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与施工质量的重要性那个重要

郎溪县“四个坚持”实施质量安全工程
&&&&来源:&&&&
&&&&&&字号
原标题:我县“四个坚持”实施质量安全工程
  据郎溪新闻网报道,时至“十二五”末,我县坚持源头把关、全程监管、示范引领、机制保障,全面实施质量安全工程,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坚持源头把关。完善全县生产企业的基础信息、产品信息、抽查情况档案,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确保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工程建设、环境污染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质量安全;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
  二是坚持全程监管。开展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监督检查、儿童乘员约束系统、新增消防产品等3C认证产品专项整治、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帮扶企业以准入、追溯、召回、退出为核心实现质量全程管理;强化证后监管,2015年监督抽查了61组钢筋、食品包材、混凝土、消防产品、人造板、电线电缆、液化气等产品,综合合格率92%;强化实验室资质认定监督,督促环境监测站、建筑材料实验室落实自查自纠。
  三是坚持示范引领。开展品牌战略培训,落实第三届县长质量奖等有关奖项的奖励;截至“十二五”末,全县共有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15件、知名商标18件,省名牌产品13个、市名牌产品23个,市长质量奖3家、县长质量奖9家,产品认证企业1家、计量认证企业4家、3C认证企业5家。
  四是坚持机制保障。发挥质量强县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职能,建立起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落实责任、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畅通1、12331等质量安全投诉举报渠道,综合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药安全突发事件。(倪鹏辉)
(责编:许耀、马玲玲)
聊时局微信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点推荐|图说天下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访客身份:游客 [
徐荣中 毕业于吉林大学。在多家知名上市公司开发过分布式性能测试平台、自动化测试平台、测试管理平台等。python开发自动化测试群 微博 /cizhenshi
:适合小白们,非常好!期待继续!
:是的,wsdl本身就比较重,效率不高的。你是在lin...
:测试方法和功能测试大体相似,工具有curl,reque...
:API驱动的测试  有哪些测试方法  和 工具么...
:上面这句没有看明白,目前参与一个django 项目g...
:另外suds这个库好像实现时性能一般,并发200时,...
:很难完全符合规范
:最不喜欢的就是更新后要打括号了,爽歪歪的打着打...
今日访问:34
昨日访问:76
本周访问:34
本月访问:1311
所有访问:85103
GB-T 6 软件工程 产品质量 第1部分:质量模型
发表于7个月前( 14:52)&&
阅读(41)&|&评论()
0人收藏此文章,
质量模型框架
GB /T 16260.1描述了关于软件产品质量的两部分模型:a)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b)使用质量。模型的第一部分为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规定了六个特性,它们可进一步细分为子特性。当软件作为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时,这些子特性作为内部软件属性的结果,从外部显现出来。
质量模型使用实例是:
确认需求定义的完整性;
确定软件需求;
确定软件设计目标;
确定软件测试目标;
确定质量保证准则;
为完整的软件产品确定验收准则
GB/T 16260与GB/T 18905标准之间的关系参见参考资料1.1第4页。生存周期的质量途径参见《软件评测师》85页。
用户质量要求包括在指定的使用周境下对使用质量的需求。当使用软件产品质量特性和子特性来说明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些被确定的要求。
为满足软件质量要求而进行的软件产品评价是软件开发生存周期中的一个过程。软件产品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内部属性(典型地是对中间产品的静态测度)也可以通过测量外部属性(典型地是通过测量代码执行时的行为),或者通过测量使用质量的属性来评价目标就是使产品在指定的使用周境下具有所需的效用。
过程质量(即在GB/T 中定义的任一生存周期过程的质量)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又有助于提高使用质量。因此,评估和改进一个过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手段,而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则是提高使用质量的方法之一。同样,评价使用质量可以为改进产品提供反馈,而评价产品则可以为改进过程提供反馈。
