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告别家乡扩句重操旧业的语句

井底人河南老太放弃家乡工作 回京重操旧业捡破烂 | 北晚新视觉
井底人河南老太放弃家乡工作 回京重操旧业捡破烂
编辑:杜仲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微信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
邮箱:takefoto(at)
备案号:京ICP备号新华报业网讯&
“‘吆喝’――刀子(鲫鱼)、花鱼(鲤鱼)哦――”10多条鱼鹰船上,渔民们大声喊着原始的“捕鱼号子”,脚使劲踏着船板,发出有节奏的响声,细长的竹篙将鱼鹰“捺”入水中……一个个鱼鹰“扑腾腾”地钻入水中,一会儿,就有鱼鹰将捕到的活鱼衔到船边,向主人“讨赏”,主人随手将它嘴中的大鱼“掏”出来放入活水船舱……
  这是记者4月16日在兴化市李中镇水上森林公园内看到的原生态捕鱼情景。参加“中国兴化千岛菜花?水上森林?文化兴化”的众多摄影家们,迫不及待地拍下了一组组久违了的镜头……
  兴化市水产局副局长宋加宏告诉记者,近年来,兴化市全面开展“清洁家园、田园、水源”的“三清”活动,水质得到大大改善,河里野生的鱼虾多了起来。本来已经“洗脚上岸”的渔民们于是又“重操旧业”,目前全市从事水上捕捞的渔民近万户,比去年初增加约4000人。
  在清澈见底、水草丛生的李中河上,记者见到了沙沟镇老渔民陈红兵,他正在给“卡”上装饵料。“卡是专门捕野生鲫鱼的,现在塘里养殖的鲫鱼每公斤市价10元左右,而野生的20-22元……”他说,“过去河里是‘千网万簖’,到处‘护养’,不得不改行出去贩鱼。现在河里的障碍全部清掉了,鱼虾也多起来了,我便带着一家四口回到家乡,又干起了捕鱼的老本行。”
  陈红兵所在的金星村是当地有名的水产村,全村532户渔民中有350多户从事水上捕捞,其中像陈红兵这样“重操旧业”的今年就有50多户。
  看到老渔民重操旧业,新一代“准渔民”也纷纷“试水”。周奋乡时堡村的不少青年都有一手用“甩钩”捉鳖的绝活。青年农民汪三看到河里水草丛中不时有老鳖活动,便组织了一个10多人的“捉鳖队”,骑着摩托车四处“打鳖”,老百姓称他们是“捉鳖游击队”。目前兴化市场上野生老鳖的价格是每公斤260-280元,打得最多的每人一天可挣200多元,还常有养老鳖的老板请他们去帮助捉鳖,收入不菲。
  如今,兴化的渔民们再也不是“一支毛篙两支桨、一条小船漂四方”的“鱼花子”了。他们绝大多数都添置了机动的挂浆船,有的还用上了摩托艇。卖鱼也告别了“提篓小卖”,而是与经营户结成了联合体。沙沟镇28个水产批发商与3000多个水上捕捞户合作,每天向全国市场提供10吨以上野生水产品,仅野生龙虾每天的供货量就达2吨以上。  本报通讯员
袁开建仇党玉 本报记者 严 颢
  相关阅读::: 新华网 :: - 地方联播
 当前位置:
北大荒我回来了 800宁波知青回访第二故乡
10:29:22)
稿件来源:黑龙江晨报
在老乡家里,知青们包起饺子。 
&&&&6月7日下午,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满载804名宁波知青的“北大荒号”专列驶进哈尔滨站,在接下来的11天里,他们将在北大荒国际旅行社的安排下,回访曾经支援过的农场和插队的村子。本报两名记者跟随知青团,一同踏访了他们曾播撒过汗水和泪水的第二故乡。&&&& 
  “老乡”见老乡
&&&&16时22分,火车还没站稳,翘首张望的人群已经沸腾,人们不断地挥动着双手,高喊着与车上的知青们打招呼。77岁的韩玉祥老人也在儿子的搀扶下挤在人群中。老人一直向车窗内张望。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车窗内,车刚一停下,韩玉祥立即挣脱儿子的搀扶,大步向前跑了几步,一把握住宁波知青徐霞义的手。“我真没想到还能看到你啊……”一句话还未说完,韩玉祥已是老泪纵横,双唇颤抖着说不出话来。车窗内,徐霞义大半个身子探出窗外,双手紧握老朋友的手,嘴里只能发出“嗯、嗯”的声音,激动不已。
