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从几开始问题:从4月1日开始,有一款服装投入某商场销售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从4月1日开始,有一款服装投入某高场销售,4月1日该服装售出10件,第二天售出25件,第三天售出40件,以后每天售出的件数分别递增15件,直到4月12日日销售量达到最大,然后,每天售出的件数分别递减10件.(1)记从4月1日起该款服装日销售量为an,销售天数为n,1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an=10+15(n-1) =15n-5 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这就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应用,你计算出差值,知道首项和项数,分两次带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就可以了
扫描下载二维码知识点梳理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某商场因管理不善及场内设施陈旧,致使年底结算亏损,决定从今年...”,相似的试题还有:
某商场因管理不善及场内设施陈旧,致使年底结算亏损,决定从今年开始投入资金进行整,计划第一个月投入80万元,以后每月投入将比上月减少\frac{1}{5}.第一个月的经营收入约为40万元,预计以后每个月收入会比上个月增加\frac{1}{4}.(1)设n个月内的总投入为an万元,总收入为bn万元,写出an,bn(2)问经过几个月后商场开始扭亏为盈.
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发,某地投入资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并以此发展旅游产业.根据规划,本年度投入800万元,以后每年投入将比上年减少\frac{1}{5},本年度当地旅游业收入估计为400万元,由于该项建设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预计今后的旅游业收入每年会比上年增加\frac{1}{4}.(1)设n年内(本年度为第1年)总投人为an万元,旅游业总收入为bn万元,写出an,bn的表达式;(2)至少经过几年,旅游业的总收人才能超过总投入?
某地区从2007年开始通过投资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以此发展旅游产业.已知2007年投入8000万元,旅游收入1250万元左右.根据规划,从2008年起投入将逐年减少,比上一年少投入1000万元,但确保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预计今后每年的旅游收入会比上年增长25%.(1)设第n年(2007年为第1年)内的投入为an万元,旅游收入为bn万元,写出an与bn的表达式;(2)从2007年算起,至少经过多少年,该地区旅游业的总收入才能超过总投入?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本人文档部分来自互联网,如有欺权,请联系本人,文档将立刻被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6-5数列的综合应用 80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6-5数列的综合应用 80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5:06:5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6-5数列的综合应用 80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显示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 和显示 主要内容? 2.1 统计数据的搜集? 2.2 调查数据的整理 ? 2.3 频数分布 ? 2.4 数据显示 1.统计数据搜集的理论方法 统计数据搜集的概念概念统计数据搜集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 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与手段,
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采集数据 的过程。 直接向调查对象搜集反映调查单位的统 计资料 原始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搜集已经加工、整理过 的、说明总体现象的资料二手资料方式意义从统计工作过程的阶段性看,统计数据 的搜集处于统计工作过程的基础阶段。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用来指导整个调查工作的纲领性文 件,是统计设计在统计调查阶段的具体化。具体内容包括:1. 确定调查的目的:为什么调查?(why) 2.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向谁调查?(Who)3. 确定调查项目:调查什么?(what)4. 调查表格和问卷的设计:怎么调查?(How) 5. 确定调查时间:什么时候调查?(when) 6. 确定调查的组合实施计划 ? 确定调查的目的C解决为什么(why)调查?? 例如:去股票市场调查。? 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C解决向谁(who)调查?由谁来具体提供资料?? 调查对象:指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该总体是由性质相同的许 多调查单位组成的; ? 调查单位:指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它是进进调查登记的标志 的承担者;C可以是人、企事业单位、物? 报告单位(填报单位):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 料的单位。C 报告单位一般在行政上、经济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例1:调查福建省乡镇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对象:全省所有的乡镇企业, 调查单位:每个乡镇企业, 填报单位:每个乡镇企业。 例2:调查目的是为了掌握全国炼钢设备情况 调查对象:全国所有炼钢设备, 调查单位:每台炼钢设备, 填报单位:具有炼钢设备的每个冶金企业。 ? 确定调查项目C 解决向调查单位调查什么(what)? C 调查项目是指总体要用哪些指标来反映,以及 这些指标要怎样落实到总体单位的标志上。 