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南职高对口招生政策高考医卫类成绩排名

2014四川对口高职医药卫生一类考试大纲
四川省2014年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大纲医药卫生一类一、考试科目及分值比例专业综合卷满分为3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科目及分值比例如下:人体解剖学基础约占25%生理学基础约占20%病理学基础约占15%基础护理技术约占30%药物学基础约占10%二、试卷结构1.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单项选择题50%判断题10%填空题15%名词解释10%简答题15%2.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比例重点内容 (大纲内容用表示)80%非重点内容20%3.试卷难易比例容易题占40%较易题占30%中等难度题占20%较难题占10%三、考试范围及要求【人体解剖学基纯[第一章细胞与基本组织]第一节~第五节(不作要求)[第二章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第一节骨和骨连接一、骨的形态和分类。骨的构造和功能。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关节的基本构造、辅助结构和运动。二、椎骨的一般形态。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的主要形态特点。椎骨的连接,椎间盘的组成。脊柱的整体观和运动。胸骨和肋的形态。肋弓的形成。胸廓的组成。三、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颅底内面和颅侧面的主要形态结构。骨性鼻腔外侧壁的形态结构。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构造特点。四、上肢骨的组成。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肩关节和肘关节的组成、构造特点和运动。五、下肢骨的组成。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的形态。骨盆的组成和分部。男女骨盆的区别。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组成、构造特点和运动。六、临床常用的骨性标志。第二节骨骼肌一、胸锁乳突饥斜方饥背阔饥胸大饥和肋间肌的位置和作用。二、膈的位置、形态和作用,膈的裂孔及其通过的结构。三、腹直饥腹外斜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位置、层次、纤维方向和作用。腹直肌鞘的构成。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物和临床意义。四、头肌的分布。主要面肌和咀嚼肌的名称。五、三角饥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前臂饥手肌的分群和作用。六、下肢肌的分布和分群。臀大饥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七、全身的主要肌性标志。[第三章 消化系统]第一节概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上、下消化管的概念。第二节消化管一、咽峡的构成,舌的形态和舌乳头的功能,颏舌肌的作用。二、牙的形态、构造、牙式及牙周组织。三、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以及腭扁挑体的位置。四、食管的分部及狭窄部位。食管与上颌中切牙的距离。五、胃的位置、形态分部。六、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位置和分部,空肠和回肠的区别。七、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点,盲肠与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回盲瓣的形态、位置及作用。八、结肠的分部。直肠的位置、弯曲和肛管粘膜的形态特点。第三节 消化腺一、消化腺的组成。二、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及腮腺管的开口部位。三、肝的位置和形态,胆囊的位置、形态和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四、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五、胰的位置、形态和胰管的开口部位。第四节腹膜一、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三、大网膜的位置和功能,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系膜的名称。四、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第四章呼吸系统]第一节概述呼吸道的组成和上、下呼吸道的概念。第二节呼吸道一、鼻腔及鼻粘膜的分部,鼻旁窦的名称及其开口部位二、咽(从略)三、喉的位置及喉软骨的名称,喉粘膜的形态特点。四、气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及临床意义。第三节肺一、肺的位置和形态。肺的分叶。二、肺下界的体表投影。第四节胸膜与纵隔一、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二、肋膈隐窝的概念,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三、纵隔的概念和分部。[第五章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的组成。第一节肾一、肾的形态和位置,肾的被膜。肾的一般结构。第二节 输尿管道 一、输尿管的行程、分部和狭窄。二、膀胱的位置、形态和分部。膀胱三角的位置、粘膜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三、女性尿道的特点。[第六章 生殖系统]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一、男性内生殖器的组成。二、睾丸的位置和形态。三、附睾的位置和形态。四、精索的概念。五、附属腺的名称和前列腺的形态及位置。六、男性尿道的分部、弯曲和狭窄。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一、女性内生殖器的组成。二、卵巢的位置和形态。三、输卵管的位置和分部。输卵管结扎的理想部位。四、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六、阴道后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第三节乳房和会阴[第七章脉管系统] 第一节 概述一、脉管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二、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概念第二节心脏一、心的位置、外形及各心腔的形态结构。二、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三、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形程和主要分支及其分布范围。四、心包的构成和心包腔的概念。五、心的体表投影第三节血管一、动脉韧带的位置及其形成。二、主动脉的起始和分部。主动脉弓的分支。三、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四、上肢动脉主干的名称。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五、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和分布。六、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的来源。七、髂内动脉的主要分支。下肢动脉主干的名称。八、上腔静脉的合成和收集范围。九、颈外静脉的位置。十、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十一、下腔静脉的合成和收集范围。十二、大隐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小隐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十三、肝门静脉的合成、收集范围、主要属支及其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及临床意义。第四节淋巴系统一、淋巴系统的组成。二、淋巴干的名称。三、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的合成、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围。四、全身主要淋巴结群的名称和位置。五、脾的位置和形态。[第八章 感觉器]第一节视器一、视器的组成。二、眼球壁的层次,各层的分部及形态结构。三、眼球内容物的名称和作用。四、房水循环的途径。五、结膜的分部。六、泪器的组成和鼻泪管的开口部位。七、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作用。第二节前庭蜗器一、前庭蜗器的组成。二、外耳道的组成。外耳道、鼓膜的位置、形态和分部。三、中耳的组成。鼓室各壁和听小骨的名称。四、咽鼓管的交通、功能及小儿咽鼓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五、内耳的组成。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分部。内耳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第九章神经系统]第一节 概述神经系统的分部和常用术语。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灰质、白质的位置和分部,白质内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和作用。二、脑的位置和分部。三、脑干的组成,脑干内主要神经核团的名称和性质、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和功能。 四、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五、间脑的位置、分部及背侧丘脑腹后核的功能,下丘脑的组成。六、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回和分叶,大脑皮质主要机能区的定位。七、基底核的名称及新、旧纹状体的概念,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的组成及临床意义。八、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的概念,硬脑膜静脉窦的概念。九、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来源和分布范围以及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十、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及循环途径。。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一、脊神经的组成、分部及前、后支的分布规律。二、颈丛的组成、位置及皮支浅出的部位,膈神经的分布。三、臂丛的组成和位置,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分布。四、胸神经前支的分布规律。五、腰丛的组成及位置,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的分布。六、骶丛的组成及位置,坐骨神经的行程和分布,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支及其分布。七、12对脑神经的名称。八、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的分布。九、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和分布。十、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布。十一、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布。十二、自主神经的概念和区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十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第四节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一、浅感觉、躯干和四肢深感觉及皮肤的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二、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三、牵涉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四、锥体系的组成和行程。