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日文翻译网站施惠馨

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
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
220.177.198.53,您好!
查询符号(半形)
查询符号意义说明
表示为「AND」两个查询词之交集
片语以双引号标示开始及结束,而且只寻找出现顺序相同的字词,例
image process
表示一个字母切截,输入两个?表两个字母,依此类推,例:输入「Appl?」,查得结果应为appl
常用于英文字查询
表示不限字母切截,由0~n. 例:输入「appl*」,查得结果应为appl
常用于英文字查询
AND、OR、NOT
布林逻辑组合关键字,用来扩大或缩小查询范围的技巧。
:缩小查询范围
:扩大查询范围(3) NOT:排除不相关的范围
是数位物件识别码
为物件在网路上的唯一识别码,可用于永久连结并引用目标物件。
使用DOI作为永久连结
每个DOI号前面加上
便成为永久网址。
如以DOI号为
10.5297/ser.
的文献为例,此文献的永久连结便是:
日后不论出版单位如何更动此文献位置,永久连结所指向的位置皆会即时更新,不再错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献
有DOI的文献在引用时皆应同时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规范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连结。
DOI可强化引用精确性、增强学术圈连结,并给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经验,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过五千万个物件申请DOI。
如想对DOI的使用与概念有进一步了解,请参考
, 博士  指导教授:王泰升  
本文以学科与教育体制为观察核心,透过法学知识继受移植的脉络,探讨作为知识生产与再制体系的法学教育,在百年来台湾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藉由法学教育之制度史考察,本文尝试分析这套外来知识体系,如何透过外来新学制的支撑,制度性地逐步建构出今日台湾法学的风貌。
由於台湾历史发展之特殊性,首先,本文依序探讨台湾法学发展的两大渊源:战前日本帝国法学与民国时期中国法学,以及延续两脉发展之战後台湾法学发展经验。其次,本文观察外来法学的传递与变革,如何在知识系统转译移植的深层影响下,受到既有观念框架的制约。在国家权力机制掌控下,经由高教体制、学科体制、官制、考用制度与专门职业认证制度等复杂的制度建设而转化推移,发展出不同於继受母国的脉络。
本文认为,即使台湾法学学科与教育体制所传授的知识元素,已经全盘西化,然而,对於「什麽是法学」这类有关法学学科定位与知识功能的看法,乃至於法学教育培育人才之目标,却未一并西化,而是在传译、表述的过程中,被传统重新诠释与界定,展现出迥异於继受母国的特殊性。相应於传统知识体系对法律的看法,法学之功能,被与司法紧密连结,持续锁定在供应审判机关需求之司法部门内,司法面向以外的发展,相对显得薄弱。台湾法学发展,除了所有学科必然具有的培养学者以供自我再制的基本目标外,明显呈现出特重国家司法官僚需求之特性。
6. 王泰升,〈台湾战後初期的政权转替与法律体系的承接(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第29卷1期,民88年10月。
31. 张伟仁,〈良幕循吏汪辉祖:一个法制工作者的典范 下〉,《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19卷2期,1990年6月,页19-50。
32. 张伟仁,〈良幕循吏汪辉祖:一个法制工作者的典范 上〉,《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19卷1期,1989年12月,页1-49。
34. 张伟仁,〈清代法学教育 下〉,《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18卷2期,1989年6月,页1-55。
35. 张伟仁,〈清代法学教育 上〉,《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18卷1期,1988年12月,页1-35。
36. 张伟仁,〈传统观念与现行法制:「为什麽要学中国法制史?」一解〉,《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17卷1期,1987年12月,页1-64。
2. Caenegem, R. C. van, European Law in the Pasr and the Future: Unity and Diversity Over Two Millennia, London, Cambridge, 2002.
5. McClelland, Charles E, The German experience of professionalization : modern learned profession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from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Hitler er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官书及档案资料
1. 〈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研究院工作报告〉,收於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 第五十三辑 抗战前教育与学术》,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0年12月页403-427(《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研究院工作报告》,中央研究院编印,1935年11月,南京印行)。
2. 《七十七学年度国立台湾大学概况》,国立台湾大学印行,民77年10月。
3. 《五十一学年度国立台湾大学概况》,国立台湾大学印行,民51年10月。
4. 《五十学年度国立台湾大学概况》,国立台湾大学印行,民50年10月。
5. 《六十六学年度国立台湾大学概况》,国立台湾大学印行,民66年11月。
6. 《司法行政部司法官训练所第九期结业学员纪念册》,台北,1970年12月。
7. 《四十九学年度国立台湾大学概况》,国立台湾大学印行,民49年10月。
8. 《四十四学年度国立台湾大学概况》,国立台湾大学印行,民44年10月。
9. 《国民政府公报》,民国37年。
10. 《国立台湾大学研究所概况》,国立台湾大学印行,民60年7月。
11. 《国立政大学法官训练班第三期毕业同学录》,南京,1948年5月。
12. 《国立政大学法官训练班第四期暨监狱官组第一期毕业同学录》,南京,1948年12月。
13. 「六十三学年度第一次校务会议记录」教务处报告,台大校史档案。
14. 「台湾大学四十五学年度第二次校务会议记录」,台大校史档案。
15. 「台湾大学四十四学年度第一次校务会议记录」,台大校史档案。
16. 中央组织委员会,〈改革高等教育案原文〉,收於收於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 第五十五辑 抗战前教育概况与检讨》,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1年5月,页109-112(原载於《中央周报》,第239期,日,专载页1-3)。
1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文化》,无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1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 教育》,无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1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一)》,无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
2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 教育(二)》,无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
2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教育(一)》,无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2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三编 教育(一)》,无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23. 王任远编纂,《动员戡乱时期司法行政纪要》,台北,司法行政部印行,1972年1月。
24. 司法行政部,《战时司法纪要》,南京,司法行政部,1948年。
25. 司法行政部编印,《司法工作近况纪要》,民国43年1月。
26. 司法院史实纪要编辑委员会,《司法院史实纪要 第三册》,台北,司法院,1985年3月。
27. 台北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一览》,、1943。
28. 台北帝国大学,《学内通报》,第32-325号,。
29. 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台湾教育发展史料汇编委员会编辑小组编辑,《台湾教育发展史料汇编 大专教育篇 (下)》,台中,台湾省政府教育厅编印,民国76年12月。
30. 朱家骅,〈九个月来教育部整理全国教育之说明〉,收於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 第五十三辑 抗战前教育与学术》,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0年12月,页108-133(原载於《教育部公报》,第4卷第49、50期,南京,民21年12月18日,页22-44)。
31. 考试院,《考铨报告书》,台北,考试院,2003年7月。
32. 行政院,〈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教育工作报告〉,收於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 第五十三辑 抗战前教育与学术》,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0年12月,页169-295(原载於行政院秘书处编,《行政院工作报告》,南京,行政院秘书处,1935年11月,页221-324)。
33. 吴相湘、刘绍唐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一种《第一次中国教育年监》(民二十三年)1-5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60年10月影印初版。
34. 吴相湘、刘绍唐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五种《国立北京大学纪念刊第一册》(民国六年二十周年纪念册上),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60年10月影印初版。
35. 吴相湘、刘绍唐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六种《国立武汉大学一览》(民国二十四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60年10月影印初版。
36. 吴惠龄、李壑编,《北京高等教育史料第一集(近现代部份)》,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7月。
37. 法官训练所同学总会重编,《法官训练所同学录》,上海,自版,1947年10月。
