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再立国中国传统体育开展基本情况

武术――中华魂--涞水县第三中学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武术――中华魂
19:16:00 | By: 涞水镇中 ]
一、活动背景:  
在一次展示个人才艺的主题班会上,我班王子宜同学一段精彩的武术表演让同学们大饱眼福,掌声连绵不断。有些同学不禁对武术这项传统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们决定以“武术――中华魂”为主题一次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了解武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2、走访县城武术学校和全民健身广场,了解武术在民间的继承、发展及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  
3、在实践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4、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一些简单的武术动作和套路,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培养勤奋、刻苦的意志品质。  
5、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加深对中国武术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成立活动小组  
活动主题定下来了,同学们兴趣高涨。我们按照个人爱好,自愿组成了活动小组,制定了周密的活动计划。我们先分成二个小组分头行动:李旭、杜冬雪、张裕是电视迷,组成第一小组,负责准备一些有关中国武术的音像资料;王子宜、左洁和我是学校微机兴趣小组的成员,组成第二小组,负责查阅武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然后我们又一起走进社会,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并做好相关记录。  
(二)第二阶段:开展调查研究
  1、查找资料:
第一小组负责上网或去音像店查找有关中国武术方面的录音影像资料,并对所搜集的片段稍作讲评,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影片中反映出的武术知识和内涵。我所在的第二小组中先是上网查阅资料,然后我们又去了校图书馆或新华书店查阅资料,了解武术的内涵、起源、发展、特点和作用等理论知识,并进行分类整理。  
2、参观奥峰武校:
奥峰武术学校是我县唯一一所由市、县文教局批准的专业性武术学校,是我县武术事业的龙头。因此,我们活动小组一起来到奥峰武校进行实地参观调查。通过对武校教练谢畅卓的采访,了解武校的发展情况及武术在本地的传承情况,并向武校教练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武术动作。
 3、走进工人俱乐部广场 
&工人俱乐部广场是一个全民健身、娱乐的集中地。每到清晨和傍晚总会有许多中老年人不约而同的来这里锻炼健身,其中有扭秧歌的、跳舞的、打球的,也不乏有些人在此练练武术,如打拳、舞剑、练太极等。为此,我们来到这里,通过对武术爱好者的采访,与武术爱好者的交流,了解他们对武术的认识及学习情况,进而了解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  
4、学习武术,感受武术精华
王子宜是一个从小习武的孩子,为了满足我们对武术的兴趣,老师让他教我们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套路,其他同学也跟着我们学了起来。刚开始时,觉得好难啊,腿疼的厉害,动作怎么也做不到位,但是没有一个同学退缩。瞧,我们练的多认真呀。
通过几周业余时间的练习,渐渐地我们的动作越来越标准了,我们学会了五步拳和简单的太极拳。看,我们还像那么一回事吧。今年五四青年节,我班的武术表演还获得了二等奖呢。
 第三阶段:总结整理,筹备汇报课。通过近一个月的实践活动,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将所有材料汇总,整理成汇报材料,同时每个同学准备好一篇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准备在活动总结课上汇报。
第四阶段:活动成果展示
第一组展示活动成果:(李旭、张裕、杜冬雪)  
第一组展示的是《精武门》和《李小龙传奇》中的精彩片段,这是代表中华武术的精魂的两部影片。并附简介:  
《精武门》:一个被翻拍了无数遍的经典“民族之魂”,影片介绍的是民国初年的上海,黑道纵横,群雄割踞,列强更是虎视眈眈,十里洋场的奢华背后却蕴藏着一幕幕传奇.武学宗师霍元甲在上海设馆授徒,机缘巧合下救了初入黑帮的陈真,并收为弟子。岂料真的黑道身份却为平静的精武门带来了巨大变数……中日之战如箭在弦,国内反日情绪高涨,元甲屡次破坏日本侵华之阴谋,后被日本军阀设计毒杀,陈真与众同门为保卫精武门与日本人奋起周旋,以大无畏的精神唤醒沉睡的国人……  
《李小龙传奇》:李小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天下无敌功夫,而在于他让中国功夫走向了世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李小龙成就了一个传奇,成就了一个经典,也为中国电影、中国功夫走向世界并被世界认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表现出的民族大义,忠肝义胆,他对发扬中国&武术的贡献,也必将为中国人永远铭记!  
