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海拔升高100m温度降低一度会对生物造成多大影响

1.下列生物现象中,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 )A.高原上一般没有高大的树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下列生物现象中,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 )A.高原上一般没有高大的树木 B.仙人掌_百度作业帮
1.下列生物现象中,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 )A.高原上一般没有高大的树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下列生物现象中,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 )A.高原上一般没有高大的树木 B.仙人掌
1.下列生物现象中,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 )A.高原上一般没有高大的树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下列生物现象中,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 )A.高原上一般没有高大的树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人参在密林中生长良好 D.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
B阳光暴晒会造成水分流失快,所以仙人掌的叶子变成刺以至于减少水分流失D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主要还是因为北方温度低土壤不够湿润吧.我觉得你可以从中二选一,这两个都受温度影响较大,我个人偏向B
选B,温度过高,致使水分蒸发量增大,为更好锁住水分,因此选B
“南橘北枳”就是指的D,受温度影响。A。受空气稀薄影响。B。受水分影响。C。受光照影响。希望能帮助到你。
因该是A选项初一生物:夜间温度变化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为什么?_百度知道
初一生物:夜间温度变化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为什么?
提问者采纳
夜里没有啊!恐怕植物只氧化反应吧,毕竟光合作用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光照从生物学角度讲,即便改变温度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夜间光合作用很弱.但从化学角度讲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com/view/8885没有,理由见
有影响,因为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进行。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表面积..
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表面积增大,这是由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的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选择透过性膜C.具有专一性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表面积..”主要考查你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图解:&①糖蛋白(糖被):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②蛋白质分子:膜功能的主要承担着。③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2、基本内容 (1)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①磷脂分子的状态:亲水的“头部”排在外侧,疏水的“尾部”排在内侧。②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2)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①蛋白质的位置:有三种。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贡穿于磷脂双分子层。 ②种类: a.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 b.有的起载体作用,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有的是酶,起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3)特殊结构——糖被 ①位置:细胞膜的外表。②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③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4)&细胞膜的特征:①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②功能特征: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的区分方法:1.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3)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2.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 (1)表现: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神经细胞对K+的吸收和对Na+的排出,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小肠的吸收等。(2)原因:遗传性决定载体种类、数量决定选择性。 3.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方面的特性,选择透过性体现了细胞功能方面的特性,主动运输能充分说明选择透过性。(2)联系: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才能完成其各项生理功能,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相反,如果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细胞可能已经死亡了。 易错点拨:1、位于细胞膜外侧面的糖蛋白形成糖被,它是识别图中细胞膜内外侧的标志。2、载体蛋白属于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载体具有饱和现象,当细胞膜上的载体全部参与物质的运输时,细胞吸收该物质的速度不再随物质的浓度增大而增大。 3、磷脂双分子层数、生物膜层数与磷脂分子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生物膜层数=磷脂分子层数的一半 。例& 血浆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5层& B.3层&& C.6层&& D.4层 思路点拨:葡萄糖首先要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至少要跨毛细血管壁的一层上皮细胞,即穿过2层细胞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共穿过3层细胞膜,生物膜都是由磷脂双分子构成,故本题穿越的磷脂分子层数是6。答案C
发现相似题
与“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表面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43057840081387854929521682514阅读正文 :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难以想象:人类难以幸存
