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选毕肖普为什么自称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谷立立  日本文化向来崇尚“孤独”,主流价值观也将此奉为圭臬。反映在文学上,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私小说”。作家们放弃了对社会阴暗面的追索,转而从小处入手,深深挖掘个人、家庭的隐痛,以细腻的文笔再现之,以柔情的态度抚慰之,终于开拓出一种别样的文学格局。这样看来,村上春树无疑是最日本的。一直以来,他的写作皆停留在“细小的大头针尖层面上”,青春的孤独、感情的创伤、人际的疏离是其小说永远不变的内核,哪怕是到了年过六旬的今天。  新作《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写了七个独立的短篇,但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个彼此呼应的整体。村上从不同语境、不同侧面,以不同文体的各种变形,书写了不同形式的孤独。《驾驶我的车》一开篇是老年,《昨天》《恋爱的萨姆沙》回归青春模式,其余诸篇如《独立器官》《木野》《山鲁佐德》则写尽了成年单身男人的心声。压题的一篇《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在对往事的追忆中为全书画下句号。如此循环往复,从老年渐次过渡到中年、青年,又再次回到老年。每一次反复,孤独就加深了一层,仿佛散落一地的碎片,几经周折终于拼凑出一个孤独男人的模样。  小说标题来自海明威的同名集子,然而细读起来却大有不同。海明威以一系列饱受战争创伤因而无法享受正常人生的男人为主题,抒写了他的硬汉哲学,即“生活总会让人遍体鳞伤,但是总有人能在受伤处更加坚强”。他太强悍,与其说“没有”女人,更不如说是下意识地“拒绝”、“排斥”女人。相形之下,村上则温柔得多,他笔下诸君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也“不敢”拥有女人。一开始,男人们身边都曾出现过女性曼妙的身姿,只是过着过着,这日子就走了调、变了味。出于某种无法言说的原因,女人以决绝的方式(自杀、疾病、出轨、离婚)抛开了熟悉的家庭生活,“静悄悄地从这个现实世界中退出了”,只剩下软弱的男人一边疲于应付周遭的现实,一边独自面对空荡荡的家,既无心(也无力)与生活较劲,更不具备追索真相、寻回爱人的勇气,唯一能做的是郁郁寡欢、借酒浇愁。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记录了一些生理上日渐衰老、心理上无法长大的男人。很多时候,他们留恋失去(或即将失去)的女人,因为,此时的女性恰恰充当了孤岛与大陆之间的桥梁:她是救命稻草,将其从“暗黑的幽邃之处”拔离而出。《山鲁佐德》一篇,处于幽禁状态的男主人公羽原,仿佛生活在陆上的孤岛之中。他很享受与神秘女郎“山鲁佐德”的秘密约会,但却时时恐惧,如果有一天她不再登门,又有谁能将他从这一片死寂的孤独中解救而出。《驾驶我的车》里,年近六旬的话剧演员家福在妻子死后,竟诡异地与情敌成了挚友。交往中,两个老男人一边喝酒一边感叹“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  然而,女性角色过于频繁地消失又使这种沟通难以为继。这样的她很危险,好比器官移植,就算配型成功,也不排除意外的风险。如果一不小心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无异于将身处局内的当事人直接逼入绝境。《独立器官》一篇就是明证。整容医生渡会从未尝过婚姻的滋味,年过半百仍然孤身一人。这样的日子继续下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可不巧的是,生活偏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这位“从不努力迷恋上谁”的“铁杆独身主义者”、女性顾客眼中的优质男,因为不幸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女人,反而丢了卿卿性命。  “人生真是奇妙。有时自己觉得璀璨夺目、无与伦比的东西,甚至不惜抛弃自己的一切也要得到的东西,过一段时间或者稍微换个角度再看一下,便觉得它们完全失去了光彩。”