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器需要什么条件

★在大宗化学品的制造过程中,催化氧化反应几乎都是以气固形式进行。精细化学品合成领域,则习惯于使用化学计量比的无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虽产量较小,但环境压力较大。Catalysis将持续关注催化氧化反应相关技术的点滴进步,协助大家理解和借鉴大化工的催化氧化反应工艺思路,推进精细化工领域的催化技术进步。★
&经典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技术进步&1、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高爽研究员和王连月副研究员报道了一种新颖、简单的催化氧化醇为醛或酮的方法,在室温及敞口空气条件下,乙腈作为溶剂,利用硝酸铁结合有机小分子9-氮杂双环[3.3.1]壬烷N-氧自由基(ABNO)可以高效地实现了各种醇的氧化。J. Org. Chem.2016,&81, .&2、湘潭大学的罗和安教授和游奎一教授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了以环己烷为原料,NO2为氧化剂,使用过渡金属改性的VPO复合物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从环己烷一步高选择性合成己二酸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以Ni-Al-VPO为催化剂时,环己烷单程转化率达到60.6%,己二酸的选择性高达85.0%,N2O的排放量(0.03 t/t己二酸)远低于工业过程(0.3 t/t己二酸)。该路线过程简单、生产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且环境友好,为己二酸的绿色合成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3、四川大学王元桦副教授课题组发展了双铑化合物Rh2(esp)2与70%过氧叔丁醇水溶液(T-HYDRO)的催化氧化体系(Chem. Commun., 52-5855),实现了硫醚高选择性的氧化生成亚砜。催化剂Rh2(esp)2不仅在反应过程中保持稳定,反应结束后还能与产物亚砜形成配合物从溶液中析出,经过简单的过滤操作就可以实现催化剂的回收。&4、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姜标研究员不仅将铜-氮杂环卡宾类催化剂成功运用于氧气参与的醇到醛的高效可控的氧化反应,还成功实现了该类催化剂参与的亚胺到胺的还原反应。在分步反应成功的基础上对该类催化剂参与的串联一锅法反应进行研究,成功实现了铜-氮杂环卡宾类催化剂参与的醇和胺通过氧化-胺化-还原一锅法串联反应高效构建二级胺的新方法。该工作不仅解决了传统氧化反应中存在的条件苛刻、贵金属催化剂昂贵、传统氧化剂污染严重等问题,更为二级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简洁高效的新合成思路。&5、湘潭大学的邓国军教授以及黄华文博士等人运用肟酯类化合物的内部氧化性能有效地引发吲哚的有氧氧化以及环化反应,在非常简洁的条件下实现吲哚并吡唑衍生物的构建。众所周知,吲哚类衍生物是许多药物、天然产物以及有机光电材料的核心骨架,研究吲哚类化合物的官能团化反应具有对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此工作应用内部氧化-外部氧化相结合的策略实现了氧气的活化,对绿色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自由基捕获实验等控制性实验、电子顺磁共振(EPR)等研究为这一反应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证据。研究表明该反应肟酯类化合物在铜催化条件下容易发生单电子还原形成高活性三价铜中间体,由此引发吲哚的有氧氧化和环化,在一锅法条件下实现吲哚的N1,C2,C3-三官能团化。&6、南开大学王佰全教授课题组用Ir(III)化合物作为催化剂,乙酸钠作为添加剂,实现了异喹啉酮与苯醌的氧化偶联及环化反应,以几乎定量的收率得到含有螺环骨架的异喹啉酮衍生物。反应具有很好的底物普适性,与产物类似的骨架结构存在于一些天然产物的结构中,具有潜在的合成用途。在该反应中苯醌作为拉电子的烯烃反应底物,同时也是该反应的氧化剂。这种体系在铱的催化体系中非常罕见,为发展铱催化C-H键官能团化提供了新思路。&7、扬州大学俞磊副教授带领的团队研究发现,有机硒可催化查尔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而合成烯酯。该反应使用清洁的双氧水为氧化剂,副产物仅仅为水。而有机硒催化剂还可回收利用。反应原料查尔酮,可通过Aldol缩合清洁地合成。因此符合绿色化学精神,有潜在的工业引用价值。烯酯是富电子烯烃,可应用于高分子材料领域。然而,由于已有合成烯酯的方法较难操作、成本高(利用烯烃或炔烃与二氧化碳或羧酸在金属催化下反应制得),在高分子领域,人们所应用的烯酯仅仅是最简单的醋酸乙烯酯。利用该方法,可以广泛地合成各种取代的烯酯。因此,现在,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可以考虑使用各种烯酯作共聚物,来改善材料性能。&新型氧化催化剂设计及应用&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覃勇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设计制备出一种基于管套管结构的金属-氧化物体系多界面串联催化剂,并以Ni/Al2O3和Pt/TiO2两种界面组合的催化剂为实例,以水合肼分解制氢和硝基苯加氢反应为探针串联反应,证实了这种多界面催化剂设计理念的优势。其优异性能可归因于两种界面的协同作用以及限域纳米空间有利于活性中间体(活性氢)的快速传递。