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ne pi 3.14159266与道的关系

《词玉十雕》》(中)
  《词玉十雕》(节选):自由写自由好,自由可以自由的写。戊栉恣莜币冉晓谀戥欤布渍游侍咿迢字染砝啧。写的是什么?看不懂不明白。看不懂的不是字,不明白的是文字。写得过于自由反而失去了写的价值和意义。读一读,原来是“物质自由必然小于等于不自由是一条自然法则”的同音异字排列组合。写文章不过平常之事,没了章法也就无以成章。自由自有自由之道,物质世界真的存在以上所谓的一条自然法则吗?自由与自然一字之差,自由的内涵或许就埋在自然的倒影底下。冥天想地观宏察微,星系囿于宇宙限制,地月受于太阳控制,电子处于原子约束。物质世界一切仿佛都在看不见的不自由掌控之中,唯有宇宙是独立自由。姓名宇宙,别名自然,字存在,号自由,笔名永恒。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早晨地球对宇宙说我要自由,宇宙平静的说你就是自由;中午地球对太阳说我要自由,太阳疑惑的问你说如何自由;傍晚地球对月亮说我要自由,月亮忧愁的想那我该怎么办;深夜地球自言自语说我要自由……自由给人轻松舒坦快意,真要把自由一词说透肯定不会轻松容易。通俗讲自由增添物质个体的活力,约束保持宇宙世界的秩序;自由是个体对整体的张扬,约束是整体对个体的既定;物质世界自由与约束这对矛盾组合出了自然和谐。笔者领悟物质自由有三个要素:运动、存在和范畴,就从这三要素开始去体会自由一词。一、自由三要素之一运动,运动是自由的本分。自由是物质本质的另一种表述,物质是运动的,也是自由的。物质的哲学含义是自由,物理属性是运动。为何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为自然赋予了物质自由的天性。物质自由通过运动表现,运动要有比较。古代哲学描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是比较,阴阳相对而言,不是一成不变。没有阴阳无法言道,没有比较运动就无从知晓,也体现不出自由的意义。物质自由包含在不自由之中。自由之中得不到自由,只有在不自由之中才能获得自由。宇宙约束包容了整个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的秩序使得宇宙充满运动活力。不违背自然法则,充分释放物质自由,物质世界的运动会更加秩序井然。文学艺术需要自由滋养,古代四大名著经久不衰与现代样板戏昙花一现就足已证明,二者比较留下了许多沉思的深思。二、自由三要素之二存在,存在是自由的前提。所谓存在是指物质形态,物质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然界物质不断变化,遵守物质不灭,但是物质形态发生本质改变后,前一表现形式下的自由对后一表现形式没有根本联系,后一表现形式有新的自由内涵。古代植物历经埋藏变化形成煤炭、古代生物经过漫长演化形成石油,这些植物和生物走过了不同的历程,但谁也不会说植物是煤炭、生物是石油。植物和生物的存在肯定不同于煤炭和石油的存在。煤炭和石油燃烧后也会走上新的历程,去寻找新的自由。植物和生物不会追求煤炭和石油的自由;煤炭和石油不会要求像植物和生物一样存在。植物变化成煤炭、生物演化成石油表现形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改变了自由的前提,前者和后者都有自由但内容不同。《周易》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天下万物,各行其道。各行其道是物质表现形式与一定条件相适应的反映。物质的表现形式受一定条件影响,一定条件的反面就引出自由的第三要素范畴。三、自由三要素之三范畴,范畴是自由的基础。物质世界的自由都是相对一个范畴而言,这是自然法则。所谓范畴是指物质保持表现形式不发生根本改变的存在条件。离开了范畴谈物质自由要么言之无物,要么顾左右而言他。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源出“反裘负刍”,自由一词字面极具诱惑,不可被表面所迷惑。物质自由如果没有范畴界定,自由就会扑朔迷离失去方向。植物变化成煤炭、生物演化成石油的过程至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有三个不同范畴。从植物、生物的范畴,到变化过程的范畴,再到煤炭、石油的范畴,三个范畴一脉相承。物质变化的不同范畴有一定的连续性,物质自由的范畴也一定具有伸缩性。物质自由范畴的伸缩性决定物质有能动反应,释放自由可以提高物质能动反应能力。释放拓展人思维的范畴,能提高人的能动反应能力,从而激发创新,创造丰富的世界满足人的需求。自由的三个要素是运动、存在和范畴,自由的基本条件是存在和范畴。植物有植物的自由,煤炭有煤炭的自由;生物追求生物的自由,石油追求石油的自由。植物、生物的存在和范畴与煤炭、石油的存在和范畴各是两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能笼统一概论。人无疑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笔者剖析物质自由三要素,一是告诫自己自由不可以泛泛而谈,二是提醒自己自由肯定有自由的范畴。