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组建一个技术团队,在移动互联网团队方面找点事做。请问最少需要哪些人,比例如何搭配?例如,产品需要几

ErrorDirectory Listing Denied
Directory Listing DeniedThis Virtual Directory does not allow contents to be listed.||||||||||||||||-人民网主站检索
<body onload="init('
新闻全文新闻标题互联网人到了 30 岁,大部分都去干什么了?
能成为管理者的和创业的毕竟是少数。那么,大部分人呢?是坚守原岗位,或是在业内转型做销售后勤,或是出局?
按投票排序
发点正能量的,在俺们这旮旯,年龄已经不是做不做互联网的障碍了。单就从研发人员来看,有1/5是超过30岁的“老人家”。这些“老人家”大部分都在做一线研发的工作,他们不是苦逼的码农,是专家、研究员、科学家。(如果你觉得我是在吹牛,可以看看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看起来不是很复杂的网站比如 Facebook、淘宝,需要大量顶尖高手来开发?”
)还有一部分是管理者,这些管理者也不是纯管理性质的,他们的技术实力足以保证能够带着一个技术团队做正确的事。以前常常听说技术人员老了就怎么怎么的,那个时代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低,确实很容易被取代,现在很少有人这么说了。
好吧,我超过30了,继续写着代码,做着技术产品,和我同年进入淘宝,或更早进入淘宝的,现在很多都30+了,大部分还在写着代码,多数都已是公司的技术中层骨干,而且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越是年纪大一点的,技术能力确实越强,经验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所以我想至少在淘宝几年后会看到一大批经验丰富的40+的中老年人仍然活跃着。
我在25歲的時候,很幸運進入了一個日後擁有2000員工的互聯網(通信服務)企業的總經理辦公會(由各種行業裡的大牛組成的6-8人團隊)。那個時候我驚訝的發現,全公司居然沒有人超過35歲。這個迷惑了我很多年。看到了樓主的問題,我來回憶一下。對於這樣的企業員工而言,每天看到的都是新的產品和服務。每次和舊朋友聚會的時候都會聽到A或者B又或者C創辦或者所服務的企業上市了。然後A或者B或者C因而獲取了巨額的財富。也許這個行業太浮躁。也許是這個行業要求太高了,淘汰率太高了。又或者,是誘惑太大了。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30歲零10天的時候出去創業了。當然了,結果是失敗了。我離開的時候的Title是總監。我離職的時候,我服務的公司裡面和我Title相同或更高Title的同事裡面(二十人以內)基本都是30-35歲之間。僅有1個SVP超過35歲。CEO業超過35歲。那麼現在呢,過了一年多。這些同事裡面。我所知道的,僅有3或者4個還在原來的公司服務。其他的都因為既有的經驗、能力和人脈去創業了。這裡面有2-3個還算發展的不錯,雖然該行了,但,總是走在正確的路上了。跑題了。接著說我自己。我很難回到這個行業了。因為我離開的是總監,那麼經過了CEO的經歷,我很難接受同樣總監的崗位了。而這個行業裡面像樣的公司就那麼3-4個。符合我期望的職位幾乎不到10個。我的經歷,就是這個行業裡面很多人的寫照。過了30歲的人,要么伴隨著公司上市而財務自由,做自己喜愛做的事情去了。要么改行了。要么被淘汰了。只有極少數還在升職的路上堅守著呢。===================分割线=========不是我又发现了什么。而是我脱离创业的状态,重新按部就班的工作了。今天开始,进入了一个更大的企业。和团队一起负责一个新的业务线。这让我看到了新的可能。。。
