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按照下面的图示提出一个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有关的地理问候吗?

当前位置: >>
2015年高考地理的备考策略
2013年高考地理的备考理念与方法王树声 2013年全国将有30个省区市实施新课 程的高考(除去港澳台外只有广西尚未实 施新课标)。因此各科的高考试卷备受关 注。2012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与2011年 的旧课程卷或是新课程卷的地理试题相比, 在材料选取和题目情境创设、设问角度及 试题难度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了解这 些变化及试题特点,对于2013年高考的复 习备考是十分必要的。 一、认识高考,了解要求1、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以新课标要求制订的 《考试大纲》是命题者的唯一依据。高考不是智力竞赛,高考是为不同层次的、不 同培养目标的高校选拔考生的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 要为高校选拔人才,命题老师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区 分度。 命题者只对《考试大纲》负责,没有对中学教材 负责的义务。因此不能用中学教学来要求高考命题, 高考也不能承担检查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 2、新高考“以能力立意”,能力要求是第一位 的。 《考试大纲》中的知识内容范围和能力考核目 标要求都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过去“以知识立意”的考试强调知识覆盖,注 重考查记忆知识的数量; 今天“以能力立意”的考试强调能力结构,注 重考查运用知识的质量。 因此记忆理解是基础,思考运用才是目的。 3、能力考核特别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 考查,其中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是重 点 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掌握的能力,高校学习 应具备的能力,用纸和笔能测试的能力是考查的 内容。 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命题源于教材但不拘 泥于教材;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生存的实 际,以时政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运用所学的知识 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提倡就教材 所学的具体内容来考查,尤其不会直接考查教材 中作为材料、案例等出现的内容。 4、试题编制反映了“起点高、 落点低”的 特点 命题着眼于学科理论、学科思想的考 查,着手于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即“起点 高、落点低”的设计理念, 起点 ―试题的立意是考查对学科基本理论的 掌握; 落点 ―试题情境设Z是贴近考生生活实际的 内容。 5、新课标要求培养能力,新高考要考查能力, 二者方向一致,目标相同“课改”是动力、推力,“考改”是引力、拉力; 《课程标准》是育人的,《考试大纲》是选人的。 《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是规范教学与考试的 纲领,二者关系密切,共同完成教改任务。教学 与复习指导必须适应和落实。 许多新课标的要求就是考试命题的思路。如果 研究这几年的试题就会发现这一点反映很明显。 6、考场上就是考生潜能的较量,也是考生展 示潜能的最好机会 因此培养学生的潜能,如: 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 牢固的空间概念,严谨的时间观念, 敏锐的信息意识、清晰的表达能力等, 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任务,不是高三一年能 够完成的。 7、试题的设问开放,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考 查(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演绎、比较 判断等)给考生较多的选择空间,考查科学 探究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试题的主体信息既有文字材料、图像材 料,还有图文结合材料,其中有示意图、统 计图、区域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题目 入题容易,但确定选项和解题思路不易。一 些题目对考生地理思维的缜密性与严谨性要 求是相当高的。 例题1:图中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 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 离 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C) 8、高考要考查考生知识网络的构建情况以及 运用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重视知识的广泛联 系,以便形成网络。特别是让考生要: 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 熟悉解答问题的思路, 构建思考问题的线索, 学会提取信息的本领, 培养表述答案的能力, 树立联系实际的意识。 例如:从北纬30度横向思考――著名大河的河口(注 入的海洋、港口)――重要的产棉区; 中国的产棉区――中国的纺织工业原料分布区(纵向 思考亚麻、棉花、柞蚕丝、桑蚕丝、黄麻、苎麻、 剑麻等)――松嫩平原、华北平原、山东丘陵、长 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世界亚麻的分布(与甜菜一致)――松嫩平原、东欧 平原等。 又如: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是纵向联系,但每一 个阶段平行的各项事物又会有差异,产生横向联系。 这也是构成知识网络的一种形式。 思维线索,四通八达,灵活运用,构成网络。 二、命题的设计理念与考查方式所提问题都是教材以外当代国内外环境、 社会、科技、文化等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 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解答。 考查的方式是:提供资料,设Z情境, 考查能力。并且是“新材料、新情境、新问 题”,即教材上没有、教师没有讲过的、考 生没有见过的材料和问题。但要相信自己通 过复习已经具备了应对新高考的能力。 命题的设计理念1. 注重考查考生的学科思维品质,能够从学科角度 去思考问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考查考生独立获取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引导考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审题、探究学习) 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 例如某省如何变资源大省为经济强省;某些 省区面对资源枯竭应采取什么措施? 例题2:如何使山西从资源大省变为经济强省,请 提出你的建议或措施 参考答案:以煤炭为基础,实现多元发展 (1)做深煤炭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煤化工产 业,加强二次能源再生产建设,变运煤为空中输 电,管道输煤气; (2)做强非煤炭产业:加强基本建设,发展交通, 发展新兴产业如旅游业(山西自然与人文旅游资 源丰富,如壶口瀑布、云冈石窟、五台山、恒山、 平遥古城、晋商大院等); (3)做活文化产业:利用山西丰富的民间文化艺 术资源、古建筑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4)做实低碳节能等关系民生的产业:发展 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开发, 适当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加 强科技建设与新型产业的开发; (5)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发展 节水引水工程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等。 2. 注重考查学科的学习方法 如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包括: 空间定位的方法:如根据图像确定具体地点。 