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画家潘肇唐画家杨渊如,籍贯是哪里?

民国画家张万里小传
民国画家张万里(张恺骥)小传
2008年在琉璃厂瀚海公司遇到了书画界老人孟宪武老先生,他看到了我手持“张万里画册”后,知道了我的身份,深情忆及先父张万里(张恺骥)往事,孟老说:解放前张万里几乎隔三差五的要到琉璃厂转转,我们十分熟识,他的模样至今都记得。当时我查了一下,网上没有他的文字介绍,仅有的涉及他的名字之处,有以下记载:
中国书网-稀缺 分站,主要提供稀缺图书、绝版图书的 服务。如果您在市场上已经无法购买到张万里花卉册 [普通古藉] : 第一集 /
张恺骥绘这本书,您可以登陆我们网站该书 本。我们和北京各大图书馆都有长期合作资源,可以帮您 图书。
另有可查:书名:
ISBN:(线装)
出版社:北京&:&艺光国画传习所
年份:民国30年(1941)&:&育华制版印刷局
我,张万里之长女,年逾古稀,我有让已经被人淡忘的张万里的名字留存于世的责任,故根据我的记忆和收藏以及从网上调阅的有关先父的资料,据实介绍如下。
民国画家张万里(张恺骥)小传
张恺骥(),又名张骥,字万里。民国画家。齐门弟子。在齐白石指授下,初学徐青藤、吴昌硕,后兼工带写,似陈白阳一路。1935年北平国立艺专毕业,习中国写意花鸟。
张恺骥曾于年,在北平,天津,济南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由齐白石题跋的"张万里画册
这就是张万里举办个人画展的画册封面和封一,由齐白石题名,周肇祥作序。
1938年张万里与秦仲文、徐宗浩、卜孝怀、杨渊如、王硕成等同人,在北平南城河泊厂169号我家北房二楼开办"艺光国画传习所",齐白石时任教师之一。
艺光国画传习所开学典礼及第一届董事会成立纪念一九三八
前排右边第一人为张恺骥,右三为齐白石。照片背景为我家里院北房门前。
父亲与齐白石先生等交往密切。父亲曾经齐白石委托叶恭绰先生售画(见下)。&&
这是齐白石给叶恭绰的信。由信中可知,叶恭绰曾代齐白石、张万里售画,齐氏在信中细细叮嘱汇款事宜,可知齐叶、齐张交往之密。信封保存亦完好,由邮戳可知此信书于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其时叶恭绰在沪筹建上海市博物馆,并任临时董事长。34.8*18.6cm
张万里与齐白石合作画作见下。
(注:这幅画的创作过程我亲眼所见)
张万里(张恺骥)也喜篆刻。经常与同人交流。先父曾有齐白石为其篆刻的四枚印章。另有本人和友人温井白等人篆刻的鸡血石、田黄石、寿山石等数十枚印章。
这是齐白石为我父亲所刻名章之一,齐白石全集(第八卷 篆刻)中收录有张恺骥和万里的名字。
张万里尤喜收藏古画,我记忆中他当时收藏有王翚、朱耷、倪瓒、陈白阳、谢时臣等名家作品。解放初期,故宫博物院曾多次来人,收购过父亲的藏画。先父曾将自藏珍品捐献过故宫博物院(在10集大型纪录片“故宫”中的名人捐赠墙中清晰可见“张万里”的名字),我记得捐赠的是朱耷的作品。先父还擅长鉴定古画。解放初期故宫博物院多次来人带着画作请我父亲鉴定真伪。
张万里与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交往甚密。王世襄与先父的友情由下文可见一斑。
王世襄 收藏真谛在真情(原文截取)
王世襄先生所藏古琴有唐琴一、宋琴四、元琴一、明琴三,皆古琴中之瑰宝。
宋“梅梢月”宣和式琴原为黄勉之先生所有,后归红豆馆主溥侗先生收藏,后又归张荫农先生(作者注:张荫农,字张文森,是我的祖父)。张荫农先生是古琴名家,以一曲七十二滚拂流水享誉京师。其子张万里是一位画家,也是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多次往访,见此宋琴悬挂在画室墙上,已很久无弦了。王世襄先生爱慕此琴久矣,想乞万里先生出让,只是张不开口。爱琴情结,凝聚于心,难以释怀。1946年春季的一天,张万里先生与王先生聊天,偶然说起在琉璃厂宝古斋见到一轴明代著名画家谢时臣的山水长卷,十分喜爱,只是价格过高而未能购回。王世襄先生听后记在心里,立即到宝古斋将此画购回。张万里先生得知王世襄先生心意后,携琴登门以物易物,双方丝毫不计价值是否对等。王世襄先生事后说,买画当时丝毫不知张氏是否同意以画易琴,只是情切所致。他对张万里以琴易画之举称:“不惜琼瑶,易我木桃。高谊隆情,永矢不忘。”老一辈收藏家在收藏过程中对人对物的一片真情,值得我们认真体味。
文化大革命初期,张恺骥的藏画(包括倪瓒山水立轴,王石谷山水册页,陈白阳花卉手卷等),本人和朋友的赠画(包括齐白石,黄宾虹,王雪涛,陈半丁,周肇祥,周怀民,秦仲文,徐石雪,卜孝怀、杨渊如等),以及与齐白石等的合作画,齐白石等为张恺骥所制的印章,等等,全部被被迫上交北京市文物局。1972年开始落实政策时绝大部分未发还,少数精品(倪瓒山水立轴、陈白阳花卉手卷等)被北京市文物局低价(合计人民币200元)强行收购。自此张恺骥自觉一生心血付诸东流,加之亲朋多难,蜗居贫困,营养极差,久病不治,于1978年在贫病抑郁中过世。
父亲一生异常节俭。父亲曾对母亲说,卖画赚的钱一点不能动,因为我的爷爷和奶奶都是半身不遂而早逝,所以家里必须留点钱物备用。可叹多年刻薄自己和家人的积蓄和收藏,却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飓风中付诸东流。可悲!