在村上看来,这样的孤独归根结底是个人的,既不违背世俗常情,也没有和人情世故拧着干,凡此种种都只是“极为常见的人生镜头”。因此,他无意以道德准绳来约束之,既不解剖,也不批评,反倒是一如既往地表示出同情和宽容。试想,在一个男人的一生中,倘若身边缺少了可心的红颜知己,就算得到了事业、财富、名誉、地位,也会是多么扫兴的事。更何况他们充其量只是一些事事受制于人的小人物,哪里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在致密友罗伯特?洛威尔的信中这样写道:“你为我写墓志铭时,一定要说,这儿躺着世界上最孤独的人。”这句话放在《没有女人的男人们》的语境里显然很贴切。村上没有给笔下诸君一个明确的结局,他们的过去和现在都被尽数放置于日光之下,唯独未来只字不提。显然,这是一群没有未来的男人。因为一旦被孤独盯上,与之纠缠不清且又丧失了寻找幸福的可能,那么,所谓的未来只能是现在的无限延续。倘若非要给他们许一个明白无误的未来,则无异于为这些本已灰暗的人生盖上棺、钉下钉、树个碑,再奉上一段总结陈词:“这里躺着一个孤独的男人,他活过、爱过、伤心过,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书 名:唯有孤独恒常如新作 者:伊丽莎白?毕肖普
本书简介:伊丽莎白?毕肖普,诗人中的诗人,被认为是“狄金森后,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自称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收录了毕肖普最为经典的诗歌,包括《失眠》《一种艺术》《旅行的问题》《致纽约》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选译于Farrar,StrausandGiroux出版社为纪念毕肖普诞辰100周年出版的两卷本《毕肖普诗歌散文全集》之《诗歌卷》,被《波士顿邮报》评为年度最佳诗集,也是迄今最权威的毕肖普诗歌选本。  毕肖普的写作技艺精湛、形式完美,从专业角度看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毕肖普的诗作清新、澄澈,可作为精致的艺术品玩赏。――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Bishop)  继艾米莉?狄金森之后美国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  1911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童年时,父亲去世,母亲进了精神病院,辗转被外祖父及叔伯抚养长大。奇特而悲伤的成长经历,让她的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不仅曾在美国各地定居,还去过法国、墨西哥、巴西等地,直至晚年才应哈佛大学之邀,回美国任教。  1946年发表诗集《北与南》,一举成名。生前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发表的诗作不多,但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重要的奖项,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书评奖等。1969年出版《诗全集》,奠定其杰出诗人的地位。1979年逝世,享年68岁。  目录:  辑一|寒春  致纽约  失眠  寒春  两千多幅插图和一套完整的索引  海湾  夏梦  在渔屋  香波  从国会图书馆看国会大厦  浪子  瓦里克街  争论  致玛丽安?摩尔小姐的邀请函辑一|寒春  致纽约  失眠  寒春  两千多幅插图和一套完整的索引  海湾  夏梦  在渔屋  香波  从国会图书馆看国会大厦  浪子  瓦里克街  争论  致玛丽安?