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平衡理论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海德平衡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近年来医患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随之导致的是医患间依从性降低,治疗效果减弱,医疗资源浪费等现象。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Heider)提出的“平衡理论(Heider's Balance Theory)”通过建立“P-O-X三角”从而揭示了一个人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是如何组合与其他人或物间的态度。换言之,就是一个人的态度改变受哪些其他因素影响。作者系统分析和综述了该平衡理论并将该理论运用到解决临床医患沟通不良以及治疗依从性不良等问题。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2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基于海德平衡理论的老年人出行态度转变分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基于海德平衡理论的老年人出行态度转变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海德的平衡理论 : 经理人分享百科
> 海德的平衡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简介
海德平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对于平衡状态,他的定义是:“在这种状态中被感知的个体与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地共存。”
1958年,(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综合言之,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已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
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0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0赞美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海德的结论是:如果三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一种关系是正面的,那么,平衡状态就会存在。除此之外的所有其他组合都是不平衡的。
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
2.海德的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 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 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 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 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 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 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 共有8种工,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见下图(P-O-X关系形式):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3.海德的平衡理论缺点
海德平衡理论的缺点是过于简单,只表示出关系的方向,却没有说明这种关系的程度。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P.Tannenbaum)于1955年在扩展的海德的平衡理论中,提出了,这种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既注意了态度的方向,也注意了不同方向态度的强度。以一致性理论为基础的预测比那些平衡理论作出的预测更加数量化。
与本词条并列的词条:
