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练习地龙经的吗

当前位置:&>&&>&
  上世纪八十年代杜文明在习练地龙经拳
  ■ 山东武术寻踪  □ 本报记者 于晓波    本报通讯员 官天强  日前,记者在山东省文化馆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地龙经拳的传承人杜文明相见,听他讲述地龙经拳的故事。  地龙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拳系中经典套路之一。明末清初,地龙经拳传入高密,经高密历代习武者苦悟创新,逐渐发展成为独具当地民间地方特色的武术套术。高密地龙经拳与胶州的螳螂拳、鲁西南的查拳并誉为山东三大拳种。  地龙经拳又称地功拳,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系中的优秀套路之一,据考证,它来源于武当派所传。谈拳种因其“腰身灵翻滚巧,随势跌扑人难逃”之套路,动作上以翻、滚、摔、跌为主打,形成以地躺功为主,展示的是倒地后的腿脚功夫,对打实战效果招招都是以败中取胜为主,应该是结合其他拳种,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有实战意义的拳种。  在夕阳的余晖中,杜文明侃侃而谈,讲述地龙经拳种的历史根源和传播渊源。侠客感恩传绝技  杜文明说,相传清朝雍正年间,当时有一批在京中侯用的侠客,因犯事遭大清皇室所派的大内高手追杀,四处散落潜入民间。这其中就有一身怀地龙经拳术的侠客在被追杀过程中落难平度县。该侠客大难不死,在尚留一口气息之时被平度乡民从一草垛中救出,并得到了乡民的细心照顾疗伤得以活命。该侠客伤势痊愈后,对乡民救命之恩无以回报,便留在此地经过二年时间将全套地龙经拳术传授给乡民,以后地龙经拳便在平度县民间开始留传练习开来。  至于该拳种如何传授到高密,不得不提到高密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人物――张桥。据史载,张桥,字云鹤,太学生,高密松园张家第十三世孙,其祖上有名的人物是张家五世张福臻。张福臻生于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以进士身份被朝廷录用,历任河南省临颖县知县、山东省东明县知县等,因其政绩显赫,作战有功,崇祯十五年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张桥访友得秘传  且说张桥作为高密松园张家第十三世孙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大的功绩。张桥自幼聪明好学,受祖上尚武家风的熏陶,继承武业,习练长拳,善使枪棒,功夫高强,一生以授武为业,当时高密习武者多数出于其门。  据说,最早将地龙经拳引入高密的人就是张桥。清末年间张桥去平度访亲会友,见友人孙通宣演练地龙经拳法,张桥作为一个练家子,一看此拳路,就被其凝重厚度的套路、招招可致人伤残的招数所吸引,,恳求友人再三,友人才传给他。  张桥回到高密后,视地龙经拳为家宝,率弟子们重点传授练习,自此后张家后人便世代练习传授地龙经拳。张桥也就成为地龙经拳传到高密的第一代传人代表。后来张桥所传弟子除自家子孙外,还有三家得其真传,那就是城北大王庄官家、城东郇家沟卢家和柏城堤东李家。这三家做为张家传人得到张家认可后又各自在本家中传练至今,现尤以城北大王庄官家最为突出,将地龙经拳代代传授,将该拳种在高密近代期间发扬广大。  据说,城北大王庄官家的地龙经拳得自张家第二代传人代表张作升亲自传授。张作升,字少云,时人称张家二少,他系张桥之弟张翊次子,子承伯父张桥之能,自幼练武,曾任高密城区各校武术教员,以传授地龙经拳出名,在松园张家历代子孙中也属于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物。张少云在民国初期受聘任诸城大台村武术教师,马良任山东省省长时又赴省城当武术教官,自此,地龙经拳愈传愈远。擂台扬威震胶济  张少云回到故里高密后,受城北大王庄官家诚邀在官家祠堂院内设立拳房开场受徒。自此后,官家祠堂内不论白昼都有演练地龙经拳者,拳来脚去,枪来刀往,好不热闹,连四乡青壮年都慕名来投学武,地龙经拳在这阶段又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当时官家练习此拳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官维a,为学练此拳中的佼佼者,也顺其自然地成为官家所学地龙经拳中的首位传人代表,被松园张家承认为地龙经拳在高密传授的第三代传人。据说,松园张家将地龙经拳法二十四路、刀法十二路、六合大枪六路都尽数传授给官维a,现官家存有地龙经拳谱一本。  官维a,人称十爷(因官家维字辈兄弟大排行数第十位),是一个对练武如痴如醉的人物,对张家所传二十四路地龙经拳练的是收发自如,得心应手,深得拳法精髓,武艺大增,一时在四乡邻中名声大振。  十爷官维a亲传弟子有其四个侄子官志诚、官志臣、官志江、官志廷,还有程砚臣、迟金N、单联明、施必顺等人,最后十爷选择官志臣为官家地龙经拳第二代传人代表。  说到十爷将地龙经拳传到官家,在官家第二代传人中有其亲自调教的几个侄子学得最全、武功最高。尤其是官志诚,更是将地龙经拳传播到外,使官家地龙经拳的名声远扬胶济铁路沿线,扩大了影响。  且说官志诚这人头脑极为聪慧,下苦功最大,且还有些天不怕地不怕、惹是生非不怕乱子大的脾性。这人天生又是一个练武的材料,一套地龙经拳练的是身心合一、挥发自如,并根据练拳心得在先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地自创半路拳法,只可惜没有文字记录下来。