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线处如何来的,应该九宫格算法等于4 题目g(x)-g(1)吧?是题目第二个

2015届淮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
2015届淮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试卷综述】
纵观二模试卷,题目的命制基本上是严格依据了新颁布的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准确把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较为准确,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试卷总体难度接近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注重基础考查,试卷结构稳中有变,涉及了诸多热点,也体现了今年考纲和我省《考试说明》中的细微变化。如文言文不论从文本的选择上,还是考点的设置(人物性格分析取代了虚词),既体现了安徽卷会将被全国卷取代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年考试说明中例证性试题的变化,更体现命题人的一些看法。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讲到,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随着人推理和预见能力的提高,个体很快就会从经验中学到:假如一个人帮助了他的同伴,那么通常今后他也会反过来得到这个同伴的帮助。出于这种低水平动机,他可能会习得助人的习性。同时这种表现仁慈行为的习性也会强化其同情心,而同情心是仁慈行为的原动力。这种习性在许多代以后可以经过遗传而获得。”
②当然,上面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是错误的。我们现在知道,父母其实是通过教导或者示范而不是通过基因,将习性传承给子女的。事实上,任何生活经验都不会影响基因的传递。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严格形式上讲,它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没有规定说后天习得的特性也是会遗传的,而在让·巴提斯特·拉马克等先前的进化理论中对这一点则是有要求的。达尔文发现了这一美妙性,并重点强调了其理论的这一方面。但是他仍然希望可以借助更多的两可的技巧来解决让人费解的问题,例如道德情操的起源问题,特别是当他老了之后。
&#9314;<font FACE="楷体_GB年,乔治·威廉姆斯提出了一个方法使达尔文关于相互支持的进化价值的思索更有用,即,不仅去掉最后一句,也去掉关于“推理”和“预见”及“习得”的部分。在《适应与自然选择》一书中,威廉姆斯回想起达尔文对出于期望回报的助人的“低动机”的偏爱,写到:“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有意识的动机需要被纳入进来。很显然,如果自然选择青睐助人这一行为,那帮助他人之后就有可能反过来获得他人的帮助。但是帮助行为的施予者或接受者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明显了。”他接着说:“简单地讲,如果个体放大他友善的一面,减小他的敌对性,那么他就享有进化上的优势,自然选择青睐这种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优化的性格。”
&#9315;威廉姆斯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达尔文无疑明白,并且在其他环境中也有强调)就是我们曾经遇到过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常常不是通过有意识地计算来完成进化的逻辑的,而是跟着感觉走。在这种情况下,威廉姆斯建议将同情和感激纳入感觉的范畴。感激可以使人回报他人而不用太多地考虑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有时如果对某类人同情的反应更强烈——例如对那些我们非常感激的人——这种同情的感觉又会使我们不顾事实而去回报别人的帮助。
&#9316;威廉姆斯简洁的推测被特里弗斯转变成一个成熟的理论。在<font FACE="楷体_GB年,正好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提及互利主义的<font FACE="楷体_GB年以后,特里弗斯在《生物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互利主义的进化》的文章。在文章的摘要中他写道:“友情、厌恶、道德攻击、感激、同情、信任、怀疑、可信赖性、羞愧等各种感觉以及一些形式的不诚实和虚伪可以被解释为调节互利系统而进行的重要的适应。”今天,距这份很有勇气的声明发表已有40多年了,仍然有多样的且仍在成长壮大的证据主体来证实它。
