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县四都八甲疏通下水道在那里

善化_百度百科
[shàn huà]
善化,字面意思是善于教化。旧县名,在今湖南长沙,宋元符元年(1098年)置,民国元年(1912年)废。
善化汉语拼音
shàn huà
(1)善于教化。《荀子·宥坐》:“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 杨倞 注:“言万物出入於水则必鲜絜,似善化者使之去恶就美也。”《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黄霸 ﹞以贤良举为 扬州 刺史、 颍川 太守。善化,男女异路,耕者让畔。”
(2)地名。在今市。长沙历来为湖南的首善之区。长沙县历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长沙置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临湘县为长沙县,是为以长沙名县之始。其后,虽几经析合,而长沙县名依旧。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划出县东南部部分地区置善化县,这便是善化县的由来。直至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善化县并入长沙县。善化县实际存续814年。在这800多年时间里,长沙县与善化县一直同城分治。[1]
县城大致以今五一路为界,南属善化,北属长沙。两县的行政区划,也大致以南北分界,南为善化,北为长沙。因此,今长沙县的何田、五美、干杉、镇、跳马等地,郊区的黎托、洞井、大托铺等地,的坪塘、白泉、望城坡、白箬铺等地,均为善化县地,其北则为长沙县地。这种以南北划分善化、长沙两县地界的办法与解放后以东西划分长沙县与望城县地界的办法不同。了解了如上的大致划分,就可以知道《长沙复古“善化”风采》的有些叙述失当。首先,“长沙县古称‘善化县’”欠妥,因为长沙县一直存在,善化县只是曾经从长沙县中析出。其次,按当时的行政区划,黄兴、、许光达出生于善化县,而杨开慧、李维汉则出生于长沙县。第三,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的出生地和平村棠坡在善化、长沙分立时也属于长沙县地,只是朱镕基出生之时,两县已合并十多年。
另外说明一句,民国22年(1933年)才设立长沙市。在此之前,长沙市区统属长沙县管辖。
.星辰在线_长沙晚报电子版家乡的干杉树 - 资讯 - 长沙县共产党员网
&&家乡的干杉树
家乡的干杉树
& & & &今年国庆节,我们全家到城步南山牧场旅游,看到了长安营的大寨村古杉群落中傲然挺立的一株中国&杉王&,枝繁叶茂、英姿勃发,透过树干可看见头顶上的蓝天白云。站在杉树王树荫下,我默默的想起了我那遥远的故乡&&干杉,一个即将消失的镇名,因为他将并入黄兴镇。
& & & &干杉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生长一株令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游子魂牵梦绕的神奇杉树。曾记得在高岭寺的仓库岭下有一座古庙叫黄龙潭大王庙,庙的南边是一座丹霞地貌的八头湖山,山上长着郁郁葱葱的松树,庙的东边有两条潺潺的小河在石坡子相会,然后缓缓地向西善化港流去,古时候有一条尺把宽的麻石路从庙前通过,庙后围子里生长着一棵神奇的杉树,杉树高大,树干须四、五人合抱,树体一半干枯,另一半则郁郁葱葱。更为神奇的是逢单年,树体南枯北盛;逢双年,则北枯南盛。民间传说:古时候,庙外长着一株很高很大的杉树,树上居住着一只怪物,经常出来危害百姓,玉皇大帝派雷公电母来消灭它,这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一个个炸雷,一条条闪电向杉树劈去,咔嚓一声,怪物被闪电烧成灰,据说就是那次炸雷把庙前面一条垅烧成了一片农田,因此这地方也叫烧田塅或者烧田垅。然而杉树被炸雷劈为两截,上面那截倒栽入庙里的泥中,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不久村民经常看到一条青龙,尾巴缠绕在杉树上,头在榨山港里饮水,腰却在天空的云中。后来附近的居民偶有伤风感冒肚子胀等疾病,从树上剥一小片树皮煎水喝便可恢复精气神,乃至痊愈,故此,杉树名声大振。清朝以后大家都去削干杉树的树皮做药,慢慢的把树下面削去很多。在年月上旬的一天傍晚,狂风暴雨时被风吹倒,这时有一条青龙腾空而去。后来在古杉树的原址栽过两次杉树都没有成活。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二都烧田塅黄龙山,古杉一株遭风吹折,倒插复生,围丈余,高六丈外,里人砌石围护,呼其地为干杉树&。因此干杉的地名沿袭至今,也因为有黄龙潭大王庙,也叫过龙潭乡、青龙乡。而且我一个同学正好在这杉树吹倒之后不久出生而取名叫杉平。
& & & &干杉位于长沙市区东南部,北靠星沙、国家级长沙经开区,西接长沙高铁新城,紧邻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辖个社区、个村。年月日,上海大众汽车湖南(长沙)项目在干杉正式开工建设,两年后,在长沙城东迅速崛起一座汽车新城。更为神奇的是:干杉由长沙县和善化县的部分自然村组合而成,这种由两县组合的特殊乡镇,在湖南应该是少有的。
