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愿你活成你想要的样子动作的样子

魅力动作 12星座女最性感时刻
你性感吗?你今天性感了吗?你知道自己什么动作最让男人内心骚动汉纸全身酥麻吗?想知道吗?那就跟小编来看看十二星女的勾人精魂的魅力动作吧。
  是一种超视觉的心灵感受,是女人由内而外的个性流露,是女人的一种全新情感主张,是女人的一种内心生活感受的发掘、释放以及深层发达的情感魅惑。女人天生是性感的尤物,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男人都喜欢性感的女人,尤其是善于用各种各样细小动作表达自己性感魅力的女人,更是可以让男人语言失声,行为失常。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一种挑逗,都是一种性感。都说&女为悦己者容&, 其实展现自己的魅力,不一定要撒大钱,花大力气,有时生活中不经意的小动作,就已经可以令那些捧着礼物前来幽会的男孩子失魂落魄。男性眼中怎样才叫性感,的哪些动作会让男性感到心动,无法克制自己非礼冲动的,让小编为你们盘点一二。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当白座女人改变撩头发的习惯,简单的说就是平时都是左边的头发用左手去撩,右边管右边,试着变成了左手撩右边的头发,右边的头发交给左手,这种似妖娆非俗艳的动作怎能不让人沉沦?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当金座的女人两手托腮一副呆头鹅的表情时,这就是一个金牛女性的魅力的散发,这种女人味就是种。美丽固执的外表加上这么可爱的动作,金牛座女人就这么小性感加可爱的吸引着男人的眼光。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双子座的人经常是说变就变,前一秒还热情如火,喋喋不休,下一秒就可以一言不发,沉默是金,总是让人难以琢磨透你的心,因此也让恋人觉得双子女人缺乏安全感。不过一旦双子女安静下来,独自坐在某个角落,手扶着下巴开始沉思,瞬间便会向周围发散出一股成熟的气息,牢牢的笼罩住对方,让TA深信你就是TA惟一的依靠。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巨蟹的人天生赋有的母亲般的慈爱,对所爱的人更是表现得体贴入微,常常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位成熟稳重的长者,因此也少了些同龄人间的激情与浪漫。不过当巨蟹女与恋人玩闹时,吐一吐舌头,扮一个鬼脸,不同寻常的淘气表情,对汉纸可是极具杀伤力的。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在狮子女身上处处可见阳光与自信,但过分的自信很容易让人觉得有些骄傲,加上害怕失败也不肯认输,很多时候会让别人不知道如何与狮子女相处。但是只要狮子女平淡地看待问题,遇到尴尬的事情不用硬撑,摊开双手,做无奈状, 顿时会让人更想与其亲近,原意陪伴一起努力。狮子女就是这么霸道张扬的。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从来与感性都是相辅相承的。一个感性温柔的女人,无论思考、语调、一举手一投足都更细腻和更具感染力,处女座的女人天生具备这种性感魅力。特别是当他们握紧拳头大喊加油,瞬间会让人感觉到全身充满活力,对方也会被这种夸张的举动震慑住,处女女的这种自信与能量足以让TA的瞳孔聚焦到她们身上。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天秤座的女人对人慷慨,沟通能力很强,并能够很好的驾驭自己的魅力,只不过有犹豫不决的毛病,并且还很怕寂寞。所以当他们想要挽留恋人,却又害怕遭到拒绝时,就会用眼神来传达信息。睁大双眼,直视对方的眼睛,有节奏地眨动着睫毛,一张楚楚可怜的脸立刻尽收TA的眼底,即便TA还公务缠身,也会因为这突然袭来的电流而停住脚步。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天蝎座美女处事时的缓慢与专注,流目四盼的神韵,欲说还休的样子,虽近在咫尺,总让男人有种看不清的神秘感,就像雾里看花、月下看美人使人越陷越深。在天蝎女的字典里很难找到失败二字,她们霸权主义很强,喜欢驾驭他人,操纵大局。当她们腼腆的微笑,用手半遮半露对方的双眼,对方会迫切的想要知道,此时天蝎女的眼睛是否望着TA。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射手妹纸是个很孩子气的星座,对于任何好玩的事物都有很浓的兴趣,且行为常常也很夸张。有时为讨好对方可以自毁形象地在恋人面前逗趣、耍宝,当然获得的效果往往也还不错。尤其是射手女人在玩乐器或跳舞时,轻轻拨弄着前额的发丝,意味深长地眺望远方,深思熟虑、高瞻远瞩的模样,流露出一份夹杂着的感性,此时的状态比性感更诱人,比温柔更柔情,冷艳迷离的眼神,不动声色之间已抓住了众人的呼吸。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摩羯座  受到守护星土星的影响,摩羯女天生情绪压抑,总是让内心背负了许多的责任,让有一种只能看不能靠近的感觉。她们很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因为她们冷得让人难以忽略,却又艳得让人想冒险靠近。正因如此,当他们获得成功与奖励之时,摆出一个&V&型手势,得意的笑时,这种充满媚惑的冷艳是十分具有杀伤力的。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水瓶丽人的魅力不受年龄的限制,时常给人带来一种鲜活气息,仿佛一阵清新的海风,拂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她们求知的欲望很强烈,也很聪明。当恋人也会因为水瓶女的过分自恋而产生疏离感时,她们会把食指放在嘴边,像儿时那样轻轻的啃着指甲,满脸的疑惑,静静的听着对方的话语,突然变得这么乖,令人不禁想要靠近亲吻额头。 相守一生 测谁是陪你变老的人    双鱼座的女人拥有很多风貌,也知道如何把的一面表现出来,所以她们很擅长利用女性的性质让异性喜欢自己,一般的言语从生的嘴里说出来特性感、特女人。当对方不听她们的使唤或是跟她们开了个过分的玩笑,她们会保持沉默,适当的耍耍小脾气,皱皱眉头,用犀利的眼神瞪着TA,酷酷的表情,足以令人畏惧,轻而易举就收服了TA的心。
扫码下载“Choice悦选”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复习题(有答案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复习题(有答案版)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最简单有效的灭苦法---觉知动作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此时,不用作手部的动作,要以觉性来听讲。
在这儿,先把动中禅的要点提醒一下,它的要点就是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要一直保持觉性,动作要轻柔,身心要放松,使觉性持续如链子,愈长愈好。当我们翻掌时,知道在翻掌。当我们的手往上移时,知道手往上移。当我们的手往下移时,知道手往下移。手移动时,知道手在移动。手停的时候,知道手停。一次一个部位在动,要清楚的知道。同样的,走路时知道左脚或右脚正在移动,走时自然而轻松。白天任何时候,眼睛要自然的张开,让眼耳都自然的运作。一直觉知身上一个部位的动作。举手、投足、眨眼、吞口水、摇头、点头等等,都觉知到那一部位在移动。移动时,我们的觉性就在里面,因此,把这个觉知持续成炼,我们的觉性就愈来愈高。人是动物,整天都在动。动中禅就是利用这个自然的原理来培养我们的觉性。
经过不断的练习,你也许已经发现到了五个心理现象,会在禅修中出现,阻碍我们的修行,佛法上称作「五盖」。五盖就是五个障碍,像盖子一样盖住我们的心。第一个盖就是贪欲。贪欲是指对所想要的东西生起贪求的心理。例如,贪求成果的出现,就是一个贪欲盖。第二个盖是瞋恚。瞋恚就是别人触犯了你,你生起了生气的心理,或者想到以前不如意的事情而生气。第三个盖是昏沉睡眠,就是感觉身心沉重、昏昧、提不起劲,想睡觉,觉得很累。第四个盖是掉举恶作。掉举是想到过去所经历的欢乐事情,内心浮动而胡思乱想,生起种种杂念。恶作是指后悔的心理,例如,想到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办,我何必来这儿禅修,这种后悔的心理,就称作恶作。第五个盖是疑,就是怀疑老师、怀疑方法,怀疑这个方法能不能达到灭苦的目标等等。
要时时警惕自己,贪心、生气、昏沉、杂念以及怀疑这五个盖是禅修的大障碍。如何处理这五盖呢?这要懂得善巧。特别是,昏沉睡眠将要生起之时,你就要立刻逃开,不要给它们抓到。也就是说,当你坐着觉知手部动作时,觉得有一点点的昏沉,就立刻要改变手的姿势,或者起来走路、经行、洗脸。务必要把昏沉睡眠赶掉。记住,永远不要让昏沉靠近你。至于贪念、生气、后悔、妄念、怀疑等等心理生起之时,就不用管它们,只要继续觉知自己的动作就对了,当你的觉性增强后,这些都自动会被处理掉。
有的学员问:像现在在听讲,此时手是否也要一直动?这一点,要掌握动中禅的训练基本原则,是一次以一个对象为主要的觉知对象,因此,听时就只是听,以所听的内容作为对象,让耳朵自然的运作着。但是,如果听讲时,外面有声音传来,心就被吸引过去而忘了听讲,那就不对了。反之,如果外面有声音传来却完全听不到,那就是心太专注,应放轻松,使耳朵自然地工作。因此,在听讲时,要保持放松,以觉性来听。
有的学员问:像现在在听讲时可以不可以闭起眼睛?这要了解正念动中禅的禅修目的,是要培养觉性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平常我们除了睡觉以外都是张开眼睛的。因此,在禅修训练时,就一直要自然而轻松的张开眼睛,如此随时都准备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闭眼睛,平时听讲要轻松的张开眼睛。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呼吸完全顺其自然,不去刻意的调息。动中禅是一个顺乎自然而简单的方法,重点是要轻松而有觉性在。
在这儿要澄清一个观念,就是「觉知」与「专注」的不同。觉知是很轻松,很开放地知道对象。专注或全神贯注则是费力的集中在对象的一点,因此,专注会觉得累,甚至会产生头痛。有些禅修的人,常常头痛,一个原因便是以专注于一点的方式来禅修。而动中禅则完全是走觉知的方式,很轻松的觉知肢体的动作,使心能够持续的觉知动作而没有任何的散乱。觉知与专注不同,觉知时,内心轻松、没有压力、没有散乱。专注或全神贯注时,虽然也没有散乱,但是内心并没有放松,有压力在,因为想要专注于一点,就会费心力。
专注与觉知的不同,可以用譬喻来说明如下:在冰箱里的小冰块,结成四四方方的硬块,也非常的冷,但是一移到阳光下,不久就融化了。专注便像这个样子,在禅堂时,专注一点,内心不动,但是一到生活中,心就散乱了。另一种状况是深海里的水,同样是非常的冷,但却是流动的,不会忽硬忽软。觉知便像这种水,在任何状况都是内心柔和而不散乱。冰箱的冰块与深海的水,同样是水,但是大不相同。专注与觉知也很类似,但是大不相同。动中禅训练我们的身心放松并且充满觉知,能够运用到行住坐卧中。