(选自罗伯特·赖特《道德动物》,周晓林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威廉姆斯观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威廉姆斯同意达尔文关于相互支持的进化价值的思索,并将之更加完善。
B.如果一个人帮助了他的同伴,那么他的同伴今后也会反过来帮助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青睐个体放大他友善的一面,减小他的敌对性这种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优化的性格。
D.同情的感觉可以使我们在面对那些我们非常感激的人时,不顾事实地回报别人的帮助,因为这是应该而且有益的。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项,“同意”不准确,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话说明威廉姆斯并不完全同意达尔文的观点;B项,原文中的表述为“有可能”;D项,错在“应该而且有益”,原文中同情是一种感觉,不是有意识地计算的,“而是跟着感觉走”。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9312;段引用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中的一段话,介绍了达尔文对人类互利行为的认识,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
B.&#9313;段中,作者指出&#9312;段中达尔文认为习性在许多代以后会被继承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与之后三段形成先破后立的论证关系。
C.&#9314;&#9315;两段介绍了威廉姆斯关于相互支持的认识,他对&#9312;段中达尔文的观点进行修改,认为相互支持常常不是一种通过有意识地计算来完成的进化,而是人在跟着感觉走的结果。
D.&#9316;段中,特里弗斯在达尔文提及互利主义的100年后,将威廉姆斯的观点转变成一个完全区别于达尔文观点的成熟的理论。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完全区别于”过于绝对,特里弗斯的理论也提到了同情在互利中的作用,并不是与达尔文完全不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达尔文认为,人可以根据生活经验,预见自己如果帮助同伴,自己也可能会在今后得到这个同伴的帮助,从而习得助人习性。因此这种习性并不是遗传得来的。
B.让·巴提斯特·拉马克等先前的进化理论认为后天习得的特性也是会遗传的。
C.威廉姆斯认为,个体在帮助别人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得到回报,只是出于自身的同情和感激。
D.文中虽然威廉姆斯不认可达尔文对出于期望回报的助人的“低动机”的偏爱,但他和达尔文都强调了同情和感激在互利行为中的重要性。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项,“因此这种习性并不是遗传得来的”错,第&#9312;段后面,达尔文认为习性在很多代后是可以经遗传而获得的;
C项,“只是出于自身的同情和感激”过于绝对,原文是“但是帮助行为的施予者或接受者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明显了”;D项,达尔文的观点见第&#9312;段,他没有提到“感激”。
【试题述评】从命题的角度看,本大题的阅读材料的选择较好,题目知识点的考查、设问形式与2014年安徽卷前两题一样,第3题不一样,难度也基本一致。但选项的编制、选项的字数与安徽卷的要求有差别。作为高考试卷的第一大题,该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该题不仅考查读懂文本的能力,更侧重于细读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具备细致辨析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玩的就是“文字游戏”。建议考生一开考不要先做该大题,更不要超过12分钟的时间。“两读一比对”,语感及阅读能力好的考生不妨就“跟着感觉走”。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石熙载,字凝绩,河南洛阳人。周显德中,进士登第。疏俊有量,居家严谨,有礼法。宋初,太宗以殿前都虞候领泰宁军节制,辟为掌书记。及尹京邑,表为开封府推官。授右拾遗,迁左补阙。丁艰,将起复,以谗出为忠武、崇义二军掌书记。太宗即位,复以左补阙召,同知贡举。时梅山洞蛮屡为寇,以熙载知潭州。召还,擢为兵部员外郎,领枢密直学士。未几,签书枢密院事,诏赐官第一区。