& & & & 1月1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警告第六次地球生物大灭绝已经正式开始,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科学家发现目前物种的消失速度比正常灭亡快了大约100倍,它们正在加速灭绝,一旦这些物种进入更大规模的灭绝,那么就意味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效果开始显现。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措施,这一灭绝进程可能会深入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
& & & &科学家警告这一过程的早期会导致人类受到威胁,虽然之前人类也遭遇过种族灭绝的自然灾害,但这一次明显非常特别,与以往的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同,生物大灭绝是地球演化周期需要经历的过程。
生物灭绝过程正在逐渐加速,科学家认为虽然地球生物出现灭绝,但是仍然会有一些生物幸存下来,在过去几次生物大灭绝中,也有许多生物幸存下来,但恢复的过程很慢,可能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本项研究来自美国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它们对地球物种的消失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比正常过程快了近100倍,当然这还是一个保守的估计,物种灭绝的速度可能更快。专家警告,灾难性的物种损失对人类生存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因为我们需要其他物种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比如授粉的昆虫、湿地生态等。
第六次大灭绝
斯坦福大学生物学教授保罗-埃尔利希认为以当前的物种灭绝速度,在未来三代之内我们将失去更多的物种,物种多样性出现下降,一些处于保护的濒危物种将无法渡过难关。在过去1500年内,科学家发现大约有320种陆生脊椎动物灭绝,物种丰度下降了大约25%,接近33%的脊椎动物受到威胁或者即将濒临灭绝,无脊椎动物的情况也同样糟糕。在大型动物方面,如大象、犀牛、北极熊等种群数量下降幅度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甚至可能灭绝。&
对此,有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种灭绝,比如人口数量增长、消费水平增加以及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破坏了自然栖息地。同时,在生态系统的保护方面并无有效措施,外来物种的入侵破坏了生态系统,碳排放促使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科学家发现,我们有可能低估灭绝危机的严重性,以至于产生更大程度的破坏。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是现代人类真正经历的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由人类活动引发,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和污染等因素,造成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到21世纪末,预计全球变暖会导致1/2的植物面临生存威胁,超过2/3的维管植物可能完全消失。专家警示,人类应尽快认识到这一现状,面对可能来临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采取保护措施保护物种多样性,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避免人类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
2010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7月18日,首都科学讲堂邀请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平认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也许正在进入第六次生物物种大灭绝时期。甚至有国外学者认为,当代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的速度要快1000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物种红色名录中包括15589个物种受到灭绝威胁,这其中包括12%的鸟类、23%的兽类、32%的两栖类、25%的裸子植物、52%的苏铁类和42%的龟鳖类。&
征兆马达加斯加一种名为德氏小鸊鷉的湿地鸟类如今已灭绝,不少科学家根据这一现象,推断出地球正迎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据悉,此前地球已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距今最近的第五次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时共导致20%的陆地脊椎动物、16%的海洋生物以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死亡。不过,前五次生物灭绝事件都是因环境因素所致,而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则是因人为因素。
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然而,因受人类的干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至1000倍。此外,在过去的1600年里,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生物学家表示,造成德氏小鸊鷉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当地居民将肉食性鱼类引入德氏小鸊鷉的栖息地,从而导致这种水鸟的数量大幅降低;第二则是人为捕捉进一步压缩了德氏小鸊鷉的种群数量,进而加速了该鸟类的灭亡。此外,科学家发现马达加斯加地区其他鸟类物种也在不断消失。科学家认为,这些现象表明地球生物种类正不断减少,地球或将引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15589个物种受到灭绝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隔几年就发布一个全球物种状况红皮书,最近的物种红色名录中有15589个物种受到灭绝威胁。其中包括12%的鸟类、23%的兽类、32%的两栖类、25%的裸子植物、52%的苏铁类、42%的龟鳖类、18%的鲨鱼鳐类、27%的东非淡水鱼。&
生物多样性面临5大威胁地球环境形势为何如此严峻?专家总结出主要有以下5点原因:第一,生境的丧失或破碎化;第二,外来物种的入侵;第三,环境污染;第四,人口爆炸;第五,过度利用。
16-19世纪的三百年间,地球上只有136个物种彻底消失,然后工业革命开始了,人类社会飞速发展,代价之一就是物种极速灭绝,200多年来已经有540个物种遭殃,尤其是最近一百来年就接近400个。
其中,哺乳动物灭绝了26%,两栖动物灭绝了41%,另外16-33%的脊椎动物面临严重威胁。
科学家警告说,不要以为这一切和人没什么关系,因为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尤其是随着植物授粉、水土保持等相关动植物的减少,人类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
以目前的速度,人类将在三代之内损失大量因物种多样性带来的益处。科学家们担心,如今地球上75%的物种可能会在两代人的时间内消失无踪。
斯坦福森林环境研究所高级院士Paul Ehrlich打了个比方:&我们正在砍掉自己的四肢。&&
地质历史上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盘点:
1、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发生在奥陶纪晚期或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4.50亿年前至4.40亿年前,约27%的科与57%的属灭种。