&2、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宋卫国研究员和曹昌燕副研究员设计以poly(cyclotriphosphazene-co-4,4’-sulfonyldiphenol)(简称PZS)为壳,金属有机框架(MOFs)化合物ZIF-67为核,构筑了ZIF-67@PZS核壳体系,经高温碳化和酸刻蚀后得到N/P/S三种原子高度均匀共掺杂的中空碳壳非金属催化剂,实现了水体系下芳香烷烃的高效选择性催化氧化。3、南京工业大学曾海波教授团队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明铂教授团队选择具有平面结构的二价铜配合物(Na2[Cu(EDTA)])为原料,一步法精确构筑了具有石墨烯结构的铜-氮共掺杂CQDs。借助铜在CQDs内形成Cu-N高效电子传输通道(而非常见的Cu-Cu、Cu氧化物或者Cu2+自由离子),显著提升了其电子传输能力。Cu-N掺杂使CQDs的电子接收能力和电子给出能力分别提升了2.5倍和1.5倍,电导率增加至171.8 μs/cm。基于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Cu-N掺杂CQDs在1,4-二氢吡啶的光催化氧化中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催化效率提升了3.5倍。&4、中科院金属所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研人员合作,利用碳包覆钴磁性纳米胶囊结构中缺陷石墨壳层的束缚作用,合成了富含高指数晶面的氧化钴催化剂,在甲烷催化燃烧反应中体现出可替代贵金属钯、铂的潜力。研究人员通过原位氧化方法将碳包钴纳米颗粒局部破壳,金属钴暴露后发生的剧烈氧化过程导致内核体积膨胀,残留的石墨外壳辅助形成缺陷度较高的氧化钴颗粒。催化反应动力学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转换频率高、表观活化能低的特点,反应速率对氧分压无明显的依赖关系,并在一氧化碳、丙烷、苯系物的完全氧化反应中体现出较高活性。&5、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能源组与贵州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李虎在研究员方真和教授杨松的指导下,用共沉淀方法合成了一系列的混合氧化物纳米颗粒。研究发现,在不使用外部氢源的情况下,还原后的磁性镍-氧化锆纳米颗粒可直接高效转化生物质衍生物(如乙酰丙酸乙酯、果糖、葡萄糖、纤维二糖和羧甲基纤维素)为GVL。用磁性纳米颗粒Zr5Ni5(& 20纳米)作为催化剂,在200&℃下反应3小时,最大GVL产率为95.2%。这些纳米催化剂具备酸碱二重性,对GVL的合成具有协同作用。此外,磁性Zr5Ni5纳米颗粒可很方便地由磁铁回收,可进行至少五次的重复利用。&6、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的Shigeyuki Masaoka团队开发了一种五核铁络合物(pentanuclear iron complex),能高效、稳定地催化水氧化,其催化转化频率(turnover frequency,TOF)为每秒1900,高出其它铁基催化剂约三个数量级。(A pentanuclear iron catalyst designed for water oxidation. Nature, DOI: 10.1038/nature16529)电化学分析证实了该系统的氧化还原弹性,在FeII5和FeIII5之间有六种不同的氧化态;其中,FeIII5具有氧化水的活性。量子化学计算表明,相邻活性位点的存在有利于O-O键的形成,使得反应能垒低于10 kcal/mol。当然,由于需要高过电位且无法在富水溶液中操作,这一系统的实际应用也受到很大限制。尽管如此,这一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保证系统的氧化还原弹性并含有相邻的水活化位点,是构建基于铁络合物的高效水氧化催化剂的基础。&仿生催化氧化技术进展&1、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孙伟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非血红素酶仿生催化氧化研究。最近,他们在前期发展的多手性四氮金属配合物/乙酸/双氧水的烯烃不对称环氧化仿生催化体系的基础上(Org. Lett.,&22.),发展了一种使用催化量硫酸替代常用的化学计量有机羧酸添加剂的新体系,利用更大位阻的手性四氮锰配合物可高效、高选择性地催化烯烃(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与传统有机羧酸体系相比,硫酸体系的反应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均有大幅提高,环氧产物的对映选择性可高达98%。&2、江西师范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高兴发课题组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吴晓春课题组合作,对贵金属及其合金纳米材料的氧化酶活性机理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贵金属纳米材料的氧化酶活性可用O2在金属表面的分解反应加以解释:当O2吸附到金属表面后,金属中自旋向下电子转移到O2的π*反键轨道上,降低O2键级致其分解;在此过程中,净电子自旋从O2转移到金属,O2被分解成单原子O而被活化。因此,O2在金属表面发生分解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作为预测此种金属氧化酶活性大小的依据,即O2分解反应能垒(Eact)和反应能(Er)可用来预测金属材料的氧化酶活性大小。