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气世如此的冷冻干燥保存食物法以致什么食物都不能生长的英文

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范文十篇】
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范文一: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向地球大气排放不计其数的废气。其中二氧化碳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形成酸雨,危害农作物和人体健康;氯氟烃气体能破坏高空臭氧层,使得全球臭氧层减薄,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臭氧洞;我们生活的城市成了“聚污盆”……人类在发展科技、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却没有注意身边气候的变化,无形中闯下了弥天大祸……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先提一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如果按目前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一倍。科学家们预测,那时全球平均气温将会上升1.0℃-3.5℃,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另外还会引起其他一系列问题,事关重大。所以,1992年6月,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云集巴西里约热内卢,共同商讨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并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上签了字。
※改变大气化学组成与气候效应
工农业生产排入大量废气、微尘等污染物质进入大气,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比二氮和氟氯烃化合物等。据确凿的观测事实证明,近数十年来大气中这些气体的含量都在急剧增加,而平流层的臭氧总量则明显下降。这些气体都具有明显的温室效应,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增加必然对气候变比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工业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致稳定,但在近几十年来增长速度甚快,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增长速大。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大量砍伐森林所造成的。据研究排放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一部分(约有50%上下)为海洋所吸收,另有一部分被森林吸收变成固态生物体,贮存于自然界,但由于目前森林大量被毁,致使森林不但减少了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而且由于被毁森林的燃烧和腐烂,更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气中。目前,对未来二氧化碳的增加有多种不同的估计,如按现在的排放水平计算,在202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为工业化前的1.55倍。
※改变下垫面性质与气候效应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的自然性质是多方面的,目前最突出的是破坏森林、坡地、干旱地的植被及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等。
森林是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它除了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以外,还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森林气候,而且能够影响附近相当大范围地区的气候条件。森林林冠能大量吸收太阳入射辐射,用以促进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使其本身气温增高不多,林下地表在白天因林冠的阻挡,透入太阳辐射不多,气温不会急剧升高,夜晚因有林冠的保护,有效辐射不强,所以气温不易降低。因此林内气温日(年)较差比林外裸露地区小,气温的大陆度明显减弱。
森林树冠可以截留降水,林下的疏松腐植质层及枯枝落叶层可以蓄水,减少降雨后的地表径流量,因此森林可称为“绿色蓄水库”。雨水缓缓渗透入土壤中使土壤湿度增大,可供蒸发的水分增多,再加上森林的蒸腾作用,导致森林中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都比林外裸地为大。
森林可以增加降水量,当气流流经林冠时,因受到森林的阻障和磨擦,有强迫气流的上升作用,并导致湍流加强,加上林区空气湿度大,凝结高度低,因此森林地区降水机会比空旷地多,雨量亦较大。据实测资料,森林区空气湿度可比无林区高15-25%,年降水量可增加6-10%。
森林有减低风速的作用,当风吹向森林时,在森林的迎风面,距森林100m左右的地方,风速就发生变比。在穿入森林内,风速很快降低,如果风中挟带泥沙的话,会使流沙下沉并逐渐固定。穿过森林后在森林的背风面在一定距离内风速仍有减小的效应。在干旱地区森林可以减小干旱风的袭击,防风固沙。在沿海大风地区森林可以防御海风的侵袭,保护农田,森林根系的分泌物能促使微生物生长,可以改进土壤结构。森林覆盖区气候湿润,水土保持良好,生态平衡有良性循环,可称为“绿色海洋”。
根据考证,历史上世界森林曾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3,但随着人口增加,农、牧和工业的发展,城市和道路的兴建,再加上战争的破坏,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到19世纪全球森林面积下降到46%,20世纪初下降到37%,目前全球森林覆盖面积平均约为22%。我国上古时代也有浓密的森林覆盖,其后由于人口繁衍,农田扩展和明清两代战祸频繁,到194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已下降到8.6%。建国以来,党和政府组织大规模造林,人造林的面积达4.6亿亩,但由于底子薄,毁林情况相当严重,目前森林覆盖面积仅为12%,在世界160个国家中居116位。
由于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使气候变旱,风沙尘暴加剧,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相反,我国在解放后营造了各类防护林,如东北西部防护林、豫东防护林、西北防沙林、冀西防护林、山东沿海防护林等等,在改造自然,改造气候条件上已起了显著作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来生长着具有很强耐旱能力的草类和灌木,它们能在
干旱地区生存,并保护那里的土壤。但由于人口增多,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移民增加,他们在那里扩大农牧业,挖掘和采集旱生植物作燃料(多为坡地上的植物),使当地草原和灌木等自然植被受到很大破坏。坡地上的雨水汇流迅速,流速快,对泥土的冲刷力强,在失去自然植被的保护和阻挡后,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平地上一旦干旱时期到来,农田庄稼不能生长,而开垦后疏松了的土地又没有植被保护,很容易受到风蚀,结果表层肥沃土壤被吹走,而沙粒存留下来,产生沙漠化现象。畜牧业也有类似情况,牧业超过草场的负荷能力,在干旱年份牧草稀疏、土地表层被牲畜践踏破坏,也同样发生严重风蚀,引起沙漠化现象的发生。在沙漠化的土地上,气候更加恶化,具体表现为:雨后径流加大,土壤冲刷加剧,水分减少,使当地土壤和大气变干,地表反射率加大,破坏原有的热量平衡,降水量减少,气候的大陆度加强,地表肥力下降,风沙灾害大量增加,气候更加干旱,反而更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当前每年世界因沙漠化而丧失的土地达6万km2,另外还有21万km2的土地地力衰退,在农、牧业上已无经济价值可言。沙漠化问题也同样威胁我国,在我国北方地区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12万km2,近数十年来沙漠化面积逐年递增,因此必须有意识地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当地自然植被,进行大规模的灌溉,进行人工造林,因地制宜种植防沙固土的耐旱植被等来改善气候条件,防止气候继续恶化。
海洋石油污染是当今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据估计每年大约有10亿t以上的石油通过海上运往消费地。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轮失事等原因,每年约有100万t以上石油流入海洋,另外,还有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有人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达200-1000万t。
