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迈锐宝开出去有面子吗逛逛shopping,老天也不给面子老是下雨,看来还是京东一下算了用英语怎么

以「阿里无人超市」落地为标志,各种智能、无人便利店逐渐成为新零售中一个超级火爆的分支。阿里、京东提前入场布局;缤果盒子等一众获得巨额融资。创业邦推出创投圈时下最前沿的「未来超市」独家策划。这是我们的第 10 篇报道。&我们想截断京东的&后路&。&2012年,苏宁一位高管如此对媒体谈到。当时,国内电商正在经历惨烈的价格战,苏宁宣布将把全国1800个线下门店拓展为网购自提点,同时逐步给4000个售后服务网点增加配送功能,让其成为快递点。这套连招的用意很明显:清理兵线,阻击当时融资十几亿美元,却没有盈利,打算在美国上市的京东。在那时的价格战中,京东很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没有门店成本。苏宁大量的实体门店需要盈利来支撑,不敢像京东一样亏本做生意,而京东高调在友商面前浪的同时,也在猥琐发育,进行扩大规模和降低成本的尝试。几年后,老张看到拿融资的老刘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拿了阿里283亿元的投资,然后买了140亿的阿里股票。而拿投资,公司抢在阿里前上市的老刘,也反过来好好琢磨了下老张实体门店的生意,既然去实体店买东西的人能养活苏宁、国美这一众友商,京东做线下店又有何不可。不过既然要做线下店,不玩出点新花样怎么对得起广大吃瓜群众。所以第一次露面,京东之家就把数得上的黑科技都撸了一遍,并在自己占据优势的3C数码品类,进行&未来零售&的探索。万达广场负一层,永辉超市入口处,京东之家门口的天花板上有几个摄像头,通过人脸识别记录着店外的人流量,同时也记录着进店和离店的人数。据说,这家200平米的店面,开业当天上午进店的人数就接近2000人。顾客进店,&刷脸&就能成为会员,之后再次到店时,京东之家也会知道,会员用户到店了。店内有一块试衣镜般的电子屏,顾客走进之后就会进行人脸识别,根据识别出的性别、年龄等画像,推荐顾客可能感兴趣产品,比如向男生推荐机械键盘、电脑外设,向女生推荐自拍杆、电动牙刷,向老年人推荐智能电饭煲、扫地机器人&&顾客走进店内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产品,会停下来观赏把玩。店面对顾客进行人脸识别,并分析每一位顾客的兴趣关注和场景停留时间,通过行为数据分析,进行货品的二次迭代。京东之家里所有价签都使用的是电子水墨屏,与店内基站连接,所有商品与京东线上实时同价。用微信或京东App扫描价签上的二维码,可以跳转到京东页面,了解商品的详细情况及用户评价。店内商品支持自动结账,顾客可选择当场提货或京东配送。同时,京东之家根据到门店周边顾客的用户画像,分析其购物习惯和兴趣喜好,以进行选品。京东大数据也为门店提供备货推荐,完成自动补货和退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前,京东已经开设了21家京东之家,以及71家京东专卖店。虽然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但京东在做智能零售体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也踩了不少坑。去年4月,京东跟深圳联通合作,希望通过扫码购物实现未来零售,但和当年苏宁的线下门店同时是网购自提点类似,并没有get到&未来超市&的重点,之后的多屏扫码购也以失败告终。零售创新业务部的负责人张兵,在全国看了多种零售形态后,回北京跟3C事业部总裁胡胜利说,要做楼宇店,这样实现降成本的同时,还能够解决销售和体验的问题。但在尝试后发现,楼宇店、店中店这两种形式的店面,销售效果均不理想。而2016年12月,京东在云南玉溪的一家临街独立店铺,月销售额做到了7万元,之后京东&未来零售&体验店的的形态确定为核心商圈shopping mall内,面积200平以上的京东之家,和次商圈临街店铺,60到120平的京东专卖店两种形态。