第二组展示活动成果:(左洁、王子宜和我)
1、武术的内涵:武术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p打p摔p拿p跌p击p劈p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p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2、中国武术的起源: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人们都认为武术起源于战斗的需要,可是《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
3、武术的发展史:武术自创立之初,多少能人志士,凭借自己的习武经验和聪明才智,悉心研究,大胆创新,所以才有了武术的各门各路各种套路。从最初的击和刺简单动作,历经几朝几代,内容不断发展完善。周时《周易》,产生了太极学说,奠定了中国武术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剑术得到空前发展,所以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宋元时期,民间武术兴起,武术呈现繁荣景象。明末清初,武术得到很大发展。太极拳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资质聪慧,刻苦勤奋好习武,因生不逢时,无法书报国之志,故隐居乡间,立志创一套拳谱。他博采众长,始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流传于世。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首届国际武术节的举办,更是拉开了中国武术的大旗。“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4、武术的特点:(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 (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 (3)广泛的适应性;  
 & 5、武术作用:(1)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2)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 (3)竞技观赏  
   &&&&&&&&&&&&(4)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 6、中国武术的精神:“文有文风、武有武德。”武术精神要培养习武者助人为乐,积极进取,主持正义,不怕邪恶的奋斗精神:培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兼容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敢于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和爱国主义精神武术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而“仁”与“和谐”思想则是武德的核心。  
参观奥峰武校日记:
放学了,我们来到奥峰武术学校,馆长谢畅卓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先后参观了武校的办公室和练功房。办公室里陈列着该校多年来取得的荣誉成绩,有奖碑、奖牌,更有奖状和证书,一个个光荣称号让我们赞不绝口。练功房内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正在刻苦的训练,听馆长说,来这里习武的大多都是中小学生,有的是出于对武术的爱好,有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他们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来这里学习武术,其中最长的己经学了十来年了。听着听着,我们不由得对这些同龄人或小弟弟小妹妹们投去羡慕的目光。
出于好奇,我们也请教练教我们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动作。教练先给我们讲了关于武术的基本功的拳术套路。长拳的手型主要有拳、掌、勾等;步型主要有马步、弓步、仆步、虚步、歇步等;手法主要有冲拳、推掌、架打等;腿法主要有弹腿、蹬腿等。几个简单的动作之后,教练教我们学了健身拳。健身拳由12个动作组成。其中包括拳、掌、爪、勾、肘的打法和脚踢、头撞、按摔等技法,内容丰富。
(一)起势:挺胸、收腹、两腿夹紧。  
(二)戳掌冲拳:戳掌要伸展有力,跪步要平稳。  
(三)抽拳弹踢:抽拳弹踢要同时,动作要有力。  
(四)进步蝶掌:连续上步要连贯,蝶掌推出要有力,两掌根上下相对。  
(五)转身按摔:上步勾手要迅速,左转身下按要拧腰。  
(六)提膝架推:架推双爪,两肘均要微屈。  
(七)分拳前撞:双拳后摆要有力,前撞要收下颌。  