太平兴国四年,亲征河东,以给事中充枢密副使从行,还,迁刑部侍郎。五年,拜户部尚书、枢密使,以病足在告,寝疾久之未愈。八年,上表求解职,诏加慰抚,授尚书右仆射。九年,卒,年五十七。赠侍中,谥元懿。上为悲叹累日,且谓其事君之心,纯正无他,适当委用,而奄忽至此,深为可惜。国朝大臣谢事而卒,车驾临视者,唯熙载焉。
熙载性忠实,遇事尽言,是非好恶,无所顾避。人有善,即推荐之,时论称其长者。初,微时,为养负米。尝行嵩阳道中,遇一叟,熟视熙载曰:“真人将兴,子当居辅弼之位。“言讫不见。及居太宗幕下,颇尽诚节。典枢务日,上眷注甚笃,方将倚以为相,俄遘疾不起。熙载事继母牛氏以孝闻。弟熙导,牛氏前夫子,随母归石氏。以熙载故,奏补殿直。从弟熙古、幼弟熙政,皆登进士第,熙载抚之如一。熙载卒时,子中孚、中立皆幼,熙政患熙导以异姓居己上,乃诈传上旨,令己籍熙导家财,由是交讼。有司归罪熙导,上召问中孚、中立,令有司再鞫得实。熙导还本姓,熙政坐除名。上素知熙载以母故育熙导甚厚,虽令还宗,而不夺其官,复以财产量给之。子中立,性疏旷,好谐谑,人不以为怒。以父荫初补西头供奉官,后五年,改光禄寺丞。家财悉推与诸父,无所爱。擢直集贤院,与李宗谔、杨亿、刘筠、陈越相厚善。校雠秘书,凡更中立者,人皆传之。中立喜实客,客至必与饮酒,醉乃得去。初,家产岁入百万钱,末年费几尽。帝闻其病,赐白金三百两。既死,其家至不能办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梅山洞蛮屡为寇,以熙载知潭州&&&
&&&&知:主管
B.令己籍熙导家财,由是交讼&&&
&&&&&&&&&&籍:没收入官
C.上召问中孚、中立,令有司再鞫得实。&&&
D.改光禄寺丞。家财悉推与诸父,无所爱&&&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注意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A、知:主持,管理。“知”后面跟地名时,通常翻译为“担任……知州”或“管理主持
……的政事”; B、籍:没收入官;
C、鞫:审问,拷问;
D、爱:吝啬,舍不得。《过秦论》有“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六国论》有“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石熙载深得太宗器重的一组是(&&&
)。(3分)
&#9312;疏俊有量,居家严谨,有礼法。
&#9313;未几,签书枢密院事,诏赐官第一区
&#9314;亲征河东,以给事中充枢密副使从行
&#9315;上为悲叹累日,且谓其事君之心,纯正无他
&#9316;典枢务日,上眷注甚笃,方将倚以为相
&#9317;从弟熙古、幼弟熙政,皆登进士第
A.&#9312;&#9315;&#9317;&&&
B.&#9312;&#9314;&#9316;&&&
C.&#9313;&#9314;&#9316;&&&
D.&#9314;&#9316;&#9317;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9312;是说石熙载品行才能,&#9317;是说石熙载弟弟的事情,用排除法可知选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太宗在没继位时就征召石熙载担任掌书记。继位后,又提拔他升任兵部员外郎,兼任枢密直学士。
B.石熙载年轻时,在路上遇到的一个老人曾预言石熙载是位真命天子,定会有人辅佐他得到重要的职位。
C.石熙载奉事继母以孝顺闻名且为人忠厚老实,遇到是非好恶的事情,直陈己见,毫不顾忌,深受好评。
D.在太宗要重用石熙载为宰相时,他却突然去世。大臣辞职后去世的,宋太宗亲自看望的只有石熙载一人。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着“句不离篇”的翻译原则,结合全文准确理解。文中的“真子”
是指宋太宗,“子当居辅弼之位”翻译为“你应当官居辅弼大臣之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授右拾遗,迁左补阙。丁艰,将起复,以谗出为忠武、崇义二军掌书记。(5分)
(2)上素知熙载以母故育熙导甚厚,虽令还宗,而不夺其官,复以财产量给之。(5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参考答案】(1)授任他为右拾遗,升任左补阙。恰逢父亲去世,石熙载守丧未满三年,朝廷准备重新起用他时,因为被谗言所中离开京城担任忠武、崇义二军掌书记。
