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学读5年博士还没硕士毕业出国读博士为 什么

四川大学MBA项目
四川大学MBA项目
MBA Education Center of Sichuan University
四川大学MBA项目始于1998年,以&造就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为培养目标,按照&高素养、厚基础、精技术、强实践&的方针培养MBA学员。项目以鲜明的&4M&模块化培养模式为特色。通过优秀的师资、一流的设备、独特的课程体系、强大的CDC职业发展平台打造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多年的努力,四川大学MBA项目获得诸多荣誉,如在2003年获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
所在省市:
创办时间:1997年
国际认证:无
院校性质:985 211
MBA 批次:第三批次
分数线类别:自主划线
项目网站:
联系电话:028-
院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12室
邮政编码:610064
四川大学MBA招生信息
项目类别:
全日制&在职&
脱产学习:2年&5年 在职学习:2.5年&5年
是否接受调剂:
招生人数:
历年分数线:
2013年:A线 总分170分,英语45分,综合90分。 B线 国家线(155分 41分 82分)
2012年 A线 总分:170分 外语:45分 综合:90分 B线 总分:155分 外语:40分 综合:80分
2011年 A线 总分:185分 外语:50分 综合:100分 B线 总分:165分 外语:45分 综合:90分
历年招生数据:
招生简章:
四川大学MBA项目特色
&五&&&&五见面&工程
五见面贯穿在我们的整个培养模式中,即 ※ 入学与&企业导师见面& ※ 课堂与&企业实地见面& ※ 论坛与&企业精英见面& ※ 选题与&企业难题见面& ※ 大赛与&专业机构见面& 可以看出,川大MBA培养的各个环节都强实践、重技能。
&四&&&4M培养模式
四川大学生MBA项目积十余载沉淀,形成独特的4M模块化培养模式,体现&高、厚、精、强&四字标准,即高职业素养、厚基础理论、精管理技术和强社会实践。职业素养板块是川大MBA培养模块的必修环节,自05年开始就开设了职业形象塑造、职业经理人自我管理、商业伦理等课程,同时也强调MBA的社会责任,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川大MBA学生积极捐款、挂职灾区、参与灾后重建。
&三&&&三个优势专业方向
四川大学MBA项目夯实基础,整合优势,形成了名师牵头,优势突出的三大专业方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新创业务管理。 ※ 市场营销:师资雄厚,实战丰富,人才遍及;名师团队担纲精心打造营销策划、服务营销、品牌管理等专业课程。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精深、实战广博、体系成熟;依托百年川大人文底蕴开设企业招聘与人才测评、员工培训与职业管理、薪酬与绩效管理等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体系。 ※ 新创业务管理:最早开设、注重创新、效果显著;MBA项目缜密设计新业务开发管理、新创业务战略与经营模式设计、新创企业融资管理等专业课程为创业者提 供必备理论知识。
&二&&&两个优秀团队管理理念
四川大学MBA项目管理团队秉承&职业化&和&规范化&的优秀团队管理理念,致力于让MBA价值提升更快更高。 ※ 职业化四川大学MBA项目以职业化方式构建整个管理团队。从咨询接待、教学管理到职业规划,均体现极强的专业服务意识,团队设置专人专岗,力争做到服务过程的职业化。其次是师资队伍的职业化。我们整合了院内外甚至是校内外的优秀师资执教MBA学员,这些优秀的师资是我们MBA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 规范化四川大学MBA项目管理团队每个岗位制定标准化工作规范,设计标准作业程序(SOP),每个工作环节都由SOP指导和监督,力求管理模式规范化、标准化。
&一&&& &个职业发展平台
四川大学MBA教育中心设立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CDC),全面推行&企业平台计划&(Enterprise Platform Plan,EPP)、&企业导师计划&(Entrepreneur Tutor Plan)、789工作坊(7 8 9 workshop)、一对一咨询、模拟面试、就业促进等服务于企业和学员的项目。CDC致力于为四川大学MBA学员提供专业的、终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为企业提供高效灵活的人才服务。其综合学员服务与合作机构服务,集成提高实践技能和规划职业发展两大功能,致力于搭建国内一流的高专业度职业发展平台。
四川大学MBA专业方向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投资与财务管理、新创业务管理、项目管理、运营管理、医院管理
四川大学MBA著名教授
& &&王琪(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高分子间复合物、聚合物共混物和复合材料、以及高分子力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四川省科委等资助的多项科研课题,以及与美国Rohm&Haas公司、DoW化学公司、荷兰DSM公司的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在用催化接枝技术制备新型聚合物/纤维复合材料,用高分子间分子复合方法制备新型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新型复合纤维、新型聚合物驱油剂,研制新型力化学反应器及用力化学方法制备新型高分子材料以及聚合物加工中的流变学和化学流变学等研究方面取得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不少论文被SCI和EI等收录。申请中国专利10项,已授权3项,公开3项。科研成果曾获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二等奖(1992年)、三等奖(1998年)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批准为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科特聘教授。
&&&李安民(特聘教授) 个人介绍见&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相关内容。
&&&魏于全(特聘教授) 个人介绍见&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相关内容。
&&&石碧(特聘教授) 个人介绍见&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相关内容。
&&& 罗懋康(特聘教授) 1956年2月生于重庆市,博士,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科委专项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学报》、《数学年刊》等国内杂志及《J.Math.Anal.Appl.》、《Top.Appl.》、《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得美国《数学评论》、前苏联《数学进展》等多次摘评介绍,称为&非常重要&、&深入的分析研究&、&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重要的结果&、&强烈影响&、&原创性工作&、&非常吸引人&、&充分新颖&等等。
&&& 许唯临(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工程水力学科和教学工作。近年来共负责或主研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部省级基金项目及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等;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SCI收录2篇,EI收录15篇。所完成的 &高坝大流量泄洪消能及水垫消能机理研究&被鉴定为 &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垫消能机理研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于199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完成的 &高水头大流量泄洪消能研究&水垫塘水力特性及体型优化研究&于1997年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还曾于1996年获水电力利规划总院科技进步一等。所完成的 &水工水力学中开发与应用紊数学模型几个关键问题研究&因在自由面问题、复杂边界问题、三元效应问题以及固壁边界问题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于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 周总光(特聘教授) 从事外科学工作多年,学风严谨,学术造诣高,在胰腺外科和微创外科领域成绩突出,在国内的实验基地取得了多项国际水平的重要成果。国内外同行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这些成果对于阐明胰腺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防治乃至整个胰腺学科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达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周总光教授是四川省腹腔镜外科的开拓者之一,他用微创外科手段已为5000多例患者解除了痛苦而无并发症,良好的手术效果为广大患者所赞誉并得到同行的肯定。