倾注到海中的废油,有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失去调节气温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在比较闭塞的海面,如地中海、波罗的海和日本海等海面的废油膜影响比广阔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更为显著。
此外,人类为了生产和交通的需要,填湖造陆,开凿运河以及建造大型水库等,改变下垫面性质,对气候亦产生显著影响。例如我国新安江水库于1960年建成后,其附近淳安县夏季较以前凉爽,冬季比过去暖和,气温年较差变小,初霜推迟,终霜提前,无霜期平均延长20天左右。
※人为热和人为水汽的排放
随着工业、交通运输和城市化的发展,世界能量的消耗迅速增长,仅1970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了75亿吨煤。其中在工业生产、机动车运输中有大量废热排出,居民炉灶和空调以及人、畜的新陈代谢等亦放出一定的热量,这些“人为热”像灭炉一样直接增暖大气。
在燃烧大量化石燃料(天然气、汽油、燃料油和煤等)时除有废热排放外,还向空气中释放一定量的“人为水汽”。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能量的消耗每年约增长5.5%。如按这个速度增加下去,到公元2000年,全世界能量消耗将比1970年增加5倍,即年耗能为375亿吨煤。其排放出的人为热和人为水汽又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将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
此外,喷气飞机在高空飞行喷出的废气中除混有二氧化碳外,还有大量水汽。水汽的热效应与二氧化碳相似,对地表有温室效应。有人计算,如果平流层水汽量增加5倍,地表气温可升高2℃,而平流层气温将下降10℃。在高空水汽的增加还会导致高空卷云量的加多,据估计在大部分喷气机飞行的北美-大西洋-欧洲航线上,卷云量增加了5-10%。云对太阳辐射及地气系统的红外辐射都有很大影响,它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范文二:摘?要 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作用。气候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本文就气候资源对农业、工业、交通、生活等诸方  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业影响;工业影响;交通影响;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 P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6-02  1 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1.1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1.2 光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喜光植物,如油松、马尾松、侧柏等。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喜阴植物,如冷杉、金鸡纳等。就连动物也因对光照需要量的不同,有了日行动物和夜行动物之分别。  1.3 热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的有规律变化,为地面上各种植物带的有规律变化奠定了基础;同理,高山地区植物的垂直带分布现象,也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不均匀的反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与热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20~C一30~C,其下线温度为O~C一5、,这对规划作物布局、安排农事活动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地区热量的累积值不仅决定该地区作物的熟制,还决走着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  1.4 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受降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代社会,人与自然斗争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以露天作业为主的农业仍然要“靠天吃饭”,这个“天”既是阳光,也是雨露。我们都知道,植物体内含水是很多的,一般在80%左右,蔬菜和块茎作物更高达90%-95%,因而,大气降水的多少和时间分配,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关系极大:春雨充足,保证冬小麦需水关键期的用水,能获得丰收;伏雨充足,为适时播种和冬前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之,水分是农业生产必须条件之一。  2 气候资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在庞大的工业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受到气候的影响。建筑业有和农业相似的地方,即都露天生产,受气候的作用自不待言,太阳辐射的强弱、气温高低的变化、风向及风力的大小、降水的多寡等等,对城镇和建筑业在生产之初的规划设计就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建筑物的朝向、室内日照状况、地基的深浅、建筑材料的选择等都必须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前提,在施工过程中,低温、冰冻、雨雪、大风等也会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  海盐生产,是工业中的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气温高低、辐射强弱、风力大小、雨量及雨日多少,一句话,气候的各个方面都对之产生影响。  石油的勘探、开采、运输与储存,地下煤炭的采掘等,气候条件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关系生产安全。  那些生产过程主要在厂房内进行的工业部门,如纺织业、印刷业、电子业等,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气候的影响,都对温度、湿度有一定的要求,有些精密实验室和工厂要求严格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甚至要恒温恒湿,有的对空气的含尘量也有严格要求。  气候还给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巨大而廉价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等。太阳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直接利用方便清洁,  太阳温室、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等等已广泛使用,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也不再是梦想;目前广泛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也都是太阳能转化来的;地球上发展成目前规模庞大的生物界,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物能量,也与太阳能的转化直接相关;风能、水能也是太阳能的表现形式,像古老的风车、水车是人类自古利用能源的标志,现代化的大型水电站和风力发电场,使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深度和效率有了极大提高。此外在水利建筑选址、建设过程中,也要考虑降水量、暴雨强度等气候要素。  3 气候资源对交通的影响  3.1 阴雨天气或大雨天气对交通的影响  阴雨天气尤其是大雨暴雨天气,环境阴暗,能见度差,道路湿滑。一方面,使驾驶员视野不开阔,视线不清,对前方人、车、物和道路状况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另一方面,由于道路湿滑,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减小,附着力也小,制动能力低,机动车在行驶中遇转弯或紧急情况采取制动措施时容易发生侧滑、跑偏或甩尾现象。同时,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作为道路交通参与者中弱者方的行人和骑车(如自行车、摩托车)人,普遍存在尽快到达目的地的心理,容易发生与汽车争道抢行、违章穿越马路、闯红灯等违章问题。此外,大雨天气还容易发生山体塌方、滑坡和道路塌陷、损坏以及路面积水等问题,使路面原有的凹坑、危险点段或障碍物不易被发现,威胁行车安全。  3.2 降雪天气对交通的影响  遇降雪天气时,由于积雪经常会出现冰冻现象,使路面湿滑坚硬,车辆行驶时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减小,车轮与路面的附着力随之减小,刹车制动能力降低,机动车在行驶中遇转弯或紧急情况时,易直接引起车辆侧翻、追尾相撞甚至连环相撞事故。当车辆起步时,容易发生打滑,使起步困难,如在上坡路段起步,由于打滑有时还会使车辆向后滑溜,造成翻车事故。大雪天气还会使路面原有的凹坑、坑洼路段等危险点或障碍物不易被发现,影响行车安全。  3.3 大风天气对交通的影响  大风天气(如台风)使车辆行驶阻力增大,增加车辆负载,影响行车稳定性。在这种天气条件下,人们如乘坐自行车或摩托车等无挡风设施的敞开式交通工具出行时,骑车人经常会因尘沙进入眼睛或大风对帽子及头盔或衣物的干扰、前方的吹落物等而分散注意力。同时,受大风的影响,骑车人容易偏离本方线路左右摇晃行驶,与机动车发生碰撞。此外,大风天气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还表现在超车过程中,当高速行驶的车辆在超越前方大型车辆时,两车之间容易形成气体对流干扰现象,影响车辆行驶的稳定性,造成交通事故。