(2)宋太宗向来知道石熙载因为继母的缘故对石熙导养育甚厚,虽然让他回还宗族,却不免去他的官职,又适量地给他一些财物。
【试题分析】第(1)句中关键词“迁”(调任、升迁),“丁艰”(遭遇丧事)、“以”(因为),“出”(调出京城),句意要通顺。第(2)句中关键词“素”(向来、一向),“以”(因为),“厚”(厚道、厚重),“量”(适量),句意要通顺。第(1)句的答案不准确。
参考译文:
石熙载,字凝绩,河南洛阳人。后周显德年间(<font FACE="楷体_GB年~960年),石熙载考中进士。为人疏俊有度量,居家严谨,有礼法。北宋初期,宋太宗赵光义以殿前都虞候兼任泰宁军节制,征召石熙载担任掌书记。宋太宗任开封府尹时,上表推荐石熙载为开封府推官。授任他为右拾遗,升任左补阙。恰逢父亲去世,石熙载守丧未满三年,朝廷准备重新起用他时,因为被谗言所中出京任忠武、崇义二军掌书记。开宝九年(<font FACE="楷体_GB年),宋太宗即皇帝位,又召他入朝任左补阙,同知贡举。当时梅山洞蛮常常为盗,任命石熙载为知潭州。征召回朝后,升任兵部员外郎,兼任枢密直学士。不久担任签书枢密院事,诏令赐给他一栋住宅。
太平兴国四年(<font FACE="楷体_GB年),宋太宗亲自征伐北汉,任命石熙载以给事中充任枢密副使随军出征。回朝后,石熙载升任为刑部侍郎。太平兴国五年(<font FACE="楷体_GB年),授任户部尚书、枢密使,因脚病休假,卧床不起很久未能痊愈。太平兴国八年(<font FACE="楷体_GB年),石熙载上表请求辞职,宋太宗诏令抚慰他,授任尚书右仆射。太平兴国九年(<font FACE="楷体_GB年),石熙载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追赠侍中,赐谥号为元懿。宋太宗因他的去世悲叹了好几天,并且认为他奉事君主之心,纯正无他,正当委以重任,而突然去世,实在可惜。当朝大臣谢事去世的,宋太宗亲自看望的只有石熙载一个人。咸平二年(<font FACE="楷体_GB年)八月,石熙载配享太宗庙廷。
石熙载为人忠厚老实,遇事尽行进言,是非好恶,毫不顾忌。人有长处,立即加以推荐,当时舆论称他为长者。当初石熙载游学时,为了生计而欠人粮食。曾经走在嵩阳道上,遇到一个老者,他端详着石熙载说:“真人即将出现,你应当官居辅弼大臣之位。”说完后就不见了。到宋太宗军中后,竭尽忠诚。掌管机要政务时,宋太宗对他宠爱日甚,正准备倚用他为宰相,不久卧病不起。
石熙载奉事继母牛氏以孝顺闻名。他的弟弟石熙导,是牛氏前夫的儿子,随母亲嫁到石家。因为石熙载的缘故,上奏补任他为殿直。石熙载堂弟石熙古、幼弟石熙政,都考中进士,石熙载对他们一视同仁地加以抚养。石熙载去世时,他的儿子石中孚、石中立都还年幼,石熙政厌恶石熙导这个异姓弟弟位居自己的上位,于是假传圣旨,命令自己登记石熙导的家财,因此两人发生诉讼。有关部门把罪过归于石熙导,宋太宗召问石中孚、石中立,命令有关部门再次审讯得到实情。石熙导恢复本姓,石熙政因罪被除名。宋太宗向来知道石熙载因为继母的缘故对石熙导养育甚厚,虽然让他回还宗族,而不夺去他的官职,又适量地给他一些财物。
儿子石中立,性格豪爽,说话诙谐幽默,喜欢开玩笑,别人也不跟他生气。因为父亲的原因担任西头供奉官,过了五年,又改任光禄寺丞。家中财物全都拿出来给几位叔伯,从不吝啬。后来又被提拔到集贤院任职,与李宗谔、杨亿、刘筠、陈越的交情都很深。凡是他校对过的书籍,大家竞相传阅。中立喜欢结交朋友,朋友来了必饮酒,饮酒大醉才能离开。当初,他家每年的收入近百万,到年底就几乎花完了。皇上听说他生病了特赏赐他三百两白金。石中立死后,家里甚至没能力给他办丧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望远愁多休纵目,步绕珍丛,看笋将成竹。晓露暗垂珠簏簌,芳林一带如新浴。
檐外春山森碧玉,梦里骖鸾,记过清湘曲。自定新弦移雁足,弦声未抵归心促。
8.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1)主要抒发作者的怀乡之愁。上片写望远愁多休纵目登高远望愁绪繁多,下片梦中飞驾越过湘水返家乡,结尾一句点明愁绪来由“归心”急促。
(2)岁月蹉跎之愁。上片写遍绕花丛,特地观笋,眼看春笋生机盎然,暗隐时不我待之意。
(3)久居客乡、有家难回的飘零之愁。长路漫漫只能借助梦境飞回故乡,借助鸿雁传音,聊解思乡之愁。(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试题分析】情感的分析是以读懂诗歌大意为前提的,读懂是关键。可以根据“愁多”、“归心促”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再进一步根据最后两句读出客居他乡的飘零之感;从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感慨世界变换、人生易老的感慨。