(八)托撞双肘:双拳握紧,两臂夹紧上托。  
(九)跳步顶膝:跳起要轻,下拍前顶要有力。  
(十)转身横打:插步和收拳要快,转身与横打拳要同时完成。  
(十一)转身插掌:左转身、插掌要同时完成。  
(十二)收势:分掌要舒展,收拳、转头要迅速。  
工人俱乐部广场见闻:
我们组负责在工人俱乐部广场采访、参观。早上6:30分,我们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广场,原以为来的不晚,可是广场上锻炼的人却己经有了不少。中间的一群爷爷奶奶正在列队整齐的跳“元极舞”,动作简单容易,轻松舒展。 在广场南面,有一群年轻的叔叔阿姨伴随着动听的音乐,跳起了交谊舞台,广场东北角,有几位中老年人在练太极,在优美的旋律下,他们时而柔和,时而刚毅。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动和健身项目,它内刚外柔,刚柔相济,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练习和保健。旁边舞剑的中年人们,舞动手中的长剑,剑穗随着身体的动作而翩翩起舞,动作轻快、敏捷、洒脱、飘逸、灵活多变。趁着他们休息的时间,我们小组成员走过去和这些健身的人们攀谈了起来。我们了解到这些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每天都会来这里晨练,练习武术能使我们强身健体,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看着这些武术爱好者脸上自豪的微笑,我们看到了中华武术在这些中老人身上的传承,让我们忠心的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四、心得与感受的交流会(各抒己见,畅谈心声)。  
 杜冬雪:这次活动,让我对武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左洁:这次活动,让我们从课堂走向社会,使我们接触到许多新鲜的知识,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知识。
王子宜:在学习武术过程中,我明白了做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更要有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将来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做到这些。  
李旭:综合性实践活动既让我们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更是愉悦了我们的身心,培养了我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五、活动反思:此次综合实践活动在我们分工协作,共同努力下顺利结束了。在活动中,我们既增长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同时充分感受到了体验探究的快乐。  
教师点评:  
中国功夫源远流长,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为中外所瞩目。几名同学选取这样一个带有爱国主义色彩的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活动中,同学们根据现有的资源、途径,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进行调查、访问、考察等,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研究性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实施年级:八年级  
学生姓名:李鑫淼、左洁、张裕、李旭、王子宜、杜冬雪
指导教师:许宏伟
Re:武术――中华魂
[ <span id="t_-8-9 21:05:20 | By: 轻轻(游客) ]
要好好发扬我国的武术事业,强身健体,还能自我保护,一举三得!!!
个人主页 |
发表评论: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吴式太极拳(莱州)
  整理者 綦连荣 刘茂松
  吴氏太极拳源于杨式小架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全佑(),后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与其弟子王茂斋()一起加以改进修润而成。它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武术界素称&南吴北王&。以柔化著称,斜中寓正,松柔轻灵,严密紧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