学习更多“海德的平衡理论”知识,扫描下载经理人分享APP海德的平衡理论是什么内容?_百度知道  海德于1896年生于维也纳。1920年在格拉茨大学受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麦农指导,获博士学位。其后在柏林进行博士后研究,系统接受了格式塔心理学思想。1927年,他在汉堡成为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斯腾的助手。1930年移居美国,曾先任教于史密斯学院,1947年进入堪萨斯大学,1968年,他退休于堪萨斯大学,此后便全力从事写作。  海德在读研究生期间,不仅深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的影响,而且十分热心于勒温的拓扑心理学,与勒温建立深交,直到1947年勒温逝世。那时,他认识到认知心理学比“S-R”的行为主义机械论能更好地说明心理现象,心理或心理的核心内容可被还原为人际关系,不是实验心理学的知觉,而是人的知觉才是决定性的,他的注意力从心理物理学和刺激反应心理学转向了人际关系。遗憾的是他自称的“素朴心理学”长期受人冷遇,不为人所重视。1958年他发表了以探索“认知模式”为主题,集其40年研究成果之大作《人际关系心理学》,首先运用认知一致性概念于社会态度的问题上,提出了认知平衡理论,其后他的社会认知心理学思想日益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当之无愧的社会认知理论的奠基人。  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的基本观点着重以下三个方面。  1.个体具有力求保持自己的认知体系处于平衡状态的心理倾向。  海德认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建立和保持一种有秩序、有联系、符合逻辑的认知状态。在平衡状态下往往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在这种情境中,被知觉的单位和情绪无矛盾地共同存在着,因此,不论对认知组织的变化还是情绪表现的变化都没有压力。”  2.个体的认知体系是否平衡,决定于自己的单元关系和感情关系是否和谐二致。  为了说明个体在日常交往中是如何建立平衡的认知体系的这个问题,海德与他的合作者用P、O、X三个字母组成的三角形,设想了一种简单的交往情境。该情境由P代表认知生体、O代表P的认知对象的个人,X代表与P和O有一定关系的客体,诸如某种事物、观点或其他人。海德认为在现实的人际知觉情绪中,P、O和X三者是通过感情与单元两种关系发生联系的。在海德的平衡理论中,采用两种不同的关系:L表示喜欢的关系(相同、相似的关系),而U表示单一形式的关系。L和U都可以表示为正或负的形式。因此,在海德社会(社团)相关代数表达式的典型表述即为P+LO,这是指人P喜欢(相似于)另一个人O。符号(标记)+L表示在人和事物之间的许多肯定的(正的)感情(情感)。如“喜欢”(相似)、“接近”、“同意”、“看法一致”、“喜爱”等。-L表示“不喜欢”、“疏远”、“反对”〔不赞同)、“看法不一致”、“憎恨”等情感。通常,正号总被省略,因此,在叙述时PLX意指P喜欢X,而负号用以表示不喜欢。在这里,海德从格式塔经典人格理论中借用了单一形式关系的概念。因为某些事物或人看起来似乎很自然地聚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单一整体(单元)。同样族中的成员或那些与其他人紧密联合在一起的人可以被看成为一个整体(单元),有时,这种单一关系可被周围环境所看重,强调。两个纽约市民正在与其他几百个纽约市民等候同一地下铁列车,他们自己并不认为认识到他们已形成一个整体,然而,假如他们(指这两个纽约人)跑到洛杉矶,他们就突然成为几百个洛杉矶人中的两个纽约人,因而他们就感到非常像一个整体。海德以下面的实例说明背景对整体(单元)形成的效应。  一个堪萨斯州人称赞摩天大楼。这最可能会发生在哪儿呢?在堪萨斯州,纽约、巴黎,或芝加哥?显然答案是在巴黎。称赞者和他所称赞的事物形成一个整体(单元)。这里骄傲、羞愧或是别的什么都是同样有可能的。对堪萨斯州人来说,与摩天大楼构成一个整体(单元)只有在美国以外才会出现,或者至少在这样的地方出现更大的可能。  因此,表达式PUX中的X,其意指“其中的一部分”,“本身”,“与……认同”,“与……联合”,“属于……”,“创造……”,“是……成员”等等。与此相似,-U;则表明:“与……区别”,“非自身”,“与……不同”,“毁坏”等。海德平衡理论中的P与O之间的感情关系又称态度关系,是指好恶的倾向,如喜欢、爱与憎、赞成与反对、尊重与不尊重、褒与贬等评价。P与X和O与X之间的单元关系,是指同异倾向,如类似、接近、所有相属而形成的关系。它们都是正负两种类型,爱和同的关系示以“+”号,恶和异的关系示以“―”号。  海德认为,个体感情关系与单元关系和谐一致,认知体系取得平衡的条件是:(1)P、O、X三者之间的关系都为正的,如三角形A所示。(2)P和O的感情关系为正,P与X、O与X的单元关系都为负,如三角形B所示。(3)P与O的感情关系为负,P与X的单元关系为负,而O与X的单元关系为负,如三角形C所示。(4)P与O的感情关系为负,P与X的单元关系为正,而O与X的单元关系为负,如三角形D所示。&&  从上图可见,P、O、X之间的关系符号相乘的积为正,这表明P的认知体系处于平衡状态,同理,P、O、X之间的关系符号相乘的积为负,这表明P的认知体系处于不平衡状态,如下图所示:&  3.认知体系不平衡导致了紧张与不安的心态,因而产生了追求平衡的动力。  据海德的平衡理论,不平衡会导致主体产生紧张与不安的心态,因而产生了追求平衡的动力。那么怎样由不平衡而趋向于平衡呢?其答案是通过改变P与O的感情关系或改变P与X的单元关系达到改变认知体系,使认知和谐一致。譬如P是位髙中毕业生,想招工进厂工作,不想考大学,O是P十分敬仰的老师,当P得知O希望他继续深造考大学时,P的认知体系便呈现不平衡状态。P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可能会改变对这位老师的态度,降低对他的评价,也许认为他老糊涂了,不明市面,主观主义,或者P也可能改变对考大学的态度,接受O的观点。具体的说,通过改变主体的习惯、思想、信仰或解除误会,彼此说服等途径改变态度,使认知体系保持一致。(摘自:《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高觉敷主编)&  (责任编辑:苏梅)
我有话要说……
欢迎,&&&已有0条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致性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