因此,练习动中禅的手部动作时,内心只要轻松地知道手在动、在停就对了,不是用眼睛去看手的移动,只单纯的感觉到手在移动。但是不可以专注于手上任何一点,如果专注一点,那就有压力、就不自然,会觉得累。同样的,手的移动速度也要自然,不要太快,不要太慢,整个手臂都要放松,移动时内心要不急不缓。这样持续的觉知手部运动的动和停,觉性就慢慢提升起来了。每一动作中的停止,都要觉知到,这个停的动作,对觉性的培养大有帮助。
同样的,来回走路时,用「心眼」去觉知脚的移动就对了,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自然的走,也不要专注于脚上某一点,因为我们是在训练觉性,走时眼睛、耳朵都自然的运作着,只要觉知到脚的移动就可以了,并且把这觉知持续如同链子一样,愈长愈好。走时也会觉知到脚与地面的接触,甚至觉知到各种感受,但是不要把注意力移到这些现象去,不要专注到感受上面,而是仍然一直觉知脚的移动就对了,这样,你的觉性就很容易增长起来。
也不要故意走得慢,或者刻意想把动作看得清楚,这样会走入太专注而使身心紧张起来。正确的动中禅的走路,是很轻松而自然的走动,让觉性自然而然的增长,一点也不刻意。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到动中禅的正确方法,进步就会很快。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就是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身心保持放松,使觉性持续如炼。
当你的觉性增强以后,就能清楚地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我们的「心」与「身」,在经典上称作「名」与「色」。详细一点,把心又分成「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四种。「受蕴」就是各种感受,「想蕴」就是辨别与记忆,「行蕴」就是心理的造作,如贪心、生气等等。「识蕴」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意识的认知。这些心理现象归纳为「四蕴」,身体则属于「色蕴」,因此,将这些身心现象,合称作「五蕴」。我们每个人,不外是这五蕴所组合而已,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我,因此称作「无我」。当我们觉性强时,就能够清清楚楚的看清自己五蕴的运作过程,也就是说,看清我们的身心现象。能够看清我们的五蕴,就能看清我们的烦恼以及痛苦的来源,接着才能灭除我们的痛苦。因此,不断地培养觉性是当前最重要的事。
有的学员问到动中禅与四念住的关系。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以及法念住。这是将心安住于观察身体、感受、心意及念头。现在有四样东西,如何去练习呢?动中禅就是「四合一」的方法,透过觉知自己的动作,将觉性培养起来后,就以大的觉性将当下的身、受、心、法看得清清楚楚。以大的觉性,同时掌握四念住。因此,动中禅是一个「四合一」的方法,是一条修行的快捷方式。因此,为了看清我们的身心实相,为了照见我们的五蕴,为了达成四念住,就要时时刻刻培养我们的觉性。当我们觉性尚未培养起来之前,不要急着去观察感受及心念,因为弱的觉性会被感受等拉着跑,会卷入其中而不自觉。因此,正确的方式是,要先培养出持续不断的觉性。
有关正念动中禅的传承,由于时代久远,一般相信这种手部的动作,是经由缅甸、寮国传到泰国,再由泰国的隆波田禅师发觉其精髓而重新宏扬开来。隆波田生于1911年,早年学了多种禅修方法,虽然他很努力练习,但未能解决他的生死问题,因此,到了46岁时决定离家实修,并且下定决心:若不能体验正法、亲证真理,就不回家。他在泰国农盖省的摩尼光寺从一位寮国法师学到了这种移动肢体的方法,这位寮国法师所教的方法除了肢体动作外,还要心里默念「动、停」,一教完他就回寮国去。隆波田则继续练习这个方法,但他自己觉得不要默念「动、停」才对,只轻松而单纯的觉知肢体的动作,结果,他的觉性一路增长,到第三天早上当他作手部动作时,有一只母蝎子背着一些小蝎子跌落到他的大腿上,当下他生起了看清名色的智慧,看清身心的无常、苦、无我。不久非常强烈的情绪与念头在他心中生起,他努力回到继续觉知动作,不久一切回复安详。到了晚上,他的觉性强到足以看清念头的来源,不久证悟就产生了。他继续练习,他的心整个改变了,隔日早上经行时,他的体证更为深入,他的贪、瞋、痴一直削减,接着,拔除了对「宁静」的执着,他继续保持对身心的觉知,最后将最细的无明拔除而达到苦的完全灭除。
后来,隆波田就回家把所体验的正法教给妻子与亲友们,引导他们走向灭苦。二年八个月后,他决定出家使正法更为弘开。从此,他所传的动中禅便流传到国内外。七年后,隆波通学到这个方法,十八年后,隆波田指定隆波通为主要道场
南来寺的住持。再过四年,隆波田禅师就安详的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七岁。如果照着正念动中禅的正确方式,勤奋地练习,隆波田保证:「最多三年,苦就可以灭尽;有的人也许只要一年;有的人甚至只要一天到九十天。练习动中禅可以使痛苦减少或者痛苦不再干扰你了。」因此,大家要有信心,要勤奋的一直培养觉性。
在禅修期间,你唯一的责任、唯一的工作,便是觉知你肢体的动作。一直培养你的觉性便是你唯一的工作。要努力的喂猫,不要忘了你的责任。
在禅修期间,外面的噪音出现了,别人的举止不合己意时,该怎么办呢?每一位学员的唯一责任、唯一工作是觉知自己的动作。但是,每位学员的背景不同、习性不同,因而,有的学员在开始的阶段难以觉知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妄想纷飞,甚至不能守规矩。当你看到、听到这些不如己意的情况时,最重要的仍是要觉知自己的动作,不要使觉性中断,要先照顾好自己,否则看到、听到不顺己意的事情就生气,那么,你的觉性当下就中断了,因为你心随境转,被境界拉跑了。因此,先照顾好自己。当学员们有特别的个案发生时,将由义工或禅师来处理。
不要有期待成果的心理。有时你会想着:今晚要好好睡,明天努力用功,希望有所突破。结果反而辗转不能入睡。应该只单纯的把心思一直放在当下,轻松的觉知此刻的肢体动作就对了。只要当下做得好,好的结果自然就会来临。
不要用功用过了头。有的人强忍着肢体的痛苦,坚持不改变姿势,反而,心烦气燥,觉性就不见了。要让觉性自然的成长,当觉性强时,对肢体的疼痛,能够适量的承受,而不起排斥的心理,因而,愈来愈能坐得久而且不心烦。觉性强大后,不用强求,就能自然坐得久。
佛陀时期,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首楼那」。他出身富贵人家。跟着潮流也来出家。他非常勇猛精进,来回的经行,一直走到脚都流血了,地面上血迹斑斑,好像屠宰场一样。但是,一点证悟的影子都没有。他想道:「没有人比我更用功了。血流满地,我还不断地用功。但一点消息都没有。是不是这个方法不行?以前在家时,多么舒服,佣人们服侍得好好的。享受都是一流的。现在苦得什么都不是。我也许不是修行的料子,还是还俗去享受人间之乐吧!」首楼那比丘在胡思乱想时,佛陀来了,问他:「首楼那!你以前不是很会调琴吗?琴的弦调太紧,声音会好听吗?琴的弦太松,声音会好听吗?不是只有适中才能弹出好的琴声吗?」首楼那一听佛陀的指点,就知道自己毛病之所在,立刻调整身心,以轻松而自然的心情来修行,不久就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将苦完全灭除了。
总之,在禅修时,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渴求开悟,也不可以懈怠。要心平气和的一直觉知自己当下的肢体动作。心跑开了,就拉回来,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从早上醒来,觉知眼皮的张开,一直到入睡前眼睛的闭上,整天都要耐心而持续的觉知自己的动作:在刷牙时、在吃饭时、清理桌面时、上洗手间时、洗澡时、洗衣服时……时时刻刻都觉知肢体的动作,时时都在禅修。这是一个整天的禅修。生活中,有时动作比较复杂,有几个部位在动,那就选择其中一个主要的部位来觉知。如此,整天可将觉知都贯连起来。课程中,有时白天有安排环保的清理工作,这就是禅修的好时刻,此时一边轻松的清理,一边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让整个清理过程,变成一种艺术。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要知道五盖的生起,要善巧的处理它们,不要给昏沉睡眠占据了,不要卷入妄念之中,要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使觉性如炼,没有间断,自然就会圆满四念住,自然就能看清自己身心五蕴的实相。要轻松而自然的练习,不要太过勇猛、不要过度折磨自己。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以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的练习,昏沉渐渐消失了,但是掉举、妄念有时却像大老鼠一样的冒出来。怎么办呢?对于妄念、杂念,我们不去压抑它们,也不跟着它们跑。就像大老鼠,你去抓牠,牠会困兽犹斗,弄得两败俱伤,结果人被咬伤了,花瓶打碎了、电视打坏了、眼镜也跌破了。有时这大老鼠还躲在洞里,对你「吱吱吱」的嘲笑呢!因此,我们不要直接去跟大老鼠搏斗,我们只要好好的将猫养大,让大猫自然的去处理大老鼠,这样才是一劳永逸的正确方式,以后都可以高枕无忧了。现在我们所急着要做的,就是把猫养大,也就是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链子就对了。一切就这么简单。懂得诀窍,处理起来是轻松愉快的。
在泰国的森林里,有些地方有水蛭、吸血虫,会吸附到动物的身上。那要怎么办呢?不懂诀窍的人,硬是想将牠拔出,牠就愈咬得紧,跟你奋斗,弄得两败俱伤。懂得诀窍的聪明人,只要把混有烟草和石灰的水往牠身上撒去,牠就松口了,大家都平安无事。懂得诀窍的,就这么简单。同样的道理,当你的妄念、杂念、生气、沮丧、无聊感等等占据你的内心时,你不用跟它们搏斗,你只要放松身心,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把觉性提起来,不久,你就发现这些情绪、这些杂念都消失了。这些妄念和情绪都像客人一样,有时来得久,有时去得快,不要把它们当作你自己,要快乐的迎接它们,快乐的欢送它们。不要生起排斥的心理,就像不要硬拔吸血虫一样。有时恶客临门,更要耐心的练习,不要浮躁,恶客终究还是会离去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
妄念多也不是不好,它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训练自己,一直回到觉知动作上。妄念生起的次数愈多,练习的机会也愈多。因此,不用去压抑它们,让它们自然的来去。觉性强而有力时,有时内心一片安详,完全没有念头,此时也不用去寻找念头跑到哪里去了,仍应继续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
有的学员希望多一点的引经据典。佛法的经论,编成经、律、论三部份,称做三藏,份量非常的庞大。但是,大家要清楚,佛陀在开悟前,并没有去看任何一部经典。佛陀开悟后,才从内心冒出这些经典。因此,在禅修时,应好好阅读自己内心的这部经典。这并不是说文字记载的三藏经典有什么不好,而是说我们要好好的亲身去体验真理。不要将厚厚的三藏经典背在身上,压得自己都喘不过气来。如何阅读内心的这部经典呢?就要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来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一切经典就会从内心流出,也可以看清:流传了二千多年的文字经典,有没有被后人所扭曲。因此,不要只满足于经典的研究,而应亲自去体验真理。好好培养你的觉性。