C 调查项目就是调查中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的特 征,即调查单位所承担的基本标志,它由一系 列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构成。 ? 调查表格和问卷的设计(how)C 调查表:各调查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表 格。调查表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览表:把许多调查单位填写在一张表上 ? 单一表:每个调查单位填写一份,可容纳较多标志, 一般用于调查项目较多的场合C 问卷:是根据调查目的,在调查对象中随机选 择或有意识地确定调查单位,以文字或表格形 式了解被调查者的意见? 被调查者自愿、自由地回答问卷中所提出的问题。 ? 确定调查时间(when)C 调查时间有两种涵义,即调查资料所属时间和 调查工作期限。?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 时点现象 ─ 规定标准时刻,时期现象─规定现象的起止时间。? 调查期限是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限,包括搜集资料和 报送资料的工作所需的时间,应尽可能缩短。 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 直接观察法数 据 搜 集 方 法? 报告法(通讯法)? 强制性? 我国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采用这种方法? 采访法? 口头询问法? 被调查者自填法? 登记法? 当事人在事发后进行登记填写? 实验设计调查法? 通过科学实验取得资料? 其它方法:?如网络、卫星遥感法、GIS等 ? 任何一种调查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调查方法去搜集原始资料,即使调查的组织形式相同,其调查方法也可以不同。? 应根据调查目的与被调查对象的具体特点,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观察记录法 报告法调查者强制、约束 访问调查调查者平等合作被调查者 2.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概念 ? 指组织搜集数据资源的方式方法 非全面调查 按调查单位的范围大小分为 全面调查 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分为 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 经常性调查 一次性调查统计报表 专门调查普查 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抽样调查详见 图2-1 ? 非全面调查:C 对调查对象其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以取 得调查对象的一部分资料,用来推断总体或反 映总体的基本情况。? 全面调查:C 对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一一进行调查。 ? 经常性调查是连续性的调查,它随着事物 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而连续不断地进行登 记。C 一般调查时期现象,如:产值、产量、原料消 耗等。? 一次性调查是不连续登记的调查,它是对 事物每隔一段时间后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 进行登记。C 一般调查时点现象,如:例如:人口数,固定 资产总值。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 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统计报表 制度指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要求, 自下而上地定期向国家和主管部门 报送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 在报表资料的来源建立在各个基 层单位的原始记录为基础上; ? 统计报表是逐级上报和汇总的; ? 统计报表属于经常性调查,调查 项目相对稳定,有利于积累资料, 并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特点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统计报表 制度能保证统计资料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能保证统计资料的统一性和及时性 能满足各级部门对统计资料的需要优点局限统计报表过多会增加基层负担 有可能由于虚报瞒报而影响统计资 料质量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普查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 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 。主要是用以搜 集某些不能或不宜用定期报表搜集的统 计资料。普查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 的总量 普查比任何其它调查都更能掌握大量全面的统计 资料。特点组织方式 专门组织的普查机构派出调查人员,直接登记。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资料, 发一定的调查表格,由调查单位填报。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普查可以为抽样调查提供抽样框 作用可以收集统计报表所不能提供的反 映重大国情国力的基本统计信息, 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不宜经常进行局限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为了解总体基本情况,在调查对象 重点调查 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 进行调查 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方式 作用 能以较少的投入和较快 这些单位数目不 的速度取得总体基本情 多,但其标志值 况及变动趋势的资料 在总体标志总量例如,为了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 中占有较大比重, 况,可以选出宝钢、鞍钢、首钢、马钢、 能反映总体的基 武钢等几个大型钢铁企业调查。 