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两颗气球内的室内空气不流通怎么办流通起来会发现什么

如果把热水瓶冒出的白气收集起来能制作一个飞向天空的气球吗?全题:一天,小明发现打开热水瓶盖子后,有“白气”往上升,看起来这种“白气”比空气轻,他灵机一动:假若用一个很轻的塑料袋把这些“白气”收集起来,然后把口袋扎紧,这样不就自己制作了一个可飞上天的气球了吗?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下,他的设想可行吗?
一鸣OYly28
.白气是水蒸气
收集起来水蒸气
就都液化为水了无法上天
设想不可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伯努利效应_百度百科
伯努利效应
1726年,伯努利通过无数次实验,发现了“”: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压力会减小,反之压力会增加。为纪念这位科学家的贡献,这一发现被称为“伯努利效应”。伯努利效应适用于包括气体在内的一切流体,是流体作稳定流动时的基本现象之一,反映出流体的与的关系,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伯努利效应简介
伯努利效应
Bernoulli effect
比如,管道内有一稳定流动的流体,在管道不同截面处的竖
伯努利效应
直开口细管内的液柱的高度不同,表明在稳定流动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这一现象称为“伯努利效应”。:p+1/2ρv^2+ρgh=常量(其中,p为压强,ρ为流体密度,v为流体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1]
在列车站台上都划有安全线。这是由于列车高速驶来时,靠近列车车厢的空气将被带动而运动起来,就减小,站台上的旅客若离列车过近,旅客身体前后出现明显压强差,将使旅客被吸向列车而受伤害。
伯努利效应的应用举例:飞机机翼、、汽油发动机的、球类比赛中的旋转球。
伯努利效应相关举例
乒乓球的上旋
和她的队友乔红在第43届世乒赛上的一场争夺战,真可谓是速度和力量的化身。她们凶猛地抽杀推挡,把个小球变成了一道道银色的电弧,直看得人们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人们可曾知道,在她们不断加大攻球的速度和力量时,那一个个击出去的球都带着上旋?
乒乓球运动中的攻球,以快速和凶狠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威胁.但是攻球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挥拍过猛,球会不着台面飞出界外;如果因此而不适当地压低弧线高度,球又会触网失分.不解决这个准确落点的问题,所谓攻球的威胁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了.那么有没有一种攻
伯努利效应
球,可以携裹着强劲的力量和速度杀向对方,又能缩短打出的距离、增加乒乓球飞行弧线的高度?有,这就是带上旋的攻球。
乒乓球的上旋,会使表面的空气形成一个,环流的方向与球的上旋方向一致。这时,球体还在向前飞行,所以它同时又受到了空气的阻力。环流在球体上部的方向与空气阻力相反,在球体下部的方向与空气阻力一致,所以,球体上部空气的流速慢,而下部空气的流速快.流速慢的大,流速快的压强小,这样就使球体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又让球得到了一个加速度。我们把球体向前上方的运动看作是这样两个运动的合成:一个是沿水平方向的,另一个是,以此可得出相应的计算式.然后把具体数值代入计算式中,并把计算结果在座标中画出来,就会联结出一个具有一定弯曲度的弧线,这就是上旋,能增大乒乓球飞行弧线的弯曲程度,也就是被运动员用来增加保险系数的弧度。