且说民国初期韩复榘出任民国政府山东省省长时,曾在济南设过一个擂台,召集全省各地武林高手前去比武打擂,轰动整个山东武林界。十爷官维a听说后,便亲自带着几个侄子来到济南比武现场,目的是想叫这几个弟子开开眼界,并没有准备参加什么比武打擂台的意图。他们现场一连看了三天,就只见一个和尚站在擂台上守擂,凡上去和他比武的都败在他手下。这时年轻气盛的官志诚请求十爷要上场打一场试试。当时十爷也在考虑学练地龙经拳到底实战效果如何,正好可以在这个场合实验一下,便同意了志诚上擂台比武。  官志诚以一个鹞子翻身的动作上了擂台,客气一番后就同和尚动起了手。那和尚武功果然了得,拳路很杂,两人你功我守,我进你退,一会儿腾空跃起,一会儿躺地翻滚,一时间两人打得难分难解,招招扣人心弦,式式暗含杀机。官志诚也是有意识地引和尚多出招数,然后使出地龙经拳的招数一一破解,将地龙经拳演绎得淋漓尽致。那和尚果非善客,突出绝招把志诚逼到了台子角下,眼看再出招就要将志诚击落台下了。这时志诚来了个败中取胜,也使了一个狠招,但见其叠身一跃腾空而起,使了一招上风剪,双脚脖剪往和尚的脖子梗,将其整个身子剪起抛落台下。官志诚一时名声大振,很多人都知道了高密城北大王庄官家拳的厉害。  官志诚后来过世较早,所以十爷官维a后来传位于官星南,让其担负起地龙经拳在高密城北大王庄官家第二代传人代表的重任。志臣乡邻传真经  官志臣,字星南,生于1913年,卒于1992年。官志臣也是自幼随十爷习武,16岁时就在高密火车站上学徒当通讯工,后调青岛火车站。他最大的功绩是青岛解放前,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军管会,及时交接了铁路段的工作运行程序和有关重要资料,解放后荣获青岛市第一届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抗美援朝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荣获三等功。  官志臣自幼跟着其长辈官十爷练习地龙经,功底打得很厚实,他的特点是不好张扬,脚踏实地。官志臣在抗美援朝中右腿受伤并留下后遗症,后来回到老家城北大王庄疗养。在这期间,考虑到地龙经拳不能自他手中失传而中断,要辈辈传承下去的十爷遗训,便开始在城北大王庄官家子弟和村里有志练武的青少年中挑选徒弟。后来有十几个青少年利用晚上时间跟着官志臣在其家中当时简陋的小院里学练地龙经拳,其中尤以杜文明最为突出。  杜文明,高密城北大王庄人氏,因兄弟六人他最小,大家都称他杜六。杜文明自15岁开始投在官志臣门下学练地龙经拳,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将地龙经的拳路学会,在众多师兄弟中以功底扎实、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天天练习不间断而成为佼佼者。  1984年秋天,年事已高的官志臣师傅举行交接仪式,将地龙经拳进入官家后的第三代传人代表传位于杜文明,同时交给杜文明自己亲笔抄写的地龙经拳谱一本,嘱托杜文明要挑起地龙经拳传人的重担,要求杜文明广教弟子,将地龙经拳在高密要传播发扬光大,并要大力宣传下去,使在高密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地龙经拳这一民间瑰宝得以传播,在高密大地上再度生辉。  就这样,杜文明接受师傅的嘱托和使命,成为了地龙经拳在城北大王庄的第三代传人。文明传承尊师训  杜文明接任地龙经拳第三代传人后,时刻不忘师傅的嘱托,在自家院内设拳场收教自愿前来学武的青少年。那时正赶上《少林寺》电影公演,电影中所展示的拳脚武功很快在全国引起一阵武术热潮,青少年习武乃当时的一种时髦。此时,找到杜文明门下要求学习地龙经拳的人不计其数。至夜,杜文明家院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蹲马步的、压腿功的、练拳路的、领拳对博的、相互拆招的等等都下真功夫练习。杜文明亲自调教领拳,甘当“锤垫子”与弟子们对练,让弟子们招招打在他身上,他再拆招教练。那时,最多时每天有三四十个弟子同时学练,再加上看热闹的,天天晚上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在高密县城,一提起“杜六”,多数人都知道。  日,山东省民间武术挖掘整理大会在青岛举行,杜文明在师傅官志臣的带领下,带着自己的徒弟迟华、杜桂勇等五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会上杜文明与迟华、杜桂勇师徒三人表演了地龙经拳中的精典套路――对练滑车,赢得了与会者的满堂喝彩声。会后,官志臣亲自捐赠给大会组委会地龙经拳谱一本,得到大会“武艺高强”奖牌一块。第二天,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专门的报道。时任山东省体委民间武术挖掘小组组长的范春和同志对地龙经这一独特拳种评价很高,要求在这次会议中发现的三个最好的拳种――高密的地龙经拳、冠县的查拳、胶东的螳螂拳要整理出书,省体委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扶持。  杜文明说,从此以后,他率领徒弟们一有机会就向社会演示宣传地龙经拳,所教徒弟徒孙遍布高密市区,并有栾凯、荆汝亮、杨明军、栾仁正等几个弟子通过十几年的磨练开始崭露头角。为不辜负师傅官志臣所托将地龙经拳世代传下去。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