  王茂斋,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人,于十九世纪末在北京的麻刀铺学徒,有幸师从于全佑,得其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一生弟子众多,遍及北京、山东、东北等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王杰、赵崇佑、杨禹廷及同村人修丕勋等。
  修丕勋(),字朱臣,莱州市大武官村人,自幼酷爱武术,尤擅八卦,二十余岁即誉满乡里。后慕名拜入王茂斋门下,入京学艺,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终得吴式太极拳之真传而获大成,为王茂斋先生之得意高足。
  修丕勋身怀绝技回到莱州,致力于吴式太极拳的传播,使得这一武术奇葩在莱州遍地开花,并传播到全国乃至海外。1934年,掖县国术馆成立,县长刘国斌亲任馆长,修丕勋任教务主任,一时间太极拳弟子遍布莱州,现流传于此的吴式太极拳老架,均师承于他手。新中国成立后,修丕勋先生曾任掖县政协委员,多次协助体委筹办武术赛事,年逾七旬,仍亲自出场示范表演,深得乡民们的爱戴和弟子们的尊崇,为吴式太极拳在莱州的发展和武术事业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修丕勋先生太极功夫炉火纯青,深不可测,一生弟子数百,得其真传者有其长子修良、次子修占及温铭山、孙镜清、周风岐、战波等。
  修占先生生于1947年5月, 14岁随父学习吴式太极拳,擅长太极刀、麻眉刀、太极剑、太极枪、太极棍,现任莱州市吴式太极拳协会会长,莱州市振武馆馆长,莱州市武术协会特别顾问,莱州市中华武校武术顾问。他继承了吴式太极拳衣钵,其业绩于1994年被编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2002年被编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2005年被评为&烟台市十大拳师&,2007年5月受邀赴京参加第九届国际武术锦标赛开幕式武术表演,为传统吴式太极拳之正宗传人。
  传统吴式太极拳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即拳架、推手和器械。拳架共有90式,去掉重复的式子,共有37式,分别为: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高探马、搬拦捶、如封似闭、抱虎归山、十字手、肘底看捶、倒撵猴、斜飞势、海底针、扇通背、撇身捶、云手、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捶、左右打虎、披身蹬脚、双峰贯耳、翻身二起脚、野马分鬃、玉女穿梭、下势、金鸡独立、上步迎面掌、转身单摆莲、搂膝指裆捶、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迎面掌、转身双摆莲、弯弓射虎。
  吴式太极拳的推手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包括颉⑥邸⒓贰&四正&,采、、肘、靠&四隅&。其器械包括太极剑、太极十三刀、麻眉刀、太极枪、太极四杆、太极棍,内含超强劲力,非高师亲授指点且下大力苦功者难以掌握。
  吴式太极拳自创始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它突破了&壮欺弱、慢让快&的传统思维限制,创造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小力胜大力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方法,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凡智慧和处世之道,博大精深,融技击与健身、养生于一体。如今,在莱州传承的吴式太极拳依然保持着原始风貌和本真精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悠久的历史性、厚重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文化性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相信这一百年绝活能够更加鲜活地传承下去。
  梅花摔手螳螂拳(牟平)
  整理者 葛笑蕾
  摔手螳螂拳由清末民初年间绰号为&铁臂摔手孙&的武师所创,因由梅花螳螂拳衍生而成,故又称&梅花摔手螳螂拳&,主要流传在牟平一带,是搏击性、实用性很强的一个拳种。
  该拳除有梅花螳螂拳拳论的&七长八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之要外,另有摔手螳螂拳的&十二纲要&,即&黏、粘、贴、来、叫、顺、送、提、拿、封、逼、帮&十二字。它以摔手为拳之精髓,讲究刚柔相济、松沉结合、后发制人,出手以剪刀手招架,随手而进,肘进反崩手。技击以反手为正,手背击打连环出手。
  它的身法要求为六节齐开(手指三节,手掌、前臂、上臂),十三节齐动(指头、颈、躯干、左右大小腿、左右脚趾各二节)。手法要求为快、疾、准、猛、重,或比喻为软柄重锤,出似炮弹出膛,准如李广射箭,轻似燕子抄水,快似流星赶月,身似游龙腾空,主要手法为&钩、掳、采、挂、摔、崩&。摔手要求侧身探臂,用前臂抖摔手腕,以手背着力向前远击的动作,发劲似鸡啄米,以摔出松柔,着地刚脆为妙,出手为掌,回手变为勾。