物质自由是自然现象,物质不自由是法则规律,合在一起是自然规律。物质自由必然小于等于不自由是一条自然法则,当然也是自然规律。不知写的对与不对,请赐教共勉,谁都有理解自由的自由。虽然笔者以上把自由放在笔尖,可还是远远没能懂得自由,仍然有不自由的忧愁烦恼,那是笔者庸人自扰。遗憾将自由说得此般艰涩,也实在不喜欢如此刻板,冷静解读自由也是表达对自由的企盼。笔者喜欢自由自在的沉思、无拘无束的谈说,还有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重复去撕一张张旧式的年历;喜欢夏日的树荫、冬季的阳光,闲散的漫步、静默的发呆,还有那五天二休、一日三餐单调的度过一个个平淡的日子;喜欢从乏味的日子中去咀嚼日子的节律;喜欢井然有序的自由。喜欢不过就是喜欢而已,不存在一致的道理。笔者降生在历史悠久的国度,文明的古老也是一种自豪;笔者漫步于新奇各异的蓝星,风化的沧桑同样还是美好;笔者仰望着难以言说的宇宙,苍穹的浩大让笔者倍感渺小。自由应该追求争取,自由需要呵护珍惜,自由还能这样去诗情画意:《自由》华夏有桑梓,还有黄土,足够耕耘播种自由;地球有江海,还有乡土,足可养育润泽自由;宇宙有天庭,还有乐土,足以喜悦收获自由。自由是个古老永恒的话题,谈说收尾之时仍有沉重遗憾之感,因为笔者想要说的还没有说出来。物质自由必然小于等于不自由是一条自然法则,这是本短文的中心命题。自由与不自由相对而言,说存在谁小于谁或谁大于谁着实难以理喻。笔者体会,哲学自由与不自由对立统一,精神世界自由与不自由此消彼长均等同一,自由是永恒的理想;物质世界自由具有单向性不可逆,物质世界自由小于等于不自由,自由是永远的追求。熵是热力学的一个概念,作为物理量熵的值总是大于等于零,作为概念熵可以表示有增无减,也可以代表不可逆转。熵概念尚未进入哲学范畴,但熵的概念范畴在扩展。物质自由必然小于等于不自由是熵的普遍真实反映,熵的客观存在不随人的意志转移。当然认识观点可以存疑,求同存异最终带给我们的将是发展。物理学有两个概念运动和力,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力?物理学至今并没有明确回答,运动和力是两个模糊的物理概念。笔者不厌其烦剖析叙述自由三要素,其实是借自由一词谈运动和力的概念问题。笔者理解,运动概念的哲学解释是自由,力概念的哲学解释是不自由。说运动是自由的本分容易理解,说力的内涵是不自由未必都能接受。力是维持宇宙之本,宇宙充满力和力量。力从不施加于本身,只施加于异体并企图去控制异体,所以说力的内涵是不自由。目前物理学认知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力: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力是相互作用,也可以说是相互控制。宇宙物质世界有许多看不见的手,并被这些看不见的手所掌控,所谓看不见的手就是力,也是不自由。力是一切运动的源泉,也是静止的源泉。因为物质自由必然小于等于不自由,所以牛顿、爱因斯坦才都有第一推动力的猜想。分析理解自由和不自由的内涵及关系,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研究运动和力的成因及关系,能加深我们对自由和不自由的认识。简要叙述笔者独立思考的部分观点,显得支离破碎,因为谈运动和力的概念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概念,关于时间和空间本质问题有待后文续叙。笔者认为人的观点都是学习前人独立思考的结果,观点出自何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拜佛不求自然灵,念经不读自会通。这句话相信您会读懂,读懂独立思考,读懂人生,读懂自由。自由是渴望的起点,不自由是希望的跑道,渴望和希望一起冲刺自由的终点。把自由谈得庄重严肃不如谈得轻松严谨。严肃呆板的是笔者,严谨活跃的是学术。《词玉十雕》(节选):学术唐《青龙寺僧院》有“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一句,宋《沧浪诗话》出“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一语,“开门见山”可谓源于唐出自宋。寻思“开门见山”没有“开门见路”贴切,开门必有路未必一定有山,习惯见山了不习惯见路,戏说开个头。学术可比喻为已经走过和将要去走的路。学术一词,学在前术在后。学是学问,术是技艺。学是术的基础,术是学的运用,故有不学无术一说。拆一拆繁简体学术二字。《无题》两手双捧二古符,单几独子一矮人。(繁体字學)囊中有物五笔划,前后无人七窍增。(繁体字術)头脑简捷三思清,矮人不低四肢伸。(简体字学)无行显术八拾点,有术藏行六笔陈。(简体字术)拆字不过文字杂耍茶余饭后而已。从学习、学说、学问、学术之学字头构造都有一“爻”来看,笔者不得不信服前人《易经》是群经之首的宏论,然而这个论太大,大得视而不见了。学术是个严肃的话题,用学与术组合成词,体现学术注重学与用结合的价值取向。学术是有系统的专门学问,表现为学说、观点或主张,一般经过研究探索、交流充实、成熟形成等阶段,多属于高等教育和课题研究领域。学术无疑是文化范畴,学术最终归宿会在文明中体现;文化包含文明,文明是文化升华的结晶,学术与文化、文明存在如此关系。早期学术常发端于哲学,哲学是研究宇宙奥秘和人生真谛的学问。