先后获199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同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9月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傅强(特聘教授) 1993年12月获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1月至1997年11月,美国阿克隆大学博士后;分别于1999年8月至2000年9月,和2001年10月至2001年12月在德国弗赖堡大学作洪堡学者。1997年12月至今,任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导师,2001年7月起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傅强教授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多项。目前作为负责人主持的项目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归国留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和省重点科技基金。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50余篇,论文被SCI等引用达120次,1997年3月获北美热分析学会优秀论文奖,1998年12月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9年12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 刘进(特聘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导师。1989年至1993年在美国从事麻醉学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2000年至今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任麻醉科主任,ICU主任和麻醉与危重医学教研室主任并在华西医院成功建立麻醉学博士点。刘进医师为我国培养的第一批临床型医学博士。致力于血液保护,心血管麻醉、术中心功能调控、临床麻醉质量控制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已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9名和硕士7名。现带有博士后3名,博士7名和硕士8名。已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1996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已完成8项国家、部、委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现正主持6项科研课题。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1998年获吴阶平医学奖二等奖。2002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奖。
&& & 冯小明(特聘教授)&&见院士简介。
&&& &曹顺庆(特聘教授)& 曹顺庆教授1954年2月生于贵阳,198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考上四川大学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获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教师基金获得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淡江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外文学发展比较研究&等多个项目,担任&十五&&211&重点项目&中外文学与俗文化&负责人;多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及四川省政府社科一、二、三等奖。《文学评论》编委、《中国比较文学》编委、英文刊物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主编。出版了《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比较文学史》、《中国文化与文论》、《两汉文论译注》、《东方文论选》、《比较文学新开拓》、《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比较文学学》等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 辛洪波(特聘教授)& 辛洪波博士于1991年7月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10月至2005年11月在美国Vanderbilt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或任讲师、研究助教授和助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11月至今为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华西医院心血管疾病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05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为美国生物物理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会员。赴美后主要从事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肌质网钙释放通道(calcium release channels /ryanodine receptors) 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其论文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自然 (Nature)&,&生物化学杂志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发表。现已申报国际专利两项,其中&组织或细胞特异性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Vectors for conditional gene inactivation)&专利技术能迅速、有效、低成本地用于研究小鼠的基因功能,由于小鼠具有与人类基因组的高度同源性,该项技术将为研究小鼠及人体的发生,发育及发展,为人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的工具。
&&& 王玉忠(特聘教授) &1994年在四川大学获得(高分子)材料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四川大学工作,1995年晋升教授,1997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1999年德国Max Planck高分子所(DAAD)访问教授,2002年英国Nottingham大学(皇家学会)访问教授。先后在6个全国性学会/协会或组织任副会长/副理事长、主任委员、理事等,IUPAC和ASTM会员。负责创建的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现已建设成为省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友好材料,特别是在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低成本生物降解塑料和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截止到2006年,他负责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等国家和部省级纵向课题3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140余篇(近五年SCI收录59篇)、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18篇/次,出版专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34项,成果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推广成果和新产品各1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12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40多人,获得&四川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并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青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环境友好材料&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徐寅峰(特聘教授) 男,吉林人,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运筹与控制专业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008),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6),&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06);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副主编。