38. 秦孝仪主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革命文献第七十七辑 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汇编(下)》,台北,民国67年12月。
39. 秦孝仪主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革命文献第七十九辑 中国国民党历届历次中全会重要决议案汇编(一)》,台北,1979年6月。
40. 国史馆中华民国史法律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法律志(初稿)》,台北,国史馆,1994年。
41. 国史馆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教育志(初稿)》台北,国史馆,1990年6月。
42. 国民政府,《司法公报》,第六号,1929年1月。
43. 国立编译馆译,国联教育考察团着,《中国教育之改进》,台北,正中书局,1963年。
44. 张鸿祥等编,《国立台湾大学六十七学年度研究生论文提要集》,台北,台大研究生协会出版,1979年。
45. 教育部,〈十年来之高等教育〉,收於杜元载主编,《革命文献 第五十六辑 抗战前之高等教育》,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台北,1971年9月,页191-206(原载於教育部编,《十年来之教育概述》,1940年,页5-11)。
46. 教育部教育年监编纂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监》(民22年10月),民23年。
47. 教育部教育年监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监》(民37年10月)一册,上海,商务印书馆,民37年12月初版。
48. 教育部教育年监编纂委员会编,《第三次中国教育年监》(民46年7月)(全),台北,正中书局,民46年8月台初版。
49. 教育部教育年监编纂委员会编,《第四次中国教育年监》(民63年6月)(上、下),台北,正中书局,民65年初版。
50. 陈盛清,〈抗战七年来之法律学〉,收於杜元载主编,《革命文献 第五十九辑 抗战时期之学术》,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2年6月,页59-69(原载於《中国战时学术》,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文化运动丛书第8种,民34年5月,重庆出版)。
51. 黄少谷,〈审检分隶与司法革新—总统府六十九年七月国父纪念月会报告〉,1980年,7月29日,收於台湾基隆地方法院编,《道德理性与司法改革—司法院黄院长少谷先生论述奖词》,基隆,台湾基隆地方法院,1984年1月。
52. 黄龙先,〈我国大学课程之演进〉,收於杜元载主编,《革命文献 第六十辑 抗战时期之高等教育》,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2年9月,页22-74(原载於《高等教育季刊》,1卷3期,民30年9月,重庆出版,页112-134)。
53. 蔡元培,〈中央研究院过去工作之回顾与今後努力之标准〉,收於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 第五十三辑 抗战前教育与学术》,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0年12月,页357、364、376、382(原载《中央周报》新年增刊,日,南京出版)。
54. 戴立宁等编辑,《保险法令汇编(下册)》,台北,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1996年1月。
一般专书及论文集(依姓名笔画排序)
1. 丁相顺,〈日本近代法学教育的形成与近代化〉,收於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
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月,页436-464。
2. 丁相顺,《日本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4月。
3. 二十年来的台湾妇女编辑委员会,《二十年来的台湾妇女》,台北,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编印,民54年12月。
4. 尤英夫,《中国律师制度概论》,台北,自印,1972年。
5. 文馨莹,《经济奇蹟的背後—台湾美援经验的政经分析()》,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民国79年1月。
6. 方兆骥等,《学府纪闻 私立辅仁大学》,台北,南京出版社,1982年2月。
7. 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收於苏力、贺卫方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o法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页320-381;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载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1-53(同作者同篇之较早期版本)。
8. 王世正等,《学府纪闻 国立政治大学》,台北,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
9. 王立民,〈附录:20世纪初中国法学转型的两点思考〉,收於何勤华编,《律学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页575-594。
10. 王伯琦,《王伯琦法学论着集》,台北,三民书局,民88年1月。
11. 王泰升,〈台大法学教育与台湾社会()〉,收於氏着《台湾法的世纪变革》,台北,元照,2005年2月,页106-269。
12. 王泰升,《台湾日治时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联经,1999年4月。
13. 王泰升,《台湾法律史概论》,台北,元照出版社,2001年。
14. 王泰升,《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院史()—台大法学教育的回顾》,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2002年6月。
15. 王泰升主编,《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院史附录参考书》,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2001年6月。
16. 王健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17. 王国平,《博习天赐庄—东吴大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18. 王崇名,《法律与社会:西方法律文明与未明的韦伯》,台北,扬智文化,2004年4月。
19. 王泽监,〈民法五十年〉,收於王泽监,《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五册》,台北,作者自版,1998年。
20.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 第一卷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21.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法律》,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12月。
22. 台北律师公会监修,王泰升、曾文亮编撰、《二十世纪台北律师公会会史》,台北,台北律师公会,2005年5月。
23.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上海书店,2004年10月。
24. 任拓书,《中华民国律师考试制度》,台北,正中书局,1984年。
25. 朱景文主编,《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运动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6. 江庸,〈五十年来中国之法制〉,收於梁启超等撰,上海申报馆编,《晚清五十年来之中国()》,香港,龙门书店,1968年再版(上海,1922初版),页97-106。
27.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刘兴善研究主持人,《大学各学院划分问题之研究》,台北,编者出版,1990年6月。
28. 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原载氏着《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1931年9月出版),收於氏着《何炳松文集
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5月,页506-577。
29. 何敏,〈从清代私家注律看传统注释律学的实用价值〉,收入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页323-350。
30. 何清钦,《光复初期之台湾教育》,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0年4月。
31. 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年。
32. 吴玉山,〈政治与知识的互动:台湾的政治学在九0年代的发展〉,收於何思因、吴玉山主编,《迈入廿一世纪的政治学》,台北,中国政治学会,政治学报特辑,第31卷,2000年12月,页3-50。
33. 吴吉远,《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页72-263、264-316。
34. 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
35. 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编辑委员会,《公法学与政治理论:吴庚大法官荣退论文集》,台北,元照,2004年10月。
36. 吴建璠,〈清代律学及其终结〉,收於何勤华编,《律学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页398-412。
37. 吴密察,《台湾近代史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年。
38. 吕理州,《明治维新—日本迈向近代化的历程》,台北,远流,1994年11月。
39. 李文朗,《台湾人口与社会发展》,台北,东大,1992年1月。
40. 李建兴,《汗水与掌声—国立台北大学成立前後》,台北,商鼎,2000年11月。
41. 李启成,《晚清各级审判厅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2. 李景禧,〈法学明珠—《法学评论》追忆〉,收於熊先觉等主编,《法学摇篮:朝阳大学》,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9月。
43. 李贵连,〈中国近现代法学的百年历程()〉,收於苏力、贺卫方等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o法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页214-319。
44. 汪楫宝,《民国司法志》,台北,正中书局,1954年10月。
45. 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6月。
46. 阮毅成,〈中央政府迁台後之司法官与律师考试〉,收於氏着《法语 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9年11月,页516-546。