宇宙奥秘通过物理研究去发掘,人生真谛需要逻辑语言去揭示。哲学启发物理学,物理学净化哲学;哲学指导逻辑学,逻辑学丰富哲学。我们建立起的各个学科,共同砌筑起人类文明。哲学一词是舶来品,在哲学一词诞生以前《易经》道学早千年就存在,哲学与道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切记是“哲学与道学”不是“道学与哲学”,前后颠倒有区别。生活中将老者同少者做片面比较,然后去贬低否定老者,这是世上最最愚蠢的。我们能说东汉中医张仲景不如现代医科大学生吗?相隔一两千年,这样比较既荒唐愚蠢也没有理智,实在是可惜。不过更可惜的是《易经》至今也尚未完全读懂,但其一较近分支卜卦却是经久不衰,且枝繁叶茂,真是匪夷所思;另一较远分支中医虽也经久不息,但枝零花落,实在令人堪忧。《易经》流传甚久源头不明、涵盖甚广界定不清、争议甚多褒贬不一,真真处于是是非非的尴尬境地。有方丈有一妙语“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功夫理是非”正可借来一解《易经》尴尬。不过学术问题却是一定要理是论非。笔者认为当前亟待理是论非的学术问题当有时间学说,此学说影响广泛的代表当属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三人。我们的时间概念与人类文化几乎同时产生,文化的发展使得我们对时间有了丰富的认识。中文时间二字,时指流淌的光阴,间指相连的时刻。科学解释,时是牛顿的绝对时间“延续”,间是牛顿的相对时间“量度”。我们的世界有许多概念并非物质,比如上和下,没有上物质,没有下物质;再比如距离和速度,没有距离物质,没有速度物质,也没有时间物质。然而如果您现在问什么是时间,您听到的回答一定会令您迷惑。时间是意识、时间是意识也是物质、时间是物质、时间既是物质也是意识等等等等,可谓五花八门,真是收获了不少“时间”。时间在人的思维里已经混乱不堪、模糊不清了。笔者回顾所了解的西方对时间的认知历程,体会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三者都有承认时间是意识概念,但是牛顿以后的二人都偏离时间意识概念,并隐晦提出了时间物质学说。从牛顿的时间“延续”和“量度”,到爱因斯坦的“时间变慢”、“空间缩短”和“时空弯曲”,再到霍金复苏“宇宙大爆炸”学说提出“奇点”理论得出“哲学已死”论断,寥寥三句即可扼要勾画出大师探索时间的脉络。哲学死了吗?哲学研究宇宙和人生,宣告“哲学已死”无异于是宣告找到了宇宙奥秘和人生真谛。哥白尼说“人们总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这是一种偏见。”哥白尼的话现在仍然具有意义。时间物质理论将带着迷途的羔羊走入深渊,时间学说不同将成为本世纪学术的分水岭。在物欲横流的时空,虽然宇宙奥秘和人生真谛离现实似乎越来越遥远,但是笔者相信哲学不会死去,死去的将是冠冕堂皇的学说。笔者隐约还记得“站台”和“车厢”与光的运动比较,开始了我们时间物质的“爱丽丝”奇异旅程。笔者拙文《沉思时间和空间》将“时慢”和“尺缩”比喻为“爱因斯坦尺”。倘若把时间当作物质研究,虽然物质不灭,时间物质理论总将坍塌也应为期不远。哲学中有相对论,物理学里没有“爱因斯坦尺”。对物理学笔者体会与疑问:第一,无论在静止系统还是在运动系统物理学相对时间不变,无论是过去物理学还是未来物理学时间的量度始终一致。“基本单位”就像“几何公理”一样支撑人类思维的桥梁。第二,静止观测与运动观测同一个物体运动,静止观测者视线与运动观测者视线垂直;物体运动的运行方向与运动观测者视线及运动方向平行。如果观测时间相等,那么1、物体运动的运行时间、运行距离、运行速度不因观测者不同而改变;2、物体运动的运行时间、运行距离、运行速度与静止观测者的观测运行时间、观测运行距离、观测运行速度相等;3、物体运动的运行时间与运动观测者的观测运行时间相等,物体运动的运行距离、运行速度与运动观测者的观测运行距离、观测运行速度不相等。4、物理学对物体速度进行过定义,物体运动的“运行时间”、“运行距离”、“运行速度”与观测者的“观测运行时间”、“观测运行距离”、“观测运行速度”属性不同,同类可以比较,不能混淆去进行物理速度运算或逆运算。第三,狭义相对论预言1:一根沿其长度方向运动的杆子的长度比它静止时的长度要短,如果杆子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杆子会缩成一较大质量的点(尺缩)。笔者首先存疑有这样的杆子吗?假设有这样的杆子,设杆子后端为A,前端为B,杆子运动速度增大,杆子缩短。一问是A靠近B,还是B靠近A?二问是A和B相互靠近吗?相对论如何回答这两个小小问题?回答前笔者提醒一下,点靠近点一定有力作用,力是矢量具有方向。补问力从何来?力作用与谁?再补问,“尺缩”计算公式从哪里来?有计算公式就一定正确吗?想要问的问题太多,笔者觉得以上问题足够反思了。尺缩的机理何在?笔者无知也无奈只能说臆想就让它自由臆想去吧。狭义相对论预言2:运动时钟的时率比时钟静止时的时率要慢(时慢)。先轻声问一句,谁有预言中的时钟,笔者想借三个一用。假如取来预言中的三个时钟,一个放进273度的高温容器中,一个放进常温容器中,一个放进零下273度的低温容器中,一天两天三天以后三个钟的时率一样吗?同样取来预言中的三个时钟,一个放在超高压容器里,一个放在常压容器里,一个放在超低压容器里,一天两天三天以后三个钟的时率一样吗?