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黑社会出名人物,为什么白家湾乡大湾的路不和水泥打里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方式1:用手机看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甘谷县安远镇大湾村2012年秧歌小调03
方式2: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甘谷县安远镇大湾村2012年秧歌小调03
播放量数据:
16.8万人已订阅
你可能还想订阅他们:
{{#needAdBadge}} 广告{{/needAdBadge}}
&正在加载...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声明:360百科词条的编辑和创建无需支付费用,坚决打击账号买卖、传播虚假信息、恶意篡改内容、冒充官方收费的行为。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白家湾乡地处甘谷县城南部浅山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下辖的一个级行政单位。辖21个村委,190个,65个自然村,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1568元。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走&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路子,努力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以&苹果&、&花椒&、&外出打工&为主的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东南与秦州区接壤,南接,西邻武家河乡,北面和大像山镇毗邻, 316国道、天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乡形成&三纵一横&的公路网络。海拔1600米,年均降雨量480毫米,年均气温8.8℃。辖区内共有21个村委,109个村民小组,65个,4490户、23390人。耕地面积33491亩,人均1.43亩。果园面积17740亩,其中挂果面积7000余亩,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2124元。
外文名称 The White House bay township
行政区类别
中国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下辖乡
中国西北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马儿湾村、梁家庄村、新庄村、廉家庄村、宋家岔村等
太昊伏羲氏
甘谷县白家湾九年制学校
甘谷县南部浅山区
古风台太昊山
大像山镇,武家河乡,古坡乡
白家湾乡地处甘谷县城南部浅山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下辖的一个级行政单位。辖21个村委,190个,65个自然村,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1568元。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走&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路子,努力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以&苹果&、&花椒&、&外出打工&为主的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东南与秦州区接壤,南接,西邻武家河乡,北面和大像山镇毗邻, 316国道、天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乡形成&三纵一横&的公路网络。海拔1600米,年均降雨量480毫米,年均气温8.8℃。辖区内共有21个村委,109个村民小组,65个,4490户、23390人。耕地面积33491亩,人均1.43亩。果园面积17740亩,其中挂果面积7000余亩,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2124元。
白家湾乡位于甘谷县南部浅山地区,平均海拔1600米。东南与秦州区接壤,南接古坡乡,西邻武家河乡,北连大像山镇。面积63.29平方千米,人口人(2008年末)。辖21个行政村,109个村民小组,65个自然村。乡政府驻白家湾村,距县城4.5千米。316国道、天定高速公路过境。景点有甘霖寺、蒋家湾寺庙、联合国项目工程南岭渠。传伏羲即太(昊)、风性就生于甘谷县白家湾乡古风台。
1958年为刘家湾公社,1972年更名为白家湾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63.9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辖白家湾、刘家湾、尹家湾、蒋黄坝、李家湾、小沟门、蒜家嘴、安家湾、狄家山庄、苟家岘、梁家庄、马耳湾、王家新庄、廉家庄、东三十铺、宋家岔、斜坡、李家大山、宋家庄、康家坪、马家河沟21个行政村。
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马儿湾[]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梁家庄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新庄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廉家庄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宋家岔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康家坪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三十铺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斜坡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尹家湾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刘家湾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白家湾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苟家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河沟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宋家庄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李家湾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小沟门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蒜黄咀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大山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山庄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民委员会[]甘肃省甘谷县白家湾乡安家湾村民委员会[]
全乡包括21个村,分别是白家湾、马儿湾村、梁家庄村、新庄村、廉家庄村、宋家岔村、康家坪村、三十铺村、斜坡村、尹家湾村、刘家湾村、苟家村、河沟村、宋家庄村、李家湾村、小沟门村、蒜黄咀村、李家大山村、狄家山庄村、蒋家湾村、安家湾村。总人口20955人,其中 男10720人, 女10235人。甘谷白家湾乡
乡党委、乡政府将公农建设,做为改善农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先后高质量地完成为了&城白路&、&白家湾至六古路&、&大沙沟至六古路&等主干道的公农路建设,同时完成了&316&国道至马耳湾等12条14.3公里的通村农路以及斜坡至&六古路&等通达公农建设,全乡形成了&三纵一横&的公路网络,交通极为便利。但是很遗憾的一点是一条连接着宋家庄村、李家湾村、小沟门村、蒜黄咀村、李家大山村、狄家山庄村、蒋家湾村、安家湾村、张家窑村、郭家湾村等村路,一直是泥土的,为这些村约5000多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更是制约了这些村庄的经济发展。
乡党委乡政府始终将苹果产业当作主导产业来抓,以项目带动,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培训,一手抓新技术的推广,一手抓果品的促销,苹果产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果园发展上,依托项目,积极确立了&1131&工程(东梁发展1000亩,中梁发展1000亩,后梁发展1000亩,通过2-3年的努力全乡果园面积达到1万亩)的战略目标,每年新植优质果园在2000亩以上,全乡果园面积已达到1.1万亩左右,其中挂果面积达6000余亩。在培训上,通过&千人千村优质果园示范&等活动,每年冬春两季,邀请市县果树专业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对果农进行培训,每年培训果农在5000余人以上,印发宣传资料5000余份,刻制光盘21套,通过培训,广大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新技术推广上,积极推广康家坪村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每年喷施果型剂在4000亩以上,套袋着色在2000亩以上,优果率达90%以上。在果品促销上,乡上成立了乡果农协会,苟家岘、刘家湾、康家坪等11个村成立了村果农协会。在协会的带动下全乡有36名果品经纪人活动在外地客商与果农之间,全乡果品形成了&产有销路,销有收益&的良性循环路子。
:位于省县西南白家湾乡朱圉山脉之中。《汉书·地理志》里颜师古注曰&《禹贡》朱圉山,在冀县(今甘谷)南梧中聚,山上有古风台,传为优羲出生地。&伏羲氏风姓木德,为三皇之首,人文初祖,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阴阳法则,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真理,不愧为中华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古风台有伏羲洞,深幽无比,无人敢进,后因山体滑坡洞口被封。洞前有天然巨石,乡人视为伏羲手臂。洞旁有孤石参天,乡人视为画卦笔。古风台乡民至今还编织八卦形鸡罩作为寻根追念的习俗,据说这种八卦罩编织的诀窍还是一代一代单传。据传人说:&祖辈相传单传一,伏羲八卦不出门,文王八卦四海行,他人想编编不成。&直至今日古风台乡民的锅台还有形的,表示了不忘祖宗的追远之。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建制沿革/甘谷县