& & & &干杉是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乡镇,在民国以前的多年,干杉的车马桥村、万龙村、新建村、干杉村以及长安村的石坡为善化县的二都之地,斗塘村和长安村的长安为善化县的三都之地,而百祥村、大岭村、石弓湾村为长沙县明道都八甲之地。长沙县、善化县在浏阳河东边分界,基本是以善化港、榨山港为分界线,到了乌龟山,分界线离开榨山港,沿北边小港北上,然后东北到谷塘。现在的湖南交通职业学院西边的明月路就横跨长善两县。民国元年,长善两县合并为长沙县,至此干杉的行政区划变迁是:年干杉的二都自然村属龙喜乡(龙喜乡即清朝的二都,含鹿芝岭、仙人市、谷塘),年为龙潭乡(含仙人市东部、谷塘全部,不含明道都的三村),年为青龙乡(辖干杉、石坡、建新),年始置干杉乡(辖干杉、石坡、建新),年为干杉乡(与现在相同);年属谷塘公社,年析干杉公社,年改为干杉乡。年村级区划调整,调整之前为个村:百祥村、大岭村、石弓村、明月村、干杉村、建新村、大塘村、车马村、道渡村、纠田村、田坪村、斗塘村、长安村和石坡村;区划调整后为个村、个社区:百祥村、大岭村、石弓村、车马村、万龙村、新建村、干杉村、长安村和高岭峙社区。年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干杉撤乡设镇。年月,干杉镇并入黄兴镇。
& & & &干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近现代人才辈出。
& & & &现代文豪&&廖沫沙,著名作家,杂文家,笔名繁星,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县干杉廖家垅人。年入长沙师范学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任职于上海明日书店及《远东日报》编辑,年加入&左联&,年至抗战胜利前先后在湖南沅陵创办《抗战日报》任总编辑、桂林《救亡日报》、香港《华商报》晚刊、重庆《新华日报》任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去香港恢复《华商报》,任副总编、主笔,中共港澳工作委员会委员,年月,应中共中央电召,到北平市委机关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第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 & & &忠诚战士&&何德全(&&),长沙县干杉石弓湾村贤塘尾人。年投湘军。年入湖南讲武堂学习,后任排长。北伐战争时在国民革命军第军任连长。后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年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开辟和巩固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年回延安,任八路军第兵站部部长。年冬,荣获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签署的&建立革命家务&奖状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抗战胜利后,他任东北民主联军东满护路军司令员。年起任松江干部学校校长,东北军政大学第团团长,任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教育长,中南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年至年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四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抗战名将黄杰(),字达云,长沙县干杉长安村黄坡嘴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抗战中,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曾指挥滇西作战大捷。年去台湾,历任台湾&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台湾省政府主席,&国防部&部长等要职,辅佐蒋经国。台湾当局年授予他&陆军二级上将&,年授予他&陆军一级上将&。年起,连任国民党中央常委。
& & & &铁路卫士&&黄昌年(),原名经敩,字籽舆,号履初,晚年号蜕庵,行二,善化县二都干杉树乌龟山(今属长沙县干杉新建村)人。二十六岁为湖南长沙善化县优廪生,三十一岁为湖南长沙府善化县拔贡生,民籍。肆业岳麓书院湘水校经堂。乙酉本省乡试中试第名,乡试覆试等第名,会试中试第名,保和殿覆试等第名,殿试甲第名,朝考等第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即清光绪十六年(年)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京畿、河南、陕西、山西诸道御史,天津府、河间府知府。民国后曾任湖南船山学社社长。
& & & &黄昌年学识渊博,性格耿直,为官清正廉明,毫无奴颜媚骨,敢于仗义执言。光绪二十四年年,黄昌年任御史期问,为争回粤汉铁路修筑权,曾五次上书清廷,力主废约,拒债,保产。光绪三十一年年,清廷迫于朝野压力,下令粤汉铁路赎回自办,为保卫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作出了贡献。还作《新万古愁曲》,痛陈八国联军武装侵略中国之罪恶行径;并不畏权贵,上章弹劾袁世凯弄权误国,深得朝野官绅及广大士农工商的称道和敬佩。
& & & &民国初年,黄昌年回到湖南。护国战争后,继任船山学社社长,为保护国粹、弘扬国学做了不少继往开来的工作,还著有《粤汉铁路始末记》存世。这些,都在他的人生经历中,留下了不寻常的一笔。黄昌年晚年远离名利,过着林居生活,年辞世,享年岁,葬干杉乌龟山。