要不要背诵经典呢?经典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它们只是提供走路所用的地图。你所需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觉性,也就是说,你要实际地在路上走,努力地往目的地走。
有一天,佛陀游行到印度的摩竭陀国,与弟子们来到「申恕林」的树林下,佛陀用手拿起树叶,问弟子们:「我手中的树叶多呢,还是树林中的树叶多?」弟子们说:「世尊手中的树叶甚少,树林中的树叶何止百千亿万倍,甚至算数譬喻都不可以比。」佛陀告诉弟子们说:「是的。同样的道理,我成佛后所宣说的法,就像我手中的树叶这么一点点,这些是有利益于大众,可以导向灭苦的法。至于我所不宣说的法,就像树林中的树叶那么多,我虽然也知道这些法,但是我不宣说,因为这些法并没有益处,不能引导众生走向灭苦。」
正念动中禅所教导的法,就是佛陀手中的树叶,是非常珍贵而稀有的,是引导大众走向灭苦的方法,因此你们要懂得珍惜,好好的去实践。
有的学员问:当我们正在练习时,要不要去思考法或真理呢?不要,因为法或真理会一步步的自然呈现出来。这是超越思惟的。
有的人在参加禅修课程前,有个人生活上的问题要解决。在课程中,是否需要去想这些个人问题的答案?不需要。你在禅修课程中的唯一责任就是培养自己的觉性,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你的觉性强大以后,就有能力处理好你的问题。换言之,觉性变强,问题就变小了。
为了灭除恶法、为了增长善法,以希欲(希望)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欲神足」。以精勤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勤神足」。以定心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心神足」。以观察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观神足」。当觉性持续,心不散乱,便称做「神足」。以上所说的「欲」「勤」「心」「观」四种,合称做「四神足」。在练习动中禅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四神足,因为我们要使觉性持续如炼而不中断。当觉性持续不断后,内观智慧就会自然的生起,看清我们身心的实相,进而才能灭除我们的痛苦。
现在我们进一步谈谈灭苦的道理。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为何要出家呢?就是因为他感受到生老病死的苦一直在逼迫着他,他想要找出一个灭苦的方法,因此就出家去寻求答案。他找到当日印度最有名的两位禅修老师,一位叫罗罗仙人,另一位叫水獭仙人。他从罗罗仙人学习「无想定」,从水獭仙人学习「非想非非想定」。他一下子就学会了,但是这二种禅修都是以专注的方式来禅修,只能将烦恼压伏下来,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不能达到内心完全的清净,不能达到灭苦的目的。因此,悉达多太子便离开老师,继续寻找答案。接着他到尼连禅河边去修苦行。以控制呼吸的方法来修行,受了种种大苦,但是不能安于正定。他以断食的方法来修行,受了种种大苦,仍然不能安于正定。他领悟到这些修法都不是正道、不是正智、不是正见,不能灭苦,不能成佛。因此,他恢复正常的饮食,放松身心,于菩提树下,培养正念正知,安住于正定,以强大的觉性观察自己的身心、观察缘起,终于成佛了。他发现这条道路后,开始指导众生灭苦。甚至在家众也都可以灭苦了。
佛法上有关因果的道理,称作「缘起」。那么,如何观察缘起以体会生死的流转过程呢?佛陀所说的流转的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段经文所说的是流转的缘起,共有十二个因果的链子: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顺着这十二个,前一个是后一个的缘。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无知的存在,造作种种身心的行为,并使识与名色、六处依次受到影响;在内外六处的接触下,生起了感受;由于对感受的爱、取,造作出新的行为称作「有」;由于这个行为产生了「生」与「老死」。在这一个因果的链子中,很明显的,只要我们有「无明」存在着,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无法避免了。因此,要想灭苦,依据缘起的道理,就要把根本的「无明」灭掉。如何灭除无明呢?就要以「明」来对治,也就是要以觉性来对治。
因此,要由缘起的还灭过程来灭苦,佛陀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段经文所说的是还灭的十二缘起。将因果链子的根源「无明」灭除,那么整个生死之苦就灭除了。也就是说,在内外六处接触的当下,就要有强的觉性,不再生起无明,不再执着身心为「我」或「我所有」,因而灭除后续对受的爱取与执着,如此后续的生死之苦就不产生了。佛陀对阿难说:「缘起是甚深、甚深的。」因此,我们不要只用理性的思辨,以为因果的道理很简单。应该透过亲身的体验去掌握它,也就是要好好的练习动中禅,将觉性或「明」培养起来,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的实相,那么,一切甚深的道理就了如指掌了。
十二缘起的流转与还灭,在佛经上归结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前句是说:前面的因缘有了,后面的果就会产生;后句是说:前面的因缘没有了,后面的果就不产生了。因此,在禅修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当下的因缘处理好,后面的果是依据前面的因缘来决定的。正念动中禅训练我们要觉知根尘接触的当下,在触时,就要明。要能够站在「明」,而不是站在「暗」或无明。因能够明,果就能够明。如此把因处理好,好的果自然就会到来。这是遵循着大自然的因果法则。因此,只要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那么,在根尘接触时,你将能亲身体悟缘起的甚深道理。
有的学员问:为什么只谈觉性,不多谈一点「无常、苦、无我」?要知道,「无常、苦、无我」是我们要体验的东西,并不是谈谈而已,当我们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时,当下将清清楚楚的看到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因此,在禅修时,我们把力气摆在培养当下的觉性。
有的学员问:昏沉睡眠一来,就立刻改变姿势,将之赶走,很有效。那么,妄念一来我就改变姿势,好不好?如果这样,你就随妄念而起舞了。昏沉与妄念的对治方法是不一样的。当妄念来时我们不压抑它们,也不跟随它们,我们仍然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强烈的情绪来时也一样,激动而流泪时也如此,当下仍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你就能超越情绪、超越感受。不要给感受或感觉欺骗了:有的人刚去洗手间尿尿回来,一下子又感觉想尿尿,你是否就要立刻去洗手间?「感觉」是不可靠的,常会欺骗我们,因此,我们要以觉性来处理,要站在觉性这一边,而不是随着感觉跑。如何超越情绪、感觉和妄念呢?答案还是你要一直觉知你的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感觉与妄念会以千奇百怪的面貌来欺骗我们,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尽管它们变化万千,我们还是永远站在觉性这一边,以不变应万变。在禅修的路上,你只要走在觉性的道上,就不会有任何的危险,「觉知你的动作」就是你的扶手。懂得握住这个扶手,就能安全的引导你到达目的地。要让觉性成为你真正的归依处。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手部的动作时,如果同时配合呼吸的出入,可以使心更为专注,这样好不好?要知道,我们的训练是,一次觉知一个对象,也就是:利用手或脚的动作来训练觉性的持续不断。如果故意去配合呼吸,内心就会产生压力而走向专注,不符合轻松而自然的原则。如果在觉知动作的过程中,偶而出现呼吸自动配合动作的情形,或是呼吸非常微细,只要是自然发生的,就无所谓,但是不要将注意力移到这上面。要一直单纯的觉知自己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炼。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动作的同时,心中冒出咒音,绵绵不断,有时规律,有时不规律,此时该怎么办呢?由于每人根性的不同,有的看到光、看到佛像、有的听到咒音、听到音乐,所有这些现象,不是好也不是不好,都不要给予重视,仍然只是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久了自然就消失了。因为我们禅修的重点是与觉性在一起,而不是与这些形象、声音在一起。圆满的觉性就是真正的佛陀。因此,我们要一直与佛陀在一起,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经由觉知肢体的动作来培养觉性,当觉性大时,觉性就会自动去「看念头」。知道念头和看念头有什么不一样呢?当念头生起一阵子,你才察觉到它们,这是「知道念头」,也就是说,你卷入了念头一阵子了。当念头刚要生起时,你就察觉到它,这是「看念头」。譬如,大老鼠由洞口跑出来一阵子,你才察觉到,这是「知道」。当大老鼠正要由洞口探出头来,你就已察觉到,这是「看」。因此,只有觉性强时,才有资格去「看念头」。在修行的开头,我们要大家好好培养觉性,便是这个缘故。