范文三: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之黑风暴 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俗称“黑风”,沙尘暴的一种,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它是强风、浓密度沙尘混合的灾害性天气现象。黑风暴的形成有有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从上世纪黑风暴爆发的实例来看,人为因素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途径不外乎有三种:一是人为改变下垫面性质,如破坏原生的植被使反射率、粗糙度等发生变化;二是人为改变某些大气成分,如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等;三是人为热的释放,人类消耗的各种能源,像火炉一样使大气增暖。黑风暴的形成,直接来看主要是人为改变下垫面的结果,而人为改变大气成分和人为热的释放则通过全球气候变暖间接影响了黑风暴的形成。
黑风暴与荒漠化密不可分,大风和沙尘是黑风暴产生的重要条件。由于人口急剧膨胀,对土地和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导致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由此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森林砍伐成为耕地,草地转变为耕地,过度放牧,过度垦殖,土地湿度下降,蓄水量明显降低,造成蒸发量减少,降水减少,干旱和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其次,人为增加大气成分和热的释放,使温室效应更加严重,由此带来全球变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全球变暖,使全球温度升高,水分蒸发速度越来越快,加剧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现象;全球变暖还导致极端天气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连续不降雨情况和连续降雨情况时有发生,加剧了地区的荒漠化。荒漠化的加剧使可移动沙尘大量产生,春冬季节的强风一吹,这些沙尘就脱离了地表,严重的则发展成为黑风暴。
以美国黑风暴为例: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被后人称为“历史上三大人为生态灾难”之一。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西部大开发,大量伐林毁草,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森林草地的减少,使得本地区的蓄水量和蒸发量下降,降雨量也随之减少,大风天气增多,黑风暴产生。
与美国相似的还有前苏联,前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沿岸和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动员了全国众多的劳动力,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在开发垦荒过程中滥用土地,耕作制度混乱,缺乏防护林带,同时又遭受连年的干旱,造成了新开荒地的严重风蚀。1960年3月和4月,在前苏联新开垦地区先后两次遭到黑风暴的侵蚀。这两场黑风暴席卷了俄罗斯大草原南部的广大地区。
而在我国,著名的“5.5黑风暴”事件震惊了全国。日下午到夜间,中国西北部的河西走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兴于二、平罗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黑风暴。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森林覆盖率不高,大部分地表为荒漠和草原,沙荒地多,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贫穷的西北人民大量采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破坏了下垫面,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气候和水文,从而导致了黑风暴的形成。
黑风暴的产生是人类活动带来的惨剧,而黑风暴本身又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类活动和地球气候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现今人类活动已经对气候产生了很多坏的影响,黑风暴的形成不是偶然,是人类不恰当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即便只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我们也应该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维持自然界的平衡,让地球的气候继续成为一种上天的恩惠而不是惩罚。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在人类尚未尝试对地球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之前,地球气候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气温的变化也较小,例如在原始文明的时候,人类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没有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影响,所以地球的气候处于一个平稳变化的阶段;而随着人类对工具的掌握程度的加深,进入了农耕文明,地球气候开始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气温变化的明显变化;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工具更对人类对地球的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不仅是气温的变化加剧,更带来了各种新的气候现象,。以下,我将对这些影响和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
农耕文明时期,由于农耕的需要,人类进行了大规模的开荒活动,大片森林被砍伐改造成了耕地,湖泊也被疏干或围垦,造成了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河南河北地区相对于之前干旱发生的程度有所增加,而整体而言地球的升温加快。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其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和之前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借助先进的工具,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具体如下:
第一,温室效应,气温的整体变化。由于对石油和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对雨林的砍伐等,改变地球大气层各气体成分所占的比重,也造成了地球整体气温的加剧上升。据统计,从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而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导致地球外层空间形成一个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无法通过大气逆辐射发散到外太空,而是滞留在地球表面,使得气温整体上升。而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40年,将升高约2℃。温室效应会带来海平面的上升,以及土地干旱,沙漠化的面积增大等。