今年6月份,京东专卖店全国60家门店单月共销售商品2.7万件,覆盖的SKU却达到了1.48万。胡胜利谈到,做到这样的效率依赖于在线上管理海量SKU的能力,同时,京东物流能保证店铺的高效周转。据胡胜利介绍,京东之家和京东专卖店的毛利率只有8%,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盈利或盈亏平衡,把线上的运营能力复制到线下,做到店面的高坪效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据悉,618当天河北保定京东之家万博店开业当天排队的消费者就超过了200米,当天日销118万。北京昌平永旺店甚至创造线下市场罕见的单日下单1096单、成效额123万元的纪录。值得一提的是,邦哥发现,荣耀9、坚果Pro、小米5X等未在线上开放购买的机型,在京东线下门店可以现货购买。在场的工作人员表示,一些在线上难以抢到的首发爆品,或者专供线上的商品,京东都将优先供应京东之家和京东专卖店。
24小时报不停
TCL集团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2%至74%
传谷歌为美国防部项目起草道德原则,安抚员工情绪
优步2年前泄露2000万用户信息,付黑客10万美元封口费
小程序“快手App”疑似被微信下架
快手上线“家长控制模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传泛大西洋资本与银湖资本拟投资蚂蚁金服
小米等5款手机壳含有毒有害物,苹果单项超标近50倍
朱啸虎谈滴滴外卖:补贴可以测试对方防御深度
抖音下架万条视频封禁万个账号
“快手App”小程序疑因违规被微信下架
「云+物娱」获6000万元A+轮融资,开创物娱时代
新百连超14家门店上线多点Dmall线上配送业务
扎克伯格“过堂”第二日:我的个人数据也遭泄露
蔡崇信入主布鲁克林篮网队,创NBA最大的中国人投资
SpaceX发起5.07亿美元融资,估值飙升至250亿美元
火山小视频整改升级,暂停同城频道
Spotify收购音乐授权公司Loudr,简化支付版权费流程
易观发布最新共享单车行业报告:ofo以50.89%市场覆盖率排名第一
苏宁牵手碧桂园 年内600家苏宁店入驻碧桂园物业
Uber CEO:自动驾驶汽车还是个学生 要继续学习
百合佳缘2017年营收6.71亿,净利润6499万元
“412挂马风暴”来袭,超50款知名软件受影响
王兴在摩拜内部大会称不裁员,有信心保持并扩大优势
未因贾跃亭受影响:睿驰汽车广州拿地资格过审
腾讯微视接入王卡免流,还享QQ加速特权
阿里云发布区块链解决方案,支持天猫奢侈品正品溯源
腾讯将于4月23日发布首款区块链游戏
路透:华平投资拟参与蚂蚁金服至少80亿美元融资
特斯拉指责Model X车祸丧生司机存在过错,试图撇清关系
美图发声明称与“马来西亚MBI国际集团”无任何合作关系
云计算公司Zuora确定IPO价格为14美元,估值14.4亿
消息称沃尔玛接近收购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多数股权
musical.ly问鼎德法应用排行榜
中信银行完成投资易到持股18%,将开展金融出行合作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Q1营收353亿美元,同比增长5.22%
滴滴外卖将再开9个城市,全国开城在即
腾讯微视跟进抖音暂停评论功能:因评论区出现大量不相干内容
流量矿石团队发声明:快播未参与过区块链+视频项目
中国联通发布通告,正式开始关闭2G网络
米雯娟:VIPKID暂无上市计划 在线教育还是蓝海
传WeWork斥资4亿美元收购联合办公公司裸心社
地平线机器人发布本地人工智能摄像机,正进行B轮融资
长安汽车拟与腾讯设合资公司,年内发布车联网产品
智能音箱普及率3个月内暴增50%,亚马逊谷歌成大赢家