47. 阮毅成,〈中国法治前途的几个问题〉,收於氏着《法语 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9年11月,页297-317(原载於《东方杂志》,第30卷13号,上海,民国22年5月25日)。
48. 阮毅成,〈所企望於全国司法会议者〉,《法语 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9年11月(原载於《东方杂志》,上海,第32卷第10号,民国24年5月16日),页233-268。
49. 阮毅成,〈法治前途与法律教育〉,收於氏着《法语 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9年11月,页470-476(原载於《时代公论》,第40号,南京,民国22年1月1日)。
50. 阮毅成,〈条文主义的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失败及其补救〉,收於氏着《法语 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69年11月,页477-488(原载於《教育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25卷4号,民国24年2月7日)。
51. 林文雄,〈发刊词〉,《法制史研究》,创刊号,台北,中国法制史学会,2000年12月。
52. 林秀美,〈台北帝国大学之创设〉,收於曹永和总编辑,《台北帝大的生活》,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发行,1999年11月初版,页63-75。
53. 林照雄,〈我国高等教育问题的探讨〉,收於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教育论文集—家庭、学校与社会》,台北,编者印,民国80年10月,页103-112。
54. 林端,〈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社会学观点的探索》,台北,自版,巨流经销,民国83年。
55. 武树臣,〈中国古代的法学、律学、吏学和谳学〉,收於何勤华编,《律学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页9-20。
56. 社团法人台湾法学会主编,《台湾法学新课题(一)》,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09月。
57. 邵建东,〈法学教育改革法〉、收於邵建东编译,《德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律师职业》,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页27-36。
58. 邵建东,〈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收於邵建东编译,《德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律师职业》,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页3-15。
59. 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的最新改革评述〉,收於邵建东编译,《德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律师职业》,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页16-26。
60. 邵梦兰编述,《国立复旦大学纪闻》,台北,华欣文化,民75年4月
61. 邱祖贤,《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决策之探讨》,高雄,复文图书,1985年6月。
62. 保成文化出版公司,《公务员基准法、行政秩序罚法、程序法、执行法 修正草案》,修正草案系列丛书6,台北,保成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年不详。
63. 城仲模,〈四十年来之行政法〉,收於氏着,《行政法之基础理论》,台北,三民书局,民80年10月,增订初版,页891-945。
64. 洪雅馨执行编辑,《「台湾法学教育之改进-如何配合社会人才之需求」研讨座谈会报告》,台北,东吴大学法学院,1997年。
65. 若林正丈、吴密察主编,《台湾重层近代化论文集》,台北,播种者,2000年8月。
66. 香港岭南学院翻译系「文化/社会研究」译丛编委会编,《学科o知识o权力》,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67. 师棠,〈律学衰因及其传统评价〉,收於何勤华编,《律学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页523-528。
68. 徐家力,《中华民国律师制度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69. 翁岳生,〈德国大学法学院对审判实务之影响〉,收於氏着,《法治国家之行政法与司法》,台北,月旦,1995年4月。
70. 高明士编着,《中国传统政治与教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71.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72. 康宁祥编,《自由中国选辑2:司法独立》,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79年8月。
73. 张生,《民国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以固有法与继受法的整合为中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74. 张建邦,〈高等教育中私立大学扮演的角色〉,收於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教育论文集—家庭、学校与社会》,台北,编者印,民国80年10月。
75. 张春兴主编,《当前高等教育问题》,台北,中国论坛社,民国69年10月。
76. 张晋藩,〈清代私家注律的解析〉,收於氏着《清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页164-188;另收於何勤华编,《律学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页452-477。
77. 张晋藩,〈清代律学及其转型〉,收於何勤华编,《律学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页413-451。
78. 张曼娟主编,《坎坷与荣耀:东吴大学建校百年纪念文集》,台北,书林出版社,2000年2月。
79. 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80.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1-29、141-166。
81. 盛振为,〈十九年来之东吴法律教育〉,收於孙晓楼着,王健编校,《法学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82. 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83. 郭苏灿洋,〈由历次全国教育会议看我国高等教育之现况及发展〉,收於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教育论文集—家庭、学校与社会》,台北,编者印,民国80年10月,页167-186。
84. 陈水逢,《日本近代史》,台北,中华学术院日本研究所、中华大典编印会合作出版,民57年5月。
85. 陈平原主讲,梅家玲编订,《晚清文学教室—从北大到台大》,台北,麦田,2005年5月。
86. 陈刚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制百年进程(清末时期 第一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0月。
87. 陈哲三,《中华民国大学院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1976年12月。
88. 陈能治,《战前十年中国的大学教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
89. 陈清秀,《税法之基本原理》,台北,作者自版,83年8月。
90. 陈惠馨主持,《司法官、律师考试试题相关问题分析专案研究报告》,台北,考选研究系列10,民国91年12月。执行单位: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
91. 陈舜芬,《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集》,台北,师大书苑,民82年3月。
92. 陈嗣哲,〈年我国司法界概况〉,《文史资料存稿选编》,1980年,页457-463。
93. 陈新民,〈司法人员考试的方法论〉,收於氏着,《公法学劄记》,台北,自版,民80年10月,页381-426。
94. 陈新民,〈惊鸿一瞥的宪法学慧星—谈徐道邻的宪法学理论〉,收於氏着,《公法学劄记》,台北,自版,民82年10月,页213-262。
95. 陈维曾,《法律与经济奇蹟的缔造-战後台湾经济发展与经贸法律体系互动之考察》,台北,元照,2000年7月。
96. 陆啸钊,《恶法录及其他》,台北,文星书店,民国54年11月。
97. 陶希圣,《清代州县衙门刑事审判制度及程序》,食货出版社1972年。
98. 傅斯年,〈一个问题—中国的学校制度〉,收於《傅斯年全集 第六册》,台北,联经,1980年,页79-85。
99. 汤能松等,《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100. 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101. 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2月。
102.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旧版为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3. 黄绍恒,〈张汉裕教授学术源流考〉,收於吴聪敏编,《张汉裕教授纪念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3月,台北,台大经济学系,页236-239。
104. 黄源盛,〈台湾的中国法制史教育及其问题点—中国法制史课程结构的回顾及现况〉,收於中国法制史学会主编,《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中国法制史学会,民82年11月,页3-34。
105. 黄源盛,〈从法继受观点比较晚清与日本刑事立法的近代化〉,收於氏着,《中国传统法制与思想》,台北,五南,民国87年10月,页397-422。
106. 黄源盛,〈晚清法制近代化的动因及其开展〉,收於氏着,《中国传统法制与思想》,台北,五南,民国87年10月,页271-306。
107. 黄源盛,《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台北:自刊,2000。
108. 黄静嘉,《春帆楼下晚涛急—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及其影响》,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4月。
109. 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55年9月台增订一版。
110. 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
下》,台北,商务印书馆,民77年3月。
111. 叶俊荣计画主持,《法律学门规划研究推动计画》,台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补助专题研究计画成果报告,执行期间:89年1月1日至89年12月31日,执行单位: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计画编号:NSC89-2418-H-002-005,2001年。