先说一下背景:论年纪,我可能比在这里发言的很多人的年纪都大,属老虎的,各位自己算算吧。论学历,我是一个没有参加过高考的自考本科毕业生,很不幸,专科本科读的都是计算机。论工作经历,已经20年了,其中流水线上卖5年多的苦力,某台资硬件公司做研发5年多,某网游公司和某培训公司做运维合计4年多,其中,夹杂着时间不等、深度不一的项目管理工作,还带过一个小团队,现在做项目管理工作。所以,以下所论,完全是基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而言,请各位勿喷(假设前提是针对码农之类的纯技术人员而言)。1. 如果你自认为只是一个“匠”(工匠),而非一个“师”(大师,宗师),那么,就别拿“国外五六十的老头老太还在coding”或者“只要学的精,就一定有人要”之类的话来麻痹自己。2. 如果你的身体不好,强烈建议一定要在40岁之前转到非纯技术岗位上去,原因无它,持续不断的学习会让你跟的越来越辛苦,以至于总有一天你会躺在医院里很长一阵子。3. 即便是500强的大企业,嘴上说“以人为本”,但真碰到危机的时候,莫不是采取裁员的方式,不信的话你查查资料,更别说民企了,也许央企会是一个例外。所以,和刚出校门不久的小年轻相比,身体状况、学习能力、空余时间你都强在哪里呢?4. 别跟我说“你经验丰富”,先别说这些丰富的经验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面前的贬值速度有多快,就说老板”一年故障有几次?能造成多大损失?“的考量就会让你靠边站了。以我自己来举例子,我的CNE(认证Novell工程师)等证书现在还有谁认?我06年下半年投dell和联想至少五六十次,却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可叹当时还蛮天真的,想着,我都去马来西亚intel的实验室接受培训过两次,这两单位的技术岗应该没有问题的吧,失望而归呐(说点题外事,2010年的时候,因为要采购一些硬件设备和dell又打过一些交道,我当时随手就服务器级主板的系统框图给画出来了,随口就举了一些SCSI芯片的指标值,随口就说出了Novell Netware和Windows平台下iSCSI的性能比对,那个来我公司拜访dell售前技术支持大为惊讶,第二天dell的sale居然打了个电话过来说”张先生,你现在是否有意到dell担任工程师“,我笑着说”此一时彼一时,我现在一点也不想进dell“)。5. 你去看看招聘广告,对于纯技术人员的年龄没有限制的有多少?对资方而言,即便没有明写,暗里也是多多益善的。想逆大环境而行,除非你是大牛并且信奉”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就是国情不同了,国外你可以直接去告雇主”年龄歧视“,在天朝,你打消这个想法吧综上所述,没有天赋的纯技术人员,劝你趁早规划转行的途径,否则,票子房子车子都还没有来,身子却不行了,不划算呀。但是,转行并不意味着要完全丢掉技术,可以找和技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职位做着,这样,即可以利用以往的根基,又有一片新的天地。
我是一个刚毕业的程序员,感觉我的公司超过30岁的人好多都在这混着不高不低工资,也陪着我们这群年轻人加班,挺不容易的,我感觉我这个行业不太适合岁数大的,因为这么的加班,身体早晚有一天熬不住