9.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1)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词中写了梦中情景,远望春山碧色,只记得梦中翻山越水返过家乡,犹言现实中有多险阻,有家难归。虚幻之景更让人痛感无奈;(2)词人思乡心切只能在心里想象:谱首思乡乐曲随从大雁飞回故土,聊解思乡之愁,可惜归心比弦声还要急促。怅惘无奈之情更进一层。
【试题分析】“表现手法”即“表达技巧”,技巧分析的难点是在所运用的技巧的判定。如下阕中诗人由春山的现实情景的描绘转而进入梦境的描写,梦境为“虚”,这就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后两句诗人想将离情“移雁足”,可视为想象。“弦声未抵归心促”能否看作是直抒胸臆?再结合诗句内容简单分析。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9312;&&&&&&&&&&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9313;&&&&&&&&&
。是故&#9314;&&&&&&&&
,&#9315;&&&&&&&&&
,&#9316;&&&&&&&&&
,&#9317;&&&&&&&&&&
,如是而已。
&&&&&&&&&&&&&&&&&&&&&&&&&&&&&&&&&&&&&&&&&&&&&&&&&&&&&&&&&
(韩愈《师说》)
乙:制芰荷以为衣兮,&&&&
&&&&。&&&&&&&&&&&&&&&&&&&&&&&&&&
(屈原《离骚》)
&#9313;&&&&&&&&&&&&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9314;&&&&&&&&&&&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93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931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囤亭怀古》)
&#9317;以中有足乐者,&&&&&&&&&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能力层级A(识记)。
【参考答案】甲:&#9312;圣人无常师
&#9313;则必有我师
&#9314;弟子不必不如师
&#9315;师不必贤于弟子
&#9316;闻道有先后
&#9317;术业有专攻
乙:&#9312;集芙蓉以为裳
&#9313;艰难苦恨繁霜鬓
&#9314;奈何取之尽锱铢
&#9315;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316;揾英雄泪
&#9317;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试题分析】2015年考试说明调整最大的就是背诵默写的篇目,全面回归全国卷,即64篇古诗文。尤其要关注的是初中的50篇。注意不要漏字、写别字。
【试题述评】古代诗文考查的题型上一直较为稳定,变化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尤其是文言文,因为材料不同,阅读及做题的难度是不完全一样的。本次考试所选的是一篇标准的史传类文本,阅读难度不大,考查点与安徽高考近几年的不完全一致,将虚词换成人物分析。而近两年安徽卷的文言文都是选择两段不同性质的材料,并且以非史传类文本为主,实词考查中有两个双音节词语。从这个角度看,该大题与安徽卷有一定的距离。命题者可能是因为考虑到安徽卷将被全国卷所取代,而今年的考试说明的例题中又大量出现全国卷题目,所以该题在向全国卷靠近。这样的猜测是可以的,但不能被其左右。
诗歌鉴赏选的是一首清词,所考查的侧重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关键还是要能够读懂;只要能读懂,思想情感的分析就不会有问题;近三年来,安徽卷的表达技巧的分析已经降低了难度,即给出所用技巧,考生只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古诗文默写是引起考生的重视,一是篇目的增加,二是考查形式的变化,如理解式默写、情境式默写等。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同车人的啜泣
秋天的早晨,小雨,郊区长途公共汽车站,乘客不多。
我上车,选个靠窗的座位——窗下不远处,一对男女撑着伞话别。
女:“上去吧,也谈不完的。”
男:“我妹妹总不见得十恶不赦,有时她倒是出于好心。”
女:“好心,她有好心?”用手掌在自己脖子上作刀锯状:“杀了我的头我也不相信。”
男:“肝火旺,妈的病是难好了的,就让让她吧。”
女:“谁没病,我也有病。娘和女儿一条心,鬼花样百出。”
男:“……真怕回来……”
女:“你不回来,我也不在乎,他们倒像是我做了寡妇似的笑话我。”
男:“讲得这么难听?”