五、锥体外系。[第十章内分泌系统]一、垂体的位置和分部。二、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三、甲状旁腺的位置和形态。四、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生理学基纯[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概述一、生理学的概念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兴奋性的概念,刺激与反应的概念,反应形式--兴奋与抑制)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机体与外环境的和谐平衡二、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三、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分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概念,特点、生理意义)二、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反愧负反愧正反馈的概念和生理意义)[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单纯扩散二、易化扩散(通道易化扩散与载体易化扩散的概念与特点)三、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概念,Na+-K+泵的概念及其意义)四、出胞和入胞(出胞和入胞的概念)第二节 细胞膜的受体功能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及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概念及产生机制,极化、去极化、复极化和超极化的概念)二、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概念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传导机制与特点,阈电位,神经冲动的概念)第四节 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功能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与Ca2+的关系)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一、血量和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正常值)二、血液的理化性质(pH值)第二节 血浆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二、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生理意义与临床意义,等渗溶液的概念以及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第三节 血细胞一、红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与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原料与影响红细胞成熟的主要因素,贫血概念及其产生原因)二、白细胞(白细胞的分类、正常值与功能)三、血小板(血小板的正常值与基本功能)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概念与三个基本步骤,血浆与血清的区别,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抗凝因素和主要抗凝物质的生理作用)二、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一、ABO血型系统(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的分型原则及临床测定方法,ABO血型与输血的关系。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及其意义)二、Rh血型系统[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一、心脏的泵血及心音(心动周期、心率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及分期,搏出量和心输出量的概念、正常值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特点及意义)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生理特性(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生物电特点,自律性的概念,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和异位心律的概念,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顺序、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房室延搁的概念和意义,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三、心电图(心电图的概念,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第二节 血管生理一、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及平均动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动脉血压稳定的生理意义;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动脉脉搏的概念)二、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微循环的概念及其组成,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和功能)三、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的概念和公式,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水肿的关系)四、静脉血压与血流(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五、淋巴循环及生理意义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心血管中枢,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作用)第四节 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二、肺循环的血流特点三、脑循环的血流特点[第五章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呼吸的概念及基本环节,、肺通气的概念与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直接动力;呼吸运动的概念,平静呼吸、用力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的概念;肺通气的弹性阻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肺通气的气道阻力与气管口径的关系)二、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容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其意义)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一、决定气体交换的因素(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和气体交换的动力,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O2的运输(O2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及其临床意义)二、CO2的运输(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及其临床意义)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呼吸中枢概念,呼吸的基本中枢--延髓)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血中O2分压、CO2分压和H+浓度的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途径)[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消化一、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成分及其作用)二、胃内消化(胃液的成分及作用,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的概念和作用,胃的运动形式和容受性舒张的概念和生理意义,胃排空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三、小肠内消化(小肠的运动形式和分节运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胰液与胆汁的成分及各种成分作用)四、大肠的功能和排便第二节 吸收一、吸收的部位(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二、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的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第三节 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作用)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脑-肠肽概念)[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不作要求)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三、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理意义)第二节 体温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体温的正常值及其生理波动--昼夜、性别、年龄、其它因素)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散热的主要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及临床应用)三、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温度感受器、调定点的概念)[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 第一节 尿生成的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滤过率的概念和正常值)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上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概念,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部位和特点,肾糖阈的概念和正常值及其与尿糖的关系)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H+、K+和NH3的分泌特点及其意义)第二节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过膜、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小管液溶质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三、尿的浓缩与稀释第三节 尿液及其排放一、尿液(正常尿量、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尿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二、尿液的排放[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一节 