夏、商时期,甘谷县属雍州。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冀戎,置冀县为甘谷县之始。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全国分三十六郡,本地仍为冀县,属陇西郡。汉初沿秦制,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郡为天水郡,设县十六仍为冀县,属天水郡。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凉州刺史治冀县,冀为凉州治。三国晋魏时(220年),凉州移治武威,甘谷仍为冀县,属天水郡。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分雍州之陇西五郡,凉州金城郡,梁州阴平凡七郡,置秦州,治冀。泰始三年(267年),秦州迁置上邽为天水郡,冀属之。永嘉元年(307年),废冀。北朝后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将冀县改为当亭县,属天水郡。北朝北周时(557年),改当亭县为冀城县,后又并入黄瓜县。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黄瓜县为冀城县,属天水郡。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为伏羌县,属秦州天水郡中督都府。是年以伏羌及渭州之陇西置伏州治永宁县。武德八年(625年),伏州废,县还故属(秦州)。武德九年(626年),析治盐泉县,贞观元年(627年)更名夷宾,三年省,并入伏羌。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被吐蕃所占领。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置伏羌寨,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升为伏羌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又改为伏羌县,明、清两代沿用。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伏羌县为甘谷县。日,甘谷县解放,县委、县政府设于城内东大街。1958年甘谷县并入武山县,1962年1月分治,恢复了甘谷县。
县城简介/甘谷县
简介甘谷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有“华夏第一县”之称。甘谷县系甘肃天水市辖县,位于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中游。地理位置地理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地貌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境内长度41.6公里。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乡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气候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温25.4℃,最低(1月)月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雨水较多。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交通甘谷的交通以铁路和公路为主。渭河北有东西延伸的陇海铁路,境内有两个车站(甘谷站、盘安站),路长37公里。渭河南G30连霍高速自天水以关子隧道经小沙沟特大桥引入甘谷,出大象山隧道后在渭河南岸县城以西3.5公里处杨赵村设甘谷出口,甘谷收费站以西设盘安收费站;渭河南G316国道(福州至兰州)自天水市秦州区关子镇引入自东向西下山后顺渭河过境,境内路长40公里。甘谷的公路交通以2010年12月通车的G30连霍高速公路(原天定高速)、G316国道、省道S304线泾甘(经秦安)公路、麦甘公路(甘谷县城连霍高速连接线暨南滨河路至天水市麦积区)、通甘公路(甘谷县城连霍高速连接线暨南滨河路至定西市通渭县城)五条公路大动脉(一条国家高速,一条国道,一条省道,两条通县公路)为主线,县、乡、村公路交错纵横,把甘谷和外地、城镇和乡村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甘谷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交通条件。历史沿革史料甘谷县古为“冀县”。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有些学者是这样理解的:秦武公攻邽、冀戎人,征服了邽、冀以后,建立了邽县和冀县,因此仅根据这一记述就认为秦国公元前688年建立了县制,邽县和冀县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同时据此计算出到公元2012年,甘谷县的建县历史已经有2700年了。考证周振鹤对“县制起源”的研究结论是:秦武公其实是把邽、和冀戎的地盘变成秦国的县(鄙)之地而已,并不一定要理解为秦国当时已经具体设立了邽、冀、杜、郑等县。《史记》这段话是500多年以后所记,此事不见于《左传》,而非当时的实录。在秦武公以后的整个春秋时期,秦国再没有“初县”其它地方的任何记载。我们因此就很难将秦武公的“初县之”这个孤证当成秦国在春秋早期已经设县的依据,而应该理解为秦国领域向西发展到邽和冀,向东发展到杜和郑地区为宜。退一步说,即使秦武公当时已经置县,则这些县也是县邑之县,还不是郡县之县。周振鹤还认为完全可以把公元前514年晋国设置10县的行动作为地方行政制度萌芽的标志。甘谷县人谢子徒(原名谢大平)摘自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该文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上,后收入1999年出版的《周振鹤自选集》)“县制作为一种制度,在各个时期并不相同,可以分为两个形态。早期县制和晚期县 制。早期县制是都鄙制下的县制,是以都辖鄙的统治形式。晚期县制是郡县制下的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先秦县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在西周早期,属于早期县制阶段。而在战国中晚期,属于晚期县制阶段。春秋到战国,属于早期县制向晚期县制的过渡阶段。西周灭亡导致政治格局的转变,引发县制的转变。县制的转变发于晋,成于秦。”--甘谷县人谢子徒(原名谢大平)摘自陈剑《先秦时期县制的起源与转变》中文摘要(吉林大学博士论文)谢子徒对甘谷县建县历史的看法:目前中国史学界公认的结论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才开始推行郡县制,商鞅变法开始时间为公元前356年,甘谷县这个地方在春秋早期属于秦国,因此不会早于公元前356年在这里建县。如果认为公元前688年就建立了冀县,这与公认的秦国历史是有明显冲突的。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孝公十三年(公元前349年),初为县,有秩史令。” 秦孝公十三年“初为县”,是说秦孝公十三年以后出现的县制与以往不同,所以才说“初为县”,这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正式实施郡县制的时间。本人认为《商鞅变法》百度词条中所述内容比较可靠,甘谷县的建县历史应该从公元前349年算起,2012年甘谷县本应该庆祝建县349+年,而不是2700年。区划综述全县共有405个村委,2210个村民小组, 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乡共15.2万户,总人口63.02万人。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大像山镇,邮政编码:741200,电话区号:0938。5镇大像山镇、安远镇、六峰镇、新兴镇、磐安镇。11乡西坪乡、八里湾乡、白家湾乡、金山乡、大石乡、谢家湾乡、古坡乡、礼辛乡、大庄乡、武家河乡、康家滩乡,(原朱圉乡已并入现新兴镇)。基础设施县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增强,通信网络复盖全县,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商贸流通自古以来比较发达。自唐代起,甘谷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异常活跃,以冀城大商场为中心的各类集贸商场共44处。大型购物超市有三保时代购物广场、万家福购物广场、华东超市、金胜电力超市,朱圉朋朋鞋店等,群众购物十分方便。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投资1亿多元,先后新建或拓宽改造了南北滨河路、冀城路、新城路、南环路、富强西路、渭阳路等12条城区主干道,城区道路骨架基本形成。新建了冀城广场、火车站广场、甘谷县滨河公园、改造了大什字文化广场和姜维广场,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场所。实施了城区供水二期扩建、生活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市重点项目。启动了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的县城西区综合开发工程。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磐安、安远、大石、金山等乡镇小城镇初具规模,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配合完成了天定高速公路甘谷段建设,累计建成通村水泥路119条311公里、通村砂砾路258条862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66公里,是“十五”末的6.8倍。经济发展工业园区甘谷县六峰工业园区为一区三园格局。六峰工业园为核心区,甘谷县磐安工业园区和二十铺工业园为带动区。园区总体规划面积3400亩,已入住企业13户,建成3户,在建10户;入住企业资产总额已超过30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上缴税金1.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近3000个。三个工业园风格各异,六峰工业园是以轻工食品加工为主,新型建材、化工机械为辅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总体规划面积2300多亩,分为工业区、仓储区、服务区;磐安工业园是以电力能源为主,新型建材为辅的重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面积400多亩;二十铺工业园位于大像山镇二十铺村,是以新型建材生产为主的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面积700多亩。三大工业园横跨六峰、大像山、磐安三大镇,各园区分别已有一户企业投入生产。2010年元至6月,六峰工业园区入驻的企业共完成园内生产总值4.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亿元,上缴税金2880万元,区内就业人数达到1200人。甘谷县六峰工业园区已成为甘谷县工业经济百花园区中的一朵亮丽奇葩。