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国产动漫?这部国产动漫在中国为什么这么不日本出名的动漫?为什么这部国产动漫在中国大陆电视台只有金鹰卡

国产动漫赶不上日本动漫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动漫 = 动画 + 漫画。体制思想上的,制作技术上的种种云云。ps: 我一直yy,其实我们有能力做到日本动漫那种水平,只是如同互联网一样,做成类似的鸭梨太大,什么山寨呀,抄袭呀骂声太多了
在另一个问题()中回答过了,我的观点是:一、不是人才问题。二、不是一个问题。三、不仅仅是盗版问题,光说这个只是找借口。四、“动画即儿童文艺”与“母语嫌恶”的疏导问题。五、投资环境与审查机制问题。六、媒体协作问题。此外,在这边看到mathildajazz朋友认为“部分作品刻意模仿日本作品风格,丢弃了本国动漫的精华。早期的中国动漫中也有非常经典的作品,譬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聪明的阿凡提等。但后来的作品中就鲜有这样的典范出现”这也是赶不上日本动漫的问题之一,但这其实是很多投资人、制作人,甚至是创作者与观众、读者的另一个误区:众所周知,我们从整个世界的动漫行业来看,日本动漫虽在衰败,但仍在短时间内无法追及,这是因为什么呢?只从作画技术这一层面而言,日本的动漫产品的作画风格是多样的,观众、读者可以自然的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我们甚少听到日本的上层业者说“我们要做大和民族风味的产品”,而是告诉创作者们“你做出你自己的风味,我们来卖”——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感到日本动漫的类型是无穷无尽的。那么,既然日本人已经用这种方法成功了,就说明这种方法是具有其使用价值的,我们可以不用这种方式,但为什么我们偏偏要反其道而行、强迫自己的创作者们背离他们自己所喜欢的画风、所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而一定要让他们做出“统一风格的、中国风味的动漫”呢?其次,无法否认的是,中国的很多动漫爱好者——夸张的说,甚至是绝大部分动漫爱好者——都是受日本动漫的影响才喜爱上这一事物的,本土动漫市场的“可思考主体”的品味亦是更倾向于日本画风的,那么,既然市场喜爱,我们又为什么要强迫创作者们背离市场的趋向去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风味的动漫”呢?是因为某种莫名其妙的自尊心吗?最后,再进一步微缩来说,其实“日式动漫风格”这东西说白了只是“一个工具”,体现中国风味并不是非得要扔掉这个工具自己再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工具,而是利用这个舶来的、方便易用的工具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举个小例子,当你在一幅日式风格浓厚的画作中发现墙壁上出现“办证 158××××××××”的字样时,你还会认为这是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吗?我认为细节才是应该展现中国风味的地方,细节才是王道。
反对上面几个说缺乏人才的。实际上,国漫并不缺乏人才,而且就算按照统计学的角度,在一定比例下,国内的人才应该是比日本多的。但是,应该说,国漫难以振兴的原因是人才流失。一部好的漫画并不在所谓的画技,所谓三大民工漫,画技都算不上好,画风也不算华丽,所以漫画最重要的还是故事。国内漫画家故事好的有很多,但是受审查所限,作品很难出版。说到底,还是漫画文化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一部好漫画很难像日本那样获得动画化、游戏化和周边产品发行的机会。再加上盗版横行,漫画家生存很难,如果相同的精力,做别的可以获得更高回报,那么何必画漫画? 所以除了有特别热爱漫画的漫画家,以及少数商业化成功的,都转行了,或者用业余时间进行同人创作了。说到底,还是产业的问题。不过近几年有好转啦,但是载体主要是网络,动画化也是通过网络放送,跟日漫的形式还是不同的,而且赢利有限。
看了下大家分析的都是体制、产业环境的问题,我来说说其他方面,我觉得日本的动漫和中国的动漫最大的区别是动漫传达给人们的内涵。日本的动漫之所以被大家追捧,想必除了优美的画风,搞笑的语言以外,更多的是人物特点,人物的精神世界,最经典的《棋魂》塑造的进藤光、塔矢亮的围棋少年,奋发图强,永不认输但是又保持着正常年龄孩子的心理活动的形象,深深的影响着80甚至现在的90后,即便是到现在持续了n百集的《火影忍者》和《死神》也同样是被片中各个人物鲜活的精神世界所迷倒。这些人物无不传达着奋进、友爱、努力的精神,加上用心的音乐,整部动画都在煽动着看官的情绪。观看日本动漫的年龄层跨度很大,30几岁的人看日本动漫也不会觉得幼稚。曾经看过一篇帖子说,中国动画片的精髓是必须要有动物。。。不禁哑然失笑。纵观中国动画确实大部分都是以动物为人物主角的,因为他们的目的是给小孩子看的,不是给大人看的。老少咸宜的也有,《宝莲灯》啦,中国古典神话。国产动画的优秀作品很多都是少儿动画。其实国内现在有很多优秀的漫画家,客心啦,猫小乐啦。他们的作品不幼儿,但是如何把优秀的作品变为动画,不只需要用心的漫画家,还需要用心的动画制作,日本动漫的歌曲配乐都可以单张出大碟,他们对于歌曲的制作用心到极致,我们可不可以?除了手机中飘出的"喜羊羊,懒羊羊。。红太狼灰太狼“,能不能在某天飘出精美的国产动漫配乐?用心,人物才不空洞,内容才不匮乏,最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动漫不只是小孩子的东西!好的动漫可以激励好几代人!