视觉器官一、眼的折光功能及其调节二、眼的感光功能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第二节 位听器官一、外耳与中耳的传音功能二、内耳的感音功能三、内耳前庭器官的位置觉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概述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三、突触传递的特征四、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递过程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特异性投射系统(不作要求)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不作要求)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不作要求)四、痛觉(内脏痛与牵涉痛)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不作要求)三、小脑的功能(不作要求)五、基底神经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不作要求)六、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不作要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不作要求)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不作要求)一、概述二、条件反射三、脑电活动四、觉醒与睡眠[第十一章内分泌]第一节 概述一、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二、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及其共同特征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一、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下丘脑调节性多肽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二、腺垂体(促激素概念,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三、神经垂体(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催产素合成的部位、运输途径(下丘脑―垂体束)、贮存释放部位和生理作用)第三节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第四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一、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三、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第五节 胰岛一、胰岛素(胰岛素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二、胰高血糖素第六节 肾上腺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二、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第十二章生殖] 第一节男性生殖(不作要求)一、睾丸的生精功能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三、睾丸功能的调节第二节 女性生殖一、卵巢的生卵功能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三、月经周期第三节 妊娠(不作要求)一、受精和着床二、胎盘的内分泌功能【病理学基纯[第一章 病理学概论]一、病理学的概念及内容(不做要求)二、病理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不做要求)三、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及方法(不做要求)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五、参观实验室(不做要求)[第二章 健康与疾病]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脑死亡的判断标准二、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做要求)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不做要求)四、疾病的经过与转归五、疾病的护理原则[第三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一、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概念及类型; 二、组织轻度损伤(变性):变性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三、组织的重度损伤(坏死):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凋亡(不做要求)四、组织的修复: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创伤愈合的类型和骨折愈合的过程。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不做要求)五、组织损伤的护理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静脉性充血(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动脉性充血(不做要求)二、出血:出血的类型和病变三、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及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不做要求);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四、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及栓塞的部位;栓塞的类型及后果五、梗死:梗死的概念、原因、类型及各型梗死的病变特点;梗死的后果[第五章 炎症】一、概述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三、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四、炎症的经过和结局五、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六、炎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原则[第六章 肿瘤]一、肿瘤的概念二、肿瘤的特性:肿瘤的大体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生长与扩散、复发、对机体的影响三、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四、肿瘤的命名和分类五、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六、常见肿瘤举例(不做要求)七、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做要求)八、肿瘤的病理学检查九、肿瘤的预防和控制(不做要求)十、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原则[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一、风湿病: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心脏风湿病变的特点;风湿病的病因、机制二、心瓣膜病:主动脉瓣、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病变及临床联系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四、原发性高血压:缓进型高血压的分期、各期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缓进型高血压的病因、转归;高血压病发病机制、急进型高血压的病变特点和转归(不做要求)五、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继发改变;冠心病的类型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不做要求)六、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及临床表现七、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原因、分类、病理临床联系[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一、肺炎:大叶性肺炎、肺肉质变、小叶性肺炎概念;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概念;大叶性肺炎分期及各期病变、主要症状、并发症;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及并发症;病毒性肺炎的病变;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变;大、小叶性肺炎的区别二、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及基本病理变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病理联系及合并症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四、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概念及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呼吸衰竭的原因、发病机制[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一、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机制、并发症、转归、临床联系二、病毒性肝炎: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各类型肝炎的病变特点;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三、肝硬化:肝硬化、假小叶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及临床联系;门脉高压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肝功能不全的表现;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门脉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化(不作要求)四、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的概念、原因、诱发因素;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病理临床联系[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一、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常见类型;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联系二、急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的原因、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特点及与临床的联系[第十一章 传染病]一、结核病:结核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转归;结核病的转化规律、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三、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流脑和乙脑的区别四、伤寒:伤寒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五、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概念、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菌痢及中毒性菌痢的病变及临床联系[第十二章 发热]12下一页
其他人正在看
????????????