直接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2、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
3.75亿年前至3.60亿年前,接近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这次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约19%的科、50%的属灭绝。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2000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10多个科灭亡。
由于灭绝事件持续时间很长,其根源很难辨识。可能的生物学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导致地球大气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减少,地球进入卡鲁冰河时期。
3、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发生在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已知的地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在此次灭绝事件中全部灭亡。曾普遍分布的舌羊齿植物群几乎全部绝灭。早古生代繁盛的三叶虫全部消失。蜓类原有40多个属完全消失。菊石有10个科绝灭,腕足类140个属所剩无几。总共约57%的科、83%的属(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估计有70%的陆地生物包括昆虫的物种都灭绝了。
对于植物的影响较不明确,但新植物类群在此次灭绝后开始占优势。
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可能成因包括西伯利亚大规模玄武岩喷发造成的附近浅海区可燃冰融化大量释放温室气体甲烷,盘古大陆形成后改变了地球环流与洋流系统等等。
4、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
2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过渡时期。约23%的科与48%的属的生物灭绝。
原因尚无定论。&
5、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K-T灭绝或K-T事件)
大约6600万年前的一天,一个比曼哈顿大一点的小行星以每小时4.5万英里的速度撞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海床。撞击的力量大约是全世界目前核武器能量之和的1500倍,撞击产生了大量沸腾的蒸汽,大气温度升高到几百摄氏度,没有受到土壤、岩石和深水保护的生物全部死亡。包括恐龙在内的四分之三的动物遭到灭绝。《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第六次大灭绝》一书中说,今天,另一个小行星正在撞向地球,它就是人类。人类的活动正在导致三分之一的珊瑚虫、三分之一的鲨鱼、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五分之一的爬行动物和六分之一的鸟类走向灭绝。
6千5百万年前,约17%的科、50%的属、75%的物种灭绝。这次灭绝事件被评为五次大灭绝事件的第二位,仅次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这次灭绝成因一般认为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陨石撞击。
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中,地球末日的景象让人为之心头一沉。在电影中,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绝大部分的物种都已灭绝。即便人类制造出超高智能的机器人,却无力恢复生机勃勃的地球家园。
与之相呼应的是,《科学》杂志刊文称,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已经来临的争论,成为2014年最热门的科学话题之一。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真的会到来?前五次生物大灭绝带给人类什么启示?12月26日,由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编著的《远古的灾难&&生物大灭绝》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作者许汉奎研究员认为,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处于快速灭绝期,灭绝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如果再不加保护的话,《星际穿越》中的情节或成现实。&
生物大灭绝,这次真的快
今天,比起昨天,地球上又有72个物种灭绝了。如果您从起床洗漱吃早餐到翻开这份报纸总共花了1小时,那么地球上又有3种生物永远消失&&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最新评估。
&现在的物种灭绝速度,远远超过地球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许汉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生死交替是世间万物的规律,当某个物种不适应新的环境或竞争不过其他物种,就会走向灭绝,这是一种自然淘汰的现象。&比如剑齿虎,不够灵活,捕猎时竞争不过老虎等其他食肉动物,就在大约100万年前灭绝了。&许汉奎介绍说。
在地球的生命演化史上,曾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从奥陶纪到白垩纪末,在将近4亿年的时间里,每隔6200万年地球就会经历一次生物大灭绝,这就和太阳系偏离银河系中心的周期性规律发生了巧合。
前五次大灭绝都属于自然灾害如陨石撞击、海平面降低、火山喷发等。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则是由人类&导演&的。
许汉奎说:&地球现在处于温暖的小间冰期,可以说是气候最好的时候,动植物本应该是空前的繁荣。&
事实却并非如此。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物种灭绝速度是6000万年前的1000倍。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今年的《科学》杂志上。美国布朗大学博士研究员朱里安&德&沃斯认为:当人类破坏环境和生态获得经济效益时,会加速一些物种灭绝。
最新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报告也称:全世界70%的植物、35%的无脊椎动物、37%的淡水鱼类、30%的两栖动物、28%的爬行动物、22%已知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正在遭受灭绝的威胁。
由此,&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说法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就目前生物灭绝的速度、规模和范围来看,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发生,而且&灭绝&的规模也是空前的。&
问题很严重,结论应慎重
也有学者指出,尽管当前生态问题很严重,但对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这个概念,科学界仍然饱有争议。一个重要的分歧就是从时间尺度上,现今与远古相差极大。
另外,国外一项研究发现,曾被认为在过去几个世纪灭绝的所有哺乳类动物中,有近三分之一其实并未灭绝。一些在人们视线里消失了80年,被认为野外种群已经灭绝的动物,在过去4年又突然被发现。
害羞的霍加狓类似于斑马和长颈鹿的杂交产物,1901年首次有人在刚果看到它。后来这种动物越来越罕见。从1959年开始,野外雷达追踪器失去了它的线索,因此人们担心它可能已经灭绝。然而,5年前研究人员在野外又发现它的足迹。
其它&死而复生&的哺乳动物包括像老鼠的古巴沟齿鼩、圣诞岛鼩鼱、所罗门群岛的瓦尼科罗狐蝠、澳大利亚中部岩鼠和印尼的塔劳利齿狐蝠&&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戴安娜&费希尔博士汇编了一份由科学家宣布的自16世纪以来灭绝的所有哺乳动物名单。