郊区和市区,一江之隔。郊区不少人在市区工作,周末回来度假,多半是喜气洋洋的。这对男女看来新婚不久,一星期的分离,也会使女的起早冒雨来送男的上车。凭几句对话,已可想见婆媳姑嫂之间的风波火势。男的无能息事宁人,尽管是新婚,尽管是小别重逢,烦恼多于快活——就是这样的家庭小悲剧,原因还在于婆媳姑嫂同吃同住,闹是闹不休,分又分不开。从两人苍白憔悴的脸色看,昨夜睡眠不足,男的回家,女的当然就要细诉一周来的遭遇,有丈夫在身边,嗓门自会扯高三分。那做婆婆、小姑的呢,也要趁儿子、哥哥在场,历数媳妇、嫂子的新鲜罪过,牵动既往的种种切切——为什么不分居呢,那是找不到别的住房,或是没有足够付房租的钱。复杂的事态都有着简单的原因。
我似乎很满意于心里这一份悠闲和明达,毕竟阅人多矣,况且我自己是没有家庭的,比上帝还简单。
快到开车的时候,他二人深深相看一眼,男的跳上车,坐在我前排,女的将那黑伞递进车窗,缩着脖子在雨中奔回去了。
那人把伞整好,挂定,呆了一阵,忽然扑在前座的椅背上啜泣起来……
同车有人啜泣,与我无涉。然而我听到了那份话别,看到了苍白憔悴的脸,妄自推理,想象了个大概,别的乘客不了解此人为何伤心,我却是明明知道了的。
并非我生来富于同情,我一向自私,而且讲究人的形象,形象恶俗的弱者,受苦者,便很难引起我原已不多的恻隐之心。我每每自责鄙吝,不该以貌取人;但也常原谅自己,因为,凡是我认为恶俗的形象,往往已经是指着了此种人的本心了。
啜泣的男人不是恶俗一类的,衣履朴素,脸容清秀,须眉浓得恰到好处。中等身材,三十岁不到吧。看着他的瘦肩在深蓝的布衣下抽动,鼻息声声凄苦,还不时长叹、摇头……怎样才能抚及他的肩背,开始与他谈话,如何使母亲、妹妹、妻子,相安无事……会好起来,会好起来的。
先关上车窗,不是夏天了,他穿得单薄。
啜泣声渐渐平息,想与他谈话的念头随之消去。某些人躲起来哭,希望被人发现。某些人不让别人找到,才躲起来哭。这两种心态,有时也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的。
提包里有书,可使我息止这些乏味的杂念。
是睡着了,此人虚弱,会着凉生病,脱件外衣盖在他肩背上……就怕扰醒了,不明白何以如此而嫌殷勤过分……坐视别人着凉生病……扰醒他又要啜泣,让他睡下去……这人,结婚到现在,休假日都是在家庭纠纷中耗去的……这是婚前没有想到的事……想到了的,还是结了婚……
岂非我在与他对话了。
将要到站,把书收起,正欲唤醒他,停车的一顿使他抬起头来——没有忘记拿伞。下车时
我注视他的脸——刚才是睡着了的。
路面有了淡淡的阳光,走向渡江码头的一段,他在前面,步态是稍微有点摇摆的那种型。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吹口哨,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口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
是他,蓝上衣,黑伞。
渡江的轮船上站满了人,我挤到船头,倚栏迎风——是我的谬见,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乐,也就容易存活。管壁增厚的人,快乐也慢,悲哀也慢。淤塞的导管会破裂。真正构成世界的是像蓝衣黑伞人那样的许许多多畅通无阻的导管。如果我也能在啜泣长叹之后把伞挥得如此轻松曼妙,那就好了。否则我总是自绝于这个由他们构成的世界之外——他们是渺小,我是连渺小也称不上。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
11.文章是围绕“同车人的啜泣”展开的,请据此梳理本文的叙述脉络。(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参考答案】(1)“我”在车站偶遇一对男女撑伞话别。(2)“蓝衣人”在车上的啜泣引发了我内心的矛盾纠结。(3)“蓝衣人”
不再啜泣,下车后变得快乐起来。(4)由“蓝衣人”情绪的变化引发我的人生感悟。
【试题分析】即文本思路的梳理,先要明确概括的角度——“同车人的啜泣”,即从“蓝衣人”的角度:与妻子话别(上车前),车上啜泣,下车后的快乐,引起“我”的感慨。
1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
(2)如果我也能在啜泣长叹之后把伞挥得如此轻松曼妙,那就好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1)人活世上都会经历喜怒哀乐,一直到生命终止,不应把情绪都贮存在心中,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情境。
(2)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乐,“我”期望自己的人生导管不被淤塞,能够畅通无阻。
【试题分析】句子含义的理解一是要回到原文中,根据语境(包括全文)来理解;二是要注意表层和深层意思的区别,一般是先解释表层意思(这步可以省略),再阐释其深层含义。如第(1)句,用“容器”和“导管”两个比喻,“导管”本来是指“用来输送液体的管子”,这里是比喻情感宣泄的途径。是说人对于人生中的喜怒哀乐都应该及时倾诉或宣泄,不要郁积心中,这样才能坦然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形。第(2)句说是我不能像“蓝衣人”那样悲喜的转换能如此之快,表达了我也渴望自己能及时疏导自己的情感的愿望。