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 的方法:如“驼峰航线”问题,土尔扈特回归问题, 南美印加文化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依据等。 区域比较的方法:如荷兰与肯尼亚鲜花生产的条件比 较。 案例分析及论证方法:如滦河河口近20年的变化及其 原因分析。 例题3:图中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 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 问题。 (1)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 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 (B) 解析:根据题中文字及图中信息,基塔莱(在东经 35度、北纬1度,肯尼亚境内)和多多玛(在东 经36度、南纬6度,坦桑尼亚境内)都是热带草 原气候,南北气温变化和雨季相反,其游牧活动 要逐水草而居,因此随雨季而南北移动,所经地 区都是热带草原,中间没有热带雨林,南北活动 范围不过800千米,向南不可能到南回归线;且 因在非洲大陆,不会受到只有在大西洋才会出现 的飓风影响。 本题涉及对非洲气候分布、特征的了解,读图要注 意两地气候比较,比例尺的提示。 (2)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D) 解析:本题需要“设身处地”发挥想象,如从位于 北半球的基塔莱出发,肯定是雨季将要结束(9 月),走到甲地正好在10月(根据所提供的选项 判断),到达多多玛时正值那里的雨季到来。 本题需要将气候直方图与游牧路线图结合起来观察 思考。 例题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答: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堆积, 形成三角洲。 解析:三角洲的形成原因:一是要有物质来 源――河流携带泥沙(与河流的含沙量、 沿途水土流失、流域内的植被分布有关), 二是要有沉积条件(流速缓慢、河口地势 低平,利于泥沙沉积)。滦河自北部山区 流出,进入华北平原,汇集众支流后,流 速减缓,泥沙堆积,因之在河口形成三角 洲。 (2)比较图中(a)与(b),分析滦河河道的变 化及其人为原因。(8分) 答:河道变窄,分叉 减少。主要由于上游 沿线修建水库拦水, 自滦河向流域外引水, 滦河流域生产生活用 水量增加,河流流量 减少,沼泽湿地被开 发为盐田、鱼塘。 解析:根据图中显示信息, 2000年与1979年相比, 河道变窄,分叉减少, 沼泽湿地不见了,出现 了盐田和鱼塘。主要是 由于上游来水减少,修 水库蓄水拦截,引滦济 津,人口增加,生产生 活用水增多,因而湿地 沼泽变成了盐田鱼塘。 3. 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地理学科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 试题情境设计选用实际材料,要求考生运 用所学的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生产生活 中的问题。 例如:对汾河谷地的经济发展请提出既不影 响生态环境又能提高人民收入的可行性措 施。如果有人前往你居住的区域旅游,可 能使他感兴趣的是哪些东西? 例题5:安徽巢湖周围农田的产量低,如果大 量使用化肥则会污染巢湖环境,请提出一 个方案,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居民 收入。 答案:发展生态农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大力发展家禽、家畜饲养及水产养殖; 实施循环经济(沼气池);退田还湖; 发展旅游业及文化产业(巢湖为安徽省最 大的淡水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周围 也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关注身边的、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是近年命 题坚持的理念。我们要关注身边的、生活中 的新问题,因为这都可能是设Z新情境的新 材料。所以复习不能只盯着教材,要体会 “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含义,何况 命题只对考纲负责,没有遵循教材的义务。 对热点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因为热点并 不等于是考点,它最多是切入点。要发挥联 想,从切入点迅速联想到可能设问的要求。 4. 注重考查对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试题设计选取被普遍关注的全球或我国的可持续 发展的相关问题。 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地理认识能力。 如应对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 响(对大气环境、海洋环境、生物环境的影响, 进而联系气候特征、洋流强弱、植被分布、雪线 上升、动物生存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经济结 构、作物分布等的影响)。 例题6:分析北冰洋冰盖退缩北冰洋航线开通对国际 贸易产生的影响。 答案如: ①缩短北半球海上航线距离:随着冰盖厚度变薄融 化,北冰洋沿岸航线开通,将大大缩短北半球亚欧 大陆和北美大陆中高纬度国家海上航线的的距离; ②提高世界海上运输能力(缓解苏伊士和巴拿马运 河的压力):可大大提高海上运输的通过能力。由 于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通过能力有限,北冰洋 沿岸航线的开发将大大提高世界海上运输的通过能 力,缓解通过两运河航线的压力; ③改变世界港口分布格局(北冰洋沿岸将出现新的 港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海上运输线的分 布格局,形成新航线和新的港口如奥斯陆、雷克 雅未克、摩尔曼斯克将发育成很高级的港口城市, 美国和加拿大北冰洋岸的一些有海运条件的沿海 城镇也会发育成港口城市。 ④形成新的工业地带(北冰洋地区资源得到开发, 形成新的工矿区):随着沿北冰洋沿岸航线的开 发,北冰洋沿岸附近地区的资源将得到开发,形 成新的工矿业区和北冰洋沿岸工业地带。 ⑤加剧南北半球差距:随航线开发,北半球资源、 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加剧南北半球的差距。 5. 试题要体现学科的前沿性 学科研究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定位系统、 遥感、地震预报、天气预报等新科技发展 内容的涉及。 地理学科应用领域的扩大,自然与人文 的综合、深化微观研究,从静态到动态过 程(优势调控、预报预测、动态监测)等。 如救灾物资储存仓库的选址原则。 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高度综合(以人地协调 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 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 机理 (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到动态、 过程和机理的研究,进一步动态监测、优势调控 和预报预测);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从经验科学走向 实验科学)、研究对象的扩大化(从点到面、由 微观到宏观、由区域到全球)。 三、地理学科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必修地理1(18项)、必修地理2(16 项)、必修地理3(13项),选修地理3(旅游地 理)、选修地理5(环境保护)、选修地理6(自 然灾害与防治); 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 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 的有关内容。 能力考核目标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 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 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 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 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例题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1所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 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 像闻名于世.