他们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O2在不同金属材料表面的Eact和Er值,并实验测定了贵金属纳米材料的氧化酶活性,理论预测的氧化酶活性顺序和实验测定顺序一致,有力验证了他们提出的机理。他们的研究结果为O2活化指出了一条通用路径,为今后基于金属纳米材料设计氧化酶提供了依据。&3、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吴中柳研究员将羰基还原酶READH和苯乙烯单加氧酶StyAB构建在共表达载体pRSFDuet-1T上,在大肠杆菌E. coli BL21-ΔnemA中共表达,构建了高效的生物催化剂。以缺电子的ɑ,β-不饱和酮为底物,可实现多种(3S, 4S)-4-苯基-3,4-环氧-2-丁酮衍生物的合成,具有优异的对映体选择性和转化率。如果向该体系中加入适量的异丙醇,则生成具有三个连续手性中心的(2R, 3S, 4S)-4-苯基-3,4-环氧-2-丁醇,具有优异的对映体选择性,非对映选择性和转化率。该方法首次从合成角度实现缺电子烯烃的生物催化不对称环氧化,为绿色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4、大自然能够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甲烷单加氧酶(methane monooxygenase,MMO),在Cu和Fe作为潜在的活性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单步反应将甲烷生物催化转化为甲醇。两种MMOs在细胞的不同位点是已知的,一个是细胞质MMO(可溶性MMO)和膜结合MMO(粒状,pMMO)。在可溶性MMO中,该羟化酶的活性位点包含一个bis(μ-oxo)diironcore,而在pMMO中,其活性中心被Cu簇代替,能够高效地催化氧插入C-H键之间。慕尼黑工业大学、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新的仿生沸石催化剂,为小规模的“气至液”反应铺平了道路,可以将天然气转化为液体。他们研究了甲烷选择性氧化为甲醇的机理,并确定了三核铜氧簇作为沸石微孔内的活性中心。&催化湿式氧化处理技术的成功应用催化湿式氧化(CatalyticWet Air Oxidation,简称CWAO)法是在湿式氧化(简称WAO)法基础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先进环保技术。是在一定的温度(200-280&oC)、压力(4-7 MPa)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经空气氧化,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及氨分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及氮气等无害物质,达到净化的目的。CWAO适用于治理焦化、染料、农药、印染、石化、皮革等工业中含高化学需氧量(CODCr)或含生化法不能降解的化合物(如氨氮、多环芳烃、致癌物质BAP等)的各种工业有机废水,具有净化效率高、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大连化物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即开展CWAO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技术的研究,先后与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投产的装置对化学多种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CODCr去除率均达90%以上,对我国的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catalysis(Catalysis-Chao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WtouTiao文章网立场
的最新文章
太阳能催化水分解反应9月份举行的中国侨联第六届新侨创新创业成果交流暨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联名成立大会上,青岛科技大学贺爱华教授的由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发的碳四炔烃加氢技术在抚顺同益石化完成了首次工业标定。该技术不仅打破了国外公司垄断,由中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缩醛加氢制备高纯度1.4-丁二醇催化剂研究及工业放大技术成果,日前通过了中石储氢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依赖于创新性思维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Chemists advance single-atom supported catalysts from farfetched idea to realityThe catalyst's novelty lies in its nanoscale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carbon spikes.聚偶氮酚介孔材料微流反应器由大三角形孔、小三角形孔和不等边六边形孔组合而成的带有三种不同孔结构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效率已达实用水平,有助研发氢燃料电池由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究开发的生物法生产2,3-丁二醇及其衍生物技术应用研究技术成果,日前在辽宁省抚由南化研究院承担的中石化项目合成气合成异丁醇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开发,通过了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的科研成果评议。