刘强东:京东便利店今年年底计划每天开1000家
传拼多多筹资逾30亿美元:估值150亿美元,腾讯参投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召集18家互联网公司相关负责人,严明监管要求
王小川:以长跑心态看待搜狗运营,无计划进军区块链天天、京东和苏宁打口水仗:争的是面子 丢的也是面子
每天11万单。
天天快递和京东就是为这样一个量级的订单口水不休,还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几天的口水仗,双方损耗的何止11万订单的价值,归根到底,争的还是面子。
故事还要从京东暂停天天快递的服务讲起。7月20日,京东方面称,平台将从7月25日起暂停天天快递服务,理由是天天快递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都是倒数第一,还存在部分违反平台规则的行为。提到这件事,天天快递副总裁徐建国至今仍十分气愤,&任何通知也没有,任何沟通也没有,没有任何预告,就把天天快递的平台接口关掉了。&
徐建国告诉新浪科技,公告发出后,天天快递的负责人马上与京东联系,希望沟通一下,却吃了闭门羹。&如今,北京很多管辖区域都不让天天快递的快递员派件取件。&徐建国说。
封停天天快递的规则是京东针对物流的末位淘汰制度。京东公关表示,京东会根据配送时效、用户评价、派送员服务态度、使用率和平台协作度给京东接入的所有物流打分。时效按同城、省内、跨省三个纬度进行评分,用户评价和配送员服务态度按照根据用户反馈及投诉率打分,使用率根据单量进行打分,平台协作度主要指平台推动一些快递服务改进项目时,快递公司的配合程度。
&只能说很遗憾。&京东方面表示。
京东在公告中称,对于合作的第三方快递公司,京东一直都有严格的评估和打分机制。但提到末位淘汰制,徐建国一连说了5遍&没有&,表示京东从未告知天天快递存在末位淘汰规则&&凭空冒出来的规则,徐建国希望得到一个说法。
对此,京东方面尚未回应。但京东相关负责人告知新浪科技,这项规则一直存在,京东将以用户满意度为唯一标准来选择合作伙伴,未来仍将坚持末位淘汰原则。
&退一万步说,即使真的有这么个规则,天天快递也绝不是末位。&徐建国说,在末端物流中,天天快递位居中游,虽然也有不足,但不像京东表述的那么糟糕。在5年的合作中,徐建国认为双方的沟通并不对等,&消费者和商家有问题会反馈给平台,但京东从没和天天快递谈过这些。&
&京东说说做好了会再有合作的机会,这都是官话、套话。我们5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京东不能卸磨杀驴。&徐建国说。
徐建国告诉新浪科技,在京东关停天天快递接口前,天天在京东的日均订单有11万左右,仅占天天快递全部业务量的2%。京东关闭天天快递后,整体订单量并没有减少。但此举却影响了天天快递的形象,&自从京东发了公告,其他几家电商都给我打电话询问此事,因此我们必须找京东讨个说法。&徐建国说。
斥资42.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的苏宁怎能坐视不管。微博上,苏宁控股集团副总裁孙为民发文讨伐京东,京东则派出京东物流发言人喊话回击。双方交锋三回合,从&作恶&到&玻璃心&,从&自绝于同行&到&自绝于用户&,用词愈发犀利。
&这不是商业利益之争。&京东负责人告诉新浪科技。的确,11万订单即使全部落入京东物流之手,也不是值得冒如此大风险的份额&&争的不是钱,是脸。
一封站内信让事件再度升级。京东建议商家选用京东物流、顺丰、中通、韵达和申通五家快递,并建议在7月底与推荐快递合作。
名单中未提及的圆通快递在微博回应,反对一切依靠平台霸权强迫站队、清除异己的行为。与天天快递一同被封停的百世快递也表示,京东未公布任何考核数据,却以&服务质量&为由,单方面强行干预平台卖家对第三方快递服务商的自由选择权。