农业全县耕地面积88.23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洋芋、高梁、玉米、黄豆、糜谷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药材、瓜类、蔬菜、水果、花椒、辣椒等。其中甘谷辣椒独具特色,素以肉厚色艳味香着称,深得消费者青睐,已远销全国各地及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各国。甘谷白条党参、红富士苹果久负盛名,远销东南沿海及世界各地。以“燕家韭菜”、“雒家蒜苗”等为代表的无公害精细蔬菜畅销全国。月季花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继“99年昆明世博会”获1金6银7铜14枚奖牌后,又在全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上获得6枚奖牌,甘谷已成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花椒种植初具规模,也是当地人们收入可观的一部分。畜牧业畜牧业以牛、驴、马、猪、羊、鸡的饲养为主,广袤的天然次生林和草地,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质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已逐渐由自产自用转变为农民从事商品生产、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良种化和规模养殖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以丰裕养殖公司为龙头的一大批规模养殖村和规模养殖公司,肉、蛋、奶产品远销周边省市。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以发电、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龙头企业有大唐甘谷发电厂、甘谷祁连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甘谷县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甘肃新恒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祁连山佑安制动有限公司等,产品种类丰富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建筑业整体实力雄厚,资质较高,年输转劳务10万(次),效益显着。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花岗岩、磷矿、赤铁矿等二十多种,丰富的石灰石为甘谷县水泥工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料,渭水峪高品位的花岗岩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已开发利用。教育事业甘谷为陇上久负盛名的文风之地,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99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4所,农职业技术学校3所,独立初中23所,九年制学校26所,小学346所,教学点94个,民办中学2所,公办幼儿园1所。教职工5634人,在校学生13万多人,其中小学7万多人,初中4万多人,农职校3308人,幼儿园105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共有教师5741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5.39%、91.46%、68.35%。二00七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629人,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连续八年名列全市第一。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推进科教强县战略,提出了以改革、发展、稳定总揽教育工作全局,坚持高中抓发展,初中抓提高,小学抓巩固,学前教育抓规范,信息技术应用上水平,狠抓项目促危改,深化改革促管理,依靠管理促质量的总体思路,紧抓机遇,真抓实干,不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力发展高中教育,认真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和应用,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努力规范办学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各类教育的长足发展。
人口民族/甘谷县
截止2012年,总人口63.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03万人。甘谷县的民族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锡伯族、土家族、壮族、朝鲜族、苗族、布依族、瑶族、达斡尔族、东乡族、羌族、土族、裕固族、畲族、白族、维吾尔族、保安族、黎族、侗族、彝族、佤族、僳僳族、傣族、拉祜族28个民族。
经济概况/甘谷县
综述2012年,甘谷县实现生产总值42.69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1.8%;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3.5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5.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08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7.9%;完成财政支出20.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8.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3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4.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56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4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1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20元,同比2011年增长2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28元,同比2011年增长18.1%。2013年,甘谷县实现生产总值49.8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4%;大口径财政收入4.3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3.3%;固定资产投资81.6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7元,同比2012年增长19.5%;农民人均纯收入4797元,同比2012年增长22.1%。农业2012年,甘谷县累计流转土地30.67平方千米。新增蔬菜面积6.67平方千米,改造老果园5.33平方千米,新建果品基地36平方千米,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5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8个,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40平方千米、地膜穴播小麦106.67平方千米,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8.26万吨,争取到国家投资1亿元,实施水利建设项目8项,新筑堤防32.4千米,新修优质梯田28.67平方千米,其中万亩梯田点3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平方千米。以天定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完成各类造林16.67平方千米。兑现补贴政策,推广使用各类农机具3300多台。2013年,甘谷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52平方千米,种植地膜穴播小麦107.33平方千米,粮食总产18.59万吨。新增无公害蔬菜7.33平方千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53.33平方千米;新建果园34平方千米,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86.67平方千米;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4个。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个,流转土地25.33平方千米。新建堤防26.3千米,新修梯田17.33平方千米,综合治理小流域44平方千米,完成各类造林14.67平方千米,补植补造10.67平方千米。完成户用沼气“一池三改”500口。推广农业实用机械2815台,发放补贴556万元。工业2011年,甘谷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2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7.2%。2012年,甘谷县三陇安康药业、百居保温材料等3户入园企业开工建设。县财政注入1150万元担保资金,组建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新恒达化工公司、大漠行麻编鞋业公司出口创汇154.5万美元。初步探明安远罗家峡磷灰石矿储量5500万吨、古坡滴水坪磁铁矿储量240万吨。2013年,甘谷县大唐甘谷发电厂、甘谷祁连山水泥公司分别实现税收3650万元、1719万元。新恒达化工、大漠行麻编鞋业出口创汇160万美元。新增非公经济市场主体1673户。祁连山水泥公司2号生产线、大唐甘谷发电厂机组脱硝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商业2012年,甘谷县浙江商贸城已完成4.5万平方米会馆主体工程。新建、改扩建农村集贸市场7处,新增农家店45个。销售各类家电11830台,兑现补贴资金87.86万元。大像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省级验收。新建旅游生态园1个,新发展农家乐40户。2013年,甘谷县浙江商贸城9万平方米会馆完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3个项目完成规划选址、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安远、大庄、大石等乡镇综合市场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农家店30个。大象山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建以避暑休闲、餐饮娱乐为主的农家乐20户。