该第十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拟定于-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敬请关注!近日,由广西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广西金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多能超磁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以下简称“磁分离技近日,由浙江巨化装置制造事业部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两套三氟甲烷(HFC-23)焚烧处理装置分别在浙江衢化氟NO在PI-g-C3N4表面光催化去除机理氮氧化物(NOx)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不仅能引起酸雨、壹号令微友的需求是满足385 oC和0.25 MPa工艺条件的三聚氰胺催化剂硅铝胶,诚募硅铝胶厂家自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山东联盟化工有限公司开发的甲醇制乙醇关键技术“甲醇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中试技术研究”,近日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和交叉,让绿色化学不断开创新的局面。Nature,537, 156–158 (08 September 2016),doi:10.a通过二维材料的修饰引入受限催化,从而大幅加快氢生成的速率。9月5日,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萜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大的化合物,存在于几乎所有生物体中,并扮演着重要的结构性(如细胞膜上的胆固醇)和功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gold nanoparticles (NPs) c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15室)和穆斯堡尔谱技术研究组(DNL2005)在近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发现了一种通过利用化石燃料(例如CH4)吸热反应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应用等离子体研究室博士胡觉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研究员Ra有关西南院CNM-3型催化剂的介绍请参见文献“气相法甲醇脱水制二甲醚催化剂的研究开发。朱小学,刘芃,叶秋云,李楠锌,郑敏,王华。天然气化工,),11-15“附石化行业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重点支撑技术(设备)中与臭氧催化技术密切相关的项目信息无毒无腐蚀性的非贵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为之配套开发了高效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全球领先的特种化学品制造商科莱恩在中国西安举办的2016科莱恩合成气大会上发布了MegaGuard 700催光合作用的黑箱逐渐露出了亮光......张弛有度,方寸之间彰显着制衡的艺术从炼油系列催化剂研发看中国石油炼化业务跨越式发展多界面催化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精细调控,将多步反应实现一步串联高效转化新型高纯氧化铝催化剂载体滚球成型技术日前实现工业应用。节选自“油脂和木质纤维素催化转化制备生物液体燃料”【化学进展,/3)】生物质作为唯一可以转化成为液体燃料的碳循环资源和替代化石基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其高效转化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甘油的精细化利用,催化剂功不可没!你动心了吗?!随着催化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催化反应的黑箱逐渐透出了亮光......提高纳米金属粒子在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阐释界面与催化反应的构效关系,能否从此类研究中得到些启发呢?!节选自《石油化工氧化反应工程与工艺》甲醇氧化制甲醛 按反应的空气理论需求量与相当量的甲醇混合,其组成刚好落正确认识水-固相互作用,同时为进一步研究介观尺度上外界环境对固体材料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简单但有效的理论模型。液相氧化反应工艺技术(下)区灿棋,吕德伟 醋酸、过乙酸和丙酸的制造 生产醋酸主要有四种方法:乙醛氧化法;甲节选自《石油化工氧化反应工程与工艺》,详情参见书中相关章节 据悉,陶氏化学表示,公司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弗里波特的新建75万吨/年丙烷脱氢(PDH)装置已经成功完成性能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徐维林课题组围绕异相催化剂催化活性及稳定性问题展开单分子单纳Catalysis-Chaos先进催化理念和技术的资讯平台,引导催化相关领域的信息融合与开拓创新,切实解决科研和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难题热门文章最新文章Catalysis-Chaos先进催化理念和技术的资讯平台,引导催化相关领域的信息融合与开拓创新,切实解决科研和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是不是所有的醇类都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如果不是,那要什么条件?