无论你从政、从商,创业,干互联网,还是做设计师,人生所做的事业,都是一个抛物线或曲线的过程,必然要经起步、巅峰、平缓、衰落。1.看起来一个人一生可以工作40年,其实真正的巅峰期仅在10年区间,传统行业常见的是45-55岁时期,互联网等新行业提早10年,是35-45岁时期。所以,时间才是人生事业的最大成本;2.既然是条线,无论是曲的,还是抛的,就意味着必然有高与低。所谓职业规划,要么就是让你巅峰点提高;要么就是延长你巅峰的时间长度;3.事业的“事”,包括:领域知识、实践、经验和专业;“业”包括:规律、影响力、布道、信仰。“事”是变换的,“业”才是持久的,渡过“事”,才会有“业”;4.基于时间成本,人一生只能做好仅有的一两件事情,一直做才会走通,有巅峰期。跳来跳去,将永远看不到,30岁,其实还没完成起步阶段;5.互联网等新兴行业提早巅峰,就像青春期被提早一样,所带来的后果是早衰。所以,别羡慕12岁就来例假的女生,因为她40岁就闭经了。
负能量!!!我一向是文不答题的...因为有人都言者谆谆的举出数据,如果单有数据,没有扩展阅读,那视乎问题意义也不怎么大~.这个题目我要抒情下.因为前些天我刚好写了句感慨的微博.工作就像是在古罗马角斗场的砍杀,有的人享受淋漓的鲜血,有的人为自由身而奋斗.我什么时候成为角斗士的老板呢~~哎哟,把荣耀的角斗士换成妓女也通顺呢.我不讨论每个公司都有的混子,勾心斗角着,热衷政治斗争者.也不讨论已经安康的老员工,只讨论普通员工.以下观点是提醒新人提前做好准备.这条路是充满荆棘的.也可以看作一个普通互联网从业者的心理.1. 30前后的码农要考虑后事了. 甚至包括其他行业.首先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向往自由的心.绝大数工作是被老板买断时间.自由.而尽职的员工会努力帮助老板赚取价值以抵偿得到的薪水,也有人觉得生活就是这样,享受这里的乐趣.互联网行业的确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线员工怎么加班怎么累大家都耳熟能详.技术更新快,技术员工更是要保持学习热情.别人在打游戏时在学习,别人在泡妞的时候在加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多少年没见过夕阳了,特别是在大城市里.(我公司搬入一个高层建筑,2年后终于理解夕阳无限好的意思了) 过年拜年都要背个本带上3g卡. 我经常开玩笑说:看到地铁里背着本的人,就想起父亲那辈人,背着泥刀,锯子讨生活. 社会没变,大多数人进行的还是上一代人的生活.谈恋爱时女孩子谈'猿'色变不是笑话.女朋友老婆埋怨过多少次?我工作扎实,努力.毕业到现在除实习外没换工作.3年没出过差错,领导对我的评价也很好.从来也没让领导失望.3年工资3倍,30w年薪也可以某个方面证明我的能力.而且我一直是程序猿.但我经常反问自己这TM就是我未来稳定的生活? 还是囚犯?如果某个不是面试官的人问你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你回答是解决某bug,让多少用户收益.你觉得有意思吗...时下流行问:你幸福吗?青春,健康不能都出卖给别人.而我在工作的同时也发现一些人,30左右,特别是已婚,房奴已经丧失斗志.随之慢慢转入防御,转入保守,抢地盘,分责任,斗争,这个现象估计大家都了解一点.所以我创业不会找这些条件的搭档.2.大多数老板不会想有经验的程序猿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对大部分超过30岁的码农,老板会想以养你的工资招5个年轻的小伙,3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呢。所以大陆的码农现状就是这样。我指的是大多数.不包括一些懂得用人的公司。 百度,腾讯的员工平均年龄都是26,我公司是创业2次都成功的团队的员工为核心,30+的员工很多.但平均年龄也是27.而且越来越多公司招没经验的毕业生进行培养,国策也是这样诱导的.有经验的以后只能进某个缺少对应经验的公司了.卸磨杀驴的事不少.老人掌握核心科技.极少大浪淘沙出来的新人经过试炼才能进入核心,而牛人也不见得有牛运.而什么坚持研究技术的什么口号也是错误的. 应该是坚持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要不一辈子白活了.