上旋的利用,使得许多运动员如虎添翼.马文革在1994年世界明星巡回赛上速度加旋转,以2:0轻取1993年世界杯男单冠军普里莫拉茨,第2局的比分是21:6.在与法国盖亭争夺冠军的决赛中,又以3:1取胜.上旋的特性在弧圈球中表现得最为出色,因为弧圈球的上旋力非常强。法国埃卢瓦凌厉的两面弧圈技术,使他得以在乒坛上称霸一方。
伯努利效应帆船原理
人们通常认为帆船只能沿风吹动的方向移动,即顺风移动。 但三角帆使帆船还能够迎着风移动(逆风移动)。 在理解如何逆风移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与有关的知识。
船帆的最先着风之帆缘称作前缘,它位于船只的前部. 后部的船翼后缘称作帆的后缘。 从前缘到帆的后缘的假想水平线称作弦. 船帆的曲度称作吃水,并且从弦到最大吃水点的垂直距离称作弦深。 充满空气以形成凹面弯曲的船帆的一面称作迎风面.向外吹以形成凸起形状的一面称作背风面. 了解了这些术语后,我们将继续介绍帆船运动。
船只借助帆的每一面所产生的力量沿着迎风方向移动. 迎
伯努利吸啜效应
风面的正向力量()和背风面的负向力量()合在一起形成了合力,这两种力量都作用于同一方向. 尽管您可能不认同,但拉力确实是这两种力量中较强的力量。
在1738年,科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发现,气流速度与周围自由气流成比例增加,从而导致压力的降低,而这可令气流速度更快. 这种情况在帆的背风面发生即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并在帆的后面形成区域。
为什么空气会加速?空气与水一样,都是流动的。当风汇聚并且风被帆分开时,一些风附着在凸起面(背风面)并将帆扯起. 为了其上“未附着”的空气穿过帆,帆必须向不受帆影响的气流外弯曲. 但此类的自由气流往往保持其直线流动并妨碍航行. 自由气流和弯曲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窄道,起初的气流必须从中经过. 因为它不能自行压缩,所以空气必须加速以从该窄道挤过. 这就是气流速度在帆的凸起面增加的原因。
一旦发生这一情况,伯努力的理论就得以生效. 窄道中增加的气流要快于周围的空气,并且在气流速度加快的区域压力将下降.这就产生了链式反应.随着新的气流接近最先着风之帆缘并分开,它更多地流向背风面——气流被吸引到区域并被高压区域所排斥. 现在即使更大块的空气也必须更快地挤进凸起帆面和自由气流形成的窄道,这令空气压力更低. 这一情况不断发展直至达到现有风力条件的最大速度,并且在背风面形成最大低压区域. 请注意,只有在气流达到曲面(弦深)的最深点后气流才增加。在达到这一点之前,空气不断汇聚和加速. 超出这一点后,空气分开并减速,直到再次与周围空气速度相当。
在其间,在帆的迎风面发生相反的情况. 随着更多的空气流过背风面,迎风面上流过帆的凸起面和自由气流之间的扩展空间的空气将减少.由于这些气流四散流动,所以其流速下降到比周围空气还低的速度,这导致压力增加。
在了解了这些潜在的力量之后,我们如何在实际中借助这些力量来使船只移动呢? 我们需要在风帆和风之间建立理想的关系,使风不但加速流动,而且可以沿着帆的凸起面流动.和风之间的这一关系的一部分称作迎角. 描绘与风平直的船帆. 空气均匀分开到每一面上 - 船帆下垂而不是充满成弯曲形状,空气没有加速以在背风面形成区域,并且船只没有移动。 但如果船帆与风向刚好成正确角度,则船帆会一下子充满风并产生。
迎角的角度必须十分精确. 如果该角度保持与风太近,则船帆的前部将“抢风”或摆动. 如果其角度太宽,则沿着帆的曲面流动的气流将分开并且周围的空气重新聚合. 这一分离产生了旋转空气的“停转区域”,导致风速下降、压力增加. 因为船帆的曲率将始终导致帆的尾端与风向所成的角度大于与最先着风之帆缘所成角度,所以帆的后缘的空气不能沿着曲面流动并返回周围自由空气的方向. 理想上讲,在气流到达帆的后缘前不应开始分离. 但随着船帆的迎角加宽,分离点逐渐前移并将其后的一切保留在停转区域。
除了迎角保持正确角度以使空气能够顺利通过外,关于风与帆关系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必须具有正确的曲率,以保证空气始终附着在船尾. 如果曲线太小,则气流将不弯曲,并且将不会产生导致速度增加的压挤效果. 如果曲线太大,则气流不能被附着. 因此,只有在曲率不太大并且迎角不太宽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分离。