忘情kll砲砍
不是的.只有醇羟基连接的碳原子上有活性氢原子才可以被氧化.伯醇氧化生成醛,仲醇氧化生成酮,叔醇不可以被氧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叔醇不可以;伯醇氧化成醛;仲酵氧成酮.
叔醇貌似不可以发生氧化反应!条件是与醇接的碳有活性H
都可以-燃烧如果是说缓和的氧化的话伯醇氧化成醛; 仲酵氧成酮叔醇可以被氧化(酸性高锰酸钾,长时间加热),但无制备意义,历程为叔醇先脱水成烯烃,烯烃再被氧化
扫描下载二维码化学与人类 尔雅慕课 课后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化学与人类 尔雅慕课 课后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尔​雅​慕​课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甲苯液相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甲苯液相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摘要】:无论是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寻求高效烃氧化催化剂和氧化方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甲苯液相氧化的反应过程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甲苯液相氧化反应条件温和,收率较高,在使用固体催化剂的条件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本论文旨在液相条件下,将分子氧作为氧化剂,使用不同的催化体系对甲苯的液相氧化反应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探索研究:
(1)以甲苯为原料,在无溶剂条件下,以分子氧为氧源,论文考察了由不同金属与碳酸钾协同催化甲苯选择性氧化制备苯甲醛。虽然甲苯转化率较低,但有一个更好的苯甲醛的选择性。通过条件优化,甲苯的转化率达到5.1%,苯甲醛和苯甲醇共同的选择性为100%,其中的苯甲醛选择性为59.2%。
(2)研究设计了一系列的锰氧化物负载SBA-15催化剂,用固体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优化反应条件,甲苯的转化率可达20.1%,其中,苯甲酸的选择性为76.5%,苯甲醛的选择性为12.2%。
(3)本论文研究了以SBA-15为载体,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负载量的OMS催化剂,当OMS与SBA-15的质量比为0.5:1时,催化效果最佳,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当催化剂用量为0.1g,在180℃下反应3h,甲苯的转化率可达26.3%,苯甲酸的选择性为83.9%。研究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可以提高苯甲酸的选择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O625.11【目录】:
摘要3-5ABSTRACT5-11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3 1.1 前言11 1.2 甲苯氧化产物的主要性质和用途11-12 1.3 甲苯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12-20
1.3.1 甲苯气相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12-15
1.3.2 甲苯液相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15-18
1.3.3 甲苯的电解氧化法18-19
1.3.4 超临界(近)流体法19-20 1.4 SBA-15的应用研究进展20-22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22-23第二章 碳酸盐催化甲苯液相选择氧化制备苯甲醛23-30 2.1 引言23 2.2 实验部分23-25
2.2.1 仪器和试剂23-24
2.2.2 催化剂的制备24-25
2.2.3 催化氧化反应25
2.2.4 产物分析方法25 2.3 结果与讨论25-29
2.3.1 载体的选择25-26
2.3.2 金属氧化物与碳酸钾协同催化甲苯液相氧化26-27
2.3.3 CoO_x的负载量对甲苯选择性氧化的影响27-28
2.3.4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选择28
2.3.5 焙烧温度的选择28-29 2.4 小结29-30第三章 MnO_x/SBA-15催化甲苯液相选择氧化反应30-51 3.1 引言30 3.2 实验部分30-34
3.2.1 仪器和试剂30-32
3.2.2 催化剂的制备32
3.2.3 催化剂的表征32-33
3.2.4 催化氧化反应33
3.2.5 产物分析33-34 3.3 结果与讨论34-41
3.3.1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筛选34
3.3.2 Mn的负载量对甲苯液相氧化反应的影响34-36