摩尔小姐的邀请函  辑二|旅行的问题  巴西  抵达圣图斯  旅行的问题  占屋者的孩子  雷暴  雨季之歌  巴西,日  犰狳  第十二日;或各遂所愿  别处  六节诗  风度  加油站  星期天,凌晨四点  矶鹬  特洛普日志选段  新斯科舍的第一场死  访问圣伊丽莎白医院  辑三|星辰是唯一的游乐船  雨季;亚热带  吊死耗子  他们忘却了一些梦  歌谣  被发现者  在窗下:黑金城  去糕饼店  辑四|地理学III  第六课  第十课  五台阶之上  一种艺术  麋鹿  在候诊室  克鲁索在英格兰  夜城  三月末  物体与幽灵  辑五|我们钟爱的岛上鲜花盛开  北海芬  粉红狗  十四行诗  辑六|北与南  地图  小练习  早餐奇迹  睡在天花板上  卡萨比昂卡  想象的冰山  韦尔弗利特涉水  空气越冷  夜间空气  铁路  夏洛特绅士  硕大糟糕的画  从乡村到城市  人蛾  爱情躺卧入眠  巴黎,早晨七点  奥尔良码头  不信者  纪念碑  冬日马戏团  耶罗尼莫的房子  野草  海景  站着入眠  鱼  首语重复  库切  辑七|落下的阴影,攀爬的光  洪水  和你说句话  山峦  换帽子  三首给眼睛的商籁  责备  智慧  北风―基韦斯特  致谢纸条  辑八|埃德加?爱伦?坡与自动点唱机  文本说明  我们前往街角的暗穴……  为了以石灰写在镜子上  给A.B.  一起醒来多么美妙……  埃德加?爱伦?坡与自动点唱机  我做了噩梦……  那些那么爱我的娃娃去了哪里……  猫头鹰的旅程  短暂缓慢的一生  基顿  亲爱的,我的指南针……  含羞草之死  朦胧诗(朦胧的情诗)  早餐之歌  给祖父  毕肖普的写作技艺精湛、形式完美,从专业角度看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毕肖普的诗作清新、澄澈,可作为精致的艺术品玩赏。――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毕肖普立足于美国诗歌的传统……这个传统不以夸张的修辞,而以文以载道的立场著称。――哈德罗?布鲁姆(美国文学评论家,《西方正典》作者)  就艺术而论,在20世纪女诗人中,作品的复杂性、清晰度和准确性能与男诗人中的庞德比肩的,非毕肖普莫属。――廖伟棠(诗人)  这本书里所有这些令人推崇的、美妙的作品,都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让人挚爱,从不曾让人厌倦。  ――《华盛顿邮报》毕肖普的写作技艺精湛、形式完美,从专业角度看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毕肖普的诗作清新、澄澈,可作为精致的艺术品玩赏。――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毕肖普立足于美国诗歌的传统……这个传统不以夸张的修辞,而以文以载道的立场著称。――哈德罗?布鲁姆(美国文学评论家,《西方正典》作者)  就艺术而论,在20世纪女诗人中,作品的复杂性、清晰度和准确性能与男诗人中的庞德比肩的,非毕肖普莫属。――廖伟棠(诗人)  这本书里所有这些令人推崇的、美妙的作品,都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让人挚爱,从不曾让人厌倦。  ――《华盛顿邮报》  这本诗集里,至少有三十或四十首诗,可以媲美任何优秀的战后英语作品。  ――《星期天时报》  毕肖普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更是伟大的诗人。她的诗是对日常生活的奇妙观照,让我们能以一种陌生、新奇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事物。  ――《新周刊》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最闪亮的当代文学巨星。――《纽约书评》  《失眠》  月亮从妆台镜子中  望出一百万英里  (或许也带着骄傲,望着自己  但她从未,从未露出微笑)  至远远超越睡眠的地方,或者  她大概是个白昼睡眠者。  被宇宙抛弃了,  她会叫宇宙去见鬼,  她会找到一湾水,  或一面镜子,在上面居住。  所以把烦恼裹进蛛网吧  抛入水井深处  进入那个倒转的世界  那里,左边永远是右边,  影子其实是实体,  那里我们整夜醒着,  那里天国清浅就如  此刻海洋深邃,而你爱我。  《致玛丽安?摩尔小姐的邀请函》  从布鲁克林,掠过布鲁克林大桥,在这晴朗早晨,  请飞过来。  在一片火焰般苍白的化学试剂云朵中  请飞过来,  进入上千只小蓝鼓急遽的翻滚  下降自鲭鱼蓝的天空  越过海湾那微光灼烁的水波看台,  请飞过来。  汽笛、三角旗和烟雾正吹响。船只  友善地打出数不尽的旗语  旗帜飞升,降落,鸟儿般布满了港湾。  请进吧:两条河,优雅地负荷着  无数玲珑晶莹的果冻  在拖着银链子的雕花玻璃糕盘中。  这飞行多安全;天气已全然安排。  在这晴朗早晨,波涛在诗行中奔涌。  请飞过来。  来吧,每只黑鞋都伸着尖尖的脚趾  拖出一道海蓝宝石的高光,  裹着满是蝶翼和妙语的黑斗篷,  天知道有多少天使  骑在你宽阔的黑帽沿上,  请飞过来。  