自此开始,事件早已不再是业务之间的矛盾,而是企业层面的冲突。快递企业不愿贴上&服务差&的标签&&这是服务业安身立命的基础;京东也不能被烙上&霸权、独裁&的烙印&&这是平台与供应商合作的底线。口水仗的升级让两方的负面印记越描越浓,但都打着&消费者和商家权益&的旗号,互相伤害根本停不下来。各个媒体平台也出现了各类解读,无论站在哪一队,都要先把对方黑个痛快。
争的是面子,最终丢的恰恰也是面子。
至于大家口口声声说要服务的消费者和商家,却游离在了这场纷争的边缘。
蔡英在京东经营一家体育用品店,他选择快递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片区内快递供应商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一个老板承包多个品牌、快递员频繁更换都会影响好感;二是顾客退货时使用的快递频次,哪个多说明哪个更受顾客欢迎。&快递的选择权在商家。&蔡英说。
蔡英同时在京东、淘宝和天猫开了店,在他看来,平台与物流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很微妙,包含着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打有菜鸟的那一天,就没开京东的端口。&蔡英说。
李鸥于7月24日收到了来自京东的天天快递,搬家至今的两个月以来,他收到过包括京东推荐列表内外的六个来自不同快递的包裹,却很难回忆起孰优孰劣,&如果你不问,我根本不关注送快递的是哪一家。&李鸥表示,这场争端对自己影响并不大。
根据公开信所述,无论是平台还是快递公司,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服务用户,却又不惜以最深的恶意揣测对方,加上外界的煽风点火,使这场纠纷愈演愈烈。周建国坦言,&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共赢,京东也好苏宁也好,和我们末端企业共同发展。&京东方面也表示,&我们支持各大快递企业不断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为消费者创造最好的体验。&
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面子和口碑,哪个更重要一点?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蔡英、李鸥均为化名)
新浪科技 肖鹏
您可能也感兴趣:
扎克伯格面对听证会回避了诸多问题,声称他的团队会关注这些问题。以下就是这两场听证会之后...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76号
TechWeb公众号
机情秀公众号注册 | 登录
所有人都认同的也不一定是对的
从零开始学运营,10年经验运营总监亲授,2天线下集训+1年在线学习,做个有竞争力的运营人。
如果说淘宝、京东是交易型电商,那么现在另一种电商——内容电商,正在逐步崛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看直播、看自媒体文章、看帖子的过程中购买商品。当年从线下转到线上,市场的游戏规则变了,现在从交易型电商转到内容电商,游戏规则也会发生变化。
本期李叫兽文章,就讲讲内容电商下,与你息息相关的各种营销决策,可能会有哪些改变。
内容电商平台下,玩法要怎么变?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头脑最聪明的,而是那些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物种起源达尔文》
如果你是战争专家,你一定会去研究“决定战争胜负”的相关因素如何变化——枪阵的出现,改变了骑兵决定战争胜负的能力;机枪的出现,又让枪阵变得毫无意义;坦克的出现,又让机枪的战略作用降低……
同样,如果你是营销人,你一定会去研究“决定顾客选择”的相关因素如何变化,因为顾客的选择永远是你占领市场的关键。
到底什么因素决定了顾客的选择?