以下是张万里与友人合作画作以及本人的作品。
辛巳(1941年)作、壬午(1942年)作
黄宾虹 徐宗浩 张万里 三友图
张万里 花卉镜心 1943年
张万里 花卉 平轴
纸本&&&&&&&&&&&&
&张万里 花卉草虫 镜片 纸本
张万里和杨渊如合作作品& 1937年
张万里画作 1939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清末民国名人录(下)
&&&&&&&&&&&&&&&&&&&&&&&&&&&&&&&&&&&&&&&&&&&&&&&&&&&
&&清末民国名人录(下)
文、史、哲、国、科学大家
&&&&&&&&俞樾(日-日),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等,可谓博大精深。俞樾平生勤奋治学,著作极丰,曾国藩赞扬他“拼命著书”,有《春在堂全书》,二百五十卷。
马相伯(日-日),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马钦善、马建常、马绍良,马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著作等身,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其故居有江苏丹阳、丹徒,上海徐家汇、松江泗泾等地。其墓园在上海宋庆龄陵园内。&
—),男,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沈曾植(),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林纾(林琴南)(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生平重要事迹为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日逝世。
严复(日-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义宁镇桃里竹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另一子陈衡恪为画家。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辜鸿铭(-),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詹天佑(日-日),字眷诚,号达潮,徽州婺源人,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9年4月,詹天佑因病回汉口,4月24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吴稚晖(),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在江苏武进的雪堰桥一带。1902年加入上海爱国学社,曾参与《苏报》工作。1905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同盟会,出版《新世纪》报,鼓吹无政府主义。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27年支持蒋介石反共清党活动,1953年卒于台湾。他一生追随国民党革命却一生不入官门。上世纪50年代他位于台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东路交叉口的铜像,为台北市的地标之一。
&张伯苓(日-日),名寿春,出生于天津,在北洋水师学堂毕业,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建人、校长,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他是著名西南联合大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先驱;周恩来是他的学生,张学良是他的朋友。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他为南开中学发展献言献策,积极推进南开大学成立,还成为了清华大学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担任南开大学校长四十余年,为南开园培养了不少杰出的人才,日,张伯苓因突发脑溢血而在天津病逝,享年75岁。
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湖州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
沈兼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日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一。
刘师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号左盦(庵),汉族,江苏仪征人。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及论经学(以小学、左传学为主)、史学(开创近代中国学术史体)、文学(主张“六朝文”,维护扬州学派骈文之文统)专著七十四种,收入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武南氏刊本《刘申叔先生遗书》。该本号称最善,然时值日本扶植满洲国,刘师培于《民报》时期所撰论满洲非中国种族之文字俱被刊落,又早期刊发于报刊之文字,失收亦颇多。&&
蒋廷黻(-),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宝庆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九·一八事变”以后,国难当头,他和胡适一起创办《独立评论》,品评时政,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蒋廷黻学贯中西,后期从政,不置产业,不任用私人,其子侄辈与乡人,多人求其提携,均因才不及任而斥退。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傅斯年(日—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沈钧儒(日&#年6月11日),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清光绪进士,著名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律师。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回国后先后参加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又参与护法运动,五四运动期间,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沈钧儒历任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之一,著有《寥寥集》、《家庭新论》《制宪必携》等。日,沈钧儒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8岁。&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曾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并获得哲学及育学博士学位。蒋梦麟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1949年去台湾,1964年在台北病逝。蒋梦麟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在任北大校长期间,他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在教育主张上,蒋梦麟认为教育的长远之计在于“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标准,立问题”,以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为目标。主要著作包括自传体作品《西潮》、《新潮》、《谈学问》、《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等。
&顾颉刚(日-日),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893年出生,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夏衍(日-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剧作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54年夏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分管电影与外事工作,1955年7月到任。他将《祝福》《林家铺子》《红岩》等小说改为电影剧本,受到广大群众欢迎,1962年他获得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1994年在95寿辰之际,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1995年病逝于北京。
周世钊(日--日),湖南省宁乡县人,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字敦元,别号敦元、东园。湖南省宁乡县人,日(农历二月初十)生。九岁入学。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8年秋毕业与毛泽东同窗五载,情谊甚笃。
史良(日--日)&
字存初,女,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清贫知识分子家庭,1915年考入常州女师;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曾任常州市学生会副会长;1923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学,1927年毕业后任南京政工人员养成所指导员;九·一八事变后,发起组织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担任理事;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因参加与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为历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她是中国著名法学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司法部部长;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日去世,享年85岁。