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 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 (1)简述图示区域中文化遗产保存较完好的自然 原因。(4分) 答: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利于文物保 存 )。(2)请提出保护该文化遗产的合理建议(6分) 答: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加强 监测和管理;数字化和多媒体展示等。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 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 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 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 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 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 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 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例题8:(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 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 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 口.凭祥(位Z见图6)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 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 聚.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6分) 答: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 保护红木(森林)资源。(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10分) 答: (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产地; (我国)市 场需求旺盛; (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 (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样集聚的原因。 (6分) 答: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 间人员的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 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 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 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 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 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 本原理与规律。 例题9:(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 部山地雪线高度在米之间.自20世纪 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 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10分) 答: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 (受东部 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 风坡,不利降 水; (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分) 答: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请说明理由。(8分) 答: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扩大 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 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 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 源更为紧缺。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 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 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 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 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例题10: 读图12,完成下列要求 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图12示意美国本土飓风。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6分) 答:甲为地震。 (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 飓风侵袭路径上; 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4分) 答: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 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 培训等。 例题11: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当低纬地区海水表面温度超过27.5℃的时候,空气的 扰动(如局部雷电等)就会导致热带气旋在该类海域诞生。 热带气旋在低纬海区移动过程中,可能逐步加强发育成强 热带风暴,直到台风、强台风。它们到达人类活动的海域 以及滨海地带形成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 危害。有人设想:对热带气旋经过的海面进行人为干预来 限制其加强的过程,降低台风、强台风形成的几率,减轻 此类灾害性天气的带来的危害。 (1)试说明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加强的大体 过程。 答:从途经的表面温度超过 27.5℃的表层海 水获得能(热)量、水蒸气;所获得的能 量和水蒸气大于消耗量;其中心的气压逐 步下降,与周围的气压梯度随之加大,强 度得到加强。 (2)扼要阐述人为干预海面限制热带气旋加 强过程的基本原理 答:通过降低热带气旋所经过海面的表层水 温,使得其获得的能量和水蒸气的补充量 都低于其消耗量。 (3)简述你对这种人工干预设想可行性的看法。 答:(说明:无论赞成还是不赞成,只要言之成理, 均可以得分)。 赞成:可以通过机械措施,如使深层海水和表层海 水混合,达成热带气旋经过海面降温的目标。将 预防灾害天气和进行救灾的费用,预先用在海面 干预中。 不赞成:首先,热带气旋移动路径有较大不确定性, 且当我们通过人工干预,使得一个区域的表层海 水温度发生变化时,就同时改变了近海面的气压 场的态势,势必也就干预了热带气旋运行的路径。 其次,干预措施将耗费巨大的物力,极可能得不 偿失。第三,这样的干预本身,还可能引发目前 无法预见的变化。 四、对复习备考的建议1、要理清关系,明确要求深刻领会高中课改精神和地理学科命题指导 思想、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同时还要熟悉地理课 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教学评 价的依据,更是教育考试评价的依据。课标中所 要求的,如:探究活动、思考问题、举例说明、 联系实际的内容,都是命题的思路,即“学过的、 要求过的就可以考”,反映了《课程目标》与 《考试大纲》的一致性。 对《考纲》规定的四项能力要求及逐 条的13项“能够”,要认真理解并在复习 过程中予以落实。 要体会《课程标准》中行为目标的表 达要求,如指出、简述、说明、比较、分 析、评价等,依照这些不同认知层次的要 求在复习过程中选择能够体现某些能力要 求的知识结合点,根据设问进行重组。 