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小兰小宇三名同学的位置是3,6与他相玲前面同学的位置是什么

当前位置:
> (09.3)关于小宇歧视同学的行为现状分析
(09.3)关于小宇歧视同学的行为现状分析
日 00:00:00 来源:
访问量:73次
&&&&小宇是一个很聪明的男孩子,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这也是各位老师公认的。可是他又欺负同学,让同学难堪。尤其是哪位学生要是有了一点小毛病,让他抓到了把柄,他更是想办法、出主意恶搞。例如:宾宾是个男孩,一年前转到我们班里。他长得挺可爱也挺特别的,留着一个长长的小辫,缠绕在发迹下面,据说是小时侯家长担心他生病,特意留的。再加上他说话声音特别大,又嫩声嫩气的,于是小宇就经常搞出一些小的恶作剧来欺负他。
&&& 一、对现状的内心思考
&&& 同学们对小宇诸如此类的做法很有意见,个别家长也对此有所反映。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让我也很是头疼,他的学习可是很优秀的啊。我找他私下里谈话,告诉他要团结同学,多帮助其他同学,这样才能够树立自己在同学中的威信。并且几次在班级里批评了他的不好行为,指出这是对同学的不尊重。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同学们有些疏远他,选优秀学生的时候也都不投他这一票。
&&& 我也很想了解他这样的行为产生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因,于是我利用与小宇聊天的机会,了解其内心想法。
&&& 师:你喜欢宾宾吗?
&&& 宇:不喜欢。(回答很干脆)
&&& 师:你没发现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吗?
&&& 他沉闷了半天才不太情愿地说话。
&&& 宇:他发言声音特别洪亮,有礼貌。
&& (其实宾宾身上的优点还是很突出的,他看课外书很多,知识很广泛,朗诵方面也是非常突出的,可是这往往招来的是他的窃笑。)
&&& 师:你觉得他有什么缺点呢?
&&& 这下他的话匣子可打开了,很是强烈。
&&& 宇:他特别不讲卫生,乱吐吐沫,他的书本上都抹吐沫;东西摆放得乱七八糟;他特别爱见招,没事就招别人;他还特别爱哭,一点小事就“哇哇”地哭,他一哭我都想笑;他跳绳特别笨,我不愿意带他玩……
&&& 师:那么你愿意跟谁玩呢?
&&& 宇:小陈、小齐、小肖……(这几个都是班里非常优秀的学生)
&&& 师:可是你跟很多同学都关系不好,总是欺负同学,你家长知道吗?
&&& 宇:我妈妈说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别把心思用在别的地方。学习搞好了,同学就会选我了。
&&& 师:是吗?那么要是让你去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你们愿意吗?
&&& 宇:我妈妈说我首先是把自己的学习做好了。他们都有点笨,都应该去上课外班。(他上了英语、奥数好几个课外班,而且在十二中的奥数一班成绩非常好)
&&& 师:那你有没有想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心里其实很难受吗?你就不想想如何来帮助他们吗?
&&& 宇:他们应该多做练习,学习就提高了。
&&& 师:你自己知道同学们为什么不选你吗?怎样才能真正让同学们喜欢你吗?
&&& 宇:不知道。
&&& 从他的话语中,我分析他嘲笑、欺负同学,不懂得尊重同学有如下原因:
&& (1)他总是喜欢找别人的缺点,尤其是像宾宾这样的同学缺点比较突出,或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弱势群体的学生,他更加看不到这些同学身上的优点,不会与人相处,就谈不到欣赏别人,又如何能尊重他人呢?
&& (2)不会理解别人,不懂得同情别人,缺乏对他人的宽容。看到同学有困难,他不知道该如何容纳别人。从他对一些同学言语、行为上的过度伤害,可以窥视到他缺乏同情心。
&& (3)他身上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在他们嘲笑别人的同时,是想来表现自己的优势。例如: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他就嘲笑或讽刺,为的是突出自己的能力优势。
&& (4)他内心比较自私,认为其他同学的学习困难与我没有关系,他们可以自己通过上课外班、做练习来弥补,而不能通过他的帮助来实现。
&& (5)他把学习看得格外重视。由于家长的不断灌输,使他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都不重要。学习好是一切,同样也可以树立自己在集体、在同学当中的威信。
这些问题恐怕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当然与老师和班级影响也有关系。
&&& 二、导致现状的背景和过程
&&& 小宇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入不高,希望小宇能出人头地。而小宇的爷爷是六十年代的老大学生,认为学习第一,在学习上对他要求很严格。小宇本来不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但是父母为了寻求一所好的学校,每天或者爸爸、或者爷爷需要骑车半个小时送他到学校。他的父母曾经几次跟老师这样说:“我们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是只要是孩子的要求我们都尽量满足,只要他能把学习成绩搞好,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所以小宇在家里很是娇纵。只要不是学习上的事家长都依着孩子。老师向家长反映他在学校不尊重同学的一些表现,家长并不看重。这些势必会影响他对同学的正确评价。
&&& 另外,学校的教育也是产生的诱因之一。首先是现在用学习成绩考核一个学生,以考试定终身。这样也势必会造成家庭、社会更重视考试的成绩。选“三好学生”、推荐上重点中学,都要靠成绩来说话。小宇一直在年级、班级成绩都是很不错的,每次考试结束,老师也会对他的优秀成绩很关注,这样让他相比较其他同学更有优越感。而老师批评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时态度生硬或者急躁,不注意方式,让他觉得这样的学生就可以不尊重的心理。
从班级整体状况来看,本班学生家庭大多都比较优越,家长的文化素质也相对比较高,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班级学生的学习整体比较好,这样的学生的自我优势,而学习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家庭情况也不很好,因此有的学生自然区分了学生,有歧视弱者的不良风气,这大概也是对小宇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 三、该现象行为现状的分析