社会事业/甘谷县
文化事业2012年,甘谷县历史秦腔剧《姜维》荣获第六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和表演奖。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10万户,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2013年,甘谷县图书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三级馆,馆藏《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等6部古籍入选《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甘谷脊兽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省级评审。毛家坪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新发掘大型车马坑一处,清理墓葬140多座。教育事业截止2008年,甘谷县有各级各类学校501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4所,农职业学校3所,独立初中23所,九年制学校26所,小学346所,教学点94个,民办中学2所。2012年,甘谷县全县高考二本上线2383人。甘谷二中创建为市级示范校。实施各类教育项目7大类70项,总投资1.25亿元。新开工建设县一幼、六峰、新兴、安远、金山、大石、礼辛、谢家湾8所中心幼儿园,6所完成主体工程。2013年,甘谷县高考本科上线2644人,初中毕业会考600分以上学生3977人。将县四大组织原办公场地无偿划拨甘谷一中,支持学校扩建,5000多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主体完工。完成了甘谷五中、金山农中和县职校的合并搬迁。新开工建设幼儿园12所、农村学校食堂34个,改造薄弱学校校舍5.84万平方米。医疗卫生截止2010年,甘谷县有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2个,卫生技术人员611人,病床547余张;村级医疗点608个,医疗人员670人。2012年,甘谷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全县30.79万人参保,参保率95.5%。2013年,甘谷县中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县卫生监督所业务综合楼竣工投用,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15个。社会保障2012年,甘谷县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567人、新增城镇就业6613人。拨付财政贴息资金850万元(其中县财政垫资520万元),为2758名妇女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6亿元。全年共为97.4万人补偿新农合基金1.32亿元。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共发放各类学生资助资金4982万元,全县387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77000多名学生享受营养餐,25所学校的2400多名学生享受校车补助。完成续建保障性住房724套6.1万平方米,新开工保障性住房600套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2000户、棚户区危房32户,为3080户廉租住房家庭发放租赁补贴2643万元。2013年,甘谷县发放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补助1.48亿元,发放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孤儿生活保障资金1997.5万元。谢家湾中心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金山中心敬老院主体竣工,建成互助老人幸福院32个。新增城镇就业6768人,724名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全年补偿新农合基金1.93亿元。发放各类资助金3080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1623万元。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722套,开工新建818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700户,为3077户廉租住房家庭发放租赁补贴743万元。
交通/甘谷县
截止2012年,甘谷县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6国道横贯全境,县内“米”字形公路骨架基本形成,15个乡镇通油路,50%以上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966千米。2012年,甘谷县姚庄渭河大桥拆除新建、姚杨公路铺油改造提前竣工通车,散渡河柏林沟大桥完成主体工程,以西大公路、谢贯公路、安远店子至八大路为主的24条131.9千米乡村水泥路全面建成。2013年,甘谷县甘麦二级公路开工建设,白家湾西梁至双场、安远巩川至八里湾、古坡瓦泉峪至武山草川等三条通乡公路铺油硬化,新建通村水泥路65条266千米。硬化村内巷道134千米。
旅游景点/甘谷县
甘谷县历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 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华盖寺华盖寺石窟,位于甘谷县城西十里,渭河南岸的二十村东。因山顶绿草如茵,恰似一顶红教僧帽,戴在状如圆柱的红色悬崖之上,故当地人叫它喇嘛帽顶。又因山势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云端,如一把红缦绿顶的华盖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参差错落,状如蜂房故称华盖洞。华盖寺,西接朱山,红断晚霞;北临渭水,绿波萦回;南依秦岭,空凌险绝。山下定天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自古及桑梓胜境,是为佛家习禅,道家演道的理想处所。华盖寺现存可骗号的洞窟18个,有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个内容,占主导地位的是道教洞窟。18个洞窟中共有塑像60身,其中60厘米以上塑像44身,13厘米以下的袖珍雕塑13个,还有福绿寿三星的三个精美头像。其中道教造像46身,占整个塑像的四分之三。从塑像组合上看,除无量殿、玉皇洞为群塑,孔子洞、伏羲、灵官洞为单体塑像外,其余洞中全部是一主尊二待者的造像布局。壁画的绘制和布局在各洞窟中表现基本一致,除无量殿和释迦洞有故事画外,其它均是在左右两壁绘单俱物画,窟顶为圆光扇面或书画。华盖寺石窟开凿于泰定年间。明世宗嘉靖帝信奉道教,排斥佛教,许多寺院被改为道观。明清时期三教合流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大像山是以唐代为主的佛教场所,但在明清时除大佛高大而幸存外,其余石窟全部改为道教或三教合一的形式,因此明清时期的大像山、显龙洞、华盖寺都是以道教为主。只不过其它石窟造像全部破坏,唯有华盖寺石窟的塑像因地处避境而幸存。蔡家寺蔡家寺在甘肃甘谷县东北渭水峪火车站(陇海线)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级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达山顶。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寺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县志语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蔡家寺村,顾名思义,村人大率当为蔡姓,就像河对岸斜对的蒋家寺村,其村民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不闻有过蔡姓之人。这一点,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字逊乙,号椒园。笔者今尚存有其《椒园诗钞》誊稿一卷,其诗多经其师临洮吴镇与无锡杨芳灿等评定。作为佛教庙宇的蔡家寺,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松柏映翠,梵宇玲琅,在甘谷县内,不论其宗教环境、建筑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仅次于大像山,但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大像山是个释道二教杂陈的所在,而蔡家寺却是一处甚为规格的佛教建筑群,且有藏经楼与经板之珍。更无论寺内匾额、楹联及铭文,多为邑名士潘钦岳(清初)、何鸿吉(民国)所撰所书,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呢,有意者何不前往一游,相信你一定大有所获!姜维墓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世传为姜维故里,有姜维衣冠冢。传说姜维兵变被杀后,暴尸原野,魏派专人监视,不得掩葬。随从设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乡人民非常悲愤,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别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称。姜维墓位于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村南将军岭靴子坪上,距县城东5公里,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1997年甘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冀城(今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人。是甘肃早期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姜维逝世后,忠骨埋于四川,但故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军,在距县城东5公里的姜家庄的将军岭上,修建了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姜维衣冠冢和姜维纪念馆,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了 “姜维故里”碑。