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面积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单产量成正比例吗

基于LMDI山东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解   摘要:为定量探寻不同因素对山东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粮食产量波动的内在原因,本文选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指数(LMDI)模型,将山东省年粮食产量变化原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粮食单产四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近20年间山东省粮食产量呈现波动式增加,且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与粮食总产趋势大致相符;②省级尺度上,耕地面积与粮作比例为抑制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粮食单产为促进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③从市域尺度,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均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较强的个体差异。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LMDI模型;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016)07-0164-05   粮食安全关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长期以来倍受国际社会关注[1,2]。提高粮食产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扩大播种面积,二是提高单产[3]。相关研究表明,单产驱动力大于播种面积[4]。我国粮食产量近几年逐年递增,然而这种增长背后却表现出总量增长但波动剧烈的态势,从而影响到粮食有效供给及粮食安全水平[5]。研究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可为粮食增产探寻有效途径。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从气候变化[6]、耕地数量变化[7]、化肥施用量[8]、种植结构[9]等单一因素来解释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缺乏综合性的定量研究;且多选用一期或几期的断面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法、时间序列等方法,但分解过程中的残差和“0”值问题对结果存在较大影响[10,11]。Ang[12] 提出的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指数(LMDI)法有效地解决了该问题,提高了结果分析的精确度。LMDI在国内外多运用于碳排放[13]等领域并取得较大进展,金涛等[14]运用该方法对江苏省的粮食单产进行因素分解以揭示粮食生产与耕地利用的关系;刘玉等亦运用该方法分别对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15]、河南省粮食生产[16]、我国粮食产量和作物构成[10]进行了因素分解研究。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为729.46×104 hm2,粮食总产量为4 528.23×104 t,分别占全国的6.50%和7.50%。山东省粮食生产的稳定,对于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17]。鉴于此,本研究首先计算山东省粮食生产的增加量,对时空格局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再运用LMDI模型,将粮食产量变化分解为播面单产(粮食单产)、种植结构(粮作比例)、复种指数、耕地面积[18]四个因素,并对各因素贡献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影响山东省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2结果与分析   2.年粮食产量变化分析   对年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可知,2013年粮食产量为4 528.23×104 t,较1994年增长437.09×104 t,涨幅为10.68%。总体来看,山东省粮食单产与粮食总产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变化基本一致(图1),但增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年为缓慢增长期,粮食产量增幅缓慢;年为剧烈波动期,粮食产量波动较大,平均产量较低;年为稳步增长期,粮食产量逐渐提高,但增幅逐渐下降。   对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分析可知,年间,山东省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由1994年的801.61×104 hm2下降至2013年的751.08×104 hm2,降幅为6.30%;而复种指数与粮作比例变化幅度较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图2)。   2.年各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度   2.2.1各因素对粮食产量总贡献度运用LMDI模型,对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进行因素分解,分别计算各因素对粮食总产的贡献度,结果如图3所示。可知,复种指数与粮食单产表现为正效应,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其中复种指数对粮食总产的贡献为319.92×104 t,粮食单产对粮食总产的贡献为842.32×104 t。而耕地面积和粮作比例表现为负效应,对粮食增产存在抑制作用,其中耕地面积对粮食总产的贡献为-280.38×104 t,粮作比例对粮食总产的贡献为-444.62×104 t。总体来看,复种指数、粮食单产对粮食增产的正效应大于耕地面积、粮作比例带来的负效应,因此山东省粮食总产量在年间整体仍呈增长趋势。   2.2.2各因素对粮食产量贡献度变化分析运用LMDI模型,以一年为周期,逐年探寻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粮食单产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值。由图4可见,在自然、人文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各因素对粮食总产的贡献方向和贡献强度表现出极强的波动性

&nbsp&nbsp&nbsp 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2208.38万公顷(18.31亿亩)(国土资源部,2006),人均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国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5%左右,却承担着养活世界22%以上人口的重任,这对我国的农业事业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nbsp&nbsp&nbsp 日前从环保总局获悉,据不完全调查,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此外,每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外延和退耕还林工作的继续,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有增无减,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列耕地保护政策,但在具体落实方面总会有一定的难度。

&nbsp&nbsp&nbsp 每每谈到中国农业的现状,很多农户都会将目光放在耕地面积上。他们认为,目前我国耕地面积比较少,且分布相对分散,导致生产规模小,生产松散,无法与产业化相结合。而产业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唯一出路。两相矛盾于此诞生,给我国农业发展增添了阻碍,也让许多农民愁眉难展。

一直以来,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技术和农民的思想上。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技术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的普及,农民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信息的传播和深入已经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性,可就在大家做好一起准备想一展身手,大干一番事业,为农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时候,却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其中耕地问题是首要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nbsp&nbsp&nbsp 目前市场农产品加工和交易等环节都已经开始转向大规模,而生产作为一系列过程的基础,却在扩大规模的道路上频频受阻于耕地面积的不足与分散。也许扩大种植面积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但却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nbsp&nbsp&nbsp 就我国农业现状来看,只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提高单产,无论是时间、质量,还是产量都无法满足市场加工与销售两大环节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因此,生产技术的提高重要,保证种植面积的稳定和扩大也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现代中国人均粮食据有量800斤以下,民国600斤以下,晚清861斤,乾嘉时期1021斤,康乾盛世时期1705斤,明朝万历时期1741斤,宋代1300斤,汉代1000斤,盛唐1000斤。如果扣除本身消费,每个粮农年均可向社会提供粮食数分别为:明朝万历时期458斤,康乾盛世时441斤,乾嘉时期为121斤,晚清仅仅为50斤。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之高是惊人,不仅农业生产技术非常发达,劳动生产率也是罕见的。汉代每年粮食总产量就为320亿斤,劳动生产率是平均每人2000斤,人均粮食大约是500斤。唐代粮食年总产量达595亿斤,宋代竟达1284亿斤。唐代按人口峰值6000万计,人均占有粮食近1000斤。宋代人口总数争议颇大,就按范文澜的最高估计有一亿人计算,人均占有粮食也达1300斤。

古代中国的粮食亩产及人均粮食占有量:

公元纪年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5000    出现原始农业      493

公元前340    战国初期        3000

公元前221    秦朝初期        2000

公元前202    西汉初期        1300

2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6300

157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   7200

265        三国末期       2500

300        晋惠帝永康元年    3379

520        南北朝中期      5240

581        南北朝末期      4430

609        隋炀帝大业五年    5542

624        唐高祖武德元年    2274

755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8775

860        唐懿宗咸通元年    6700

960        五代十国末期     3979

1110      宋徽宗大观四年    11946

          南宋金章宗泰和七年 —

 南宋宁嘉宗十六年   12540

1351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1566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1661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   8490

1691      清圣祖康熙三十年  11023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20560

1805      清仁宗嘉庆十年   33218

1851      清文宗咸丰元年   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35890

1912      中华民国元年    44294

1949      民国三十八年    5454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耕地面积产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