看见大家总结得已经差不多了,补充几点:
首先不止是动漫,我想知道现在中国的文化产品有哪些是到达世界先进水平的?可能动漫、电影需要一定资金投入才能发展(但看看世界上那么多优秀的低成本作品就知道,其实这个也是借口),作为基础的文学有没有什么优秀作品?反正89之后,我只想到韩寒。
而文学作品较为优质的78-89年,同样也是电影、动画尚且有所建树的年代。可见动漫的低迷并不是例外,而是整个劣质文化环境影响的结果。
在自己没有优质文化的前提下,不可避免的会被强势文化所侵略,美日在这个年代就是强势文化,加上朝内盗版资源的方便流通,自然许多人接受了他们的文化模式。当我们变成文化的追随者而非原创者,在最初意识就定下了“追随”的心态,那么自然再难以超越。
我认为这是有很多原因的,动漫产业在日本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是相当成熟与发达的,所有能够TV化的作品大都是漫画作品深受好评且经过了考验的,是在读者的评选下择优而选的.
良性的竞争与自我提高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反观中国,有时候给人一种自己做不好就不让大家见到比我做得更好的的想法,从某部门颁布的种种限制令就可以看出.
上个月竟然还看到中央电视台吹嘘中国的动漫产业已经到达世界前列,技术多么的先进,连动物的毛发都看得清,但是我想这样总有一种欲盖弥彰的感觉,我们看动漫又不是为了看动物身上的毛发?那还不如去看动物世界,是不是?
本身我觉得我们在追求的重点与方法上出现了偏差,这是需要改正的.
技术只是锦上添花,人物角色的丰富与表达情感的细腻还有故事的新颖反而才是应当改进的地方吧.
反观日本,不仅有完整的动漫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观众层次的水平也很高.
举个例子,偶尔在经常上的日站上去查自己喜欢的一部作品,结果发现有一集的打分很低只有2点几,好奇去看评论,结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位网友说,"这一集都是在用纯语言来表达大量的情感,这样是不具备动画的美感的".
认真地从怎样做到最好出发来制作,认真地从怎样更好来观赏并提出意见,相互交流与改进,这样才能促进一个事物更好的发展.
制作不可以不听对象的声音,不学习不创新步改进一味的闭门造车是做不出好作品的.
但是我也想为中国动漫辩驳一下,中国并不是一直做不出好的作品.
我记得小时候看得动画片也都很好,邋遢大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葫芦兄弟,镜花源,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雪孩子等等,过了这么久我都依然记得,且儿时并不觉得他们比花仙子,一休哥逊色.
尤其是小蝌蚪找妈妈也是获过国际大奖的水墨动画,这我相信是只有中国做得出的动画.
但是自从自己慢慢长大就渐渐很少去看国产动画,一是觉得只有真善美的世界稍显幼稚,二也是觉得有些动画越做越差反而不如以前了.
不得不承认,在日本,动漫的观众群并不止定义在小孩子,它也把握成人世界的种种,有时让你觉得很真实但是却有充满不可思议的希望与力量,这是美丽的真实,这也是两方有差距的地方.
真的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做出好的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追捧的作品,不止是学习作品的创作,我想学习别人的方法正视自己的不足才是真正开始改进的起点.