就像不同年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武器不同一样,不同情况下,决定顾客选择的关键因素也不一样。
营销最常见的关键词是:渠道为王、天价广告、货架竞争……
因为“购买的便利性”几乎是决定顾客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你的产品再好,但货架上没有你,做什么都是白费。
淘宝京东等交易型电商时代
营销最常见的关键词是:流量、性价比、爆品战略、销量领先、好评过万……
这种情况下渠道变得没那么重要,因为理论上所有商品都有机会被买到。
而性价比和销量信息变得空前重要,因为“所有能够被直接对比的因素,都会被消费者拿来对比”——当我们刚为一款心仪的数码产品心动不已,就立马看到了下面的同类推荐,再三对比,还是选那个销量领先而且性价比高的吧。
这也导致另一个问题:
很多精致类产品,比如设计师设计的精美杯子,并不好卖。一方面这类产品的优势并不容易被参数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大量的低价仿制者也使产品迅速同质化。
内容电商时代
接着,又一波潮流来了:内容电商时代。
很多消费者在阅读内容的时候完成购买——不论是微信自媒体电商、网红直播卖货还是“男生有哪些基本款春装”这类帖子。
在这样的趋势下,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内容电商下,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消费者的购物行为(shopping)和购买行为(buying),出现了大规模的分离。
在过去大部分情况下,购物(shopping)和购买(buying)基本上是同时发生的,消费者为了买东西或者享受逛街,去京东、天猫或者线下的新世界百货购物(go shopping),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买到了商品(buying goods)。
而在内容电商环境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并没有处在“我要购物”、“我要逛街”的心态和场景下,而是在悠闲地看着美妆达人直播,或者自媒体的文章。
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当你在想要购物的时候看到商品信息,和你在没想要购物的时候看到商品信息,整个的偏好、选择标准和决策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刚刚我们提出的营销决胜最关键的问题——“什么决定了顾客的选择”,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内容电商VS交易型电商,消费者行为的4大区别
1、单独评估 vs 联合评估
消费者看到一个产品的时候,有两种典型场景:
在内容电商(比如看到新媒体文章推荐)时,用户一般处于单独评估状态。
比如顾爷发过一个软文卖“电表箱挂画”——家里电表箱很丑、不美观,用一副画把它遮住,显得家里美观又有逼格。
当看到这个商品推荐广告的时候,你就进入了“单独评估”状态,只比较眼前的画以及你的现状(没有电表画)。这个时候你在意的是产品本身好不好,带给你的感觉怎么样,以及价格能不能接受。
很可能的结果是,你看到这幅画200多块钱,也不太贵,所以就买了。
而如果你不是在阅读顾爷公众号的时候看到商品,而是进入淘宝、京东这种交易型电商,心理就不一样了。
在交易型电商中,用户一般处于“联合评估”状态。
比如淘宝搜“电表箱挂画”,你看到的页面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你进入了“联合评估”状态,你主要的比较点不再是“电表箱挂画”和你的现状(没有电表画),而是众多的电表箱挂画中哪个最好。
如果你仔细盯着上面的淘宝图看,我想你此时的消费者心理已经发生了这些变化:
想要看看不同价位的画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材质?大小?印染工艺?谁画的?
急于寻找一些让自己感觉到熟悉的信息。比如扫一眼看看哪个品牌是你听过的(即使是华为牌的画,此时都更能抓你的眼球)。
赶紧比较哪个店销量大、好评多(咦?刚刚看到顾爷的,怎么不这么关心销量信息?)
开始在意价格,并且重新思考买这个画到底值不值。
然后,你可能不会买电表箱挂画了,甚至会觉得买一幅这样的画很多余,还不如买一箱牛奶补补身体。
表面上看,一样的产品,你仅仅切换了评估方式(单独评估VS联合评估),你选择产品的标准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为了“在竞争中存活”,你不得不了解,“决定用户选择”的因素,到底产生了什么改变:
