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与历史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的关系是什么

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原载于《河源论坛》2012年】第一期
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
杨天英
(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广东河源 517000)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晚年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以下简称《终结》)以非常明确的语言,在世界哲学史上首次完整的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在著作对这一个基本问题专门作了具体、详细的阐述,形成了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真研真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和价值,对于完整理解哲学的党性原则和思维辩证逻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On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basic question of
philosoph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value
Yang Tian-ying
(The Party School of Heyu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Ludwig,Feuerbach and the End of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works
of Engels,This book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end”) use a very clear language, and present the
basic question of philosophy at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by a complete Forms. Engels in his book
dedicated,pecific and detailed, to this basic question s, ang
formed the basic question of philosophy theories. Studying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and the meaning and valu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Key wordsThe E Basic Problems of P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value
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最明确和最详尽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1]310全部哲学“”
一、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理解视角
恩格斯在《终结》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2]223-224
恩格斯上述的那一段话,包括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全部哲学和完全意义——为我们全面理解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指明了路径。
1、从完全的意义去把握哲学基本问题。人类的思维,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对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的朦胧的愚昧的认识,然后又产生了原始的神、多神教,再发展到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可以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是宗教思考的问题,也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重大的基本问题”。但这个基本问题,在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旧哲学形态中),并没有被凸显出来,而是被掩盖在“知识总汇”的、“终极真理”的脚手架中。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这其中,当然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功劳,因为是他们凸显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真正哲学的意义上作了初步的论证。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比较清醒的认识,预示着哲学变革时代的到来。
虽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凸显了哲学基本问题,但并没有赋予它以“完全的”哲学意义,因为他们两人仍然固守着“知识总汇”的、“终极真理”的旧哲学体系。要明确哲学变革的道路与方向,必须抓住哲学的基本问题,凸显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使它获得它的完全的意义。那么,哲学基本问题的“完全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域。恩格斯对这一问题域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要的是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关于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提出来。这一问题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物质?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我们通常把这叫做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或第一层次,亦即所谓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归结起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很明显,这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在《终结》中接着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恩格斯把这一类哲学家叫做不可知论者。[2]225226如果说第一个方面是指思维、精神的来源问题,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指的思维的能力问题。
恩格斯的所指很明显,即全部哲学所围绕和贯穿的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思维、精神的来源问题,精神和自然界哪一个是本原的;第二方面,思维的能力、可靠性问题,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相信人类有能力认识外部世界、有能力正确地认识外部世界。这是一切哲学家、所有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也就是说,哲学只有两种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没有中间的哲学派别,离开这一点去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那是没有意义的。
这两个基本方面,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完全的意义”。但恩格斯的分析并没有到此为止。更重要的问题,是怎样正确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这才是哲学变革的决定性的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解决,必须诉诸实践,特别是实验和工业,诉诸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迅猛的进步。
2、列宁对哲学基本问题内涵的新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域能否作进一步的理解和解释呢?答案是肯定的。列宁就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继承并发展了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进一步展开了哲学基本问题。
列宁是怎么样概括基本问题的内涵的呢?他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上,得出了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从中可以看出列宁对基本问题的内涵的新理解。第一,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第二,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第三,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1]77
这三个结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哲学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的一次概括,把这种概括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综合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那么,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它的内涵可以扩大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思维、精神和自然界、现实世界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第二,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第三,怎样达到、怎样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关于第三个层次,马克思恩格斯其实早已论证过、阐述过,列宁把这方面的思想归纳为三个认识论的结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对怎么样达到、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且把这方面的内容纳入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域中。同时还需要指出,列宁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含义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指的是思维和它所反映的存在的符合、一致、协调,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等同、同格或认为感性表象也就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
二、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解决路径
如何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说,怎样去证明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如何来证实思维可以去不断的认识存在呢?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完全的意义上来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即主要借助于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这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并把它扩展到社会历史领域。
