和陆拂为、廖由滨合写的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篇文章写的是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不顾“文革”的迫害,为了完成周总理的嘱托,坚持搞棉花科研,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打击,始终没有放弃。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媒介上公开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第一篇作品。
  日夜,穆青等新华社领导毅然拍板决定,播发《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电讯,这则只有239个字的消息被称为中国开始拨乱反正进程的标志。
  日,穆青与郭超人、陆拂为合写的《历史的审判》播发,该述评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对“文革”的荒诞,进行了理论清算,人称“法庭外的起诉书”。
  1989年政治风波后,改革发展又面临一个紧要关口,姓“社”姓“资”的争论阻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1992年1月初,穆青赴广东调研,他与胡国华、王志纲合作采写了新闻力作《风帆起珠江》,文章以生动雄辩的事实,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以广东的巨大变化为改革“正名”。
  几个月后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此进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为什么穆青总能站在时代的潮头,总能准确地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呢?他自己的一番话也许道出了内在的缘由: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关心大局,把握大局,要时时刻刻把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要同党、同国家、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齐爱憎。”
  这就是人民记者——穆青。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80%。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大农村和农民中的大多数还处于贫困状态。
  穆青的心紧贴着农民的命运。改革的春风起自广袤的田野,穆青多次组织记者深入农村,随时关注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穆青号召大家冲破极左路线的束缚,讲真话,把下面调查到的情况如实反映上来。他自己先后参与采写《滇行三千里》《中国农村的一角》等稿件,为破晓的中国农村改革呐喊助威。
  河南是穆青的故乡,也是他采访和调研的基地。1982年9月,穆青和周原采写了一组《河南农村见闻》,反映改革后农村出现的一片喜人景象。《抢财神》可以说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篇。打破了精神枷锁的农民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他们把科技人员当作“财神”抢到自己村,帮助致富。穆青抓住了这个典型,以一篇欢畅、明快的作品,敲响了科技兴农的锣鼓。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摄制组重返故事发生地高河套村时,当年文章中的主人公大队书记高喜和“财神”刘凤理已经作古,但“抢财神”已成为一段佳话留在了老百姓的记忆里。
  采访 高保民
  《谁有远见谁养牛》是1982年穆青、周原深入扶沟调查采访后创作的作品,他指出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价值和养牛事业大有可为的前景。这篇报道很快被当作农民的致富信息广为流传。扶沟县委、县政府自1982年起,连续印发布告号召养牛。“谁有远见谁养牛”被作为标语,刷上了村村户户的墙头。1993年10月,穆青重返扶沟,看到养牛业已成为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又兴奋地写了一篇通讯《赶着黄牛奔小康》。从《谁有远见谁养牛》到《赶着黄牛奔小康》,穆青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为农民朋友致富出谋划策,为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出谋划策。
  在河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不忘三书记。这三位书记指的是原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原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和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辉县位于太行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生活十分困苦。20世纪70年代,辉县人民在县委书记郑永和的带领下,开展了改天换地的斗争。他们劈山开路、垒石造田、兴修水利工程。从当年的纪录电影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雄浑壮观的劳动场景。
