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演练的剑法套路是什么套路

[转载]《形意林泉剑》——纪念天津中华武士会诞辰一百周年④
&&&&&&&&&&&
&&&&&&&&&&&&&&&&&&
阎子阳与形意剑(代序)
&&&&&&&&&&&&&&&&&&&&&&&&&&&&&&&&&&&&&&&&&&&&&&&&&&&&&
阎道生(),字子阳、至阳,号阅庐,别号北溟剑士,河北省静海县人,系著名武术家、书画家和慈善家。
民国时期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记载:“阎道生,字子阳,静海之扬芬港村人。世业儒。父炳萱,善音韵,喜昆弋。子阳即根抵家学,更喜古今体诗,善绘画。书初师山谷,后摹石门铭及素师狂草,复力追殷周鼎彝金石之学,文器兼重,考据颇勤。遍游湖南北,民国元年归津后,襄办中华武士会,有终焉之志。习形意,十余年尤笃爱剑,所好头合剑、二合剑、八卦剑、龙形剑、三十六剑、连环剑、十剑以及十三刀法,皆精妙,有心得。中华武士会矗立十余年之久,经劫不稍颓者,子阳与有力焉。为人沉默寡言,不以其能示人。售画自给。年四十矣,力行不辍,殆褒扬学术无懈心者。明漪曰:予与子阳友善十余年,相谈拳械书画事甚众,见其精治缣素,资酬臂助之人,予曰:何为自苦哉,此会非君家物,且平民教育,为人群互助之业,责不专在我辈。子阳曰:君子哉若言,视世人皆禹稷矣,然国粹湮没,世不之信,且有以多事目我者,以是得不倾覆,区区书画何珍焉。津门售画,子阳门人及他画家,多冒其名而得善价,子阳手迹少,人重之。又与书画家办书画慈善会,以为常,尝奔走冰天雪地中不辍,饥溺之怀,同乎古初,可以愧当时风天下矣。十剑,极飞跃闪变之妙。十三刀法,殆即五公山人受之孙夏峰者。”
从1909年起,阎子阳长期寄居天津河北公园,潜心书画。1912年拜李存义为师,成为中华武士会本部的第一班学员。十余年来,随师研习形意拳法及诸般器械,对剑术造诣极深。在武士会学习期间,即在会中任职,曾协助李存义整理了很多武学著述,并利用自己在书画界的名望,不断为武士会捐赠画款,筹集资金。
李存义逝世后,阎子阳又协助“李氏三杰”中的李星阶,支撑中华武士会,耗尽心血,功绩卓著。此间,与各派武术家广泛探讨,使先生对剑术技击的研究和对武术理论的修养又上了一个台阶。
1931年,阎子阳经十余年的苦心揣摩,并与诸师友反复切磋,在形意剑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广收博引,创编了十三剑,即拿、刺、洗、扫、截、钩、劈、割、诱、撩、谢、云、提,使形意剑的技击技法得到了充实、发展和提高。
阎子阳曾为阎氏十三剑造图立说,每一个招势除有一段详细的文字描述外,还绘制了精美、确切的配图,配图采用古装人物造型,有银须飘洒的老翁,有环佩陆离的少女,有坦胸赤脚的大汉,总之,每幅配图的人物身份、穿着打扮无一雷同,无论从美学角度还是武学角度衡量,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此剑法,阎子阳曾传于弟子李敦素,但这部精致的剑谱,却毁于文革中。如今,我们只能从李敦素收藏的十剑谱中,略窥一斑。
1937年“七·七事变”后,阎子阳忧愤于国破家残,遂毅然告别了武术界和书画界,在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遁迹僻乡,不再出头露面。
阎子阳虽退避三舍,蜗居乡里,但在耕田锄草、吟诗作画之余,仍钟情武术,又创编了形意剑术的表演套路《林泉剑》。
《林泉剑》寄托了先生的林泉之心、退隐之志,其剑法有新法、有创意,独臻神妙,体现了阎子阳高超的武术修养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唐代草圣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出草书之奥秘,作为著名书法家的阎子阳却把草书的乍徐还疾、倏聚忽散、钩环盘纡的笔势,巧妙地结合到剑法的旋转进退、起伏开合之中,真可谓不同凡响。
另外,先生还大胆地把广为流传的剑指(剑诀)变为形意拳中的圆扣掌,意求灵活,自然、气力贯通,全身放松,中发内劲。并用包罗万象的拟无极式取代了各派剑术套路中开势的传统架势,显得姿态古朴、儒雅、自然、大方。不但在剑术之林独树一帜,而且也体现了先生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回归自然的道家哲学理念。
晚年,阎子阳把这套《林泉剑》剑法传予次子阎尔芃。2009年,由阎尔芃整理演示,汇集成册。
阎子阳一生为弘扬中华武术尽心竭力,耄耋之年虽饥寒交迫、穷困潦倒,还执着地坚持习拳练剑,著书立说,他忍着身上的病痛,精心绘制了五行拳和十二形的标准拳势图,六路夫长方天画戟招势图,并整理挽救了一批濒于失传的武术套路,为国粹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不幸的是这些珍贵的资料,连同他晚年绘制的书画精品,一起毁于文革,成为永远的憾事。
&&&&&&&&&&&&&&&&&&&&&&&&&&&&&&&&&&&&&&&&&&&&&&&
二00九年八月于定兴张祖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年剑法 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