Information编委,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客座编辑,国际期刊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客座编辑。担任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运筹学会理事,中国运筹学会企业运筹学分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运筹学学会理事长。担任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gorithmic Applications in Management(AAIM&05)大会主席,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s(COCOA&07)大会主席。
&&&&& 长期从事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不确定复杂环境下社会和经济系统中的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策略,以及物流和金融管理中对未来变化难于预测甚至一无所知情形下的决策问题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6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被国内外学者引用。曾17次到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荷兰、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香港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研究。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获得第6届国际计算与组合年会(COCOON2000)Hao Wang奖,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04),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4,2005)。培养的博士生中有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2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9,2010)。
&&&&& 黄卡玛(特聘教授)& 1964年生于重庆市,分别于85、88和91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美国Clemson大学访问教授。长期致力于微波与复杂媒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4项。曾受邀在第三届国际微波化学大会上作&Microwave Chemistry in China&大会特邀报告,并担任大会顾问委员会唯一中国成员。近5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其中4项已获得授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75篇,出版专著3本。
&&&&& 曾被邀到美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合作研究或讲学。现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委员会委员。
&&&&& 曾为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现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美国IEEE高级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微波学报》、《电波科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编委;多种国外著名期刊的论文评阅人。
&&& 林鹏智(特聘教授) 1991年获天津大学土木结构工程学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环境工程科学硕士学位(M. S.),1998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水利工程哲学博士( Ph.D. )学位。1998年至2000年,分别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2005年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土木工程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终身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and 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自2004年起,任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特批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水动力学(CFD)及其在水利、海岸与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在本学科领域的著名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他引共计300余次。2008年通过国际著名出版社Taylor & Francis, Co.出版英文学术专著一部《Numerical Modeling of Water Waves》。担任《Ocean Engineering》,《Journal of Earthquake and Tsunami》等5种国际学术期刊的副编辑或编委。获 2004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自由面紊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2005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紊流自由面掺气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以及2007 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目前主要进行各种二维、三维紊流数值模型的软件开发,复杂紊流中边界效应(如水面掺气、水底冲刷、流-固耦合、液体在运动箱体中震荡、多孔介质流等)的基础研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植物护岸对水流结构及行洪安全的影响、重大工程灾变(如溃坝、大跨度桥梁在极端风浪作用下的破坏、滑坡与地震引发的库区涌浪或海啸)机制与减灾措施的工程应用基础研究。
&&&&&&秦勇(特聘教授)1989年7月在云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5月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黄志镗院士和蒋耀忠研究员。1995年6月至1996年8月,在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6年8月至2000年8月,美国佛蒙特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师从Martin&E.&Kuehne教授;2000年9月至2003年2月,美国圣地亚哥高技术生物制药公司Triad&Therapeutics&Inc.任研究科学家;2003年3月至今,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08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近年来在包括Nature Chem. Biol., Angew. Chem., J. Am. Chem. Soc.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多篇具有重要学科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目前主要从事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药物化学研究。