这个问题下大部分答案非常没逻辑,完全没显示出码农们应有的思维水平。发牢骚之前,必须先搞清楚是不是只有互联网行业这样,还有什么行业这样,有什么行业不这样。否则你发的牢骚就是无的放矢,发了半天没什么意义。据我所知,很多行业,包括传统意义上属于销售和管理的行业,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pattern所致,而不是个别行业的问题。理论基础可以参考大前研一的那本《下流社会》。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大部分年轻人注定在30-40岁这一栏被淘汰,成为下层而非中产阶级。说律师怎么怎么好的可以去歇着了,你们可以去调查一下大部分律师干到35-40岁之后的去向。确实,律所合伙人大部分年纪很大,但是成为他们中一员的难度并不低于互联网行业成为优秀管理者or创业者的难度。法律和IT一样是技术活,而且法律的技术替代性更高,只有当律师成为拥有独立大客户源的优秀销售时才能成为行业上层,其他人干到40岁无法像年轻人一样拼老命,也一样会被淘汰或变相淘汰。咨询行业从业者,做到30岁面临瓶颈,已经是行业常识了。战略咨询行业比起法律行业,技术性更低,但和客户直接接触的机会也没提高多少。很多光鲜公司的员工做到30,回家生孩子,月薪一万多,天天加班加到死。要思考的不是这个行业怎么突围。要是往小了想,那每个人各有办法。往大了想,这根本不是互联网一个行业的问题,而是缺乏创新动力之后,经济体迈入成熟阶段时的固有弊病,或者说中等收入陷阱的一部分。创新性弱的日本已经深陷下流社会多年,创新性强的美国,大龄码农淘汰现象远没有中国严重。技术确实更新快,但蛋糕做大了,人没那么多,大龄的最多只有相对劣势,没有绝对劣势。微观地看,技术相对停滞的时期,也就是技术人员最容易被淘汰的时期。
注意到年龄,其实是一种心态问题。其一是,自己没有喜欢过这个行业,只是当初因其高薪或者没有其他出路或者啥啥啥原因进入这个行业,然后就一直待着待着待着,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老了,然后失意的或者胜利的大逃亡,以年龄为借口。其二是,自己全身心投入这个行业,在年轻时拼命学习积累从行业知识到人脉见识,不管年纪到不到,只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觉得自己应该利用好手头资源搏一把精彩人生,那就去创业。我觉得这事其实跟年龄没有关系。其三是,长久在同一行业混迹下来,慢慢没得自己有点跟不上了,不管喜欢或不喜欢,总之产生审美疲惫了,其他行业的某些亮点就成为诱惑的禁果,年龄正好又是个借口。一再注意和纠结年龄,个人觉得是职业倦惫或者方向迷茫期的最佳借口。事实是国内互联网从初期发展至今,必定会慢慢出现30+或者40+的互联网人,这个族群会越来越庞大,这些人难道不管三七二十一,集体转行?现在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年轻,是因国内早期的互联网行业发展一直处于混乱、浮燥、泡沫横飞、没有成熟产业链和商业模式可供人平静地专注于它的高速发展,但随便着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模式和服务理念慢慢成熟,所需要的职业分工越来越多和详细专业,与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结合度越来越高,必定不可能全部让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承担,到时老员工开始凸现他们的价值所在。没有一个行业是以从员人员的年龄为发展动力的,就算是鲜活粉嫩的娱乐界,就算是个个女星打针装嫩,但好作品出现频繁活跃在人们视线里的,年轻人占多少比例?还不是一些“老妖怪”凭着经验和人脉和行业经验日久长新地活在舞台上。别再拿年龄说事了,主要是你喜欢不喜欢这个行业,喜欢你自会找到在这个行业里生存下去的办法,跟你多少岁没有关系。
在IT行业就是这样的,不成功便成仁。33岁以前达不到你的目标,那不如趁早退出。否则给你留下的将是身体上无尽的伤痛和精神上痛苦的折磨。回到主题,据我所知的IT人士30岁以后大概有这么几个结果:1、成为高管,继续为淫民服务;2、不高不低,拿工资养家糊口;3、有点本事,独自或勾搭创业;4、奋力一搏,最后想再捞一笔;5、改头换面,彻底退出该行业;6、急流勇退,回老家找点事做;7、学无止境,赚够钱出国深造;退出行业后,一部分回老家做点小生意,一些文艺青年开咖啡厅或书吧酒吧,也有些人很迷茫落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总而言之,言而总之,IT行业是个绞杀精英却又让无数人奋不顾身投入的无底深渊。
