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者

楼主发言:2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俑,放立在坟墓前面的人像,一般是陶烧制的或石头雕的。但是最早的俑是用活人生生死做的。故好像是孔子说:第一个开始用活人作俑的人。不害怕没有后代吗?
  做坏事是要遭报应的。
  这句话成语的意思就是。谋划干某件坏事的人,不怕遭报应吗?。
  又出了什么情况  
14:40:04  俑,放立在坟墓前面的人像,一般是陶烧制的或石头雕的。但是最早的俑是用活人生生死做的。故好像是孔子说:第一个开始用活人作俑的人。不害怕没有后代吗?  -----------------------------  佣,是泥巴做的假人。替代之前的活人祭品来祭祀死者。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那个用假人来替代活人祭祀先祖的人(孔子认为这个方法不地道,不正统了)  ,你难道没有后代吗?潜台词是:  你这么用个假货来祭你的先人,就不担心你的后代也这么对待你吗
14:40:04  俑,放立在坟墓前面的人像,一般是陶烧制的或石头雕的。但是最早的俑是用活人生生死做的。故好像是孔子说:第一个开始用活人作俑的人。不害怕没有后代吗?  -----------------------------  @乱十七
14:49:44  佣,是泥巴做的假人。替代之前的活人祭品来祭祀死者。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那个用假人来替代活人祭祀先祖的人(孔子认为这个方法不地道,不正统了)  ,你难道没有后代吗?潜台词是:  你这么用个假货来祭你的先人,就不担心你的后代也这么对待你吗  -----------------------------  儒家历来是厚古薄今的,这个解释应是原意
  孔夫子支持活祭?不太象吧。
  出来混的早晚要还的
  1829年寡妇殉葬被英国官方宣布为非法,印度妇女当时上街示威,要求还妇女以殉夫的权利,殉夫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偏远村落仍保有此恶习。今日印度寡妇自焚殉葬事件仍时有所闻,并且受到推崇,但大多数寡妇都是被迫殉葬的。1987年,印度拉贾斯坦邦一村庄有位18岁少妇鲁普·坎瓦尔被逼自焚死,印度全境掀起抗议风潮,为此印度政府曾修订防止寡妇殉葬的法律,违者将遭到最高7年监禁。
  用人俑殉葬不是比人殉好些的吗?可为什么夫子会批评呢?这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因为人俑的出现是种倒退。大多数人都觉得孔子诅咒始作俑者是因为人俑像人,但是作为先圣有这种观点难脱迂腐之嫌。其实孔子对于人俑的反感远不止于此,有他内在的深远思考。商时人殉盛行,周朝作为仁义之师取而代之,是明确禁止人殉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周朝并无人殉,人俑也并未出现。然而随着周后期礼崩乐坏,人性滑坡,人殉情节的苗头又重新出现,表现在现实中就是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楚国的木人俑和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齐国的陶人俑。孔子支持周朝礼制,看到木人俑的出现意识到人殉情节沉渣泛起,将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其无后乎”也并不是恶毒的诅咒,而是感叹,叹息:他们自己难道没有后代么?难道不害怕自己的后人成为人殉的牺牲品么?事实也证明了圣人的未卜先知,高瞻远瞩。战国中后期就陆续有君主又开始实行了人殉,虽然后世个别有仁义,贤明的君王会废除了人殉,但还是使用了人俑。这恐怕也为人殉再三重新出现打了基础,开了先河,人殉这个恐怖,黑暗,蒙昧的东西在民国之前历朝历代确实是难以禁绝,屡屡死灰复燃。当时的人们,哪里会看到以后这么久远的事呢,所以圣贤预见到了人俑的出现可能导致人殉的重新出现,对于始作俑者也是慨叹,而不是简单的恶毒诅咒其断后。在这个角度上来讲,从没有人殉也没有人俑的周朝,到春秋末期人俑的出现,确实是一种文化的大倒退。  就像一些人大力鼓吹法家;又一些人大力美化文革,为文革翻案,我要感叹曰:大力鼓吹法家者,极力美化文革者,马列毛的孝子贤孙们,你无后乎?