作为曾经的一名动画专业的学生,我来说说吧:
①市场化问题。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动画就在世界动画之林中扮演的很重要的角色,其代表作品就是《大闹天宫》(万氏兄弟作品),当时国际上就有“中国动画学派”之名,其动画画风活泼,生动有趣。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动画逐渐趋于儿童说教性(基本可以以《黑猫警长》之后的动画片为界),市场化程度很低,导致了一大批中国动画大师为了生计,大量流失到香港、台湾等地从事欧美外包动画工作。
②体制问题。上面的朋友说了很多了,我这简单点:就是政府把动画当成了儿童的玩具来看,而不是一个产业来对待。
③中国并不缺乏动画人才。大学时候,班上有很多画的很不错的同学的。
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也渐渐重视起动画产业来了,包括近些年来大学中风起云涌的动画专业(甚至理工类院校也开动画专业),在各地兴建大型动漫基地(如青岛,杭州,大连等地),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意识到,任何产业链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大学动画专业老师水平普遍不高,风险投资商对动画产业普遍不感冒(就我所知,现在出名的投资商好像就熊晓鸽在投资动画产业),动画外包项目国人大都从事的是低端职位等等问题,都是令人头大的问题。
不过,我们也应该欣喜的看到,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近些年来还是诞生了一些优质动画的,比如《小兵张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出品)《宝莲灯》《秦时明月》(共三部)等作品都是很不错的作品,其中尤其以《喜洋洋与灰太狼》的运营最为成功,可谓成功复制了迪斯尼动画的商业模式。
ps: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已经身不在这个行业,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各位可尽情拍砖。
个人认为,也有中国动漫作品能超越外国的。不过“哪个好,哪个不好”比较见仁见智,外国的也不一定都好,中国的也不一定都不好。为什么说“赶不上”,我认为还是不同方面讨论。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或者反过来)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有几个方面确实还赶不上:商业方向:周边产品市场还不发达,或者周边产品挺多然而有价无市卖不出去。挣不到钱,制作者的热情自然会降低,然后做出来的不再是“充满爱与热情”的作品,形成恶性循环(卖不出去→挣不到钱→热情降低→作品水平降低→受众不买账→挣不到钱)。试问,连制作者自己都喜欢不上的作品,怎么去打动观众并使其愿意花钱买买买?当然,也有部分作品是由于受众的购买力并不强,所以挣钱少,比如低龄向作品受众(十三岁以下儿童)的购买力并比不上少年向作品受众(十三岁以上的)(据我观察,近年来中学生的购买力增长较快。假如能多做些面向少年的作品,应该可以打开市场)受众方向:引用一句著名台词,“谜底总是人类”。一直以来国内动漫多得是以非人类为主角、面向低龄儿童的,给整个社会都造成了一种刻板的印象“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在此影响下,更多的动漫工作者随波逐流,就去制作面向儿童的动漫作品,反过来催动了整个市场上充斥的大部分是“给小孩子看的”作品,形成了恶性循环(传统面向低龄→做出更多低龄向作品→社会刻板印象→做出更多低龄向作品)从而无法提高内容的智商也有一些赶得上的:全年龄向:二十多年前的《大闹天宫》,十多年前的《宝莲灯》《西游记》《哪吒传奇》。从人物动作流畅度和背景音乐来说都可以算是精品,比如《大闹天宫》干脆就用了京剧里的配乐,《宝莲灯》由刘欢、李玟、张信哲演唱了主题曲。然而,由于情节是源自古代神话,所以情节方面没啥好赞的。商业方向并没有发现什么发展,大概只有《宝莲灯》出过CD,《西游记》的钥匙扣还是和某品牌旅游鞋合作了买鞋附赠的青少年向:近几年的《秦时明月》《画江湖之不良人》《纳米核心》《端脑》《尸兄》从人物动作流畅度来说稍欠缺,然而正在越来越好。音乐和情节方面具有较高的原创性《秦时明月》《纳米核心》的官方运营情况较好,比如发售一些人物的模型、概念饰品等周边产品。商业方向已经找到了适用于其本身的运行方式
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有胆略的领导者。
动漫是创新最前沿的产业之一,这个行业里我见过很多有智慧的、有手段的、有技术的、有才华的,唯独没有见到过真正有胆略的领导者。成就迪斯尼那样的企业,需要迪斯尼兄弟超越时代的胆略;成就吉卜力,需要宫崎骏和铃木敏夫那样把控文化脉搏的胆略;成就大闹天宫,也需要万氏兄弟的胆略。
当然,如今中国动漫圈子胆大妄为的人还是不少的,做出多雷的事情都有可能,而且他们的行为越来越证明这件事是没有底限的……只不过,这些都是有胆而无略。其他一些正在做着看起来靠谱项目的人,则大部分是选择了明智的做事方式,而放弃了挑战任何未来可能性的勇气。
我想说的是,搞动漫需要一种艺术家的精神,不要上来就把自己放在主流位置或者商人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而是应该努力去洞察和前瞻这个行业未来50年、100年的希望和可能性,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思考结论,才可能坚持做出一番有意义的事业。
没看过别的刚看了一个《中国惊奇先生》大电影版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私货太多有私货也不是什么大事,关键是私货不是这么抖的一个很不错的题材,但难成大器可能跟国产电影一样吧谁想成器啊!