& & & &说来神奇的是他生前身后都与路有关系:他的小儿子黄棣侯也与路有关,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到了山东省,一直在山东省交通厅工作,厅级干部,著有《山东公路史》、《奋蹄集》等;从他家上高速可以直达中国南车,而附近就有湖南交通职业学院;在年月日,黄江公路开工建设,年月日沪昆高铁长沙至南昌段开工建设,两项工程都从他的墓地经过,现在的墓地正在沪昆高铁傍边。他看到了中国的富强、铁路自主的发展,特别是高铁事业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他也将永远守护着国家的铁路。
& & & &干杉,昨日的干杉,我写此文纪念他,但愿明天的你还记得他&&
提示: 您的权限不够,不能评论
本文全部内容均由用户上传,本站已要求用户上传的内容不得具有侵权或违法行为。如果您发现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或具有其他违法行为,请立即通知我们。徐特立_百度百科
(日—日),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和,(今)人。和等著名人士的老师。1911年参加,1927年加入,同年8月参加。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参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委员会委员。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著作大都收集在《》和《》中。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对别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徐特立生平简历
(1877年—1968年),又名,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江背镇)人。和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日出生于湖南省四都观音塘(今长沙县江背镇观音塘)。
1905年入长沙城宁乡速成中学,毕业后在长沙任教。后兴办私学(如梨江学校、长沙平民夜校等)。
师生情--徐特立与毛泽东
1910年往日本考察教育,支持,被选为湖南临时议会副议长。
1913年任校长。
1919年-1924年6月,42岁时,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并考察了和德国的教育。
1924年回国后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和湖南孤儿院。
1927年5月,在“”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
1928年到苏联学习。
1930年回国后进入。任中华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部长,创办了小学、列宁师范等。参加了。在延安曾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八路军高级参谋长的名义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副校长。
1934年10月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徐特立一起编入中央机关纵队干部休养连,表现了老英雄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1940年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等职,后因身体原因请辞。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徐特立人物经历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体味到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9 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无钱辍学在家,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
宗。后来他在家劳动,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考办新学,长沙办起师范学校,他考入该校读速成班,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1907年发生清政府向外国屈辱妥协的教案时,徐特立在学校作时事报告,讲到激愤之处,热泪如倾,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了抗议书,写完当场晕倒。这一“抽刀断指”的举动,顿时蜚声全省,徐特立也被当时有进步思想者誉为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