  是国风·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首诗是春秋时秦人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悲惋秦国优秀人才——子车氏三子的挽诗。此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双关语的运用,增强了凄惨悲凉气氛,渲染了以人为殉的惨象,从而控诉了人殉制的罪恶。
  仁者,大慈悲也,大爱也,人道也。西方蛮夷在多少年后才提出了博爱的主张?  华夏的人呀,你们何时又蛮夷化了?
  大家觉得用劣等人陪葬不好吗?
14:40:04  俑,放立在坟墓前面的人像,一般是陶烧制的或石头雕的。但是最早的俑是用活人生生死做的。故好像是孔子说:第一个开始用活人作俑的人。不害怕没有后代吗?  -----------------------------  @乱十七
14:49:44  佣,是泥巴做的假人。替代之前的活人祭品来祭祀死者。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那个用假人来替代活人祭祀先祖的人(孔子认为这个方法不地道,不正统了)  ,你难道没有后代吗?潜台词是:  你这么用个假货来祭你的先人,就不担心你的后代也这么对待你吗  -----------------------------  @七里河独钓
14:52:45  儒家历来是厚古薄今的,这个解释应是原意  -----------------------------  大家觉得用劣等人陪葬不好吗?
  劣等人太能繁殖了,应该用于陪葬啊
  劣等人?  娃儿,什么标准?谁制定的这个标准?谁认定谁是劣等人?你是劣等人还是不劣等的人人?  马列毛的孝子贤孙们,这个时候你们号称的平等在哪里?那个号称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的马列主义者哪去了?
  不会再回你了!  不要做蛮夷!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作文 我就是“始作俑者” 评论 我就是“始作俑者”
作者:狼图腾
我本来可以是一个普通人[本来是,那么现在呢?现在有什么不同吗?
&&&|&&&&&&|&&&&&&|&&&
当前评论:
(3分)我就是“始作俑者”
作者:狼图腾
我本来可以是一个普通人[本来是,那么现在呢?现在有什么不同吗?有点吸引我读下去的欲望了。],但是仅仅因为我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最平常不过的事(这一句写的不够完美)。在母亲去世后,我没有叫家里的下人殉葬,而是仪式性地用一个俑和母亲一起入土为安。这是我平凡的一生中自以为做得最像样的一件事,没想到,这为我带来了遗臭万年的结局。[点评:一件本应该遵循风俗的事情,主人公却没有那么去做,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其实,我也曾犹豫过,面对长辈的指责,邻里的讥笑,乡亲的破口大骂,我也曾动摇。怕自己将来会为此“惊世骇俗”之举后悔。[知道自己的举动不是合乎礼节,为什么还是做了呢?有苦衷吗?]但当看到下人们无辜的脸,他们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啊!我有什么权力去杀害他们?把一朵朵开得正艳的花儿粗暴地摘下?我记得母亲生前常常教育我要爱护小动物,生命是有尊严的。我笃信,她不会同意让下人们为她无辜送死,假如她还在,她一定会支持我的。{在那个可怕的社会环境下,奴隶的生命太低贱了,陪葬 买卖 赠送........}
“妇人之仁!”当长辈们气愤得拂袖而去,当乡里所有人都对我口诛笔伐,我笃信:我是对的,现在的人不懂我,以后的人一定会懂我。于是,一向谦虚谨慎,在长辈面前诚惶诚恐的我,居然据理力争,执意将母亲与俑一起入葬。最后我胜利了,同时也成了乡里的笑柄。我所有的长辈,朋友都离我远远的,我最好的朋友待我如陌路人。我成了一个异类,一个疯子,一个瘟神。[在那个没有人性的世界里,这样做,无异与离经叛道]
[color=Purple align]
我老死也娶不到妻子,乡里有人扬言要烧了我的房子。我孤独终老,死时只有以前家里的下人们为我送葬。当我下葬时,乡里人惊奇地发现,这次我是孤零零地去,甚至连俑都没有,这算是我最后的抗议,我笃信我是对的。 是,你是正确的,但当时没有人会理解你,即使你在抗争!]