本情况局限只适用于客观存在着 重点单位的情况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在对调查对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典型调查 有意识地选择少数典型单位进行调 查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方式作 用一定条件下能估计总体指 标数值 可以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 可以用来研究新生事物局 不能确定推断的把握程度, 限 无法计算和控制推断误差指在数量表现 上具有普遍意 义和代表性的 总体单位,可 以用来推断总 体的数量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按照 随机原则 从调查对象中抽 抽样调查 取一部分样本单位进行调查,再用 样本资料推断把握总体的数量特征 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方式 特 点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 目的是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是运用概率的估计方法 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控制能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达到全面调查的目的 调查资料的准确性较高、受人 为干扰的可能性较小 指样本单位的抽 取不受主观因素 及其他系统性因 素的影响,每个 总体单位都有均 等的被抽中机会优 点 为什么要抽样?? 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 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C 无限总体的调查。 C 破坏性的产品质量检验。 C 总体单位数过大。 C 没必要全面调查,如城乡居民家计调查、民意 测验等。 C 实际情况的约束,如时间,成本等 C 特殊情况,如战备物资调查、矿产调查等? 对普查资料进行必要的修正 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项 目 重点调查 在调查对象中选择 一部分重点单位进 行调查 典型调查 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全 面了解基础上,有意 识选择若干具有典型 意义或代表性单位进 行调查 专门调查或调查表 抽样调查 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 抽取一部分单位为样 本进行调查,据此推 断总体 专门调查定义组织形式专门调查或调查表目掌握总体某些指标 的 的基本情况有意识地选择重点 单位 只能说明结果的基 本情况了解具体问题,描述 总体的本身和规律性有意识选择代表性或 典型单位 可以描述总体结果, 但如总体数值要求不 高,也可推断从数量上推断总体并 具有一定把握计算产 生的误差按随机原则选择代表 性单位 能从数量上推断总体 结果调查单位 的选择调查结果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总体单位调查单位指构成调查对 象的每一个总 体单位 负责报告调查 内容的单位注意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 的区别:当调查单位自己负责向上报告时,它同时也是填报 单位;当调查单位的资料由它的上级组织收集整理 并向上报告时,填报单位与报告单位则不一致。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报表制度总体单位调查单位可以全面调查,但 通常是调查限定规 模以上的总体单位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普查总体单位调查单位对全部单位 进行调查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重点调查总体单位调查单位只调查重点单位(单位数 不多但其标志量占标志总 量比重较大的单位)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典型调查总体单位调查单位对典型单位进行调 查,典型单位的选 择并不一定按规模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抽样调查总体单位调查单位按随机原则选择调 查单位,各单位被 选中的机会相同。 关于统计调查误差调查误差 指收集来的数据资料与真实情况间的差异调查值 调查误差真值?研究调查误差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导致误差产生的原因, 进而采取对策避免、减少误差或控制误差水平。 关于统计调查误差调查误差的种类 登记误差 由于人的主观故意或失误而产生 的误差,理论上它可以用某种方 法加以消除代表性误差 由部分单位数值来推断总体数值 所产生的误差,它不可以消除, 但可以加以控制 (随机误差) 体 重 Valid Percent .8 2.5 .8 2.5 4.1 .8 1.7 .8 2.5 13.2 2.5 2.5 4.1 4.1 8.3 .8 1.7 1.7 .8 15.7 10.7 9.9 1.7 3.3 .8 1.7 100.0 Cum ulative Percent .8 3.3 4.1 6.6 10.7 11.6 13.2 14.0 16.5 29.8 32.2 34.7 38.8 43.0 51.2 52.1 53.7 55.4 56.2 71.9 82.6 92.6 94.2 97.5 98.3 100.0Valid25 40 41 43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TotalFrequency 1 3 1 3 5 1 2 1 3 16 3 3 5 5 10 1 2 2 1 19 13 12 2 4 1 2 121Percent .8 2.5 .8 2.5 4.1 .8 1.7 .8 2.5 13.2 2.5 2.5 4.1 4.1 8.3 .8 1.7 1.7 .8 15.7 10.7 9.9 1.7 3.3 .8 1.7 100.0登记误差 体 重 Valid Percent .8 2.5 .8 2.5 4.1 .8 1.7 .8 2.5 13.2 2.5 2.5 4.1 4.1 8.3 .8 1.7 1.7 .8 15.7 10.7 9.9 1.7 3.3 .8 1.7 100.0 Cum ulative Percent .8 3.3 4.1 6.6 10.7 11.6 13.2 14.0 16.5 29.8 32.2 34.7 38.8 43.0 51.2 52.1 53.7 55.4 56.2 71.9 82.6 92.6 94.2 97.5 98.3 100.0Valid25 40 41 43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Total从全部学生中随机 抽取20人组成样本 并计算平均体重:样本一:52.35 样本二:50.26 样本三:53.19 … 真值: 51.18Frequency 1 3 1 3 5 1 2 1 3 16 3 3 5 5 10 1 2 2 1 19 13 12 2 4 1 2 121Percent .8 2.5 .8 2.5 4.1 .8 1.7 .8 2.5 13.2 2.5 2.5 4.1 4.1 8.3 .8 1.7 1.7 .8 15.7 10.7 9.9 1.7 3.3 .8 1.7 100.0代表性误差 调查表的基本结构:表头 表体表脚名称、编号、 制表单位、填 表日期等等 被调查者的基 本情况、调查 项目等等 备注、指标 解释等 3.