柔石(—)原名赵平复,化名少雄,浙江宁海人。共产党员,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1930年初,自由运动大同盟筹建,柔石为发起人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曾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同年5月以左联代表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与殷夫、欧阳立安等二十三位同志同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牺牲后,鲁迅曾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追悼他和其他死难同志。遗著有《柔石选集》。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深为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赞赏。
冯雪峰(日—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赤岸乡神坛村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1927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任“左联”党团书记。1933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54年因《红楼梦》研究问题和“胡风事件”受批判,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年又被关进牛棚。日患肺癌去世。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镇黄泥嘴徐塆凤凤形湾人。公元1982年卒于香港九龙美孚新村寓所。早年曾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后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参加政治活动多年。40岁以后,才逐渐走上学术之路。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历史、命运问题发表大量论著,为研究、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现代大儒”。著书十余种,三百多万字,主要有《两汉思想史》三卷,《学术与政治(甲、乙集)》、《徐复观杂文》六集、《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思想史论集》及续集、《石涛之一研究》等。
高长虹(1898年3月~1954年),本名高仰愈,长虹是他的笔名,中国现代作家,祖籍山西盂县。1914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后来由于政治观念和校方冲突而退学自修。1924年至1929年间,他先后在太原、北京、上海等地发起并组织了“狂飙运动”,并作为鲁迅倡导组织的“莽原社”的重要成员,鼎力协助鲁迅编撰《莽原》月刊。1930年至1937年间,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德、法、瑞士等国学习经济学。1938年回国,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1年11月,徒步赴延安参加了革命工作。1946
年,高长虹去往哈尔滨,加入东北文协。1954年因脑溢血逝世于沈阳。高长虹在长达2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发表作品上千篇,出版著作17本,约130余万字,他是杂文创作最多产、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柳亚子(日-日),江苏吴江人,祖籍浙江慈溪,近代诗人,国民党内左派。南社发起人。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又改名弃疾,字亚子。1906年在上海加入同盟会和光复会;1909年创办南社;1924年加入国民党,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1943年与张伯苓一道创立重庆南开中学;抗战胜利后,在香港继续从事民主运动。日,毛泽东赠柳亚子《沁园春雪》。1949年出席第一届政协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日在北京病逝。
何其芳(日-日),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一夜的工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日病逝。
巴金(日-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杰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日,巴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被人们誉为“世纪老人”。
张元济( - 1959
08.14)中国出版家。字筱斋,号菊生。原籍浙江海盐。日生于广东,日卒于上海。光绪壬辰(1892)进士。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破格召见,政变后被革职。1896年和陈昭常等人创办教授西学的通艺学堂。1898年冬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注意译书的选题意义,改变原著重译兵书为译社科书籍。后任公学总理,1902年7月后辞职。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1903年任该馆编译所长,1916年任经理,年改任监理。1926
年任董事长直至逝世。1949年被特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翁文灏()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李四光(日-日),字仲揆,蒙古族,湖北省黄冈县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他是大清的工科进士,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对中国的能源、地震、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宗白华(1897年-日),原名宗之櫆,字伯华,美学家、哲学家、诗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是20世纪唯一一个建立了自己美学体系的中国美学家,与朱光潜先生并称为20世纪中国美学界的“双峰”。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199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宗白华全集》。
储安平(1909年-1966年?),江苏宜兴人,中国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党天下”发言),招致当局不满,反右运动开始后储安平迅速被作为典型打倒,其家人和诸多相关人士均受牵连。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生死不明。
陈陶遗(年),名公瑶,号道一,松隐镇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秀才,在松隐教书。光绪卅一年,入松江融斋师范学堂读书,因反对好色嗜赌的学堂经理杨荫安而被开除。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并由同乡高天梅介绍,加入同盟会,改名剑虹。不久,受命回国,在上海和高天梅等创立中国公学,暗为同盟会秘密机关,从事革命。后立健行公学,和柳亚子、高天梅、朱少屏等人任讲师,以《黄帝魂》、《法国革命史》、《荡虏丛书》等为教材,宣传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聂绀弩(日-日)湖北省京山县城人,原名聂国棪,笔名绀弩、耳耶、悍膂、、臧其人、史青文、甘努、二鸦、澹台灭闇、箫今度、迈斯等,诗人、作家、编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1921年,考入上海高等英文学校。1922年,参加国民党,到福建泉州国民革命军“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部任文书;后出国到马来亚吉隆坡,在任运怀义学担任教员。1923年,到缅甸仰光任《觉民日报》、《缅甸晨报》编辑。1924年,回国考入广州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期。1926年初,受国民党派遣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次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作为国民党员被遣送回国,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训育员。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主任,后兼任《新京日报》副刊《雨花》编辑,同年与周颖结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组织“文艺青年反日会”为当局不满,为避免被捕弃职逃亡日本,与在东京帝国大学留学的周颖团聚。