  梅花摔手螳螂拳的步法以&寸、垫、过&为主,其传统套路有截手插锤拳、四路奔打拳、崩步新架、拦截、梅花小虎燕、大小翻车拳等入门初中级拳,亦有白猿出洞拳、白猿头套拳、九打连环锤、螳螂八肘、锋矛圈、飞虎截路、螳螂摘要、大拍案拳等高级名拳。此外,还有徒手对练套路,称为&揭手&对练(进攻与防守),器械对练套路是单刀对拐子。器械除有刀、枪、剑、棍、九节鞭之外,还有双刀、双拐、双钩、双手剑、三节棍、卧龙仆、五股钢叉及流星锤等。
  梅花摔手螳螂拳历经岁月洗礼,顽强地繁衍生息,愈加焕发光彩,在全国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欣逢盛世,系统地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对于继承、弘扬这一古老拳种乃至光耀中华武术有着很大的意义。
  南T山六合棍
  整理者 马咏梅 揣志国
  我国历史上&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讲述了少林棍术的神勇无敌,而在烟台福山区的南T山村,明崇祯年间诞生的南T山六合棍法,也是威名远扬,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上马是枪,下马是棍,没有招架之防守功法,讲究以攻为守,对方来袭,我亦同时出击,靠棍在出击中的旋转滚动化敌攻势,同时出棍击敌,有&天下第一棍&的美誉。
  南T山北距福山城4公里。先有葛、宁、周三姓在此居住。明崇祯年间,于姓由河南省固始县迁此,因在土山南,故名南土山,后演变为南T山。相传,福山南T山六合棍于明末崇祯年间,由河北沧州人氏于秋传入。初始作为家学,仅限于南T山村于氏家族。至清乾隆年间,该村传人于j(于应龙)重修棍谱,打破门规,对外授徒,使其一度流传于福山、芝罘、海阳等周边县区,社会影响逐渐扩大。后流传于全国各地,并远及俄罗斯、美国、韩国等。当年,每逢太平顶山会,南T山都要选派36名棍术高手维持秩序,足见其威勇八面,社会声誉和知名度俱佳。
  福山南T山六合棍术初有棍谱,徒有名目,注释未详,传承中出现颠倒错乱,擅自涂改的现象。至清道光年间,于应龙重整修订,作《序》与《论》,使之完整统一。《枪棍拳谱&六合棍谱》首句即云:&福山南T山村于氏祖传棍法&。而《枪棍拳谱&六合棍谱》仅为福山南T山《六合棍谱》中之一部分,其渊源关系不难分辨。
  南T山六合棍因有&六合(六大套路)&而得名,其以齐眉棍为器械,用白蜡杆制成,粗有盈把,棍竖直与人眉高度齐。六合棍术总分六合,第一合13动,第二合20动,第三合22动,第四合15动,第五合21动,第六合35动,总计126个动作,均有明确的动作名称和动作要领。六合棍操练起来,丝丝入扣,圆活完整,自成体系。它博采诸家枪法之长,挑、刺、劈、撩、扫,交替变化,使敌防不胜防。其分阴阳,合八卦,虚实分明,进退有法,快慢有理。棍内藏枪,机智灵活,变化无穷,配合身法、步法,勇猛刚健,体用兼备。
  南T山六合棍术要求习练者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握法灵活,梢把兼用,上下相随,达到身械合一的境界。它自创始以来,历经社会动荡,传留至今,实属珍贵。如今在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激励下,当地有关部门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深入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取得了可喜成果。
  戚家拳
  整理者 李慧莹
  戚家拳,要从戚继光和&戚家军&说起。
  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杰出的民族英雄。明朝嘉庆年间,倭寇猖獗,国难当头,戚继光率领将士历十余年荡平倭寇,固我海防。他结合练兵与平倭的实战经验,从民间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了三十二个姿势自编成拳路,称作《拳经》三十二势,编入《纪效新书》卷之十四,即&拳经捷要篇&,作为&戚家军&操练刀枪剑棍诸兵器的&武艺之源&,后世称之为&戚家拳&。戚家拳法古朴无华,极具实战性,深得士兵喜爱,后来流传到民间也是强身健体、防范自卫的实用拳法。
  戚宝祥,山东蓬莱人,戚继光的第十四代世孙,戚家拳传承人之一,他根据家传及戚继光《拳经捷要》整理出戚家拳现代演练套路。原有的三十二势拳法,仅有23个固定式架图谱,没有过渡动作和说明,戚宝祥经过多年的研究磨练,承上启下,对其原有构架加以充实、完善,最终形成了现代戚家拳六十势的演练套路。戚家拳势架完整,结构紧密,刚柔相济,技法丰富,踢、打、摔、拿、跌、劈、崩、砸、冲、扫、挤、靠、缠、挑、弹、挂等无所不包。每个拳式,每个动作,都有着实战的技击攻防含义。长期习练此拳,能够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战斗品格。