112. 叶俊荣计画主持,法治斌协同主持,《法律学门期刊评比与学术标准之研议》,台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画成果报告,执行期间:86年12月1日至87年6月30日,执行单位: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计画编号:NSC 87-4,1998年。
113. 董保城,〈课程自主、考试评量与学术自由—以司法院大法官第三八0、三八二号解释为题〉,收於氏着《教育法与学术自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5月,页55-71。
114. 詹卓颖、张介宗、傅济功着,《韩国的教育与社会文化》,台北,商鼎文化,2000年8月。
115. 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11月。
116. 刘恒妏,〈日治与国治政权交替前後台籍法律人之研究—以取得终战前之日本法曹资格者为中心〉,收於《战斗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贺论文集》,台北,元照,民93年1月。
117. 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118. 刘清波,〈法学教育及其教学方法之检讨〉,第二次研讨报告,收於教育部、文工会、青工会合编,《大学院校哲学及法律学教学研讨会资料汇编》,1978年12月,页76-80。
119. 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台北,远流出版社,2002年。
120. 郑玉波,《保险法论》,台北,三民,1974年6月。
121. 郑沐心,《台湾议会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1988年6月。
122. 郑秦,《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123. 钱剑夫,〈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律家律学律治而无法家法学法治说〉,收於何勤华编,《律学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页21-32。
124. 戴东雄,《中世纪义大利法学与德国继受罗马法》,台北,自版,元照经销,1999年11月。
125. 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9年。
126. 缪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台北,中国人事行政月刊社,1971年。
127. 薛化元、周志宏,〈百年来台湾教育法制史的考察—以国家权利与教育内部事项为中心〉,收於台湾法学会,《台湾法制一百年论文集》,台北,1996年11月。
128. 谢冠生,〈追忆庞德教授(代序)〉,收於张文伯编着,《庞德学述》,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民56年11月,页1-8。
129. 谢怀栻,〈初版序言〉,收於梅仲协,《民法要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130. 韩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31. 瞿立鹤,《清末留学教育》,台北,三民书局,民62年4月。
132.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书局,1984年9月。
133. 魏镛,《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发展趋势》,台北,商务印书馆,民61年10月。
134. 怀效锋,〈中国传统律学述要〉,收於何勤华编,《律学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页1-8。
135.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於『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
136.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137. 苏亦工,《明清律典与律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页167-246。
138. 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 》,北京,三联,2001年8月。
翻译着作(依姓名字母序及汉字姓名笔画排序)
1. Alison W. Conner(康雅信)着,王健译,〈培养中国的近代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收於贺卫方编,《中国法学教育之路》,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7年12月,页248-249。
2. Benedict Anderson(班纳迪克.安德森)着,吴叡人译,《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台北:时报,1999年4月。
3. Clifford Geertz(克利弗德o纪尔兹)着,杨德睿译,《地方知识:诠释人类学论文集》,台北:麦田,2002年8月。
4. Derk Bodde(德克o布迪)、Clarence Morris(克拉伦斯o莫里斯)合着,朱勇译,《中华帝国的法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5. Douglas R.Reynolds(任达)着,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6. E.Patricia Tsurumi(派翠西亚o鹤见)着,林正芳译,《日治时期台湾教育史》,宜兰,仰山文教基金会,1999年6月。
7. Franz Wieacker着,陈爱娥、黄建辉译,《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发展为观察重点》,台北,五南,2004年10月。
8. Harold J. Berman(哈罗德o伯尔曼)着,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9. Herbert Passin着,刘焜辉、洪祖显译,《日本的现代化与教育》,台北,幼狮,1973年4月。
10. J&r&me Bourgon(巩涛)着,林惠娥译,〈西方法律引进之前的中国法学〉,收於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教育史专号,第8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页220-249。
11. Keith Jenkins(凯斯o詹京斯)着,贾士蘅译,《历史的再思考》,台北,麦田出版社,民85年。
12. Lawrence M. Friedman(劳伦斯o傅利曼)着,吴懿婷译,《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台北,商周,2005年2月。
13. Lawrence M. Friedman(劳伦斯o傅利曼)着,杨佳陵译,《美国法导论》,台北,商周,2004年3月。
14. Lilian Pudles(蒲依莲)着,许苗杰译,〈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的法政教育〉,收於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教育史专号,第八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页250-284。
15. Marc Bloch(布洛克)着,周婉窈译,《史家的技艺》(The Historian's Craft),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
16. Max Weber(韦伯)着,康乐、简惠美译,《法律社会学》,台北,远流,2003年7月。
17. Max Weber(韦伯)着,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台北,远流,2002年1月。
18. Melissa Macauley(麦柯丽)着,傅建奇译,苏亦工校,〈挑战权威—清代法上的寡妇和讼师〉,收於高道蕴等主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增订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页552-578。
19. Michel Foucault(米歇o傅柯)着,王德威译,《知识的考掘》,台北,麦田,民国82年。
20. Michel Foucault(米歇尔o福科)着,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局,2001年12月。
21. Natalie Z.Davis(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着,杨逸鸿译,《档案中的虚构:十六世纪法国司法档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叙事者》,台北,麦田,2001年11月。
22. Peter Burke(彼得o柏克)着,江政宽译,《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台北,麦田,2002年8月。
23. Peter Burke(彼得o柏克)着,贾士蘅译,《知识社会史:从古腾堡到狄德罗》,台北,麦田,2003年4月。
24. Prasenjit Duara(杜赞奇)着,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
25. R. C. van Caenegem(范o卡内冈)着,史大晓译,《欧洲法:过去与未来—两千年来的统一性多样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26. Robert C. Stevens(罗伯特o斯蒂文斯)着,阎亚林等译,《法学院: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法学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9月。
27. Roscoe Pound(庞德)着,〈中国法律教育改进方案〉,收於张文伯编着,《庞德学述》,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民56年11月,页161-190。
28. Roscoe Pound(庞德)着,〈改进中国法律的初步意见〉,收於张文伯编着,《庞德学述》,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民56年11月,页141-154。
29. Ruth Hayhoe(许美德)着,许洁英译,《中国大学: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
30. S. Kendrick , P. Straw, D. McCrone合编,王幸慧等译,《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台北,麦田,1997年。
31. Timothy B. Weston(魏定熙)着,金安平等译,《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32. 井上清、铃木正四着,杨辉译,《日本近代史 上 下》,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9年3月。