带上一只听不见的音乐算盘,  皱着略爱挑剔的眉头,系着蓝丝带,  请飞过来。  事实和摩天楼在潮汐中波光粼粼,曼哈顿  在这晴朗早晨已被道德湮没  所以请飞过来。  跨上穹宇,以天然的英雄气魄,  凌驾于车祸之上,凌驾于恶毒的电影、  出租车以及逃逸的不公之上,  而号角在你曼妙的耳中回响  它们同时还聆听一种  缱绻的、尚未发明的乐音,适合麝香鹿,  请飞过来。  庄肃的博物馆将为你  彬彬有礼如雄花亭鸟,  可亲的狮子们将为你  躺卧等在公共图书馆的台阶,  渴望起身,追随你穿过一扇扇门  向上进入阅览室,  请飞过来。  我们可以坐下啜泣,我们可以去购物,  或者玩一个始终弄错  一组珠玑词汇的游戏,  或者我们可以勇敢地表达痛惜,但请  请飞过来。  否定句结构的朝代  在你四周晦暗并死去,带上它们,  一种语法骤然旋转又闪光  如一群翱翔的矶鹬,带上它,  请飞过来。  来吧,如白鲭鱼天空中的一道光  来吧,如白日彗星  带着一长串并不云遮雾绕的词句,  从布鲁克林,掠过布鲁克林大桥,在这晴朗早晨,  请飞过来。  《一种艺术》  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  如此多的事物似乎都  有意消失,因此失去它们并非灾祸。  每天都失去一样东西。接受失去  房门钥匙的慌张,接受蹉跎而逝的光阴。  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  于是练习失去得更快,更多:  地方、姓名,以及你计划去旅行的  目的地。失去这些不会带来灾祸。  我丢失了母亲的手表。看!我的三座  爱屋中的最后一座、倒数第二座不见了。  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  我失去两座城,可爱的城。还有更大的  我拥有的某些领地、两条河、一片大洲。  我想念它们,但那并非灾祸。  ―即使失去你(戏谑的嗓音,我爱的  一种姿势)我不会撒谎。显然  失去的艺术不算太难掌握  即使那看起来(写下来!)像一场灾祸。  (亿知网电子书:www.yizw.net)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的作者是伊丽莎白?毕肖普,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图书,由亿知电子书下载站整理成电子书提供免费下载,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由TXT、PDF、JAR、UMD、EPUB等多种格式供您下载。TXT格式下载:TXT格式可以在电脑、手机、Ipad、平板电脑、mp3、mp4等各种载体上阅读,是常见的阅读格式,所以若未有特别说明,您免费下载的将是格式。PDF格式:由于社科、文化、教育等类电子书包含图表等,TXT格式无法写入图表,所以本站提供的很多这类图书为PDF格式,下载后您的电脑或阅读器需安装有PDF阅读软件。“全世界最孤独”的伊丽莎白·毕肖普_时代头条
“全世界最孤独”的伊丽莎白·毕肖普
美国20世纪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曾在信中对她的终身好友、自白派诗人罗伯特·洛威尔说:“你为我写墓志铭时,一定要说这里躺着全世界最孤独的人。”这位享有“艾米莉·狄金森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美誉的孤独患者,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近日,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选集中译本由浦睿文化出版,名为《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收录了她最为经典的诗歌作品。“悲伤的朋友,你不能再改”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人生始终与孤独同行。1911年,她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未满周岁时父亲亡故,5岁时精神失常的母亲在一次彻底崩溃后被送入精神病疗养院,一生再未相见。此后,毕肖普与外祖父一起生活,不久,她的祖父决定将她带回出生地伍斯特,打乱了她短暂的平静生活。