  “全国大乱,辉县大干”,在当年阴云翻滚的岁月,辉县仿佛是罅隙中闪出的一束阳光。但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郑永和却被污蔑成“只管干干干。不看纲和线”,简直是“生产党”,不是“共产党”,郑永和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采访 郑永和
  从此,郑永和与穆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八十年代,郑永和离休后回到了太行山,他组织退下来的老同志一道成立了老干部服务队,义务修桥补路、帮助引导山区农民防治果树病虫害。穆青闻讯后,赶到辉县进行实地采访,并欣然成为了“老头队”的编外队员。
  “北干渠”位于辉县北部山区,是为解决山区人民吃水而修建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郑永和与穆青两位共产党员共同心血的结晶。
  采访 郑永和
  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北干渠迟迟不能上马。郑永和四处奔走,穆青也在北京和省里反复游说,并撰写文章营造舆论。老愚公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日,随着崇山峻岭中的一声炮响,山区群众盼了22年的北干渠工程终于开工了。2001年4月,北干渠修成通水。
  采访 郑永和
  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了穆青和陈大斌合写的通讯《老书记和北干渠的故事》,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三讲”好教材》,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如今在辉县,在太行山的石壁上,人们自发地刻下了“人民永和”四个大字,它既体现党和群众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深情,更为共产党员矗起一座丰碑。它启示我们:一个共产党员,不在于你有没有职位,只要你心里装着人民,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丹心,你就具有了感天动地的人格力量,你所干的事业就会成为千万人拥戴的事业。
  “勿忘人民”是穆青生前最钟爱,也是题写最多的四个字。穆青曾六访兰考、七下扶沟、四去宁陵、八进辉县、两上红旗渠,他用一生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勿忘人民”的深刻内涵。
  在新华社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樱桃树。樱桃好吃树难栽,二十年前,一位名叫潘从正的老人,派人用扁担挑着两棵树苗,千里迢迢从河南宁陵来到北京,送给他的好友——新华社社长穆青。
  潘从正人称“老坚决”,是豫东宁陵的老一辈造林模范,为了堵住万碧风口,他抛家离舍,同妻子住在沙荒地培育苗圃,植树造林。在那动荡岁月,他千心万苦栽培的防护林却几经洗劫,但老人依旧没有放弃。
  1979年3月,穆青和陆拂为一起,来到了万庄林场。
  采访 潘园林
  回到北京,穆青与陆拂为合写了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到1989年潘从正去世,穆青曾四次看望老人,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81年,穆青邀请潘从正到北京做客,老人受到了贵宾的礼遇。
  采访 潘付修
  在万庄林场“老坚决”的故居前,种着一棵泡桐树,树干挺拔、枝叶茂盛,这是穆青与潘从正最后一次相见时共同种下的“友谊树”。
  日,享年87岁的“老坚决”无疾而终,弥留之际,老人口中不住地呼唤着穆青……穆青……他留下的遗言是把重孙的名字改为“冬青”,让潘家子子孙孙都记住穆青。
  惊闻噩耗,穆青十分悲痛,他提笔为“老坚决”撰写碑文。
  此处原先有棵老柿树,年年挂果,纵是压弯了腰也硬撑着,他常夸这老柿树不偷懒,说人生也是一棵树,也应该多结果……他默默奉献的一生,是我国一代农民的风范,他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这是流传于当年红旗渠工地的一句顺口溜。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开凿了震惊世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任羊成是当时工地上的除险队长,他腰里系着一根粗绳,手拿撬杠和铁锤,在悬崖峭壁间凌空作业,排除险情。
  采访 任羊成 穆青
  时光一晃过去了26年,1990年《中国记者》第7期上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他爱那万顷麦浪》,记述了穆青对往事的回忆,透露出他的内疚心情,“我怎么也忘不了那腰部的一圈老茧”,穆青说,他欠了任羊成一笔“文债”。
  当年《安阳日报》的两名年轻记者高安宁、张遂旺看到了这篇报道,他们费劲周折,终于找到了早已被人们忘记的任羊成。
  日,山里人装束的任羊成背着半袋绿豆、半袋小米,来到了北京。
  采访 任羊成
  一个在北京身居要职的大官,一个普通的山里老百姓,多年前的一次短暂相见,却让穆青牵挂了26年。
  采访 赵德润
  采访 穆青