1911年爆发,徐特立积极参加湖南起义,被推为长沙副议长,翌年又任省教育司的科长。他一身清正进入官场后,顿觉黑暗无比,不久返回教育界,任校长。1919年,国内兴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热潮,年已42岁的徐特立也报名前往,成为年纪最大的留学生。在法国四年间,他边做工边学法语,后入巴黎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回国后,他任长沙第一女师校长,被公认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1927年初大革命高潮时,徐特立参加了湖南农民协会并任教育科长,又在左派掌权的国民党长沙市党部任农工部长。同年夏天,大革命失败,在不少共产党员叛变脱党时,徐特立却以50岁年龄入党。随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任师党代表。部队失败后,他决定同一起上山打游击,只是因病未能跟随,被派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学。他学通俄语后,系统研究了马列主义,并同、共同研究了汉语拉丁化拼音。
1930年末,徐特立潜回国内,赴江西根据地,后在中华苏维埃政府任教育部副部长(部长为瞿秋白)。1934年,他随军长征。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和大家一同行军。瞿秋
徐特立故居
白在告别时换给他一匹好马,他却总是让给伤病员骑。据统计,长征两万里,徐老骑马不过二千里,人称“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
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为他庆祝60岁寿辰。写信致贺,称徐老“今后还将是我的先生”。抗战爆发后,徐特立先到做中共代表,1940年回延安任自然科学院院长,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此时,他老当益壮,年近七十还参加了延安青年体育运动会的游泳比赛。1947年,中央为他庆贺70岁,毛主席的题词是“坚强的老战士”,朱总司令的题词则是“当今一圣人”。
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因年老记忆力减退,他自动申请免职。但是,他仍关心国事———“”时不表赞成,“文革”开始后又忧心不已。1966年上时,他守在电梯旁等毛泽东,想倾诉心中想法。毛主席远远看见他后,马上打招呼并想走过来,可惜被突然出现的一群高呼“万岁”的人隔开。徐老此后身体日衰,难以外出,于1968年去世。
徐特立积极求新
徐特立生于1877年,当时的中国正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世界形势来看,英、法、美等国家在全世界大肆侵略扩张,抢占殖民地;国内,即将走到尽头,对内政治腐朽,对外卑
躬屈膝。在这种形势下,有识之士纷纷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年幼的徐特立生活在湖南长沙县的农村,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整日劳累和生活的极度窘迫,使他初尝人世的艰辛。1886年,饱尝没有文化苦头的父亲东拼西凑了一点学费,将9岁的徐特立送进私塾读书。
在私塾读过的诗歌、古文中,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庐写的《治家格言》和明代忠臣感情充溢的遗嘱,对徐特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6岁时,徐特立因家中去世,必须自谋生计而不得不辍学。经过几年摸索,18岁时徐特立终于作出从文的决定,“确定教书兼习科举业”“可以进步,又可谋生”。
于是,徐特立一边在家乡教,一边“兼习科举”,苦读八股。但他反对考秀才用
的死八股,特别是在得到长沙陈云峰的劝告后,徐特立立志求真知而不再把精力放在八股文上,“从此我不做八股了,成了一个好汉学的青年”。他甚至制订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一心“读书求学问,进学不进学不去管他”。在博览经史子集的同时,徐特立积极阅读《湘学报》、《湘报》等传播西方文明的书刊,特别喜爱、梁启超、等人写的那些针砭时弊、议论时政、激情洋溢的文章,一度自命为康梁的信徒。
1905年,清廷明令取消,改考经义,并加历史、地理。28岁的徐特立参加考试,在3000名考生中名列第19名。虽然后来因经济困难而又不愿接受富家子弟的资助而放弃了复试,但他的名声不胫而走,各处学堂争相聘用,他不再需要为生计担忧。然而,他并不安心于农村塾师的职 业,更不迷恋于个人的小康家庭。他考虑的问题,已经迥异于20岁以前主要为个人职业、家庭和前途着想,进而觉得该为国家民族分忧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离开家乡,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考入了由会员在长沙城创办的速成师范,学习教育学、自然科学等新知识和西洋史、东洋史等讲授的课程,开始接受思想。
徐特立教育救国
随着组织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相继失败,徐特立逐渐认识到改良主义在
中国行不通,必须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于是,他向革命党人等人了解革命形势,表示要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11年爆发,在湖南还是黑云压城之际,徐特立约集一些进步教员,到处宣传演讲,号召大家支持革命。