  戚家拳在中华武术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有着研究利用价值。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曾在大型纪录片《中华武功》中详细介绍了戚家拳,片中讲述流传在浙江台州地区的南拳至今保留着戚家拳若干特色,戚继光的拳法理论,还通过南方武术家陈元S传播到日本,进而形成日本柔道的前身&&柔术。日本十七世纪古籍《拳法秘籍》中说:&今世所谓之柔术也,于《武备志》中称手搏,在日本开始有此事,是近世有陈元S者。&柔术之得名,是来自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载的&活著朝天,而其柔也&。
  应该说,戚家拳是我国海防文化和蓬莱精武文化的产物和突出代表。它目前仍在&戚家军&当年征战过的浙、闽、粤沿海地区以及戚继光故里蓬莱一带有少量传承。深入地挖掘、整理和研究它,对于大力弘扬海防文化、精武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着特殊的意义。
  螳 螂 拳(海阳)
  整理者 于国光
  螳螂拳在海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传首创人是王郎,王郎详细情况,传说不一,后人各执己见,至今也没有发现确切的考证资料。但有人曾提出,李秉霄就是螳螂拳的创始人,而王朗、大盗、福居禅师等人物皆是李秉霄的假托。因为大多数创拳人或其它门类的创始人为了避嫌,或因自己年轻、名头不大或者年代较近,都要假托一人或数人,并把年代尽量前移,以提高在武术界的地位和知名度。
  据《海阳县志》记载:&李秉霄祖居大嵩卫,后徙莱阳县,清嘉庆初年外出学艺成名,重返海阳,螳螂拳遂传入县境。&李秉霄成艺后,授传莱阳(赤山)赵珠,赵珠又传授给海阳(榆山夼)梁学香。1985年版《海阳县志》载:&&&梁学香拳术功底深厚,有创新精神。学艺之初,螳螂拳只有&崩扑&、&乱接&、&分身八肘&三个套路和单手动作。至中后期,梁从各个套路和单手动作中取其精华,创编成&摘要&,使螳螂拳进一步发展提高。梁赴省城参加武林赛艺,获亚元奖&&&艺成后,梁四十多岁开始收徒,改单传为广传,游走烟台、济南、北京一带,堂号为&德顺堂&。梁学香亲传弟子若干,其中著名弟子有17名。在梁学香的极力推广下,螳螂拳在海阳、莱阳、栖霞、牟平一带得以迅速传播,成为烟台地区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优秀拳种之一。
  螳螂拳模仿了螳螂捕食时攻守兼备的灵活动作,取其意,用其巧。它强调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押膝。其动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数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疾如暴风骤雨,慑人神魄;柔若微风摆柳,缠绕不脱。既有气魄雄伟、勇猛顽强的搏斗风格,又有舒展大方、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实战时,讲究以巧胜拙,以快打慢,以守为进,放长击远,虚实结合,刚柔相济。
  自螳螂拳传入海阳后,历代传人都以&崇尚武德&为首要,以&强身健体,除暴扶弱&为宗旨,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安宁做出了贡献。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海阳、莱阳等地的螳螂拳武林高手,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展现了胶东人的赤胆威猛,演绎了一段段传奇故事。现在我们加强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而挖掘和发扬胶东文化精髓,更能为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贡献力量。
  螳螂拳(莱阳)
  整理者 尹忆军 李春峰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郎所创,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经过历代武术家们的总结提炼和演变创新,螳螂拳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被列为全国武术竞赛项目。
  相传,王郎偶见螳螂捕蝉之景,察其闪展腾挪、刁勾缠挂之技,细心领悟,又吸收了古传十八家手法的精华,苦心钻研,历经实战,终创螳螂拳法。
  王郎之后,螳螂门曾在莱阳一带传承。有史可查、有谱可考的首位传人便是莱阳小赤山人李秉霄。据莱阳人崔寿山在民国初年编写的《螳螂拳谱》记载:&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文学士也。赴秋闱不第,抛却毛锥子,匿迹山泉,其所c交游者,皆一时侠客,公得异人传,能兼取内外两家之长而兼之,独于螳螂之术得其精粹。然志在云游,不欲以姓名示人,故人皆未能识。&上述李公即是指李秉霄。《莱阳县志》记载:&得其术者,惟赵珠&。&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传海阳于山夼梁梦香(即梁学香),梦香传化龙(姜化龙)&&化龙则传赵格庄宋耀坤(宋子德)&。
