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餐厅在村子正中央,井台高三尺,由四块花岗岩石围成是什么描写

&&&&来源:&&&&
&&&&&&字号
  离开家乡已整整三十个年头,每逢夜深人静或闲暇孤独或烦恼浮躁之时,总泛起缕缕怀乡情思,每每想起村中那口老井。移居城里后,长住高楼顶层,饮自来水,虽也十分方便,但总是时常想起村中那口老井。  朦胧中,孩提时的我,赤着双脚,满头是汗,冒着火辣辣的太阳,飞快地跑向村中老井台,扔掉手中捕捉蜻蜓的小网,撅起屁股一头伸进刚刚出井的水桶里,像牛犊一样咕咚咕咚饮着清凉而甜甜的井水,直把肚子喝得像个气蛤蟆,才抬起头在大人的巴掌下飞快跑掉了。  记忆里我家住的村子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庄,坐落在一条荒废小四段河河影上,方圆占地仅有百余亩,农舍聚聚散散,树木疏疏密密,村外环绕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界沟,汇集在村后一方形似葫芦的坑塘。夏天,塘里游荡着鹅群鸭群,漂浮荷叶荷花。老井在村子正中央,井台高三尺,由四块花岗岩石围成;井深丈余,用青砖砌就;井边有棵大柳树,老弯了腰,长条细叶犹如轻柔翠碧,树荫遮罩大半个井场。井口南两米处,竖立着两根粗糙的枣木桩子,横亘着一根梁,吊着底粗梢细中间弯曲的提水撅杆。井台四周连着一条条宽窄不一的小路,通往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像一根根绳子系着全村一百多户人家。这口井虽然很普通,但从它所占据的方位,建筑的精巧和坚固,无不显示出先辈造井者的勤劳和智慧。  井很古老,具体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听村里老人们讲,有一次洗井,淘出一个残缺的青瓷瓦罐,底上有清朝乾隆的年号。井壁的砖油光滑亮,井口的花岗石被井绳磨出道道寸把深的凹痕。井的水源很旺,历史上凡遇大旱,微山湖干过,大运河枯过,周围十里八村的井都现了底,这口老井却照常汩汩着泉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井水质特好,用它煮饭,米豆烂得快,酿酒酒香,洗菜味鲜,烧壶白开水,也比别的井水甜。小时候听母亲说,小孩子外出带点井水走再远也不会迷路,下湖割草抓鱼带点井水喝了不会腰疼,就连村里姑娘一个个长得标致,小伙子个个生得帅气,村风民俗淳厚,大概也与长期饮用这口井水有关吧?全村人无不为拥有这口老井而感到幸运和自豪。  那个年代里,老井成了村人生活的伴侣,谁也离不开它。每天清晨,井台上最忙,家家都来打水,做饭洗碗、饮牛喂猪,一天要用一大缸水。天刚放亮,靠井住着的人家,就能听到铁桶、瓦罐碰撞井台的叮当声,井撅杆的吱扭声,人越来越多,有挑的、有抬的、也有提的。来了都得等,扁担桶罐放了一大片,男女老少站了一大片,老少爷们,天天见面,没多少正经话要说,不是抬杠,就是取闹。早饭后,井台又成了女人们的天地,涮的涮,洗的洗,捶衣声此起彼伏,捶不断絮絮的家长里短。井台成了人们交流思想的场所,连结感情的纽带。  爷爷的一生更与这口老井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他年轻时为富人帮工,到中老年给生产队挑水喂牛,不知挑折了多少只桑木扁担,磨穿了多少双布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井边老柳树,爷爷的腰一天比一天的弯。老井哺育了村人,也辛苦了村人。  阔别三十年后,我又回到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询问起老井的事来。母亲说:“嘿!有好岁年不用它了,家家打了压水井,取水不要出院子,谁还愿跑那些冤枉路呀,井快被废了喽,这不,前阵子有些人嚷着要平掉它派上其它用场。”我的心情顿时失落下来,赶忙快步走向村中老井。  远远望去,老柳树还在,腰更弯了,井台还在,长满了青苔,那地方冷清多了,再也看不见旧时的热闹场面,再也听不见昔日的人声、桶声、扁担声。走上井台,我躬身抚摸着冰凉井口凹处,向井下一看,只见水中有一片很小的天,映出几丝淡淡的晚霞。  我忽感到,该劝说村人,这老柳树、这老井,应长期保留下去,不只是留下村中一景,还留下历史与文化、怀念与情感……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白宇、刘军涛)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社会万象|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村中老井- Micro Reading