1932年2月,经胡风介绍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1933年2月,因参与日本左翼文化运动,聂绀弩夫妇与胡风等被捕入狱,7月一起被驱逐回国到上海,从此即参加上海“左联”的活动,为理论研究委员会主要成员。1934年4月,创办《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邂逅》。1936年2月,聂绀弩和胡风、萧军、萧红等在鲁迅支持下创办文学杂志《海燕》,6月出版论文集《从白话文到新文字》,9月将从南京逃出的丁玲送到西安。1937年9月,聂绀弩和胡风等一起到汉口创办《七月》杂志,同年出版论文集《语言·文字·思想》。1938年8月,到皖南任新四军文化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军部刊物《抗敌》文艺编辑,同年出版杂文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1947年6月,聂绀弩被中共派到香港,担任《文汇报》主编,直到1951年被调到北京。1949月7月,他应邀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1951年聂绀弩回北京,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兼古典文学研究部副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光明日报社编委等职。因在言论和诗词中被加“现行反革命罪”服刑九年多后,于1976年获释。10月10日在入狱十年后获释,其作品《我若为王》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课本。他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吴组缃(-),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1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学。在芜湖五中念书时曾编辑学生会创办的文艺周刊《赭山》,并开始在《皖江日报》副刊发表诗文,代表作品《一千八百担》。&&&
茅盾(日-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知名作家及文学评论家。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1896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寅初(日—日),名元善,字寅初,以字行,浙江省绍兴府嵊县人,回族,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建立后,他曾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1981年2月,中国人口学会成立,马寅初被推举为名誉会长。日,马寅初在北京市病逝。享年101岁(满99岁)。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晏阳初(日--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落后地区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被尊为晏阳初与爱因斯坦“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曾被联合国聘为终身特别顾问。1943年,晏阳初当选“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与爱因斯坦等同获殊荣。但是这个说法受到强烈的质疑。[3]晏阳初曾将自己比作平民教育的传教士:“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为了这一目标,他放弃都市优越的工作条件与舒适的生活环境,“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和农民同起同居”,成为一名乡村的“科学布道人”。
陈寅恪(日-日),江西省义宁州(今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通晓二十余种语言。日逝世。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马叙伦(日-日),字彝初(又作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又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政治人物。曾任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政光通报》主笔,后又执教于广州方言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等。1949年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作有论书绝句十首及短论数十篇。日,马叙伦在北京逝世。
黄侃(),我国近代颇负盛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黄侃为人尤重大节,爱憎分明。1915年,章太炎先生因反对袁世凯而被幽禁在北京钱粮胡同某宅内,黄侃闻悉后,曾两次晋京探望,后来索性以“研究学问”为名,搬入章太炎被禁处。但未过多久,便被警方逐出。黄侃气愤至极,以绝食表示抗争。其时,他的另一位尊师刘师培,后来成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1915年,在北京召集学术界知名人士开会,动员黄侃等人拥戴袁氏称帝,话未说完,黄侃即起立目,严词拒绝之,并气愤地说:“如是,请先生一身任之!”说完拂袖而去。到会的众人亦随之而散。
他为人正派,从不趋炎附势.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其同盟会故友多系国府显贵,他耻与往来。惟有居正当时受蒋介石软禁,形单影只,不胜苦楚,旁人躲之不及的时候,他却常至居正囚地,与其谈心解闷。后来居正东山再起,复登高位之后,他竟不复往见!居正念他的友情,亲赴量守庐诘问他为何不再来玩,他正色答道:“君今非昔比,宾客盈门,权重位高,我岂能作攀附之徒!”黄侃个性轻狂,一生结婚九次,报刊曾有“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之说。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曾回忆黄侃骗婚黄绍兰一事,致其一生流离失所,直斥黄为“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小有才适足以济其奸”。黄侃师事国学大师,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金陵大学等校教授。一生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章太炎以太平天国为例,谑封黄侃为“天王”。1919年,胡适海外学成归国,任教北大,发起新文化运动,暴得大名。胡适的横空出世,黄侃生平最得意的、寄以厚望的高足傅斯年很快就倒向了新文学的阵营。据说黄侃每次上课,总要先骂一通胡适,这才正式讲学。黄侃曾与胡适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黄侃说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帐王八!”胡适赧然。黄侃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帐王八。”胡适大怒。黄侃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三疯子”黄侃.醇酒,书籍,女人。黄侃(字季刚)不长的、却热情燃烧的生命间,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黄侃亦是被称为民国学问界鼎鼎大名的“三大疯人”之一。老大章太炎性格的落拓不羁,老二刘师培一生高调地提倡“三不生活方式”:衣履不要整洁、不要洗脸、也不要理发。年轻气盛的黄侃则成名于1911年的盛夏。他于某日午睡后行走于树阴间,忽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妙感。他立即赶往《大江报》,信誓旦旦地撰文说:“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由是一举荣登上了“三疯子”的宝座。
梁漱溟(日-日),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日病逝于北京。
叶圣陶(日-日),原名叶绍钧,笔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叶圣陶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胡绳(日-日),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卜人、李念青、沈友谷等,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祖籍安徽歙县,籍贯是浙江钱塘,出生于江苏苏州。1982年,胡出任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负责研究中共党史,并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5年,胡接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88年起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胡绳卸去社科院院长一职,2000年在北京去世。