?07-14?07-14?07-14?07-14?07-14?07-14?07-14?07-14?07-14?07-14
06-09?06-09?06-09?07-14?06-09?06-09?06-09?04-06?01-15?06-09?06-09?11-03
Copyright & 2009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170
- 考试、学校、教育、资料的综合学习资讯门户网 专题制作(QQ: Email: ("#"修改成"@"))&&|&&&&|&&&&|&&&&|&&&&|&&&&|&&&&|&&&&|&&&&|&&&&|&&&&|&&&&|&&&&|&&&
通道690名考生报名参加2016年高考
发表时间:
21:21:37&&&&信息来源:通道县委宣传部
&&&&&&& 红网通道站6月2日讯(通讯员&&唐曾伟)6月1日,2016年省市“两考”工作电视电话会暨通道县招生委员会联席会议在通道电信局四楼会议室招考,县政协副主席、县教育局长曾顺元出席会议并讲话,21个县招生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县委宣传部、县人民法院、县教育局分管招生、纪检、基教负责人及招生办工作人员等共计32参会,会议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马德志主持。
&&&&& 会上,听取了2016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暨学业水平考试电视电话会议和怀化市“两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 在省“两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向力力出席会议并讲话。向力力强调,全省上下都要深刻领会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并抓好贯彻落实,把做好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作为改善教育民生、维护教育大局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扎实抓好,继续努力实现“保平安、保质量、保公平、零差错、零事故”。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肖国安在会上表示,2016年全省高考总录取率不低于去年,本科录取率不低于去年,一本录取率不低于去年,驻湘部属院校在湘招生计划不低于去年,确保考生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为确保招生录取公平公正,今年我省继续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加大监督惩处力度。
&&&& 在怀化市“两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副市长张霞出席会议并讲话。张霞指出,一要把握形势,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牢固树立为高考、为考试服务的意识。二要突出重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坚持传统工作不放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加强文化市场检查、电路排查、无线电监察,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安保工作、交管工作,要明确方向有预案,要主动关注和应对高考舆情。三要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强化组织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高标准推进工作。
&&&&& 在县招生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曾顺元指出,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诚信高考教育;要做好应急预案,明确工作职责,把问题想细,工作做实,履职到位,全力确保通道2016年高考零差错、零事故。
&&&&& 2016年,通道考区通道一中考点共690人报考普通高考,已有158名考生被高职专科单独招生录取,实际参加本次高考的人数为532人,其中:文科文化考生215人,文科艺体考生61人;理科文化考生217人,理科艺体考生29人;职高对口医卫类考生6人;职高对口艺术类考生4人。省编考室22个。通道2015年高考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双双位居怀化市第2名。
&&&& 2016年怀化市高考考生 21614 人,提前录取 4271 人,全市实际参考人数 17343人,比去年增加 1079 人。全市共设考场 659 个。
&&&& 湖南省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40.16万人,较去年增加了1.17万人。2015年,全省共有高考考生38.99万人,比上年增加1.19万人,全国1537所普通高校在我省招录新生33.3万人,高考总录取率为85.38%,本科录取率为41.46%,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唐曾伟)
副省长向力力讲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高对口高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