&&来源:&&作者:陈庆礼
[提要]&&离开家乡已整整三十个年头,每逢夜深人静或闲暇孤独或烦恼浮躁之时,总泛起缕缕怀乡情思,每每想起村中那口老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井水质特好,用它煮饭,米豆烂得快,酿酒酒香,洗菜味鲜,烧壶白开水,也比别的井水甜。
   离开家乡已整整三十个年头,每逢夜深人静或闲暇孤独或烦恼浮躁之时,总泛起缕缕怀乡情思,每每想起村中那口老井。移居城里后,长住高楼顶层,饮自来水,虽也十分方便,但总是时常想起村中那口老井。
  朦胧中,孩提时的我,赤着双脚,满头是汗,冒着火辣辣的太阳,飞快地跑向村中老井台,扔掉手中捕捉蜻蜓的小网,撅起屁股一头伸进刚刚出井的水桶里,像牛犊一样咕咚咕咚饮着清凉而甜甜的井水,直把肚子喝得像个气蛤蟆,才抬起头在大人的巴掌下飞快跑掉了。
  记忆里我家住的村子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庄,坐落在一条荒废小四段河河影上,方圆占地仅有百余亩,农舍聚聚散散,树木疏疏密密,村外环绕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界沟,汇集在村后一方形似葫芦的坑塘。夏天,塘里游荡着鹅群鸭群,漂浮荷叶荷花。老井在村子正中央,井台高三尺,由四块花岗岩石围成;井深丈余,用青砖砌就;井边有棵大柳树,老弯了腰,长条细叶犹如轻柔翠碧,树荫遮罩大半个井场。井口南两米处,竖立着两根粗糙的枣木桩子,横亘着一根梁,吊着底粗梢细中间弯曲的提水撅杆。井台四周连着一条条宽窄不一的小路,通往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像一根根绳子系着全村一百多户人家。这口井虽然很普通,但从它所占据的方位,建筑的精巧和坚固,无不显示出先辈造井者的勤劳和智慧。
  井很古老,具体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听村里老人们讲,有一次洗井,淘出一个残缺的青瓷瓦罐,底上有清朝乾隆的年号。井壁的砖油光滑亮,井口的花岗石被井绳磨出道道寸把深的凹痕。井的水源很旺,历史上凡遇大旱,微山湖干过,大运河枯过,周围十里八村的井都现了底,这口老井却照常汩汩着泉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井水质特好,用它煮饭,米豆烂得快,酿酒酒香,洗菜味鲜,烧壶白开水,也比别的井水甜。小时候听母亲说,小孩子外出带点井水走再远也不会迷路,下湖割草抓鱼带点井水喝了不会腰疼,就连村里姑娘一个个长得标致,小伙子个个生得帅气,村风民俗淳厚,大概也与长期饮用这口井水有关吧?全村人无不为拥有这口老井而感到幸运和自豪。
  那个年代里,老井成了村人生活的伴侣,谁也离不开它。每天清晨,井台上最忙,家家都来打水,做饭洗碗、饮牛喂猪,一天要用一大缸水。天刚放亮,靠井住着的人家,就能听到铁桶、瓦罐碰撞井台的叮当声,井撅杆的吱扭声,人越来越多,有挑的、有抬的、也有提的。来了都得等,扁担桶罐放了一大片,男女老少站了一大片,老少爷们,天天见面,没多少正经话要说,不是抬杠,就是取闹。早饭后,井台又成了女人们的天地,涮的涮,洗的洗,捶衣声此起彼伏,捶不断絮絮的家长里短。井台成了人们交流思想的场所,连结感情的纽带。
  爷爷的一生更与这口老井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他年轻时为富人帮工,到中老年给生产队挑水喂牛,不知挑折了多少只桑木扁担,磨穿了多少双布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井边老柳树,爷爷的腰一天比一天的弯。老井哺育了村人,也辛苦了村人。
  阔别三十年后,我又回到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询问起老井的事来。母亲说:“嘿!有好岁年不用它了,家家打了压水井,取水不要出院子,谁还愿跑那些冤枉路呀,井快被废了喽,这不,前阵子有些人嚷着要平掉它派上其它用场。”我的心情顿时失落下来,赶忙快步走向村中老井。