1、诉诸社会实践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现实的人即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出发,诉诸实践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特点。恩格斯就是在《终结》中诉诸实践,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诉诸实践去批驳那些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种种不可知论。《终结》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2]225226
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就承认人的认识可以具有真理性(思维与存在的相符合、相一致),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来证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因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58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的批判主义》一书中,正是从实践对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的角度,作出了关于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1]P103这一重要结论的。
很显然,列宁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说明实践观点的重要性:第一,实践是证实我们感性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标准。关于自然界是本原的,人的思维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的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1]78
第二,实践是证实和检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客观标准。再次,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的,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达到和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诉诸辩证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现实世界)的发展是辩证的;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辩证的过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者不懂得辩证法,又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所以他们不可能在完全的意义上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这种缺陷。在《终结》中,恩格斯在批评黑格尔的用头立地的辩证法时指出: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的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2]243
由此可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这种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离开唯物辩证法,是不可能在完全的意义上理解和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认真探讨了这一问题,并且引出了若干重要的结论。恩格斯提出了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新概念: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4]317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就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同一性。恩格斯还专门谈到思维和存在的一致、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的问题,指出我们不仅要从内容方面而且还要从形式方面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他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4]365
这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内涵的准确解释:遵循同一些规律和必须彼此一致。
过去的唯物主义哲学由于其本质上的形而上学的性质,只是从内容方面研究这个前提。它只限于证明一切思维和知识的内容都应当来源于感性的经验。就是说,过去的唯物主义只是从内容方面来研究和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只有现代的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是辩证的哲学,特别是黑格尔,才又从形式方面研究了这个前提。尽管我们在这里遇到无数的任意虚构和凭空臆造,尽管这种哲学的结果(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采取了唯心主义的头足倒置的形式,可是不容否认,这个哲学在许多场合下和在极不相同的领域中证明了思维过程同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类似之处以及反过来的情形并且证明同一些规律对所有这些过程都是适用的。[4]P364-365
恩格斯的意义就是说,黑格尔的辩证哲学在内容方面研究出来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所持的唯心主义立场是错误的,但它从形式方面的研究结果却是可取的,因为它运用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可见,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须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结合上去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3、诉诸社会历史领域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费尔巴哈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自然观上的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他明确主张“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他有两句名言:第一,“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第二,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恩格斯肯定了费尔巴哈的第二句话,但批判了第一句话。指出,费尔巴哈的错误或缺陷,一是对唯物主义这种一般世界观的误解,他不能克服通常的哲学偏见,即不反对事情本身而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二是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认识上,他并没有“向前进”,而是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认识水平上。
根据恩格斯的原意,费尔巴哈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时的第一个缺陷或错误,是“把唯物主义这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18世纪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不仅如此,他还把唯物主义同它的一种肤浅的、庸俗化的形式混为一谈。”[2]227—228也就是说,费尔巴哈搞混了这两个东西:一是混淆了作为一般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哲学同18世纪唯物主义这种特殊形式之间的界限;二是混淆了作为一般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哲学同庸俗唯物主义的界限。而费尔巴哈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时的第二个缺陷或错误,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仍然没有走出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他不仅仍然停留在非历史的自然观、非历史的社会观的水平上,而且仍然停留在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的水平上。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有“基础”(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但他在历史观上仍然受到传统唯物主义的束缚;他不能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就是说,在社会领域内,费尔巴哈本人没有“前进”。
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所犯错误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道路,即从自然界研究的领域前进到社会历史研究的领域中解决。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完全的意义上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又一个突出的体现。恩格斯还分析了造成费尔巴哈这种哲学缺陷的社会的和他个人的原因,这仍然主要是由于他的孤寂生活,这种生活迫使这位比其他任何哲学家都更爱好社交的哲学家从他的孤寂的头脑中,而不是从同与他才智相当的人们友好或敌对的接触中产生出自己的思想。[2]231
费尔巴哈虽然看到了人,但是他的这个人是没有什么性别的,是一种抽象的人。费尔巴哈虽然看到了自然界,但是他的这个自然界是一个永远和人没有任何关系的自然界。因此他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虽然他紧紧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是空话。[2]240
所以,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而且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上半截却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要把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具体的历史行动中的人去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由于找到了正确的出发点和前提(现实的人,人的实践活动),因而提出并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正如列宁所说的,使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整块钢铁铸成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特主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至多也只是存在的近似正确的(恰当的、十分确切的)反映。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丢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1]221—222
列宁正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来说明由一整块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把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哲学基本问题在适用范围上便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三、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价值意义
虽然在马恩之前欧洲近代哲学家就已经陆续提了出来,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已经相当明确提出并不同程度地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近代哲学虽然凸显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没有自觉地认识到这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的突出贡献,在于从哲学发展的历史趋势,从哲学和实证科学的关系上,思考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明确提出这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并赋予哲学基本问题以内涵上的完全的意义。恩格斯从全部哲学和完全意义的高度,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时代价值。&&