第二,热岛效应。这种影响在城市地区尤为明显,表现为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人类活动密集,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同时城市建筑密集,空气难形成对流,城市中的热量难散发;而且城市绿化面积小,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也少。与之相对的是郊区人类活动的较少,绿化面积大以及没有沥青水泥覆盖的土地比热容较大,气温变化较小。综上种种因素,人类的活动导致了城乡温度的差别,也就是热岛效应。
第三,臭氧层空洞。由于人类使用的氯氟烷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洗洁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其在进入平流层后与臭氧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消耗了大量的臭氧,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导致了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能起到削弱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的作用,而臭氧层空度的形成会导致紫外线的增加,从而诱发白内障,皮肤癌等疾病,危害健康。
总体而言,人类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
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与地球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在发展自身文明的同时应该危言危行,爱护我们唯一的地球。
范文五: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环境科学系2009级一班刘湘益
【摘要】: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生产活动方式比较简单、规模比较小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和工矿区不断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药等有机合成物质、放射性物质和噪声等严重污染环境而形成公害。
【关键词】: 人类活动大气圈二氧化碳大气污染然大气层悬浮颗粒物质人为排放
1. 概念描述
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圈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熄灭煤炭、石油和自然气,这些燃料熄灭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形成的[1]。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用。它在大气中增加的结果是构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外表变热起来。因而,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2]。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求人们尽量节约用电(由于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地球上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好森林和海洋,比方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遭到污染以维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能够经过植树造林,减少运用一次性便当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蹂躏草坪等行动来维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协助减缓温室效应[3]。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外表、大气自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一切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外表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空中- - 对流层
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程度激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普通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普通产生于均匀温度在-19℃的高度,并经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均衡,从而使地球外表的温度能坚持在均匀1 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招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才能的加强,从而惹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形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均衡只能经过空中- - 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加强的温室效应”。 [4]
2.世界性问题
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日本东部海岸伊势湾的一角有个四日市,原有人口25万人,主要是纺织工人。由于四日市近海临河,交通方便,又是京滨工业区的大门,因此,日本垄断资本看中了四日市,认为此地是发展石油工业的好地方[5]。
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传播,当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大气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有五种: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及碳氢化合物,我国目前环境监测部门主要对PM10、SO2、NO23个污染因子进行日常监测,并以空气污染指数的形式划分环境空气质量等级、评估空气质量的优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清洁的大气,保护大气环境,刻不容缓[6]。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仍未清楚的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而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身体将面临不可估量的灾难。为此,了解大气的污染和防治有其重要的意义[7]。
通过分析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建立反映人类活动对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方法和理论,计算出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正、负面影响度及总影响度,再通过自然划分法,把福建省67个县市分成5种影响度类型。最后,将人类影响度指数与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其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8]。
宜昌市位于长江中上游交界点,地处西陵峡口、长江白西向东流经市区。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温和多雨。这里是我国新型的交通及发电枢纽,也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除了由于历史原因新造成的工业布局和城市规化不合理外,山间盆地的地形条件和复杂的气象因素,也是引起大气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9]。来源即使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大气中也会产生少量的含硫化合物。在气相中有硫化氢或二氧化硫,在颗粒物中可能有硫酸盐[10]。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可能是从火山喷射出来的,后者也可能是由土壤、坑道、潮汐低地的厌气性细菌产生的(Grey等人,1972)[11]。
3.污染环境带来的的后果以及资源紧缺
人类每年向大气排入的污染物超过6.5亿吨。
人类每年制造垃圾17.85亿吨,这数字正以年均8.37%的速度递增。
光化学烟雾、核污染、澡声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农药污染、热岛效应、混浊岛效应、地面沉降、城市塌陷、铺天盖地的酸雨[12]。