湖南光复后,徐特立担任省临时议会的副议长,一心为新政权的建设出力。然而官场的腐败,使他很快感到失望和愤慨。他相继辞去省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科长的职务,决心回到教育界,用教育来改革人心,以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他创办并苦心经营着长沙师范,并到等学校任教。他的崇高品德、渊博学识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对、等许多有志匡时救国的学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徐特立逆境入党
1924年夏,徐特立回到国内,继续致力于湖南教育。他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并担任校长,同时兼任长沙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精心治理三所学校,继续实践他教育救国的宏愿。
徐特立珍贵照片集
随着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部长何叔衡的建议下,徐特立参加了,以图“一起来促进国民革命”。1926年12月,他会见了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随后于1927年春回家乡调查农民运动的情况。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惊喜不已,他开始认识到“少数学生无法挽回国运……教育救国是我30年来的一种幻想”,于是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加入大革命的洪流。1927年3月,他担任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科长兼讲习所主任,还被选为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部长,为发展湖南的工农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1927年4月公开叛变革命,5月21日长沙发生“”,共产党人和革命遭到疯狂屠杀。面对的白色恐怖,徐特立拒绝了反动派对他的拉拢、利诱,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对此,在《人民教育家》一文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就这样给全党同志上了第一课:困难时不要动摇,应当更坚定地奋斗,革命是一定胜利的。徐老给,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徐特立老骥伏枥
1949年3月,徐特立随中共中央机关进入
徐特立公园
北平,先后参与国共和平谈判、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等工作。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日,他登上,亲眼目睹了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欢庆他为之奋斗了近50年的革命理想终于成为现实。
这年,徐特立已经72岁,在常人看来实在可以颐养天年了,然而他却从不因年老而松懈。欢庆之余,他想到的不是革命大功告成,可以坐享清福,而是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艰苦任务。他在《祝吴老(指吴玉章)七十大寿》的诗篇里写道:“……百年殖民地,从此永完结。前途之艰巨,基本在建设。幸勿过乐观,成功在兢业。您我励残年,尽瘁此心血。”表现出他敏锐的眼光、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的宏伟志愿。他对好友说,人一天没停止前进,就没有老,一旦停止前进就老了。为了勖勉和策励自己,他制订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作为晚年的奋斗目标。
此后,徐特立不顾年事已高,仍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领导一批党的宣传干部和史学工作者从事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和党史等的编纂工作,并继续以各种方式关心、指导教育工作:或报告讲演,或撰文著述,或视察调研,或接待来访,或书信交流……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而不懈地奉献着光和热。这位坚强的老战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与时俱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日与世长辞。
徐特立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早已得到众多称颂。
徐特立逸闻趣事
1、徐特立在湖南任教二十年,爱学生如子。他任师范校长时,将自己的月薪与校内主任、庶务等同样定为20元,还经常接济穷学生。
(我国作词者)入学时买不起蚊帐,徐特立便买了一顶相送。而他却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在乡下,以节省开支。逢假日回家,他要步行往返80公里。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新生烂脚呻吟,便亲自打水给他洗脚上药。此事传出后,一些教师认为太失校长“身份”,学生却对他更为敬仰。