如果真有时间物质,说运动可以“时慢”,那么笔者说超低的温度也可以“时慢”,低温凝固了时间;还可以说超强的压力也能够“时慢”,压力压缩了时间。我们能这样说吗?可惜笔者借不到预言中的时钟,所谓“温度”和“压力”实验都是纸上谈兵。笔者认为速度、温度、压力等的差别都是反映环境不同而已,哪有什么时间变慢一说。我们懂得环境能够改变人,不一定明白环境也能够改变物和此物非彼物的道理。笔者幼稚关于“尺缩”和“时慢”,不知道是文字翻译误解了大师,还是大师误导了我们。人呀“习惯见山了不习惯见路”,现在明白为什么笔者要“戏说开个头”吗?在我们学术的道路上出现过一座座高山,它们是一道道风景。开门见山,山在陶冶人们时也会遮挡人的视线。圣哲穆罕默德说:“我能请动山。”山岿然不动。圣哲穆罕默德又说:“山不动我动。”笔者认为所谓“尺缩”与“时慢”是不同概念混合逆运算对比的“怪胎”,冠冕堂皇的学说迷惑了人的思想。“爱因斯坦尺”既是人为混淆概念的产物,也是人为设置陷阱的产物,光速不可超越迷糊了人的眼睛。最后提一个假设,如果一个物体(非光粒子)达到光的速度运行,这个物体一定会溃散化为新的物质,新的物质是什么值得思考,新的物质或许是光或许就是希望。笔者理解时间是周期过程、条件环境的一种描述,虽然周期过程、条件环境可以改变,但永远不变的是时间。物质的运动存在一个遥远的周期,这个周期太久太久,久得我们无法等候。时间的本质是周期,空间的本质是距离(摘自《沉思时间和空间》)。宇宙永恒存在从来不问时间,因为宇宙没有物质时间。长期以来我们关于时间学术的物理讨论,机构的冷静与民间的活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仿佛都在问“话筒”在哪里?无名氏曰: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笔者对言:天乃有道,逢凶也会自吉。相信科学的前途一定光明。忽然想去乌尔斯索普小镇看依撒克.牛顿......浩浩宇际比比皆是是学术,茫茫人海前仆后继继问题。《词玉十雕》(节选):问题笔者爱说这个问题、那个问题,这是笔者不懂问题。什么是问题?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问题”二字反过来念,谐音是“提问”,提问是人思想力量来源的无穷源泉。人生下来似乎就具备了提问的能力,人的童年特别好问这问那,这是人的本能驱使幼小的心灵去问这问那。人的本能是什么?笔者认为人的本能是求生和求知。人和动物在本能上相同的是求生,不同的是求知。动物只求生不求知,这或许是人和动物在本能上的本质区别。人求知的渴望越强,人性的表现越充分,这是人的求知定律。《西游记》很多人读过,知道唐僧的人肯定比知道玄奘大师的人多。唐僧取经路上艰难充满幻想,玄奘大师西行途中艰辛难以想象。玄奘大师强烈的求知欲使得他将生命置之度外一意西行,从而铸就了玄奘大师慷慨人生。人都是在求生和求知的过程中走完人生,没有人可以例外。对求生和求知的渴望不同,注定了不同的人生历程。无论求生或是求知都将成就人生。倘若定义“求生”加“求知”的和等于1,用大写R代表0.99999,那么玄奘大师在西去取经期间对“求知”具有R渴望,对“求生”只有1减R的要求,玄奘大师真是一位从古至今独一无二的奇人。笔者用数字去描述人生历程,因为数字没有褒贬之意、好与不好之分。影视明星与科学怪人,或许在求生和求知的渴望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同样都书写出美丽人生。人生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准则,因为我们不是克隆人。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不能回答,世上的人太多太多无法回答完整。人为什么要活着?可以这样回答,为了求生和求知,求生和求知共同支撑着人生。人生为什么不同?笔者回答人生相同,不同的不过是人心。人生若苦,常心定安。若苦有口,定安无心。问题问得好是门学问,问题答得好不是学问。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一定有人会回答得更好。换句话说问题的答案是个无理数,回答没有尽头。如果不喜欢这样表达,可以换成问答无限学无止境。人只有学会问问题,就不至于被别人有意无意说的假消息给迷惑。说个“新闻”,有人说外星人觉得地球人发去的信息很无聊,所以外星人懒得理会地球人。您也许曾看到过此则“新闻”。您相信吗?相信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笔者不相信。笔者不仅不信,而且有二问。“外星人觉得地球人发去的信息很无聊,所以外星人懒得理会地球人”第一个说这话的人是地球人吗?他怎么如此了解外星人?假设有一外星人纵了一个气(如果有外星人且会“纵气”的话),被地球人发觉。您说地球人会懒得理会吗?肯定不会不理。嗅到外星人纵气,就证明外星人确实存在,这将是一个天大的发现,您说对吗?笔者想这不仅是天大的发现,而且肯定会在许多媒体头版见到这一消息。唉!这样说来地球人岂不真是太无聊了,外星人纵气也值得大惊小怪?您可别小看无聊,有时无聊里也有不无聊的道理。反过来再一想,外星人也太不聪明了,怎么会不理会地球人的“无聊”呢?笔者默默想难道是我们地球人思维退化了?不会。肯定是外星人根本就没有开化。糟糕!笔者悄悄说的“外星人根本就没有开化”这句粗话,被一外星人听见。