我的一生好像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反对殉葬。(大胆的举动呵!)我的出生好像就是为了不再让有更多的人为之而死。每当想到这一点,我的心里总是暖融融的,就算是在最冷的冬夜孤零零地躲在破小屋里,我也没有丢失过我的信仰。乡亲们孤立我,我原来的大宅子被烧了,我的差事没了,我娶不到全乡哪怕最孬的姑娘,这一切都无关紧要。我为我的信仰战斗了终身。能为自己信仰奋斗终生的人,应该也是幸福的吧!物质上的极度匮乏和精神上的漫漫严冬使我最终瘦成了皮包骨。在后半辈子里我隐姓埋名,深居简出,到死人们也极少知道我姓甚名谁。但我无悔,因为未来的人们会懂我并证明我是对的。
但是,原来在我死之时,关于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相反,是刚刚上演。{死亡不是悲剧的终结,而是一个开始,那么上天你是准备怎么对待一个坚持信仰的斗士?你可以告诉我吗?}
我的行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仍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意料之中的事情聪慧如孔丘,也喃喃地咒骂:“始作俑者断子绝孙。”时光流转,几千年的时间对我而言只是弹指一瞬。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更新,人类在进步,但是“始作俑者”的“约定俗成”却让我开始怀疑你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否真像你们所说的:开放,文明?(千年之后的世界又怎么了?设置悬念引起探密的兴趣。)在现代,“始作俑者”仍然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所以开始坏风气的人都归类为“始作俑者”。人们甚至极少去了解这个词的由来,只是一味在文章中反复使用这个成语,这很大程度上让我更加“遗臭万年”。[大家忙啊!没有时间哪!但是我们的时间都用来做什么了?)也许,若干年后,甚至没有人会知道我的故事,更多人加入到对各种“始作俑者”的口诛笔伐中,也把我最初的希望,变成了奢望,直到绝望。(千年的误会,为什么我们忘记了最初的一切?)
然而,我还是对的。毕竟现在已没有人用活人殉葬。我笃信:愚味、无知、误解黯淡不了理性的光辉。在表面上看,我似乎一败涂地,而事实上,故事的开始,真理就已被我紧紧攥在手里。现在每当我回想起年轻时干过的那件“疯狂事”,我想:相比原本应该被“殉葬”这把屠刀结束的那些金子般的生命,我的悲剧真是微不足道。精辟,说的好!
假如在秦始皇陵挖出的不是兵马俑,而是累累的白骨,有谁能不说“殉葬”是愚味一把尖锐的屠刀,堂而皇之地取人性命?假如这是文明,开放的时代,你又怎么忍心对我——“始作俑者”继续口诛笔伐?把“始作俑者,断子绝孙”继续奉为圭臬?(没有了人殉葬的结局,很美好吧!
---------------------------------------------
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本文实际上就是由“始作俑者”这个词语,写出些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思索。作者认为始作俑者有勇气打破传统,精神可嘉,是时代的进步。作者的创新意识很强,就问题的思考也很深刻,写作的角度也很独特,语言凝练,用词准确,没有用什么过分的华丽辞藻,也没有用什么典故诗句,就本文来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个人认为够的上精华了。就60分的评分标准我打56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相关评论:
专家评论&&(3分)&&&(5分)&&&(5分)&&&(4分)&&&(3分)&&&(3分)&&&(5分)&&&(5分)&&&(5分)&&&(5分)&&&(5分)&&&(5分)&&&(3分)&&&(3分)&&&(5分)&&&(4分)&&&(3分)&&&(5分)&&&(3分)&&&(2分)&
 |  |  |  |  | 谁是难民潮的“始作俑者”?