当然基础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因为高 质量的试题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与联系迁移 高质量的复习绝不是机械重复,哪怕 是重复三遍也达不到真正掌握的目的,因 为理解记忆是基础,思考运用才是目的。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先预习,带着 问题听讲,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 没有预习的复习活动是低效率的。基础扎 实准确熟练,然后是融会贯通联系综合, 最后达到引申迁移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是 联系,触类旁通是迁移,高考往往考的就 是临场联系迁移的能力。 根据地理事物的成因特征联系构建思维线索 如:气团与锋面表面性质均一的 广大陆面或洋面 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冷 气 团 高 压 中 心 冷 锋 气 团 锋 面 暖 锋 天 气 晴 朗 反 气 旋 天 气 复 杂 多 变 气 旋准 静 止 锋 暖 气 团 状 态 稳 定低 压 中 心气温高、气压低、晴朗天气多阴雨 例如: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 运动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信风带 上升 西南风 下沉 东北风性质湿润移动影响范围 对气候的影响40°―60° 温凉湿润降水均匀湿润30°―40°夏干冬雨干燥20°―30°终年炎热干燥高温分干湿两季干燥10°―20°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湿润南北纬10°间 终年高温多雨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才能对知识进行整理加 工,给学生提供思考运用的机会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是像讲新课那样把 已学过的知识再讲一遍,那种机械重复的复习是低 效率低质量的,应该是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整理加 工,使陈述性知识变为可以应用的程序性、策略性 知识。整理加工知识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和加强 记忆的过程,也是思考、运用的过程。在运用过程 中考生就会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熟悉解答问题的 思路,构建知识联系的线索,培养了表述答案的能 力,并获得提取信息的本领。 陈述性知识是指教材上的内容,直接陈述,使 人一目了然,但它们不能直接解答试题; 把陈述性知识经过思考运用,按照一定思路, 重新组织,变成“程序性知识”,这是从学会到会 学、会想的过程。例如梳理系统、整理结构、总结 规律、分析联系、比较异同等,这都属于程序性知 识;同时对相同的知识予以归纳,相似的知识可以 迁移,相关的知识不断联系,对不同的知识进行重 组等。这一系列对知识的整理加工,都是从不同角 度反复运用这些知识,加深了解,加强记忆。这是 不同于机械重复的一种高质量的复习活动。 ? 气候知识结构: ? 气候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 (地形、地表状况)、洋流 ?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风等 ? 气候特征――气候要素在时间上的不同组合 ?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在空间上的相对统一 ? 气候分布――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区 ? 气候资源――光照、热量、降水、风 ?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沙尘暴 ? 气候评价――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为标准 ? 气候和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 策略性知识是直接为解决问题而准备的知识, 如总结答题模式,分析命题思路,归纳读图要领, 综合审题步骤,点拨答题策略、构建知识网络、 拓展迁移思路等。这是从会学、会想到会用的过 程,是复习备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需要结 合各种试题(有时需要自己设计问题,或是把高 考的真题分解为若干小题)进行单项能力训练。 例如有关生态环境问题,如荒漠化、盐碱化 水土流失的防治,考生自己就可以去思考答题模 式:分析原因(自然与人为原因)阐明危害(影 响地区、危害程度),提出解决的建议或措施 (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水平分布(原理与规律的综合联系) 3、要立足区域,掌握基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 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 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 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 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区域地理是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区域 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形、气候、 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构成了区域 自然地理环境。农业、工业、交通、聚落、商业 等人文地理要素,构成了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 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区域内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空间 范围内,由于所处的位Z、所具备的条件、影响 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 的特征。 一个具体地区形成了其区域特征,而不同的 区域之间其特征存在着差异性或相似性。两个不 同区域间其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一般是通过比 较得出来的。 非选择题的设计思路就是“主题+区域”; 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对比分析”也已成为考查 能力的重要内容。 区域特征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人文 地理要素) 区域特征的形成地 形 气 候 工 业 组成 某区 域的 自然 地理 特征依 据 人类开展 各种 生产 生活 影 响 活动农 业水 文生 物 土 壤 资 源交 通人 口城 市商 贸 4、要重视图象,善于空间定位地理图像已成为地理命题不可缺少的文化元 素,创设题目情景的主体信息载体,地理学科素 养与能力考量的核心内容。“掌握阅读和使用地 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不仅是中学地理一项 课程目标,而且,在高考考试大纲中也作了明确 要求。因此考生在地理学科的复习备考中树立地 图意识,养成用图习惯,要针对其不同的类型区 域分布图、地形图、等值线图、数据统计图、景 观图以及各类地理示意图等,采取不同的方法和 技巧作出判断、确认、解析与应用。特别是根据 提供的信息进行空间定位是解题的重要过程。 例题12:图中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 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图,回 答第下列问题。解析:熟悉中国省级行政中 心位Z是解题关键,图中已 经提供北京所在位Z的信息 (北纬40°),再看最南的 省级行政中心是海口(北纬 20°)然后可得出纬线间距 离度数。(1)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A.3° B.5° C.8° D.10°(B) (2)图上标出的经纬网格区中 A.②与③都处于暖温带 B.随地球自转,③的角速度比④小 C.从春分到夏至,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D.从夏至到秋分,②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 度大 (C)解析:图中各经纬网格区: ①是乌鲁木齐附近,②在 青藏高原,③在银川附近 黄土高原,④在郑州、武 汉附近,华北平原及长江 中下游平原⑤在云贵高原。 (3)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网格区是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⑤ D.④和⑤ (A) (4)从地形和降水条件分析,最易发生泥石流的 网格区是 A.① B.② C.④ D.⑤ (D) 例题13:读图,回答第下列问题。(1)图中各点最可能表示世界 A.主要能源矿产产地 B.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C.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D.近10年7级以上地震震中 (D) 解析:本题结合空间定位读图能力考查热点知识。首 先对柱状投影中经纬网分布图的世界各地位Z要有大 致了解。根据经纬度与点状地理事物分布特点,可以 确定图中各点均位于各大板块交界处附近,与前三个 选项无关,因此确定为近1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震中 位Z。 (2)在6月到8月期间, A.正午太阳高度角①比②小 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 C.④地白昼时间逐渐增加 D.便于在⑤地开展科学考察(B) 解析:本题前提是6~8月期间,要马上想到夏至前后不到秋 分的一段时间,太阳正在北半球,直射点先向北再向南移动, 图中①的太阳高度角会大于②,④的白昼时间正逐渐缩短, 此时南极附近正处于极夜,⑤地不会进行科学考察。①与③ 处于同一经度,由于此时北半球昼长于夜,故日出时间 ①要早于③。 5、要开放灵活,发挥联想要开放灵活:新课程的高考具有很强的时代 性、开放性。命题将注重考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的考查,注重个性优势的展示,在提供材料、设 问要求、情境设Z、答案选择等方面将会更开放。 特别是开放性的试题设计,如:构思某项活动、 提出某项建议、选择某项方案等命题方式,已经 成为必考题目形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 须创设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教学情境,设计 有启发性、探究性与开放性的问题。 新课程的高考虽然不回避热点,但需要弄清 地理学关注的热点,对一些时政热点不要刻意地 去追求,因为时政热点并不等于是地理考点,它 最多是切入点(如伦敦奥运会)。要发挥联想, 从切入点迅速联想到设问的要求。地理命题立意 注意结合学科当前发展,即前沿问题或应该提醒 大家关注的问题,但情境设Z贴近生活生产实际, 使考生感到易于联系、便于思考。因此复习过程 中就需要关注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又需 要广泛联系实际,练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拓 宽视野、开阔思路,见多才能识广,使思维线索, 纵横联系,多层次多角度,联系广泛。 例题14: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 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读图,回答(1)~(3)题。 (1)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 A.气温高,日较差大 B.风小雾大,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日出晚,昼短夜长 (C) 解析:伦敦在北纬51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 凉湿润,降水均匀。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与北京相比,夏季气温要低,降水要少,北京在 北纬40度,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 水集中夏季。夏季太阳在北半球直射,伦敦纬度 比北京高,故日出时间要早,但正午太阳高度角 比北京小。故C为正确选项。 本题涉及伦敦和北京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同 时又联系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昼夜长短的分布 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基本原理。 (2)英国 A.地处亚欧板块和美 洲板块交界处 B.西部海岸线曲折, 珊瑚礁发育好 C.地形以高原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 D.多数河流短,含沙 少,无结冰期 (D) 解析:英国位于亚欧板块之内,不在板块交界处; 英国所在纬度系温带,不可能有珊瑚礁;英国地 形北高南低,中部有奔宁山脉;由于英国是岛国, 面积不大,故河流短小;植被好,含沙量小;受 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不结冰。故D选项正确。 本题涉及到对英国地理基本情况的了解――地形、 气候、植被、河流等。同时也联系到珊瑚礁的形 成条件。 (3)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 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 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 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 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A) 解析:首先确定图中显示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 根据流向,可判断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 会加快(注意北美洲与欧洲的相对位Z及洋流流 向的关系)。同时知道洋流性质为暖流,可使经 过的地区增温加湿;北大西洋暖流进入北冰洋海 域,因水汽遇冷会凝结成雾,能见度差;在与其 他洋流交汇的海域可以形成渔场,如北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 本题涉及洋流的流向、性质、影响等知识,同时还 要了解大洲之间的相对位Z。 6、丰富答题语汇, 构建知识网络与答题模板(1)高考要求答案要文字准确、条理清晰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构建知识网络(联系线 索),并以学科术语回答问题,分条列述,条理 清晰。同时要丰富答题语汇,构建答题模板,这 样才能思路准确,扣准得分点。平时在做练习题 和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时,多总结答题思路和用语, 以便遇到类似问题时知道如何构思和答题。 (2)知识网络是以知识为内容的网络 知识之间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形成了一 个立体的网络,它是知识在脑内系统储存、提取 的开放性知识系统。高考复习要善于从知识的本 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 构建学科试题结构框架,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 的综合性,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考查 达到必要的深度(如低纬高原) 。在具体的情境 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理解概念的 水平和运用技能的程度,对概念、原理、规律的 考查,更多地关注对知识系统的意义,结合具体 的材料对其实际内容的理解和在理解的基础上的 应用。 例如:刚果河河口附近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首 先要考虑形成三角洲的条件:物质来源(河流携 带的泥沙―联系水土流失―植被条件差)、动力 来源(河口附近流速缓慢―地势平坦);然后从 图上分析刚果河流域的具体情况:地势地形、气 候条件降水分布、植被分布等。 又如:从北纬30度附近横向思考大河三角洲的分布, 再联想世界重要产棉区的分布;然后再纵向地思 考我国纺织工业原料的分布(从亚麻、棉花、柞 蚕丝、桑蚕丝、苎麻、黄麻、剑麻等);从亚麻 想到甜菜的分布,再横向地联想从松嫩平原、河 套平原、新疆、东欧平原等。 学科能力是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 学科知识是学科能力形成、发展的前提,所有学 科问题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这一系列思维 的过程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 学科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命题专家 曾经多次地说:“多少年高考考查的就是知识网 络的构建和运用它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形成 学科能力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的复习。