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唐宋时期,南县尚在烟波浩渺的海洋洞庭湖之中,而今隆起为陆地,以后会不会变成山脉?

洞庭湖是怎样形成的?它属于什么类型的湖泊?_百度知道
洞庭湖是怎样形成的?它属于什么类型的湖泊?
为您推荐:
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2601|回复: 19
洞庭湖平原的“犹太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洞庭湖平原的“犹太人”
——浅谈南县住民的凝聚与发展
· 涂&&光&&明 ·
  说洞庭湖平原的“犹太人”,并非这里居住着一支犹太民族。位于洞庭湖平原腹地的南县,其住民来自四面八方,是地道的移民。这些人的成长与发展,与水乡地域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浩渺的洞庭湖,滋润着这块富饶的土地,也滋润着勤劳朴实的南县人民。他们带着各地的不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融会贯通,逐步养成聪颖、豁达的特质。也因为他们的特殊经历,才有了洞庭湖平原的“犹太人”之说。
  让我们揭开年轻南县的神秘面纱,看看四方移民是如何来到这里的。
  一、踏着时代的节拍走进南县
  南县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其地域的形成随着洞庭湖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由高山沉陷为湖,由湖泊演变为沼泽,由沼泽再到湖泊而又淤积成洲的过程。南县住民也是随着地域的变化,逐步迁入这里的。据历史文献记载,各地住民进入南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历史时期带来了初始移民、集聚移民和后续移民。
  探索时期的初始移民,迁徒时段约为公元920年至公元1890年。据当地出土文物分析,早在7000年前,南县地域就有人类活动。但仅存器物,尚无文字记载。之后随着华容隆起处的缓慢沉降,赤沙湖的扩大,先人无法在此生存,又陆续迁走。唐宋时期,随着洞庭湖的淤积和变化,域内尚存的太阳山(今南洲镇境内)、明山(今明山头镇境内)、寄山(今华阁镇境内)等处岗地周边,洲土延伸,外地居民怀着探索的心理,前来这里开垦。史料记载,最先来南开垦的为五代时期的严姓居氏。一个叫严隆的人由湖北荆州迁至南县的太阳山西北处(今浪拔湖镇南吉村)定居,有后代延续。到了宋代,又有丁姓、洪姓、涂姓、任姓居民迁入太阳山,以开荒种地捕鱼为生。由于良田面积不断扩大,加之由宋代人垦殖,太阳山一带遂称为宋田山。垦殖移民中,丁姓、洪姓、张姓居民来自江西,涂姓居民来自浙江。浙江进士涂淑和曾任华容知县,卸职后留居宋田山并在宅院内广植桂花树,其院落称为桂花园。今桂花园仍保留千年古樟一株,涂姓后代也逐渐发展为当地人口较多的旺族。明代以后,又有熊姓、王姓、段姓、孟姓等十几个姓氏家族陆续迁入。其中段姓由江西迁至岳阳再至宋田山,孟姓由山东迁至岳阳再至宋田山。此时宋田山一带划为华容的第九都,故又称九都山。段姓、孟姓在此发展较快,至清末,已与涂姓并列为南县境内涂段孟三大家族。1860年藕池口溃决,大量泥沙涌入洞庭湖。南县境内洲滩淤积加快。凡洲滩出露之处,便有居民前来开垦。到1890年左右,县境移民已达万人,主要来自江西、山东、湖北、福建及本省岳阳、常德一带。
  开发时期的集聚移民,迁徒时段约为公元1891年至公元1930年。由于洞庭湖淤积速度加快,县境水域缩小,陆地增多。到1895年时,陆地面积已达500余平方千米。当时的洲滩,芦苇丛生,土地肥沃,野生资源又非常丰富。芦笋、莲藕、菱角及野鸡、野鸭、野兔、山羊到处都是,这对于各地饥民来说,无疑是个淘宝生存的好去处。加之肥沃的土地适宜水稻生长,更是解决了饥民们的吃饭问题。故此、四方移民纷至沓来。这一时期来自本省益阳、岳阳、新化、安化、澧洲和湖北天门的移民居多。据《南县志》记载,移民中,益阳占25%,沅江占15%,汉寿、长沙各占10%,桃源、岳阳、湘阴占10%,澧洲、宝庆占10%,湘乡、 善化、宁乡、安化、浏阳占10%,外省的江西、福建、湖北占10%。这些居民在洲土开发中,为了各自利益往往发生冲突。1895年,清政府为制止争斗,加强了对当地的管理,设置南洲直隶厅抚民府,治所设乌嘴。当时人口已达12万。南洲厅的设立,使各方移民有了投亲靠友之所,加大了有序流动。到1929年,南县的人口已达到266685人。
  发展时期的后续移民,迁徒时段约从1930年至今。1930年代,县内居民已具备一定数量。大家根据地形地貌,筑堤围垸,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生产。但由于当时战乱频繁,人们苦于战火,迁徒受阻。加之生产条件相对落后,无法容纳大量住民。故从1930年至1949年,移民极少,期间人口自然增长也不快。据资料统计,1948年末、全县人口为285474人。将近20年时间人口增加不到2万。后续移民增长较快时期是在1980年以后。这一时期不仅只有迁入,也有迁出。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县每年都有不少人外出打工,外地也有不少人来南县经商创业。另一方面婚姻的进一步开放,也加快了人口的流动。据计生部门统计,南县每年的流动人口接近20万。至2011年,南县总人口69.89万人,这些人口均来自全国各地。