&& & 李涛(特聘教授)李涛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和精神医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拥有临床医学(中国;专业:精神病学)和遗传学(英国;专业:精神疾病遗传)双博士学位。她长期从事精神医学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多年来潜心致力于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研究,特别是在探索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如在国际上率先报导COMT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近几年来开展了大量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精神疾病遗传生物表型和分子遗传的研究工作,从大脑结构、功能和生化代谢等角度全面探讨高级认知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其与精神疾病的关系,系统分析基因与疾病及其生物遗传标记的关系。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20多项国家级和国际科研项目,共发表SCI引用论文70余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Mol Psychiat(影响因子10.9), Am J Psychiatr(影响因子9.117), Br J Psychiatry(影响因子5.446)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80多分,他人引用篇次超过700次。先后于1997年获中国卫生部颁发的&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和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精神病学专业三等奖&、2001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颁发的第七届&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2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联合颁发的第二届&中国女青年科学家奖&、 2006年入选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08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及2009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
&&&&& 陈谦明(特聘教授)男,63年6月出生,1985年和1992年分别于原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于1994年完成基础医学博士后训练。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口腔粘膜疾病的分子发病机理与防治暨口腔疾病的分子发病机理研究;
曾受聘香港大学牙学院,任Research Fellow,后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Research Scholar、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高级访问学者;现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国际牙医师学院Fellow(FICD)及其中国分部秘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是我国第一部《口腔分子生物学》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粘膜病学》(第三版)主编、口腔医学经典著作《中华口腔科学》(第二版)《口腔黏膜病学篇》主编、国家精品课程《口腔黏膜病学》负责人、国家教学团队《口腔医学》分项负责人。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前期专项、国家攻关项目等20余项项国家、部省级基金的资助下,在口腔黏膜癌变分子机制与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促进口腔黏膜细胞癌变因素的研究、新型的口腔癌前损害与口腔癌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绩, 特别在RACK1,TAOS1、EMS1等分子标志物在口腔黏膜癌变中作用的发现与作用机制探讨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绩, 于SCI源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分子生物学方法学领域最权威杂志Moleclar Cellular Protemics和口腔医学最高影响因子杂志J Dent Res,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Int J Cancer,Eur J Cancer等。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科技奖项(含教育部一等奖2项),培养的博士获中华口腔医学会优秀青年口腔基础论文一等奖和优秀人才奖、2008年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和2009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 余孝其(特聘教授) 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并分别于1990、1993年获四川大学化学系生物有机化学方向硕士、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起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其中年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任Research Associate。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入选国家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6),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2003),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06),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人选(2003)。现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学等领域的研究。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5名、硕士研究生33名。共参编书3部,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2项),在国际重要刊物如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Org. Lett.等共发表研究论文18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多篇。国际国内会议大会报告、邀请报告27次。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曾荣获&四川省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 徐玖平(特聘教授)重庆人,清华大学博士、四川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M. ICDM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学会理事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主编;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科研项目50余项;获国际运筹学进展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获、以排名第一身份获部省级一等奖项6次。在100余家国际学术杂志及100余家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SCI检索30余篇,SCI检索100余篇,EI检索论文200余篇;在Springer、Taylor & Francis、科学出版社等权威出版机构出版著作40余部。主要代表成果有:《双重不确定性决策理论与方法及应用》为发展决策理论与方法作了开创性、基础性的工作;《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建立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理论框架,构筑了企业环境成本计量的投入产出方法和环境成本控制的超前模式,使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环境保护水平和竞争优势的提高成为可能,社会效益重大、社会影响深远;《循环经济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在循环经济系统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循环经济系统分析与规划技术上有集成创新,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间接经济效益达110多亿元;《完井管柱受力分析及其应用》在数学建模、理论分析、计算方法方面具有原始创新,在解决完井管柱受力分析难题方面有重大突破,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井管柱受力分析软件,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得到了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达1亿多元;《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首次从系统工程角度提出并论证了&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构建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的集成工程,构筑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的理论体系,创建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的技术模式,对防灾减灾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重大创新,对防灾减灾学科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 胡静(特聘教授) 198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1991年获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任客座教授。