刘半农(日-日),原名刘寿彰,后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笔名有寒星、范奴冬等,江苏江阴南沙镇马桥村殷家埭(今属苏州市张家港市)人,现代著名诗人、杂文家和语言学者,中国早期摄影理论家。音乐家刘天华、刘北茂之兄。日,《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三号上发表刘半农的文章《我之文学改观》,参与倡导新文学运动,并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的文学改革措施。1920年9月,时在英国伦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首创了“她”字,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1925年秋开始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主要著作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等。1928年为了庆祝东北大学建校6周年为《东北大学校歌》作词,日在北京病逝。
(1894年8月--1959年12月。湖南醴陵县西乡栗山坝(今为醴陵市栗山坝镇)人。曾用名杜叔林、杜竹君、汪士楷、裸体。1919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9月赴法勤工俭学,加入工学世界社。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2月至12月任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1923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1月至1924年10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1924年回国,同年10月至1925年9月任中共安源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5年6月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并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政治部任职。1926年3月至8月任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书记。8月至12月任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同年12月至1927年2月任中共湖北区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主任。1927年4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9月至1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同年11月至1928年6月任中共中央组织局组织科负责人。1928年5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6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因追随陈独秀违犯组织纪律,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1929年参加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在上海以杜竹君笔名翻译出版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等书。1931年至1937年在北平、桂林等地高等学校任教。抗日战争期间,
1939年至1942年先后任国民革命军预备第二师(师长陈明仁)顾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教官。后在桂林汉民中学、广西师范学院执教。1949年4月因支持学生运动被广西南宁法院传讯,遂辞职回湖南。湖南和平解放后,曾任湖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图书馆馆长。195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3年春任武汉中南财经学院教授、综合资料室主任。1958年因“历史反革命罪”被捕,被判处5年徒刑。1958年12月在湖北潜江劳改农场因病逝世(又一说1959年12月)。1979年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撤销判决,为其恢复名誉。
汪原放(),现代出版家、翻译家。安徽绩溪人。日出生,又名家瑾、麟书,笔名士敏、白石、严约、方泉(此名是陈独秀于1933年在南京狱中致汪函所取)。日在上海逝世。
汪原放对整理出版中国古典小说作出过很大贡献,开新式标点古典小说的先河,还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名著,
1980年他去世的时候,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他写的传略和悼词中,称他为老一辈出版家、中国古典文学整理工作者和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者。
周作人(日-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等,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日去世,享寿82岁。&&
徐铸成(日-日),江苏宜兴人,1927年投身报业,《大公报》历任记者、要闻版编辑。《文汇报》总主笔。
郑振铎(——),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和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
朱自清(日-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1948年朱自清患严重的胃病,6月18日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因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朱自清以散文闻名,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
钱穆(日—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其中《先秦诸子系年》为钱穆的代表作。日,钱穆在台北逝世。&&&&&&&
沈从文(),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林徽因(日-日),女,汉族,福建闽侯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梁思成(日---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郁达夫(日—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日,在苏门答腊失踪(后来默认45年为其卒年),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证书。
马一浮(),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原浙江大学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日上午,在马一浮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学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成立。
郭沫若(日-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千家驹(),经济学家。浙江武义人。笔名钱磊。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曾任北京大学讲师,广西大学教授,《中国农村》《经济通讯》主编,香港达德学院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罗隆基(~)(关于罗的出生有、1896三种说法,本词条取1896年的说法),江西省安福县车田人。中国著名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他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中国第二号右派,也是最终没有得到正式平反的五名右派之一。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1年赴美留学,先后入威斯康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1949年后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57年主张“成立平反委员会”,它与章伯钧的“政治设计院”,储安平的“党天下”一起被称为最著名的三大右派言论。
金岳霖(-),字龙荪,湖南长沙人,祖籍浙江诸暨。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北京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5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凭三本著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其中《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张澜(日—日)字表方,汉族,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中国民主革命家。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说仁说义》、《四勉一戒》和《墨子贵义》等。日在北京病逝。