合适的软件内部属性是获得所需外部行为的先决条件,而适当的外部行为则是获得使用质量的先决条件。
软件产品质量需求一般要包括对于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的评估准则,以满足开发者、维护者、需方以及最终用户的需要(见GB/T 12,第8章)
产品质量和生存周期
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的观点在软件生存周期中是变化的。例如,在生存周期开始阶段作为质量需求而规定的质量大多数是从外部和用户的角度出发的,它与如设计质量这样的中间产品质量不同,后者大多是从内部和开发者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为获得必要的质量级别,使用诸如质量的规格说明和评价这样的技术需要支持这些不同的观点。为了在生存周期的每个阶段正确地管理质量,需要对质量定义这些观点和相关技术。
因为目标是为了获得必须的和足够的质量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所以GB/T 6583根据满足明确和隐含要求的能力来定义质量。然而,用户所描述的要求并不总是反映该实际用户的需要,因为:(1)用户并不是经常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实际需要,(2)要求在被说明之后可能会变化,(3)不同的用户可能具有不同的操作环境,(4)特别是对于现货软件,咨询所有可能类型的用户是办不到的。因此,质量需求不可能在开始设计前得到完整的定义。然而,尽可能详细地理解实际用户的需要并在需求中表示它们是必须的。获得完美质量的目标是不必要的,但是当产品被交付并由用户实际使用的时候,对于每个特定的使用周境,必要的和足够的质量却是必须的。
用于质量需求度量的测量标度可以根据对于需求的不同满足程度细分为多个类别。例如,标度可以划分为两类:不能令人满意的和令人满意的,或者四类:超出需求、达到目标、最低限度地可接受的以及不可接受的(见GB/T 12)。类别宜明确说明,这样用户和开发者都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花费以及进度的超限。
在软件生存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关于产品质量和相关度量的不同观点(见《软测》86页图)。
用户质量要求可通过使用质量的度量、外部度量,有时是内部度量来确定为质量需求。当确认产品时,这些度量确定的需求应该作为准则来使用。获得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通常需要一个可以不断从用户角度得到反馈的迭代的软件开发方法。
外部质量需求从外部视角来规定要求的质量级别。包括用户质量要求派生的需求(包括使用质量需求)。外部质量需求用作不同开发阶段的确认目标。对在本部分中定义的所有质量特性,外部质量需求应在质量需求规格说明中用外部度量加以描述,宜转换为内部质量需求,而且在评价产品时应该作为准则使用。
内部质量需求从产品的内部视角来规定要求的质量级别。内部质量需求用来规定中间产品的特性。这些可以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模型,其他的文档和源代码。内部质量需求可用作不同开发阶段的确认目标,也可以用于开发期间定义开发策略以及评价和验证的准则。这可能会包括对于一些超出本标准范围的附加度量(如适合于可重用性的度量)的使用。具体的内部质量需求应使用内部度量加以定量地说明。
内部质量是基于内部视角的软件产品特性的总体。内部质量针对内部质量需求被测量和评价。软件产品质量的枝节部分可以在代码实现、评审和测试期间被改进,但是由内部质量表示的软件产品质量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除非进行重新设计。
估计的 (或预测的)外部质量是在了解内部质量的基础上,对每个开发阶段的最终软件产品的各个质量特性加以估计或预测的质量。
外部质量是基于外部视角的软件产品特性的总体。即当软件执行时,典型地是在模拟环境中用模拟数据测试时,使用外部度量所测量和评价的质量。在测试期间,大多数故障都应该可以被发现和消除。然而,在测试后仍会存在一些故障。这是因为难以校正软件的体系结构或软件其他的基础设计方面,所以基础设计在整个测试中通常保持不变
估计的 (或预测的)使用质量是在了解内部和外部质量的基础上,对每个开发阶段的最终软件产品的各个使用质量的特性加以估计或预测的质量。
使用质量是基于用户观点的软件产品用于指定的环境和使用周境时的质量。它测量用户在特定环境中能达到其目标的程度,而不是测量软件自身的属性(使用质量在本部分的第7章中定义)。
用户环境中的质量级别可能与开发者环境中的不同,因为不同用户的要求和能力间存在着差别,以及不同硬件和支持环境间有差异。用户仅评价那些用于其任务的软件属性。有的时候,因为用户需求的改变,以及确定隐含要求的困难,所以在需求分析阶段由最终用户确定的软件属性,当产品投人使用时不再满足用户的需求。
需评价的项
项可以通过直接测量来评价,或者通过测量它们的结果来间接进行评价。例如,一个过程可以通过测量和评价它的产品来间接地进行评估,而产品可以通过测量用户的任务性能来间接地评价(采用使用质量的度量)。
软件从不会单独运行,它总是作为大型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常常由其他软件产品组成,具有接口、硬件、操作员和作业流程等完整的软件产品可在所选择的外部度量的层次上进行评价。这些度量描述了它与其所在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并通过在运作中观察软件来进行评估。使用质量可以依据由具体用户使用的产品满足他们获得包括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和满意度在内的明确目标所要求的程度进行测量。一般可根据更多的规定的软件产品质量特性的测度来完成,这有可能在开发过程中比较早地被执行。