统计调查体系? 我国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的普查为 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 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 部分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 方法体系。 4.统计资料的来源现有统计资料主要是指次级资料次级资料指已经被收集、加工整理成型的 数据信息次级资料的主要收集渠道:⒈查阅公开出版物; ⒉向政府统计机构咨询; ⒊向其他机构咨询; ⒋网上查询。 常用的统计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 《中国统计摘要》 ? 中国统计信息网(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 常用的统计数据来源? ? ? ?? ? ? ?美国经济分析局http://www.bea.doc.gov 美国人口普查局http://www.census.gov 美国劳工统计局http://stats.bls.gov 美联储经济数据库 http://www.stls.frb.org/fred 美国联邦统计http://www.fedstats.gov 世界银行http://www.worldbank.org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http://www.imf.org OECD http://www.oecd.org
主要内容? 2.1 统计数据的搜集? 2.2 调查数据的整理 ? 2.3 频数分布 ? 2.4 数据显示 统计研究目的统计设计统 计 调 查推 断 分 析客观 现象 数量 表现统 计 整 理描 述 分 析统计 总体 数量 特征统计研究的程序 1.数据整理的内容与程序统计整理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 科学的分组和汇总形成综合统计 资料的工作过程。汇总性整理: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 的各种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 综合性整理:对现成资料的整理。类别地位是统计调查的继续,统计分析的 前提和基础 数据整理的内容与程序内容? 设计整理汇总方案如何进行统计分组 确定哪些指标? 对资料进行汇总,进而计算各项指标 ? 描述整理的结果――图表形式程序资料审核 资料分组和汇总 编制统计表,汇制统计图 统计资料的积累、保管和公布 统计整理的步骤制定统计整理方案 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数据处理 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2.统计分组 概念 根据统计目的和客观现象的内在特 点,按某一(或几个)标志把总体 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但又有联系的 组的过程。 明确分组对象、分组标志统计分组的性质:? 体现了“分”与“合”的统一 ? 不同的分组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 必须对现象的本质进行全面深刻分析 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原则?穷尽原则:? 也称为完备性。例如,对西藏民族学院学生按民族分为:藏族和汉族两组,则可能会漏了一些其他民族的 学生。正确应该分为:藏族、汉族、其他三组。?互斥原则:? 例如,某商场把服装分为男装、女装和童装三类,就不符合互斥原则。若先把服装分为成年与儿童两类, 然后再分为男女两组,就符合互斥原则。?科学原则 统计分组的程序与原则选择分 组标志 科学性:组间差异 大,组内 差异小。确定分 组体系总体单 位归类穷尽性和互斥 性:每个单位均能且只能归 到某个组中。 统计分组的种类按分组标志多少分:简单分组 重合分组 简单分组按分组标志性质不同分:重合分组类型分组按分组作用与任务不同分: 结构分组分析分组 统计分组的种类分组体系指同时使用两个以上标志分 组时,分组标志的组合形式。平行分组体系 各分组标志并列使用 交叉分组体系 各分组标志交叉结合使用 平行分组体系按性别分类对教师 的分类男性 女性高级共计7组 按职称分类 中级 2+3+2 初级按年龄分类青年中年 交叉分组体系按性别 分类对教师 的分类共计12组 男 2×3×2女按职称 分类 按年龄 分类高级中级 初级青年 中年 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作用:? 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和比例关系? 揭示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可以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 各种类型。 C 通过分组,就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现象的 特征进行比较和研究,从而揭示它的发 展变化规律。? 