  远远望去,老柳树还在,腰更弯了,井台还在,长满了青苔,那地方冷清多了,再也看不见旧时的热闹场面,再也听不见昔日的人声、桶声、扁担声。走上井台,我躬身抚摸着冰凉井口凹处,向井下一看,只见水中有一片很小的天,映出几丝淡淡的晚霞。
  我忽感到,该劝说村人,这老柳树、这老井,应长期保留下去,不只是留下村中一景,还留下历史与文化、怀念与情感……
》( 日 12 版)
编辑:admin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村中老井|爷爷|小孩子_凤凰资讯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记忆里我家住的村子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庄,坐落在一条荒废小四段河河影上,方圆占地仅有百余亩,农舍聚聚散散,树木疏疏密密,村外环绕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界沟,汇集在村后一方形似葫芦的坑塘。夏天,塘里游荡着鹅群鸭群,漂浮荷叶荷花。老井在村子正中央,井台高三尺,由四块花岗岩石围成;井深丈余,用青砖砌就;井边有棵大柳树,老弯了腰,长条细叶犹如轻柔翠碧,树荫遮罩大半个井场。井口南两米处,竖立着两根粗糙的枣木桩子,横亘着一根梁,吊着底粗梢细中间弯曲的提水撅杆。井台四周连着一条条宽窄不一的小路,通往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像一根根
原标题:村中老井陈庆礼《
版)离开家乡已整整三十个年头,每逢夜深人静或闲暇孤独或烦恼浮躁之时,总泛起缕缕怀乡情思,每每想起村中那口老井。移居城里后,长住高楼顶层,饮自来水,虽也十分方便,但总是时常想起村中那口老井。朦胧中,孩提时的我,赤着双脚,满头是汗,冒着火辣辣的太阳,飞快地跑向村中老井台,扔掉手中捕捉蜻蜓的小网,撅起屁股一头伸进刚刚出井的水桶里,像牛犊一样咕咚咕咚饮着清凉而甜甜的井水,直把肚子喝得像个气蛤蟆,才抬起头在大人的巴掌下飞快跑掉了。记忆里我家住的村子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庄,坐落在一条荒废小四段河河影上,方圆占地仅有百余亩,农舍聚聚散散,树木疏疏密密,村外环绕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界沟,汇集在村后一方形似葫芦的坑塘。夏天,塘里游荡着鹅群鸭群,漂浮荷叶荷花。老井在村子正中央,井台高三尺,由四块花岗岩石围成;井深丈余,用青砖砌就;井边有棵大柳树,老弯了腰,长条细叶犹如轻柔翠碧,树荫遮罩大半个井场。井口南两米处,竖立着两根粗糙的枣木桩子,横亘着一根梁,吊着底粗梢细中间弯曲的提水撅杆。井台四周连着一条条宽窄不一的小路,通往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像一根根绳子系着全村一百多户人家。这口井虽然很普通,但从它所占据的方位,建筑的精巧和坚固,无不显示出先辈造井者的勤劳和智慧。井很古老,具体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听村里老人们讲,有一次洗井,淘出一个残缺的青瓷瓦罐,底上有清朝乾隆的年号。井壁的砖油光滑亮,井口的花岗石被井绳磨出道道寸把深的凹痕。井的水源很旺,历史上凡遇大旱,微山湖干过,大运河枯过,周围十里八村的井都现了底,这口老井却照常汩汩着泉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井水质特好,用它煮饭,米豆烂得快,酿酒酒香,洗菜味鲜,烧壶白开水,也比别的井水甜。小时候听母亲说,小孩子外出带点井水走再远也不会迷路,下湖割草抓鱼带点井水喝了不会腰疼,就连村里姑娘一个个长得标致,小伙子个个生得帅气,村风民俗淳厚,大概也与长期饮用这口井水有关吧?全村人无不为拥有这口老井而感到幸运和自豪。那个年代里,老井成了村人生活的伴侣,谁也离不开它。每天清晨,井台上最忙,家家都来打水,做饭洗碗、饮牛喂猪,一天要用一大缸水。天刚放亮,靠井住着的人家,就能听到铁桶、瓦罐碰撞井台的叮当声,井撅杆的吱扭声,人越来越多,有挑的、有抬的、也有提的。来了都得等,扁担桶罐放了一大片,男女老少站了一大片,老少爷们,天天见面,没多少正经话要说,不是抬杠,就是取闹。早饭后,井台又成了女人们的天地,涮的涮,洗的洗,捶衣声此起彼伏,捶不断絮絮的家长里短。井台成了人们交流思想的场所,连结感情的纽带。