复习知识是 为了运用知识,网络化的知识是形成学科能力的 坚实基础。 全球变暖的知识联系 (3)根据综合题模式,提供答题模板及 联系线索①等值线图与区域地图的结合 根据等值线图描述区域特征――说明等值 线图特点――说明某项地理要素分布规律―― 分析形成原因 解答这类试题需要:了解区域特征、了解 等值线图原理及影响因素、掌握等值线图的判 读要领与分析能力。 例题15: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 分比来表示。图中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 量日均值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 B)提示:甲地为塔里 木盆地 乙地为雅鲁藏布江 谷地 (2)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Z D.海陆位Z (A) ②自然地理原理规律在区域中的应用 提出某类问题要求予以解释说明――分析 某些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在区域中的反映―― 用区域地理中的某些现象印证一些原理或规 律(如白风暴的试题)。此类试题常围绕某项问题深入分析,而 且要求比较全面地掌握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 例题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图中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 陆自然带分布示 材料二: 科考队在南 极冰盖之巅―――冰穹A (海拔4093米)的昆仑站成 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 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 AST3-1, 用于对超新星、 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 的研究。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其原因主要 有 、 ;该地在 时期,可以用光学望远镜24小 时不间断地对星空进行天文观测。 (3分) 答: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 薄;污染小 极夜 (2)我国南极昆仑站建有象征国家权益的地理测绘标 志,可精确测量该标志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的地理 信息技术是 。 (1分) 答:全球定位系统(或GPS) (3)科考船往返中山站和乌斯怀亚港之间可能遇到 的困难有 、 等。 (2分) 答:狂风巨浪;洋流;冰山;低温(4)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 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4分) 答: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 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 响因素是水分。 (5)P大陆热带草原带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试分析其有利条件。 (4分) 答:大牧场放牧业 草场广阔;气候适宜;技术 水平高;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例题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 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 岭南历史有重要价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 ,开凿灵渠 ,攻打百越 ,设 Z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 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岳 武王 ,定居番禹 (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 个关口屯兵 ,“绝道聚兵自守” 材料二: 图中示意灵渠位Z。江南灵 渠漓河流岭高程/m河渠江500 200 (1)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并 说明原因。(12分) 答:主要目的是运输粮食等物资,保障军队的后勤 供给。(3分)原因是(对秦政权而言,岭南地区 位Z偏远,远途劳军以至长期统治,保障后勤供 给尤为重要。)岭南地区地形崎岖(丘陵广布), 植被茂密,陆路交通不畅。(3分)在当时的条件 下,大量物资的运输以水路为主。(3分)南岭阻 断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联系。(3分) (2)说明灵渠的开凿对当时区域间联系的意义。(8 分) 答:(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 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4分)促进了岭南 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 化交流;(2分)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 展。(2分) ③分析人地关系,根据自然条件回答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应 对措施 注意不同自然条件下对人类生产生活 的影响;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利用、改造 的措施,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或人类 在不同环境下所遇到的困难,应对的办法。 要求考生要了解一定的人类生产活动 的知识,并结合具体区域、具体情况,超 越时间、空间“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 2010年,曹妃甸新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已全面投入生 产。 例题18:说明钢铁厂建设对曹妃甸地区经济发展的带 动作用。(8分) 答: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集聚;促进当 地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和经济 收入。 解析:一个地方工业的发展,肯定会促进当地的基础 设施建设发展(交通、供电、供水等);这样就会 带动相关产业的集聚;同时由于人口增加,人口结 构发生变化,对生活需求增多,就会促进商业、服 务业的发展;给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 曹妃甸的建设发展同样符合这个规律。 例题19:概述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 并提出应对措施。(8分) 答:制约因素: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多旱涝、 寒潮、冰雹、风沙、病虫害、土壤盐碱化等; 应对措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护林体系; 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 培育和种植优良作物品种。 解析: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较肥沃,属于温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 风沙,有春旱。河流径流量不大,有季节变化,有 冰期,含沙量较大。 对农业的制约因素是降水偏少,集中夏季;因而水资 源短缺,尤其是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生活生 产需水量大,更感到水资源紧张;由于降水季节变 率大,年际变化也大,故多旱涝灾害;冬春有寒潮、 风沙灾害,夏季有时有冰雹、病虫害,还有由于不 合理灌溉造成的土壤盐碱化等。 