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委员、颞下颌关节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正颌外科学组组长;国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第&, /SPAN&11,12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主要从事口腔颌面整复外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擅长牙颌面畸形的外科矫正及面部轮廓整形,主刀为上千例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患者解除了病痛。近几年在牵张成骨、颞下颌关节重建与组织工程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Bone, Biomaterial, , s及J Dent Res 等本专业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科技奖励6项。主编专著《正颌外科》及全国高等学校研究生规划教材《正颌外科学》。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褚良银(特聘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和1992年分别在成都科技大学(今四川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在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在四川大学做博士后,1999年至200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做高级研究学者,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在法国巴黎ESPCI做访问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近期一直从事环境响应型智能膜与控释系统、膜分离过程传质强化、新型分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关学术成果已发表在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包括扉页插图论文1篇)、Adv. Mater.(封面导读论文)、Adv. Funct. Mater.(包括封面导读论文3篇)等杂志上,已申请中国专利17项(已授权14项)和国际专利6项(已授权2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2002),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2002),成都市优秀青年(2003),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入选者(2003),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4),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06),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200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05),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
&&&&& 霍巍(特聘教授),男,1957年2月25日生,主要从事中国汉唐考古、美术考古、西藏考古、文物学与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受聘为四川省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四川省文博考古系统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四川大学历史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曾在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德国欧亚考古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交流访问。近十余年来,霍巍教授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边疆考古研究项目、中日、中美国际合作项目、美国亚州文化协会(ACC)资助项目、重庆三峡考古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开展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中心的田野考古与综合研究,具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及综合研究能力。先后出版有《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西藏西部佛教文明》、《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等学术专著多部,研究成果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4次,在中外权威其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得四川省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12年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石硕(特聘教授),男,1957年10月生。主要研究领域:藏族史、藏彝走廊、康藏历史与社会、西南民族史、汉藏关系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民族组评审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评审专家,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民族研究》编委,《中国藏学》编委,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西藏大学兼职教授、西藏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等研究项目10余项;曾获教育部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全国藏学研究珠峰奖2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专著《青藏高原碉楼研究》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型藏区地方史《康藏史》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出版《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1994)、《吐蕃政教关系史》(2000)、《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2001)、《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2007)、《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2009)、《青藏高原东缘的古代文明》(2011)、《青藏高原碉楼研究》(2012)等7部学术著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民族研究》发表论文11篇。学术成果在汉藏关系史、藏彝走廊研究、康藏史、青藏高原碉楼研究等领域居于学科前沿。2013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王琼华(特聘教授)& 分别于1992年、1995年和2001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年在电子科技大学任职到副教授,年为美国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的博士后,2004年夏任飞利浦电子元件(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2004年至今任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信息显示研究所所长。是国际信息显示学会高级会员和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立体图像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第16届成都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研究工作涉及光学和光学工程等领域,负责完成了3D显示和液晶显示方向的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863&课题等。在理论方面,建立了全分辨率裸眼3D 显示理论,揭示了裸眼光栅3D 显示的立体观看视疲劳的重要机理等,理论成果得到Nat. Commun.、P. IEEE、Opt. Lett.、Opt. Express和Appl. Phys. Lett.等权威刊物引用;在器件方面,研制了裸眼3D 显示器和3D摄像机等,部分产品参加了高交会等展览并在一些单位得到应用。