33. 内田满着,唐亦农译,《早稻田与现代美国政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34. 升味准之辅着,董果良译,《日本政治史 第一册 幕末维新 明治国家之成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35. 夫马进着,王亚新等译,〈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收入《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页389-430。(原文系〈明清时代の讼师と诉讼制度〉,收於梅原郁编,《中国近世の法制社会》,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页437-483。)
36. 田中耕太郎着,阮恺东译,《法学教育论》,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国69年3月(译自《法律时报》4卷2号,昭和7年1月17日)。
37. 寺田浩明着,王亚新译,〈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与对「法」的理解〉,收录於《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页112-138。
38. 寺田浩明着,王亚新译,〈清代民事审判:性质及意义-日美两国学者之间的争论〉,《北大法律评论》,1卷2辑,1998年,页603-617。
39. 寺田浩明着,王亚新译,〈权利与冤抑-清代的听讼和民衆的民事法秩序〉,载於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 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页191-265。
40. 池田敬正等着,朱元等译,《日本明治维新史》,台北,国防研究院,民国56年12月。
41. 依田熹家着,译者不详,《日本通史》,台北,扬智文化,1995年4月。
42. 岩畸昌、中村孝着,章宗祥译,《国法学》,东京,译书汇编社,1901年(明治34年,法政丛书)。
43. 林茂生原着,林咏梅翻译,《日本统治下台湾的学校教育:其发展及有关文化之历史分析与探讨》,台北,新自然主义,2000年12月。
44. 松本巍着,蒯通林译,《台北帝国大学沿革史》,手写稿,1960。
45. 信夫清三郎着,周启乾等译,《日本近代政治史 第二卷 明治维新》,台北,桂冠,1990年12月。
46. 宫崎市定,〈清代的胥吏和幕友〉,收入刘俊文主编,栾成显、南炳文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 第六卷「明清」》,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页508-539。
47. 栗田园次着,胡锡年译,《日本近代史》,台北,正中书局,民国71年2月。
48. 涂照彦着,李明峻译,《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台北,人间,1991。
49. 滋贺秀三,王亚新译,〈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爲素材〉,载於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页1-18、97-111,内含王亚新对该文的解说。
50. 滋贺秀三着,〈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型态为素材〉,收录於王亚新等译,《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页1-18。
51. 滋贺秀三着,王亚新译,〈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考察—作为法源的习惯〉,收录於王亚新等译,《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2. 滋贺秀三着,王亚新译,〈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收录於王亚新等译,《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页19-53。
53. 实藤惠秀着,潭汝谦等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增补版)》,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8月。
博硕士论文(依姓名笔画排序)
1. 林佩瑛,《我国司法官训练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7月。
2. 洪瑞重,《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时期教育的接收与推展()》,国立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民86年6月。
3. 孙慧敏,《建立一个高尚的职业:近代上海律师业的兴起与顿挫》,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6月。
4. 张幸真,《台湾知识社群的转变--以台北帝国大学物理讲座到台湾大学物理系为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年7月。
5. 郭俊铭,《政府迁台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演变之研究》,暨南国际大学教育政策与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民89年6月。
6. 陈鋕雄,《日治时期的台湾法曹—以国家为中心之历史考察》,台大法研所硕士论文,1996年6月。
7. 曾士荣,《战後台湾之文化重编与族群关系—兼以「台湾大学」为讨论例案(1945~50)》,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
8. 叶龙彦,《清末民初之法政学堂()》,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74年。
9. 刘惠璇,《抗战时期大後方大学训育问题之研究》,国立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民86年6月。
10. 蔡赞烨,《我国律师职前训练制度之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11月。
11. 郑婉琪,《政治控制、教育管制与升学主义: 历史社会学的诠释》,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民91年6月。
12. 郑丽玲,《帝国大学在殖民地的建立与发展:以台北帝国大学为中心》,台北,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4月。
期刊与研讨会论文(原则上依姓名笔画排序)
1. 《台大校刊》,第35期,台湾大学发行,收於校史室。
2. Daniel H. Foote着,王兆鹏译,〈日本法曹养成制度改革之推动与塑造力量〉,《月旦法学杂志》,第118期,2005年3月,页180-191。
3. W. W. Blume(刘伯穆)着,王健译,〈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法律教育〉,《南京大学法学评论》,1999年春季号。
4. 王冠吾,〈在校读书时群的生活〉,《法律评论》,第27卷第11-12期合刊(总期第928-929期),民50年12月,页27-28。
5. 王振忠,〈十九世纪华北绍兴师爷网络之个案研究〉,《复旦学报》,1994年4月。
7. 王能君,〈台湾劳动法制的形成与展开过程初探〉,《思与言》,第40卷1期,2002年3月。
8. 王云五,〈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之演进〉,《教育杂志》,抗战以来之高等教育专号,第31卷第1号(新第77号),民国30年1月,页60-62。
9. 成永裕,〈台湾地区大学法学教育之新走向〉,收於程家瑞主编,《中国法制比较研究论文集—九四年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东吴大学法学院,1997年9月。
10. 成永裕,〈法学教育革新之刍议〉,台大法律学院、台大法学基金会主办「法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
11. 朱武献,〈行政机关的用人现况及对当前法学教育之期待〉,《台湾法学会学报: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法学与法学教育专辑》,第21辑,89年11月。
12. 朱浤源,〈光复初期台大法学院的成立〉,台大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玄奘大学主办,「东亚教育与法制研究的新视野」研讨会,-23日。
13. 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的高等教育〉,《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25期,1993年9月。
14. 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史料及其研究评介〉,收於《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26期,1993年3月。
15. 吴经熊,〈法律教育与法律头脑〉,收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编,《清华法学》,第4辑,二十世纪汉语文明法学家研究专号,2004年5月,页1-4。
16. 吴豪人,〈他山之石:浅论日本司法改革中的法学教育革新〉,台大法律学院、台大法学基金会主办「法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
17. 吕理正,〈司法人员考试制度的发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台大法律学院、台大法学基金会主办「法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
18. 李家庆,〈律师之在职进修与专业训练〉,台大法律学院、台大法学基金会主办「法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
19. 林欣宜、陈伟智,〈简介台湾大学所藏「台大校史档案」〉,收於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编辑小组编,《Academia—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第二号,1997年5月,页101-106。
20. 林纪东,〈法学教育的基本观念问题—庆祝母校校庆〉,《法律评论》,第27卷第11-12期合刊(总期第928-929期),民50年12月,页24-25。
21. 林辉煌,〈我国司法官在职教育之现状与展望〉,台大法律学院、台大法学基金会主办「法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
22. 林锡尧,〈对「法律工作执行人员聘用问题之研究」之评论〉,收於《宪政改革与文官体制专题研讨会会议实录》,台北,考试院编印,民国93年10月。
23. 林锡尧,〈对「法律工作执行人员聘用问题之研究」之评论〉,收於考试院编,《宪政改革与文官体制专题研讨会会议实录》,台北,考试院编印,民国93年10月,页156-161。
24. 邱景墩、陈昭如,〈战前日本的帝国大学制度与台北帝国大学〉、收於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编辑小组编,《Academia—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创刊号,台北,1996年4月,页1-6。
25. 邱澎生,〈祥刑与法天:十七世纪中国法学知识的「信念」问题〉,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术讲论会,史语所,日。
26. 若林正丈着,许佩贤译,〈总督政治与台湾本地地主资产阶级—公立台中中学校设立问题(年)〉,《台湾风物》,52卷4期,台北:台湾风物杂志社,2002年12月,页107-146。
27. 孙慧敏,〈从东京、北京到上海:日系法学教育与中国律师的养成()〉,《法制史研究》,第3期,2002年12月,页157-196。