&&&&40年前,来自宁波的徐霞义和哈尔滨的韩玉祥,一起下乡到了桦南县笔架山农场。“那时苦啊!”韩玉祥说,冬天要顶着“大烟炮”,脸被寒风吹得向猫啃一样,晚上睡觉,一大群人睡一个大通铺上,房子四处漏风,常被冻醒,吃的也是苞米面,大碴子,吃得嘴都没有味道了。“我们每人的粮食都定量,吃不饱,难得见到荤腥。闲着的时候,大家就到河里抓泥鳅,一个大队700多人,用大锅煮泥鳅,放上辣椒和盐,最长一次大家连着吃了40天的泥鳅,后来看着泥鳅就反胃……”说着说着,这对老朋友的眼圈又红了,两双手紧握在一起不肯分开。
&&&&17时,“北大荒号”缓缓开动,车窗外迎送的人们仍不肯离去,很多知青从车窗探出头与战友们挥手告别,很快迎送的锣鼓声被车轮声所淹没。&&&&
&&&&难忘“饺子香”  
&&&&一个瘦小的背影呆呆地立在窗前,凝望着绿树黑土。她的名字叫刘红珍,今年60岁,是当年萝北县太平沟生产队插队的一名知青。“30多年没回来了,这里的土地还是那么黑,这里的人还是那么热情。”刘红珍对记者说,“登车回乡的前一晚,她兴奋得一夜没合眼,真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回来看看。”
&&&&1968年,刚刚从宁波一中毕业的刘红珍随知青队伍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县插队,第一批一共来了840名知青。一听说太平沟在四个生产队中环境最艰苦,很多人都表示愿意到那里去。从县城坐了十几个小时的拖拉机才,再下车步行了4公里才来到大队部,路上还赶上了一场大雨,大家的行李都浇湿了。
&&&&住了一周之后大家开始想家,很多女知青开始偷着哭。大队部得知后,逐一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广泛开展文艺活动,知青们和老乡很快熟识了。知青下乡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参军入伍、支援农场和插队,其中插队是最艰苦的。插队第一年知青参与农业劳动都按工分计算,女知青按半个工算,干多干少都还能凑合。第二年就不一样了,大家都分了自留地,自己的粮食蔬菜都由自己供应。很多知青都不会搭粮仓,也不知道萝卜白菜需要挖窖储藏,秋收后没到一个月的光景,粮食和蔬菜都被猪糟蹋光了,到了这年的除夕,同组的8名知青只剩下一个南瓜,是老乡给她们送去了热腾腾的饺子。
&&&&刘红珍笑着说,“听到我回来的消息,很多当地一起插队的朋友都等得着急了。”紧接着她又皱起了眉头,“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老邻居们是否都还健在。”&&&&
&&&&村里“小芳”多&&&&
&&&&车厢内已熄灯,大家却丝毫没有睡意。提起回乡,睡在记者对铺的一队夫妇显得很兴奋,同车的知青们都半开玩笑地将这位妻子称为“小芳”。
&&&&健谈的小芳告诉记者,她叫白玉珍。小芳这个名字的由来和丈夫章建勋有关。日,中共九大刚开完,初中毕业的章建勋背着行李卷,跟随知青队伍到了萝北县太平沟下乡。
&&&&17岁的白玉珍是当地青年,知青来的这天她跟随生产队的领导一起去接他们,帮着他们背包扛行李,他们俩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
&&&&“当时丈夫跟当地的老乡学铲地、赶大牛车、伐木头……还熟过猪皮子,就像电视剧《走西口》中的梁满屯,在臭烘烘的屋子里,一熟就是几张皮,熟完给公社做帽子。”小芳说,“每次熟完皮子浑身上下皮臭味很大,我都要偷偷给他洗衣服。”
&&&&1973年是中国知青命运转折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20日至8月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全国知青政策的调整与改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知青困窘的生活状况。也是在这一年,章建勋因工作出色被大队推荐到公社,后经学习担任萝北县一个乡的卫生院外科主任。