“如果地球表面温度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升高,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到时南北两极的冰山将大幅融化,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没海洋之中,其中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13]。”
2050年,欢迎到上海看美丽的外滩,欢迎到悉尼歌剧院倾听天籁之音,,,,
大气中的氧气比重已由原来的30%下降到21%,耗损了将近三分之一。从年的120年间,大气中的氧气净耗损5000亿吨。随着人口和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森林面积的减少,矿物燃烧量的不断递增,一位俄罗斯科学家估计,今后160年间,大气的氧
[14]气含量将再减少25%-30%,,,,。
南极臭氧空洞已经有四个澳大利亚那么大了,,,,
橙剂后遗症、水俣病、四日市哮喘病、骨痛病、斑牙病、白血病、埃博拉病、炭疽病,,,,
癌症、艾滋病、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SARS、猪链球菌病、脑髓炎,,,,
这些病都是人类自己的功德,有的可以治好,有的无法治好,但可以断定,不出半年,它们的家族中就会再添上一两个新品种。
谁不向往美国式的生活呢?科技发达,丰衣足食,有牛肉,有面包,有廉价汽车和大房子。
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国一样生活,科技发达,丰衣足食,有牛肉,有面包,有廉价汽车和大房子,那么,20年之内森林就将消失,7年之内石油耗尽,4年之内铅铝耗尽,半年之内就没有锌了。某种程度上讲,地球好比是人类的母亲,她的温度不高也不低,正适合人类的生存,就好比是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正适合胎儿的生长一样。在地球上,生长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就好比是母亲的乳汁为婴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一样
[15]。地球母亲经历了几十亿年的生物演化最终孕育了人类,这个时间和母亲怀胎十月相比实在是太长太长了。生命与自然环境在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度的适应,地球的各种自然条件是如此地适合人类的生存,使我们觉得我们对她的丝毫改变都是一种罪过。但是,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特别是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煤炭、石油等各种能源物质被
[16]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广泛地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自然的能量代替了人类的手工
劳动,在资本家唯利是图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为了追求高额的商业利润,他们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广泛而大规模的破坏环境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价值观念发生了倒置[17]。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空气、水、土壤是一文不值的,虽然它们对于人类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以致我们片刻都不能离开它们。相反,对于生命极其有害的毒品、香烟、酒类以及一些有害的食品添加剂等各种对生命有害的东西,却因为公众
[18]的需要而变得昂贵。牺牲便宜的东西,而生产昂贵的东西,成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法宝”。
也就是说,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资本家不惜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为代价,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商品,无论这种商品是否对人有利,是否对人是必需的,只要能够满足人类奢侈的需要,哪怕是危及生命的商品都会有广阔的市场[19]。在长期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人类的奢侈欲望越来越被满足。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其生活的豪华和奢侈,完全可以和古代的帝王相媲美。在人类永无休止的私欲面前,我们得到了丰裕的物质生活,却失去了许多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对我们来讲至关重要的东西,空气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人从哇哇坠地开始,空气就和我们紧密相伴,使我们觉得它仿佛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使我们一
刻都不能离开它。但是,现代的工业生产为了满足人类某些奢侈的私欲,而我们生存的基本
[20]条件却遭到了破坏,空气的严重污染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4.人类为了利益
为了凉快,人类发明了冷气机,冷气机使这世界一天比一天热。
为了高产,人类发明了农药,农药使所有的粮食都蕴含剧毒。为了快捷,人类发明了汽车,越来越多的汽车已经使这世界寸步难行。
为了安全,人类发明了原子弹,原子弹使这世界更加危险。
有人说过,人类是最自私和最愚蠢的动物。他们毫无节制地攫取,疯狂而血腥地杀戮,只是为了自己无耻的虚荣。
哪怕只剩最后一朵花,他们也会把它折下来插在自家瓶里,还说:这就是美。
他们吃,他们吃,他们吃,,,,
会飞的,会跑的,无一幸免。
为了一碗燕窝,他们可以杀死所有会筑巢的燕子,他们可以。
他们穿,他们穿,他们穿,,,,
有皮的,有毛的,难逃非命。
为了一条围脖,他们可以杀死所有的狐狸,他们可以。
他们用,他们用,他们用,,,,
发光的,发亮的,一网打尽。
为了一双筷子,他们可以杀死所有的大象,他们可以。
总之,人为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这些影响的效果又互相不同,有的增暖,有的冷却,有的增湿,有的变干。而这些影响又是叠加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对气候产生影响,且各个因子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过程更加复杂化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目前还不能了解人为影响所可能产生的净效果。故为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进行气候预测,弄清人为因子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1] 车安宁. “温室效应”——也许是个“天大”的误区[J]. 飞碟探索, 2011, (03)
[2] 张强, 张凯. “环境蠕变”概念之我见[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9)。
[3] 陈明绍. 温室灾害要认真对待[J]. 民主与科学, 1990, (06)。
[4]耿炜;穆岩;靳睿杰;董钰;曹立强;;环境监测在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中的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J]. 绿色视野, 2005, (11)。
[6] 王东霞, 李健, 高崇, 马利军. 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J]. 北方环境, 2010, (05)。
[7]大气污染及其防治[J]. 环境科学文摘, 2010, (05)。
[8] 陈菁. 人类活动对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分析[J].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6)
[9] 张祥玉.宜昌市大气二氧化硫浓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的探讨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1992, (04)。
[10] 史黎薇. 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10,
[11] 费里斯, 刘建一. 硫氧化物和悬浮颗粒物[J]. 世界环境, 1985, (01)。
[12] 关注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0年01期
[13] “气候变化”的定义[J];制冷技术;2010年04期
[14]宣勇气候变化下的国际博弈[J];中国减灾;2010年03期
[15] 陈明绍. 温室灾害要认真对待[J]. 民主与科学, 1990, (06)