有的学员问:动中禅的手部移动,有一定的移动姿势,如果不用这姿势,是否效果也一样呢?这种规律的移动方式,是由传承的师父传下来的,隆波田禅师以这种方式达到了灭苦。依照这个方式可以很快达到灭苦的目标,这个是可以被保证的。而其它的姿势,我们不保证。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种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种生气的心理。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车匿」,或叫做「阐陀」。当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后,车匿也来出家修行。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对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特别看不顺眼。佛陀劝了车匿几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与瞋恚。佛陀入灭后,比丘们依照佛陀临终前的指示,对车匿施行「梵罚」。梵罚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说话。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这时他的傲慢与瞋怒开始降温,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道:「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恶业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阿难尊者看到车匿的傲慢与瞋恚已冷却下来,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说甚深的「缘起」的道理: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由于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承担果报,所以不落入「常见」。另一方面,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有一后续的身心存在着,这个后续出现的身心承受着果报,所以不落入「断见」。经由阿难的指点,车匿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现象的缘起过程,灭除了常见和断见,处在中道而证得了圣者的果位。所以,大家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不要给傲慢、瞋恚或无明所占据。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里有一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一位长老比丘住在一起,这位长老比丘是他的舅舅。住了不久,年青的比丘生起了还俗的念头。这一天,他正在服侍着长老比丘,内心想着:「还俗后,我就卖掉衣物买一只母羊,接着母羊生了许多只小羊,不久就存有足够的钱可以娶妻生子。然后,我就驾着车,带着太太和儿子来看舅舅。途中,我想抱着儿子一起来驾车,太太却说:不可以!要专心的驾车。我坚持把儿子拉过来,在拉扯之间,儿子掉下车子,给车轮辗过了。我非常生气,就拿起木条打太太,太太立刻闪到一边去。….」当时这位年青的比丘正在用扇子替舅舅搧凉,由于胡思乱想就把扇子打在长老比丘的头上。这位长老比丘有「他心通」,知道年青比丘的心念,就叫道:「你自己打不到老婆,怎么来打舅舅?」年青比丘不好意思,就跟他舅舅到佛陀那儿。佛院说:「人们的心到处乱跑,甚至跑到非常遥远的地方。要努力调伏自己的心,从贪瞋痴的烦恼魔中,解脱出来。」听了佛陀的开示,这位年青比丘好好地收摄心思,不久就证得了预流果的果位。因此,在禅修时以及平常时,都要一直保持觉性,不要胡思乱想,要好好的活在当下,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能够如此,目的地就不遥远了。
大家要精进用功,就像挖水井一样,开始挖时,石块泥土一大堆。挖到水时,仍是浑浊不清,就像禅修的前期冒出一大堆的妄念、杂念。但是只要你继续把脏水舀走,一瓢一瓢的舀走,最后就会呈现清澈可口的水。同样的道理,你只要一次又一次的觉知你肢体的动作,你的妄念、杂念就会愈来愈少,最后,觉性持续成片,内心的清净光明自然就会呈现出来,因此,要耐心的舀水,要耐心的觉知你的肢体动作。这个工作没有人能替你做,你必须自己清理自己的污垢。要努力的将你心中的无明烦恼清理掉。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做一个总结。要好好的阅读自己心中的这部经典,好好的体验身心的实相,不断的使觉性持续成炼,没有散乱,那么,你就已在训练欲、勤、心、观这四个神足。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那么,「明」就会生起,同时灭除了十二缘起中的「无明」。要珍惜这个方法,勤奋的练习,这是佛陀掌中的正法,一颗实用而能真正灭苦的珍宝。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努力的清除内心的无明烦恼,不断的清除,终究会有完全清澈的一天。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要脱离生死轮回,除了要脱离欲界的贪爱,还要脱离对色界、无色界的微细贪爱。有的禅修者会投生到色界与无色界,是因为还执着于禅定的宁静。因此要以大的觉性来摆脱对禅定的执着,才能得到真正的大自在。所以,在尚未得到大自在之前,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努力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用以摆脱三界的束缚、摆脱非常黏滞的无明习气。
为了渡过这生死的苦海,我们必须持续的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就像划船过河,我们要不断的划桨,方向正确后努力的、持续的划,不要畏惧波涛的起伏,最后必定划到彼岸。到了彼岸后,还要不要继续划呢?我们到了彼岸,把船和桨好好保留,留给后人使用。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灭除了痛苦,我们对人们示范手部的正确动作,教导人们如何培养觉性。我们把动中禅的正确方法保留给后人。
在禅修的过程中,禅修者依习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身心现象。因此,要由到达彼岸的人来指导禅修的小参,他能看清路程中的每一步骤,给与善巧的指导,使学员不会落入陷阱,不会发生意外。到达山顶的人,看山底下清清楚楚,知道如何指导山底下的人上来,同样的道理,要指导禅修的小参,要由站在顶点的人来指导。否则学员的体验比指导者还深时,如何指导呢?因此,大家要奋力的达到山顶。另一方面,从胜义的方面来看,你的真正的老师,是你的觉性,你如果能够一直和觉性在一起,就必然能达到山顶。
有的人喜欢问:死后,人的灵魂会去那里呢?这是一个没有终止的问题,没有意义的问题。对提出这种问题的人,佛陀问他:「你现在有没有苦呢?」「有。」「那么,这个才是迫切的问题。在活着时,你应该知道如何去灭苦。」死后生到那里去呢?知道的人,不谈这些。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不生不死、如何不再轮回。只要好好培养觉性,我们就可以不再轮回。为何觉性这么重要呢?因为觉性会引导我们看清自己并使我们脱离痛苦,得到真正的自由。
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内在的自由,我们就不能超越这些世俗表相,我们会一直活在黑暗之中。由于我们不了解这些世俗表相,就会被人们所创造的世俗表相所迷惑、所欺骗,对它们感到害怕,结果,我们没有了内在的自由;我们不管做什么,变得没有信心,充满疑惑。我们被这些世俗表相遮蔽了真理。例如泰国的四面佛的四个面,前后左右有四个脸,只是象征觉性圆满,四方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现在都被用在求财求子等等俗事上。为了看清真相,为了超越世俗表相,大家要回归自己,好好培养自己的觉性,一切真相就会大白,内在的自由就会自然的生起,我们不再有疑惑与痛苦了。
又如,谈到三世:前世、今世与来世,佛陀是要我们知道有三世因果,因此要把眼光好好的放在今世,种下正确的因,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就在今世灭苦。但是,人们津津乐道于前世与来世,将注意力移到死时要如何超度,死后要生到那里去,而忘了重要的是当下的此刻。现在是一个非常混淆的时代,佛陀出世前也是如此,当时有九十多种学说,大家在口头上争来争去,佛陀成佛后,找出了真正的答案,他发现只有觉性与智慧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懂得活在当下才能解决当下所发生的问题。
有的学员说:我的练习,似乎没什么进展,是不是我的无明深重?当你觉得自己没进步时,就要更努力练习。知道自己有无明,而能用功,那么,你有机会变成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有无明,却不用功,那么,你将一直处在无明之中。不要用「我的无明深重」做借口,而把自己的开悟之门封闭了。
当你的觉性一直增加之后,你会达到看清「名色」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知识会冒出来,你可能觉得什么都懂了,说起法来,滔滔不绝。你体验了心性,看清了世俗的假相,因而你所说的话,非常直率,不顾情面。批评起来,勇往直前,令人难堪。此时你要知道,这是一个障碍,称做观障,也就是内观的障碍。你应该保持谦卑,继续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继续培养觉性,你将能超越这个障碍,进而才能到达第一个圣者的果位。圣者的心是:从沉重转成轻盈,从黑暗转成光明,从无明转成明。当你获得不同层次的圣者果位时,内心就有大的转变,这是自证自知的。从看清名色开始,经历不同层次的圣果,将粗的、中的、细的烦恼依次拔除,这便是动中禅的修道次第,每一阶段都是自证自知的。
在名色阶段,许多知识会冒出,你想去教众人。这种知识与灭苦无关。但是你也不要压抑它们,让它们生起,仍然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此时还未到达目的地,还不能利益别人,你需要继续前进。
佛陀要我们在此世寻找并亲证涅槃:亲身体验苦的完全灭除。佛法是对活的人来说的,而不是为了死的人。你们在活着的此时,就要亲证真理,不要等到死后。
不要把天堂与地狱想得很遥远。有觉性的人知道:天堂与地狱就存在于当下:当你内心平稳,没有贪瞋,当下就是天堂。当你生起贪瞋痴的当下,你就是处在地狱。这样的天堂与地狱是可证实,可体验的。因此说:「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假使有人想到天堂,只要让自己的心保持平稳,没有贪瞋那就到了。能够一直保持当下这一时刻的美好,就不用期待未来的天堂。如果天堂不存在于当下,即使你全力的渴望、祈求、等待,这未来的天堂还是永远不能出现。
同样的道理,涅槃也在我们的心中,在活着时就要去亲证真理、灭除痛苦,不要等到死后,那是不能被保证的。人们喜欢谈论无法被证明的东西,因而迷失了自己。佛陀要我们在活着时就自证自知。
以正念动中禅,不断地觉知自己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炼,那么,现世就可以亲证涅槃。当一个人初次体证了涅槃,就成为圣人,他灭除了怀疑、戒禁取以及身见三个烦恼。这三个烦恼称做三结。怀疑是指对佛陀、正法与僧众的怀疑。现在这些怀疑都没有了。戒禁取是指执着于错误的修持方式与戒条。现在这些错误的执着都没有了。身见是指执着身体是我和我所有,连带的也将心识执着为我和我所有。现在这种执着都完全没有了。
要珍惜正法,这儿所讲的就是佛陀两千多年前所传授的正法,好好的去体证真理,像经文所说的:「舍弃财产以保存肢体,舍弃肢体以保存性命,舍弃生命以保存真理。」要有这种决心,去体证真理。这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这真理一直都存在着,甚至在佛陀开悟之前就已存在了。
佛陀的前世为了求得正法曾经牺牲好多次的生命,终有今世的成佛。我们现在有机缘碰到、学到佛陀辛苦得来的正法,我们岂可将之轻易的放过?