费希尔在《皇家学会学报B辑:生物科学》里写道:&我们确定的自16世纪以来走向灭绝的哺乳动物有187种。然而有67种曾经从人们眼前消失的动物,又重新露面。有超过三分之一曾被归类为灭绝、可能灭绝或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现在有人又在野外发现它们。&
《自然》杂志12月10日发表了一份分析报告《受威胁的生命》。报告表示,前景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假设灭绝的速度保持恒定并持续下去,75%的物种大灭绝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发生。
南京古生物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认为,虽然当前的生物灭绝速度很快,但现今生物与过去生物的进化速度非常不同,成种的速度也在剧增,甚至比史前状态快100万倍,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
持相同观点的学者认为,相比漫长几亿年的生物进化史,人类短暂的历史还无法感知生物大灭绝的整个过程,而自然界的自身调节能力也远比我们所认识的要复杂和深奥。因此,要断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已经来临绝非易事。&
生物都灭绝,人类怎么活
&虽然观点不同,但大家对维护地球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和决心是一致的。&许汉奎说。
近200年来,在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中,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虽没有多大变化,生物灭绝速度却惊人的迅速。特别是大型、高等哺乳动物的种类确实在不断下降,生物种类的快速减少,对于地球生态圈的稳定来说,是极具负面效应的。
旅鸽曾是美洲最常见的鸟类,其数量一度达到了50亿只。人们曾见过一群旅鸽迁徙,遮天蔽日的鸽群队伍长20公里、宽2公里,估计有2亿只之多。&可是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美洲旅鸽就因为人类的大肆捕杀和砍伐森林等活动灭绝了,真是令人触目惊心!&许汉奎指着美洲鸽群的照片说。
如果大部分生物都已灭绝,那么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巨大挑战。&生物的多样性是稳定性的保障,比如只剩下玉米可以吃,也许某种病毒袭来,所有的玉米都死了,那我们还能吃什么?&
许汉奎称,人类改变生产和经济的运作方式,或可逆转当前生物灭绝的进程。而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最后灭绝的将会是我们人类自己。他举例说,比如塔克拉玛干西域36国以及大西洋复活岛上人类的消失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从1812年法国科学家居维叶首先提出&灾变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热潮,人类对于生物大灭绝的探索已经进行了200年。随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期能放缓物种灭绝的脚步。
我国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进行了20多年。但多数研究成果停留在学术论文上,人们对于生物大灭绝几乎不了解。《远古的灾难&&生物大灭绝》是我国第一本全面介绍生物大灭绝的科普读物。
正如戎嘉余院士在书中所说:&编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中发生的生物大灭绝的本质及灭绝后生物复苏的基本特点,认识他们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希望能激发人们尊重生命、尊重生物多样性、杜绝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贪婪、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正能量。&
<div style="float: width:255 margin:1px 0;"}
厂商投稿 产品评测/网站合作/010-84383 友情链接:029- 京公网安备55号
Copyright@
驱动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会导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会导致气温的升高,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在20世纪是不断上升的.据科学家的测定,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年份(年)
空气中二氧化碳所占的体积(m3/10000m3)
37材料二:如图1“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含碳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材料三: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图2为碳-氧平衡示意图.(1)孙悟同学根据上述材料一表中的数据绘制了如图3的一幅柱形图,但还没画完,请你补充.(2)分析材料三图2中的 ②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析材料三图2中的①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什么?______.(4)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以下做法可以减少“碳足迹”的是______.A.将生活垃圾焚烧处理&&&&&&&&&&&&&&B.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C.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根据表中的数据,空气中二氧化碳所占的体积可表示为:(2)、分析材料三图2中的②可知,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大量使用石油、煤炭、木材等含碳的燃料,以及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等,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分析材料三图2中的①可知,①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减轻温室效应,因此多植树造林等是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之一.(4)、分析资料二可知,石油、煤炭、木材等含碳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因此,A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应该回收再利用,所以这样做也会增大“碳足迹”;B使用一次性筷子,就会浪费原料,用木材制筷子,就需要多砍伐树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减弱,吸收二氧化碳量就少了,所以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就节省了原料,减少了树木的砍伐,减小“碳足迹”;C煤石油燃料中含有大量碳元素,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以会,增大“碳足迹”;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就会增加汽车排放的尾气,汽车燃烧的是汽油,能产生二氧化碳,这样做也会增大“碳足迹”.故选B.故答案为:(1)见右图(2)大量使用燃料、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等(3)植树造林等(4)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会导致..”