28. 国立政治大学校友会编辑委员会编,《政大校友通讯—政大四十年校庆专刊》,台北,民56年。
29. 张志铭,〈「法治乖张」的法社会学分析〉,《中国比较法学会学报》,82年11月,页234-252。
30. 张伟仁,〈〈中国法制史书〉自序〉,《食货月刊》,3卷3期,1973年6月,页26-38。
33. 张伟仁,〈清代司法组织概述之一—参与中下层司法工作的个人、团体和官司〉,收入氏编《清代法制研究》(中研院史语所),册一,1983,页143-295。
37. 张伟仁访问,〈清季地方司法:陈天鍚先生访问记(下)〉,《食货月刊》,1971年,1卷7期:页388-397
38. 张伟仁访问,〈清季地方司法:陈天鍚先生访问记(上)〉,《食货月刊》,1971年,1卷6期:页319-339。
39. 梁熙吉吉、刘恒妏,〈韩国2000年司法改革简介—以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制度改革为中心〉,载於《月旦法学杂志》,69期,2001年2月,页187-196。
40. 许章润,〈书生事业
无限江山—关於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史研究〉,收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编,《清华法学》,第4辑,二十世纪汉语文明法学家研究专号,2004年5月,页40-70。
41. 陈俐甫,〈台北高等商业学校沿革()〉,《台湾文献》,直字95期,1991年3月。
42. 陈昭如,〈初探台北帝大政学科的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收於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编辑小组编,《Academia—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第二号,1997年5月,页13-68。
43. 陈昭如.傅家兴,〈文政学部-政学科简介〉,收於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编辑小组编,《Academia—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创刊号,台北,1996年4月,页10-71。
44. 陈伟智,〈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简介〉,收於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编辑小组编,《Academia—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创刊号,台北,1996年4月,页7-9。
45. 陈惠馨,〈东亚法律文化与法律教育—传统中国与现代台湾的比较〉,台大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玄奘大学主办,「东亚教育与法制研究的新视野」研讨会,-23日。
46. 陈惠馨,〈德国法制史系列讲座第四回—中世纪时代的德国法〉,《月旦法学杂志》,92期,2003年1月。
47. 陈新宇,〈清代的法律方法论—以《刑案汇览三编》为中心的论证〉,收於中国法制史学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编,《法制史研究》,台北,第6期,2004年12月,页99-133。
48. 尧嘉宁,〈台湾近代法学教育的开端―以台北帝国大学政学科为中心〉,台大法律学研究所主办,第六届基础法学复活节研讨会。
49. 曾士荣,〈从「台北帝大」到「台湾大学」-战後文化重编之个案研究()〉,收於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编辑小组编,《Academia—台北帝国大学研究通讯》,第2号,1997年5月,页1-12。
50. 黄立,〈国家考试制度与法学教育之关系〉,台大法律学院、台大法学基金会主办「法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
51. 黄得时,〈从台北帝国大学设立到国立台湾大学现况―光复以来三十年间本省高等教育发达之一例证〉,《台湾文献》,26卷4期、27卷1期,1976年3月。
52. 黄远庸着〈中央司法界之现象〉,《民国丛书》第二编99综合类,《黄远生遗着》,卷一,上海书店。
53. 叶俊荣,〈法律学学科成就评估报告〉,《科学发展》,27卷6期,民88年6月,页607-613。
54. 叶俊荣等,〈台湾法学期刊评比〉,《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28卷1期,民87年10月,页259-295。
55. 葛克昌,〈税法教育与法律研究所—以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财税法组为例〉,《台湾本土法学》,60期,2004年7月。
56. 褚填正,〈林桂端律师於二二八受难前在台事略()〉,《台北文献》,直字第147期,民93年3月,页243-267。
57. 刘禾着,陈燕谷译,〈普遍性的历史建构:《万国公法》与十九世纪国际法的流通〉,李陀、陈燕谷主编,《视界》第一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页64-84。(Legislating the Universal: The Circ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Lydia H. Liu ed., TOKENS OF EXCHANGE, 1999,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127-164)。
58. 刘恒妏,〈日治台人不能念法政?—日治时期台湾法政教育初探〉,发表於《第四届台大基础法学复活节》,。
59. 刘恒妏,〈战後台湾司法人之研究—以司法官训练所文化为主的观察〉,载於《思与言》,第40卷1期,2002年3月。
60. 蔡枢衡,〈中国法学及法学教育〉,收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编,《清华法学》,第4辑,二十世纪汉语文明法学家研究专号,2004年5月,页5-25。
61. 郑丽玲,〈「敝衣破帽」的天之骄子—台北高校生与台北帝大预科生〉,《台湾风物》,52卷1期,台北:台湾风物杂志社,2002年3月,页41-88。
62. 郑丽玲,〈日本殖民地高等教育政策之转折与发展―以京城帝国大学与台北帝国大学的设立为例〉,《台湾风物》,51卷2期,台北:台湾风物杂志社,2001年6月,页87-137。
63. 萧文生、郑津津,〈法律工作执行人员聘用问题之研究〉,收於《宪政改革与文官体制专题研讨会会议实录》,台北,考试院编印,民国93年10月,页107-155。
64. 韩秀桃,〈略论北洋时期的司法发展〉,《安徽大学法律评论》,第2卷,第2期,2002年,页59-238。
65. 瞿同祖,〈清律的继承和变化〉,《历史研究》,1980年4月,页133-143。
66. 聂文,〈台湾校友代表的讲话〉,收於朝阳大学校友会编印,《朝阳校友通讯》,北京,朝阳大学校友会,1997年12月,页18-20。
67. 颜厥安,〈法学教育之目的与课程内容〉,台大法律学院、台大法学基金会主办「法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
68. 颜厥安、王照宇,〈台湾法学教育与证照考试的检讨—由讯息、行为与效率的观点分析〉,发表於台大法学院主办「法学教育改革会议」,日,台大法律学院国际会议。
69. 关吉玉,〈忆朝阳〉,《法律评论》,第27卷第11-12期合刊(总期第928-929期),民50年12月,页25-26。
70. 苏永钦,〈法律作为一种学问〉,《月旦法学杂志》,第98期,页178-182
71. 苏永钦、李茂生、宋燕辉、杨宏晖、杨坤樵,〈从美、日、德的法学期刊看我国法学期刊的问题与出路〉,《政大法学评论》,79期,2004年6月,页313-390。
72. 苏国贤、蔡明璋,〈台湾社会学者的隐形学群与知识生产〉,《台湾社会学》,第8期,2004年12月,页133-192。
口述历史、传记、纪念文集(依姓名笔画排序)
1.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王宠惠先生文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民国70年12月。
2.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胡汉民先生文集1-7辑》(全四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民国70年12月。
3. 王任远口述,马西屏整理,《王任远司法六年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民国84年7月。
4. 王聿均、万绍章,《朱家骅先生之事功与思想论集》,台北,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民国81年5月。
5. 王泰升、潘光哲访谈,〈杨与龄先生访谈纪录〉,收於司法院司法行政厅编,《台湾法界宿耆口述历史 第一辑》,台北,司法院,2005年2月。
6. 王萍访问,官曼莉纪录,《杭立武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国79年6月。
7. 朱昭阳口述,吴君莹纪录、林忠胜撰述,《朱昭阳回忆录—风雨延平出清流》,台北,前卫出版社,1994年6月,
8. 吴主惠着,蔡茂丰译,《信仰、教育、研究—吴主惠回忆录》,台北,译者自印,1979年6月。
9. 吴湘湘,《陈果夫的一生》,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社,民60年10月。
10. 吕有文,《七十忆往》,台北,自版,1997年10月。
11. 李超哉,《愧负一生》,台北,自版,民国75年8月。
12. 李模,《奇缘此生 李模回忆录》,台北,商周文化,民82年10月。
13. 沈云龙访问,谢文孙、胡耀?甯鶹?,《张知本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85年6月(民国49年6月9日至9月1日接受访问)。
14. 阮毅成,《八十忆述 上下》,台北,作者自版,民73年11月。
15. 林式干等编,《林佛性先生纪念集—逝世十周年纪念》,台北,自版,民57年7月。
16. 林敏生,《法律企业家林敏生》,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9月。
17. 金雄白,《记者生涯五十年(下)》,台北,跃升文化,民77年10月。
18. 段彩华,《民国第一位法学家—王宠惠传》,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民71年1月。
19. 胡国台访问,郭玮玮纪录,《刘真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国82年12月(访问时间:民国七十八年六月至八十一年三月)。
20. 夏晋麟着,萧廉任译,《我五度参加外交工作的回顾》,台北,传记文学,民67年1月。
21. 容闳,《西学东渐记》,台北,文海,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5辑。
22. 徐咏平,《陈果夫传》,台北,正中书局,民67年1月。
23. 财团法人韩忠谟教授法学基金会,《韩忠谟先生纪念集》,台北,财团法人韩忠谟教授法学基金会,2002年。
24. 高明辉口述,范立达整理,《情治档案:一个老调查员的自述》,台北,商周文化,1995年3月。
25. 国史馆编印,《黄季陆先生论学论政文集(第一册)》,台北,国史馆,1986年11月。
26. 张幸真整理,〈吴守礼教授口述历史纪录〉,日。
27. 曹永洋,《都市丛林医生—郭维租的生涯心路》,台北,前卫,1996年5月。
28. 曹永祥,《噶玛兰的烛光—陈五福医师传》,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年2月。
29. 梁妃仪、蔡笃坚,《互信与坚持:万国三十年的故事》,台北,记忆工程,2004年10月。
30. 许世英口述,冷枫撰记,《许世英回忆录》,台北,人间世月刊社,1966年2月。
31. 许曹德,《许曹德回忆录》,台北,前卫出版社,1990年6月。
32. 陈天锡,《迟庄回忆录》,第一、二编合编,自印,民国59年(1970)10月。
33. 陈天锡,《迟庄回忆录》,第三编,自印,民国60年(1971)12月。
34. 陈天锡,《迟庄回忆录》,第五编,自印,民国62年(1973)03月。