3.3.3 不同制备方法对反应的影响36
3.3.4 不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36-37
3.3.5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37-38
3.3.6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38-39
3.3.7 催化剂用量的选择39-40
3.3.8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40-41 3.4 催化剂的表征41-49
3.4.1 催化剂使用前后的紫外可见光谱表征41-42
3.4.2 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表征42-43
3.4.3 催化剂的N_2吸附43-44
3.4.4 不同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光谱图44-45
3.4.5 催化剂的光电子能谱分析45-46
3.4.6 催化剂的原位红外分析46-47
3.4.7 催化剂的拉曼光谱分析47-48
3.4.8 可能的反应机理48-49 3.5 小结49-51第四章 OMS/SBA-15催化甲苯液相选择氧化反应51-61 4.1 前言51 4.2 实验部分51-54
4.2.1 仪器和试剂51-53
4.2.2 催化剂的制备53
4.2.3 催化剂的表征53
4.2.4 催化氧化反应53
4.2.5 产物分析53-54 4.3 结果与讨论54-58
4.3.1 OMS负载量对甲苯液相氧化的影响54-55
4.3.2 温度对甲苯液相氧化反应的影响55-56
4.3.3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56
4.3.4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56-57
4.3.5 催化剂的回收实验57-58 4.4 催化剂的表征58-60
4.4.1 催化剂的XRD表征58
4.4.2 催化剂的比表面分析58-60
4.4.3 催化剂使用前后的结构表征60 4.5 小结60-61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1-63 5.1 结论61 5.2 展望61-63参考文献63-72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72-73致谢73-7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丽秋,张同来,张建国,冯长根;[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罗晓鸣,陈宁,陈懿,罗谷风;[J];催化学报;1988年04期
袁兴东,沈健,李国辉,Ji-Man KIM,Sang-Eon PARK;[J];催化学报;2002年05期
葛欣,张惠良,范军;[J];催化学报;1998年01期
王宝罗;;[J];材料导报;2007年10期
周洁;仲海燕;尹良;余晓冬;陈洪渊;;[J];分析化学;2011年06期
孙治荣,胡翔,周定;[J];高技术通讯;2001年02期
吴鑫干,李陵岚;[J];工业催化;2002年02期
张微;徐恒泳;毕亚东;李文钊;;[J];化工进展;2007年02期
葛欣,张惠良;[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蕾;孙婷;宋启霞;刘申康;;[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姚日生,陈民;[J];安徽化工;2000年01期
高和平;[J];安徽化工;2001年02期
陆庆松;[J];安徽化工;2001年03期
李俊辉;[J];安徽化工;2001年03期
王德法;[J];安徽化工;2001年05期
何节玉;[J];安徽化工;2002年01期
陆庆松,潘为胜;[J];安徽化工;2002年04期
孔林,吴勇,夏兵;[J];安徽化工;2003年04期
徐汝云,边侠玲;[J];安徽化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艾臻;张靖;施云海;;[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杨国玉;朱海林;周文峰;蒋登高;;[A];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C];2006年
赵祥芳;金杏妹;;[A];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陈永生;于海滨;;[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赵美姿;;[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黄建军;张博;朱建民;郑红朝;陈晓祥;;[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张会菊;盛剑玉;陆霜;李红梅;彭新华;程广斌;;[A];第二届全国精细化工药物(医药、农药、兽药)中间体学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5年
李斌栋;吕春绪;;[A];第二届全国精细化工药物(医药、农药、兽药)中间体学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5年