在开发的最早阶段,仅能测量资源和过程。当中间产品(规格说明、源代码等)可用时,就可以在选择的内部度量层次上对它们进行评价这些度量可用来预测外部度量的值,也可以在自身的范围内作为外部质量的基本先决因素而被测量。
在软件产品评价和其执行时所在系统的评价之间可以做进一步的区分。
并且,系统的界限判定依赖于评价的目的和用户是谁。
质量模型的使用
软件产品质量宜使用已定义的质量模型来评价。质量模型宜在为软件产品和中间产品设置质量目标时使用。软件产品质量应该按层次分解为一个由特性和子特性所组成的质量模型,该模型可作为与质量相关的问题清单来使用。
对大型软件产品的所有部分,测量其所有内部和外部子特性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类似地,为所有可能的用户一任务方案测量使用质量通常也是不切实际的。评价资源需要基于业务目标和产品与设计过程的性质在不同类别的测量间进行分配。
外部和内部质量的质量模型
当软件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提供满足明确和隐含要求的功能的能力。
注 I: 本特性与软件为满足要求要做什么有关,而其他特性则主要与何时满足要求以及如何满足要求有关
注 2: B .21中对于质量定义的注解适用于本特性中的明确和隐含的要求
注 3 对于用户操作的系统,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和效率的组合可以通过使用质量从外部测量。
6.1.1 适合性:软件产品为指定的任务和用户目标提供一组合适的功能的能力
注 1 适合程度的例子如面向任务的由子功能构成的功能组合是否合适以及表的容量是否合适等。
注 2: 适合性相当于IS0 9241-10中任务的适合性。
注 3: 适合性也影响易操作性。
6.1.2 准确性:软件产品提供具有所需精度的正确或相符的结果或效果的能力
6.1.3 互操作性:软件产品与一个或更多的规定系统进行交互的能力。 注 :用互操作性代替兼容性是为了避免可能与易替换性的含义产生混淆。 6.1.4 安全保密性:软件产品保护信息和数据的能力,以使未授权的人员或系统不能阅读或修改这些信息和数据,而不拒绝授权人员或系统对它们的访问。
[G B/ T 〕 注 I: 这 也适用于传送中的数据。
注 2: 安全性(safety)定义为使用质量的一个特性,因为它不仅仅与软件有关,而且与整个系统有关。
6.1.5 功能性的依从性:软件产品遵循与功能性相关的标准、约定或法规以及类似规定的能力
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
注 1 :软件不会损耗或老化。可靠性的种种局限是由于需求、设计和实现中的故障所致。由这些故障引起的失效取决于软件产品的使用方式和所选择的程序选项,而不是经时时间。
注 2 :在 ISO/IEC 7中可靠性的定义是“功能单元完成所需功能的能力??”。在本部分中,功能性仅是软件质量诸特性之一,因此,可靠性的定义已被扩展为“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 ”,而不是“? 完成所需功 能 ”。
6.2.1成熟性:软件产品为避免由软件中故障而导致失效的能力。
*6.2.2容错性:在软件出现故障或者违反其指定接口的情况下,软件产品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
注:规定的性能级别可能包括失效防护能力。
6.2.3易恢复性
在失效发生的情况下,软件产品重建规定的性能级别并恢复受直接影响的数据的能力。
注1:在失效发生后,软件产品有时候会在某些时间宕掉,这段时间的长短可根据其易恢复性评估
注2:有效性(availability)是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软件产品处在给定的时间点完成所需功能的状态的能力。有效性可以根据软件产品在全部时间中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百分比进行外部评估.因此,有效性是成熟性(控制失效的频度)、容错性和易恢复性(控制每个失效发生后的宕机时间长短)的组合。因为这个原因,它没有作为单个子特性被包括进来。
6.2.4可靠性的依从性
软件产品遵循与可靠性相关的标准、约定或法规的能力。
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
注1:功能性、可靠性和效率的某些方面也会影响易用性,但是按本部分的意图,它们没被分类为易用性
注2:用户可能包括操作员、最终用户和受该软件的使用影响或依赖于该软件使用的间接用户。易用性必须针对软件所影响的所有不同的用户环境,这可能包括对使用的准备和结果的评价。
6.3.1易理解性
软件产品使用户能理解软件是否合适以及如何能将软件用于特定的任务和使用条件的能力。 注:这要依赖于软件提供的文档和初始印象。
6.3.2易学性
软件产品使用户能学习其应用的能力。
注:该内部属性相当于工SO9241-10中定义的对学习的适合性。
6.3.3易操作性
软件产品使用户能操作和控制它的能力
注1:适合性、易改变性、适应性和易安装性的某些方面可能会影响易操作性
注2:易操作性相当于工S09241-10中定义的可控性、容错性和与用户期望的符合性
注3:对于用户所操作的系统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和效率的组合可通过使用质量从外部进行测量。
6.3.4吸引性