胡风(1902年~1985年),男,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1933年被驱逐出境。1934年与青年作家梅志结婚。1949年起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间写有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特写集《和新人物在一起》,杂文短记《从源头到洪流》等。年,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1954年7月,胡风向中央政治局递交《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反驳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舒芜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编者按”中对胡风的批评。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作出批捕决定的前两天,胡风在家中被公安部人员拘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1965年12月底,胡风从秦城监狱出狱。春节过后,离开北京到四川成都。“文化大革命”开始,胡风夫妇被送到成都西边的芦山县苗溪劳改农场监护劳动。1967年11月,胡风再度入狱。1970年1月,胡风以“写反动诗词”和“在毛主席像上写反动诗词”(其实是在报纸空白处写诗)的罪名,被四川省革委会加判无期徒刑,不准上诉。1978年,胡风被释放出狱。1980年9月,中央作出审查结论,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是一件错案。平反后,胡风担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日,胡风因病逝世,终年83岁。日,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澄清了这一历史冤案.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熊十力(-),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湾人。
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与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1949年以后,以特别人士身份邀请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因反对文革,绝食身亡。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哲学观点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中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陶行知(日-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2]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徐悲鸿(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齐白石(日─日),男,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1]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张大千(),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
徐志摩(日—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萧红()中国著名女作家。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陈黼宸(介石),温州人。与陈虬、宋平子合称“温州三杰”。年二十二加入求志社,号称布衣党。但是没过多久,里面的社员都不再坚持原来要穿布衣的主张,只有陈介石终身布衣不改。陈虬创办利济医院,并附设利济医学堂。当时求助于乡里,希望有人能够资助,但无人响应。只有陈黻宸“举其修脯所得,衣食外辄以付陈君,为建造学堂之费”。光绪二十九年举进士,任户部主事,请为京师大学堂教习(略同于后来的教授)。武昌起义时,为浙路总理汤寿潜设民团,阴谋策应。至民国成立,选为众议员,兼北大教授。他是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第一人。他讲中国哲学史的三部讲义(《诸子哲学》、《老子发微》、《中国哲学史》),基本上采用的是经典注疏的方式。袁世凯图谋复辟时,筹安会派人到北京大学发动师生上书劝进,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史学和诸子哲学教授陈黻宸坚决反对。后又弹劾段祺瑞、黎元洪。死时,章太炎叹道:“浙东今无人矣!”
王闿(kǎi)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冯煦()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
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劳乃宣(1843——1921),字季瑄,号玉初,又号韧叟。河北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中国近代音韵学家。清末修律,礼、法之争中礼教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劳乃宣坚持“本旧律之义,用新律之体”的修律方针,主张凡属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都纳入新刑律之中。他的法律思想是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表现,目的在于抵制中国法律制度的变革,维持封建君主专制。
朱执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名大符。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1904年以官费留学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党人。1905年8
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他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先后担任过《民报》、《建设》等刊物的编辑,积极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宣传工作。日,他在虎门被桂系军阀杀害。
林白水(1874年-日),原名林獬,又名万里,号宣樊、退室学者、笔名白水,福建闽县青圃村人,民国初年政治家,独立报人。林白水以笔锋犀利而著称,曾在民国初年的北京多家报刊发表过时事评论。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同年冬赴沪,与蔡元培等成立中国教育会,组织爱国学社。后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法科兼习新闻,加入同盟会。1916年起从事新闻事业,创办北京《公言报》、《新社会日报》、上海《平和日报》等,1926年8月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军阀张宗昌,被张逮捕杀害。著有《剑绮缘》、《林白水先生遗集》等。
邵飘萍(日-日),原名邵新成,字振青,号飘萍,学名锡康,后改作镜清。生于浙江省金华县,中共秘密党员,著名新闻工作者,1918年创办《京报》,被称为新闻界全才。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被捕入狱,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根据他的讲义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他大力提倡新闻救国,利用报刊来唤醒人民的觉悟。日被军阀张作霖父子麾下屠夫军阀张宗昌杀害于北京天桥。
俞平伯(日—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聂耳(日-日),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从小家境贫寒,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卖报歌》、《梅娘曲》等等。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田汉(年),乳名和儿,学名寿昌,笔名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声、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三大奠基人之一。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1968年,田汉在文革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狱中。&
丁玲(日—日),原名蒋伟,湖南临澧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苏区中国文协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1949年后历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文艺报》、《中国》、《人民文学》主编。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人大代表。1951年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日逝世。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敌人对她威胁、利诱、欺骗,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都遭到拒绝。同时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党的帮助下,于1936年9月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劳动12年,“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顾准(日-日),祖籍苏州,生于上海,中国经济学家、会计学家、思想家。早年毕业于上海立信会计学校,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第一次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后来两次被打成“右派”,仍坚持理想不动摇,在逆境中写下了《希腊城邦制度》和《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著作,对革命胜利后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日因患肺癌病逝于北京。在去世后,他的思想价值才逐渐被人们认识,李慎之称他是“点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