&&&&& 获得1项国家科技奖励和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准5件美国专利和34件中国发明专利;出版专著2部(《3D显示技术与器件》(独著)和《现代工程光学》(合著),科学出版社);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0余篇,被EI收录150余篇,为国际信息显示学会会刊&Information Display&撰写特邀封面导读文章;10余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和担任学术领导成员;任大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举办了国际学术会议各1次;担任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和Journal of Information Display 的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徐泽水(特聘教授), 男, 1968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管理学博士、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长期从事决策理论与技术、信息集成理论和聚类算法、模糊数学与优化算法等研究,系统地创建了复杂信息决策理论与方法体系。
&&&&&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2005),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和二等奖(2011),江苏省数学杰出成就奖(2010),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2010),第五届总参十大学习成才标兵(2004),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2005),200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2008),江苏省人事厅授予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5),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5),钟家庆运筹学奖(2008),首届运筹新人奖(2001),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00),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1)等;入选2012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担任《Fuzzy Optimiz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Information Fusion》、《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等20份国内外期刊编委、副主编或主编,IEEE高级会员,《Management Science》等116份国际期刊和《管理科学学报》等50份国内期刊审稿人。由Springer-Verlag出版专著6部,《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和Part B)、《Omega》、《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Information Science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Fuzzy Sets and Systems》、《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1篇(2003年-2013年),SSCI&和&SCI&收录&200余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20000余次,论文H指数74。
&&&&& 2014年3月经ISI Web of Knowledge 检索: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 的&2892&名科学家(Scientists)中,排名第&68位;在工程学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 的7001&名科学家(Scientists)中排名第&594&位。入选&&Thomson Reuters Highly Cited Researcher&(2014)& &和&&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fic Minds (2014)&。
&&&&& 杨胜勇(特聘教授)1999年7月在四川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2年12至2005年10月,加拿大Calgary大学Research Scientist。2005年10月至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2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创新药物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主要从事药物分子设计新方法、先导化合物优化与合成、抗肿瘤靶向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已在包括Leukemia, J Med Chem, Clin Cancer Res, Drug Discov Today, Mol Cancer Ther, J ChemInf Model等本领域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相关研究工作已被包括Nat Methods, Nat Rev Drug Discov, Drug Discov Today等在内的多个著名期刊引用或作重点评述。申请专利18项,包括2项PCT国际专利,8项授权专利。获6项软件著作权。以第一发明人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个候选新药,已转让到国内大型制药公司。由于在药物分子设计新方法和抗肿瘤药物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获2012年度&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 余睽(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量子点材料(photoluminescent colloidal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bio-oriented and energy-associated applications)。(1) 发现了量子点生长中的&幻核&现象(magic-sized nuclei) 及其与普通量子点(regular quantum dots) 和幻数量子点(magic-sized clusters) 之间的转换规律。制备出单一尺寸的CdSe带隙发光幻核(magic-sized nuclei exhibiting band-gap emission)。(2) 改进传统的量子点制备方法,引入仲膦(secondary phosphines) 和调控反应条件(based on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ong coordination of a tertiary phosphine to cation precursors and the chalcogenide exchange between the tertiary and secondary phosphines),实现了在低温下高收率、高重现性地制备高质量的纳米晶。这方法在量子点的制备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列工作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引用4650次(google citation with h-index of 33)。部分工作申请美国和世界发明专利5项,其中2项已获授权。现任杂志《ACS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副主编(Associated Editor)。