外星人回敬了笔者一句话,一句让笔者听不太懂的话:地球人的“愚人节”怎么这么多!笔者敬佩古代天文学家,也敬佩现代天文学家,天文学家让我们一点一滴去认识宇宙,从而丰富了哲学,启迪了人生。不过笔者觉得古代天文学家和现代天文学家有所不同,如果用成语来形容他们的不同,那么笔者选择“守株待兔”来形容古代天文学家,选择“盲人摸象”来形容现代天文学家。因此笔者更敬佩古代天文学家,“守株待兔”要有坚忍不拔的忍耐力,而“盲人摸象”只是似是而非的想象力。曾经一段时期,在翻阅的现代天文消息里,甚至在标题中十有八九会看到“也许”、“可能”、“推测”、“预测”、“推算”、“估计”等“盲人摸象”般的词语;现在则是多见到诸如,某某星球寿命还有50亿年、100亿年、200亿年,某某星球距离地球50亿光年、100亿光年、200亿光年等等。这样的结论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表现出现代天文研究对高端仪器的盲从而验证不足,偏离了科学的轨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亿年多久,只叹可惜。难道“占星术”在西方现代天文学中复活了?笔者不相信。笔者幼稚无知至极,愚蠢的感觉诸上列举的语言描述无异于古代《西游记》光怪陆离,说不如不说。还是从幻想回到现实、回到身边,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问题,比如说什么克隆精彩人生、克隆成功事业。难道“巫人”又回到了东方世界?笔者不相信。笔者想人或许可以克隆,克隆精彩人生、克隆成功事业纯属自欺欺人的鬼话,莫要当真。从《大唐西域记》到《西游记》,从玄奘大师到唐僧,笔者感叹独立思考的玄奘大师了不起;从“守株待兔”到“盲人摸象”,从风筝到航天器,为人类求生和求知而奋斗的现代航天事业更是了不起。问题一词二字,有问有题没有答。笔者恍然大悟,笔者为何要说问题一词。笔者常常自言自语:要研究问题,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个熟悉的老问题,也是个不熟悉的新问题。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来了;新问题解决了,老问题又回来了。一定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个突出的问题,这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里有问题的问题,问题外也有问题的问题,问题中还有问题的问题。一定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麻烦的问题,这个关键的问题。这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说问题一词,笔者好糊涂呀!问题问得好,茅塞顿开;问题问不好,不能自拔。关于问题这句话写的不好,笔者下面重写问题。问题论:所谓问题是主观对客观判断或发现前的疑惑感知。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找出事件(事态)的问题,主观对客观进行判断,此类问题多属人的范畴。比如电脑突然死机,为何死机?人体发烧,发烧是什么原因?研究这类问题简称“找出问题”;二是发现自然的问题,主观对客观的观察发现,此类问题多属自然现象。比如地球是磁体,磁性如何产生?地球周围存在磁场,为什么会有磁场?探索这类问题简称“发现问题”。第一类“找出问题”,问题凸显在先,原因分析在后。所谓先后是对人主观而言,出现问题后去找原因,没有问题去找原因,叫无事生非。所谓问题和原因如同铜钱的正反面,问题为正面,原因则为反面。所谓“找出问题”其实是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这类问题与人的前后行为息息相关,因为容易回顾描述事件过程,所以可以借助语言描述去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先把事件前后用语言简明扼要,再把事件过程用语言详细描述,二者比较容易找到问题原因。先把事件拆解,归一归类;事件成为问题一定有两个以上的原因,先假设有多个原因,再把原因归类,找出类别最相近的原因容易找到问题。问题的成因总是两个以上,一个不能算成因。问题解决好与不好与找出问题是两码事,通过周而复始的尝试可以逐步去理顺问题。第二类“发现问题”,原因奇异在前,问题解答在后。奇异的自然现象首先发现的是奇异,为什么奇异是开始去发现问题。自然现象从不随人的意识发生,而且自然的问题具有隐蔽性,只能通过观测比较去发现问题。先观测比较所有不同,再归纳不同发现相同。自然中不同不是问题,相同才是问题。发现相同再比照相关理论,相同与理论一致不是问题,相同与理论有别则是问题。归纳有别的原因,原因接近成因;成因通过自然检验,成因就是发现问题。心有灵犀一点通,思无问题两为难。所有问题从疑问开始,有问才会有题。问题的要义在问,问的要义一要简明,要有的放矢的问;二要择机,问的早了不好,问的晚了也不好;三要转折,总是直问不好,择机反问效果会更好。总之问题的问题在于方法,方法可以借鉴参考不可以复制克隆。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小宇宙,小宇宙里最不靠谱的事是格式化思维,格式化的后果是抑制思维遏制创新。