&&& 1.对该生行为现状成因分析:
&&& ①小宇目前这样的不尊重同学、欺负嘲笑某些同学的直接原因缘自于他的家庭教育。他在家庭里是小皇帝,因此养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他更多地关注了他人的缺点,而别人的优点却被他忽视了。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是过度的强化自我,自私自利,在集体中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大,不合群,孤僻。
&&& ②这些年,教育一直提倡:尊重孩子!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成绩第一,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一味迁就孩子,他们以为违背孩子的愿望,会挫伤孩子的个性,压制孩子的个性张扬。
&&& 2.改变现状所需的外界条件:
&& ①教师应该借助家长会、家长信来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懂得教育做人为先,尊重他人,将来才可以融入一个集体,与人合作。也才可以有更大的发展。
&& ②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育、谈心、集体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来展示自己的优势、特长,树立每位学生的最高形象。让小宇看到每个人的优点,别人也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通过教育引导他学会换位思考,使他了解到不被尊重的心理,感受到受嘲笑、受歧视对象的难受心理。并多给他一些帮助同学的机会,他也会从中体会到快乐。真正能够懂得尊重他人是一个人的美德!
&& ③教师也要思考自己的教育出现的问题,不能过于强调分数,应注重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学习好的学生品行更要好,将来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要肯定他们的优点,而不要歧视或者贬低他们,尤其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尊。不仅如此,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让其他学生感到老师的态度,懂得弱者更应该关心,而不是嘲笑、歧视。
&&& 教育小宇同学我们应该引起家庭、教师和学生的整体重视,而不是单一的从某一点上解决,学校、家庭、班级形成共同体来让他懂得尊重别人是一个人应有的素质。因为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编辑:教育网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书法网校大型系列课程小宇同学看见一本参考书上说“在弹性限度内,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形变量为x时的弹性势能为EP=kx2,为了验证该结论,他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三个实验(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实验一:如图甲所示,在竖直挂着的弹簧下端挂上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测得其静止后弹簧的形变量为d;实验二:将同一根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并把同一个小球置于弹簧上端如图乙所示,在弹簧外侧套一根带插销孔的内壁光滑的透明长管,将弹簧压缩后用插销锁定,测出弹簧压缩量为x.拔掉插销解除锁定后,弹簧将小球弹起,测出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实验三:将这根弹簧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一端固定,另一端通过前面的小球将弹簧压缩x后释放,测得桌面高度为h,小球最终落点与桌面边沿的水平距离为L.(l)由实验一测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2)若EP=kx2成立,则实验二中测出的物理量x与d、日的关系式是x=2Hd;(3)若EP=kx2成立,则实验三中测出的物理量x与d、h、L的关系式是x=d2h.【考点】.【专题】实验题;解题思想;弹力的存在及方向的判定专题.【分析】1、在竖直挂着的弹簧下端挂上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测得其静止后弹簧的形变量为d,根据二力平衡和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2、根据小球和弹簧系统机械能守恒列出等式求解;3、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求出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再根据EP=kx2求解.【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在竖直挂着的弹簧下端挂上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测得其静止后弹簧的形变量为d,根据二力平衡得:F=mg=kdk=,①(2)拔掉插销解除锁定后,弹簧将小球弹起,测出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若EP=kx2成立,根据小球和弹簧系统机械能守恒列出等式EP=kx2=mgH& ②由①②解得:x=,(3)将弹簧压缩x后释放,小球初动能Ek1=0;小球离开桌面后,以初速度v0做平抛运动,则有L=v0t,h=gt2,可得v0=L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所以EP=kx2=m解得:x=,故答案为:(1)&(2)&&(3)【点评】本题借助于平抛运动以及数学推导考查了弹性势能和弹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考查知识综合应用、公式理论推导的好题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高中物理老师 难度:0.60真题:1组卷:15
解析质量好中差当前位置:
>>>小宇同学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实验中,通过改变电路..
