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平怎么样 中国医科大怎么样科大 怎么样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 11:23&&
?& 10:52&&
?& 10:36&&
?& 10:12&&
?& 10:03&&
?& 09:59&&
 当前位置:&&&&&&&&&
中国科技大学:高新成果背后有一支“青年军”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干大事
  在中国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一个个年轻人组成的科研小组十分活跃,他们每周都要开一次组会,老师学生一起研讨,并定期在全实验室范围内报告科研进展情况,遇到问题,大家一起出主意。近年来,该实验室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
  实验室主任郭光灿认为,敏锐把握学科前沿,提前部署新生力量,看准年轻的“潜力股”给予超前支持,这是他们的实验室始终保持活力、不断有原创成果的重要原因。
  郭国平是该实验室培养的博士,他在读硕士期间就发表了不少高水平论文。研三时,他大胆提出调整专业方向,从事固态物理方面的研究。郭光灿认为很有价值,就支持他到国外进修。后来,实验室决定开辟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研究的新方向,郭国平正好学成归来,郭光灿就让当时不到30岁的郭国平负责建立国内首个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组。建实验室需要大笔经费,向上面申请周期比较长,郭光灿就向学校借了800万元。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随后,郭国平研究组的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很快取得了几项阶段性重要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2009年,年仅32岁的郭国平被学校聘为特聘教授。去年年底,科技部启动导向性重大项目,郭国平小组的工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就选中该实验室承担“固态量子芯片研究”重大项目。
  “我给年轻人指出大方向,他们自主开辟具体的研究领域,独立带领科研小组、指导研究生,而我则尽力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郭光灿院士说,“这好比一个花园,我尽力搞好布局,不断浇水、施肥,让树木茁壮成长。”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延伸阅读
 010-603049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中国科大量子芯片开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稿源:中新网
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获悉,该校科研人员在量子领域实现一项“鱼”和“熊掌”兼得的研究,取得半导体量子芯片开发领域重要国际进展。据悉,该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
芯片是现代计算机的核心,“量子芯片”则是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大脑”。据介绍,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国平研究组多年来致力于半导体量子芯片的开发,沿着电荷编码量子比特实现超快量子计算路线图,2013年以来取得诸多进展,但在操控速度与相干特性方面无法实现“鱼”和“熊掌”兼得。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研究组利用相关原理,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系统中实现了轨道杂化的新型量子比特,巧妙地将电荷量子比特超快特性与自旋量子比特的长相干特性融为一体,实现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强的电控新型编码量子比特的“鱼”和“熊掌”的兼得。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量子比特比一般电荷编码量子比特性能提高近十倍。同时,该项研究对探索半导体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责任编辑:ugmbbc]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
Advertisment ad adsense googles【中科大:量子芯片首次实现新型编码量子比特】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国平教授研究组近期在量子芯片开发领域取得一项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芯片中实现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华尔街见闻
【中科大:量子芯片首次实现新型编码量子比特】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国平教授研究组近期在量子芯片开发领域取得一项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芯片中实现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
【中科大:量子芯片首次实现新型编码量子比特】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国平教授研究组近期在量子芯片开发领域取得一项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芯片中实现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强的电控新型编码量子比特。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发表了该成果。(新华网)
请输入注册邮箱
用户名含中文、空格、特殊符号的老用户请用注册邮箱登录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使用邮箱注册