千百年来,姜维孝感天地、气贯长虹的高贵品质,启迪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甘谷儿女。每逢姜维诞辰,故乡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为了弘扬“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的姜维精神,充分发挥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宣传、审美教育、旅游观赏等各项功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和属地乡镇党委政府均把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工作规划之中,从设施建设、活动建设和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真正发挥了该基地启迪爱国意识、激发建设热情、灌输民族精神、营造和谐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等多项功能,在县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恢弘八景悬崖大像石鼓擎雪天门春晓渭川秋烟朱圉晚霞灵凤耸翠南岭清波鼍峰旭日悬崖大像甘谷大象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千多年。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交通: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距离火车站有8公里。在车站有直达甘谷的汽车,也可乘火车直接从甘谷车站下车。石鼓擎雪在县城南朱圉群峰中,为朱圉山之最高峰,远望如石鼓,近瞧似卧牛。雪落其上,冰峰入会。风景区以草原风景为主,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34.2%,并有石鼓山、黑潭寺、石门峰、龙台峰、花园崖、老虚崖等几十处景点。其中,位于朱圉山主峰之上海拔2625米的石鼓山,因郦道原《不经注》中有“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的记述,而备受史学家重视。建于元至正年间的黑潭寺傍山取势、葱林环抱,寺潭相依、典雅之至。古坡景区内有14万亩的天然的牧场,这里森林茂密、山甜草茂、物产丰富,牛羊满坡,是附合现代旅游“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胜地。天门春晓位于甘谷县城南,海拔1500米,是甘谷县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自古以来有“天门春晓”的美誉。山巅有始建于秦汉、重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公元1031年)的东岳庙,有泰山之神东岳天君的塑像,苍柏环抱的古庙是采伐本山原始松木所建。塑像壁画,庄严肃穆;殿宇楼阁,巧匠精工;楹联匾额,出于名家。庙院内两株红白牡丹植于北宋,系珍贵的文物树木。天门山山势巍峨连峰耸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锦。南岭渠水,潺潺环绕;盘山公路,直通山顶。正如《甘肃通志》描述甘谷县城的景色:“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复岭重网。”是观赏城区景色的最佳去处。每当旭日东升,登临山顶,晨雾中环视四野,但见层峦叠嶂,绵延起伏,颇为壮观;俯瞰渭水平川,烟雾缭绕,玉带蜿蜒,高楼林立,霞光映彩。夕阳西照时,则四野涂金,山峦辉映。清康熙年间伏羌(今甘谷)县令曹思义赋诗曰:秦陇名山眼底收,天门翠耸更无侔。云开平野田畴绣,雾散高城楼舍稠。渭川秋烟渭河由西向东滔滔而过,两岸开阔,秋冬之交,常有百里大雾如烟,置身其中,五指不辨,东西难分。朱圉晚霞邑西名山,色纯赤,夕阳斜照,蒸霞万状,大禹导渭经此。灵凤耸翠尖山寺,又称灵风山,位于甘谷西南25公里的尖山之上,最早古迹建于汉魏六朝时期,全山有森林5000多亩,其中有林地8727亩,森林复盖度为39%,森林蓄积量11880立方米。海拔米之间,相对度差3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属南部半湿润气候型区,年平均气温2.4-8.1,无霜期100天左右。境内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山势雄伟,森林茂密,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保护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形成了园内别具一格的森林特点。主要森林植物有油松、落叶松、华山松、白桦、山杨、漆树、辽东栎、椴树、青肤杨、山杏、山李等。灌木层有榛子、山核桃、刺五加、枸子、珍珠梅、沙棘、山樱桃、野花椒、卫茅等,荟萃100多种针阔乔灌木、草本植物及中药材。林中有梅花鹿、金钱豹,锦鸡等十余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青山、绿水、怪石、雄峰、人文古刹、神奇传说、异花异草,构成了尖山寺森林公园独特景色。1995年1月被甘肃省林业厅命名为尖山寺省级森林公园。南岭清波在县城南,从古坡河引水至大像山一带,渠如游龙婉转山岭,水质清洌甘甜,微风吹时,清波如鳞。宏伟,其工程宏伟,被联合国水利家称为“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鼍峰旭日峰在县城东渭水峪峡南。朱崖上有。“禹奠朱圉“勒刻,颇富声名。落日熔金,半天霞锦。
特色产品/甘谷县
辣椒甘谷辣椒提及甘谷辣椒,无人不知,无人不赞。每到收获季节,甘谷山川红遍,到处都是辣椒的世界、辣香的海洋。尤其是该县的盘安镇,几乎家家户户的庄前屋后、檐下树上,都会挂满红彤彤的辣椒串儿,处处椒香迷人。甘谷所产辣椒,色泽红亮,肉厚油多,角条硕长,皱纹均匀,制干率高,味道浓郁鲜香,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且富含十几种矿物质营养和多种维生素。甘谷辣椒有近400多年的种植历史,积几百年栽培之经验的甘谷辣农们,已总结了一套精湛独到的种植技术,加之甘谷地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温差大,为辣椒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甘谷辣椒产量高、质量好,该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要高出一般辣椒许多,是世界辣椒品种中的佼佼者,在国内外市场上独占鳌头,也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渠道,90%以上出口创汇。已多系列、多品种开发,有辣椒面、丝、片、丁、酱、油等几十种,远销韩国、日本、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受到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的高度赞誉,被外商誉为“辣椒之王”。花椒甘谷花椒甘谷县大像山镇二十铺村837户农民有730户种植花椒,面积达3000余亩,户均4亩以上,花椒种植户户均收入近4000元,全村农民仅此收入270万元,小花椒变成了大产业,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果“银行”。孟秋时节,瓜果飘香。爬上朱圉岭俯视二十铺村,无论是地处渭河金腰带的川道区,还是拾级而上的半山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遍地翠绿,绿中透红,一望无际的花椒。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村上的花椒栽植已形成规模,花椒面积达3000亩,进入盛果期的1600亩,全村年产干椒42万公斤。据悉,甘谷县种植的苹果、花椒面积近20万亩,2009年果品产量8.7万吨,产值1.59亿元,花椒已成为甘谷农民发财致富的“绿色银行”。2009年全国名优果品(西安)展评会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联合国工业组织中国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果蔬种植大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甘谷县选送的蒋老五牌花椒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甘谷县“中国花椒之乡”匾牌一面。开心果甘谷开心果开心果,又名必思答,绿仁果等。传说五世纪时的波希战争中,波斯人英勇无比,在恶劣的环境中愈战愈勇,最终打败了希腊人,其“秘密武器”就是士兵们吃了一种神奇的干果——开心果。因此,古代波斯国国王将开心果视为“仙果”。开心果也被称为是“美国花生”。1990年,已是64岁高龄的谢锡文老人,将一块荒地逐步开垦成“为民农场”。1995年美国开心果在兰州等地引进种植失败后,由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向为民农场引进24株,由于无中文资料作技术指导,中途死亡7株,存活17株。1996年省外专家管理局邀请美国加州大学果品研究中心路易斯·佛格森博士来到甘谷为民农场,详细讲解了种养美国开心果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栽培嫁接技术指导。谢锡文老人为了中国人吃上中国人自己种的开心果,吃在农场,住在农场,为开心果事业费尽了心血。经过10多个年头的摸索和钻研,为民农场的技术员,在病虫的危害上,基本上掌握了防治的规律。2006年满园的开心果树是墨绿色的叶片,状大的果仁,散发着扑鼻的清香。开心果示范园中,有美国品种(已结果),以色列品种(已结果),伊郞品种,西班牙品种,它们争香斗艳,各展风采。如今,为民农场现有开心果树苗6万多株:两年生的,一年生的,树苗高达50公分,嫩枝绿叶,长势格外喜人。开心果终于成活了、开心果终于结果了…开心果在中国成活并结果的喜讯引来了大洋彼岸美国的专家,开心果产业大国以色列、伊朗的专家到农场考察指导,并盛赞农场种植的开心果和他们国家种植的长势一样好。为民农场,一年有生产开心果树苗10万株的能力,枮木(黄连木),接穗,自己满足,共给外援,开心果嫁接队刻苦钻研练就了真实本领,摸清了不同季节的嫁接方法,每人每年能嫁接开心果树苗三万株,嫁接的成活率都是百分之九十以上。自开心果引进的那一天起,谢锡文老人就把“中国人能吃上中国人自己种地开心果”作为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热切盼望热爱开心果事业的朋友们,携手未来,相互借鉴,真诚研讨,共谋发展中国的开心果事业!甘谷县成为中国唯一良种开心果繁育基地,被称为“中国开心果之乡”。月季甘谷月季花中皇后月季又称“月月红”,自然花期5至11月,开花连续不断。月季花种类主要有切花月季、食用玫瑰、藤本月季、大花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地被月季等。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甘谷实验月季园是2002全国劳动模范姚天基创办的西北地区第一家集月季花专业技术研究与生产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全县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该园先后从上海、浙江、北京以及国外等地引进960多种月季花新优品种,创出了名优品牌,曾在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得14块奖牌6枚,令园艺界为之侧目。