爷爷的一生更与这口老井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他年轻时为富人帮工,到中老年给生产队挑水喂牛,不知挑折了多少只桑木扁担,磨穿了多少双布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井边老柳树,爷爷的腰一天比一天的弯。老井哺育了村人,也辛苦了村人。阔别三十年后,我又回到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询问起老井的事来。母亲说:“嘿!有好岁年不用它了,家家打了压水井,取水不要出院子,谁还愿跑那些冤枉路呀,井快被废了喽,这不,前阵子有些人嚷着要平掉它派上其它用场。”我的心情顿时失落下来,赶忙快步走向村中老井。远远望去,老柳树还在,腰更弯了,井台还在,长满了青苔,那地方冷清多了,再也看不见旧时的热闹场面,再也听不见昔日的人声、桶声、扁担声。走上井台,我躬身抚摸着冰凉井口凹处,向井下一看,只见水中有一片很小的天,映出几丝淡淡的晚霞。我忽感到,该劝说村人,这老柳树、这老井,应长期保留下去,不只是留下村中一景,还留下历史与文化、怀念与情感……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3102940
播放数:1698327
播放数:1776900
播放数:679717
48小时点击排行信念的旗帜
信念的旗帜
《 人民日报 》( 日&& 12
  朝圣,上井,是我的一个夙愿。
  五百里井冈,修竹,茂林,盛开的杜鹃花,还有红米饭,南瓜汤,峥嵘岁月的遗迹,魂牵梦萦在我的脑海。
  初到井,是新奇、兴奋,是弥望的绿、清新的空气,还有纯朴的民风、出人预料的时尚气息。但是,当处处拜谒,细细品读,静静思考,那一座座雄奇的深沟大壑,一个个红军浴血奋战的山岗哨口,我最先想到“信念”这两个字。
  在二十四个字的“井精神”中,赫然在首的就是“坚定信念”,它也是“井精神”的精髓。1927年秋,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引兵井冈,以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高擎照亮中国革命未来的火炬,克服困难,战胜强敌,最终夺取全面胜利。
  忆当年,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异常艰苦,战斗空前惨烈。地处湘赣交界、罗霄山中段的井偏僻闭塞,人不过两千,谷不过万担,红军官兵食无盐、穿无布、病无药,野菜野果充饥果腹,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与兵民同甘苦。
  忆当年,国民党反动派穷凶极恶地叫嚣:“井的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一次又一次对中国革命的第一个红色根据地进剿、会剿、围剿。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飞奔在竹林松岗,奋战在哨口险隘,以最原始的武器——大刀、梭镖、鸟枪、土炮痛击强敌。有一张当年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山坡上,一个红军战士,从上而下,曲单膝,挺梭镖,怒对近在咫尺的敌兵。敌兵戎装,长枪,高大,而红军战士瘦弱矮小,身着单薄的黑粗布褂子,周身无任何防御装备。但是,战士的勇敢、无畏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让后来人强烈地感觉到了。
  忆当年,井汇集了一大批中国的热血青年和精英分子,他们有的来自黄埔军校,有的来自学堂,更有的曾出国留洋,饱读诗书,有良田房产,无温饱之虞,可谓前程似锦。但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坚定的信念,为了建立一个新世界,他们走上了井。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张子清、王尔琢等先驱,许许多多还只有二十多载的生命之花,凋谢了。
  在历时两年有余的井革命斗争时期,有四万八千多名红军战士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在纪念馆中却只留下了一万五千七百四十四个人的名字。
  那么,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千千万万的人为什么坚定地跟着红旗走?