 来源: 
  【特别关注·透视欧洲难民潮】
  最近,难民问题搅动欧洲。在汹涌而至的50多万名西亚北非难民持续冲击着欧洲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稳定,拷问着“欧洲和欧盟精神”之余,人们不禁追问,是什么造成了此次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只要对比一下“阿拉伯之春”前后的西亚北非状况,答案不言而喻。究其根源,它是美国挑头带动的“颜色革命”造成的恶果。
  图为9月22日,在土耳其埃迪尔内,小难民在一处公园的安置点参加集会,表达诉求。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摄
  “颜色革命”是美国式干涉主义的一种新形式。美式干涉主义由来已久,远的不说,二战后就有越南战争、古巴猪湾事件等。冷战结束后,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更忙了,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一次又一次用航母和导弹实践着干涉主义。从2011年年底起,美国带头利用西亚北非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以“颜色革命”或武力威胁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助力政权更迭。历次干预事件大多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越帮越忙,美国俨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麻烦制造者”,特别是其对西亚北非的干预更是使该地区的动荡演变为战乱,进一步激化了教派纷争、民族矛盾和恐怖主义威胁,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人道主义灾难。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既然有过这么多干预失败的经历,美国为何仍不长记性,依旧乐此不疲,四处伸手?这就不得不提到美国外交的特点——现实利益考虑与意识形态考虑之间矛盾交织。一方面,美国以讲求实际著称于世,崇尚实用主义,趋利避害;另一方面,美国又极其重视信仰追求,自诩为上帝选民的“天定命运”,相信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拥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性,认为其有责任在全世界其他地区推行所谓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为达目的,即使运用武力手段也在所不惜。这种“想象中的美好”已成为美国外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其国家利益所在,一有机会就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涌现出来。特别是在预估到这一理想“有望”实现的时候,在“天定命运”感的驱使下,再加上某种自私利益的存在,美国便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且每一次的干预明里暗里都会有些或多或少的现实利益收获,不会空手而归。
  然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安全、经济、社会等系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节奏,最终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的发展,而不是外部的干预和拔苗助长。而美国往往自以为是,迫不及待地去改变当地的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局面,以图所谓的“终结历史”。殊不知,自认为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却不过是“煽风点火,天下大乱”。这不但完全打乱了当地的发展规律,甚至可能面临强烈的反弹。当年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就是这样的结局,现在的“阿拉伯之春”也是因为同样的逻辑而面临困境。每当此时,美国外交的现实主义理念就再度占据上风,于是又逐渐抽身而去,于是到处扔下烂摊子。此次难民危机,美国以国内政策不允为由意图置身事外,其隔岸观火的难民政策饱受国际舆论诟病。
  实际上,真正遭殃的是当地民众,他们的正常社会发展被“强力介入而又决然退出”的美式干涉弄得一团糟,犹如一场噩梦;间接受累的是欧洲国家在汹涌的难民潮中进退两难,甚至几十年辛苦经营的欧洲一体化也备受困扰。打着人道主义等旗号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带来的却是人道主义灾难——欧洲难民危机,让人们将美式干涉主义的面目和祸害看得更加清楚。(光明日报记者 曹元龙)[责任编辑:孙岱]
一周图片排行榜
48小时点击排行
看点·追踪
  对一些矛盾和问题多、攻坚难度大的改革,各地区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顾全大局,握指成拳,合力攻坚。
光明网版权所有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几种解释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通常解释为:第一个用俑陪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关于孔子的本意自古以来就颇有争议,直到今天仍然有各种观点。主要是因为,这句话有很多疑点,比如最明显的疑点就在于,孔子是讲究中庸之道,似乎不应该骂人断子绝孙。