李雪梅;许宁;刘歆文;张春雷;邵敬铭;;[A];分子筛催化与纳米技术——分子筛协作组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袁兴东;沈健;金知晚;;[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登征;[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陈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鲁英;[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邱滔;[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尹安远;[D];复旦大学;2011年
肖深初;[D];湖南大学;2009年
马静;[D];天津大学;2010年
马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史芸;[D];天津大学;2011年
于洪浩;[D];东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倩;[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沈晓冬;[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王文天;[D];郑州大学;2010年
王俊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胡耀华;[D];湘潭大学;2010年
胡钰;[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于浩;[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唐鑫;[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张海健;[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陈高明;[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栾天平;[J];安徽化工;1998年03期
祝敬民,严之光,吴指南;[J];催化学报;1982年03期
吴怡祖,吴指南;[J];催化学报;1983年03期
罗晓鸣,陈宁,陈懿,罗谷风;[J];催化学报;1988年04期
张惠良,沈俭一,葛欣;[J];催化学报;1993年04期
袁兴东,沈健,李国辉,Ji-Man KIM,Sang-Eon PARK;[J];催化学报;2002年05期
皇艳蕾,陈杨英,刘秀梅,周丹红,范荫恒;[J];催化学报;2004年05期
李亮,施剑林;[J];催化学报;2005年02期
黄泰山,陈良坦,赖桂勇,朱昌朋;[J];福建化工;1999年01期
杨晓勇,沈健,亓玉台,杨丽娜,袁兴东,张艳维;[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越,叶兴凯;[J];现代化工;1986年06期
赵毅,马双忱,张朝晖,黄建军,付延春;[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06期
狄济;陈兆商;沈荣仙;林彬;谢松元;;[J];农药;1982年04期
王洁;孙珮石;王恒颖;黄贤峰;周小兰;常学秀;杨常亮;;[J];环境工程;2008年01期
王剑波;毛洪涛;王晶晶;黄炎;卢园;;[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刘孝;[J];化学世界;1966年02期
李炎;[J];精细化工中间体;1982年03期
童志权,尹华,陈伟路;[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2年04期
王鸿良;宋文彪;王家驹;;[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1992年04期
粟海锋,薛敏华,李英,葛喜臣,雷一东;[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洁;孙珮石;和晓荣;黄贤峰;周小兰;常学秀;;[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王洁;孙珮石;王恒颖;黄贤峰;周小兰;;[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黄贤峰;孙珮石;周小兰;王洁;和晓荣;常学秀;;[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周小兰;孙珮石;王洁;和晓荣;黄贤峰;常学秀;;[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高志明;李涛;江歆梅;;[A];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季广祥;[N];中国化工报;2003年
王雄伟;[N];中国化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沛;[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郭霞;[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志娟;[D];浙江大学;2012年
毛洪涛;[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易玉敏;[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刘卉卉;[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张锋;[D];兰州大学;2008年
张永昭;[D];浙江大学;2006年
姜阳;[D];青岛大学;2009年
李军燕;[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张玉;[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刘建松;[D];浙江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