  答案是信念。咬定青山的信念,百折不回的信念,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敢于牺牲、敢于奋斗、敢于胜利、敢于成功的信念。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答案是信念。改造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信念。
  伟人邓小平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井精神”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人、一支队伍,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远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失去了坚忍不拔的精神支柱,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
  信念是方向,信念是火炬,信念是灯塔,信念是力量。
  上井,朝圣,我朝拜的是红色的圣山,朝拜的是红色的根据地,是朝拜创造奇迹、开拓天地的磐石般的红色信念。
《 人民日报 》( 日&& 12
  离开家乡已整整三十个年头,每逢夜深人静或闲暇孤独或烦恼浮躁之时,总泛起缕缕怀乡情思,每每想起村中那口老井。移居城里后,长住高楼顶层,饮自来水,虽也十分方便,但总是时常想起村中那口老井。
  朦胧中,孩提时的我,赤着双脚,满头是汗,冒着火辣辣的太阳,飞快地跑向村中老井台,扔掉手中捕捉蜻蜓的小网,撅起屁股一头伸进刚刚出井的水桶里,像牛犊一样咕咚咕咚饮着清凉而甜甜的井水,直把肚子喝得像个气蛤蟆,才抬起头在大人的巴掌下飞快跑掉了。
  记忆里我家住的村子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庄,坐落在一条荒废小四段河河影上,方圆占地仅有百余亩,农舍聚聚散散,树木疏疏密密,村外环绕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界沟,汇集在村后一方形似葫芦的坑塘。夏天,塘里游荡着鹅群鸭群,漂浮荷叶荷花。老井在村子正中央,井台高三尺,由四块花岗岩石围成;井深丈余,用青砖砌就;井边有棵大柳树,老弯了腰,长条细叶犹如轻柔翠碧,树荫遮罩大半个井场。井口南两米处,竖立着两根粗糙的枣木桩子,横亘着一根梁,吊着底粗梢细中间弯曲的提水撅杆。井台四周连着一条条宽窄不一的小路,通往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像一根根绳子系着全村一百多户人家。这口井虽然很普通,但从它所占据的方位,建筑的精巧和坚固,无不显示出先辈造井者的勤劳和智慧。
  井很古老,具体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听村里老人们讲,有一次洗井,淘出一个残缺的青瓷瓦罐,底上有清朝乾隆的年号。井壁的砖油光滑亮,井口的花岗石被井绳磨出道道寸把深的凹痕。井的水源很旺,历史上凡遇大旱,微山湖干过,大运河枯过,周围十里八村的井都现了底,这口老井却照常汩汩着泉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井水质特好,用它煮饭,米豆烂得快,酿酒酒香,洗菜味鲜,烧壶白开水,也比别的井水甜。小时候听母亲说,小孩子外出带点井水走再远也不会迷路,下湖割草抓鱼带点井水喝了不会腰疼,就连村里姑娘一个个长得标致,小伙子个个生得帅气,村风民俗淳厚,大概也与长期饮用这口井水有关吧?全村人无不为拥有这口老井而感到幸运和自豪。