  穆青把人民看得很重很重,人民也把穆青看得很重很重。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上奔涌,洪流翻滚,难免泥沙泛起。新形势下,一些干部抵御不了物欲的腐蚀,丧失了党性原则,人民群众怀念焦裕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1990年6月,当年创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三位作者穆青、冯健、周原一起重返兰考。他们瞻仰了焦裕禄陵园,重回焦裕禄当年治理三害的村庄。每到一地,穆青都与老百姓促膝谈心,询问干群关系问题,兰考人民向他们倾吐着怀念焦书记的浓浓情意。
  日,穆青、冯健、周原合写的《人民呼唤焦裕禄》播发,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三位老新闻工作者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精神,用深沉雄健的笔触道出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呼声。
  采访 赵德润
  新华社大厦六层一个不起眼的房间,是穆青同志的办公室,在这里,穆青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十年。斯人已逝,这里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未加半点修饰,从点滴的细节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代新闻宗师的崇高品质。
  采访 赵德润
  采访 陈二厚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穆青同志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勇于创新,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作为新华社这个万人大社的领导者,穆青积极主张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通讯社职能,他主持创办了《半月谈》,《瞭望》,《环球》,《经济参考报》《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杂志,丰富了报道领域,更加有力地发挥着新华社作为党的喉舌的强大作用。穆青还领导新华社走向世界,只用短短1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通讯社几十年走过的路程,使新华社成为国际新闻界瞩目的新兴竞争者。
  20世纪80年代,穆青提出“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新闻观,要求新闻记者用文字和摄影“两条腿走路”。穆青身先士卒,背起相机,奔走于繁华的都市,穿行于荒僻的乡村,攀登高山之巅。跋涉草原大漠,拍摄了许多构图别致,画面精美的作品,先后出版了《彩色的世界》,《穆青摄影选》等摄影集。
  2002年,81岁高龄的穆青登上了海拔4500米的四姑娘山。
  采访 陈二厚
  采访 赵德润
  为此,穆青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下山后不久他就被查出肺部肿瘤,日,中国新闻界一颗耀眼的巨星陨落了,穆青魂断四姑娘山,走完了一名人民记者的最后一程。
  (一组采访穆晓风 李琴 陆拂为 杨贵 李峰李颖息 陈大斌 朱穆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说:“穆青同志是新闻界的楷模,是三贴近的典型。”
  1996年,穆青出版了作品集《十个共产党员》,书中收录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工人的旗帜赵占魁、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植树老人潘从正、除险英雄任羊成等十个共产党员的故事。
  在《十个共产党员》作品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穆青是第十一个共产党员。
  播出时间:日 7月14日 23:30 天津卫视
       日 7月15日 15:20 天津卫视
       日 7月17日 21:10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日 7月20日 23:25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日 7月21日 15:05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男人的交流伙伴——狗--北方网-天视频道
      
  传播科教事业最新动态,提供电视教育服务,报道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教育、文化成果,是渴求知识人们的家园……&
男人的交流伙伴——狗
嘉宾:韩乔生
  近年来养狗的风潮有增无减,成为时下流行的减压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男性朋友也开始养狗。活泼可爱的狗狗使人愉快、放松,更能有效的释放男人心中的压力。有些男人养狗,是为了宠爱自己;有些男人与狗相伴派生出的责任感,感觉自己很有成就;甚至还有些男人心中有一种情结,认为可以没有女朋友,但是不能没有狗。男人为什么能在单纯的动物世界中找到寄托?
  男人养狗和女人有什么不同——过去,养狗似乎是太太小姐的特权,用明晃晃的银链子牵只叭儿狗满大街一转,很难把这种情景与为生活奔波的男人们联系起来。而今,与狗相伴的男人已满目皆是。什么促使男人开始养狗?男人应该养什么样的狗?男人养狗和女人有什么不同呢?