&&&&& 张旭(特聘教授),1968年生,主要研究数学控制论及相关的偏微分方程与随机分析。曾独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万人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二十周年巡礼》。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数学》、《SIAM J.Control Optim.》、《ESAIM Control Optim. Calc. Var.》、《Sci. Rep.》(Nature子刊)、《Acta Appl. Math.》、《J. Math. Anal. Appl.》、《Math.Control Relat. Fields》等刊编委、副主编或主编,并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
&&&&& 左卫民(特聘教授),法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研究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扩展)纠纷解决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司法制度、刑事诉讼、纠纷解决。
&&&&& 承担了包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体系的完善》(首席专家)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独立或合作出版了《现实与理想:关于中国刑事诉讼的思考》、《刑事诉讼的中国图景》、《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中国基层纠纷解决研究》等著作十余部;在《法学研究》等期刊上独立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其中有4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或转摘。研究成果获得部省级一等奖四次、二等奖六次。个人亦获得人事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004)、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04)、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2000)、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跨世纪优秀人才&(1997)、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四川省学术带头人(2003)等荣誉称号或奖励。
&&&&& 曾为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德国马普刑事法律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的访问学者。
&&&&& 阮勇斌(讲座教授) 1963年生,1982年在川大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川大获硕士学位,199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91&1993年任密执安州立大学Research Instructor,年任犹他大学助理教授,1995年起任威斯康星大学副教授,1999年起任该校教授。阮勇斌在辛拓扑与量子上同调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在国际数学界有重要影响。基于阮勇斌的出色工作,他获得了美国Sloan研究基金,并且被邀请在1998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报告。他的工作被这个大会的两个一小时报告和4个45分钟报告所引用。
&&& 张曙光(讲座教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高级研究员,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副主任,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及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客座教授。 1990年发现了第一个左旋 Z- DNA结合蛋白质并克隆了它的基因, 1993年发现&短肽自行聚集和自我互补&,被誉为&麻省理工学院 1970年以来最重要的 15项科研成果之一&; 1997年开创了生物表面修饰工程技术的崭新研究领域,被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 蒲林(讲座教授) 1984年获四川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1991至1994年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做博士后工作。2003至今任维吉尼亚大学化学系教授。蒲林教授先后承担了20多项科研项目,包括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IH 基金、石油研究基金,共获得研究经费500多万美元。在手性光电材料、手性荧光传感器、不对称催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发表论文104篇,SCI收录论文93篇,其中Chem. Rev. 3篇、PNAS 1篇、Angew. Chem.3篇、J. Am. Chem. Soc. 17篇,影响因子介于3-6之间的论文56篇,这些论文被引用近3000多次,单篇引用最高超过300次。研究结果以&What's Up With BINOL and BINAP?&为题在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杂志上得到详细评论。
&&& 孙晓峰(讲座教授)& 孙晓峰教授现在瑞典林克平大学肿瘤科工作并担任该科肿瘤研究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在潜心致力于直肠癌研究的十余年时间里,共发表研究论著74篇,其中包括国际颇具影响的医学杂志,如Lancert,,& 影响因子为19,J Nat1 Cancer影响因子为19,J Clin Oncol 影响因子为11,Clin Cancer Res 影响因子为7,及Oncogens 影响因子7等。15篇代表性论文共被引用127次,其中他引116次,自引11次。13篇被作为有代表性论著要求再版或载入书中。孙教授同时承担了瑞典国家多项大肠癌研究项目,瑞典国家及省报曾多次报道孙教授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及对社会的贡献,因此孙教授曾被瑞典国家誉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其所在实验室已成为国际上本专业第一流可信得过的实验室,享有很高的威望。世界肿瘤研究顶级杂志的总编辑(Editor in chief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称赞其团队为&well& respected& research& investigators&。
&&& 赵越(讲座教授) &赵越教授1982年获成都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考上出国研究生,1987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0年底在加拿大Laval大学作博士后;1991年起在加拿大Sherbrooke大学化学系任教,现为该大学Full Professor,在高分子化学物理、功能高分子材料、分子材料自组装等研究领域学术造诣深。主要从事新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和液晶材料的设计、合成、基础理论和器件应用的开发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设计和展示了多种新的、有发展和应用潜力的功能高分子和液晶材料,包括独创的光控高分子胶束、可用力场、电场和光场调节的衍射光栅材料以及液晶的光取向技术,取得了许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光控高分子胶束&被Quebec Science杂志评选为2005年加拿大魁北克省10项重要发明之一,曾获得&Public Prize for the Discovery 2005&等奖励。近5年在国际著名期刊(如Angew. Chem. Int. Ed. (IF 9.596),Adv. Mater.(IF 9.107),J. Am. Chem. Soc.(IF 7.419), Adv. Func. Mater. (IF 6.77)等)上发表SCI论文近40篇(IF>6:10篇)。 到2006年底,共发表论文近90篇,被他引约550次。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是加拿大全国高分子科学会的组织者之一,担任2007年第33届大会的主席。
&&& 董崇英(讲座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 分校教授。主要从事无穷维李代数和顶点算子代数研究,在顶点算子代数(Vertex operator algebras)、Orbifold理论以及广义月光(Generalized moonshine)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令世界数学界交口称赞的工作。1993年以来连续主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其中近5年主持3项,2004年至2006年获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1985年以来已在国际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68篇,其中近5年发表22篇,包括国际著名数学杂志《Acta Math.》1篇,《Duke Math. J.》1篇,《Co, , , mm. Ma, th. Phys.》11篇,《Adv. Math.》2篇,等等,在国际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得到包括fields奖获得者Drinfeld、 Zelmanov和Borcherds以及著名数学家如Beilinson和V.Kac等人的重要引用。