小宇宙和自然界协调一致可谓阴阳合一,这是探索自然之始。说到小宇宙,自然联想到宇宙。整个自然界最富魅力、最具潜力的问题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光的问题。《圣经》记载上帝六天造物的第一天,首先造的就是光,第六天最后才造人(第七天休息)。笔者不知道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去安排,只是觉得光肯定十分重要,还觉得我们现在并不了解光。人研究光能够在物理学和数学等领域开拓进取,许多科学大师都有研究光的历程,所获硕果举不胜举。有学者指出现代科学是中世纪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奠基后开始,笛卡尔最著名的哲学论断“我思故我在”,切莫忘了笛卡尔还是一位研究光与眼睛的大师。沉思沉思自然界如果没有光,首先会是黑暗,然后将会是寒冷,进而使所以生命得不到延续,也许这就是上帝为什么首先造光的原因。神话传说自然有其存在之理。笔者认为光的问题既是宇宙奥秘的问题,也是人生真谛的问题,光的问题肯定是哲学问题。说光的问题是宇宙奥秘您肯定赞同,说是人生真谛您也许不同意。笔者只能解释说光带给人类的是光明,光的研究将一如既往持续推动发展人类文明。光是上帝的使者,光是生命的福音;光是新知的开始,光是人生的真谛。从光走直线,到光的反射和折射,再到光的干涉和衍射,光表现出波粒二象性;从光电效应,到光是能量传播方式,再到光速不可超越,光似乎显现出在质量和能量转换中的连续作用。我们对光的物理研究并不深刻,光的基础问题模棱两可,因此当今光的理论如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光的问题涉及范围极广,笔者从人的眼睛、概念理论、自然现象三个方面去罗列综合思考,主要是提出一些与光有关的幼稚疑惑,也许您认为还是无知的问题。十问光:1、人眼看见物体的过程需不需要时间?常识告诉我们只有物体表面的光线到达眼睛时,我们才可看见该物体。思考这个问题时应该剔除人大脑反应影响。2、人视线传递的速度是多少?人的视线连接人与所见物体一定存在距离,看见物体如果需要时间,那么视线传递肯定存在速度。3、人视线传递的速度大于光速吗?太阳光刺穿云层,人肉眼可以清晰见到射下来的束光,似乎表明人视线传递比光速快,不然我们看不到光的轨迹。4、视线传递与万有引力传递有什么关系?5、我们看到遥远的星星是真实的还是“海市蜃楼”?6、如果星座离地球数亿光年,我们能看到这个星座吗?看到的又是什么?这样问也许太抽象,以下问具体点便于反思。7、猎户座大星云M42肉眼可以看见,M42距离我们约为1500光年;光年是天文学距离单位,1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经历一年所走的距离,约等于9.46万亿千米。如果说猎户座大星云距离我们1500光年,那么我们肉眼看到的猎户座大星云,就是1500年前M42发出的光。难道我们看到的猎户座大星云是1500年的幻影?难道我们看到的猎户座大星云M42的光已经绕着地球走了无数无数圈?再问人视线传递的速度是多少?再问视线传递与万有引力传递有什么关系?追问视线传递速度大于光速吗?视线传递也同万有引力一样具有超距作用吗?视线传递不需要时间吗?8、视线传递速度与光速是什么关系?光速真的不可超越吗?9、天文望远镜放大天体的影像,仿佛拉近天体与我们的距离,所谓“拉近”的拉有速度吗?“拉近”的速度又是如何确定?10、人的视线、视线传递速度;光、光速;万有引力、万有引力超距作用;星光、光年等等概念以上的系列问题不值得我们去综合反思吗?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要去问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自圆其说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光的问题,也是尚未归纳清楚的问题。人生不可能没有问题,重要的是学会问问题,善于问问题。因为“提问是人思想力量来源的无穷源泉”,思想是人的本能求知的必然反映,也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问题问不完,答案答不尽。其实现代科学并非都是高不可攀不食人间烟火的“希格斯粒子”和“统一场”,冷静、客观、深入研究光的基本问题,解析光与人视线关系的基本问题,自圆其说光、光速和光年的基本问题,光将永远带给我们希望和光明。人类的希望寄托于教育,教育将点亮光明。人的教育“科不问学全题科学无问题,问是学题分科问题出科学”。《词玉十雕》(节选):科学“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文人一句千古绝唱,吟出顿悟的兴奋愉悦,却也道出些许科学奥秘。科学精灵常会亲昵思想自由且寂寞守候灯火之人。科学是什么?当然不会是来去无踪的精灵,科学追求常常表现为自由不止和寂寞不休。什么是科学?虽然我们的前人没有在中华文化鼎盛时去创建定义科学一词,但科学及科学精神在中国文明之中时常都有充分体现。不仅仅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如此,古书《周髀算经》、《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也是如此,即使在平常生活中茶丝瓷榫、琴棋书画等等,也都从方方面面体现了前人的科学。