不要听了就相信,要亲自去证明。即使是佛陀或老师所说的,我们也不应盲目相信。我们要亲身体会并证明,而后才能真正的没有疑惑。
佛陀有一次行化到葛拉玛人住的地方,他对葛拉玛的人说:「不可只因它是口传已久,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载诸典籍,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论,就信以为真。不可只因它是导师所说,就信以为真。葛拉玛人!每当你亲身体验到:它是不善的、有害的、遵行后得到无益或痛苦的,就要舍弃它。葛拉玛人!每当你亲身体验到:它是善的、无害的、遵行后得到有益或快乐的,就要实行它。」因此,佛陀要我们好好去体证真理,而不是盲目的相信他。
佛陀时期,有一位女仆名字叫做「朴娜」。有一天为主人桩米,晚上继续加班,看到比丘们很晚才休息,她心里想着:「我因为命苦,必须工作到这么晚。这些比丘们为什么要这么晚才休息呢?」第二天一早,她做好糕饼,走在路上,看到佛陀正拖钵而来,就将糕饼供养佛陀。用完了餐后,佛陀告诉朴娜:「妳因为必须工作,因而缺少睡眠时间。比丘们因为必须常保持觉性,所以才晚睡。但是不管什么人,都应经常保持清醒,使觉性不断。」
佛陀时期,有一位七岁的小沙弥,名字叫做「苏卡」。有一天,他随着舍利弗拖钵,路上看到农夫正在引水灌溉,他问舍利弗:「尊者!水可以被引导到任何地方吗?」舍利弗说:「是的,只要懂得技巧。」接着,他看到制作弓箭的人,用火锻烤竹子,使弯曲的竹子变成直的。也看到木匠正在切割木材,用来制作车轮。苏卡心里想着:「这些没有意识的河水、竹子和木材,都可以加以调伏,做成有用的东西,而拥有意识的我,为什么不能调伏自己的心呢?」经过这番思考后,他向舍利弗请求回到禅堂禅修。回到禅堂后,他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身心,终于调伏了无明习性,灭除了痛苦,成为一位圣者。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首先,要知道圆满的觉性里面包含着智慧、慈、悲、喜、舍等好东西,我们在此世就要努力培养出圆满的觉性。要知道天堂、地狱及涅槃都在心中。以动中禅,我们好好地培养七觉支,就可在此世亲证涅槃。其次,我们对三界、四界、十八界有个初步的了解。重要的是,我们要以觉性来脱离三界的束缚。我们要懂得追求内在的自由,这种自由才是真实而永久的。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为了横渡生死的苦海,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要努力的划桨。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有的学员问及神通。我们不排斥神通,也不执着神通。六种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此中,最重要的是漏尽通。当你体证无我,灭尽烦恼,就得到了漏尽通。一般有所谓的「隐形」,例如隐形人、隐形飞机,这种隐形仍然是会被找到的。但是当一个人体证「无我」时,这才是真正的隐形、真正的神通,因为谁也找不到「我」了。
众生由于轮回在三界内,不能脱离三界的束缚而受苦。三界是欲界、色界及无色界。色界有四个禅那,第一个禅那,称做初禅,具有五个心理: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禅是喜、乐和心一境性。三禅是乐和心一境性。四禅是不苦不乐受和心一境性。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以及非想非非想处四个境界。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的凡俗众生,都是利用专注力使内心达到非常的宁静,因此,如果对禅定仍有所执着,就会投生到这些地方,还不能够脱离三界的束缚。要想脱离,必须对禅定也不执着。正念动中禅的训练,便是要使我们直接脱离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的束缚,所以,要训练出强而有力的觉性,不被欲望和宁静所束缚。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具有觉性是不容易的。说是容易,做起来却是不容易。尽管如此,任何人还是可以做得到。我们要在任何日常工作中,以耐心和决心来培养我们自己的觉性。由于我们整天都在动,因此在工作时,保持对肢体的觉知,我们的觉性就会愈来愈增加。这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它是一条快捷方式,没有典礼仪式。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练习。
在任何时候,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就是一种最好的业、最好的行为。在一个吵杂的地方,我们仍然能用这方法来培养觉性,并能面对问题。
工作没有觉性的人,只依照他的习性,无意识地工作着。一旦问题来临了,就承受痛苦。如果我们有觉性,问题来时,我们不会受苦。虽然问题存在着,但我们不受苦。这并不是说,没有受苦的人就不会碰到问题。而是这些问题不能让他受到痛苦。换句话说,他超越了问题和痛苦。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维持觉性,那么我们的工作将做得愉快而正常。
每一个人都非常需要觉性,这跟他的国籍、语言无关。
如果我们拥有觉性,那么,正定和智能就会生起,也自动会守戒。
这个方法是一个快捷方式,有的人对此难以相信,因为看来这么简单,有的人则是执着典礼、仪式或外在的表相。而动中禅的方法是超越外在的形式的。
练习动中禅之后,它的结果,常常超出原先的想象。禅修者将看清自己生命的实相,到达没有痛苦的境界,这是最大最高的果。
要知道「痛苦」不怕任何人,不怕国王、不怕权势、不怕财富,但是只怕「觉性」。
如果我们没有拥有觉性,那么,我们的生命不算完整,因为我们尚未得到生命的精华。这生命的精华,不是别人给我们的,也不是谁为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只要往自身去寻找,就能得到并且证实的。
真实的内在生命大家都是相同的。差异的只是世俗的表相,例如,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人,我是男人,妳是女人等等。希望大家好好发掘自己内在的生命。
人们的痛苦,都是来自执取,执取什么呢?执取快乐的感受,排斥痛苦的感受。结果,人们随着情绪的高高低低而起舞。感受由何处产生的呢?感受是来自根尘的接触,也就是内六处与外六处的接触。当眼看东西的这一杀那,有了接触。当耳听声音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鼻子闻到香味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舌头尝到味道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身体触到东西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内心想到一件事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在接触的这一剎那,禅修者要了了分明,不可以生起「我」和「我所有」的无明,否则接下来就会对接触所生起的感受生起爱憎的心理而产生痛苦。因此,在禅修中,我们要培养出比闪电还要快的觉性,要在接触的那一剎那就能切除无明的生起。就像两人抢一个座位,力量强的就能占住。我们要使觉性成为强者,那么无明就不能坐到这位子上了。
有的学员问:当我看到花园的东西,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我能否只是看而不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当你感觉到喜欢或不喜欢时,是因为那一剎那你已忘了自己,未能知道自己的动作。如果已觉察到自己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就接受这个事实,同时不要与这些感觉认同,也就是说,不要把这些感觉当做是「我」或「我所有」。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先培养出强的觉性。
有的人认为自己业障深重,整天愁眉苦脸。其实,过去的业已经做了,你就接受这事实,要将注意力移到现在的行为:要觉知当下你的肢体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如此,你开始做出正确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新业,因而能够有效的处理当下发生的事情,不再做出错误的行为。因此,动中禅的训练,使我们能够活在当下,不再造恶业,并且能够正面地面对各种逆境,解决问题。当觉性愈来愈强,自己的心就愈来愈清净,业障习性也就愈来愈薄了。我们以强的觉性,看清妄念的来源,当下妄念就无力生起,因而业障习性就薄弱了。这是一个直接净化的过程,这是一条快捷方式,这是佛法的精髓。我们常常觉得习性非常难改,这是因为觉性不够强的缘故。当贪心、生气一生起的时侯,若不能看清它,就会被习性拉着跑,因而一再地犯错而改不过来。因此,根本之道就是要培养出强的觉性,能在妄念刚要生起时,就立刻把妄念丢掉,这样习性就起不了作用了。
有的学员问:我们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这算不算是一种执着?要知道,我们会执着,是因为不能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能够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就不会执着。我们愈能觉知肢体的动作,我们的觉性就愈强;我们的觉性愈强,就愈不会执着。
有两种知道,一种是没有觉性的知道,一种是具有觉性的知道。没有觉性的知道,会以自己所知的引以为傲,会执着于所知道的,因而固执不化,反而会被所知道的迷惑。具有觉性的知道,则是不会执着于所知道的,不会被所知道的迷惑,不会对所知的自以为傲,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方式知道,那么,我们知道得愈多,内心觉得愈舒适,愈没有疑惑,愈没有苦恼。这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所有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或三藏经典,可以归到一句话:「灭苦」。我们不用去拥有什么东西,只要没有拥有「苦」就够了。