嘉宾:王蓉
  养狗给男人带来的乐趣和麻烦——狗不是毛绒玩具,它能带给你更多的乐趣,自然也能带给你更多的麻烦。男性朋友,如果您感到生活无聊,不妨来听听狗能带给您什么乐趣;如果您正准备养一只狗,也最好考虑一下自己能否应付将要到来的麻烦。
  狗比老婆更可爱?——很多恋人把自己的老公老婆跟狗相比较。节目现场男女嘉宾观点形成了激烈的交锋。为什么男人会觉得狗比老婆更可爱?为什么女人会觉得狗比老公更可爱?您要是想了解男人与狗的各种特殊情结,想知道冬天宠物各种常见病的防治措施,就请锁定《男人世界》本期节目:《男人的交流伙伴——狗》。
  本期嘉宾
  韩乔生: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播音员、主持人和评论员。参与了自1986年以来的历届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赛事的报道,以及近2800场比赛的直播解说评论。家养约克夏犬、玩具贵宾犬。
  王蓉:著名原创歌手,主要专辑作品《wang rong:王蓉》、《我不是黄蓉》、《多爱》。2004年自己创作演唱歌曲《我不是黄蓉》让她一炮走红。家养圣伯纳犬。
  播出时间
  科教频道{天津六套}首播:12月22日周四21:14
  科教频道{天津六套}重播:12月24日周六13:10, 12月25日周日23:00
天津电视台&& 13:26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天津电视台滨海频道|.cn/economy/ 天津滨海电视台、天津滨海电视台在线、天津滨海电视台直播、天津滨海频道。天津电视台频道:天津电视台一套节目(T1)是天津电视台创办最早的频道之一。频道节目:财经视界、财富18、聚焦房地产、今日开庭、拾遗?保护、先行一步、时代智商、今天我面试、庭审实录。主持人:丁廑、曲蕃蕊、刘力、张映彤、王国庆、杨帆、刘汝君、王悠、唐玲莉、闻东、刘君。.cn/economy/
免费网址导航
网址类别:
&&更多网站
网址名称:
网址导航:
网址介绍:
.cn/economy/ 天津滨海电视台、天津滨海电视台在线、天津滨海电视台直播、天津滨海频道。天津电视台频道:天津电视台一套节目(T1)是天津电视台创办最早的频道之一。频道节目:财经视界、财富18、聚焦房地产、今日开庭、拾遗?保护、先行一步、时代智商、今天我面试、庭审实录。主持人:丁廑、曲蕃蕊、刘力、张映彤、王国庆、杨帆、刘汝君、王悠、唐玲莉、闻东、刘君。
收录日期:
11:18:41 总点出:975
最新加入网址导航
版权所有 QQ客服:
关于本站:免费网址导航,免费收录的优秀网站,请直接加客服QQ,收录每一个网址都来自其官方网,网址安全可靠,还提供网址的联系电话及地址方便用户免费查询!
Copyright& |  |  |  |  |  |  | 
天视主持人:刘汝君
  主持人介绍:刘汝君
科教频道副总监,科教频道《法眼·大律师》、《法眼·大法庭》主持人
  学历:西北政法大学毕业
  血型:AB
  小档案:
  最讨厌的事:说谎
  最喜欢的颜色:黑色
  最喜欢的书籍:人物志
  最喜欢的运动:旅游
  科教频道《法眼·大律师》栏目介绍
  一、栏目介绍
  《法眼·大律师》是一档新型情感、法律服务类真人秀节目,一方面为百姓提供了诉说真情、真事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解决时下百姓关注的婚姻、房产等法律问题提供了新的渠道。
  节目以“大律师”为亮点,现已与多名优秀律师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用专业知识去、通俗的语言关怀每一位当事人,剖析每一个的故事,关注每一个案件,为广大观众普及法律知识。
  二、栏目宗旨
  让更多本地法治事件和本地法制节目为市民所了解和关注,更好地满足天津市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真正做到“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
  三、栏目宣传语
  有问题找律师,大律师帮您解难题。
  四、栏目形态
  通过当事人走进演播室,与主持人、三位大律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形式,用专业的律师视角,分析百姓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为当事人的法律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大律师”的细心疏导、专业解答、公益援助来传递天津律师积极、正面的职业形象。
  五、栏目设置及选题
  每期节目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选题以多发的、观众关心的法律领域为主。包括婚姻家庭,物业房产、医疗事故、遗产纠纷等。
  六、栏目时长
  30分钟
  七、播出时间
  首播:科教频道周二到周五19:35
  重播:科教频道次日11:35
稿源:天津电视台
编辑:陈瑜
 精彩推荐
您当前的位置:
本网由提供技术支持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电视台女主持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