在那个富裕的家庭里,毕肖普只感到亲情的匮乏,她在回忆性文字中写道,当时“我感觉自己正在老去,迈向死亡。我孤独而无聊地伴随着祖母、沉默的祖父、孤单的晚餐……晚上,我躺着,把手电筒打开、关闭、再打开,然后哭泣”。1918年,毕肖普母亲的妹妹莫德姨妈将被不安折磨得多病缠身、虚弱至极的毕肖普带到了南波士顿,这让她的状况有所好转。在喜爱文学的莫德姨妈影响下,毕肖普开始写诗。读完高中后,毕肖普进入瓦萨学院学习了四年,期间在纽约认识了比她年长24岁的诗人玛丽安·穆尔,并在其鼓励下决定把诗歌作为志业。在纽约生活的一年里,毕肖普首次写下了成熟的诗歌,包括《地图》和《人蛾》,也为她瓦萨学院的同学、同性恋人露易丝·克莱恩创作了名篇《致纽约》。1946年,在遭到数家出版社拒绝之后,毕肖普的首部诗集,包含地理风光、人与大自然的联系、对知识和观念的质疑等她的诗歌诸多核心主题的《北与南》终于出版。第二年的一场晚会上,毕肖普结识了与她毕生相伴的挚友、当时已获得普利策奖的罗伯特·洛威尔。与洛威尔的学生西尔维娅·普拉斯和丈夫特德·休斯不同,同样是诗人的毕肖普与洛威尔从未成为情人关系,这也许正是他们的幸运。两人沉湎于艺术上的交流分享,在诗歌领域彼此扶持前行,他们的交往与通信如同现实人生的庇护所,这份珍贵的友情持续一生。毕肖普向洛威尔倾诉内心深处从未消失的孤独感,但并未轮到洛威尔为毕肖普写下墓志铭,他就先一步去世了。毕肖普为纪念他写下感人的诗作《北海芬》:“……现在你——你已/永远离开。你不能再次打乱或重新安排/你的诗篇。(鸟雀们却可以重谱它们的歌。)/词语不会再变。悲伤的朋友,你不能再改。”“在我生命中第一次感觉无比幸福”《北与南》确立了毕肖普在美国诗坛的地位,书名也标示了她生活辗转流徙的坐标。1951年,毕肖普在前往南美的旅途中,一个导致严重过敏的腰果令她命定般滞留在巴西,并深深爱上出生在里约热内卢政要家庭的建筑师罗塔·德·索雷思,并在这里生活了近18年。罗塔·德·索雷思是陪伴毕肖普最久的恋人,毕肖普和她相爱后曾在给洛威尔的信中写道:“在我生命中第一次感觉无比幸福。”巴西也就此成为她之后许多诗歌的创作背景。1955年,毕肖普的第二部诗集《寒春》出版;1956年,她获得了普利策奖;1965年,她出版了献给罗塔的诗集《旅行的问题》。在一首写给罗塔的诗《香波》中,毕肖普写道:“你黑发里那些流星/排着璀璨的阵列/在哪里成群结队,/ 这般笔直,这般迅捷?/ ——来吧,让我就在这个大锡盆里为你洗头/ 锤击发丝,令它闪亮如月。”在巴西导演布鲁诺·巴列托根据两人的爱情故事拍摄的电影《月光诗篇》中,除了喝醉酒其他时候都显得羞涩静默的毕肖普,只有在睡着的恋人身旁才会坦然地说出“我爱你”,她低声吟诵写给爱人的诗:“亲昵,亲昵/恋人们整夜黏在一起/在睡梦中,她们一起翻身/亲昵得像一本书里的两页纸/黑暗中阅读彼此……”快乐时光并未永远停驻。1960年代中期,罗塔参与里约的政治和公园建设项目无暇顾及毕肖普的诸多感受,当地政治局势的恶化也令毕肖普觉得不适,她陷入酗酒与孤独自怜之中,并决定暂时回到纽约。政治变故和爱人离去的生活令罗塔精神崩溃住进医院,稍有好转后她于1967年前往纽约与毕肖普见面,到达当晚服用过量镇静剂自杀离世。失去罗塔对毕肖普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但她仍坚持写作,并于196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收录她之前出版过的所有诗歌和几首新作,赢得了197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毕肖普一生中曾有过多位同性恋人,有不止一位爱慕者因她而自杀。在与最后一位恋人爱丽丝·梅斯索菲的关系出现危机时,陷入绝望的毕肖普写了一首诗,这就是被广为引用的《一种艺术》:“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如此多的事物似乎都/有意消失,因此失去它们并非灾祸。/每天都失去一样东西。接受失去/房门钥匙的慌张,接受蹉跎而逝的光阴。/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于是练习失去得更快,更多:/地方、姓名,以及你计划去旅行的/目的地。失去这些不会带来灾祸……”深谙失去艺术的毕肖普于1976年出版了最后一部诗集《地理学III》,获得了1977年美国书评圈奖。1979年,毕肖普去世,一生只创作了百来首作品的她,却囊括古根海姆奖、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纽斯塔国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也曾担任美国桂冠诗人、哈佛驻校诗人。