(1)感性线索vs理性线索
联合评估环境下,消费者更加注重容易对比的理性线索,比如材质、大小、印染工艺等,这是因为联合评估的时候,我们看的是选择项之间的不同,而不是选择项和现状之间的不同。
而在单独评估的时候,消费者会更加容易受到感性线索的影响,大脑进入的不是“计算模式”而是“感觉模式”,会更容易感觉到增加一个画带来的生活改变、这幅画整体的设计感、流露出的艺术气息等。
所以,如果你是在参数上占优的产品,比如小米或乐视的手机,进入联合评估会非常有利,因为用户非常在意跑分。
如果你是在参数以外的体验上占优的产品,比如设计精美和有情怀的手机,进入单独评估会比较有利,因为你的优势无法被直接计算,难以在联合评估中占优。
有研究发现,假设有两款同等价格的冰激凌,一款是满满地装在小杯子里,总共50毫升;另一款是在200毫升的杯子里装了半满,相当于100毫升。
看到两款冰激凌),消费者却又会选择半满但是量多的冰激凌——废话,大家又不傻,看数据明显这个给的多。
再比如,找工作的时候,如果只看到一个职业选择,大部分人会对那种工作内容激动人心、公司名让人仰慕、发展前景好的工作更满意(而不是单纯的薪水)。
而在联合评估的时候(同时拿到很多offer),大家比较来比较去,最终更容易选择薪酬更高但自己实际上并不喜欢的工作。
因为联合评估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忽略主观感受,选择那些“数据”和“参数”上更牛的选项。
所以在淘宝上,你可以直接根据材质、大小等性价比选择一个画,即使这个画买回去后你并没有像买顾爷的画那样惊喜。
这也意味着,在交易型电商环境下,拼参数、拼数据的产品容易获胜,而在设计感、原创性上占优的产品,难以赢得顾客选择。
而在内容型电商中,我们是单独评估,这时候设计师原创设计带来的冲击感,可能直接让我们选择去购买。
这同样意味着,在交易型电商中,我们更容易受到销量领先、知名品牌等信息的影响,因为这也容易比较。而在内容型电商中,我们则直接感觉对这个产品喜欢不喜欢。
(2)高端vs低端
联合评估状态下,我们会进入“计算模式”,更加注重价格信息(因为容易比较),所以低价品的销售会非常好。
单独评估状态下,我们会更加注重主观感受,更有可能忽略成本,放纵一下买个自己喜欢的,所以高价品、享乐品的销售会非常好。
之前我遇到一个自媒体卖产品的客户,同样的产品(高端有设计感的杯子)推送给同样的粉丝,一个用淘宝平台,一个直接用微信嵌入的电商平台,结果后者转化率高了十几倍。
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淘宝本质上属于交易型电商,会强迫所有消费者自动进入联合评估的状态。
(图:任何一个详情页下,都会推荐类似商品,让消费者进入联合评估)
在这种状态下,用户会更加在意成本信息,价格敏感性增强,从而导致更少人选择高端产品、享乐产品。
所以高端品牌(比如LV)在线下一定是用专卖店,而不会进入卖场,因为后者是联合评估。
在内容电商环境下,更多人会在单独评估状态下购物,出现这些变化:
性价比的作用性降低,而感性因素的影响会升高(比如设计感、悠久历史、情怀、故事等)。
低端产品的销售会降低,原来很难卖出去的高端产品、享乐型产品会更容易卖。
2、主动搜索 vs 被动搜索
如果在淘宝、京东购物,此时你的心理状态经常是:我要买东西。
你处于“购物”(shopping)心态中,大脑中经常装着某个潜在的任务——比如要看看有没有好看的衣服或者想买一箱牛奶存放到冰箱。
这个时候,我们就说你处于“主动搜寻”的心理,你会对将来可能会购买的产品信息更加敏感,而对无关信息不那么敏感。
而在内容电商环境中,你本身正在专心看网红的直播或者某个自媒体的内容,这个时候突然看到有个产品信息(比如讲健康的播主,推荐了新型智能牙刷),此时,我们说你处于“被动接受”的心理。
这有什么区别呢?
研究发现,在主动搜寻的心理中,我们会更加关心直接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而对与任务无关的信息减少关心。
比如你想挑一款面霜,会在大量的面霜相关的商品中进行比较,对面霜相关的信息非常敏感。
而如果此时偶尔看到有个叫做“面部喷剂”的新型产品,你可能压根不会关心(因为你正在找面霜),即使它也可以帮助你改善和保养皮肤。
(ps.这个产品是李叫兽编的,用来制造未知感,实际上不存在这个产品)
所以在交易型电商中,各种新奇、未知的产品,其实并不好卖。
有个知名的“看不见的大猩猩”心理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召集一些志愿者,给他们布置任务:数一下在接下来的视频中,球员一共传了多少次球。
然后在视频一半的时候,有个人穿着大猩猩的衣服进场并且做了欢呼的动作。
等实验结束,心理学家问志愿者:球员一共传了多少次球?大部分人答案都对了。
但是接着问:你们有看到一个大猩猩吗?