很简单-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动漫都是给小孩子们看的-而大人们通常都会认为动漫是非常幼稚的,而在日本动漫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由动漫衍生的一系列产品养活了日本许多的人,在日本的电视台中晚上的黄金时间大部分都是播放动漫的而在中国却是各种电视剧。
中国的政策确实是有扶植动漫产业的政策可是在一部分主导中国动漫的人看来这只是能够帮助他们敛财的,态度上就已经不够正确了,还指望能做出好动漫。
再拿中国最新出的动漫《魁拔》来说在电影院的放映时间是在深夜,会有什么人去看,所以那个动漫工作室在整个中国才收入了几百万,本金都没有收回多少。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动漫产业的确在发展但是距离日本很远,要想中国动漫真正的成功必须在态度与认识改变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国产动漫的六大困局?你看到的都是表象_虎嗅网-爱微帮
&& &&& 国产动漫的六大困局?你看到的都是表象
虎嗅注:这是动漫人江杰先生投来的系列稿件《国产动漫,您哪儿错了?》的中、下篇(上篇在此)。主要从审查制度、创作人、电视台、补贴衍生品以及盗版等六大方面来论述国产动漫的纠结现状。这些国产动漫尴尬现状的表面原因,是作者剖析的主要对象。下一篇文章中提出解决思路,欢迎各位持续关注。谁当背上“国产动漫效率低下”的黑锅?“审查制度”、“创作人”、“电视台”、“产业补贴”、“动漫衍生品”抑或“盗版”,国产动漫孰之殇?一问审查制度——窝囊的出头鸟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动漫作品的观众应是全年龄段的,作品既可以给小朋友看,也可以给成人看。而目前中国的影视“审查制度”,将动画作品的审查标准一刀切到只适合小朋友观看。这点让诸多动漫创作人心有不爽,心理嘀咕:给我带个拷,我还怎么创作?我明明是做成人观看的动漫,结果最后不得不改得很幼稚,观众还会骂我脑残……“审查制度”是否当背国产动漫效率低下的黑锅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先得了解国产影视(动漫)审查制度。在审查制度中被拉黑的话题主要有十几类,笔者简单概括成:违法、反动、危害国家安全、涉民族问题、涉宗教问题、扰乱社会秩序、黄赌毒、人身攻击、反道德、侵害未成年人、反历史文明、贬损公安司法、恐怖、毁三观、虐动物毁环境、过分宣扬陋习等。可以看到,黑名单本身没什么问题,也在所有人的预期之中。审查制度被诟病最多的倒不是黑名单本身,而是审查尺度波动太大。腾讯娱乐记者宋小卡曾写过一篇《电影审查忽紧忽松,标准不清好难懂》的文章。文中举了很多不合理的例子,诸如:宁浩的《无人区》一审四年,贾樟柯的《天注定》先过审再遭禁,昆丁的《被解救的姜戈》上映期间还被叫停,李安的《色戒》上映后还是被禁。《西游降魔篇》上演极度视觉暴力也过审,《我想和你好好的》狂飙脏话没人管,《泰坦尼克号》露不露点看心情,《悲惨世界》描写暴动蒙混过关……以上例子可见审查尺度的波动之大,这样的波动带给创作人的,其实是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诸多影视动漫界人士都曾吃过这样的暗亏,一旦逮到机会,就会出来出个口快,吐槽“审查制度”是作品的最大杀手。无法否认,中国“审查制度”尺度问题确实客观存在,而对于把动画内容一刀切到只适合小朋友观看,也确实会限制部分动画创意的发挥,甚至会让很多喜欢看动画的成人颇有微词。但如果观众们给可怜的中国影视审查制度套上“扼杀国产动漫”、“使得行业效率低下”的罪名,更有甚者得出“中国动画因此无法诞生优质作品”的结论,那可就是莫须有的罪名了。来看看我们一直在追捧的美国动画吧,《玩具总动员》、《狮子王》、《冰河世纪》、《疯狂原始人》,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在美国被定义为G级(即大众级,不涉及宗教、政治、黄赌毒)。小朋友喜欢看,成人也都很喜欢看。为什么美国人可以创作出纯天然无公害,既适合孩子观看,又可以深深打动我们这些成年人的作品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优质的、老少咸宜的作品是不受制度约束的。然而,即便在制度约束下,好作品仍有诞生的空间,笔者再举一个美国漫画的例子。相信,现在的中国观众对超人、蝙蝠侠、钢铁侠、蜘蛛侠和绿巨人这些美国超级英雄的名字已经不陌生了。