使用社交账号注册  在中国,有这样一所独特的大学。&它偏安合肥,远离“北上广深”,却每年吸引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拔尖的理工科学生;它从不扩招,却能达到“千生一院士”的最高比例;它体量小,但却能跻身中国顶尖九校联盟(C9),向欧、美、澳等地一流研究型大学联盟看齐。&它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大多数国内高校“靠规模创一流”的大趋势下,中国科大固守“小而精”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学模式,似乎是一个“另类”。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国大学的“非典型样本”,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高等教育的成功范例。&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德国柏林大学首任校长费希特曾经说过:“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若想检验一所大学办得如何,也许从其培养出来的人可以略知一二。&自建校以来,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就成为了中国科大的目标。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中国科大的杰出校友已遍布世界各地的知名科研机构,活跃于工、商、政界和军事等各个领域。&2012年5月,美国科学院公布新晋院士名单,毕业于中国科大少年班的骆利群、庄小威赫然在列。而彼时,庄小威年仅40岁,是大陆华裔学者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仅近五年来,中国科大就有百余位毕业生入选国内外各学术权威机构,包括闻名世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数学学会、美国物理学会、加拿大皇家科学院等。&全球一流品牌海尔的创立者张瑞敏,被誉为“当代毕升”的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民,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等享誉世界的商界精英,也都曾经在这里求学、探索。&如果说杰出校友的成就包含着个人奋斗的痕迹,那么中国科大的整体科研水平则代表着这所研究型大学的硬实力。&2012年和2013年,《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统计了科研机构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和贡献点数,排列出各机构的整体科研水平。其中,中国科大蝉联中国高校榜首,目前排在亚太地区科研机构第8位,在全球前100个科研机构中排名第73位。&在国内,中国科大是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大学。坐落在西校区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更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其拥有的同步辐射光源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唯一一台大科学装置。&而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内的研究人员在量子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多达400余篇。&美国著名物理科普杂志《今日物理》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科大:“京沪大学打的是城市牌――它们往往以所在城市的财富、尺度与重要性吸引人才。不一样的是,在合肥的中国科大,依靠的是大学的精致。”&我创新故我在&纵观当今全球一流大学,都是各具特色的。&在当前中国高校扩招并校的规模发展中,中国科大则以“小而精”的理工科办学特色成为“千校一面”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年以来,中国科大始终坚持一切以尖端科技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保证“精英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坚持“科教融合”的研究型大学模式,尊崇民主、自由的治学环境,打造服务型大学的管理理念。&正如原哈佛大学校长大学詹姆斯?科南特所说的:“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所真正伟大的学校,应该犹如一个核心,能聚集来自各地的自由思想者。”&中国科大没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也没有百年老校所背负的历史包袱。它的创办者是独具生命力的一代科学家,他们将“我创新故我在”的科学家精神深深地嵌在这所学校的灵魂之中。&建校伊始,这所学校就参照前苏联西伯利亚科学分院与新西伯利亚大学的依托关系,提出“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科教结合方针,集中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力量支持中国科大各个系。&但中国科大打破前苏联理工分离的弊病,以“两弹一星”的国家重大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了理工与科技交叉融合的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化学物理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等13个系41个专业,建立了“科教融合”、“理实交融”的办学模式。&而中国科大独树一帜的11个科技英才班,则通过与中科院各个对口研究所的交流合作,最终达到对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美国的“科大”?&“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每个中国科大人都曾记得这所大学曾经“全国第一理工科学校”的光辉。&但是由于体量小、地理位置差异等原因,在近年来多个以规模和数量论英雄的大学排行榜上,中国科大的排位逐渐陷入不利的位置。&而且,由于中国科大建校时间不过半个多世纪,与麻省理工学院等百年老校相比,总显得有些“稚嫩”。&有人曾提出质疑,怎能将中国科大比作中国的“麻省理工”?麻省理工学院是工程师的摇篮,然而中国科大的“看家”本领是理科。&“按照奋斗目标来讲,‘麻省理工’的模式有点太窄了。”原中国科大副校长韩荣典说。在他看来,中国科大并不是照搬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而是吸收全球一流特色学校“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就是一所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学”。&因此,不管是如何革新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中国科大始终在坚持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基础上,按教育规律办学。近年来,郭光灿、潘建伟等科学家带领的量子信息团队在世界上崛起,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韩荣典认为,现在中国处于科研大发展的准备时期。在二十年后,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科技中心。这种中心必须要有自己的大学支撑,而中国科大将再一次抓住历史赋予它的使命,为国家输送顶尖科技人才。&“有人说我们是中国的‘麻省’,我觉得不出五十年,也许麻省应该是美国的‘科大’。” “固态量子芯片”项目首席科学家郭国平双手叉在胸前,自信地说,“他们现在国际级的成果比我们好。但是按照我们现在的劲头,若干年后,整个中国科大和各个实验室能够在很多方面超越‘麻省’。到那时候别人就是你的替身了。”■&《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11期 封面)&
我来说两句(0)
[Ctrl+Enter]
知名企业招聘
医药/产业</
相关文章:
加载相关文章......