实验月季园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黑梨甘谷黑梨黑梨产量极高,往往一棵大树能摘几十担、数千斤。摘下来还不能吃,需先用麦草编成的围栏存放三个月。春节前后是食用的最好时节。食用前,放于室外盆中,盛水,冻一夜,结成冰疙瘩。这时梨既黑又亮,外地人不识,误认为是坏梨,烂梨。食用时,将黑梨放在冷水中浸泡一会儿,梨子外围的冰层便可脱落,就可以吃了。咬一口酸甜甘美,神清气爽,有止咳润肺、清热解火之功效,深得老人、小孩喜爱,深受人们的赞誉,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麻鞋甘谷麻鞋甘谷县地处渭水中游,属温带季风半湿润地区,雨量适中,适宜大麻的种植。甘谷大麻栽培历史悠久,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陇上大麻的主产区之一。甘谷及周边区县种植的大麻,色白有光泽,耐湿且抗腐,韧长弹性好。由于甘谷盛产优质大麻,麻鞋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以前。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对加工工艺不断完善,麻鞋的制作在唐代已趋成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在陇上民间手工产品中享有盛誉,唐代杜甫“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可为佐证。新疆吐鲁番阿斯它那唐墓出土的麻鞋,式样与今天的甘谷传统麻鞋别无二致。甘谷县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位于羲皇故里—甘肃省甘谷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石窟下。传说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此乃甘谷麻鞋之起源。
历史文化/甘谷县
甘谷县古为冀县,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秦武公攻邽、冀戎人,征服了邽、冀以后,建立了邽县和冀县。秦建立郡县制是诸侯割据的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开始。今甘谷西汉时仍为冀县。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将天水郡移置冀县,改为汉阳郡。东汉灵帝时(公元168——188年)兼凉州治,凉州刺史治冀县。三国曹魏时(公元220——265年)为冀县,改汉阳郡为天水郡,属天水郡。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置秦州治,泰康七年(公元286年)秦州迁置上邽。北朝后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改为当亭县,属天水郡。北朝北周时(公元557——581年)改为冀城县,后又并入黄瓜县。隋炀帝大业时(公元605——620年)复改为冀城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为伏羌县,并入渭州的陇西,置伏州治。唐代宗广德元年至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763——962年),为吐蕃占领。宋太祖建隆三年,置伏羌寨,属秦州。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升为伏羌城。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置永宁镇,属巩州。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伏羌城升为伏羌县。明清两代沿用伏羌县,属巩昌府。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元月一日,伏羌县改为甘谷县至今。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一九四九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辖天水、甘谷、武山、徽县、两当、通渭、秦安、清水八县。一九五八年12月20日,撤销天水县划归天水市。撤销甘谷县,甘谷、漳县、武山合并成立武山县。一九八五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天水市升为地级市。天水市辖秦城、北道2区,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县。名人■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相传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当地建有伏羲陵,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不远万里到鲁国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杨 阜——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魏明帝。■ 姜 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尹夫人——西凉昭武皇后尹夫人(363~437),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甘肃武威)。■姚 苌——姚苌:(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公元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杨 机——杨机:字显略,北魏名臣,天水冀人,今甘肃省甘谷县。生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死于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巩建丰——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着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王 权—— 晚清学者(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县人,晚清学者。■张 海——张海(年),字子寿,1874年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魏绍武——魏绍武(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石新贵——生于1947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少将军衔,系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 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长安书画院副院长。■巩作义——号渭舟,男,1950年生于甘肃甘谷,著名书法家,南京大学毕业,现居山东济南。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山东水彩画院副院长。■贾斌1938年生,出版家,笔名西贝、钟文,甘肃甘谷人,兰州大学毕业。中共党员,编审,原为中国社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2008年病逝于北京。■ 牛勃(1964~)中国作协会员,笔名思翔,甘肃甘谷人,天水市文联委员,市作协副主席,甘谷县政协委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各类作品420余篇,160万字。■李淑英(1984~),女,甘肃甘谷人,甘肃省歌舞剧院女高音独唱演员,代表歌曲有《人有精神心有根(甘谷县歌)》,《啊朋友,来吧!》,《东方之光》,《塞上行》等。■牛跟道(1955~),男, 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现供职于陇南烟草公司,他喜好文学,在诗、词、曲、文、歌多方面取得骄人成就。他兼爱音乐,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人生》、《乡思》、《我的老父亲》、《我的母亲》等数十首歌曲,并被多家歌曲出版社所刊登,制有本人《歌曲创作专集(光碟)》。甘谷民俗甘谷武术甘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置县地之一,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在甘谷古老灿烂的文化中,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的花朵——甘谷武术。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久负盛名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就出生在这里。甘谷在明、清两朝以广出进士和武举人而驰名陇上,被誉为文风昌盛之地。1929年,吉鸿昌将军曾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设擂台选举武林高手。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甘谷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等传统套路外,以精通棍术、鞭杆者最多,曾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之说法, 这主要是以前甘谷人出外经商,都喜欢提条鞭杆,以作防身之用的缘故。当时,外地经商者爱和甘谷人同行,认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领,又有胆量,因此,外地人称甘谷出外经商者为“甘谷鞭杆儿客”。19世纪中叶,渭阳豹子坪人张金顺结交了山东江湖把式“铁头王二”,学得了换手鞭杆,他潜心苦练,并传给本族人。张金顺所生4子中,以老大张秉业、老四张兔儿武艺最为高强。张秉业步下快如闪电,平纵功夫惊人,尤其是换手着数,更是精湛。除豹子坪的换手鞭杆外,还有沙石坡的铁门扭丝栓鞭杆,以及双头棍、黑虎鞭等60余套鞭杆。鞭杆在国家套路中称“短棍”,演练中要求做到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进退自如,长短倏忽,干净利落,起伏转折,快如闪电。身法伸屈吞吐,力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其完整的攻防技术,集兵器之长,攻守变化莫测,中国著名武术师王子平先生誉之为“武术瑰宝”,堪称武械中一绝。近年来,甘谷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甘谷武术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棍术类、刀术类、剑术类、枪术类、软器械类和稀有器械等几个大类近千种套数,可谓是诸艺俱全。