软件产品吸引用户的能力 。 注:这涉及到软件旨在使自身对用户更具吸引力的属性,例如颜色的使用和图形化设计的特征。
6.3.5易用性的依从性
软件产品遵循与易用性相关的标准、约定、风格指南或法规的能力
在规定条件下,相对于所用资源的数量,软件产品可提供适当性能的能力。
注1:资源可能包括其他软件产品、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配置,以及物质材料(如打印纸,磁盘等)
注2:对于用户所操作的系统,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和效率的组合可以由使用质量从外部进行测量
6.4.1时间特性
在规定条件下,软件产品执行其功能时,提供适当的响应和处理时间以及吞吐率的能力。
6.4.2资源利用性
在规定条件下,软件产品执行其功能时,使用合适数量和类别的资源的能力。
注:人力资源作为生产率的一部分被包括进来(7.1.2)0
6.4.3效率依从性
软件产品遵循与效率相关的标准或约定的能力。
软件产品可被修改的能力。修改可能包括纠正、改进或软件对环境、需求和功能规格说明变化的适应。
6.5.1易分析性
软件产品诊断软件中的缺陷或失效原因或识别待修改部分的能力。
6.5.2易改变性
软件产品使指定的修改可以被实现的能力。
注1:实现包括编码、设计和文档的更改。
注2:如果软件由最终用户修改,那么易改变性可能会影响易操作性。
6.5.3稳定性
软件产品避免由于软件修改而造成意外结果的能力。
6.5.4易测试性
软件产品使已修改软件能被确认的能力。
6.5.5维护性的依从性
软件产品遵循与维护性相关的标准或约定的能力。
软件产品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外一种环境的能力。 注:环境可能包括组织、硬件或软件的环境。
6.6.1适应性 ==
软件产品毋需采用额外的活动或手段就可适应不同指定环境的能力。
注1:适应性包括内部容量的可伸缩性(例如屏幕域,表,事务量,报告格式等等)。
注2:如果软件能被最终用户所适应,那么适应性就相当于ISO9241-1。中所定义的个性化的适合性,而且可能会影响易操作性
6.6.2易安装性
软件产品在指定环境中被安装的能力。
注:如果软件由最终用户安装,那么易安装性就可能导致对适合性与易操作性的影响。
6.6.3共存性
软件产品在公共环境中同与其分享公共资源的其他独立软件共存的能力
6.6.4易替换性
软件产品在同样环境下,替代另一个相同用途的指定软件产品的能力。
注1:例如,软件产品的新版本的易替换性在升级时对于用户来说是重要的。
注2:易替换性用来代替兼容性,目的是为了避免可能与互操作性(见6.1.3)的含义相混淆
注3:易替换性可能包括易安装性和适应性的属性。由于此概念的重要性,故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特性被引人
6.6.5可移植性的依从性
软件产品遵循与可移植性相关的标准或约定的能力。
使用质量的质量模型
使用质量是基于用户观点的质量。使用质量的获得依赖于取得必需的外部质量,而外部质量的获得则依赖于取得必需的内部质量.测度通常在三个层次上都是需要的,因为满足内部测度准则的要求常常并不足以确保符合外部测度准则,而满足子特性的外部测度准则也常常不足以保证符合使用质量准则。使用质量的度量的实例在GB/T16260.4中给出。
7.1使用质量
软件产品使指定用户在特定的使用周境下达到满足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及满意度要求的特定目标的能力。
注1:使用质量是基于用户观点的包含软件在内的环境的质量,而且是通过在该环境中使用此软件的结果而不是软件本身的属性来测量的
注2;GB/T2中关于使用质量的定义(参见附录B)目前还不包括“安全性”这一新特性。
注3:按照与本部分中使用质量定义的同样方式,在IS09241-11中对易用性进行了定义使用质量可能会受到任何一个质量特性的影响,因此它比易用性的范围要广。在本部分中,依据易理解性、易学性、易操作性、吸引性和依从性对易用性进行了定义
7.1.1有效性
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周境下,使用户能达到与准确性和完备性相关的规定目标的能力。
7.1.2生产率
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周境下,使用户为达到有效性而消耗适当数量的资源的能力。
注:相关资源可以包括完成任务的时间、用户的工作量、物质材料和使用的财政支出
7.1.3安全性
软件产品在指定使用周境下,达到对人类、业务、软件、财产或环境造成损害的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的能力。
注:风险常常是由功能性(包括安全保密性)、可靠性、易用性或维护性中的缺陷所致。
7.1.4满意度
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周境下,使用户满意的能力。
注:满意度是用户对其与产品交互的反应,还包括对产品使用的意见
GB/T 16260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
ISO/IEC 9126
软件评价 GB/T18905.1- --18905.6
ISO/IEC 15504 (与软件过程评估有关)
GB/T (与软件生存周期有关)
GB/T 19001(与质量保证过程有关)
作者博客:
类型:整理
更多开发者职位上
1)">1)">1" ng-class="{current:{{currentPage==page}}}" ng-repeat="page in pages"><li class='page' ng-if="(endIndex<li class='page next' ng-if="(currentPage
相关文章阅读&&&&&&&&&正文
监理复习要点:工程质量的特点有什么?