  宋子德一生授徒极多,然能承其衣钵、得其真传者,仅有名震武术界的&三山、两亭、一郝&。&三山&即莱阳的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两亭&是指宋福亭、赵玺亭两人,&一郝&是指烟台郝家梅花螳螂拳。此外,成绩突出的还有弟子纪春亭、&铁胳膊&姜玉龙、姜吉和等。
  从莱阳史料记载和传承谱系看,螳螂拳在最初时(从王郎&李秉霄&赵珠&梁学香)是不分什么流派的,但从莱阳地域传出后,由姜化龙、宋子德、崔寿山、王玉山先生于清末民初到烟台、青岛等地传授嫡派螳螂拳,传授场所遍布胶东大地,由于习练者众多,逐渐发展为四大主要流派,分别是:莱阳&三山&一脉的太极螳螂拳,烟台郝家的太极梅花螳螂拳,烟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拳,龙口、招远林世春一脉的六合螳螂拳等。另外,还有十余种小分支的螳螂拳分布其它地域,也十分有名气。
  螳螂拳作为著名的象形拳,具有快速敏捷、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独特气势,手法变化多端,异常迅猛,常令对手无可防范。坚持习练螳螂拳,对于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作用极大。
  具有悠久历史的莱阳螳螂拳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佳话,至今人们对此津津乐道。1933年春,莱阳国术馆馆长李昆山在中央国术馆(南京)举行的全国国术国考中名列长兵器第一名,荣捧&银盾奖&,蒋介石曾为其亲书金匾&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李昆山后任西北军武术教官并兼任山东省西南乡农学校校长。相传,他在任西北军武术教官期间,曾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大刀队,数名螳螂拳师加入其中,在西北抗日战场上痛击日本侵略者,威震敌胆,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历史的长河中,螳螂拳博采众长,生生不息,一代代拳师们和广大习练者不懈地追求其至高境界,不断演绎着威振四海、光耀中华的传奇故事。
  螳螂拳(栖霞)
  整理者 李朝莉
  螳螂拳是一种由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传统拳术,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螳螂拳最早的记载为清道光年间海阳人梁学香著的《可使有勇》。有史可查的传人,便是莱阳小赤山人李秉霄。之后是赵珠、梁学香、姜化龙、宋子德等。在梁学香和姜化龙时代,螳螂拳先后从海阳、莱阳逐渐传至栖霞。当时,梁学香在栖霞铁口宋家埠传孙英及其四子,其中以其四子为嫡传,集大成者为其孙子孙忠民。
  梁学香的徒弟海阳人修疑圃蛟谄芟记抛庸荡濉⒛戏淮(后改聚奎)等地教习梅花螳螂拳。桥子沟村的传承人为&杨家五虎&,即:杨学海、杨学珍、杨学武、杨振宝、杨德常;南坊村的传承人为&三米一邹&,即:米华彩、米华国、米卓福、邹良。姜化龙则在栖霞城区和桃村一带收徒传艺。螳螂拳的另外一支是栖霞筐里村战德在观里东南庄、纸房一带传习的小架螳螂拳,传人有张洪锡、衣寿春等。在栖霞臧家庄镇东杏山村,姜化龙的徒弟冯环义在此传习八步螳螂拳,徒弟有卫笑堂、卫延义、卫庆善等,后来卫笑堂在台湾将八步螳螂拳发扬光大,传向世界各地,成为最有影响的螳螂拳种之一。
  螳螂拳在它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独特风格。目前,在栖霞比较盛行的有梅花螳螂拳、小架螳螂拳、八步螳螂拳。太极、七星与六合螳螂拳也有传承,但传人较少。
  梅花螳螂拳拳法紧凑,刚柔并济,长短兼备,上下交替,内外拉接,变化莫测,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并且活中具快,快中具稳,动作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弱、快而不乱,发力快速准确,是一门既具勇猛顽强战斗精神又有优美艺术性的精妙拳法。目前传人有王胜其、张传德等。
  小架螳螂拳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其内容有理、拳、械、功、术、用。在发力上讲究起、发、顺、达,即: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达于稍。在运用上讲究松沉、弹抖,发放自如。其结构架小紧凑、手法密集、劲整力圆、周身一体、打防同步、变化无穷。目前传人有张仁九、单金生等。
  八步螳螂拳是在传统螳螂拳的基础上,结合八卦拳以及形意、通臂拳而创成的一套新的螳螂拳种。因其基本练习动作是八个式子和八个步法,故而将其命名为八步螳螂拳。八步螳螂拳融合了八卦的身形圆转、通臂的松柔绵长,以及形意的准、狠、直、捷等精要,强调连削带打,意即迎着对方的攻势,再以相对的连续手法给予攻击,将对手逼入绝境而无法招架。八步螳螂拳目前在台湾非常流行,在大陆只有栖霞市中桥镇东杏山村一带有传人。目前传人有卫学光、卫崇光等。