35. 陈天锡,《迟庄回忆录》,第四编,自印,民国60年(1971)12月。
36. 陈立夫,《成败之监:陈立夫回忆录》,台北,正中,民国83年。
37. 陈嗣哲,〈年我国司法界概况〉,《文史资料存稿选编》,1980年,页457-463。
38. 陈毓贤,《洪业传》,台北,联经,民81年8月。
39. 陈宝川口述,卓遵宏、欧素瑛访问,欧素瑛记录整理,《陈宝川先生访谈录》,台北,国史馆,1999年12月。
40. 彭明敏着,林美惠译,《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忆录》,台北,前卫出版社,1988年9月。
41. 黄仁霖,《黄仁霖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11月,页188-189。
42. 黄称奇,《撑旗的时代》,台北,悦圣出版社,2001年10月。
43. 杨千鹤着,张良泽、林智美和译,《人生的三棱镜—一位杰出台湾女作家的自传》,台北,前卫出版社,1995年3月。
44. 杨基铨,《杨基铨回忆录》,台北,前卫,1996年3月。
45. 熊秉真、江东亮访问,郑丽榕纪录,《魏火曜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6月。
46. 谢健着,《谢铸陈回忆录》,台北,文海出版社,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1辑,民国49年10月。
47. 蓝博洲,《寻访被湮灭的台湾史与台湾人》,台北,时报文化,1994年。
网页资料(依笔画排序)
1. 〈肖扬:实行统一司法考试是司法制度重大改革〉,北京,中新网,日,参见http://www.sifakaoshi.net/Ariticle/Skdt/.html ,点阅。
2. 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官方网页,http://www.iias.sinica.edu.tw/ 。
3. 王振民,〈略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中国法学》,1996年第6期,参见.cn/new2004/shtml/915.htm, 点阅。
4. 司法院「法学资料检索系统」查询网页,http://n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
5. 立法院「法律系统」查询网页,http://lis.ly.gov.tw/lgcgi/ttswebw?@0:0:1:lawarti@@0.4984 。
6. 各校法律系所官方网页。
7. 江鸿波,〈同济大学法学教育史初探〉,/luntan/dispbbs.asp?Boardid=52&ID=1820&replyID=7420&skin=1 ,点阅。
8. 考试院院会通过「高等考试法官检察官律师考试条例」草案新闻稿,中华民国92年12月11日,http://www.exam.gov.tw/newshow.asp?998。
9. 何勤华,〈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cn/weizhang/default.asp?id=19015 ,点阅。
10. 李玉玺,〈世界主要国家法学教育改革概述〉,陈惠馨教授指导「法律人法意识之建构研究计画」,http://www.lawplan.nccu.edu.tw/html/3-3-5.htm ,上载。
11. 李里峰,〈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後载於《历史档案》,2004年第1期,後载於《历史档案》,2004年第1期,http://www./zhoukan/zhonguoyanjiu/010.htm,《世纪中国》(http://www./) 上网日期 日,点阅。
12. 李复甸,〈东吴大学法律研究所教育对中国法学教育之影响〉,收於《东吴大学百年校庆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http://www.scu.edu.tw/lex/a3-2-2000-8.htm ,点阅。
13. 法务部「全国法规资料库」查询网页,http://law.moj.gov.tw/ 。
14. 能见善久,〈日本法律教育改革计画〉,/meeting/displaymeeting,点阅。
15. 参见编辑部专访,〈专访九十年律师高考榜首黄世杰先生〉,《考选周刊》,17集853期3版,http://wwwc.moex.gov.tw/ct.asp?xItem=1540&ctNode=219 ,点阅。
16. 强世功,〈想起了黄宗智—本土化与法学传统〉,《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2期,北京,法律出版社,http://211.100.18.62/fxsk/FXKW/articleshow.asp?fid=330 ,点阅。
17. 许章润,〈多向度的现代汉语文明法律智慧—台湾的法学研究对於祖国大陆同行的影响〉,.cn/info.asp?id=/03/20点阅。
18. 郭润涛,〈试析清代幕业“绍业帮”的经营状况〉,见http://www.hist./document/shaoyb.htm ,点阅。
19. 游常山,〈做大梦,敢实践!黄旭田-改革急先锋〉,《30杂志》,2004年7月号,.tw/spot/trend/trend.asp?ser=10059&Pg=1。
20. 贺卫方 魏甫华,〈改造权力—法律职业阶层在中国的兴起〉,原载於《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6期,参见北大法律信息网,/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5470 ,点阅。
21. 董保城,〈东吴大学比较法学教育回顾与前瞻〉,收於《东吴大学百年校庆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http://www.scu.edu.tw/lex/a3-2-2000-7.htm ,点阅。
22. 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转引自丁相顺,〈日本法科大学院构想与司法考试制度改革〉,《法制与社会发展》,。见//7.html ,点阅。
23. 郑戈,〈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试论;『法律科学』的属性及其研究方法〉,/zhenggefaxue.htm , 点阅。
24. 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1888.shtml ,。
25. 联合报「联合知识库」查询网页,http://dbs.lib.ntu.edu.tw/cgi-bin/weblinks/auth.cgi?o=04401。
1. 〈中医师高考口试聘由邱贤添等任委员〉,《民报》,第487号,(二),3版。
2. 〈司法人员考试昨天开始举行〉,《民报》,第175号,(三),2版。
3. 〈四名提辞呈推事简介〉,/联合报/03版/焦点新闻。
4. 〈本省高、普考试 已订变通办法 稿用国文得付口译 考委允许期间两年〉,《民报》,第184号,(五),2版。
5. 〈全省各法院推事、检察官派定〉,《民报》,第100号,(五),2版。
6. 〈有关技术职业教育 教部已订细部计划 配合国家建设所需人力〉,/联合报/02版。
7. 〈省律师大会一日於中山堂召开,对律师考试表意见〉,《民报》,第405号, (二),3版。
8. 〈高考律师难过关! 检核莫非开後门? 考选部昨表示两者同是前门 都是依法办理只是条件不同〉,/联合报/02版。
9. 〈辞职检察官及调查员简介〉,/联合报/03版/焦点新闻。
10. 江中明,〈教授顾问 全程陪伴 孩子们最信赖的保母 数度难过落泪 贺德芬:勿让「漂亮收场」时机流逝〉,/联合报/03版/宪政专题?广场
11. 何振奋,〈立委兼律师o政海风云录〉,/联合报/03版/;
12. 李平勳,〈放宽律师录取名额 十分切合当前需要〉,/联合报/02版。
13. 李若松,〈郭瑞兰 司法院电脑化推手 发明「追音输入法」加速各级法院文书作业〉, /联合报/38版/消费 资讯。
14. 汪士淳,〈律师养成制度的他山之石 进了门,不代表入了门道!日本研修、实习教育二年;德国实务实习至少二年半;法国研修教育共三年。〉,/联合报/39版/探索。
15. 汪士淳、张宗智,〈二八八事件之後的律师界〉,/联合报/39版/探索
16. 孟祥杰,〈总量管制师资结构 三年未达标准 大学停减招〉,/联合报/A6版/生活。
17. 林腾鹞,〈当前经济法令缺失与改革途径〉,/联合报/02版
18. 法务部检察司,〈增加律师人数 保障人民权益〉,/联合报/15版/民意论坛。
19. 政治大学法律学会,〈律师考选制度 不公平〉,/联合报/27版/大家谈。
20. 徐碧华、汪士淳,〈学生效「法」法界观点 法律人名利双收 热度升高 戴东雄盼能因此促使国人重视法治 贺德芬则担心学生以功利角度选系〉,/联合报/03版/焦点新闻。
21. 马道容,〈温室花朵 通过民主洗礼!切中时弊 知所进退 学者给予高评价〉,/民生报/13版/综合新闻。
22. 张锦弘、林怡婷、喻文玟专题报导,〈新趋势 学士後法研所 栽培就业双枪侠〉,/联合报/B8版/教育。
23. 梁玉芳,〈胡佛 为害法疾呼 理直故气壮 引领国内政治学从清谈走入实证〉,/联合报/06版/生活。
24. 许倬云,〈读书人 法律人 好人 悼二姐夫李模〉/民生报/7版/文化风信。
25. 陈永富,〈单纯的政治主张 应受言论自由保障 学者:刑法第一百条内乱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不明确〉,/联合报/03版/焦点新闻。
26. 陈长文,〈超低的律师录取率 迈向法治社会的桎梏〉,/联合报/15版/民意论坛。
27. 章孝慈,〈从今年律师高考录取率偏低谈起〉,/联合报/03版。
28. 彭慧明,〈天下杂志调查研究所评比 政大交大台大各有所长〉,/联合报/19版/生活。
29. 杨仁寿,〈律师像法官一样重要 — 也谈「律师检核不能开後门」〉,/联合报/03版/。
30. 杨羽雯,〈贺德芬,走在反体制历史脉络中 反制者没有恒定的社会位置,历史记得的不是个人,是他们创造的一切〉,/联合报/35版/人物。
31. 杨桢,〈开阔法学教育出路增添法治制度新血〉,/联合报/15版/民意论坛。
32. 蒯亮,〈专技人员高普考 放榜!律师 护士 会计师 录取人数 破纪录〉,/联合报/05版/生活。
33. 蔡美娟,〈贺德芬等人宣布筹备 台湾媒体观察基金会〉,/联合报/14版/文化。
34. 蔡荣耀,〈捷足先登 律师转任推事曾永霖跑第一 曾任地院书记官 毅然重回法院〉,/联合报/09版/社会新闻。
35. 赖至巧,〈两栖法律人 纵横产业界 学士後法律硕士成趋势 传统法律人感受压力 学者建议主动寻找其他专业发展〉,/民生报/A4版/生活新闻。
36. 颜文闩,〈任立委三年即具律师资格 十六位委员盼维持原条文〉,/联合报/03版/。
37. 颜文闩,〈在修正律师法公布施行前 五立委及时取得律师资格〉,/联合报/02版/第二版。
38. 颜文闩,〈新选立委任律师将受限制〉,/联合报/02版。
39. 苏位荣,〈量刑 法官个人经验扮要素 被偷前 他轻判 认为没看好财物有责任 被偷後 他加重量刑〉,/联合报/A8版/社会。
40. 苏位荣,〈录取率6% 律师高考门槛惹议 学界说过低 业界嫌太高 考选部左右为难 考生饱受折磨〉,/联合报/9版/社会话题。
1. Alan Hunt, The Sociological Movement in Law,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 Joseph L. Pratt, The Two Gate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 19 UCLA Pacific Basin Law Journal, Fall,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1
4. Kathryn Bernhardt and Philip C. C. Huang(ed), Civil Law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6. Yves Dezalay and David Sugarman(ed),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 and professional power : lawyers, accountant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arkets, London, Routledge, 1995.