北京青年报11月16日报道&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通常解释为:第一个用俑陪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关于这样的解释以及孔子的本意自古以来就颇有争议,直到今天仍然有各种观点。这主要是因为,这句话有很多疑点,比如最明显的疑点就在于,孔子是讲究中庸之道的,似乎不应该骂人断子绝孙。
想正确解释这句话的含义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孔子的态度,是批评还是反对;二、孔子反对或支持始作俑者的理由;三、孔子是不是在骂人。
首先来看孔子对始作俑者的态度,有人认为,陪葬俑较之殉葬制度是一种进步,孔子没有理由反对,所以这句话应该是反问语气:第一个作俑的人难道就断子绝孙了吗?显然是说孔子赞成始作俑者。但这种解释显然是望文生义站不住脚,因为孟子在引用这句话时还补充说:“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认为因为俑太像人,所以孔子反对始作俑者。
再看看孔子反对始作俑者的理由。最早给《孟子》作注的是东汉的赵歧,他认为:“俑,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恶其始造,故曰此人其无后嗣乎。”(见《十三经注疏·孟子章句》)。赵歧认为作俑在前,殉葬在后,是作俑制度引发了殉葬制度,所以孔子才批评始作俑者。他的这个观点对后世影响较大,宋代李樗、黄櫄一直到清代的程大中都持此观点。但从相关的文献以及出土状况来看,显然殉葬制度要早于陪葬俑,赵歧的说法虽然符合逻辑却不符合事实。
相比之下朱熹的说法可能比较接近孔子的本意。朱熹《孟子集注》:“ 俑,从葬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朱熹认为孔子反对这一做法是因为俑太像人,用俑同样是不仁。这种说法与孟子合,也有其他早期儒家文献作依据。如《礼记·檀弓下》:“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礼记》指出孔子反对用俑是因为与人接近。再看看《孔子家语》:“子游问于孔子曰:‘葬者涂车刍灵,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偶亦人也,是无益于丧。’孔子曰:‘为刍灵者善矣,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至此,孔子反对始作俑者的理由已经很清楚了。
那么,孔子真的是骂人了吗?孔子讲究中庸之道,从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孔子的言论来看,他很少做谩骂状,骂人断子绝孙不符合他的身份和一贯主张。所以,要想理解“其无后乎”的含义,还要看看孔子对于葬礼的另一种观点——死者不可用生者之器。
除前文所引的《礼记》外,《孔子家语》亦载:“孔子之母既葬,将立葬焉——曰:‘吾闻之有备物而不可用也,是故竹不成用,谓笾之无缘,而瓦不成膝……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而用殉也?’”孔子认为死人的陪葬品应是象征性的草人泥马,或者是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也就是说孔子基本上是反对厚葬的,反对因重死者而损生者。这是孔子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一思想也反映在对始作俑者的态度上,因为制作陪葬俑比起草人来说花费要大得多,这样的浪费是对在世人群利益的实质性损害,因为古代生产力落后,大量制作陪葬俑花费巨大却对活人无益。有人可能认为,孔子是尊礼的,尊礼则要讲究王侯公卿的葬礼,但尊礼同样要求不得越礼,古代的统治者生活骄奢,如果能尊礼而不越礼其实已经是一种节约了。
如前所述,孔子反对作俑,原因有二,一为像人,为不仁,不仁则残忍;二为浪费,浪费则不恤下民,有损后人。孔子当然会批评残忍与奢侈,但未必真的会骂人断子绝孙,孔子的态度应该是批评而不是咒骂。
为什么只是批评而不是咒骂,这就要看“其无后乎”的“后”怎么理解了。对于作俑,孔子反对的绝不是普通的平民,更不是制作俑的工匠,而是当时的统治者,是王侯公卿等贵族阶级,只有他们才会讲究葬礼的规模,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个人的死活,而是家族或封号的延续,是诸侯国国脉的延续,也就是所谓的 “祀”,没有后代当然就没有了祀。孔子这里的“无后”不仅仅是没有后代这么简单,而是说没有后祀,指的是封地的丧失,家族的败落,甚至是王朝的覆灭,对于贵族来说这比个人的生死更可怕。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不是一般的市井谩骂,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作俑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孔子从中看到了不仁与不恤,进而预言其日后的衰落。一个残忍而又不恤下民的贵族统治者,必然会引起天怒人怨,于国则国破,于家则家亡,他的后续发展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因此,“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应该可以这样解释:现在你们这些作俑陪葬的贵族啊,你们的祚命不会太久的。
(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329287条
评论202141条
评论194605条
评论189469条
评论185502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物致知始作俑者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