周扬(),原名周运宜,字起应。现代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28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同年冬留学日本。1930年回上海投身左翼文艺运动。1937年到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文化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任职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文革”中受批判并被监禁。粉碎“四人帮”后复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等。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曹聚仁()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浙江兰溪人。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1922年到上海,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曾报道淞沪战役、台儿庄之捷。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后多次回内地,促进祖国统一事业。著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万里行记》、《现代中国通鉴》等。
苏曼殊(1884年-日),本名子谷,法号曼殊又号元瑛,广东香山人(今广东珠海),中国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幼年孤苦零仃,1903年后留学日本,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谢婉莹(日—日),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近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主张爱的哲学,“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钱钟书(日—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其妻杨绛为翻译家、作家,女儿钱瑗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
章炳麟(日-日),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新法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章炳麟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辛亥革命后,日渐脱离政治,专意治学。在法家、史学、文字音韵和文学诸方面都有深湛造诣。日,因“苏报案”被捕的章炳麟出狱。日因鼻窦癌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
华罗庚(—),汉族,籍贯江苏金坛,祖籍江苏省丹阳。[1]
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张爱玲(日-日),本名张煐,是一位著名女作家,后因入学需要,母亲黄逸梵(又名黄素琼)以英文名Eileen译音,易名爱玲。祖籍河北丰润,汉语现代作家。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日,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去世,享年75岁。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与胡兰成结婚,1947年离异;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1969年《红楼梦未完》在台湾发表;1973年定居洛杉矶,《初详红楼梦》刊载于台湾杂志;1975年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二详红楼梦》在台湾发表;1976年《三详红楼梦》在台湾发表;1977年《红楼梦魇》在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74岁;2003年10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14卷本《张爱玲典藏全集》。
&刘白羽(-),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
&&&&&&&何其芳(日-日),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一夜的工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日病逝。
施蛰存(日—日),名德普,中国现代派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自1926年创作《春灯》、《周夫人》,施蛰存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廖沫沙(日—日),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作家。1961年参加编辑《前线》半月刊《三家村札记》专栏,代表作有《鹿马传》《分阴集》《廖沫沙文集》(四卷)等。1966年5月廖沫沙遭到“文化大革命”批判,被认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虽被迫害,在狱中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1979年8月平反,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日,廖沫沙因病去世。
&竺可桢(--),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范长江(1909年-日),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东兴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新闻家、记者,民国时期《大公报》著名通讯记者,后转向共产党阵营,为抗战做出卓越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文革时期遭到监禁并受到迫害,1970年在其下放劳改地河南确山一口枯井中发现其遗体,怀疑为自杀身亡。日胡耀邦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范长江同志追悼会,以迟到的追悼会为这位著名的记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为纪念范长江同志,中国将每年的11月8日作为中国记者节,并以“范长江新闻奖”作为新闻界最高奖项。
章克标()浙江海宁人,20岁时官费赴日留学。后来又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攻读数学。回国当过一段时间教师后,章克标决定向文坛发展。1926年他在上海与胡愈之、丰子恺、叶圣陶等人共同轮值主编《一般》月刊,同时与滕固、方光焘等人创办我国新文学早期著名社团之一的狮吼社。1928年章克标又进入开明书店,主编当时影响广泛的开明数学教科书以及《开明文学词典》。一年以后,他又参与创办时代图书公司,这个公司后来成为30年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章克标出任时代图书公司的总经理,并主编《十日谈》旬刊。
艾青,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2]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1937),曾用名于佩琛,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于立群的长姐,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于立忱以1937年春由日本回国,因肺病未痊,以5月自缢于上海。留绝命书十七字云:“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其愤悱可知也。
吴有训(-),字正之,江西高安人,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1916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0年6月毕业于数理化部。1921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次年回国。1927年8月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是中国科学事业的杰出领导人和组织者,对中国科学事业特别是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守敬(-),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1]
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陈去病()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同里人。祖上以经营榨油业致富。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1933年,病逝于故乡同里镇.