[16]中国阐明应对气候变化原则[J];环境工程;2010年01期。
[17] 张大任. 生态环境与洪旱灾害[J]. 四川环境, 1993, (03)
[18]刘书越;;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10年。
[19] 蔡海生,张学玲,周丙娟. 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 中国水土保持, 2009, (02)
[20]苗昆气候变化VS商业机会[J];环境经济;2010年11期。
范文六: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最初,主要表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日益重要。
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40年,将升高约2℃。
燃料燃烧后排出的烟尘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类破坏后为大风所刮起的尘埃,以及其它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尘埃,增加了大气中的烟尘、微粒的数量。其中有许多半径小于2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犹如一把阳伞遮住了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气温降低。同时,大气中的烟尘微粒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增多了降水的机会。降水的增加,对地面的气温也起到了冷却作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总之,人为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热
量。这些影响的效果又互相不同,有的增暖,有的冷却,有的增湿,有的变干。而这些影响又是叠加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对气候产生影响,且各个因子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过程更加复杂化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目前还不能了解人为影响所可能产生的净效果。故为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进行气候预测,弄清人为因子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范文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以无穷的魔力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乃至文学艺术家。无论是古代“天人合一”观还是现代“回归自然“论,无不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协合统一、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但是,本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过度开发、能源需求量大增,不仅导致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且使大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猛增,引发了诸如气候变暖等环境效应,使气候变化问题不得不从学术论坛搬进地球首脑会议的“大雅之堂”。 而从“李崇银院士谈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中有新的较为充足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的气候变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这让我对灾害频发生由天更怨人这一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表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都存在并日益严重。
最初,主要表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日益重要。
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
科学家利用气候模式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时,首先模拟了过去100年仅受“自然”影响的气候变化,如太阳辐射的变化和大规模火山爆发,然后再将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增加因素加进去,对气候进行模拟运算。这些试验结果让人震惊:只包括自然作用的模式无法解释20世纪中期以来观测到的全球变暖现象,只有加入了人为因素,才可以很好地解释观测事实。至于温度的长期变化模式,也只有考虑了所有的效应之后,模拟结果才与观测事实最为一致。
有两种气候变化类型提供了人类影响的证据。第一个是陆地比海洋升温明显,海洋表层比深层升温明显。这与温室气体弥漫在大气中引起的升温形式一致:因为海洋的热惯量(thermal inertia)大、增温慢。同时也说明大部分热量正在被海洋吸收,地球的能量平衡已经被打破;第二个变化是对流层(大气底层)的温度升高,其上的平流层的温度却下降。如果太阳辐射提供了主要的辐射强迫,那么对流层和平流层都应该增温。然而,观测到的事实,恰恰与科学家根据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和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而得出的温度变化预期相符。统计分析表明,这两个证据大大增加了人类的影响导致全球变暖现象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关于宇宙射线可以影响云,进而影响气候的说法,只是建立在有限记录的相关性分析上,当利用其他数据进行检验时,这些说法通常都站不住脚,它们的物理机制也只是推测而已。
在更小的范围内气候是如何变化的呢?随着时空范围的减小,阐述气候变化的成因变得更为困难。这是因为在自然条件下,小范围的
温度变化与平均温度变化相差太大,因而更容易掩盖气候变化的征兆。尽管如此,持续性的变暖意味着气候变化的征兆正在小范围地区内出现。2007评估报告发现,人类活动可能显著影响了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的温度。
人类的影响还表现在一些极端事件上,如异常酷热、寒冷的夜晚、热浪的发生等。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极端事件(如2003年欧洲的热浪)的发生,都可以简单地归咎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通常这些事件非常复杂,有众多成因。但是,这也确实意味着人类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影响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几率”。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1992年6月,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云集巴西里约热内卢,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上签字。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报告指出:有新的较为充足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的气候变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
量将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40年,将升高约2℃。
气象和水文灾害加剧,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那么,人类生产、生活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有人说,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胜于恐怖主义!虽然现在我们吃的充足,但粮食问题是始终应该重视的问题。气候变了,土壤条件变了,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而作物的生长直接关系到农民(种植者)的经济利益以及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气候变化对经济造成影响的事实已经在某些地区出现,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再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气候变暖、地理条件的变化可以使物种发生变化,可以打破病毒、细菌、寄生虫和敏感源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报告说现在有30-50种细菌正在产生出来;温度上升以后昆虫生活期会扩大,通过昆虫传播的疾病也会加剧,这样疾病的传染就会多。比如在南非夸祖鲁地区,由于气候变得越来越湿润,原本绝迹多年的疟疾又死灰复燃,重新开始肆虐。