例如,人口按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划分为 不同的阶层 可以分析总体的内部结构某地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布受教育程度文盲和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含中专) 大专 大学 大学以上比 重(%)9 10 21 32 18 9 1合 计100 可以将零星分散的统计资料,经过统计分组 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C例如,以下是某班50位同学统计学考试的成绩 资料: 60 82 46 73 77 91 65 84 69 74 56 68 76 73 88 66 75 80 90 77 79 61 52 56 72 75 85 67 68 74 75 78 86 89 36 78 77 83 65 68 82 78 70 72 85 92 67 75 55 66 统计学考试成绩表成绩(分)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合 计 人数(人) 6 12 19 10 3 50 比重(%) 12 24 38 20 6 100及格率为88%,优秀率为6%。 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研究吸烟与健康的关系。 下表是美国保险公司的统计资料。 日吸烟量(支) 0 1~5 6~15 15~25 25以上 平均寿命(年) 78.2 76.4 72.4 66.7 64.2 统计分组总体经过分组,能够突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异 而抽象掉组内各单位之间的差异,使数据变得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的方法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地选择 “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分组标志的选择原则? 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变化来选择分组标志?统计分组方法 ? 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例如,同一个工人总体,有多种不同分组方法。 ①如果研究学历对收入的影响时,应选择“文 化程度”作为分组标志。 ②如果研究资历对收入的影响时,则应选择 “工龄”作为分组标志。 ? 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例如,研究职工生活水平的高低情况时,可以用“职 工的工资水平”作为分组标志,也可以用“职工家庭成员 平均收入水平”作为分组标志。应该选择后者作为分组标 志。? 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变化来选择分组标志例如,前面讲到研究职工生活水平问题,如果要列出 “职工生活贫困户”一组,则“贫困户”的标准就随历史 条件变化而变化,而且不同地区标准也不相同。Return 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的方法?按品质标志分组国家统计局及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各种 分类目录与规定标准。例如:《工业部 门分类目录》、《工业产品目录》《大 中小型工业划分标准》等? 按品质标志分组是用反映事物的属性、性质的标志分组,分组的结果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类型例如,职工可以按性别、民族、文化程度、技术等级等标志分组。 又如企业按所有制形式、隶属关系、地区,大中小型等标志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量变导致质变”? 选用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数量分组的差异,能够反映出各组的不同性质?应根据被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彩适当的分组形式,包括确定适宜的组距、组限 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的方法?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 组数划分多少为宜 ? 各组之间的界限如何确定 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 单值数列指每个组值只用一个具体的 变量值表现的数列同时 具备编制条件:变量是离散变量 变量的不同取值个数较少【例】己知某车间有24名工人,他们的日产量(件) 分别是:20,23,20,24,23,21,22,25,26,20, 21,21,22,22,23,22,22,24,25,21,22,21, 24,23.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编制变量数列。 编制结果如下:日产量(件)X 20 21 22 23 24 25 26 合计 工人数(人) ? 3 5 6 4 3 2 1 24 例: 某地区家庭儿童数统计表儿童数(人)0 1 2 3 3个以上 合计家庭数(户) 组距数列指每个组的变量值用一个区 间来表现的变量数列一个区间表现为“从……到……”距离,把 每个区间内的所有变量值归为一组编制条件:变量是连续变量; 或:总体单位数较多,变量不同 取值个数也较多的离散变量。 间断组距式分组与连续组距式分组 区别连续组的上下限是否重叠间断组距 组限不相连,如年龄连续数列 组限相连,如定额完成程度 等距分组与异距分组 等距数列 变量值变动区间的长度相等 异距数列 变量值变动区间的长度不完全相等 例:某班同学统计学考试成绩表成绩(分)60以下 60~70 70~80人数(人)6 12 19比重(%)12 24 3880~9090~100 合 计103 50206 100 相关概念 组限指每组两端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 各组的最小值为下限,最大值为上限 每组变量值变动区间的长度,为上 下限之差,即: 组距=本组上限-本组下限 组中值 每组变量取值范围的中点数值 上限 下限 ? 组中值= 2组距 组距式分组步骤1、确定数据的全距(R)R=xmax-xmin(即最大变量值与最小变量值之差)。2、确定组距、组限和组数(具体计算在后面讲解)(1)组限分为上限和下限,上限是各组的最大变量值, 下限是各组的最小变量值。 (2)各组上限与下限之差称为该组的组距。 (3)所谓组数是指某个变量数列划分为多少个组。说明:组数的多少与组距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组距越大,则可分的组就越少。 组距式分组步骤(4)间断组距式分组与连续组距式分组 ?凡是组限不相连的,称为间断组距式分组。例如儿童按年龄分组:未1岁,1~2岁,3~4岁,5~9岁,10~14岁。?凡是组限相连(或称相重叠的),即以同一数值作为相 邻两组的共同界限,称为连续组距式分组。例如学生按考试成绩分组分为:60以下,60~70,70~80,80~90,90 以上等组。?统计上规定,如果总体某一个单位的变量值是相邻两组 的界限值,则这一个单位归入作为下限值的那一组内, 即所谓的“上限不在内”原则。例如,70分不归入60~70分组,而归入70~80分组。 