&& 郭鸿(讲座教授)于1979年1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76级后留校任教。1981年考取CUSPEA 第一届赴美国留学.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在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获实验原子物理学硕士, 计算机科学硕士, 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导师是David Jasnow 教授。1987年9月至1990年10月, 郭鸿教授在美国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物理系作博士后研究。他的博士后导师是Jim Gunton 教授和Martin Grant教授。1991年1月开始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物理系任教, 从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起,至1999年6月升为正教授(Full Professor)。2004 年6月至今为麦吉尔大学的James McGill 讲座教授。2004年获得加拿大Council for the Arts颁发Killam Research Fellowship, 2006年被加拿大物理学会授予Brockhouse奖章。郭鸿教授于2004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并于2007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教授目前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访问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研究所量子结构中心成员,香港大学物理系Honory Professor。郭鸿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介观物理,纳米尺度的量子输运理论和纳米电子器件物理。他的研究小组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主要集中于纳米器件电子和自旋输运的定量分析和物理模型,把量子物理、材料物理及非平衡态物理结合起来,发展了一整套新的理论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郭鸿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在非平衡态量子输运、非平衡格林函数理论(NEGF)、分子电子学,自旋电子学,半导体纳米结构中的电子散射和强关联现象,含时与高频量子输运以及相关的材料物理中做出了有益的工作。迄今为止共有21名研究生在郭鸿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并有十余位博士后在他的小组里完成了博士后研究,这些小组成员们目前大多活跃在中国,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凝聚态物理和电子工程研究的前沿。
&&&&&何佳(讲座教授)男,1954年11月生,中国国籍。1988年获美国宾悉凡尼亚大学金融财务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大学研究基金评审委成员(RGC Panel member),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曾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所长,美国休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等。当前主要研究方向: 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高科技及金融,金融风险测量及其管理及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主要金融财务、国际商务、统计期刊: Journal of Business, Journal of Fin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在国内期刊:《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金融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被国际主要期刊引用,包括: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University Chicago Law Review。
&&&& 梁旭(讲座教授)女,1962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学习经历:: 成都科技大学,水文及水资源学士;: 成都科技大学,水文及水资源硕士;: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shington, 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shington, 水文与水资源博士。工作经历:: Research Scientist, Climate and Radiation Branch, Code 913, Joint Center for Earth Systems Technology, NASA/University of M: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2006-present: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主要研究生态、水文和气象系统模型模拟,土壤、陆面及大气界面物理和水文过程模拟,涉及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对各种空间尺度的观测数据定量分析,是一交叉自然学科。担任Journal of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等15种学术期刊审稿人;多次组织国际会议或担任会议主席。发表论文被SCI收录31余篇,他人引用1338次。
&&&&& 查涛(讲座教授),198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数学系,1985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统计系,1992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亚特兰大分行数量研究中心主任,埃默里大学经济系教授,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Econometrica和Journal of Econometrics 杂志副主编。他在结构宏观经济模型、宏观实证计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声望,在201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对诺奖获得者Sims 教授的授奖词中3 次列举了查涛以及他与Sims 教授的合作成果,Sims 教授也在授奖典礼的演讲词中2 次提到与查涛的合作成果。他的主要成果如下:在宏观经济理论领域,查涛在与201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Sargent 等合作研究中,对最佳政策干预、泰勒规则的一般性处理提出了新的方法,同时也对学习、适应性预期和技术冲击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工具;在与诺奖得主Sargent和Sims 的合作研究中,他们对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理性预期模型(Markov-Switching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s)、区制转换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方法(Regime-Switching DSGE Approach)提出了新的算法;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其合作者对结构向量自回归方法中(SVAR)提出了一般性可识别(Global Identification)的充分必要条件。查涛教授被全球经济学界誉为华人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
四川大学MBA项目资讯
10:06:34? 10:06:33? 10:06:32? 10:06:31? 10:06:30? 10:06:29? 10:06:16? 10:04:34? 17:51:07? 16:45:30?
四川大学MBA院校专访
四川大学MBA优秀校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大学博士毕业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