他到第一师范任课时,支持毛泽东等学生反对校长专横的活动。毛泽东曾说过,当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先生(即他后来的岳父),一位是徐老。
2、徐特立一生勤俭,追求理想而从不为口腹折腰。赴法国后,他积极支持学生组织反对中法反动派的活动。国内军阀政府为了笼络他,通过使馆告之可给一个“赴法考察”的名义,每年有1000块大洋的薪俸。徐特立对此嗤之以鼻,仍在钢铁厂勤工俭学,给干重活有困难的同学做饭。
1937年抗战爆发后,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代表身份从延安返回长沙,一时城内轰动,每日前来拜访探望者数以百计,其中不少还是亲朋故旧。徐特立热情地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终日长谈,不过为节省办公经费,只招待茶水而从不请人吃饭。两年后他离开长沙时统计,只是会见法国记者时请过一顿便饭,共花了5块钱招待费。当时,长沙城内国民党高官衣装笔挺,出入乘车。徐特立却终日身穿八路军粗布军装,撑一把雨伞,徒步在城中奔走,不识者多以为是军中老伙夫。
一次,省主席约谈,徐特立走到省政府门口,门卫拦住说:“今天张主席会见八路军代表,别人免进。”徐特立称自己便是,门卫打量了一番,全然不信,竟把他轰走。张治中久等不至,派人再去相请,得知原委后,对比国共两党作风,对共产党更为钦佩。
解放后,徐老始终保持勤俭的作风。他终生不抽烟不喝酒,直到晚年每天只泡一杯清茶,喝到深夜不许换茶叶。他只有一双皮鞋、一套呢制服,而且是在外出活动时才穿。
徐特立人物评价
徐特立:坚强的老战士。革命家、教育家。
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称赞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就在贺信中称赞他:“你是革命模范的人,你是革命前进的人。不管革命历史车轮转得好快,你总是推着它前进的。
”致信说:“你是我党中的老党员,没昏庸、腐化、骄傲、堕落的些微成分,思想是随时进步的,言语、行动都表现出像一个勇敢的新鲜活泼而可敬可爱的革命青年!”
在报上著文,称“先生永远是发展的,永远是站在我们的前头,是大家的先生”。
毛泽东的信则更是给予了一个最好的评价:“.....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徐特立纪念文物
徐特立公园
是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而建的一座纪念性公园。[1]
徐特立铜像
园位于中央,毗邻、,长沙卫校,其前身为星沙生态公园,后改建为徐特立公园并于2005年8月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长沙市尊师重教基地。 该公园位于长沙县星沙镇,突出纪念和缅怀的主题。在公园正门的苍松翠柏之中,建有高大的徐特立铜像。塑像高8.5米,其中基座3米,铜像5.5米,系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朱惟精创作设计。塑像两侧及身后为层层叠叠的仿自然石块,具有瀑布效果的层层滴水,象征着徐特立精神源远流长。 徐特立公园山坡中心为师恩台。师恩台正中间一个半圆形石墙上,镌刻着毛泽东对徐特立发自内心的感言:“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石墙的背面刻着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祝贺徐特立60岁生日的亲笔信。 公园最高处,矗立着陈列徐特立生平事迹的师圣阁。师圣阁高达4层,主体为仿古悬挑式结构,屋顶具有现代建筑气息。 公园继承徐老的重教传统,建有收藏图书10万余册的徐特立图书馆和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艺术馆。 公园还建有沧浪池、长廊、寄语亭、荷花池、杏坛等20余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并通过文字介绍了徐特立先生一生重教、忧国忧民的感人事迹。
徐特立图书馆
徐特立图书馆位于良乡校区北校区,为纪念老院长徐特立而将图书馆命
徐特立图书馆
名为徐特立图书馆。图书馆一层大厅处立有徐特立雕像。图书馆共六层,一层为服务中心,二、三层为图书阅览室,四、五层为机房,六层为馆长室。
图书馆三层大厅设有“老院长徐特立纪念展”,意在学习徐特立,以徐特立为榜样。图书馆前立有石碑,上刻徐特立名言”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2]
徐特立本人喜藏书,早年教书所得,半以购书。大革命以前,已有丰富藏书,后因战乱,流散遗失颇多。延安时期至解放后,积书至2万余册,内容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中外书刊,线装书5 000余册,新旧平装书5 600余册,外文书3 000余册,报刊1 800余册,另有地图、图片等。书中有不少眉批和注记。所藏图书均全部捐献给国家,1983年运抵长沙,移交湖南图书馆保存。[3]
.新浪新闻中心. 日07:53 潇湘晨报[引用日期]
.新浪[引用日期]
李玉安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甲田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