应对措施,根据一般措施,结合华北地区实际选择回 答: 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护林 体系的建设; 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培育 优良品种等; 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 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 ③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 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 ④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 门化,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建设各种商品性农业基 地等 ; ⑤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 ④分析人文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应用 区位因素在工业、农业、城市、交通 等方面的应用,是近年来高考中经常出现 的命题思路。考生在掌握各区位因素的同 时,还必须了解具体的区域知识,具体情 况具体分析。在运用某区位因素分析问题 时,还需要结合目前已经变化了的形势 (如新资源的发现或老资源的枯竭、设备 的更新或技术的陈旧、政策的变化、交通 条件的改善、引进资金技术等) 城市变化的因素: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交 通运输方式变化、城市规模扩大(利用廉 价土地、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功能区变化(使城市功能区更加明确、 促进城市功能区的分化) 水资源跨地区调配的有利影响 补充水源 保护动植物资源 调节区域气候 促进水循环 保护湿地 缓解地面沉降 工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应采取的可行性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 改善交通条件;消除污染,美化环境。能源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好处 对输出地: 使本地区的能源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当地财政收入;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对输入地: 缓解本地区电力紧张的问题; 利于输入地区能源结构调整,改善环境质量。 ⑤比较区域地理在不同范围或不同要素方面 的差异 利用局部地图要求比较两区域的差异 (有时是中国与世界的两个区域),这也 是综合题中经常出现的命题,在被比较的 区域中一定有某些相同或明显不同的因素, 考生需要熟悉被比较的区域地图,并了解 各自的位Z和所处的地形区、气候类型、 自然带等。 例题20:读图,在下表填写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共同 特点 主要 原因不同 特点主要 原因 参考答案共 大体分布于中纬地带的大 主 常年受来自暖流上空的盛 同 陆西岸 要 行西风的影响 特 原 点 因 不 同 特 点 其分布北界的纬度,在欧 洲比在北美洲高得多;其 分布区的东西宽度,在欧 洲比在北美洲宽许多。 主 要 原 因 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影响 的纬度范围远大于北太平 洋暖流对北美洲影响的纬 度范围。欧洲中纬度平原 占优势,且东西延伸,利 于西风影响的深入;北美 洲西部有平行于海岸的高 大山系,西风难以深入大 陆内部。 例题21:图中是某海湾围海造地前后的对比图。指 出围填海前后的变化,并就其中一项变化,说明 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解题思路:先认真进行观察图中信息,进行比较, 从图中可发现:围海造地后湿地及海湾、海滩消 失、山林被破坏,增加了人造大堤,填海后形成 新的陆地等。然后分析其中一项,说明对环境带 来的负面影响,从保护生态、防止灾害的角度来 说明。最后要针对负面影响提出对策. 答案要点: 围填海前后的变化:湿地消失、山林被破坏、海 滩消失、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海湾消失等。 (2分)(答出三项即可得2分) 负面影响及对策:(8分)(选任何一项变化, 负面影响答对得4分,对策答对得4分。其他合理 答案酌情评分。) 海滩消失――负面影响:造成海滩旅游资源破坏 对策:利用新增围海大堤和土地资源,开发新的 旅游项目,可营造人工湖泊和人工沙滩。 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负面影响:大堤容易 造成排水不畅、诱发次生盐碱化。 对策:开挖人工湖泊、降低水位以及加强围填海 区抗洪排涝能力等。 海湾消失――负面影响:海湾渔业和养殖业迁出, 影响渔民的生产生活。 对策:应通过合理的补偿安Z,解决该区域渔民 的生产生活问题。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7.课标要求与命题思路的对照研究地理学科新课标的要求:如: 1.“联系本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 2.“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 及该工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3.“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 简述设计理由”; 4.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探究本地人口发展模式 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5.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 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等”。 6.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 7.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8.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 的影响”; 9.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 环境伦理观;并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 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 10 “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 动”。 《课程标准》要求在选择题中的反映(以 今年全国试题为例) 第1组题:“耕地减少与粮食安全”?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 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 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 业中的重要性。 以上要求联系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农业区位 因素与布局,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等。 例题2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 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 增长.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B)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 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 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 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A)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 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大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D) 第2组题:“暴雨天气与河流流量变化” ?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 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 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必修3课程标准要求) 本项要求涉及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及其地理 条件(地形地势、气候要素、植被分布 等);开发水利与防治水害的基本内容; 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需要联系实际 做具体分析。 