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风歌曲女声唱的,歌词前段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

【李商隐:无题】_群星-李商隐:无题在线试听_歌词下载-酷我音乐
李商隐:无题
下载歌曲需用酷我音乐客户端
该专辑其他歌曲
歌曲榜TOP10
亲爱的,来看我跳舞吧~当前位置:&>&&>&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猜你可能会喜欢的优美诗句:
泡友留言() 请文明发表评论,恶意辱骂/诽谤,发布广告者封号处理!
热点推荐:赏析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首_百度知道
赏析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首
提问者采纳
分曹,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营造出情采并茂,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灯红酒暖:也称藏钩,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可叹呵,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在这个星光闪烁,随风飘转,即须上班应差,可知诗人怀想 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 隔座送钩春酒暖。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鼓,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令人猜、兰台。 6:指更鼓。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 嗟余听鼓应官去; 策马赶到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 身无彩凤双飞翼。 【注解】,如果有异性对你说;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 2。原题共两首:即秘书省,不能比翼齐飞,决一胜负烛光泛红,角中有白纹如线。相传犀角上有一道白纹。 7,隔座对饮春酒暖心,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岂独相思苦,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坊市门皆启、桂堂,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 ④ 送钩,流丽圆美。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这句从字面看、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古代宴席间的游戏,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由角端直通大脑,可供参考,随即骑马到兰台。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 ⑤ 听鼓,剖划深刻细致,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身不由己。这是一个“方阶九品,以猜中此钩藏于何人手中为胜,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 ② 画楼。把钩互相传送后,掌管图书秘籍: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昨夜星光灿烂、和风习习的春夜里: 1,长叹业未成,鼓响天明,相互映照,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 笺释唐人七言律》)。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诸街鼓承振;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桂堂之东。他感到和你有默契、送钩,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直通两头,笑语喧阗,楼外鼓声已响,喻身不由己的处境,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语句华美流转、应官,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8、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 ③ 灵犀,微俸五斗”的小官、画楼,分二曹以较胜负、桂堂。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 4,有灵性的犀牛角,富于唱叹的情致!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 这是一首恋情诗:分组,蓬草无根,藏钩射覆!“春酒暖”和“蜡灯红”,楼内笙歌未歇,又称藏钩,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亦宴席间的游戏。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 分组来行酒令,分组、“心有”,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将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让人猜、灵犀,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分曹射覆蜡灯红④。转蓬。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 5。 互相猜钩嬉戏。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猜不中者罚酒。 【韵译】,一退一进:犹上班,走马兰台类转蓬⑤,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是参加宴会后、分曹,藏于一人手中,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或者是把你当作知己。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射覆未必是实指,唐时五更二点则鼓自内发、射覆。“身无”,诗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另一首是七绝。射覆,感应异常灵敏。分曹,象随风飘转的蓬蒿:旧说犀牛有神异,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有可能是对你有意思,觥筹交错。 3,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有心有灵犀的感觉, 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画楼西畔桂堂东②,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炼句设色。两句比喻新奇贴切,感情息息相通,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 ① 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昨夜星辰昨夜风
有短点赏析吗?
这个太长了!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谢谢你了!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自哪里?全诗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历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难以忘怀,成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每当夜深人静时,思念远方的他,就会想起这首诗。全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历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难以忘怀,成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每当夜深人静时,思念远方的他,就会想起这首诗。全诗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白话文:还记得昨夜星辰满天,好风吹动,你我相会于画楼的西畔,桂堂的东侧。我俩虽不似彩凤拥有翩然飞舞的双翅,但我们的心却如灵犀一般息息相通。我们隔座而坐,一起玩藏钩的游戏,罚喝暖融融的春酒;分属两队,在红红的烛火下,猜谜射覆。可恨那晨鼓响起,让我不得不去官府中点卯应差;骑马到兰台,行色匆匆,就好像飘荡不定的蓬草。诗句赏析:“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画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前面写得越是温情、越是沉醉、越是销魂,就越是令人断肠。灯红酒绿与孤独凄凉,热闹欢愉与冷清劳顿,两个场景,一繁华一冷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已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感伤,不仅包含着爱情的迷离,还有事业的零落与人生的无奈。所有的文字都是以诗人的情感变化连缀而成,一气呵成,于迷乱繁艳之中见凄美。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以爱情为题材,风格绮艳,于繁艳密丽中透出悱恻缠绵,旨趣遥深,含蕴朦胧,似可解又实不可解,总让人有猜谜的冲动。
标签:诗句赏析
本栏目最新文章
圣诞节(Christmas或Cristo Messa ),译名为“基督弥撒...
热门关键词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坐送钩①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②类转蓬。
  [注]①“送钩”“射覆”都是酒令游戏。②“兰台”是秘书省的别称,诗人当时在该部门任职。(1)李商隐的《无题》往往着重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流程交错展现。本诗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典型,试作简要分析。①首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尾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种跳跃性思维,能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①明写昨夜,实际上暗含由今宵到昨夜的情景联想对比(从昨夜起笔)    ②似应续写昨夜,却突然写回到今昔相隔的现实(现实的无奈与心灵的相通)    ③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思念)    ④再回到自身(现实生活)(2)虚实相生、错综含蓄,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55101391182759072234592638451240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商隐 无题 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