组距式分组步骤3、组距、组数、组限与组中值的确定? 组距 连续组距式分分组:组距=上限-下限 间断式分组:组距=本组上限-前组上限 或组距=本组上限-本组下限+1 例如:3~4岁,5~9岁,则5~9岁组的组距5 (=9-4) ? 组数:与组距大小成反比以下是美国学者斯特杰斯(H.Sturges)经验公式:n=1+3.322logN (n:组数;N:总体单位数)d=R/n=(xmax-xmin)/n(n为组数,d为组距,R为全距)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得出如下的组数参考标准分组组数参考表N 15~24 25~44 45~89 90~179 180~359 n 5 6 7 8 9 ? 上述数据仅供参考,不能生搬硬套,实际分 组时要依所研究资料的性质而定。 组距式分组步骤 3、组距、组数、组限与组中值的确定? 组中值: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 连续式分组:组中值=(本组上限+本组下限)÷2 间断组距式分组:组中值=(本组上限-前组上限)÷2 ? 开口组的组距和组中值开口组的组距是以相邻组的组距为本组的组距。“XX以上”组的组中值=下限+邻组组距/2 “XX以下”组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 编制等距数列适用于总体单位的标志值 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实例己知某地区某年50个商店商品销售额的资料如下(单 位:百万元): 7.4 12.6 29.0 2.0 12.4 7.0 14.8 17.5 15.0 18.2 18.7 15.5 12.8 26.0 17.3 8.3 14.7 12.0 3.5 6.8 25.0 19.3 6.4 4.0 11.9 8.5 13.2 14.5 17.1 15.6 13.4 4.5 9.5 20.0 15.7 6.0 11.4 23.0 14.2 16.7 21.0 16.0 13.6 10.0 13.9 5.0 5.8 10.5 16.3 22.0要求编制组距数列。 编制等距数列编制步骤:⒈求变异全距 R ? X max ? X min ? 29 ? 2 ? 27(百万元)⒉确定组距及组数R≤组距(d) ×组数(m)确定组距的原则:?要能区分各组的性质差异 ?要能反映总体资料的分布特征 ?为方便计算,尽可能为5或10的整数倍 编制等距数列计算组数(组数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R R m? (当 的结果为整数时) d d ?R? R m ? ? ? ? 1 (当 的结果为小数时) d? ? d上例中,取d=5,则有?R? ? 27 ? m ? ? ? ? 1 ? ? ? ? 1 ? 6(组) ?d ? ?5? 编制等距数列⒊确定组限组限的表示方法?对于离散变量,相邻组组限可以间断,也可重叠;?对于连续变量,相邻组组限必须重叠; ?符合“上组限不计入”原则; ?首末两组可使用“××以下”及“××以上”的开口组。 编制等距数列⒋计算次数 分组划记法组中值茎叶图法编制结 销售额 (百万元) 果:5以下 5~10 10~15 15~20 20~25 25以上 合计X2.5 7.5 12.5 17.5 22.5 27.5(5+(5-5))/2 商店数 =2.5f4 10 16 13 (25+(25+5))/2 4 =27.5 3 50― 茎叶表示 Stem-and-Leaf Display将每一观测值分解为茎值 和叶值(用直线隔开)? 垂直线左边的数字称为 “茎”,确定组别 ? 垂直线右边的数字 “叶”,确定频数(计数)2
028 4 1Xi 开口组的组距与组中值的计算:开口组的组距以相邻的组距为本组组距先计算开口组的假定上、下限: 首组假定下限=首组上限-相邻组组距 末组假定上限=末组下限+相邻组组距因此有:首组 ? 首组上限? 首组假定下限 ? 首组 ? 相邻组组距 组中值 2 2 上限 末组 ? 末组下限? 末组假定上限 ? 末组 ? 相邻组组距 组中值 2 2 下限 异距分组的应用场合?标志值分布很不均匀的场合;?例如,学生成绩如果密集于60~80分之间,而其它分数段人数稀少,则为了减少信息损失,可以60~80分之 间组距取5分,其它取组距10。比如,50以下、50~60、 60~65、65~70、70~75、75~80、80~90、90以上。?标志值相等的量具有不同意义的场合; ?标志值按一定比例发展变化的场合。 主要内容? 2.1 统计数据的搜集? 2.2 调查数据的整理 ? 2.3 频数分布 ? 2.4 数据显示 频数分布的基本概念频数分布也称为次数分布,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 上,将总体所有单位按某个标志进行归 类排列。 通过频数分布形成分布数列,以形成一 系列反映总体各组之间单位分布状况的 数列。分布数列构成要素 分 类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 各组的单位数次数或频数单值数列 组距数列品质数列变量数列等距数列 异距数列 变量数列的编制频率:? 即各组频数(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总和之比,反映了各组频数的大小对总体所起的作用的相对 强度频率的性质:频率= fi ? fi i(fi表示第组的频数)? 任何频率都是界于0~1之间的一个分数,即:0 ? fi ? fi ? 1i? 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即:? fi ? fi ? 1i i?? 频数密度与频率密度:? 解决异距分组中,由于各组次数的多少受到组距不同的影响问题而提出的指标 ? 计算公式: 频数密度=频数/组距 各组频数密度与各组组距的乘积之和等于总体单位 数频率密度=频率/组距 各组频率密度与各组组距的乘积之和等于1 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累计次数(频率) 向 上 累 计 从变量值低的组开始,将各组次数 (频率)逐次向变量值高的组累计, 说明某一组上限以下各组的累计次数 (频率)。 从变量值高的组开始,将各组次数 (频率)逐次向变量值低的组累计, 说明某一组下限以上各组的累计次数 (频率)。