目前气候变化对全人类突然造成巨大灾害的可能性还很小,但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在某一时间段造成重大灾害还是有可能的,这是一种方式;再有一种方式就是那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这方面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人对地球环境影响的研究,进行着从整体上了解地球环境变化的探索
第一,建立和发展由空间遥感和地面(海面)观测站网组成的完整的全球监测系统
第二,形成和发展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
第三,探索地球系统模式的建立和进行全球和区域环境可预测能力的研究
第四,探索和发展新一代环境工程学
第五,组建了以全球环境变化预测为目标的三大国际研究计划
有序的人类活动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体系还包括自然环境体系,只有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范文八: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毁灭每一个人,无论你在哪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教授提姆·戴森警告说。
全球的气候变化,准确地说是全球气候变暖,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遥远的,是无法感受到的。但从一系列的研究和观测中你会发现,全球气候在不断变暖,而这种变化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年和年期间。结合大量代用资料,对近1000年北半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20世纪的增温有可能是近1000年中最大的,20世纪90年代可能是近l000年中最暖的10年。这些数据都来自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共同创建的一个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它还根据需求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提供科学技术咨询。IPCC每5年出版一次评估报告,总结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其本身不直接评估政策问题,但所评估的科学问题均与政策相关,因此其报告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科学基础,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2011年的报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在2011年的报告中,IPCC表示,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致,“很可能”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在90%以上。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响。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人类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 人类了取得自身的利益,盲目垦荒、刀耕火种、破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气候恶化。森林是地球表面的重要保护层,它对地面水分和热量的保存、交换都有很大作用。据估计,500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亿立方米的水库。在干旱地区的护田林带,能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0~15%,能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2~27毫米。这就是人们呼吁保护森林的气候意义。而森林的大面积破坏,使大量的CO2释放出来,
其次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当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时,工业污染物也在同步增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废物、废水、废气和余热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体和大气遭到严重污染。这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大气混浊度和热性质,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水汽(H2O),及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谷称氟利昂(CFCL3。),对地面气候都有温室效应;所以人们称之为温室气体。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整个地球气温升高。
同时,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到气候变化。冰柜电冰箱的使用,会排放出大量的氯氟烃.这些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可以上升至平流层,破坏那里的臭氧,使臭氧丧失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性能。南极上空开始出现臭氧层空洞,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在减薄。臭氧层的破坏,给地球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首先,臭氧减少,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多,这将会损害人的免疫能力,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并可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
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一威胁全人类的现状,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现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走低碳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共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并郑重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继续采取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以及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等四项措施。
作为新生代的我们,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责任,更应该好好地保护地球,为应对气候变化奉献出我们自身的力量。一种被称为“乐活(LOHAS)”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一些我们年轻人的追捧:吃有机的天然食物,买当季水果蔬菜,避免过多的农药和化肥;购买本地产品,降低运送燃料和多余包装消耗;穿衣简单朴素,衣料多选择棉、麻等自然质地,减少工业加工和染色;出行尽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人走灯灭、用低温洗澡水、把饮水机早关一会、少开一天车、穿朴素简单的衣服......这些传统的节约行为,在全球变暖的形式下,正在被赋予崭新的时尚含义。
“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换一台节能荧光灯,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它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80%,而且使用寿命更长。如果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购买节能电器,同时尽量别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多使用电器上的开关按钮,直接关闭电器,而不要只用遥控器一关了事;如果条件允许,去植一次树,你会发现,自己植的树好像吸收了很多CO2,空气仿佛一下子清新了;不要小瞧这些小措施,它们都可以减少油耗,降低气温。..