官书及档案资料(依日文字母序排列)
1. 京都大学七十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京都大学七十年史》,京都,京都大学创立七十周年记念事业後援会发行,1967年11月。
2. 京都大学百年史编集委员会,《京都大学百年史》,京都,京都大学後援会,1997年9月。
3. 京都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京都,京都帝国大学,昭和18年12月。
4. 九州大学75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九州大学七十五年史 史料编 下卷》,福冈,1989年5月。
5. 九州大学75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九州大学七十五年史 史料编 上卷》,福冈,九州大学,1989年5月。
6. 九州大学75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九州大学七十五年史 通史》,福冈,1992年3月。
7. 九州大学75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九州大学七十五年史 别卷》,福冈,九州大学,1992年3月。
8. 九州大学75年史编集委员会编,《九州大学七十五年史》,九州大学出版会发行,1992年3月。
9. 台北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一览
昭和三年》,昭和3年12月,页58-59。
10. 台北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一览
昭和十一年》,昭和11年8月,页68-69
11. 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上、下,东京,东京帝国大学,昭和7年11月。
12. 东京帝国大学编,《东京帝国大学五十年史》,东京,东京帝国大学,1932年。
13. 东北大学,《东北大学五十年史(上)(下)》,1960年。
14. 东北大学,《东北大学五十年史》上、下,仙台,东北大学,昭和35年4月。
15. 北海道帝国大学,《北海道帝国大学一览》,1937年。
16. 台湾总督府官房调査课,《施政四十年の台湾》,台北,伊藤怜之助,1935年。
专书及论文集(依日文字母序排列)
1. 加藤雅信等编,《民法学説百年史 日本民法 施行100年记念》,东京,三省堂,1999年。
2. 株式会社帝国地方行政学会编,《全国学校名监(大正十五年版)》,东京,株式会社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16年1月。
3. 関正夫,《日本の大学教育改革歴史现状展望》,东京,玉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4. 吉盛清解説,《台湾教育会杂志别卷》,冲绳,ひるぎ社,1996年。
5. 吉野秀公,《台湾教育史》,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
6. 金泰勳,《近代日韩教育关系史研究序说》,东京,雄山阁,1996年2月。
7. 熊谷开作,《近代日本の法学と法意识》,京都,法律文化社,1991年2月。
8. 原嘉道,《弁护士生活ソ回顾》,东京,法律新报社,1936年。
9. 手塚豊,《明治法学教育史の研究》,手塚豊着作集第九巻,东京,庆应通信,昭和63年3月。
10. 手塚豊,《明治民法史の研究(上、下)》,手塚豊着作集第七、八巻,东京,庆应通信,平成3年7月。
11. 清水义弘,《日本の高等教育》,东京,第一法规出版社,1968年8月。
12. 西村重雄,儿玉宽编,《日本民法典シ西欧法传统 日本民法典百年记念国际Ё⑦рЖヨу》,东京,九州大学大学出版会,2000年。
13. 大园市藏,《台湾始政四十年史》。
14. 大久保利谦,〈床次竹二郎书翰
明治二十一年一月一日発信一アメリカ留学中の友人に帝国大学法科大学内外の情况を伝えたもの〉《东京大学史纪要第十三号》(东京:东京大学史料の保存に関する委员会发行,1993年3月)
15. 大野正男,〈职业史としての弁护士および弁护士団体の歴史〉《弁护士の団体》,东京,日本本评论社,1970年。
16. 大里浩秋、孙安石编、《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研究の现段阶》、御茶の水书房、日。
17. 竹中晖雄,〈国家试验制度と「帝大法科特权」〉,本山幸彦编,《帝国议会と教育政策》,台北,思文阁,1981年6月,页373-419。
18. 中村雄二郎,《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制度と思想—明治法思想史序説》,东京,未来社,1967年8月。
19. 仲新、持田荣一,《学校制度》,东京,第一法规出版社, 1967年11月。
20. 潮木守一,《京都帝国大学の挑戦—帝国大学史のひとこま》,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社,昭和59年(1984年)6月。
21. 天野郁夫,《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研究》,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89年3月。
22. 天野郁夫,《学歴の社会史—教育と日本の近代》,东京,新朝社,1992年11月。
23. 天野郁夫,《旧制专门学校论》,东京:玉川大学,1993年。
24. 日本近代法制史研究会编,《日本近代法120讲》,京都,法律文化社,1992年1月。
25. 富野敬邦,《国家と大学》,东京,鹤书房,1943年3月。
26. 福岛正夫着,吉井苍生夫编,《福岛正夫着作集 第1卷 日本近代法史》,东京,劲草书房,1993年12月。
27. 矢内原忠雄,《帝国主义下の台湾》,台北,南天,1934年5月东京二刷,1997年12月台北三刷。
28. 国家学会编,《国家学会百年纪念国家と市民 第一卷
公法》,东京,有斐阁,1987年11月。
29. 奥平昌洪,《日本弁护士史》,东京,有斐阁,1914年。
30. 台湾新民报社编,《台湾人士监》,台北,台湾新民报社,昭和12年9月。
期刊论文(依日文字母序排列)
1. 吉屋野 素材,〈东京帝国国大学入学者に関する统计〉,《东京大学史纪要》,第2号,东京,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室,1979年3月,页110-123。
2. 広渡清吾、〈司法改革における法律家?総论〉、《法の科学》,第34号,2004年8月,页 104-112。
3. 三谷 博,〈明治後半期における东京帝国大学と社会移动—法科大学を中心とする出自o进学要因の分析(上)〉,《东京大学史纪要》,第1号,东京,东京大学百年史编集室, 1978年2月,页17-37。
4. 森山文昭、〈弁护士制度改革とあるべき弁护士の姿―弁护士モデル论を中心に〉、《法の科学》,第34号,2004年8月.页121-126。
5. 中村英郎,〈司法制度と日本の现代化〉,《比较法学》,第7卷第1号,2004年8月。
6. 中野実,〈帝国大学成立に関する一考察〉,《东京大学史纪要第十三号》,东京,东京大学史料の保存に関する委员会发行,1993年3月。
7. 饭考行、〈裁判官论の再考〉、《法の科学》,第34号,2004年8月.页113-120。
被引用文献
文章公开取用时,将寄通知信至您填写的信箱地址
购物车中已有多篇文章,请问是否要先清除,或一并加入购物车中购买 ?
地址:234台湾新北市永和区成功路一段80号18楼
中国大陆进口商: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
加入会员完全免费
申请成功后您便可使用
airitiLibrary
所提供的个人化服务!
管理我的最爱期刊清单
管理文章下载记录
管理经常查询的关键字
点数储值优惠
请输入经常使用的电子信箱方便记忆
限定为6-16个半型大小写英文字、数字及底线_为主的符号
再次输入密码
--请选择--
备用电子信箱
我已经了解并同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文翻译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