  螳螂拳繁衍数百年,是胶东文化的结晶,弥足珍贵,如今更在栖霞这片奇山秀水上发展开来。
  螳螂拳(市武协)
  整理者 佘世烨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仅拳谱记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集大成者。
  螳螂拳发源于山东烟台地区。烟台自古尚武之风盛行,拳坊林立,习练螳螂拳人数众多,加上烟台开埠较早,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螳螂拳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先由烟台传播到青岛,而后盛兴于整个胶东半岛,再北传到东北三省以及京、津、河北等地,南传上海、广东、香港、台湾等地,以及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享誉中外,影响极大。
  关于螳螂拳的起源,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都认同明末清初的胶东人王郎为祖师。传说王郎偶见一蝉与一螳螂相斗,蝉虽有六足但不能胜螳螂两臂,甚为惊奇,并捉回用草秸戏之,细细观察其两臂勾、劈、刁、截等技法,朝夕仿练,融入拳理,自创出螳螂拳。后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通过历代拳师们的习练完善,至清朝光绪年间逐步形成了七星螳螂拳、太极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四平螳螂拳等诸多流派。
  螳螂拳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的武功体系和极高的实用价值,更以其独特的手法、空灵的劲道、精妙的拳理,令无数江湖豪侠、武学志士为之倾倒,苦苦追寻,被称为秘手螳螂。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螳螂拳,它是在&螳螂之勇&、&螳臂挡车&的尚武精神统领之下,历经数百年沉积而成,并吸纳了中国武术发展各个时期众多的武术流派绝妙技艺,也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力、传播最广以及最具知名度的拳种之一。
  作为螳螂拳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的烟台,传承着螳螂拳的诸多武术文化和技术遗法,流传着许多螳螂门宗师、拳师的佳话美谈,像早年上海的精武体育会四大教头中就有螳螂拳师的身影。为发扬光大螳螂拳文化,自2004年以来烟台已成功举办八届螳螂拳武术节,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螳螂拳高手云集烟台,以拳会友,搏艺竞技,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背拳
  整理者 佘世烨
  通背拳是我国武坛上久负盛名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武术之一,流传十分广泛。主要流派有: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即祁式通背)、独流通背、太极通背(即洪洞通背)、五猴通背等。
  通背拳就其源流而言,传说不一。有文字记载通背拳与武当拳名师张松溪有传承渊源,不过创始于何年,由何人所创,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史料均无详细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动作而著称。伸臂动作要力由背发,通过肩、肘以达到指尖,所以要求背、肩、肘协调,用力伸展,并非单纯地伸臂。
  通背拳的风格特点是:大劈大搓,放长击远,粗犷豪放,凶猛沉实,雄浑有力,舒展大方,而又内外兼顾,刚柔相济。
  通背拳打法独特,攻防合理,巧妙运用了四两拨千斤技法,具有较强的技击性。通背拳的技击含义不但体现在单操、单练的各种动作操法上,而且在套路的演练中都具有这一特点。通背拳具有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攻防技术,这些技能既可增强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又是防身自卫并直接运用到实战中的格斗本领,堪称中华武术的一支奇葩。通背拳基本内容包括:六路站桩、六路形桩、拳法套路和器械。
  通背拳在烟台的传承当属赵振生(原名林玉浦),栖霞庙后镇姜家沟村人,是烟台最早的、唯一的通背拳传承人。1951年,赵振生来到烟台,成立赵振生武术社传授通背拳技艺,传人众多,高手辈出,使得通背拳在烟台生根繁衍,为通背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初再立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