&&&&1978年正是知青大批返城的时候,章建勋和小芳登记结婚,留在了萝北。直到1994年章建勋才将工作调转回了阔别25年的家乡宁波。他现在是宁波一家医院的脑外科主任。从此战友们开始用小芳的称呼代替了白玉珍的本名,二人的爱情故事也在大伙中传开了。
&&&&章建勋告诉记者,在萝北下乡的知青中与当地青年结婚的不在少数,当年第一批来的800多名知青成了几十对,大部分都留在了当地。&&&&
&&&&8日6时许,专列抵达了“北大荒号”的终点站――福利屯。福利屯的清晨还有阵阵寒意,迎接的人们却已等待良久,连远处的天桥上也挤满了人,他们来迎接这些“归家”的“子女”。身着军装,手握小红旗的知青们纷纷走下火车,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他们有的已泣不成声。
&&&&在一天短暂的休息后,9日,知青们回访自己曾下乡的农场和生产队。记者分两路分别跟随知青们来到他们曾下乡的友好村和曾经的巩家围子。
&&&&在升昌镇友好村,这里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知青点的四间草房。尽管墙上的泥片已经部分脱落,屋顶的芦苇也残缺不全,但对于曾经在这里住过的知青来说,这栋房子仍显得格外亲切。
&&&&58岁的宁波知青孙健回忆,当年他和19名知青一起住在西屋的两间,东物的两间住着12名女知青。当时村里只有一条街道几十户人家,都是茅草房,房上能看到几块红砖的就算最好的了,生产队为他们盖的房子窗台都是用砖砌成的。
&&&&随后,知青们来到老乡的家中,将近40年不见的老乡们仍能一口叫出他们的名字,谁曾在哪家住过,谁总帮谁干活,大家都记得一清二楚。看到菜园内各种庄稼都寸把高,几名知青从屋后找来锄头,非要铲一垄试试,逗得大伙哈哈大笑。&&&&
&&&&另一路知青团坐着面包车从升平镇出发,载着知青行驶在平坦的沙石道上,知青孙建国望着沙石路,感慨良多。“以前哪有车坐啊,到哪都是走,冬天顶着‘大烟泡’,得侧棱着膀子,用衣服包着头才能走动,路上的雪没到膝盖。夏天一走一脚泥。”经过一路颠簸,孙建国来到了40年前插队的东方红大队。“以前东方红公社分为‘巩家围子’和‘田家围子’,那时村里没几户人家,都是大地,村民住土房,现在都是砖瓦房了。”孙建国指着村子东边的一片房子说。
&&&&知青们一路走进村,边走边看,来到一排6间的砖房前,孙建国和知青们都有些激动。“这就是原先的知青点,我们就住在这,男生一间,女生一间,进去是一条长走廊。”孙建国走进屋,记忆中的知青点已变成了农家院,房屋内也被重新装修,只有门口有些脱落的墙砖和墙侧写着“农业大寨抓生产,万众一心拼命干”的大白字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一些痕迹。&&&&
&&&&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地吸引了这些知青们,看着地里一尺多高的苞米,孙建国“重操旧业”,拔起了草。
&&&&孙建国来到昔日村里的“小木匠”家里,看到头发斑白的小木匠,两人都是一愣,然后拥抱在一起,不断地说:“30年没见了。”昔日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畅谈着过去干农活挣工分的日子。小木匠的妻子赶忙放桌子,搬上面板,和知青们一起包饺子,话着家常。
&&&&晚上,知青们都留在了村里,要与村民们一醉方休。就像他们很多人自己说的一样,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踏上这片黑土地了……
&&&&□记者 王妮娜 罗彦坤 文/摄-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新闻关键词
我们将筛选出优秀的春联作品,陆续进行展示和投票。
鹅仔苏重操旧业奔小康