1、提供了一个划分不同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有利于认识和发展真理。恩格斯指出: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2]224-225
由此可见,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识别和划清不同哲学流派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有利于厘清哲学流派纷争的实质、根源及其路向,因而有利于更加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主义、坚持可知论,克服唯心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的不可知论。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是认识真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观,也是代表着先进历史阶级的世界观。而唯心主义往往是反动的、腐朽的阶级统治和愚弄人民的精神工具。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提出,使哲学路线之争简化、明晰化,使人们从诸多复杂的哲学斗争中看到哲学斗争的核心实质,可以使人们沿着正确的认识路线去认识真理、发展真理,去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2、明确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确定了哲学与实证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哲学基本问题提出,其意义和作用决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划成分、分派别的最高标准。重要的是解决了哲学是什么,哲学不是什么,哲学应当做什么,哲学不应当做什么的重大问题。在古代形态、近代形态中,哲学是包容一切形而上、形而下的知识的百科全书,它既研究思维,又研究存在,还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人类认识发展的初期,它不能不这样。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从不同领域分别研究、说明思维或存在的实证科学、具体科学陆续形成,陆续独立出来,这就发生了哲学(旧哲学)同科学之间的矛盾:实证科学已经同哲学(旧哲学)分离,但哲学仍然固守旧形式,它仍然要凌驾于实证科学之上并且仍然企图包容一切实证科学,以科学的科学的姿态固守旧模式。这样,人们不得不反思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恩格斯明确提出并阐明了哲学基本问题,也就从跟本上解决了哲学是什么,哲学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哲学的对象和任务,既不是专门研究思维的规律(这方面的任务是由逻辑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科学分别承担的),也不是专门研究存在的具体规律(这方面的任务分别归属于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和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更不是提供包容思维和存在的一切领域的知识总汇式的绝对真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是在一般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上,从总体上研究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共同的一般规律的。它只是作为一般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恩格斯明确表述了这一问题:我们把沿着这个途径(按指黑格尔哲学的途径)达不到而且任何单个人都无法达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2]219-220
辩证法就归结于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2]243
这两段话,相当明确地从哲学基本问题上规定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研究包括思维和存在在内的一般的运动规律,而不是代替具体科学去研究个别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哲学不能越俎代庖、包打天下,它所提供的是这种一般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即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或叫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的一般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哲学同科学的关系问题:就研究对象和任务而言,哲学不是科学,哲学不能代替、包办具体科学;但哲学又与科学一样,都是研究规律的,科学(具体科学、实证科学)研究个别的、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而哲学则研究如前所说的一般规律,以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规律,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又是科学(或叫一般科学,以区别于具体的实证的科学)。哲学是在从总体上概括具体的实证的科学的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一般规律的,它不代替具体科学但必须依赖具体科学,它不提供具体的规律认识和具体的方法论而只提供一般规律的认识和元世界观、元方法论。
3、指明了人类哲学思维的现代路径,指引了时代哲学变革的方向。恩格斯是在总结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近现代哲学变革的趋势和需要而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在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时,恩格斯强调这是针对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而言的。他讲的是哲学一般。如前所述,在近代,由于科学的发展,由于实证科学与传统旧哲学形态的矛盾性(不相容性),哲学必须变革,必须经历形态的蜕变,才能适应新时代。也就是说,必须与时俱进。但是,旧哲学形态的思维范式还牢牢地禁锢着哲学家的头脑,连黑格尔这样伟大的辩证哲学家也未能走出旧哲学形态的迷宫,也没有能够完全摆脱德国庸人的习气。黑格尔要构造一个无所不包的并且由他最终完成的绝对真理,这样给哲学提出的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往那种意义上的全部哲学也就完结了。[2]219
黑格尔构造起来的哲学体系,就是以往那种意义上的全部哲学范式的体系。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思想,事实上已经昭示了新哲学形态的雏形,已经指出了哲学变革的出路,但他没有自觉到这一点。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2]220
恩格斯则明确地提出并在完全的意义上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如上所述,规定了哲学应当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用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观点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思路,因而也就自觉地指出了哲学一般走出旧体系的迷宫的道路,指出了唯物主义哲学的特殊在新时代的发展前进的出路——从旧唯物主义转变到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转变。
参考文献:
已投稿到:不能为空!
如何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Either scripts and active content are not permitted to run or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11.7.0 or greater is not installed.
北京新东方学校
集团优秀教师,考研写作主讲,曾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欧美
北京新东方学校
外交学院外交学学士;国家三级笔译证书,精通词组、句型与运用。注重培养学
说出您感谢的话: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这一问题贯穿于包括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所有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①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必然要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两大类现象及其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一派哲学的基本倾向和性质。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而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就具有出发点和理论前提的意义。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
(3)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①它揭示了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
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
③它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给了我们理解哲学历史的线索。
④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这一问题贯穿于包括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所有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①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必然要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两大类现象及其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一派哲学的基本倾向和性质。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而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就具有出发点和理论前提的意义。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
(3)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①它揭示了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
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
③它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给了我们理解哲学历史的线索。
④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1)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2)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从不同侧面阐明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其中,第一方面是主导的方面,而第二方面则是从属的方面。第一方面规定着第二方面论证的前提;第二方面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以第一方面的回答为转移的。
的基本问题现在说起来是语言学的问题
意识为第一性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的基本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