再专业一点的观众也许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哪些英雄属于DC(被华纳兄弟收购)的正义联盟,哪些英雄属于Marvel(被迪士尼收购)的复仇者联盟。但笔者曾经被问及过一个更专业的问题,为什么美国漫画中出了那么多超级英雄,而其他题材寥寥无几?就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卷轴看看。1940年,正值美国漫画的黄金年代,不过美国公众对漫画内容“重口”的批评与日俱增。直至1954年,被誉为连环漫画克星的弗雷德里克·沃瑟姆的新书《纯真的诱惑》发表,重重批评了美国漫画这一现象,继而引发美国反连环漫画运动及美国国会关于漫画的听证会。从此,美国漫画杂志协会诞生,美国漫画出版法典生效,美国漫画进入实质上的“审查时代”。其清规戒律使得恐怖、警匪漫画几乎销声灭迹,牛仔漫画也大为收敛,枪战场面明显减少,甚至搞笑的成分也缩手缩脚。许多出版社因此关闭,许多漫画家也因为经济缘故另谋高就。理论上,在这样严苛的审查制度下,美国不应再诞生优秀的漫画作品。但机灵的美国漫画家们居然找到了一个符合美国国情又无懈可击的题材——超级英雄,并将其发扬光大,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心灰意冷者眼中的镣铐只能是一副碍手碍脚的障碍,但真正的舞者,绝对有能力并且敢于把那一副副沉重的镣铐,幻化成自己艺术创作的武器,创作出流传百年的经典。因此,对于中国影视审查制度太过看不惯的人们,笔者不得不试问,审查制度该为中国动漫的效率低下负全责吗?二问创作人——哑巴吃到黄连看来,创作人似乎是出了点问题吧。那么创作人才是国产动漫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吗?最近,因为动漫创作人集体开始对“审查制度”发声,很多人才慢慢开始注意到这样一群人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他们是集体失语的。沉默的人是最容易被误会的,他们也不例外。在中国强烈的精英思维面前——作品的不好就是作者的不好。因此,笔者常听到两种的批评声和一种幻想声:第一种批评是,国人创作的作品在本土不卖座;第二种批评是,国人的创意能力和技术能力太差;最后一种幻想是,找老外来帮帮我们吧,他们能救国产动漫。这三种声音都不免以偏概全。行业整体的效率低下,并不代表整个行业中没有优秀的创作人和作品,更不代表老外就能救中国。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就如同康有为主张由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来主持清朝末年改革一样不切实际。笔者这就列举一些行业事实来为创作人翻这个案。首先,无论国产动画还是国产漫画在中国都是能卖座的。今天的漫画战场上,国产作品《尸兄》仍在和超人气日产作品《火影忍者》胶着竞争着第一的名分,难分伯仲。在动画榜单上,《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以1.65亿的票房居首位。对比中国近十几年来引进的近50部海外动画电影,能超过这个成绩的仅仅是《功夫熊猫》系列、《冰河世纪4》、《疯狂原始人》、《马达加斯加3》、《怪物大学》,《喜羊羊》的这个成绩并不难看。因此,国人作品在本土不卖座的说法是缺乏市场依据的。其次,国人创意能力和技术能力和美、日的差距客观存在,但中国观众对自家国产动漫实力的判断远远低于国产动漫的真实能力。打个比方,如说国产动漫落后世界先进国家10年,那么中国观众心中的国产动漫一定是落后了先进国家20年。这样的误解也普遍存在于笔者身边非业内的朋友。事实上,中国人的技术和创意能力并不差。根据笔者在商务社交网络Linkedin上的统计,在美国三大顶级动画工作室中,中国人占了约5%,而据笔者在北美工作的一位朋友目测,如果算上所有华人和不会说汉语的ABC,人数比例接近10%,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可观。精英阶层中,在好莱坞动画圈成名的导演和编剧,都有华人的身影。据说,他们走在香港、台湾街头的时候,回头率丝毫低于刘德华。再看看国内大陆地区的动画公司,2012年有两家公司参与了有史以来最贵的超A类(质量)动画剧集《驯龙高手》的制作,如果加上台湾地区的话,中国参与公司一共是四家,这是国产动漫实力的体现。除此以外,近些年来,能参与到国际B级(质量)剧集ODM和OEM开发的公司和团队数不胜数。只是因为海外公司最终没有在作品上打上他们的名字,而使得这些公司始终无法被国人知晓。