我不知道是不是处于同一个互联网。。。我们组平均年龄32+,你可以根据正态分布算一下大概都什么年龄。我快30了,感觉离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完全没法理解30岁就退休是个什么节奏。
本人35了,继续写代码,很happy。另外,感谢函数式编程语言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延长我等“老人家”的生命和能力。
78年的,一直在写代码,以每天能读、写代码为乐趣,虽然我的公司不是什么出名的大公司,但公司里面有40+多岁的写代码的,最长辈的一个今年已经50岁了,他在学习IOS相关的技术和开发,而且做出来的东西含金量非常高。
我是上海第一代互联网人,销售出生。现在已经快奔四了。放眼四周,我算是这代人中幸运的一个,但就是因为这份小幸运,造就了我现在的痛苦。我02年就创业了,开了一家小的互动公司。赚了点小钱,然后阴差阳错退出,all in另一家公司。新公司折腾几年,直到被行业淘汰。我大概也积累了上千万资产。然后,三十出头的那年,我突然厌倦,就退休了。当时,我觉得我能实现“三十岁退休”这个多少人的梦想,是件很牛逼的事情。周围人大都以羡慕的眼光看我。我开车百万的车,住着千万的房,所做的事情就是打球,打牌,旅行。退休期间,我找到了自己的soul mate,生了可爱的娃儿。还投奔了资本主义国家。写到这里,大家觉得我幸福吧!可是,痛苦此时开始了。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当年的很多同行,那些当年就比你能干的也罢,被你鄙视的也罢,都爆发式的成长起来了。有的人,公司当年分红上亿;有的人,公司直接A股借壳上市了;有的已经成功出售第三家创业公司了;连当年的一些部下,都已经A轮B轮拿了好多投资了。你就突然意识到,自己荒废的这七八年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与你无关!
大家在互联网行业很少看到40+的码农,是因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到现在也就40左右的年龄。就算你90年代第一批软件专业毕业,到现在也才40岁。而当时这批码农,大都拥有很多牛逼公司的股份,现在都退休或半退休了。时间的积累在很多时候是人类竞争最大的壁垒。想想搜狐、阿里、百度、腾讯、携程、大众点评……第一批的员工现在都奔四了。就我所知,阿里的创始人里真正退休的就2个,其他人还在干活,算半退休。干的活儿虽不至于写代码,可也不见得都是高管。百度也是吧。点评的第一个员工就是开发,可他从来都不是点评的CTO。所以你不必焦虑。这是一个年轻的行业,所有人都在积累,在高速成长,在信息爆炸。适不适合写代码,和年龄关系不大。30岁不适合写代码的人,24岁的时候就适合了么?要真不适合,早就该转行了,到30岁才发现不适合,只能怪你自己了。
29岁码农一枚,见过很多不适合写代码的人还是在坚持写代码,其实挺害人害己的,其实30岁之前能够认清自己并不属于这一行还是挺好的。
个人认为:企业&专业&职业&行业。抛砖引玉,分享一个自己当年的人生规划,欢迎大家讨(LAI)论(PEN):1、管理方向(当时设想是结合金融行业)5年项目经理对此行业领域的业务流程熟悉,项目架构能力强4年年薪小康在公司有一定的不可或缺型3年Team Leader在某个领域有很丰富的经验,技术水平提高1年站稳脚跟,落地掌握当下流行技术,适应开发行业学校顺利毕业,准备求职毕业论文优秀,银从,软考,项目经验,熟悉某一领域。2、咨询方向(行业分析师)5年数据分析师对此行业领域的业务流程熟悉,较强的商业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统计分析能力4年年薪小康在公司有一定的不可或缺型,积累人脉,考虑读MBA,了解商业运作3年Team Leader在某个领域有很丰富的经验,技术水平提高,并了解整个行业概况方向1年站稳脚跟,落地掌握当下流行技术,适应开发行业学校顺利毕业,准备求职毕业论文优秀,银从,软考,项目经验,熟悉某一领域,重视英语,统计学习需要重点培养:行业经验。熟悉行业规律,了解客户需求(高质量的客户需求报告,客户研究报告)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同时具备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行业分析,市场研究)沟通能力。