有的学员问: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烦多,我每天早晚各练习一小时的动中禅,这样够不够?能够每天保持这样的练习,当然也可以;能持续不断,那么你下一次再参加课程,就会进步很快。最好的情况是,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握住动中禅的原则,时时觉知你的肢体动作,一次一个部位,那么,你将发现生活就是禅修。饭后能够经行半小时,养成习惯之后,对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帮助。每天自己可以检讨一下:「一天下来,自己觉知动作的时间多,还是妄想的时间多」。如此常常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觉性。久了,你将发现到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突然冒出来的问题,愈来愈能得心应手,迅速而正确,这便是修行的一个结果,这结果是自然成熟的。
有的学员问:已经生气了,该怎么办?已经生气了,我们就更要努力回到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事实上,正念动中禅也是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我们只要一直活在当下,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那么,当生气刚要生起的那一剎那,觉性就会看到它,它就自然跑掉了。能保护我们的心的,就是觉性。
有的学员问:一个灭苦的人,死后那里去?是不是往生净土?灭了苦的人,临终时,自己清清楚楚的知道:如果有那里可以去,他就去那里;如果没有那里可以去,他就不去那里。当他活着时,他体证了涅槃,他超越了生与死。因此,最重要的是:好好把握活着的当下,不用担忧死时到那里去。要好好的耕耘,就像我们种树,要不断的去灌溉一样,我们要不断的觉知手部的动作,使觉性一直成长。只要种下正确的因,正确的果就会出现,这是大自然的道理。因此,好好的觉知当下的肢体动作。
有的学员问:经典上提到七清净,也就是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知见清净,七、智见清净。这些如何达成呢?要知道这些内容,不超出戒、定、慧三学,而这三学含摄在圆满的觉性当中,因此,我们只要好好的培养觉性,那么,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或七清净自然都可以具足。将树的种子,好好灌溉,就会长出根、茎、叶、花及果,多么神奇。同样的,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以培养觉性,就会得到智慧、慈悲,这是自然的道理。
真实的东西只能被真实的人来证实。依照自然的本性,人整天都在动着,因此,当我们活着时,要用这自然的方法去证实真实的东西。
有的学员想了解十六阶智,也就是一名色识别智,二缘摄受智,三思惟智,四生灭随观智,五坏灭随观智,六怖畏现起智,七过患随观智,八厌离随观智,九欲解脱智,十审察随观智,十一行舍智,十二随顺智,十三种姓智,十四道智,十五果智,十六省察智。这些南传论典所提到的智慧名相,并不是要我们去记诵,而是要我们去自证自知,只要我们不断的觉知自己的动作,把觉性持续如炼,那么,所有的内观智慧自然就会生起,层层上增,此时配合经论,我们将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智慧,因此,在禅修时,以培养自己的觉性为首要之务。
有的学员问:在修行的路上,会经验到什么?会碰到什么障碍呢?我想先做好准备。我们希望禅修者自己去体验,这样就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体验。修行路上的障碍,经典上提到了五盖等等。这条路是一直觉知当下肢体的动作。任何阻碍我们知道肢体动作的,就是盖。例如,昏沉、懒惰、怀疑、妄念等等。碰到任何障碍,记得回到觉知自己的动作,与觉性同在,就能带你到安全的地方。
有的学员问:正念动中禅要修多久才能灭苦呢?当年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观察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三根,利钝不同。就像莲花,有的浮出水面,有的与水面齐,有的居于水面下,众生也是如此。因此,依据根性的利钝,要修多久才能灭苦会有所不同。隆波田禅师说,善良而用功的人,不出三年将证苦灭。至于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没用。
有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入灭了。很多尚未证得圣位的比丘,感到很伤心,就整天紧紧追随在佛陀的身边。但是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提沙」却没有整天跟着佛陀,反而到静僻的地方禅修。其它的比丘带他去见佛陀说:「世尊!提沙比丘不像我们这样敬爱您、尊重您。他躲在一边,自行其是。」提沙比丘说:「我只是加紧用功,希望在佛陀入灭前,证得圣位,达成灭苦的目标。」佛陀听完后,加以赞叹说:「凡是敬爱和尊重我的人,应该效法提沙比丘。比丘们!奉行我所教导的出世间法,精进禅修的人,才是真正的尊敬我。已经尝到佛法的滋味而喜悦的人,将免于恐惧和邪见。」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动中禅的训练,就是培养八圣道,使禅修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觉性走在中道的路上。在禅修的路上,有十个结或十个根本烦恼要拔除,这十个结绑住我们。使我们在三界内不得自在。透过觉性,可以将这十个结松绑。当我们培养出强的觉性后,才能在根尘接触的当下,不生起「我」「我所有」的错觉,而不会被苦受或乐受拉着跑,因而不会继续打结。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好好的灌溉自己心中觉性的种子,使它成长、茁壮。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以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的练习,昏沉消失不见了,身心感到愈来愈轻盈,因为觉性日益增强了。整个禅修的方法也熟练了,同时,也可以体会到:生活就是禅修,禅修就是生活。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我们都在禅修,举手投足、扬眉瞬眼都是在禅修。佛陀的正法原来是这么简单,也这么奥妙。我们也同时体会到经上所说的:走在正法道上的人,都是喜悦的人。
当我们敞开我们的心胸,当我们以觉性来面对生活上的一切顺逆境界时,我们的内心安详而平稳,那么,「戒」已立足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的觉性,念念分明如炼不断,那么,「定」已立足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以觉性看清一切事物如实的样子,不被现象所迷惑,不再执着于身心世界,而能纵横自在,那么,「慧」已立足在我们的心中。因此,动中禅的训练,可以使我们自然具足戒、定、慧这三学。
以强而有力的觉性,我们可以看清身体的生灭无常,可以看透色身是苦而无我的。我们也看清苦受、乐受的不断生灭,不随苦受乐受而起舞,因为我们有强的觉性在。每当贪心、瞋心刚要出现,我们都可以清楚的知道,不再卷入其中。每当好的念头、坏的念头一生起,我们也清楚的觉知,能够自主的走在正确的方向。以上就是对身、受、心、法的清晰觉察,时时安住在身心现象的当下,便是走在「四念住」的道上。
同样的道理,我们努力以觉性来灭除恶法、增长善法,我们就在实践「四正勤」。当我们以希欲(希望)、精进、定心、观察做基础,使觉性持续不断,我们就是在实践「四神足」。
觉性如猫。妄念如老鼠。我们不断的喂猫,我们也体会到老鼠渐渐不见了。经由动中禅的实践,我们的信心愈来愈坚定了,对佛、对法、对僧、对缘起、对圣谛等等都自然产生了坚定的信心,也坚信觉性的不断培养与提升,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我们培养了「信根」。我们也自动的持续修行,这是「精进根」。我们时时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培养出觉性,这是「念根」。我们使觉性持续如炼,没有散乱,这是「定根」。在强而稳定的觉性中,自然呈现出智慧,这是「慧根」。在禅修中,我们培养了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以及五力。
烦恼像是一颗百年的大树,我们透过肢体动作做工具,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就像用大斧头来砍这颗大树,我们体会到觉性的威力了。强而稳定的觉性,就是「念觉支」。以强的觉性来抉择诸法,这是「择法觉支」。不断地继续培养觉性,这是「精进觉支」。在强的觉性下,自然生起了喜悦,这是「喜觉支」。同时,身心轻安也自然而然的时时出现了,这是「轻安觉支」。觉性持续如炼,自然的运转着,毫不费力,这是「定觉支」。在强而稳定的觉性下,对根尘的接触,都能自然的保持平等心,这是「舍觉支」。我们正在培养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等七觉支。