这样,我们现在就知道风帆压力是如何在理论上和实际中形成的. 但这些压力是如何令船只前行的呢? 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奥妙。
在海平面上,每平方米的气压是 10 吨. 当船帆的背风面上的气流增强时,您从上文可以知道气压将下降. 假定每平方米将下降 20 千克. 同样,迎风面上的气压将增加 - 假定每平方米增加 10 千克(请记住,下拉压力强于推送压力). 并且即使背风压力是负向并且迎风压力是正向的,它们都作用于同一方向. 因此现在我们每平方米约有共 30 千克的压力. 将其乘以 10 平方米风帆大小,我们在该风帆上已产生了共 300 千克的合力。
上的每一点都作用了不同的压力. 压力最强处位于弦深处,即船帆曲面最深处. 这也是气流最快和压力下降最大的地方. 随着气流向后移动并分离,力量也随之减弱.这些力量的方向也会更改.在船帆的每一点上,该力量与帆面保持垂直. 船帆前部的力量最强处也在最前方向上. 在船帆的中部,力量更改为侧方向,或倾斜方向.在船帆的后部,随着的下降力量也逐渐减弱,并导致向后方向或往后拉的方向。
船帆各处上的压力都可以计算出来,以便确定其每一面上前部、后部和牵引部位的相对力量. 因为向前的力量还是最强的,所以施加在船帆上的合力还稍偏向前的,但主要是侧方向. 增加船帆作用以获得更多向前的驱动力还导致侧向力的更大的增加. 因此,当风施加在侧面的力量达到最大时,船只是如何前行的呢? 这涉及船帆与风的迎角,还涉及船只与水的阻力问题。
合力的方向与帆弦近乎垂直. 当帆弦与船只的中线平行时,主要力量几乎完全施加在侧面. 但是,如果成一点儿角度,以便船帆产生的力量稍微向前,则船只本身会立即前行. 这是为什么呢? 船的中线(即龙骨)作用于水的方式类似于船帆作用于风的方式. 龙骨产生的力量与船帆倾斜力相反的力量 - 它使船完全保持船帆形成的力量的方向. 并且尽管风帆合力始终作用于迎风的那面,但正确的迎角将使船只前行。
船帆的角度距离船体中线越远,着力点施加于正面相对于施加于侧面的数量越多。将正向力量的稍微调整与水相对于空气的反向力量结合起来,我们将令船只迎风前行,因为现在水流的阻力最小。
伯努利效应气球飞机
有和充有氢气(或)的气球,它们都是利用气球平均密度小于大气密度在大气中上浮。跟液体中物体上浮的不同,是大气稀薄,也就是密度较小
伯努利效应
,大气压也小,气球会向外膨胀。到整个气球的平均密度跟外面大气的密度相等的时候,气球不会再上升。为了气球继续上升,办法是减小气球的质量,具体方法是将气球下面携带的沙袋丢掉一些。
将气球里的气体放掉一些,体积减小,平均密度增大,气球就下降。
飞机也能够上天,但原理与气球不一样。比较一下,如果不用绳拉着,就会因为浮力大于重力则自己上升。飞机在停机坪上要不要用绳子拉着?
这说明飞机不是依靠浮力上天的,它的平均密度远远大于大气的密度。飞机必须在跑道上运动到具有足够大的速度之后,依靠跟空气有相对运动速度的机翼所受到的才能上天。空气给出的升力与浮力的不同点,首先在于物体对空气一样受到浮力,必须有相对运动和特殊形状的机翼才会有升力。如果飞机在降落之前用尽了燃料,由于又使得速度减小了,没有足够的升力,飞机会掉下来。
伯努利效应船吸现象
1912年秋天,“奥林匹克”号正在大海上航行,在距离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远洋轮的100米处,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正在向前疾驶,两艘船似乎在比赛,彼此靠得较拢,平行着驶向前方.忽然,正在疾驶中的“豪克”号好像被大船吸引似地,一点也不服从舵手的操纵,竟一头向“奥林匹克”号闯去。最后,“豪克”号的船头撞在“奥林匹克”号的船舷上,撞出个大洞,酿成一件重大。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次意外的船祸?在当时,谁也说不上来,据说海事法庭在处理这件奇案时,也只得糊里糊涂地判处船长制度不当呢!