●韩三财 闲来无事,想起鹅仔苏。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鹅仔苏是众乡八里的养鸭能手。鹅仔苏所在的村主要副业是养鸭,因他老实、肯干、做事负责,被村赋予重任,专职帮村养鸭,被叫“鸭司令”。自从当上“鸭司令”后,他像喝了蜜似,天天乐呵呵的,常见他起早摸黑与鸭为伴,夜晚还睡在鸭栏里,悉心照料。多年养鸭经历令他积累了丰富知识,掌握了一套过硬的养鸭技术,在附近所有乡村中,经他养出的鸭成活率最高,出品率也最好。 然而,时序转换,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原有的生活模式被打破了,农村开始分田到户,转换成个人承包责任制了,这大大释放了农村的劳动生产力。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过剩的劳动力开始向外寻找突围。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涌入珠三角。鹅仔苏也不例外,他的养鸭之技没办法继续发扬光大,只好随着打工大潮跟着包工头到珠三角当泥水匠。干建筑活这行当辛苦不说,有时还要做三天停两天,手停口停,一年能有一半时间开工已不错了,加上常常工地、家里两头跑,花费不少,一年下来所挣的钱仅够一家人糊口,打了十多年的工,一分钱也没剩,还落下了一身的病痛。 穷困、焦虑、心烦、失眠经常伴随着他,加上年纪越来越大,找工也越来越难。做建筑工,是力气活,年轻力壮找工易,而自己年纪大了找工经常碰壁,思前想后,自觉长此下去路将越走越窄,不是长久之计。痛定思痛,下决心寻找新的生计。 随着社会改革的发展,农村人的生活不断改变,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业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越专业。农民从过去养殖、种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更专业的各行业转型。以前家家户户养鹅养鸭,现在基本都不养了,而农村节日,对三鸟的需求却是越来越多。鹅仔苏看到了三鸟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深思熟虑后,决定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重新发展种养业。 说干就干,算好养殖鹅鸭的上市日期,适应时节,买鸭苗、鹅苗,搭棚舍,一家人忙前忙后,开始了一番新的创业规划。 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种田的人少了,上下三村有不少丢荒的农田,鹅仔苏又把出去打工的子女也动员回家,捡别人丢荒的田来耕种,种上阳西小有名气的五彩番薯稻谷等农作物,产出的优品除留足口粮外全部卖掉,留下的次品用作饲料,每年单单是农作物的收入,也远胜过外出打工的收入。 因为饲料更贵,鹅仔苏养的鹅鸭基本上不喂饲料,全都是喂自家出产的稻谷或番薯,他所做的是仿生态养殖,把鹅鸭赶到河里田间放牧,因批量不多,他养出的鹅鸭品质上乘,常被乡邻乡里抢购一空。偶尔回乡,看见鹅仔苏会把鹅、鸭带到河涌田埂自由觅食,不管风吹雨打,自己则拿条小竹竿在田埂上闲庭信步,观察牲畜的一举一动,那种专注与细心、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聊到他现在的收入、生活时,他会哈哈一笑,看出生活还是很有奔头。虽然从事种养业,不分昼夜忙碌着,但灵活机动,自己做自己的事,收入也不错,起码找到了一条更适合自己走的路。好在当时及时转行,赚取了第一桶金,把楼房建了起来。现在,一家人乐融融地生活着。鹅仔苏的下一个计划是希望电商能快点进入乡里,以后能实现产品定制养殖。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告别家乡的亲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