11:29&&来源于网络&&【&&】
(1)影响因素多
建设工程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决策、设计、材料、机具设备、施工方法、、技术措施、人员素质、工期、工程造价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项目质量。
(2)质量波动大
由于建筑生产的单件性、流动性,不像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那样,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所以工程质量容易产生波动且波动大。同时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比较多,其中任一因素发生变动,都会使工程质量产生波动。
(3)质量隐蔽性
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分项工程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因此质量存在隐蔽性。
(4)终检的局限性
工程项目的终检(竣工验收)无法进行工程内在质量的检验,发现隐蔽的质量缺陷。因此,工程项目的终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评价方法的特殊性
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及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的。隐蔽工程在隐蔽前要检查合格后验收,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要进行抽样检测。工程质量是在施工单位按合格质量标准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由(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有关单位、人员进行检验确认验收。这种评价方法体现了&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 责任编辑:youyou  更多推荐:
延伸阅读:
收藏分享:
&&&&&&&&&&
4大班次+3套全真模拟题提升学习效果
4大班次+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质量保证体系_百度百科
质量保证体系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质量保证体系(Quality Assurance System/QAS)是指企业以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为目标,运用,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组织内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产品研制、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和情报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一切因素统统控制起来,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质量保证体系相应分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外部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系统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是指企业为生产出符合合同要求的产品,满足质量监督和认证工作的要求,建立的必需的全部的有计划的系统的企业活动。它包括对外向用户提供必要保证质量的技术和管理“证据”,这种证据,虽然往往是以书面的质量保证文件形式提供的,但它是以现实的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作为坚实后盾的,即表明该产品或服务是在严格的质量管理中完成的,具有足够的管理和技术上的保证能力。
在合同环境中,质量保证体系是施工单位取得建设单位信任的手段,使人们确信某产品或某项服务能满足给定的质量要求
中小企业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实际运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只要企业领导能够对强制认证工作予以重视,组织相应的领导班子,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该说是可以建立并维持一个有效运行的质量保证体系的。
中小企业组织机构简单
质量保证负责人
选择好质量保证负责人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一般说来,中小企业组织机构简单,有经验、懂管理和技术的人员少。因此,为满足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要求以及为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关键就是要明确质量保证的职责,并选择合适的人选,这样才能为企业各项职能的正常运行打好组织基础。
首先,应考虑该人员在本企业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权威和地位,质量保证负责人是不可能有效地实施这个重要职能的。而这个权威性,一方面要靠企业领导层对其的正式授权,另一方面要靠其个人的和魅力。
其次,选择质量保证负责人,此质量保证负责人应了解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认证产品的程序规则以及本企业产品适用的安全认证标准。这样,质量保证负责人才能组织本企业有关人员学习安全标准,并独立地、公正地执行采用的,行使有效的监督。
生产过程控制
加强生产过程中对工艺的控制是落实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制造的产品比较简单,而且技术上比较成熟,或者直接采用外来的图样设计。因此,应该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工艺的控制,识别产品生产的主要工艺,了解强制认证规定的安全检测点和安全质控点,并加以明确标识。同时,要明确这些关键点的具体操作要求,并根据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要求编写,并且作业指导书应力求详细、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必要时可在相关岗位上添置技艺评定准则,如印刷电路板插件岗位,可在岗位上放置一块,标识出待插孔位,这样就便于员工操作,并要求员工严格地按作业指导书规范操作。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是实现质量保证体系的先决条件,特别注重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在中小企业中,大部分员工受教育水平不高,对本企业的产品一知半解,因此,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最高管理者,主要是质量保证负责人,应明确不同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尤其是检验、实验岗位的要求,在对员工的素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员工,不同岗位的培训内容和程度,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并实施。需要强调的是,要确保培训的有效性,使员工接受其培训内容,并在实际操作中能切实地按操作要求作业。
强化工序检验