我们潜在的不良习气就像挖井过程中出现的浊水。但是只要一直将浊水一直舀走,最后必然出现清凉干净的水。同样的道理,我们将觉性时时刻刻结合在生活当中,将自己的不良习气一一去除。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培养稳定有力的觉性,看清身心的实相,不被外境所困惑,这是「正见」。以觉性来思考,不生起贪瞋的心理,这是「正思惟」。在觉性中,保持如法的言论、如法的行住坐卧、如法的生活,这便是「正语、正业、与正命」。将潜在的不良习性,以觉性不断地拔除,这便是「正精进」。使觉性持续不断如炼,使心清静自在,这便是「正定」。因此,动中禅的训练,便是在使我们过着合乎八圣道的生活。将上面所提到的四正念、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合起来,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因此,整个动中禅的训练也就是在生活中培养三十七菩提分法,培养圆满的觉性。整个佛法的实践,便是以觉性来贯穿。开始是觉性,中间是觉性,最后是圆满的觉性。大家永远要掌握佛法的这一精髓。
在禅修时,我们要时时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不要静坐不动,不要随妄念之流而下,而应逆流而上。在江河上,死鱼是顺流而下的,而生命力十足的活鱼是逆流而上的。只有死鱼是永远顺流而下的。你要当活鱼呢?还是当死鱼?因此,你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不要静止不动。在日常生活中,有空闲时,就做规律的手部动作或来回经行,其它时间,就一直觉知自己当下的动作,使觉性从早到晚连续如炼。那么,你就是逆流而上的活鱼,最后,必然可以「鱼跃龙门」,由凡入圣。
经由不断的努力,你的觉性增加了,内心的污垢也渐渐净除了,而且对别人的悲悯心也会自然的生起。因为你看事情不会再落入习惯性的偏见中,因为你开始能以觉性从多个角度来看事情。以前你对某人不能谅解,现在你能从他的环境对他生起同情。以前你难以释怀的心结,也因觉性的增高而化解了。以前你所逃避的事情、所不敢面对的事情,你能心平气和的以觉性来处理。觉性增强后,生活的品质自然改变了,你发现周遭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生气盎然的。你发现自己不再是习性的奴隶了,因为你以觉性看清了习性的面目,不再跟随它了。
当你看到那些忘了自己而受苦的人,你不由得生起悲悯之心,你自然想帮助他生起觉性。你想将觉性分享给一切众生,你希望在每人的心上遍植觉性的花朵。你希望众生不要再盲目的受苦了。看清众生都有佛性,你想去点燃他们心中觉性的火把。
整个动中禅的训练,在于提炼出觉性这最珍贵的甘露,在这甘露中含藏着戒、定、慧与慈、悲、喜、舍。这个方法不只是一石二鸟,而是一石七鸟或更多的鸟。要好好珍惜这个方法,使自己与别人都能享受这最珍贵的法宝。
由于我们整天都在动,我们时时都可以禅修,因此,没有理由找借口说:「我太忙了,我没有时间禅修。」
在泰国,有的人是在农田种菜时开悟的,有的是在喂猪时开悟的。因此,最重要的事是要时时保持觉知。
当我们到达灭苦的目的地之后,我们可以做规律的手部动作,也可以不做。但是我们为了教导别人而示范这个规律的手部动作,把这个方法传给下一代。
有的学员问:这个方法回去自己练习,会不会有危险?我们只要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就绝对不会有危险。不管发生了什么身心现象,都要与自己的觉性在一起。只有忘了自己的人,才会有危险。就像在洪水中过河,手一直拉着绳索前进就可以横过去。如果手不抓紧,就会被洪水冲走。觉知肢体的动作,就是我们的绳索,要抓紧它,就不会有危险。
在生活中,我们要能够以觉性来面临各种逆境和挑战。在佛陀时期,印度拘楼地区有一对婆罗门夫妇和一位长得非常漂亮的女儿。有一天,这位婆罗门遇到佛陀,认为佛陀就是合乎他女儿的许配对象。他立刻去找妻女,回来时,只看到佛陀留在地上的脚印。他的太太仔细看了佛陀的脚印说:「不要打妄想了,他不会娶女儿的,因为有这种脚印的人,已经完全断除了世间的欲望。」但是婆罗们还是不死心,找到了佛陀。佛陀说:「当日我在菩提树下,看到魔王波旬三位美丽无比的女儿时,我的心都不动一下;你们的女儿,我怎么会动心呢?」这对夫妇就跟随佛陀出家修行,并且证得了圣者的果位。至于他们的女儿,后来则成为优填国王的三位王妃之一,称做摩希提利王妃,但是她对佛陀的拒绝,始终怀恨在心。有一天,佛陀行化到优填国王的憍赏弥城。提利王妃就开始进行报复,派人尾随佛陀,散布谣言,诽谤佛陀,讲各种坏话。服侍佛陀的阿难尊者,听多了坏话,就对佛陀建议:还是离开这里,到别的城市去。但是,佛陀说:「到别的地方,也可能受到诽谤。一个清白的人,每次受人诽谤就离开,是不对的。在什么地方发生问题,就要在那个地方解决问题。」优填国王的皇后和侍女们都敬信佛陀,这使得提利王妃更是生气,就常向国王进谗言,说皇后要谋害国王。
有一次,她知道国王要住在皇后那儿几天,就设计将毒蛇摆在皇后的床上,国王看到毒蛇,就相信她的谗言。用箭要射皇后和侍女们,但是她们已经经过佛法的熏习,心中不但没有恐惧而且充满着慈悲,结果没有伤害到她们,国王知道她们是无辜的。提利王妃心有不甘,后来暗地找人将皇后住处四面纵火,在熊熊火焰中,皇后和侍女们保持正念正知,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佛陀知道后说:「正念现前,精进的人进入不死的涅槃。」优填国王怀疑火灾是提利王妃的指使,便故意对她说:「皇后在世时,我整天提心吊胆,害怕遭到她的毒手,现在我可以放心了。是谁帮我解决了心腹大患?一定是深爱我的人。」坏心肠的提利王妃就马上承认是她找人来纵火的,国王假装很高兴,说把这些人好好集合起来赏赐一番。王妃把那些人集合后,国王就将他们全部处决了。佛陀知道后说:「没有正念而放逸的人,不断在苦海中轮回着。」因此,我们要遵循佛陀的教导,不断培养自己的觉性,使正念现前而能面对诽谤与逆境,并且以慈悲与智慧去处理各种危机,最后将达到内心完全没有痛苦与烦恼的境界。
最后,总结一下动中禅的一些观点:⊙任何人都可以练习正念动中禅,与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文化、国籍、宗教信仰都无关。任何人只要知道如何去练习,他就能练习这个方法。
  ⊙动中禅的基本观念是:要知道当下你正在做什么,要与你当下的肢体动作同在。
  ⊙我们不将生活与禅修分开。每当有空闲的时间,就练习正式而规律的手部动作或来回经行。工作时就觉知自己肢体中一个部位的动作,例如,在洗盘子时,就觉知擦拭盘子的那一只手的动作。走路时,就觉知往前移动的那一只脚;等候公车时,就觉知手掌指头的动作。
  ⊙
正念动中禅是一个自然的方法,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及任何活动中练习。每一众生都有清净自然的觉性,也就是说,众生都有佛性。
  这个方法,要我们时时活在当下,把我们的觉性唤醒。我们将看清自己当下的身与心,看清自己的念头。而念头是所有痛苦的来源。
  ⊙
人们由于念头而哭或笑。他们只知道有念头生起了,却看不清念头。如果只「知道念头」,就会给念头拉着跑,而不知道如何摆脱,结果就哭哭笑笑。⊙
如果我们有强的觉性,我们就能「看清念头」。能看念头,念头就会停止。因而,可以摆脱妄念,达到灭苦的目标。
  ⊙
不断的培养觉性,你愈来愈知道自己的肢体动作。当你能够时时知道肢体动作时,你的觉性就会自动的运转,接着觉性就会发展到大的觉性,这时称做「大正念」、「大觉性」。
  ⊙
正念动中禅的目的是培养出一颗稳定而健全的心,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对生死不再有疑惑。这颗健全的心,不只利益自己,也利益周遭的人。
经由不断的练习,你的觉性提高以后,智慧就会展现出来,看事情不再只是单方面的看法,你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情。这种智慧是一种内观的智慧,使你能够安详的面对种种困难。佛陀时期,有一位大弟子叫做「富楼那」。有一天,他向佛陀报告,他要到印度西部输卢那去弘扬佛法,度化输卢那人。佛陀说:「输卢那人性情凶暴,好勇斗狠,他们当面骂你、诋毁你,你怎么办呢?」富楼那说:「世尊!他们骂我、诋毁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着:这些输卢那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痛骂我一番而已,因为他们可以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呀。」佛陀说:「如果他们用手打你、用石块丢你,你怎么办呢?」富楼那说:「世尊!他们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着:这些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而已,因为他们可以用刀杖来伤害我呀。」佛陀说:「如果他们用刀杖伤害你,你怎么办呢?」富楼那说:「世尊!他们用刀杖伤害我时,我心里会想着:这些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用刀杖伤害我而已,因为他们可以把我杀死呀!」佛陀说:「如果他们把你杀死了呢?」「世尊!如果他们杀死我,我那时会想着:佛陀教导我们要厌离身体这个臭皮囊,现在这些输卢那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帮助我解脱这个朽败的身体,我实在要感谢他们。」佛陀听了富楼那的话,赞叹道:「善哉!善哉!你能够忍辱而柔和,你有资格去输卢那的地方度化众生,使他们达到灭苦的目标。」
大家要好好效法富楼那尊者的传法精神,他已经培养出强大的觉性,能够以平等心去处理逆境。经过他的度化,在输卢那的地方,他建立了五百个精舍,使好多人都得到了正法的利益。学佛网&
在每个身体动作中禅修。
以知道每个身体的动作来培养觉性。
在行、住、坐、卧中看自己。
‘定’,在每一个身体的动作当中。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在练习。
守护六根,六根会清凉。
六根清凉,家就清凉,涅槃、喜悦在这里 。
不断培养觉性,以觉取代不觉。
觉性会把妄念之流砍断,心不再造作。
让觉性持续不断如环炼,觉性将自然提升到完整、圆满。
圆满的觉性会做它自己的工作----灭苦。
做功德与持戒就像未去壳的稻米,不能吃,但是很有用,因为我们可以用它们来播种,然
后于来年收成。使自己安止就像已去壳但尚未煮熟的稻米,还是不能吃。有两种安止:第
一种是奢摩他(samatha,止),第二种是毘婆舍那(vipassana,观)。修习止禅时,你
必须闭上双眼静静坐着,并注意自己的入息出息。当呼吸变得非常微细时,有时候你会感
觉不到呼吸,而且会觉得非常平静;但贪瞋痴仍无法消除,因为仍有无明,你并没有察觉