行业分上下游、产业链,人脉积累,行业分析师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必须先是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因此,一定要重视维护经营信息资源。基本技能。敏捷的思维,较强的洞察力,掌握数据分析方法,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SPSS,SAS)3、技术方向(继续编程)5年高级工程师对此行业领域的业务流程熟悉,技术大牛,各种修复BUG4年年薪小康在公司有一定的不可或缺型,重视英语学习,某一领域编程技术精通3年Team Leader在某个领域有很丰富的经验,技术水平提高,并了解整个行业概况方向1年站稳脚跟,落地掌握当下流行技术,适应开发行业,了解国外最新动向学校顺利毕业,准备求职毕业论文优秀,银从,软考,项目经验,重点熟悉某一领域,重视英语想靠技术吃饭,不是技术好工作经验多就行那么地简单。一方面得坚持自己的专业方向,比如做游戏就一直做游戏,做网络就一直做网络,做运维就一直做运维等等,这样才能在一个方向上积累下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行业经验的积累,尽量全面地把握整个行业和各种细枝末节,这才是真正的经验资本——否则单纯写程序,几千块钱抓个人来就搞定,非得用你?4、自己创业需要天时(机遇),地利(所处的行业,所拥有的资源),人和(人脉)缺一不可。同行业在于技术优势,跨行业在于人脉积累。优点在于有一定机会成大事,能够解决职业上升瓶颈。缺点在于家庭有小孩父母需要供时会比较拮据。5、考博士优点在于进入高校,学术生涯大于职业生涯。能够让你一直保持学习状态。缺点在于但由于本人学渣一枚,自觉不适合搞研究。教书的话可能还凑合。故不作为首选。6、出国需要在以上某一项目标已经实现,且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时。优点在于国外的技术环境很好,生存环境不赖。出国开卡车或者从零开始打工也是不错选择。缺点在于远离国内的朋友伙伴家人,可能会感到异乡的寂寞。7、完全转行开小店,卖水果等。与创业一样需要机遇与资本积累、人脉积累。优点在于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且有潜力的行业。为自己以后发展打下基础。缺点在于对行业的熟悉程度决定了是否能成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专业。
本人30+了,一线经理。外企混了快8年。(只服务过两个公司)想说一下我知道的IT人状态。首先界定一下我回答中IT人的角色范畴(开发,测试,管流程的(CMMI),项目经理,老板(成天发email,开会的)。相比互联网企业,我主要说一下传统的IT企业。包括通讯公司,金融信息服务公司,ERP公司的R&D的状态。大部分的开发或者测试员工80%在30岁以下一线经理70%在30岁以上。但是基本上都需要做一线的工作。二线经理没有低于30岁的。更多的是看重个人的综合能力(技术能力+个人影响力)成天发email的大boss. 基本上靠的是人脉。我比较同意的观点,现在的IT企业其实是很缺有经验,有能力的员工。这种员工既可以是27~8岁很有热情的同学,也可以是30+ 甚至40的老人。 所以,我觉得,只要你愿意研究下去。是可以一直做技术相关的工作的。而且以后这种优秀的技术大牛只会越来越吃香。
30好几,一线经理,依旧写代码,主要在打杂。看了上面的回复和我的想法差不多。大部分企业都把互联网做成了劳动密集型,做成了拼加班拼体力。互联网行业已经不算新兴行业了,但是行业体制依旧幼稚,没有成熟的模式。企业的成长是伴随人的成长的,互联网企业人30岁是天花板,表示互联网行业的天花板在30岁,所有职业技能5年可以学完,35岁和30岁比没任何优势。可能有人说互联网企业成长节奏快,但我也没见互联网企业的人成长比其他企业的人快多少。更进一步说所谓出路,其实就是薪资,好听点就是创造多少价值。所谓没出路,就是互联网企业人均创造价值就只能到一个月那几万块,没办法提更高。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但依旧肤浅的行业。还好上面几个淘宝人的回答让人看到这行业还在进步。
今日的你,就是昨日的梦想。如果你有梦想,请继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技术团队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