  二、带着不同的文化有机融合
  南县人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人们居住在一起之后,互相学习,各地文化和习俗融于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湖乡文化。
  一个地域文化的形成,首先是语言文化的融合。南县湖乡文化的形成同样如此。因为人际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上的交往。南县建治之初,五方杂居,大都各操土音,交流起来比较困难。如“什么事”,益阳、沅江人说“么子路”,汉寿人说“搞么得”,宁乡人说“咦的”,华容人说“哪门的”,湖北人说“么事”,江西人说“么哩事”,长沙人说“么子”,湘潭人说“何解”等。随着交流的深化,人们你学我,我学你,逐渐形成各方居民均能听得懂的南县话。 南县话以长沙话为基调,又与长沙话不尽相同。南县话一般无卷舌音,许多发音多用平声,语音较为清晰。讲得慢一点,北方人也能听得懂。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字,其中“共”字普通话为第四声,南县话为第三声。“国”字普通话读guō,南县话读gué,其余字接近普通话。这种便于交流的语言,就是南县话形成的基础。另一个原因,南洲厅成立之初,其长官均为省会长沙所派,并带来一批随从。之前长沙也有移民定居南县,使得南县方言打下长沙话的烙印。至今,县境老一辈们仍保留一部分华容话,湖北话,常德话、益阳话,但多数人使用南县话。即是上面提到的几种保留方言,也大不如原住地口音浓重。语言上的融合,使人们交流起来得心应手,对生产生活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耕文化的融合,是湖乡文化的又一个亮点。南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一个与水长期打交道的农耕之县。移民南县的人,首先要学会生存,学会在治水中发展生产。南县建治前,迁来的住民虽然人数不多,但经过长期的摸索,掌握了水的特性,摸索了一套在水乡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在水稻种植和渔业捕捞上,更是高人一筹。此后各地移民,无论来自山区还是平原,都带来了各自的生产技术。本省山区的移民带来了种植红薯和杂粮的经验,江汉平原湖北天门一带的农民则带来了棉花种植技术。这些新移民在将自己的技术植于南县之际,又向老移民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和水产捕捞技术,取长补短,形成带有湖乡特色的南县农耕习俗。这种农耕习俗的显著特点就是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种其他经济作物。养殖方面则以猪、牛、鸡、鸭为主,近代发展了养鱼。南县为鱼米之乡,水产资源丰富,捕捞成为农耕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捕捞方式多样灵活,四季可行。常见的有放卡子,打绷钩、下丝网,匡麻罩,踩脚坑,拖百袋子等。在生产生活中,人们遇到困难或一家一户难完成的事,则请邻居和朋友前来帮工,南县人称为“帮忙”。帮忙是不计报酬的,体现了南县人助人为乐的情怀。
  劳动之余,人们需要休闲娱乐,这就有了民俗文化的融合。各地移民聚居南县。带来了各地的民俗风情。经过百余年的交往,逐步融合与改进,形成了南县的湖乡民俗。在饮食习俗方面,南县人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佐餐以新鲜蔬菜为主,豆制品、鱼、肉次之,禽肉又次之。南县湿度大,居民喜吃火锅、辣椒。各地居民将特色小吃带到南县,以湖乡的特产进行加工,形成南县的风格。如藕粑粑、蒿子粑粑、巧果、薯片、豆筋子等等,至今在外地打工的南县人还常记着要家乡亲人稍点小吃让游子尝鲜。湖北人爱坐茶馆,爱喝茶,只不过到南县后,加入了其他地域的元素 。南县的茶馆,可以喝到江浙的绿茶,云南的红茶,安化的黑茶,也可以喝到益阳的芝麻豆子茶、姜盐茶,还可以喝到异域的咖啡和当地的红枣桂圆茶。住宿方面,来自山区的居民原本住土砖瓦房或木架子屋。但南县不产杉木、楠竹,加之地势低洼,水灾甚多。故多数居民只能依堤或高阜建茅屋。建国后,茅屋逐渐改变成砖瓦房,如今茅屋已难找到。在穿的方面,各地住民来南县后,很快改变了各自的穿戴习惯,爱上了南县的大众化装饰。这种穿戴与省会长沙基本相似。