  那个年代里,老井成了村人生活的伴侣,谁也离不开它。每天清晨,井台上最忙,家家都来打水,做饭洗碗、饮牛喂猪,一天要用一大缸水。天刚放亮,靠井住着的人家,就能听到铁桶、瓦罐碰撞井台的叮当声,井撅杆的吱扭声,人越来越多,有挑的、有抬的、也有提的。来了都得等,扁担桶罐放了一大片,男女老少站了一大片,老少爷们,天天见面,没多少正经话要说,不是抬杠,就是取闹。早饭后,井台又成了女人们的天地,涮的涮,洗的洗,捶衣声此起彼伏,捶不断絮絮的家长里短。井台成了人们交流思想的场所,连结感情的纽带。
  爷爷的一生更与这口老井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他年轻时为富人帮工,到中老年给生产队挑水喂牛,不知挑折了多少只桑木扁担,磨穿了多少双布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井边老柳树,爷爷的腰一天比一天的弯。老井哺育了村人,也辛苦了村人。
  阔别三十年后,我又回到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询问起老井的事来。母亲说:“嘿!有好岁年不用它了,家家打了压水井,取水不要出院子,谁还愿跑那些冤枉路呀,井快被废了喽,这不,前阵子有些人嚷着要平掉它派上其它用场。”我的心情顿时失落下来,赶忙快步走向村中老井。
  远远望去,老柳树还在,腰更弯了,井台还在,长满了青苔,那地方冷清多了,再也看不见旧时的热闹场面,再也听不见昔日的人声、桶声、扁担声。走上井台,我躬身抚摸着冰凉井口凹处,向井下一看,只见水中有一片很小的天,映出几丝淡淡的晚霞。
  我忽感到,该劝说村人,这老柳树、这老井,应长期保留下去,不只是留下村中一景,还留下历史与文化、怀念与情感……
高原放歌中国梦
——纪念中央对口援藏20周年援藏组歌(节选)
《 人民日报 》( 日&& 12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吹响了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号角。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听从祖国召唤,来到了这片圣洁的土地。对口支援西藏,开启了一个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热血奉献的新篇章。
  西藏,我来了!西藏,我们来了!
  第一乐章
  西藏,我来了!
  我心飞翔
  心儿向着辽阔的边疆
  在祖国高地我要飞翔
  飞翔在雄鹰的故乡
  飞向那青春最美丽的华章
  啊 就让太阳点燃我的青春热血
  心儿向着辽阔的边疆
  在冰峰雪岭我要飞翔
  理想因奉献而明亮
  我的柔情铸起钢铁脊梁
  啊 就让珠穆朗玛助我神思飞扬
  世界屋脊
  大风吹来浩荡
  理想展开翅膀
  雪域唱响新的牧歌
  我愿白发换来绿草茵茵
  我愿热血浇灌繁花似锦
  谁是祖国最美的雄姿
  爱在高原青春激荡
  白云飘向天边
  哈达献给赤子
  万马奔向新的征程
  我愿理想锤炼成鹰的翱翔
  我愿苦旅锻造出梦中天堂
  我要建设美丽的新故乡
  爱在高原青春辽阔
  月光是宁静的小河
  容纳了心中的涟漪
  月光是高原的琴弦
  流淌着祖国的春天
  啊,月光多么好
  把高原变成醉人的梦乡
  月光是母亲的叮咛
  散发着天上的芬芳
  月光是孩子的欢笑
  呢喃着摇篮的甜美
  啊,月光多么美
  把高原融为心灵的故乡
  最爱西藏的蓝天
  总是仰望着我的纯净
  倾注着我的深情
  总是飞翔着我的梦想
  燃放着我的青春
  啊,最爱西藏的蓝天
  透明中延伸神秘的阶梯
  总能守望着我的安宁
  洗去我的疲惫
  总能让我豪情满怀
  淡忘了人生功利
  啊,最爱西藏的蓝天
  光阴中盛开美好的憧憬
  第二乐章
  援藏,缘藏!