后来,人们才算明白了,这次海面上的飞来横祸,是的现象.我们知道,根据流体力学的伯努利原理,流体的压强与它的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反之
伯努利效应
亦然.用这个原理来审视这次事故,就不难找出事故的原因了.原来,当两艘船平行着向前航行时,在两艘船中间的水比外侧的水流得快,中间水对两船内侧的压强,也就比外侧对两船外侧的压强要小.于是,在外侧水的压力作用下,两船渐渐靠近,最后相撞.又由于“豪克”号较小,在同样大小压力的作用下,它向两船中间靠拢时速度要快的多,因此,造成了“豪克”号撞击“奥林匹克”号的事故.现在航海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船吸现象”。
鉴于这类不断发生,而且轮船和军舰越造越大,一旦发生撞船事故,它们的危害性也越大,因此,世界海事组织对这种情况下航海规则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它们包括两船同向行驶时,彼此必须保持多大的间隔,在通过狭窄地段时,小船与大船彼此应作怎样的规避,等等。
同样道理,当刮风时,屋面上的空气流动得很快,等于风速,而屋面下的空气几乎是不流动的.根据,这时屋面下空气的压力大于屋面上的气压.要是风越刮越大,则屋面上下的压力差也越来越大.一旦风速超过一定程度,这个压力差就“哗”的一下掀起屋顶的茅草,使其七零八落地随风飘扬.正如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说的那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所以,在火车飞速而来时,你决不可站在离路轨很近的地方,因为疾驶而过的火车对站在它旁边的人有一股很大的吸引力.有人测定过,在火车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前进时,竟有8公斤左右的力从身后把人推向火车。你瞧,这有多危险啊!
你现在明白了吧,为什么到水流湍急的江河里去游泳是很危险的事。有人计算了一下,当江心的水流以每秒1米的速度前进时,差不多有30公斤的力在吸引着人的身体,就是水性很好的游泳能手也望而生畏,不敢随便游近呐!
伯努利效应香蕉球
如果你经常观看足球比赛的话,一定见过罚前场直接任意球.这时候,通常是防守方五六个球员在球门前组成一道“人墙”,挡住进球路线.进攻方的主罚队员,起脚一记劲射,球绕过了“人墙”,眼看要偏离球门飞出,却又沿弧线拐过弯来直入球门,让守门员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球进了大门。这就是颇为神奇的“香蕉球”。
为什么足球会在空中沿弧线飞行呢?原来,罚“香蕉球”的时候,运动员并不是把脚踢中足球的中心,而是稍稍偏向一侧,同时用脚背摩擦足球,使球在空气中前进的同时还不断地旋转.这时,一方面空气迎着球向后流动,另一方面,由于空气与球之间的摩擦,球周围的空气又会被带着一起旋转.这样,球一侧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而另一侧空气的流动速度减慢.物理知识告诉我们:气体的越大,越小().由于足球两侧空气的流动速度不一样,它们对足球所产生的压强也不一样,于是,足球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被迫向空气流速大的一侧转弯了。
乒乓球中,运动员在削球或拉弧圈球时,球的线路会改变,道理与“香蕉球”一样。
伯努利效应发现者
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是著名的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是(Johann Bernoulli)的第二个儿子.丹尼尔出生时,他的父亲约翰正在格罗宁根担任数学教授.1713年丹尼尔开始学习哲学和逻辑学,并在1715年获得学士学位,1716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在这期间,他的父亲,特别是他的哥哥尼古拉·伯努利第二(Nikolaus Bernoulli II,)教他学习数学,使他受到了数学家庭的熏陶.他的父亲试图要他去当商业学徒,谋一个经商的职业,但是这个想法失败了.于是又让他学医,起初在巴塞尔,1718年到了海德堡,1719年到施特拉斯堡,在1720年他又回到了巴塞尔.1721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题目是“呼吸的作用”(De respiratione).同年他申请巴塞尔大学的解剖学和植物学教授,但未成功.1723年、丹尼尔到威尼斯旅行,1724年他在威尼斯发表了他的《数学练习》(Exercitationes mathematicae),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并被邀请到彼得堡科学院工作.1725年他回到巴塞尔.之后他又与哥哥尼古拉第二一起接受了彼得堡科学院的邀请,到彼得堡科学院工作.在彼得堡的8年间(),他被任命为生理学院士和数学院士.1727年他与L.(Euler)一起工作,起初欧拉作为丹尼尔的助手,后来接替了丹尼尔的数学院士职位.这期间丹尼尔讲授医学、力学、物理学,做出了许多显露他富有创造性才能的工作.但是,由于哥哥尼古拉第二的暴死以及严酷的天气等原因,1733年他回到了巴塞尔.在巴塞尔他先任解剖学和植物学教授,1743年成为生理学教授,1750年成为物理学教授,而且在年间他还任哲学教授。 1733年丹尼尔离开彼得堡之后,就开始了与之间的最受人称颂的科学通信,在通信中,丹尼尔向欧拉提供最重要的科学信息,欧拉运用杰出的分析才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给以最迅速的帮助,他们先后通信40年,最重要的通信是在年间,他们是最亲密的朋友,也是竞争的对手.丹尼尔还同C.哥德巴赫(Goldbach)等数学家进行学术通信。
伯努利效应流体方程