向 下 累 计 VAR00001 Valid Percent 1.2 2.4 2.4 4.8 1.2 2.4 2.4 14.5 8.4 9.6 4.8 3.6 9.6 6.0 3.6 8.4 1.2 6.0 2.4 3.6 1.2 100.0 Cum ulative Percent 1.2 3.6 6.0 10.8 12.0 14.5 16.9 31.3 39.8 49.4 54.2 57.8 67.5 73.5 77.1 85.5 86.7 92.8 95.2 98.8 100.0Valid有效 数据152.00 154.00 155.00 156.00 157.00 158.00 159.00 160.00 161.00 162.00 163.00 164.00 165.00 166.00 167.00 168.00 169.00 170.00 171.00 172.00 174.00 Total约2/3的人身高不超过165cm 频数表 (用SPSS制作)Frequency 1 2 2 4 1 2 2 12 7 8 4 3 8 5 3 7 1 5 2 3 1 83频数频率Percent 1.2 2.4 2.4 4.8 1.2 2.4 2.4 14.5 8.4 9.6 4.8 3.6 9.6 6.0 3.6 8.4 1.2 6.0 2.4 3.6 1.2 100.0有效 频率累计 频率 销售额 (百万元) 5以下 5~10 10~15 15~20 20~25 25以上 合计商店数频率 ()累计次数累计频率 ()f4 10 16 13 4 3 50?f8 20 32 26 8 6 100f 销售额 (百万元) 5以下 5~10 10~15 15~20 20~25 25以上 合计频率 商店数 ()累计次数f4 10 16 13 4 3 50?f8 20 32 26 8 6 100f向上 累计 4 14 30 43 47 50―累计频率 () 向上 累计 8 28 60 86 94 100 ― 销售额 (百万元) 5以下 5~10 10~15 15~20 20~25 25以上 合计频率 商店数 ()f4 10 16 13 4 3 50?f8 20 32 26 8 6 100f累计频率 () 向上 向下 向上 向下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4 50 8 100 14 46 28 92 30 36 60 72 43 20 86 40 47 7 94 14 50 3 100 6 ― ― ― ―累计次数 次数(频数)分布的主要类型?钟形分布: ? 正态分布 ? 偏态分布正态分布左偏分布右偏分布 次数(频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U形分布:? J形分布:U型分布正J形分布反J型分布 主要内容? 2.1 统计数据的搜集? 2.2 调查数据的整理 ? 2.3 频数分布 ? 2.4 数据显示 2.4 数据显示? 统计表? 统计图 统计表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统计表是什么?具有容量大、方便计算等特点统计表是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的表格, 用来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广义:任何用以反映统计资料的表格,或统计 工作过程中的一切表格。 狭义:统计资料经过整理、汇总按一定的规则 排列在表格上,这种表格称为统计表。 统计表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统计表的结构从表的形式上看,统计表是以纵横交叉的线 条所绘制的表格,表格包括:总标题、横行标 题、纵栏标题、指标数值。 从表的内容上看,统计表的组成:主词栏和 宾词栏。主词栏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组成部分。 宾词栏是统计表用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各个统 计指标。其它还包括补充资料、注解、资料来源、填表单位、填表 人等。 统计表的常用结构:总 标 题宾词栏 主词栏 数据栏 我国各项税收收入情况表总标题速度(%) 纵栏 (以上年为100) 标题 116.7单位:亿元税收按税种分组工 商 税 税1999年总额8 885.44 562.232000年总额10 366.09 750.48横 行 标 题关133.5109.9129.5 99.9 117.8农 业 各 税国有企业所得税 集体企业所得税 合 计423.50639.00 172.41 10 682.58465.31827.41 172.22 12 581.51指 标 数 值主词栏宾词栏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统计表的分类对主词栏加工 (对主体进行分组)单式加工 复式加工对宾词栏加工(选择指标及对指标进行分组)简单分组 交叉分组 统计表统计表的分类按主词的结构分类:简单表:简单罗列,可按时间顺序、地区或统计指标分组表主词按一个标志分组形成的统计表复合表主词按两个及以上标志进行分组的统计表 简单表厦门市降雨量情况(1991年)年份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降雨日数8 8 14 8 11 13 6 8 9 8 - 4降雨量(mm)50.5 21.5 50.1 98.9 103.7 312.6 53.7 141.9 252.0 77.4 - 26.0 简单表我国直辖市人口数(日0时)年份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人口数(人) 6 分组表乡村劳动力情况表 (19××年)单位:人项目乡村总劳动力 男劳力 女劳力人数 复合表2000年平均每天创造GDPGDP 按产业产业和分组38.9 第一产业 124.6 第二产业 108.4 工业 16.2 建筑业 81.4 第三产业 13.5 交运仓储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0.0 47.9 其他合计 244.9GDP比重15.9 50.9 87.0 13.0 33.2 16.6 24.6 58.8100.0 统计表统计表的分类?按宾词的设计分类?宾词简单排列?宾词不进行任何分组?宾词分组平行排列?宾词分开,平行排列?宾词分组层叠排列?统计指标同时有层次地按两个或两个以上 标志分组,各种分组层叠在一起,宾词的栏 数等于各种分组的组数连乘积 按月工资 分组 300以下 300~400 400~500 500~600 600~700 700以上 合计按性别分(人) 小计 男 女 4 16 22 15 10 5 72 1 6 10 11 8 4 40 3 10 12 4 2 1 32按级别分(人) 小计 技工 学徒工 4 16 22 15 10 5 72 0 2 4 5 8 5 24 4 14 18 10 2 0 48对宾词栏的简单分组 按级别分(人) 按月工资 分组 技工 学徒工 总 计 小计 男 女 小计 男 女对宾词栏的交叉分组 统计表的设计? 线条的绘制:统计表设计总的要求是:简练、明确、实 用、美观,便于比较。统计表的设计应注 意如下事项:? 表的上下端应以粗线绘制,表内纵横线以细线绘制。 表格的左右两端一般不划线,采用“开口式”; ? 合计栏的设置: ? 统计表各纵列若需合计时,一般应将合计列在最后一 行,各横行若需要合计时,可将合计列在最前一栏或最 后一栏; ? 标题设计: ? 统计表的总标题,横栏、纵栏标题应简明扼要,以简 练而又准确的文字表述统计资料的内容、资料所属的空 间和时间范围; 统计表的设计?指标数值:? 表中数字应该填写整齐,对准位数。当数字小可略而 不计时或缺某项数字资料时,可用符号“…”表示;不应 有数字时用符号“―”表示。免填的用“×”表示; ?计量单位: ? 统计表必须注明数字资料的计量单位。当全表只有一 种计量单位时,可以把它写在表头的右上方。如果表中 各格的指标数值计量单位不同,可在横行标题后添一列 计量单位;? 