毫无疑问,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广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古代指南针和火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融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影响并推动了世界文明进步,对西方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同样也是功不可没。回顾往事,西方科学与东方古国结缘突显在两个特殊时期。科学穿着“赛先生的长袍”,在文化开始觉醒之初慢慢走近了东方古国大众生活;科学穿着“哥德巴赫的西服”,在文化历经灾难以后充分融入了现代中国大众生活。从“赛先生的长袍”到“哥德巴赫的西服”经历了近一个甲子,近百年后的今天,根深蒂固绵延两千余年的儒家温和世界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泛科学倾向,一是惟科学倾向。所谓泛科学倾向,即是科学的滥用,一切都用科学去标榜,科学的标签无所不在,贬值了科学内涵;所谓惟科学倾向,即是科学的武断,一切皆以科学去衡量,科学的标准无所不包,极端了科学内涵。泛科学的盲从稀薄了科学土壤的养分,惟科学的专横扼杀了科学萌芽的种子,两种倾向都是弊大于利、害大于益。两种倾向从本质上看都是对科学认识不清的结果,重新认识和解读科学具有现实意义。什么是科学?科学17世纪诞生在西方,但是科学从诞生至今尚未有公认的统一定义,科学真是个尤物。300多年来,世界各国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和阐述,因时而不同、因人而各异。科学无疑是个抽象词语,加之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用语言阐述总觉得是百密一疏、顾前遗后的憾事,左右都不尽人意。所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科学有不同解释。中文“科学”和“技术”组合成“科学技术”这一专有名词,简称科技。一般而言“科学”和“科学技术”是可以互相转变的概念。有时我们将科学说成是科学技术,有时也将科学技术说成是科学。笔者认为“科学”和“科学技术”虽然可以通用,但存在有区别。分清“科学”和“技术”的内涵,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去体会认知科学。圆周率是许多人比较熟知的数学常数,生活中广泛应用使得圆周率仿佛成为一个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特殊概念,笔者尝试借用圆周率来阐述“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如果我们将圆周率比喻为科学,那么3、3.14、3.1592654等等,则可以比喻为技术。从3到3.14,再到3.……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表现了技术长期的发展。无论将圆周率3.14小数点后精确算到成千上万、成万上亿、千亿万亿位位数,也都只代表技术进步,唯有圆周率π这个无理数才可以代表科学。笔者如此类比科学和技术,目的是想说明科学和技术有统一的内容,更有不同的内涵。我们将实践发现的科学原理用于人类其它活动之中,科学原理表现出来的就是科学技术。科学为体,技术为用。科学的纯粹抽象和技术的无限具象是二者显著的区别。科学原理相对恒定不变,可以理解科学是静态理念;技术水平绝对永无止境,可以理解技术是动态标准。科学是技术之母,技术是科学之实。一般讲科学起步之初,科学的基础在民间靠个人,科学重大发现常常是不见经传的民间百姓,后来发现者才获得科学头衔;科学建立之后,技术的发达在机构靠国家,技术重大突破往往是遐迩闻名的机构团队,后来新技术又成为应用专利。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大公无私而且无价,技术限制有别并且有价。科学发现没有规律性,不能去规划预定科学目标;技术发达存在计划性,可以去谋划既定技术进步。还可以这样去理解科学和技术,当今没有科学基础国家称不上所谓强盛,没有技术支撑国家不可能谓之强大。强盛则可能长久,强大却只是一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端技术开发不可偏颇。有科学没技术,科学将得不到持续发展;有技术没科学,终究也逃脱不了落后命运。从本质上认清科学和技术的差别,厘清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泛科学倾向和惟科学倾向,更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什么是科学?科学起源于西方宗教和哲学,经过西方文艺复兴后才逐渐形成知识体系。简单说科学这个知识体系自17世纪笛卡尔奠基始,基础是牛顿理论。