结果超过半数的人声称没有看到大猩猩。
这是因为看视频的时候,大部分人聚焦于“数传球”这个任务中,从而自动忽略了与任务无关的信息(大猩猩)。
这也导致了用户在京东选购面霜的时候,可能更容易关注面霜本身,而不是主动好奇地去寻找除了面霜还有什么新型产品可以替代。
而如果是在内容型电商,用户事先没有觉得要买面霜,而是在看一档教你如何保养面部的节目,就更容易接受一种新型的护理面部的方式(比如XX面部喷剂)。
内容型电商,比交易型电商更适合销售新奇产品。
3、对渠道商业属性的感知
在京东、天猫等交易型电商购物时,消费者对商家往往有着明确的感知——它是打广告要赚钱的,所以自然提高了对信息的警惕性和怀疑度。
这时候,消费者会对商品的缺点更加关注,更容易选择没有缺点、没有风险的产品。
总之,就是“挑刺心理”。
而在看内容的时候(比如自媒体内容或者半糖、调调这种独立导购贴),消费者的心态并不是“我要筛选谁会不会骗我”,而是专注看内容——“哇,这个段子太搞笑了,哈哈哈!”“哦,原来男生春装需要一个blazer!”
这时候,消费者会对商品的优点更加关注,更容易选择有亮点、有独特属性的产品。
总之,就是“找亮点心理”。
这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有巨大的影响。
比如,锤子手机属于有亮点也有缺陷的产品。
如果是在京东等交易型电商,用户本来看了优点后很心动,但是一看到王自如的评价“锤子续航不行”,可能会立刻放弃购买。
这也是淘宝、京东等平台上一句差评抵得上一千句好评的重要原因。
而在内容型电商平台,用户认为自己并不是在购物而是在看直播看文章,防范心理、挑刺心理并没有被激活,更容易受到各种独特而打动人的优点的影响——“哇!锤子手机竟然是对称的,真不错!”
再比如,华为P9使用了“徕卡双摄像头”,有独特价值,但在一些崇尚原产地的用户眼中,华为是“国货”,不是“进口货”,存在缺点。
在京东、天猫上,很多用户直接一眼扫过去:国产的不靠谱,还是算了。其他所有的亮点都因为这个缺陷而变得没用。(这在营销上叫做“非补偿性评估”,缺点无法被优点弥补)
而在内容平台上,用户并没有认为自己现在的任务是在购物,没有激活“挑刺心理”,更容易综合看待这个产品:P9是华为的,国产。咦?徕卡双摄,这个特点不错,即使是国产也无所谓了,我觉得值得入手!(这在营销上叫做“补偿性评估”,产品的缺点可以被有点弥补)
不光营销领域,只要和用户决策相关的领域,都是类似的道理,比如找对象。
在相亲的时候,类似于“交易型电商”的状态,相亲者(比如某美女)头脑中装着求偶相关的决策任务,更容易激活挑刺心理,进入“非补偿性评估”,一个缺点杀掉一切——
哦,你没有房啊,那不用谈了,谢谢。走的时候把咖啡钱付一下,我有事先撤了。
这时候其他方面不论有多大的优点(比如比郑中基要帅、比乔布斯有才华、比亲爹还疼我)都很难弥补没房这个必要性缺点。
所以,方方面面都60分的男人,远远比某方面40分,其他方面都99分的男人要容易通过筛选,因为这时候看最低分不看总分。
而如果不在相亲的时候,比如某美女在跟对方公司的男性聊商业合作,就进入了类似“内容型电商”的状态,她头脑中没有装着“我要判断他是否适合结婚”的这个决策任务(因为此时正在谈公务),就没有防范心理,进入了“补偿性评估”——
这个人真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升任部门经理,虽然还没买房,但前途不可限量!