她常会花数年时间写一首诗,追求语言的准确性,有评论家评价她“表达直白,笔调诚恳,把苦难和喜悦、痛苦和忍耐非凡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容光焕发的坚韧,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只有少数作家能成功表达,诗歌体现出哲学美和平静”。毕肖普精准、沉静、舒缓、节制的诗歌中绝少自哀自恋,这也许是对她不乏戏剧性的人生的一刻疏离,淡然遮掩的是始终如影随形的失落与无法满足的心情,作为一个被爱遗弃的孩童,一个情路波折的女子,一个漂流无根的旅人,一个经常住院的哮喘病人,一个抑郁症患者和酒鬼,一个“全世界最孤独的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摘自《唯有孤独恒常如新》,包慧怡译)失眠月亮从妆台镜子中望出一百万英里(或许也带着骄傲,望着自己但她从未,从未露出微笑)至远远超越睡眠的地方,或者她大概是个白昼睡眠者。被宇宙抛弃了,她会叫宇宙去见鬼,她会找到一湾水,或一面镜子,在上面居住。所以把烦恼裹进蛛网吧抛入水井深处进入那个倒转的世界那里,左边永远是右边,影子其实是实体,那里我们整夜醒着,那里天国清浅就如此刻海洋深邃,而你爱我。一种艺术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如此多的事物似乎都有意消失,因此失去它们并非灾祸。每天都失去一样东西。接受失去房门钥匙的慌张,接受蹉跎而逝的光阴。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于是练习失去得更快,更多:地方、姓名,以及你计划去旅行的目的地。失去这些不会带来灾祸。我丢失了母亲的手表。看!我的三座爱屋中的最后一座、倒数第二座不见了。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我失去两座城,可爱的城。还有更大的我拥有的某些领地、两条河、一片大洲。我想念它们,但那并非灾祸。——即使失去你(戏谑的嗓音,我爱的一种姿势)我不会撒谎。显然失去的艺术不算太难掌握即使那看起来(写下来!)像一场灾祸。欢迎关注:边走边看(微信号enjoyreading123)
本站部分内容搜集自互联网,如对您造成侵权,请您联系站长。
联系e-mail:通讯员qq群: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最孤独的人的诗作
来源:海南日报
这是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布罗茨基、希尼、帕斯等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推崇备至。发表的诗作不多,但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重要的奖项,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书评奖等。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最孤独的人的诗作
  这是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布罗茨基、希尼、帕斯等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推崇备至。作者伊丽莎白·毕肖普,被认为是“狄金森后,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自称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1946年发表诗集《北与南》,一举成名。生前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发表的诗作不多,但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重要的奖项,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书评奖等。
(初审编辑:&&&责任编辑:李洪鹏)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