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地方特色突出,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习武人数广泛,有着庞大的群众队伍,县、乡两级武术协会健全,经常进行大型、分散的习武、比武、交流活动和开展武术研究、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活动,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武术套路,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使武术之花在姜维故里越开越艳。安远宫灯甘谷安远的宫灯,历史悠久,古老而神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广为人们传颂。安远古城建于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人文积淀深厚,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宫灯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的晚上,是安远人民欢度春节的高潮,长长的老街上挂满绚丽多彩的宫灯,花树夜放,星雨纷落,动人心弦。这种灯会,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的历史。甘谷县安远宫灯的制作艺术,从清代同治初年起,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由群众集资,请来著名的画师,制作新灯数百盏。灯的形状为正方形,一灯四面,灯架能开能合,装饰自如,全都采用经过漂白处理的高级丝纱为灯面。工艺制作精湛,绘画技艺高超,色彩历一百多年鲜艳如初,人物造型准确逼真,栩栩如生。内容以古典章回小说为蓝本,绘画全部范自古今小说绣像图本,一回为一画面,维妙维肖。安装好的灯相当于现代的连环画。安远宫灯规模宏大,呈糸列化。由《三国演义》英雄灯、《西游记》降妖灯、《封神榜》神话灯、《精忠岳传》爱国灯、《西厢记》爱情灯组成的几百盏规格一致的彩色画灯,集纷繁、复杂、多变的历史画面于一空间,把人们引向深远的历史时代,重睹历史风云,回味历史的沧桑,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灯会期间,能按每幅灯面讲解的人倍受群众尊崇。人们围着宫灯听着、看着、议着,场面热烈非凡,身处其中,流连忘返。安远灯会除大型糸列、富丽堂皇的宫灯之外,还有飞雪迎春的梅花灯,傲霜抗寒的菊花灯,五谷丰登的幸福灯,能歌善舞的美人灯、鱼儿灯、牛羊等等。形状有圆、方、扁、长各形,还有转灯、滚灯等,五颜六色,各具特色。在晚上登高远望,好象那降落于人间的银河,繁星点点,气象万千。充分体现了安远人民的聪明智慧。初期的灯会只是观灯,讲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灯会为主,配合唱戏,耍秧歌等各种形式。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是安远人民欢度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也是群众观灯的良辰美时。男女老少,穿上节是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涌进长街,,华灯高挂,人山人海,盛况空前。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融成一曲欢乐幸福、吉祥如意的喜庆曲,把人们带进美好幻彩的世界.此刻你若偕全家漫步于灯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雅兴超然,别有一番情趣。安远宫灯的形制与规模,以及内容之特殊,实为国内罕见。安远灯会,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启迪了群众的才情智慧,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向人们普及了历史知识,给广大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味和无限的追思。可惜糸列宫灯大部分毁于一九六六年,现仅剩《三国演义》部分,实为珍贵的文物。甘谷脊兽甘谷脊兽为传统民间工艺,始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尤以新兴镇永安村最为驰名,现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甘谷脊兽历史悠久,盛名远播,享誉西北。明清以来,甘谷脊兽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称土桥子)是主要的生产基地,生产宗教脊兽的历史悠久。县内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永安村主要生产宗教建筑脊兽和民用砖瓦,多半农户有生产作坊,而被称为"张大兽"的张海家族最为知名。张海(年),字子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早年渭源、陇西、宝鸡等地拜师学艺,与陕西张德高、北京王勤等名师切磋技艺,取多家之长,生产的脊兽庄重典雅,捏制的龙、凤、狮、马、狻猊、鱼、瞅儿、虎、鹤、鹰、鸽等脊兽,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妙肖有生意。其制作的脊兽广饰于甘肃境内以及邻境的名山寺观及乡绅名宦大户人家屋宇,艺名远扬陇上。1932年,次子张全盛捏烧的脊兽用于陇西首阳山伯夷叔齐殿顶,品奇艺高,颇得民众称道,有名士书匾“巧成天然”。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宗教自由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勃然兴盛,张大兽的子孙仍操祖业,用画幅、卡片上的图形作蓝本,捏制的脊兽形式更为多样,形象更为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l984年,张大兽的三世孙仁义、高义、西来及四世孙云中、启云从河南引进琉璃挂釉技术,使甘谷脊兽在工艺创新上更上一层楼。张大兽的族孙新灵捏制的狮盖熏炉竹节笔筒、花瓶、非常雅致;花卉、鱼蟾活灵活现;弥勒佛坐像大腹便便、笑口哈哈,净水观音站像玉体飘洒,形神兼备。“甘谷脊兽”工艺美观大方、庄重典雅、光泽晶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及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古建艺术中的奇葩。制作的蛟龙踏云、二龙戏珠、孔雀戏牡丹、鸳鸯闹莲等工艺品深受用房喜爱,畅销陕、甘、宁、青、新及东南亚等地。2004年“甘谷脊兽”被甘肃省列入“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甘谷高台甘谷县流传着一种演变于900多年前军队习惯的古老民间社火――“高台”。今年的正月十四,周边村镇搭起的“高台”照例将进城表演,届时这个小县城会万人空巷。在甘谷,正月十四“高台”进城表演已经成了每年春节的一个固定节目,似乎看不上“高台”当地人的这个年过的就不怎么像年了。长期以来,当地流传着安远镇和盘安镇的两种风格的“高台”。由于盘安镇属于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所以这里“高台”的风格受长安文化的熏陶,多以《西厢记》《西游记》《八仙过海》等文戏为主。而安远镇则是大宋和西夏展开拉锯战的必争之地,所以“高台”造型偏向《杨家将》《隋唐演义》等武戏。甘谷唢呐甘谷历史悠久,早在秦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就建立了冀县,为中国最早建县之地,被誉为“华夏第一县”。而作为甘谷民俗民间文化的唢呐,以羲里秦乡为特征,尤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渭水流域民间文化活动中,以其粗犷的性格,高昂的旋律,独特的风韵,多采的曲牌,成为黄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甘谷扇鼓甘谷县甘谷扇鼓作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乐器,之所以在甘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甘谷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据《甘谷县志》记载,甘谷是全国最早建县之地,被誉为华夏第一县。早在新石器时代,甘谷就是渭河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此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扇鼓如同师传徒、父传子、子传孙一样,一直传到了现在,成为人们群众驱邪、希望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主要表现形式。甘谷扇鼓早期以祭祀曲调为主。相传在古代,甘谷有一位员外,女儿叫梅香,长得满目清秀,美丽动人,“二八”之后,为梅香说媒者络绎不绝,可梅香偏偏爱上了为她家经常打工的农民黄大腊,他们常常偷偷在后花园、田野里相会,很快坠入了爱河,达到了如胶似漆,一日不见如三秋的地步,可老员外知古不化,坚决反对这门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囚禁了女儿,赶走了黄大腊,一对青年男女被逼无奈,私奔他乡,气急败坏的员外立即派人分三路搜寻,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寻找,终于在一座破庙里找到了他们,一顿饱打拆散了这对鸳鸯,最后双双投河自尽,从而演绎了一曲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员外在悲痛之后,在他们自尽的地方,设立了道场,请来了一支扇鼓队,高奏祭祀曲,为他们泣血招魂,从此扇鼓成为甘谷县祭祀活动的主要器乐,流传了下来。扇鼓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它由扇面、扇圈、扇环、扇椎4部分组成,扇圈古代多为铜圈,现在多为铁圈;扇面则以上等羊皮为材料,以民间百姓挣罗儿的方式制作;扇环作为配器,由三个半圆形梅花图案构成,以钢筋锻打而成;鼓椎里为荆条,外以羊皮粘之。扇鼓是粗犷豪放的,她虽然流传于民间,但鼓声具有明显的号召力,鼓声一起,农民们就要同时左手执鼓,右手拿椎,一边打鼓,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形成了歌声鼓声相互交织,鼓声歌声节奏合一,唱中夹话白,呼中有人应的独特风格。每年春节、二月十九、三月八、七月会,便是扇鼓的天下,在甘谷凡是有喜庆活动,就有扇鼓参加,整个会场扇鼓声声,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好一幅万民同乐的流动画卷!甘谷道情道情古代也称为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唐朝《续仙传》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可能是对早期道情的最具体的描写。