  咱就是建设者
  与雄鹰为伍
  与牦牛做伴
  白云翻作心头浪
  誓向荒原要广厦
  誓向天险要通途
  大风起兮云飞扬
  建设这美丽的幸福家园
  啊,咱就是高原的一粒沙子
  铺路石绽放生命荣光
  高原红谱写不变忠诚
  与月亮相约
  与太阳争辉
  喝罢青稞酒人豪迈
  誓向苍茫要腾飞
  群山深处拼干劲
  汗水换来百业兴
  建设这圣洁的强大边疆
  啊,咱就是西藏建设者
  身上背着祖国嘱托
  心中装着同胞安康
  多吉的家
  我的心那么真
  我的情那么深
  我要寻访多吉的家
  去看看那可爱的小羊
  我的心飞跃草原
  与你紧紧相连
  我的心那么纯
  我的爱那么深
  我要寻访多吉的家
  去亲吻那慈祥的阿妈
  我的心属于雪山
  雪山下美好的家园
  写给妈妈的信
  妈妈,我在西藏给你写信
  写下我的牵挂我的感恩
  你送我到祖国的高地
  自己却在老家甘受孤单
  我的泪光里有你
  我的笑容里有你
  妈妈,我日夜思念的母亲
  你的柔情给我送来了温暖
  给西藏送来了祝福
  妈妈,我在西藏给你写信
  写下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藏家阿妈给我送来了羊皮袄
  她那被阳光洗过的笑
  那么善良那么纯净
  我幸福有两个妈妈
  妈妈,我日夜思念的母亲
  你的深情牵着年轻的游子
  在祖国的边陲擦亮青春
  把青春献给你
  只有把青春献给你
  苍老才能唤回青春
  只有把生命献给你
  牺牲才能铸就永生
  只有把绿洲献给你
  荒原才能变为葱翠
  只有把笑脸献给你
  泪水才能化为雪莲
  只有把强大献给你
  渺小才能点亮高尚
  只有把柔美献给你
  坚强才能透出光明
  只有牺牲着我的享受
  才能享受着我的牺牲
  只有苍老了我的青春
  青春才能永放光辉
  第三乐章
  高原放歌
  如歌的哈达
  手捧如歌的哈达
  心儿像格桑花明亮
  风沙扬起青春的热望
  冰霜铸就高原的坚强
  各族同胞携手情深意长
  雪域儿女筑起人间天堂
  啊 我的西藏
  热血挥洒出幸福的彩霞
  信仰奉献出圣洁的雪花
  手捧如歌的哈达
  心儿像格桑花明亮
  雪山牵动慈母的脸庞
  月光闪烁妻子的泪花
  唐卡绘出故乡的思念
  高原化出祖国的眷恋
  啊 我的西藏
  愿每一片雪花刻上你的名字
  愿每一座山川倾注我的衷肠
  羌塘草原
  这是雄鹰自由翱翔的草原
  这是骏马纵情驰骋的草原
  这是雷霆点燃向往的草原
  这是马背运载年华的草原
  这是格萨尔王传奇的草原
  这是石头磨成阳光的草原
  这是爱情炼成星光的草原
  这是热血飘成浓香的草原
  啊,天地共用一声感叹
  它的鞭子挥成青春的闪电
  它的泪花熬成晶莹的露珠
  它的壮阔牵动着我的心跳
  啊,这是一望无际的江山
  这是可以凭依的家园
  这是风吹动着白云的羊群
  是欢笑,更是源远流长的幸福
  为先烈歌唱
  是谁拂去了慈母的泪花
  背起行囊奔赴远方
  是谁还没来得及看一眼拉萨
  就把缕缕忠魂托付在路上
  啊,我多想为你歌唱
  歌唱你那梦里的故乡
  歌唱那脚下的山山水水
  是谁握紧了太阳的手
  燃烧了青春燃烧了未来
  是谁在祖国的版图里跋涉
  把家分成了海角和天涯
  啊,我多想为你歌唱
  西藏绽开了春天的花蕾
  每一朵花都是你多情的脸庞
  那大唐姑娘走过的高原
  那父辈们奋斗过的热土
  有雪就有梦在闪耀
  有青稞就有酒和热肠
  土地总是洒着岁月的芬芳
  雪域总会更加纯净吉祥
  我要在蓝天白云的高原歌唱
  我要让帐篷成为一首诗
  牛羊成为一首歌
  我要在高高的雪山上歌唱
  让哈达缠住心跳
  让血液浇灌青稞
  我要用揉搓酥油糌粑的手揉搓灵魂
  用掌心打磨一首歌
  用指纹印出高原人的勋章
  用胸膛融化大地的冰霜
  啊,一代代赤子忠魂
  一曲曲青春浩歌
  我的中国梦才如此雄壮激扬
  啊,为了建设新西藏
  各族儿女齐奔腾
  高原放飞中国梦
  我的中国梦我的华彩乐章
  (供稿单位: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部,中国中信集团 陈人杰执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井俄式餐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