20世纪初至40年代,南县人穿青、蓝、红大布和白夏布,男人穿布纽开胸杉,戴青色“缸罩帽”,年长者多穿大裆裤。富家男人穿长衫,戴礼貌。女人穿大襟衣,富家女人穿旗袍。建国后,南县人衣着不断改善。男人由中山装、国防服更新为西装、夹克衫、牛仔裤。女人衣着由连衣裙、三角裙、尖领衬衫、便式 棉服更新为太空服、牛仔裤,有的穿肚脐衫,超短裙。男女鞋子也由布鞋向各式皮鞋转化,各类穿戴耳目一新。在人生习俗方面,各地古老风俗已不复存在。如婚嫁方面的哭嫁、抢新娘,对歌娶亲等山区习俗,在南县就变得简单多了。南县人的婚嫁一般就是请媒人,看人家、办登记、择日子、 行婚礼几个程序,简洁而实在,热闹而气派。丧葬方面,开始由土葬向火葬转化。南县人借鉴外地习俗创造了为亡者悼念的湖乡道场。这种道场由道人用南县话演唱,有锣鼓、唢呐、胡琴等乐器伴奏,音乐宛转悲寂,唱词多为怀念亡者,劝人行善积德等内容。这种方式已为当地居民所接受。各地移民来到南县后,还逐步形成了共同庆祝和祭祀的岁时习俗,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小年、除夕。这些节日已与全国接轨。南县系平原水乡,有水乡人的禁忌。过去这里渔民在讲话时特别注意。姓陈称姓浮,姓侯称姓抓,船靠岸称靠码头,称鬼为庆老倌。农村治丧称白喜事,棺材称千年屋,奔丧称吃烂肉,患病称打怏或不殷勤。早起不讲鬼 、龙、猴、死等不吉利的话。来了客人夫妇不能同宿一床,锄头不得背着进出家门。这些习俗多为外地习俗进行改造而形成,有的是为避水害而创造。百余年来,人们遵守俗规,和睦相处,秩序井然。& &
  三、吸着湖水的营养培育品性
  南县是在水中泡大的,南县人也是在与水长期交融的岁月里成长的。因此,南县人汲取了水的营养,形成了刚柔并济的品性。刚者,不怕困难,勇于拼搏。柔者,胸怀豁达,热情开朗。即富水的冲力,又兼水的温柔。正因为如此,就有了各方朋友对南县人的热情评价。
  一曰聪明。南县人善于接受外界新事物, 借鉴他人经验,因此思维敏捷。能在湖坪野地、芦苇荒原生存与发展,将荒莽湖洲改造成良田沃土,建设成美丽的鱼米之乡, 这是要靠聪明和智慧的。出生在南县九都山的段德昌,是新中国三十六名军事家之一。他靠聪明和智慧,将孙子兵法融于实战之中,创建了洪湖革命根据地。他总结出“&&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敌) 多则跑,人(敌)少则搞”的游击战术,以少胜多,战无不胜。他的对手都对他敬畏三分。他的聪明和智慧,为彭德怀元帅所敬仰,为毛泽东主席所赞扬。
  如果说段德昌只是南县人智慧的代表人物,那么建国后南县人的聪明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挥。南县盛产水稻,南县人最早把自己的良田作为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的实验基地,并随着杂交技术的推进而大面积推广,使南县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南县不产小麦, 却办起了全国最大的挂面企业。陈克明面条使国人“一面之交,终生难忘”。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著名科学家,俄罗斯国际工程院院士刘伯操,也是于水乡南县生长的。说南县人聪明,一点也不夸张。
  二曰豁达。洞庭湖水波连波,一望无际,广阔雄伟。这种环境孕育了南县人的豁达情怀。在南县没有排外的概念,无论你是湖北人,江西人,也无论你是先来还是后到,只要来南县,就是南县人。只要来南县,一切给方便。正因为具有这种理念,迁入南县的人就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南县人生活在一起,互帮互助,形同手足,疑聚成一家亲。有一位重庆籍的国企工人,自动离职,到南县来开了一家缝纫店。有人曾问及他,为何放弃大都市来到这个小县城。他笑着说,这里的人真好,从没把我当外地人,我不想走了。几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南县人的品格。那位工人师傅在南县已落户二十余年,事业有成。如今一家子过的和和睦睦,红红火火。
  南县不只是普通百姓钟情,那些来南县工作过的老干部,也同样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原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汇泉是地道的北方人,建国初作为南下干部在这里工作过。退休后他特意回南县探访故人,并赋诗一首。《重访南县有感》:
  当年负笈下洞庭,访旧寻踪百感生。
  落泪茅房何处去?含情杨柳列队迎。
  湖波息怒渔帆竞,山树载荫机器鸣。
  漫道年时风雨骤,沧桑犹自日峥嵘。
  这是何等的真情,这也是对南县人的赞美。是的,凡来过南县的人,都说这里的人们热情大方,令人宾至如归。