科学涵盖广泛,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等,且科学体系庞大复杂,仍然在发展壮大,也在更新变化。科学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科学全面延展了人类活动。但是,如果把科学放入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之中,科学也就是一种文化。科学是在总结归纳东方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和创新而形成的西方文化,相对而言是近代以来西方代表性文化之一。科学的本质是文化,科学是人效法自然规律并用符号去揭示和表述。《易经》也包含着上古先人独特的自然阐述,可谓是自成一体的认知体系和部分失传的古老文化。《易经》源自何方神圣?这个问题几乎同人类源自哪里有一样的研究价值。中国是一个奇特的古国,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至少是3000年前的文字体系,文字一脉相承,世界上绝无仅有。《易经》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应该与中文属不同的文字体系,古人用中文阐释了《周易》,却并未得到《易经》的精髓。科学研究、挖掘、阐释《易经》对过去、现在、将来都有意义。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借鉴、平行交替发展,但不可以用一种文化去鉴定另一种文化,更不可以用一种文化去扼杀另一种文化。科学和宗教(基督教)在西方就是平行发展、同时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用科学去鉴定宗教显而易见是不理智的,同样用科学去鉴定《易经》认知体系也是一种不理智。科学用物理学原理去解释世界,宗教(基督教)用信仰(上帝)至高无上去解释世界;科学启迪人的思维,宗教净化人的心灵。科学和宗教两种文化同样都在丰富人的世界。我们懂得不能用科学去鉴定《圣经》的道理,为什么偏有人偏要用科学去鉴定《易经》,人觊觎控制他人之心昭然若揭,可惜被控制者却浑然不知,并欣然接受。文化在文化的奴役下终将会丧失已尽,何谈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那样的结局实在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和痛惜,也是人类文明的遗憾和伤痛。玛雅文明的消失就是文化奴役扼杀文化的真实写照,是玛雅永远的伤痛,也是人类永久的遗憾。综上科学三段论可见,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和技术有本质区别,科学对我们而言虽然是外来,但中华民族不乏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要固步自封。科学是文化在学术上有一致的认同,文化属人的范畴,科学肯定也是人的范畴。科学是人智慧的创造,人是科学的主人。如果科学一旦成为人的主人,那么科学必然走向衰退,最终必定会被人抛弃或革新。科学从来都是在人的操纵下一步一步去揭示效法自然规律,在揭示效法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了许多定律,即使是定律也不等同自然规律。为什么说定律不等同自然规律?因为定律使用了许多常数和基本单位,比如引力常数、普朗克常数和米、秒单位等等。笔者认为常数的内涵是修正,基本单位的内涵是约定,它们都是人效法自然规律表现出来的无奈参数,都属于人的范畴,也是人类文明的痕迹。常数是我们规定的数量与数字,在数学、物理和物理化学中我们有许多常数,遗憾目前尚缺乏对常数数性的统一研究。从现有常数看,许多常数都是无理数。因为技术的原因,我们通常在使用常数时都是用有理数去近似替代。这足以说明定律不能等同自然规律,定律也是近似模拟自然规律的人类文明痕迹。在科学探索中,相对物理学研究的范畴,人是何等的渺小和无助。在物理学研究时我们发现的定律,也只是自然规律中沧海一粟。而且还有许多物理学定律,只适应于人的特定条件和短暂时期。因为人的局限,物理学研究充满新奇;因为人的偏见,物理学探索充满怪异。笔者愚以为未来物理学迟早会开辟新光学理论研究,并在新光学理论的基础上去完善牛顿理论,发展未来的物理学。正如前文《问题》所言:冷静、客观、深入研究光的基本问题......光将永远带给我们希望和光明。总之,有一条我们要牢记,科学属人的范畴,自然规律不属人的范畴。人的范畴绝不会超出其范畴,否则迟早必然会首先在思维逻辑上出现混乱,然后一定还会有自然规律的“灯火阑珊”。倘若将定律当做自然规律,早晚会有“蓦然回首”的一天。现在回头来想“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文学,很哲学,也很科学。科学是人类发展中的产物,它晚于信仰和哲学。信仰指导人类发展,哲学指引科学方向。既然西方人断言西方哲学已死,笔者相信东方哲学一定能将科学在东方复兴。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efine pi 3.141592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