江亢虎(),名绍铨,号洪水、亢庐,别号康瓠,日出生于江西弋阳陶湾江家坟的一个官宦之家。与他进士出身、但却默默无闻的祖父、父亲不一样,江亢虎三十岁出头就蜚声中国政坛和文化思想界,是个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他创建了中国社会党,出访过欧美、日本等十余国,也曾在美国、加拿大当过教授。他标榜自己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鼻祖”,但却是中国“社会主义研究”的第一人,是毛泽东提及过的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者。他曾蒙孙中山先生赏识,却又卖身投靠日本侵略者,以文化大汉奸的身份终其一生。
郑孝胥(),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福建闽候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州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1935年下台。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蒋光慈()安徽霍邱(今安徽金寨县白塔畈镇白大村河北组白大小街)人。民国10年(1921)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民国16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宣传革命文学。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小说《少年漂泊者》、《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等。
傅增湘(),字润沅、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等。四川泸州江安人。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考古学家。曾任民国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曾说及在教育部供职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F总长”是“藏书和考古的名人”,是“深通‘高等做官学’的”。
谢缵泰(),字重安,号康如,祖籍广东开平,18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华侨家庭,精通英文,其父是澳洲中华独立党领袖之一。16岁时,谢缵泰随家人迁至香港居住,并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制作时局图,研制飞艇等,乃中国航空先驱。
李伯元()江苏武进人,自幼聪慧好学,兴趣广泛,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淡月孤灯之下,攻读不止。他擅长制艺诗赋,善于绘画篆刻,懂得金石考据,可谓多才多艺。少年时期就考取了秀才,名列第一,但始终未能考中举人,仕途失意,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变化,痛感官场黑暗,敢于起来加以揭露鞭挞,是有重要意义的。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李莲英》、《海上繁华梦》、《南亭笔记》、《南亭四话》、《滑稽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快睹》、《醒世缘弹词》等书十多种。其中《官场现形记》更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字缉之,号止庵,安徽至德人,是中国近代实业家。其父周馥曾任两广、两江总督。周学熙最初在浙江为官,后为山东候补道员。1900年入袁世凯幕下,主持北洋实业,是袁世凯推行新政的得力人物。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业,回国后总办直隶工艺总局。1905年,他出任天津道,1907年任长芦盐运使,办商品陈列所、植物园、天津铁工厂、高等工业学堂等。他开办的滦州煤矿公司在数年后与英商投资的开平煤矿公司联合,组成开滦矿务总局。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于1901年-1902年任校长。
吴虞(1872年—1949年),原名姬传、永宽,字又陵,亦署幼陵,号黎明老人。新繁(今新都区)龙桥乡人。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四川《醒群报》主笔,鼓吹新学。1910年任成都府立中学国文教员,不久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在《新青年》上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说孝》等文,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在“五四”时期影响较大。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只手打到孔家店的老英雄”。著有《吴虞文录&别录&日记》《秋水集》,编选有《国文选录》《骈文选读》。
朱孝臧(),一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疆村,浙江归安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历官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出为广东学政,因与总督龃龉,辞官,游览名山大川,吟咏自遣。后卒于上海。朱孝臧始以能诗名,为京官时,与王鹏运交,弃诗而专攻词。著有词集《疆村语业》二卷,身后其门人龙榆生为补刻一卷,收入《疆村遗书》。又校刻唐宋金元人词为《疆村丛书》,并辑有《湖州词征》、《国朝湖州词》等。
宋则久()他是商人,但终其一生,“国”重于“利”;他出生于洋货充斥市场的时代,却被人们称为“国货旗手”;他本可以平平安安做他的“职业经理人”,却甘冒风险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本名寿恒,但是取自强不息之意,他为自己刻了一个章,上书“不息则久”,从此以“则久”之名为世人称道。
吴宓(),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寿洙邻(),名鹏飞,谱名祖泗,字洙邻,鲁迅老师。绍兴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清光绪十七年(1891),以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后又取为廪生。二十九年,不顾其父反对,去杭州考取浙江优贡。次年,因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清政府举行全国优贡会考,洙邻得其母亲帮助,逃出家庭赴京应考,获朝考一等第一名,被委任为吉林农安县知县。在任期间,撰有《农安县志》、《奉天乡土地理教科书》及《农安县政治报告书》。后清廷派熊希龄经办东三省屯垦事宜,熊、寿同出师门,熊希龄到东北后,调洙邻为东三省屯垦局科长,兼屯垦养成所所长,又兼东三省盐运司科长,写有《东三省盐政改革意见书》。并被派去日本北海道考察,回国后撰成《调查日本北海道拓殖报告书》。辛亥革命后,熊希龄拥护共和,出任热河都统。洙邻被调任热河行政公署秘书长兼总务处长、热河普通文官考试和普通司法官考试委员会委员长,提出《热河改建行省建议及建筑京热铁路建议书》,后皆实行。民国2年(1913),熊希龄奉袁世凯之命组织内阁,任内阁总理,洙邻调任山东盐运使。熊因难与袁世凯共事,任职仅5个月即辞去总理职务,洙邻虽到任不久,亦辞职离山东回京。3年,任北京平政院首席书记官,直至17年平政院解散,方离开政界,专心在家著述,撰成《历代长城考》和《方志通义》、《方志本义管窥》等。离开政界后,关心公益事业,曾协助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并一直与鲁迅、蔡元培等人保持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61年1月卒于北京。
曹禺(日-日),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其中《雷雨》在上海曾轰动三年,茅盾赋诗曰:“当年海上惊《雷雨》”。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合称为“鲁郭茅,老巴曹”。
文怀沙(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斋名燕堂,号燕叟。笔名王耳,司空无忌。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现为燕堂诗社社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唐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主席、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黾学院名誉院长等。文怀沙20世纪40年代就在文化界有一定名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瓷画家潘肇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