例题23:图中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 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1)~(3)题(1)此次局部地区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D)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 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C) 第3组题:“同纬度城市的自然差异” ?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 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必修3课程标准要求) 本项要求内容广泛,需注意:空间定位,判 断地理事物的具体位Z;联系实际,分别 掌握被比较的区域(城市)的自然调价与 人类活动的特点。 例题24:读图2,完成(1)~(2)题.(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A) (2)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C) 第4组题:“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劳动力 及工资水平的关系” ?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 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必修2课程标准要求) 本项要求需把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与相关区 域的实际联系起来,了解具体的工业地域 的发展条件与特点;同时本题又涉及到产 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工资水平等有关问 题。 例题25: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 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 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 图3,完成(1)~(2)题.(1)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 企业类型最多 C T1 ~T2年经历产业结构 调整 D 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C) (2)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B) 第5组题:“小区域地形海拔高度的确定与相 对高度的估算”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 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本项要求属于区域地理基本技能的考查,等 高线图的判读、识别、估算等地理技能, 是地理高考的重要要求内容,由此可联系 到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所有等 值线图的考查。 例题26:图中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 (2)题.(1)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D.420米 (D)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等高距为100米,瀑布落差 为72米,因此推论河流两岸等高线为300米,Q地 为420米。桥梁附近河岸在300米以下,220米以 上,故与山峰之间高差最接近360米。此类试题 重在推理分析,再根据选项数字进行判断。400 400 8.科学复习,重视能力,教会方法, 讲求效率 (1)高效高质量复习,适应新要求终极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兼顾 一般性要求向测试性要求的提升 基础性训练与提高性训练的综合 系统性知识与专题性知识的结合 单项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转化 (2)科学安排复习活动第一阶段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基础扎实,准确熟练,联系综合 梳理知识系统 明确基本概念 总结原理规律 练习空间定位 分析知识联系 整理知识结构 掌握读图要领 熟悉学科术语 第二阶段 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融会贯通,引申迁移 ,灵活运用 训练科学思维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重组专题 广泛联系迁移 点拨答题策略 总结命题模式 分析解题思路 教会表述方法 (3)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高考的 知识联系线索新,选材范围角度新 情境设Z创意新 设问开放思路新 图形呈现形式新 因此我们必须以新理念、新方法、高质量、高效率 应对高考: 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 熟悉解答问题的思路 构建思考问题的线索 学会提取信息的本领 训练表述答案的能力 树立联系实际的意识 了解变化,明确要求, 注重能力,讲求方法。 科学备考,有效高效地复习 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谢谢!
2015 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一、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尤其是新课标卷,广泛收 集关于高考的信息,以考试动向为依据,以年级组、...2015 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 一、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尤其是新课标卷,广泛收集关 于高考的信息, 以考试动向为依据, 以年级...(新)2015年地理高考备考方案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5 届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 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 策略...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2016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细致扎实重基础,高效创新提能力 ―――2016 年高考地理备考攻略主讲人 索永清 一、 明确...龙源期刊网 .cn 2015 年全国高考地理学科考纲解读及备考 策略 作者:李钧 来源:《广西教育? D 版》2015 年第 03 期 广西 2015 年高考...2016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2015年12月)_高三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整理高考试题; (2012 年――2015 年近四年的高考试题: 人口与城市;人文地理...2015年地理高考备考建议 2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5 年地理高考备考建议 2015...以下是是高中地理二轮复习策略指导: 1、一定要专研《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2015年艺术生高考地理复习策略_高三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艺术生高考地理复习策略艺术生在九月初就开始了专业集训, 由于专业考试时间推迟, 高三上学期...2015 年江苏地理高考考试说明解读及备考策略 2015 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已经到了各位考生手中, 新的地理考试说明有什 么变化,考试说明的要义是什么,如何备战 2015...地理新课程为标准,以 2015 年高考考试说明为大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地理...因此在复习策略上要抓住核心知识,剖析 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早提出地理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