唐朝中期时,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喜爱中国传统的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一时道教大兴。唐玄宗为了表达对道教的推崇,还与道教理论创始人老子李耳,续起了家谱并亲切地称老子为自己的远古祖先。甘谷道情历史渊源已不可考,但从十六国时期西秦王朝形成的西秦腔和甘谷道情中七声燕乐音阶的特征来看,它的形成也应在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王朝,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具有一定道教传播色彩的演唱形式。甘谷道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又借鉴了秦腔和地方小曲的唱腔,使其地方特色明显的同时,弥补了道情本身某些唱腔的不足,成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独有艺术。甘谷道情的唱词有古老的传统道情,也有歌唱者自己制作的新唱词,还有演唱艺人随口随唱、现场自编自唱的歌词。甘谷道情是一种说唱音乐形式,艺人手持渔鼓、简板、盘腿而坐,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形式上以一人演唱为主,亦有一唱众和的形式。受现代生活娱乐方式的冲击,甘谷道情的生存环境逐渐缩小。现有艺人,大多年龄偏大,部分艺人离世,使曲牌、唱腔不断失传,已濒临灭绝。甘谷刺绣甘谷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刺绣是甘谷的传统工艺制品,早为点缀装饰之品,花纹为写实性图案。甘谷刺绣吸收了苏、湘、蜀绣的绣法,结合地方民情习俗,形成了巧拙相济的格调。其图案形式多样,囊括了绘画题材的各个领域,有的图文并茂,有的纳福求财,有的驱邪祝愿……由于制作者的主观意图有别,在材料、花色图案上有一定差异。姑娘们作嫁妆用的刺绣花纹图案以绣牡丹象征美满幸福,“喜鹊闹梅”喻喜上眉梢,“龙凤合欢”寄托家庭和睦,“鱼儿钻莲”喻姑娘隐藏的爱情秘密,鞋垫上“正”字示丈夫走正道……。妇女们家庭用的刺绣,图案以山水、花草、树木为主。遗存于甘谷民间“三寸金莲”绣花鞋,小巧别致,绣工精细,色调柔和,堪称工艺精品。老年人的刺绣以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和传说人物为主,其构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突出主题。
风景名胜/甘谷县
尖山寺森林公园位于甘谷西南25千米的尖山之上,1995年1月被甘肃省林业厅命名为尖山寺省级森林公园。古坡风景区位于甘谷县南部借河上游,风景区以草原风景为主。蔡家寺位于渭河北岸的渭阳乡蔡家寺村东。蔡家寺创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大象山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千米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门山位于甘谷县城南,海拔1500米。伏羲遗址地处甘谷县城西南10千米的白家湾乡古风台村。甘谷大佛高达20余米,开凿在相对地面高度200米之上。
著名人物/甘谷县
石作蜀(前519年~前479年),字子明,号卓子,春秋冀县人(今甘谷县)。就学孔子门下,为七十二弟子之一。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冀城(今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尹夫人(363年~437年),冀县(今甘谷)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巩建丰(1673年~1748年),字文在,号渭川,伏羌(今甘谷县)六峰巩家石滩人。清朝教育家。潘钦岳(1641年~1762年),字友海,号墨庄,清伏羌(今甘谷县)潘家巷人。所着有《朱圉文集》。
美食/甘谷县
甜醅甘谷甜醅也称酒醅,是一种酒味香醇的甜食,四季皆宜,具有健胃消化、提神益中的功效,是甘谷最为得意的小吃之一。在甘谷城乡,甜醅极受群众喜爱,除居家酿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甜醅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甘谷甜醅有两种,一种为小麦所酿,一种为莜麦所酿,但酿造方法却基本相同。即将优质冰糖色白小麦或莜麦在石碾上去皮后,在簸净,淘净,煮熟,凉干,放在大笸箩里散热.按季节掌握一定的温度.用湖北陕西名酒曲配合发酵工艺一曲字为主,关键在于掌握温度,发酵醅料四季是放在木床上用麦草偎着的,上盖棉被.发酵时所反应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不仅味道特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城内大十字王玉玺家的甜醅一直被誉为上品,他老祖是从清代就开始经营的.酿皮酿皮又叫面皮,制作时,选用优质面粉加水并少许蓬灰(一种青绿色食用碱),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分离出的蛋白质装入平底容器入锅蒸熟,俗称面精。游离水中的淀粉,待其沉淀于容器底,清去上面的黄水,再加入纯净水及适量蓬灰水,调和成稀糊状,随即舀入大平底盘中,上笼入锅蒸熟。吃时切成长条,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胡萝卜或黄瓜丝,色艳味美、油浓汁足、柔韧酸辣、凉爽利口。酿皮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肴,可凉可热,四季皆宜。许多宾馆将酿皮摆入盘内造型,名“五星面皮”,深受宾客好评。浆水面又叫“酸饭”。《吕氏春秋》载:“文王嗜菖蒲菹酸菜,孔子闻而服之,缩頞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这说明酸菜在周文王时就已被人食用。古冀县与周初建国之地陕西岐山相近,这里的人都喜欢吃酸菜与浆水面,故甘谷浆水面是周朝遗风的继续与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浆水有“调中行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消食,利小便、白肌肤、止呕吐、治泻痢”的功效。浆水中饱含乳酸,亦有抵制腐败菌和抗衰老的作用。浆水制法简单,先把白菜、萝卜、包菜叶、芹菜、苦苣等新鲜蔬菜洗净切碎,然后在沸水中煮片刻,并配以少量麦粉或豆面、玉米面,后倒入缸中,再加入现成浆水数碗或发酵的引子,然后加入适量滚沸的开水,搅拌均匀后用塑料袋、棉布等密封缸口,一二日后启封,其内色白的水曰“浆水”,菜曰“酸菜”。做浆水面时,先在锅内倒入少许食用油,将葱花、盐或蒜片、辣椒丝放入,炸成焦黄,倒入浆水,叫炝浆水,烧开后,浇在煮好的面条上,再加上炒好的葱花或韭菜,便是酸香溜爽的浆水面。在“酸饭”里夹杂一些用沸水煮烂的洋芋块,则风味更佳。油炸洋芋甘谷油炸洋芋,在甘谷县街头,常见一个个卖油炸洋芋片的小摊,油炸洋芋,其实甘谷人称之为油煎洋芋。他们把洋芋去皮后切成厚片或薄片,放在油锅中煎炸,待黄亮熟透后从油锅中捞出,稍凉一会,待变脆后,撤上用辣椒面、花椒粉、精盐等配制的调味品即可食用。这种油炸洋芋片,色泽美观,香味扑鼻,吃起来脆香可口,油而不腻。通常在街头卖的油煎洋芋是把洋芋切称较大块的,而还有一种是每年腊月时每家每户都通常煎些小快的,用来做汤菜。这用小块的也用于婚丧事中做汤菜。凉粉甘谷人的风味小食,既能充饥,也可佐餐。《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有“细索凉粉”面市。甘谷凉粉品种繁多,制作考究,风味各异,白凉粉用豌豆制成,黑凉粉或褐凉粉用荞麦制成,黄凉粉用扁豆、黄豆、蚕豆等制成,洋芋凉粉用洋芋淀粉精制而成。在县内,洋芋、荞麦凉粉最常见。白凉粉晶莹透明,食时,于手内切成一寸见方的大丁,有的还用旋子旋成面条状。甘谷凉粉调料讲究,有芥末、酱油、醋、芝麻酱、油泼辣子,有些人还喜欢加点味精和花椒面,拌几节香菜、胡萝卜丝或嫩芹菜,看起来白红带油亮,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锅块甘谷锅块,分两种,一种油锅块,一种没油的, 由民国时期,一冯姓家族创立,外硬内软.大约有锅盖那么大,4-5斤左右,20CM左右的大饼,制作时,必须要经过大棒使劲压挤,以致使面筋道。然后再捥成圆块,再用擀面杖成大约1.5CM左右厚度, 油锅块在制作时,加入清油,和花椒叶子面.没油的锅块,主要是用来就着菜吃,另一个好处是,在冬季,用来羊肉泡漠,掰成碎块,放上老汤,可谓一绝味.两个风俗:1,如亲戚家生了孩子,在去看望初生儿时候,须提大大的锅块一个,且不能划开,必须在折花的过程后,在中间,大约掏出5cm左右的小圆块,并让买锅块的人,拿小刀将其取下,才能送给生孩子家.第2个风俗为,端午节.当地叫”五月单五”,这天,是锅块做的最多的一天.这天的锅块也叫顾嚼子子”谐音”,这天的锅块必须上特殊的花,而且花跟平常不一样的,上面用特殊的刀具做出花纹,在花纹交叉制出小圈,且五月初五的锅块,通常都被抢购一空.酥圈圈在甘谷县,有一道地方小吃——甘谷酥油圈圈,甘谷酥油圈圈是以精细白面为主料,用上等胡麻油配以各味香料,精工制作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将面粉发酵,添加碱水去酸,和以胡麻油,配上鸡蛋,椒末,姜末,桂皮,精盐等佐料,经过精揉细搓后,掐成剂子,并拉条,再揉成大小粗细均匀的环状,形如微缩的救生圈,故又名“曲连”。然后将姜黄、麻油等配置好的糊状物抹在面圈上,置于上下都有炭火的鏊中双面烘烤而成,具有耐存耐放之长处,即使在炎夏,存放月余也是光干不馊,常被人们购捎给省内外的亲朋好友。附网上流传的打油诗:最炫甘谷风----甘谷小吃原创:梁东改编:谢子徒前方的甘谷是我的爱,家乡的小吃一路想起来大像山下的凉粉真爽快,大什字的甜醅多开怀,廖家的包子从天上来,王月亮的圈圈人人爱,姚庄的羊肉泡馍更实在,崖娃(家里)的洋芋酸饭也是久久的期待,要吃就要吃的最痛快,一定要和馋虫说拜拜。备注:1. 改编于春节回家探亲的火车上。2. 馋虫指强烈的食欲。
歌词/甘谷县
咱们甘谷作词:车 行作曲:戚建波演唱:芳 斌歌词:咱们甘谷能文能武有胆有识要做大丈夫咱们甘谷不甘落伍万水千山也能征服心地善良 做人坦荡渭河水一样源远流长一身汗水侵透脚下的热土咱们心中有一轮一轮太阳迈开大步 挺起胸膛大象山一样巍然豪放一副脊梁昂起复兴的旗鼓咱们前途有一片一片康庄咱们甘谷能文能武有胆有识要做大丈夫咱们甘谷不甘落伍万水千山也能征服咱们甘谷风流人物有情有义啥也不含糊咱们甘谷敢为人先万众一心为民造福人有精神心有根作词 车 行作曲 戚建波演唱:李淑英简介:这首歌是甘肃省甘谷县宣传部董君部长专门去北京邀请我国著名的词作家车行,曲作家戚建波老师为甘谷县打造的一首县歌,自2011年问世以来,已受到甘谷县各界群众的一致好评。歌词:肩挑着希望,心揣日月星辰,奔波的渭河洗去千年的征尘,仰望着大像山,心灵有了香火,古道的丝路绕过我家房门。血映照肝胆,汗水浇灌命运,入心的道情唱出亲情的乡音,摘一朵月季花,身心滋润芳香,火红的辣椒挂满城镇乡村。华夏第一县,和谐家似锦,尚武有大将,崇文有儿孙,宏伟的蓝图,铭刻在心理,咱甘谷人有精神心有根。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5次
参与编辑人数:1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28:25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谷县黑社会出名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