今日文章:
加载今日文章......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作者:见习记者 姜天海
发布时间: 12:26:49
中国“麻省”还是美国“科大”
在中国,有这样一所独特的大学。
它偏安合肥,远离&北上广深&,却每年吸引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拔尖的理工科学生;它从不扩招,却能达到&千生一院士&的最高比例;它体量小,但却能跻身中国顶尖九校联盟(C9),向欧、美、澳等地一流研究型大学联盟看齐。
它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大多数国内高校&靠规模创一流&的大趋势下,中国科大固守&小而精&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学模式,似乎是一个&另类&。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国大学的&非典型样本&,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高等教育的成功范例。
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
德国柏林大学首任校长费希特曾经说过:&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若想检验一所大学办得如何,也许从其培养出来的人可以略知一二。
自建校以来,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就成为了中国科大的目标。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中国科大的杰出校友已遍布世界各地的知名科研机构,活跃于工、商、政界和军事等各个领域。
2012年5月,美国科学院公布新晋院士名单,毕业于中国科大少年班的骆利群、庄小威赫然在列。而彼时,庄小威年仅40岁,是大陆华裔学者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仅近五年来,中国科大就有百余位毕业生入选国内外各学术权威机构,包括闻名世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数学学会、美国物理学会、加拿大皇家科学院等。
全球一流品牌海尔的创立者张瑞敏,被誉为&当代毕升&的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民,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等享誉世界的商界精英,也都曾经在这里求学、探索。
如果说杰出校友的成就包含着个人奋斗的痕迹,那么中国科大的整体科研水平则代表着这所研究型大学的硬实力。
2012年和2013年,《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统计了科研机构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和贡献点数,排列出各机构的整体科研水平。其中,中国科大蝉联中国高校榜首,目前排在亚太地区科研机构第8位,在全球前100个科研机构中排名第73位。
在国内,中国科大是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大学。坐落在西校区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更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其拥有的同步辐射光源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唯一一台大科学装置。
而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内的研究人员在量子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多达400余篇。
美国著名物理科普杂志《今日物理》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科大:&京沪大学打的是城市牌&&它们往往以所在城市的财富、尺度与重要性吸引人才。不一样的是,在合肥的中国科大,依靠的是大学的精致。&
我创新故我在
纵观当今全球一流大学,都是各具特色的。
在当前中国高校扩招并校的规模发展中,中国科大则以&小而精&的理工科办学特色成为&千校一面&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以来,中国科大始终坚持一切以尖端科技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保证&精英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坚持&科教融合&的研究型大学模式,尊崇民主、自由的治学环境,打造服务型大学的管理理念。
正如原哈佛大学校长大学詹姆斯&科南特所说的:&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所真正伟大的学校,应该犹如一个核心,能聚集来自各地的自由思想者。&
中国科大没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也没有百年老校所背负的历史包袱。它的创办者是独具生命力的一代科学家,他们将&我创新故我在&的科学家精神深深地嵌在这所学校的灵魂之中。
建校伊始,这所学校就参照前苏联西伯利亚科学分院与新西伯利亚大学的依托关系,提出&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科教结合方针,集中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力量支持中国科大各个系。
但中国科大打破前苏联理工分离的弊病,以&两弹一星&的国家重大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了理工与科技交叉融合的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化学物理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等13个系41个专业,建立了&科教融合&、&理实交融&的办学模式。
而中国科大独树一帜的11个科技英才班,则通过与中科院各个对口研究所的交流合作,最终达到对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
美国的&科大&?
&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每个中国科大人都曾记得这所大学曾经&全国第一理工科学校&的光辉。
但是由于体量小、地理位置差异等原因,在近年来多个以规模和数量论英雄的大学排行榜上,中国科大的排位逐渐陷入不利的位置。
而且,由于中国科大建校时间不过半个多世纪,与麻省理工学院等百年老校相比,总显得有些&稚嫩&。
有人曾提出质疑,怎能将中国科大比作中国的&麻省理工&?麻省理工学院是工程师的摇篮,然而中国科大的&看家&本领是理科。
&按照奋斗目标来讲,&麻省理工&的模式有点太窄了。&原中国科大副校长韩荣典说。在他看来,中国科大并不是照搬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而是吸收全球一流特色学校&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就是一所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学&。
因此,不管是如何革新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中国科大始终在坚持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基础上,按教育规律办学。近年来,郭光灿、潘建伟等科学家带领的量子信息团队在世界上崛起,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韩荣典认为,现在中国处于科研大发展的准备时期。在二十年后,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科技中心。这种中心必须要有自己的大学支撑,而中国科大将再一次抓住历史赋予它的使命,为国家输送顶尖科技人才。
&有人说我们是中国的&麻省&,我觉得不出五十年,也许麻省应该是美国的&科大&。& &固态量子芯片&项目首席科学家郭国平双手叉在胸前,自信地说,&他们现在国际级的成果比我们好。但是按照我们现在的劲头,若干年后,整个中国科大和各个实验室能够在很多方面超越&麻省&。到那时候别人就是你的替身了。&■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11期 封面)
发E-mail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国平 中科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