念头。观禅则可以去除贪瞋痴,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体验这种安止。所以不一
定要闭上眼睛、塞住耳朵地坐着。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念头生起时我们看得见
它们。这种安止潜藏于每个人之中。
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明亮而安止。不清净、不明亮、不安止的不是我们的心,而是烦恼(
kilesa)。我们试图战胜烦恼,其实却并没有什么烦恼。所以我们怎能战胜它呢?我们唯
一能做的只是了了分明地观照原来的心,了了分明地接触念头。只要我们能了了分明地观
照心,就不会有痴。
“清净”意指心没有受到任何事物污染或覆蔽的本来状态。我们以觉性直探我们的心并观
照它,了知它原本安定而未受任何事物扰动。这就是心清净。而心的明亮就像耀眼的光芒
,能让我们安全抵达任何地方。在这样灿烂的光华中,我们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都
观见我们的生命和心,这就是心明亮。安止则意味着息灭,亦即息灭贪瞋痴,息灭一切不
安与困难,也息灭对任何法门、体系的追寻。我们不需要再寻找老师,因为我们自己真的
了知。当我们了知心时,我们就会知道它一直都清净、明亮而安止。
只要我们了知心,我们就会知道苦如何生起,苦如何息灭。每当思考的时候,我们都会知
晓念头。我们甚至会觉知自己心的律动。我们知晓自己的一举一动。我们藉由毫无紧张与
压力的自然观照而了知这一切。这样的了知非常快速,不但比电流、闪电快,而且比任何
事物都还要快。这种了知与智慧相同,与觉性相同;觉、定、慧都一样。智慧真实了知万
法。即使是最轻微的声音,我们也会知道。风吹拂我们的肌肤时,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念
头生起,我们也知道。念头深沉的时候,智慧也深沉。念头快速的时候,烦恼快速,慧也
快速。无论念头生起时是多么迅速,智慧都会知晓它们。
这称为缘起(paticcasamuppada)。没有无明(avijja),因为了知,所以使苦生起的结
构会毁坏。你们或许听说过佛陀只剃除过他的头发一次,后来它们便没有再生长了。这是
一个谜题。头发一剪掉就无法附着了。这和斩断无明使它无法再生起很类似。这是不可违
反的自然定律,就像栓在两根柱子之间的绳子,一旦被剪断就不能绑住了。认清这一点,
我们就会知道它潜藏在每个人之中,我们全都具足相同的本心。
看念头(心)阶段
  在完全领悟“身心目标”之后。应该继续看念头。将规律的手部动作或走动的速度加
  不要压抑念头,轻轻松松练习。轻松地看念头。念头生起时,不管是快乐或悲伤,只
要察知身体的动作,念头便会立刻停止。
  通常念头生起时,心便被带着跑,如小猫捕大老鼠似地。大老鼠(念头)比小猫(觉
性)强。当大老鼠出现时,小猫本能地便会捉牠。大老鼠因为  害怕逃跑,即使小猫紧
捉不放,过一会儿,当小猫累了,就把大老鼠放了。同样地,念头将不停地生起,也将自
动地停止。
  当我们一再地训练自觉,就好像不停地饲养小猫直到牠长大强壮一样。念头生起时,
心不会被拖走,念头自然立刻停止。
  念头如果来得凶猛,我们必须握紧拳头或做任何有效的姿势。如果动作够强,念头会
即刻停止。
  继续练习,只要念头一起,你便能立刻觉知。正如我常告诉你们的,如果有两个人和
一张椅子,强健快速的人会坐到椅子。当我们一再地训练培养自觉,“自觉”将取代“不觉”,而“不觉”将逐渐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念头生起得越频繁,我们也越觉知。当“自觉”越来越强时,便能赶上念头。
  假定有一百个念头生起,我们只觉知十念而不觉其他九十,接着是能觉知二十而不觉
八十。继续练习到能知八十而不觉二十,接着知道九十、九十五。当一百念中能知九十五
时,我们应该要很用功的练习。不要灰心、懈怠或在白天睡觉。
  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要立刻觉知,一而再,再而三。心在这一点会转变。“正道”从
此开始,这就是涅槃的起点。
  从前,心在黑暗中,不认识“正道”。当它能快过念头时,心将会变光明。这光并不
是肉眼可见的外界之光。心本身就是自在光明的。它称之为“慧眼”,也就是“内观智慧
”的生起。
  我们应继续以任何我们喜欢的速度练习手部的规律动作或来回经行。
  继续用功,让智慧本身穿透“内观目标”。不再需要求教于老师或经典。
  当智慧穿透“内观目标”时,心将次第解脱。共有五个层次:第一禅那(此处禅那是
指以心看见、知道、触及这些内观目标)、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及第五禅那(
此指烦恼已断,如绳断两截)。
  当我们看见、知道、明白这些“内观目标”时,念头生起得更快了。
  一旦抵达最后层次时,智慧自然会生起。当我到达这境界时,领悟了“世尊只剃一次
发”的话。(注:当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时,他离开了王宫,在河边换衣服并剃发。据说
他那时的头发大约两寸,剃发后就未再长。)
  一旦你已证悟“此”,你能了解它。你无法事前知道它。如果你能事前知道它,那只是知识,而不是“是”。
  当我看见、知道、明白“此”时,领会到“哦!世尊只剃一次发。”并非指真正的头发,而是指已断“此”。就像在两柱间紧绷一根绳子,如果在中间截断它,它将弹回两边的柱子上,而无法再连接。
  我们将知道、看见“改变”。它是绝对地轻松,就像是毫无重量。这是终点,当它结束时,智慧会现前,而你将体证“苦灭”。
  有两种念头,第一种是刹那生灭的妄念,它带来了贪、瞋、痴。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
念头,它不会引发贪、瞋、痴,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在这方法,不要试图压抑念头。让念头自然地现前,念头越多,觉性愈强,有些人讨
厌妄念,怕妄念使他们不能得定。那是种误解。妄念是好事,  因为念头动得越多,觉
知越强。继续用功训练自觉,但不要专注。
  当念头生起时,不要压抑它们,而要以觉知身体的动作来离开念头。“自觉”将取代
“不觉”。
  观察念头是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首要事情。念头一起,我们便开始批判或评论它。这表
示我们是“进入”念头里而非“放下”念头。那是“知道念头”,不是“看念头”。
  如果我们一直观察念头而没有任何身体的动作,当念头生起时我们很容易进入“念头
”里。因此,觉知身体动作是必要的。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看见、知道。
  当我们看见鬼、神、佛像、水晶球,甚至佛陀,都不是真见。那只不过是我们的心游
动所引起的。我们没有看清念头,所以内心自己导演着。它会导演捏造,是因为我们看不
见“念头的源头”。
  不经观照而起的念头会想像出鬼、颜色、光、神、地狱或天堂。不论它是什么,我们
都如实地观照。那些是幻像、心的花招。
  能如实看见才是真实的。因为所见的都是虚妄,所以不能使心自由。唯有见到实相。
方能使心从痛苦中解脱。
  这是捷径:当念头升起时,立即觉知,这就是真正的修习佛法。规律地动作只是一种
方便法(藉以帮助我们看见念头)。
佛性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
  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导如何灭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
苦的生起源自于未能看清念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他。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可以向你保证。
对于多数人而言,我们在生命中养成的习性,从各方面而言,都是有强烈深植于我们身上的文化所形成。因此,习性不会在一座、十座或一百座的修持中消失。有时候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培养出超乎理智的智慧,单纯且清晰的认识到习性短暂易变的本质,了解我们的体验是由许多不同的习性所组成的,这一点也很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付出一些时间解开它们的纠结。
因此,如果你没有立刻获得成果,或是发现自己在追逐念头、屈服于强烈的情绪之下,连半秒钟的广大境无法体验,请不要批判自己,你的动机是修持,再度连接你的内在火花,仅仅是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跨出了一大步。在某种层次上,你已经决定要觉醒,而这个决定会让你在艰难时刻坚持下去。
我也鼓励你要慢慢来。指导我跨出第一步正念修持的非凡上师们,它们叮咛我,一开始修持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一天之中,以短时间、次数多的方式练习。他们提醒我,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陷入一些危险,比如对于修持感到无聊,或者对于进步的速到感到失望,最后就会彻底的放弃修持。
这个教导可以总结为佛陀的一句开示,大致的意思是:“一点一滴的水,终究会盛满整个罐子。”
整个比喻从实际的观察而来,在亚洲一些地区的雨季时,雨水会从漏水的屋顶流下来,因此他们通常需要在漏水处,放一个盆子或容器而容器很快就会装满水,因此,就必须倒掉或更换容器。
同样的道理,当你的罐子、盆子或其他的容器盛满时,把它们倒掉。一开始练习时,不要给自己定下禅座二十分钟的崇高目标,设定十分钟,甚至五分钟就好,如果你有意愿,甚至非常想要在日常工作的休息时间观察自心,而不是陷入白日梦中,那么就进行“一次一滴”的修持,这样的练习,你会发现自己缓慢逐渐的脱离那些导致疲惫、失望、生气与绝望的习性,而且你在自身中会发现明性、智慧、祥和慈悲心得无限泉源。
当你这么做时,终究会发现自己开始更深入的进入“再度连接内在火花”的过程。
——阿明录入自措尼仁波切的《醒了就好》,首发于阿明藏博客。
我的更多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熊猫一脸想要的样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