青春为使命燃烧,面对全球变暖,请行动起来吧,个人的小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制止全球继续变暖,我们时刻准备着!
范文九:①导致积温增加,从而使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使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增加。②导致蒸发量变化,中低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降低。2.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原因。一是升温导致冰川融化,二是温度升高,海洋本身的热膨胀。学生分析图4-3-4,说说每一个影响的具体原因。如:土地盐碱化---原因-海水倒灌入侵使地下水盐度升高。引导学生向当前热点问题低碳经济、低碳生活靠拢,倡导低碳生活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
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具体影响和危害,还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从风险评价角度而言,大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产生的CO2、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幅度增大,且随工业生产而与日俱增。 ⑶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农业方面:
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因作物种类和地区条件而异,北半球变暖,使温度带北移,有利于作物生长。例如,中国温度带北移后,热带边缘的橡胶、咖啡等作物再也不会遭受现象偶尔出现的冻害。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如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北部。
全球变暖对一些的农业生产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在热带半干旱地区,若降水量,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减产。同时全球变暖,还有助于植物病虫害的迅速爆发,使农业病虫害的范围扩大。
一般来说,全球变暖将会使中纬度地区受损,高纬度地区受益,但是高纬度地区耕地面积有限,增加的产量不足以补偿中纬度地区的减产,因而世界粮食生产总体上会下降。
工业方面:
全球变暖对工业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全球变暖可使那些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体系承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压力和税收负担,而使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干旱的培育技术等获得广阔的市场。
人体健康:夏天气温持续升高,会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增加,同时,全球变暖会增加疾病的发病率,还使疾病的传播范围增大。 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可能影响:
全球变暖使两极、高山的冰川大量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灾难。
例如,海平面上升,沿海部分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海岸侵蚀加强,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养殖业将受影响等。
生态系统: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将在几十年里发生,而大多数生态系统不可能如此快速地适应或迁移,因此自然生态系统将愈来愈不能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而由于人类社会对土地的占用,生态系统根本无法进行自然的迁移,因此原生态系统内的物种会遭受重大损失。
海洋生态系统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更大。海水温度变化以及某些洋流潜在变化,某些渔场可能会消失,而另一些渔场则可能扩大。
当前气候对生态系统影响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
范文十:一、人类活动影响地球气候
众所周知,地球的气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的,但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是人类出现以后,气候变化的进程加快了,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二、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生活中可以见到的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地球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像一层塑料薄膜,允许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加热地面,同时阻止了地面的散热。温室效应本是很正常的气候现象,它使地球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维持生命生存所需的温度。但是人类活动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打破了自然平衡,从而破坏了全球气候,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氮、水蒸气,最主要是二氧化碳等。工业社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人口急剧增加,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加;人类开采并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但也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原本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被植物吸收和溶解到海水中达到生成和转化的平衡,但是人类不断大规模地破坏森林和农田等绿色生态系统为城市化铺路,再加上水域面积的不断减少,使被吸收转化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含量因此急剧上升。
温室效应将对全球气候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全球变暖,改变水循环,某些地方降水增加海洋风暴和干旱、飓风等极端天气增加。
三、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指由于人为原因,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一方面,城市里的交通工具、工厂生产、居民生活需要燃烧大量的燃料,产生的热量本来就比郊区的多;另一方面城市里建筑物高大密集,本身就不易散热,再加上钢筋水泥材料易吸热而不易散热,使城市中心白天吸热比郊区多气温比郊区高,夜晚降温比郊区慢气温还是比郊区高,因而形成高空城市风和低空的郊区风。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大城市散发的热量可以达到所接收的太阳能的2/5,从而使城市的温度升高。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
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5%~10%。(数据引自百度百科)
四、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其他影响。(定义引自百度百科)
阳伞效应: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 海洋沙漠化效应:由于漏油在海面扩展成油膜,抑制海水的蒸发,阻碍潜热的转移,从而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上升;同时,由于水份蒸发受阻,海面上的空气也变得干燥,失去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类似于沙漠气候的特征。
湖泊效应:人类修建大型水库(人造湖泊)而产生的相应的库区周围的气候改变。
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因为无水又高温低湿,因此无动植物存活。但是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分与空气混合,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湿润的空气适合作物生长,形成人类可居住的条件。
干岛效应: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
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人类应该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影响大多都是负面的,不同程度地在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如全球变暖、酸雨、极端天气),危害人类健康(热岛效应造成空气污染物在城市高空的滞留,易引起呼吸疾病)。如今,每年北京的沙尘暴天气、雾霾很严重,都是因为人类破坏了植被和森林,导致沙尘到了中原后畅通无阻。医院这时因为呼吸疾病来就诊的人数暴增。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家园,人类在利用地球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应该把对地球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对环境的保护最重要的不是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喊喊口号、嘴上说说,而应该付诸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家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肤干燥吃什么食物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