1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处文字细节描写的作用。(6分)
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吹口哨,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口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参考答案】这段细节描写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蓝衣黑伞人”的轻松与快乐,使这个人的形象更丰满,与前文啜泣悲伤的情形形成对比,为下文作者抒写人生感悟做了铺垫。
【试题分析】一定要看懂题目,不是语言赏析题,而是细节描写作用的分析题。“作用”的分析是套路化的,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上要看具体描写的内容,该句是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就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即写出了“蓝衣人”轻松与快乐的心情,在前后的对比中刻画了这是一个易悲而又易喜的人。在“结构”上为引出下文作者的人生感慨作铺垫。
14.本文多次写到“我”的矛盾心理,比如欲言又止、想给他盖件衣服却又没有去做等。
(1)请结合文本分析论述“我”为什么如此矛盾纠结?(2)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种矛盾纠结的看法。(8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参考答案】(1)&#9312;“并非我生来富于同情,我一向自私……”说明我一般不会随随便便对人施予同情。
&#9313;“某些人躲起来哭,希望被人发现。某些人不让别人找到,才躲起来哭。这两种心态,有时也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的。”我理解并尊重他的隐私,怕自己冒失地去关心,反而让他尴尬。
&#9314;“就怕扰醒了,不明白何以如此而嫌殷勤过分……”内心同情,想要帮他,却又怕被他误解。
&#9315;“扰醒他又要啜泣,让他睡下去……”睡梦中他可以忘却一切,怕扰醒他,让他重陷烦恼中。
(2)示例一:这纠结体现了“我”的操守和修养,不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轻易给人同情与施舍,是“清高”,更是我对他人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尊重就是对他人最好的关爱。
示例二:“我”没有必要活得这么纠结。人就应该像“蓝衣黑伞人”感受真实的情感,享受简单的快乐,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试题分析】关键是对题目的理解和答题角度的切入。第(1)题问的是对“我”内心纠结原因的分析。“我”的纠结既有自己的原因,更有对对方的考虑,所以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回答。“我”本就是一个“并非我生来富于同情”的人,但面对一个男人的啜泣又不能无动于衷;当准备安慰他时,又在乎对方是否接受、能否理解,是否侵犯了对方的隐私,等等。第(2)题实际是对作者心理及为人的探究,“我”的纠结既反映了“我”有自己的做人准则、有自己的操守;不轻易地表达对一个伤心人的关怀,既是对对方的尊重,当然也可能有自己考虑过多的原因等。
【试题述评】本次选择的文本是散文,与2014
年高考安徽卷文体一样。但由于木心作品的特殊性,加上所选文字有着一定的情节性和较多的对话描写,有不少考生误判为小说。也就导致题目解答中专业术语的错误运用。这也可能是命题者没有想到的,其实只要在题目中明示一下即可。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小说和散文阅读及答题上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近三年安徽卷在散文文本的选择上有加大阅读难度的倾向,这也是符合“阅读”的本来意义,只要能读懂文本,题目应该是不难做的。适度地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本,并从中感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准,是要应该引起考生关注的。本文看似易读,但真正读懂也不是很容易的,好在题目设置的难度不大,都是常轨性。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让自己和这文字的作者一起,细读文本,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像他那样去体察最细微的情绪,经历无可名状的情感的起伏,和他的文字一起升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宫格算法等于4 题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