这时候,优点缺点可以互补,房产不够,才华来凑;身高不够,颜值来凑……总分更高的男人,更容易赢得下一步发展的机会。
内容电商环境下,商品更加不会因为单一的缺陷(比如不是大品牌、不是进口货),就丧失被用户青睐的机会。消费者更加容易找亮点,看总分。
4、认知闭合需求
先科普下什么是“认知闭合需求”。
“认知闭合需求”作为近些年心理学的热点话题,是指:当人面对模糊性的问题时,给问题找一个明确答案的欲望。
比如古人明明没有能力弄明白到底为什么下雨,相当于“为啥下雨”这个重要问题没有“闭合”,让人难受。
为此,古人YY出一套“雷公电母+龙王”的理论来解释下雨的原因。虽然这毫无根据,但是满足了人的“认知闭合需求”,解决了疑问,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在高认知闭合需求状态下,我们会想要赶紧得到一个合理的能说服自己的答案,往往不愿意接受复杂信息、新观点或者任何的模糊性。
这和我们的内容型电商VS交易型电商有什么关系呢?
在交易型电商(甚至包括线下商场),我们认为自己来了就是要为了购物的,内心暗含着一个做消费决策的任务,存在较高的认知闭合需求——不断地寻找有助于帮助我们迅速做决策购买的线索。
比如,你想要选购一台电动车代步,登上了淘宝,看到除了常规电动车,还有这种:
很大概率你看了会心动,但最终不会购买,还是去买了传统电动车。
因为判断传统电动车是否适合你非常容易——大街上这么多人骑着呢,别人能用我就能用。
可以让你的认知迅速“闭合”。
而判断这个新型电动车就麻烦多了——
“这么单薄会不会危险?如何判断安全性?我刷刷用户评论看看……百度一下评测视频……”
“优势是能折叠,对我来说应用场景多不多?偶尔坐地铁可能用得上,这是比传统电动车的优势。那我坐地铁频率高吗……上个月坐了几次来着……”
“续航20公里,那我算算这20公里对我来说够不够,家里到公司……我记得是4公里,再看看地图……万一有哪天我要出远门呢……”
“车胎不是充气的,这会降低越野能力吗?打听打听……比充气的有什么优势……”
如果你具有高度的认知闭合需求,需要尽快做个决定,那你很大概率不会选择这个产品——判断它是否适合你,太复杂了,就像古人理解天气一样复杂。
而如果是在内容型平台,反正你悠闲地看一个叫做“城市新型交通方式”的直播视频(而不是内心暗含了一个做决策的任务),跟着视频优哉游哉地了解这个车,就能接受相对复杂的信息,从而最终购买产品。
所以,内容型平台因为降低了“认知闭合需求”,从而让用户更容易接受复杂的决策信息,也让复杂的、让人不习惯的、难以比较的产品,能相对容易地卖出去。
而在交易型电商平台,如果用户无法直接迅速对比,就不太可能购买你的产品。
内容电商,“决定用户选择”的因素,产生了哪些变化?
因为用户更容易进行单独评估、跟多地被动接受信息、更少地顾虑和找茬、更少的认知闭合需求,导致用户更加容易接受感性信息、高端产品、享乐产品、新奇产品、复杂产品和有缺陷但总体有亮点的产品。
总之,锤子手机比起小米,在内容电商平台会比在交易型电商,更有利。
本期方法应用场景:
判断未来趋势,选择战略方向。
选择产品策略。
根据产品特点选择销售渠道。
选择你的广告诉求。
本文已在 “初探网”
进行版权登记,版权归属李叫兽,抄袭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ng_xi_4620307。
#专栏作家#
李叫兽,微信公众号“李叫兽”(ID: Professor-L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本名“李靖”,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硕士,互联网营销顾问。出人意料的商业分析,用科学方法而不是主观判断来分析商业问题。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赞赏是对原创者的最大认可
收藏已收藏 | 131赞已赞 | 46
所有人都认同的也不一定是对的
产品经理群
运营交流群
数据分析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家都在问
14个回答22人关注
19个回答68人关注
20个回答24人关注
16个回答21人关注
9个回答46人关注
91个回答84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荣威开出去有面子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