最后,那些被国人奉为神明的海外救星们,其实来过中国。可惜的是,他们曾经带来的是“过亿成本换百万票房”的教训。与此同时,很多国内企业仍然有意愿与他们合作,只是救星们的要价实在是高,国内企业囊中羞涩的情况下,只能答应救星们兼职合作而非全职,每周一两次的远程会议成了合作沟通的常态。这样的合作又能带来什么真正的力量呢?可见,国内观众对动漫创作人的误解非常之深。曾几何时,业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创作人是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这正是国产动漫创作人的真实心境。他们有才华,他们有抱负,他们吃苦受累,但每一次受到的打击和观众的吐槽令他们觉得异常气闷。毕竟,今天,渠道控制着动漫作品的生杀大权,电视上放什么作品,创作人说了不算。因此,对于国产动漫创作人能力有诸多质疑的观众,笔者不得不试问,创作人该为中国动漫的效率低下负全责吗?三问电视台——别跟市场过不去在中国,直接面对观众的动漫媒体渠道被认为是权力的象征,很多创作人对它是又爱又恨。这其中,卡通频道在渠道所扮演的角色又是重中之重,为什么呢?第一,中国六大上星卡通频道——央视少儿、北京卡酷少儿、上海炫动、江苏优漫、湖南金鹰、广东嘉佳,几乎垄断了动画剧集的所有收视率,动画能上“六大”就意味着超高的曝光率;第二,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对于动画上六大播出是有额度不一的补贴的,费用在每分钟600 ~3000元不等;第三,众多动漫衍生品开发商的目光牢牢盯着“六大”上的动画。特别突出的是,中央级动画频道以4%的播出比重获得全国39%的收视比重,所以更有甚者只盯央视少儿一家。不上央视的动漫作品就很难获得动漫衍生品开发商的亲睐。这样听来,创作人受制于动漫频道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么霸道的动漫频道该背国产动漫效率低下的黑锅吗?这也未必。因为卡通频道不是不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自己太霸道,把好的作品吓跑了,也是玩不下去的。可惜的是,整个市场的供需极不平衡。根据广电总局调研,2012年节目播出总量117193分钟,但是当年生产出来的动画片总时长近26万分钟。即使不考虑重复播放的情况,播出率也只有45%。这意味着一半的动画片做出来以后根本播出不了。因此,创作人从未体验过座上宾的待遇。尽管市场供需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动画卖不出好价钱,但另一个重要因素才是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万恶的收视率。2012年,六大少儿频道的平均收视率在0.7%,六大中收视率最高的央视少儿在所有卫视中排名第11位,最低的江苏优漫在所有卫视中排名仅第46位。这直接导致了各大卡通频道的广告价值落后相应地区卫视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情况来自上海炫动卡通。晚八点黄金时段里,炫动卡通的15秒广告价格是9000元,而对应地区的东方卫视的15秒广告价格是78000元,差了将近8倍,其他卡通频道的“收入困境”可见一斑。通常情况下,那些非上星的卡通频道,一年广告营收很难过亿,但即使一亿的营收全部用于购买动画片播映权,还是会感觉捉襟见肘。根据广电总局调研,全国38家卡通频道年均用于动画片采购的经费总值不足5000万元。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话,5000万差不多可以采购1万分钟的动画,但作为一个动画频道,每年至少需要3万分钟的动画才够全年滚动播放。剩下2万分钟的钱从何而来呢。想来想去,只能让动漫企业倒贴了,反正动画上自己的渠道播出,政府会给企业补贴的。万般无奈下,动画企业倒贴卡通频道播出的怪现象就出现。这个怪现象的背后,其实并不是电视台的黑心,而是电视台的无奈!因此,对于电视台霸道有所不满的从业者,笔者不得不试问,电视台该为中国动漫的效率低下负全责吗?文章较长未尽列,查看原文可见
点击展开全文
发送184897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发送暗号184897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较出名的国产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