主要考查你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的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①阳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日储存能量。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小麦、玉米等。有些植物只有在密林下层较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如人参、三七等。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蛾类多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鼠妇(潮虫)总是存阴暗的地方出现②温度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温度也影响生物的分布。如苹果、梨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香蕉、菠萝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 ③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在干早的荒漠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的动植物能生存;而在雨量充沛的地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④空气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等。特别提醒:生物圈虽然能为各种生物提供阳光、空气、水和一定的温度等,但不同的生物对各种非生物因素的要求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分布。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 ①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②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如图)。 ③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存一起,相互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如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细菌为生,兼为有类“治病”。 ④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⑤合作关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存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两者彼此分开后仍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特别提醒:影响某一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各种生物,如影响某一株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不仅包括它周围的杂草、农业害虫、鼠类等,还有它周围的其他小麦植株。混淆不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如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是光照、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仙人掌叶变为刺的主要是水分:在东北地区的林区。出现山脚下是落叶阔叶林、山腰处是红松林、山顶处是冷杉林的现象,影响这种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混淆生物因素中的寄生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寄生,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这种生活关系称为共生关系。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存的现象。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辨析:&&&& 要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必须弄清它们的概念。保护色的概念有三个要点:(1)是为了适应柄息环境;(2)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3)有助于逃避敌害和捕食。警戒色的概念也有三个要点:(1)动物本身具自恶臭或毒刺,能对敌害构成威胁;(2)具有鲜艳的色彩或斑纹,易于被敌害识别;(3)是一种保护性适应。拟态的概念有两个要点:(1)是在进化中形成的;(2)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对照概念的要点进行印证、区别。例如,无毒蛇的鲜艳体色不会是保护色.但是不是警戒色呢?我们根据概念,具有警戒色的动物本身应具自“恶臭或毒刺”等对敌害构成伤害的能力,显然无毒蛇不具备。无毒蛇的这一体色与拟态的概念相符:无毒蛇的体色是一种“色泽斑”,这种“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毒蛇)非常相似,因此这种现象是拟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存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于现今存在的每一种生物来说,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1)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①生长在干旱沙漠或荒漠中的植物,叶子特化成针形或刺形,根系特别发达,如仙人掌、骆驼刺等②由于生活环境经常受到同一方向大风的影响,树木的分枝只有一侧生长良好.如旗形树(图l-2-2)(2)动物对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特别提醒: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即每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如北极的雪兔在冬季到采时换上白毛,以适应雪地环境,但如果降雪较迟。这样的体色反而易被敌害发现。2. 生物的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反之,环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分布等。(1)影响大气环境:植物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影响降水量。某些植物的叶可吸滞尘埃,吸收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2)影响水环境: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引发的赤潮现象,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3)影响土壤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增加肥力。特别提醒: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变化,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界。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会导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542517711815215812918017074117318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pu温度异常升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