  三曰拼搏。南县人长期与水打交道,养成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拼搏向上的性格。南县最大的灾害是洪水。为了治服洪水,南县人留下了自己的热汗,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年冬天,人们要带着锄头、铁锹、箢箕 等物件,去修整大堤。全县330公里长的防洪大堤,是南县人用肩膀挑出来的。密如蛛网,500余万米长的渠道是南县人用双手挖出来的。43公里长、120米宽、堪称中国第二的南茅运河,是南县人利用一个冬天开出来的。没有拼搏的气概,能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吗?1996年、1998年,南县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南县人日夜守护,靠人墙挡住了管涌, 靠日夜奋战加修子堤,挡住了洪水,确保了一方平安。没有拼搏的精神,能战胜洪魔吗?今天,南县人继续用这种精神改造着自己的家园。
  四曰进取。南县人不甘落后,敢为人先,从未停止过开拓进取的步伐。初始移民探索生存的办法,后续移民则加大了追赶先进的脚步。1980年代,当许多人还在徘徊观望时,南县人就学习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办起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珠海特区设置了商品购销窗口,引导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之后,不仅是大量资金流入南县,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改革开放的先进理念,使南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据资料记载,南县农业总产值从1950年的0.2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亿元,2011年达到59亿元,南县人使这片土地上的产出成倍成倍翻番。工业从无到有。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发展到6800万元,2011年增加到94.5亿元。南县人说,自己与自己比确实是进步了,向上了。可与发达地区比,还远远不足。因此南县人总是把他人当老师,以激励自己不断向上。在经济建设上如此,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南县人同样如此。南县建治之初,居民的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好在各地移民带来了一些山歌、渔鼓、花鼓等民间艺术。南县人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形式,根据湖区的特色,创造出湖乡艺术,南县地花鼓便是其中一例。这种艺术简便,欢快,适合群众口味。经南县加以改造,以南县方言演唱,倍受群众喜爱。南县地花鼓不断完善,经历了由卖艺到展艺、由田头到街头、由庸俗到通俗的转变,适应了时代的发展。2011年,这朵艺术之花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县人在湖乡大地上辛勤耕耘,那历经磨难的求索之路 ,那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智慧,那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赢得了四方乡邻的称道。于是,当人们一提起南县人时,就会不约而同地称之为洞庭湖平原的“犹太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坐沙发滴···
该用户从未签到
贾正娇的姨爷
你是说杨汇泉?开国以来首位被罢免的省领导&
TA的每日心情难过 08:09签到天数: 6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优质米粉
顶老主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所以南县人的脑子都是挺活泛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南县人在湖南境内的名声不太好啊
反正在长沙,一讲起南县人,就被人提起马王堆。当然,提西汉女尸人家也会提起马王堆,哈哈&
该用户从未签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作为南县林还是有点 感到骄傲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烟波浩渺 小模小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