加强检验手段和设备的管理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标志。一般说来,中小企业检验和实验设备不多,或者根本就没有,或者量程或精度等达不到检验或实验的要求,或者根本没有经过计量就直接使用,使检验结果不可信,检验和实验流于形式,因此也无法控制和判断各个工序产品的质量。国家对于实施强制认证的产品,都规定了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的仪器和设备,以及企业自身必须进行的检验和实验项目。因此,企业应按照要求购置必备的仪器和设备,并对用于测量产品质量的仪表要进行定期计量,并且,凡有计量标准的,一定要按计量标准进行计量,对工装夹具也应纳入正常管理。
器材供应遴选
重视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提高关键安全元器件和原材料的质量,是建设质量保证体系的外部因素。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包括整机和)的安全性。因此,中小企业应非常注意对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选择。
在选择元器件和原材料时,还应该确认该元器件和原材料的型号、规格和特性满足自己产品设计的要求。
对于选择的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如果已经纳入到国家强制认证的目录中,则应该选择已经取得强制认证证书的元器件和原材料。
对于采购的安全元器件和原材料,中小企业一般并不具备对各种性能的检测条件,这种检测大部分应由元器件或原材料制造厂进行,只要制造厂能够提供证明该批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合格证书或检验记录,中小企业都可以采取验证的方式来确认提供的或原材料满足要求。
即使供应商提供了合格证书,中小企业也不能免除元器件或原材料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责任。对于没有附合格证的元器件或原材料,中小企业则必须按规定的水平(包括抽样方法、检验水平和合格质量水平)送往部门对其重要性能进行。
选择时,还应该注重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交货期限、服务态度、价格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以便使供应商能长期稳定地向自己提供能满足各项要求的产品
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应以质量计划为主线,以过程管理为重心,按进行,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管理循环步骤展开控制,提高保证水平。PDCA循环具有大环套小环、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形成完整的循环和不断推进等特点。
计划阶段(P)
计划(Plan)即确定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以及实现方针、目标的措施和行动计划;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内容是制订质量目标、活动计划、管理项目和措施方案。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
3.从各种原因中找出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4.针对造成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技术措施方案,提出解决措施的计划并预测预期效果,然后具体落实到执行者、时间进度、地点和完成方法等各个方面。
执行阶段(D)
实施(Do)包含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及要求展开的施工作业技术活动;就是将指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实施,这[1]
是质量管理循环的第二步。
检查阶段(C)
检查(Check)就是对照计划,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包括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和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 也是质量管理循环的第三步。
处理阶段(A)
处理(Action)以检查结果为依据,分析检查的结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包括两个步骤: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1.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处理差错; 2.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计划目标。
中小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机构简单,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也比较小,以劳动密集型居多。
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流程少,工艺设备、检验设备、仪器、量具相对简陋,不完善。
员工流动性大,素质普遍较低,除了少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外,大部分的员工学历较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上岗培训过于简单。
1.项目施工质量目标。必须明确并符合质量总目标的要求。项目质量目标的分解主要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展开。
2.项目施工质量计划。应根据企业的和项目质量目标来编制。工程项目质量计划可以按内容分为施工质量工作计划和施工。
3.思想保证体系。用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使全体人员真正树立起强烈的。
4.组织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各级组织,分工负责,做到以预防为主,预防与检查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5.工作保证体系。通过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进行。
质量保证手段应坚持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即反复查核企业有无足够的技术保证能力和管理保证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质量保证体系不是制度化、标准化的代名词,决不应成为书面的、文件式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信息管理,是使质量保证体系正常运转的动力,没有质量信息,体系就是静止的,只是形式上的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没有适应不同质量水平的一成不变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主要以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为对象来建立,在时也可以以工序(或过程)为对象来建立。
全国建造师考试用书《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工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