理想正压流体在有势彻体力作用下作定常运动时,运动方程(即方程)沿流线积分而得到的表达运动流体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因D.伯努利于1738年提出而得名。对于重力场中的不可压缩均质流体,方程为p+ρgz+1/2ρv^2=常量 ,式中p、ρ、v 分别为流体的压强、密度和速度;z为铅垂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 上式各项分别表示单位体积流体的压力能p、重力势能ρg z和动能1/2ρv^2 ,在沿流线运动过程中,总和保持不变,即总能量守恒。但各流线之间总能量(即上式中的常量值)可能不同。对于气体,可忽略重力,方程简化为 p+1/2ρV^2=常量(p0),各项分别称为静压、动压和总压。显然 ,流动中速度增大,压强就减小;速度减小, 压强就增大;速度降为零,压强就达到最大(理论上应等于总压)。飞机机翼产生举力,就在于下翼面速度低而压强大,上翼面速度高而压强小 ,因而合力向上。 据此方程,测量流体的总压、静压即可求得速度,成为皮托管测速的原理。在无旋流动中,也可利用无旋条件积分方程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但涵义不同,此时公式中的常量在全流场不变,表示各流线上流体有相同的总能量,方程适用于全流场任意两点之间。在粘性流动中,粘性摩擦力消耗机械能而产生热,机械能不守恒,推广使用伯努利方程时,应加进机械能损失项。
伯努利效应现实原理
人喝水时,同样应用到伯努利效应。当你把杯子举到口边时,你的嘴会习惯地去“吸”杯中的水。这时,胸部扩大,肺里和嘴里的气体压强减小,嘴附近的空气就向嘴里跑。并且越靠近嘴的空气跑的(流动)的越快,对水面的压强也就越小。于是对于杯里的水面来说,近嘴部分受到空气的压强小,较远部分则大,在不等的压强作用下,近嘴部分的水面就稍微高了一点起来,超过杯沿流到口内。(摘自《故事物理学》,刘仁隆编著,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略有修改)
舒幼生.《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企业信用信息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在大烧杯里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内充有CO2,蓝色气球内充有空气,两只气球在杯底.将一瓶CO2气体缓缓地倾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的一只气球竟浮起来,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气球又会上浮,十分有趣.请你分析回答:_____________色气球浮起来了,如果继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另一只气球会浮起来吗?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2)小明同学觉得这个实验很有趣,也做了上述实验,可是两个气球没有一个上浮,你能帮助他分析原因,把实验做成功吗?_____________
我认为应该是蓝色的气球浮起吧(因为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继续倒入CO2另一个气球也应该不会上浮,密度都一样我们可以猜想,可能是他倒入的CO2量不够多,CO2的量比气球里的空气要少得多此答案我不敢肯定,仅能做参考,很抱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因为内外的密度相等
蓝气球啊 因为空气密度比CO2密度小 所以空气的先飘起来另一只不回飘 因为密度一样 而它有红气球的重量会在杯子底部空气相对分子质量为29 CO2为44 小明的那个 可能是CO2不纯吧
蓝不会.都是CO2,密度一样大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内充有二..
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内充有二氧化碳(CO2)气体,蓝色气球内充有空气,两只气球沉在杯底.小明同学收集好一集气瓶CO2气体,倾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一只气球浮起来了,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气球又重新上浮,十分有趣.(1)请你判断一下,哪一只气球浮起来了?如果继续倾倒CO2气体,另一只气球会浮起来吗?请说出理由.(2)小亮同学觉得这个实验很有趣,也拿出两只气球分别充入CO2和空气做实验,可是两只气球都没有上浮,你认为他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充空气的蓝球浮起来.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另一只气球不会上浮.因外界二氧化碳的密度与气球内二氧化碳密度相同.(2)倾倒的二氧化碳没有沿杯壁迅速倒下,或直接在瓶口上方倾倒,或倾倒速度慢,或装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没有二氧化碳气体.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内充有二..”主要考查你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探究二氧化碳的三个性质实验:1.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性质探究实验:1.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1)装置:(2)现象: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结论: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1)装置:(2)现象:1和4实验中的白花变红,2和3白花不变色(3)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装置:(2)现象:塑料瓶变瘪(3)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内充有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6354488995874200353376481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室内空气流通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