注解或资料来源: ? 必要时,在统计表下应加注解或说明。以便查考。 2.4 数据显示? 统计表? 统计图 统计图按日产量 分组(件) 50~60 60~70 70~80 80~90 90~100 合计14 12 10 8 6 4 2 0 50― 60 70― 80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次数 fi 2 7 11 12 8 40 频率 fi /? fi 5.0 17.5 27.5 30.0 20.0 100.014 12 10 8 6 4 2 0 50? 60 ? 70? 80 ? 90? 100 ?40名工人日产量次数分布表14 12 10 8 6 4 2 0横轴为组距, 纵轴为频数50? 60 ?90― 10070? 80 ?90? 100 ?(组中值,频数) 统计图累计曲线图――即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图?累计曲线图的绘制:? 分类: ? 向上累计频数(频率)分布图 ? 向下累计频数(频率)分布图 ?绘制方法: ? 以分组变量为横轴,以累计频数(频率)为纵轴 ? 向上情形:在直角坐标系上将各组组距的上限与其 相应的累计频数(频率)构成坐标点,依次用折线 (或光滑曲线)相连。 ? 向下情形:……上限…… 50个电子元件耐用时数累计表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电子元件 频 累计 频 累计 电子元件 频 累计 频 累计 耐用时数 数 频数 率 频率 耐用时数 数 频数 率 频率 分组上限 分组下限 900 5 5 10 10 800 5 50 10 100
8 6 14 2 16 12 28 900
45 44 2 16 90 88120000
合计11 2511 36 7 4 2 1 43 47 49 502222 14 8 4 25072 86 94 98 100110000
合计1111 7 4 2 1 503625 14 7 3 1 -2222 14 8 4 27250 28 14 6 250 -100 -100 - 50 40100向上累计80 60 40累 计 频 数30 20 10 0 800累 计 频 率向下累计200 900 00 00 累计频数(频率)分布示意图 统计图累计曲线图――即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图?累计曲线图的绘制: ? 向上累计分布曲线呈上升状,向下累计分布曲线呈下 降状?组的次数(频率)越少,曲线显得越平缓;反之,越陡峭 统计图累计曲线图――即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图?洛伦茨曲线?概念: ? 将累计频数(频率)分布应用社会财富、土地和工资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研究 ?绘制方法: ? 将分配对象(土地、收入等)和接受分配者(人口) 的数量化成结构相对数并进行向上累计; ? 纵轴和横轴均为百分比尺度,纵轴向下而上,用以测 定分配的对象;横轴由左向右用以测定接受分配者; ? 根据计算所得的分配对象和接受分配者的累计百分数, 在图中标出相应的点,连接各点并使之平滑,所得曲线 即所要求的洛伦茨曲线。 100基尼系数=A/(A+B)80 收 洛 入 60 伦 (基尼系数: 衡量收入分 配的平等与 否。 基尼系数越 小,收入分 配越平等; 反之,越不 平等。茨 曲 ) 40 线20绝对平等线%AB绝对不 平等线 60 8002040100 人口(%)
统计学教案(第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陶浪平版...就是在统计调查中用于展示调查内容、 搜集原始资料的统计表。 第二章介绍的单...第23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_数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第 23 章一、单选: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1、不同类型的数据,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和所适用的处理方法是不...第一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 概率课件概率课件隐藏&& 第一节 计算累计频数(频率)的 MATLAB 程序 居民户消 费品支出 额分组上 限(1) 900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统计学 经典讲义《...通过各种方法或渠道将数据搜集上来之后,首先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 ...2015中级经济基础预习资料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_财会/金融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环球网校经济师,刘艳霞领衔主讲,业内最高通过率辅导课程! http://www.edu...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3、统计分组; 4、变量数列的编制; 5、统计数据的显示。...统计学第3章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上机内容)_数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统计学第3章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上机内容)_数学_自然科学_...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习题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10.统计数据整理就是对搜集得到的 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条理化、系 统...实验一 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实验二 统计图表 1、以 5 人左右为小组,设计一份与自身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卷,用 EXCEL 抽取样 本,进行调查,并对问卷调查得...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统计数据的搜集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列从几开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