小宇同学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实验中,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分别测得了如下两组数据:表一
0.2分析表一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_;分析表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__.小宇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分析表一数据可知,电阻R=10Ω不变,通过电阻电流的变化倍数和两端电压的变化倍数相等,故可得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分析表二数据可知,电压U=3V不变,通过电阻电流的变化倍数和电阻阻值变化倍数的倒数相等,故可得结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小宇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答案为:正比;反比;控制变量法.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小宇同学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实验中,通过改变电路..”主要考查你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实验目的及原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器材: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一、探究一: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内容与步骤:1.(开关断开,变阻器调大最大值)(如图)2.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R两端电压为1V、1.5V、2V,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填表。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分析结论: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二、探究二:电压一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内容与步骤: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开关断开,变阻器调大最大值)(如图)2.保持电压U=2V不变,更换电阻,使电阻分别为10Ω、20Ω、30Ω,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填表。分析结论: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分两步:第一步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的变化;第二步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的变化,从而得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例: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欧姆定律时,采用丁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实验中他们选用的定值电阻分别是5Ω、8Ω、10Ω,电源电压是3V,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是0~15Ω。&(1)他们在探究某一因素变化对电流的影响时,采用控制变量法。实验分两步进行: ①保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与____的关系; ②保持电压不变,探究电流与____的关系。 (2)实验中,电流表的量程应选____A,电压表的量程应选_____V;某次实验中,若电流表的示数是0.3A,电压表的示数是1.5V,请根据你前面选择的量程,在图乙中分别画出两表指针的位置。&(3)在研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时,把定值电阻由5Ω换成10Ω,闭合开关后,下一步的操作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_____不变。&
解析: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电压和电阻,因此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实验分两步进行:一是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三次;二是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的大小,测量三次。实验器材中电源电压为3V,因此电压表使用0~3V量程即可.所用定值电阻的最小阻值为5Ω,所以电路中最大电流为,电流表的量程选用0~ 0.6A。当电流值为0.3A、电压值为1.5V时,指针均指在表盘的中央刻度。改变定值电阻阻值是为了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控制电压不变,所以改变定值电阻后,应调节变阻器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原来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
答案(1)①电压②电阻(2)0—0.6(或0.6) 0~3(或3)指针位置如图所示(3)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或电压表示数)
如何分析“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中的电路故障:&&& 在本探究实验中,常会遇到电表无示数,示数偏低,实验数据或结论错误等问题,这都是电路中发生某种故障所致。如何准确地判断出电路故障的原因并予以解决,是中考中常会考查的内容之一。例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当____。 (2)小新将实物连接成如图所示电路,其中有一处连线错误,请你在连接错误的导线上画“×”并改正。&(3)将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2V,电流表示数如图所示,为__A,则尺的阻值为__Ω。 (4)换上10Ω的电阻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将_____ (选填“变大”或“变小”),此时应将滑片P向______ (选填“A”或“B”)端移动,使电阻两端电压为 __V。 (5)小芳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解析:(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这样对电路元件起到保护作用。 (2)电压表应与定值电阻并联,测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原图中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和定值电阻两端的总电压。 (3)由题图可知,电流表示数为0.4A,=5Ω。电流表读数时应先看量程后看指针。 (4)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控制电压小变。当换上10Ω的电阻后,根据串联电路分压规律知 R两端的电压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所以应调节滑片向A端移动,使R两端电压保持2V不变。 (5)定值电阻断路时,电压表与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由于电压表内阻很大,所以电路中电流很小,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偏转,电源电压几乎全部加在电压表上,所以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
答案(1)断开(2)如图所示(3)0.45& (4)变大& A& 2&& (5)定值电阻开路(答案科学合理即可)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改变R两端的电压大小;保护电路,使电路中的电流不至于过高。2.判断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1)弄清滑动变阻器的哪部分连入电路(一般是滑片和下边所用接线柱之间的电阻线);(2)看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方向,即远离下接线柱时变大,靠近下接线柱时变小。 3.注意事项: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电阻值最大的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应选用合适的量程。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在物理学中,经常利用图像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表示出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就应用了图像法;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描点,分别画出电阻不变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和电压不变时电流随电阻(或电阻的倒数)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进而可得出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例1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用到如下器材:电源1个,电流表、电压表各1 只,定值电阻(5Ω、10Ω、15Ω各1只),滑动变阻器1 只,开关1个,导线若干。设计的电路图如图甲所示。(1)这个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其中被控制的变量是__,滑动变阻器R2的作用是__。下面是他们获取的一组实验数据&(2)请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3)分析表中的数据或图像,你能得出的探究结论:__。
解析因为电流的大小是由电压和电阻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所以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必须控制电阻不变。数据处理用的是图像法,先根据数据描点,画出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则表明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流与电压是成正比的。
答案(1)电阻通过改变阻值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2)如图所示 (3)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发现相似题
与“小宇同学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实验中,通过改变电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9321427657394973190996196997180179当前位置:
>>>小宇同学在托盘天平两端的烧杯内,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
小宇同学在托盘天平两端的烧杯内,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调节天平至平衡.然后向两端烧杯内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铝铜合金,反应完毕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则该合金中铝和铜的质量比为(  )A.9:19B.19:9C.13:1D.1:13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连云港
两端加入铁和铝铜合金质量相等,且天平仍保持平衡,则两端放出氢气质量也相等;假设加入金属或合金质量为m,铝铜合金中金属铝的质量为x则256×m=327×x解之得 x=928m合金中铜的质量=m-928m=1928m该合金中铝和铜的质量比=928m:1928m=9:19故选A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小宇同学在托盘天平两端的烧杯内,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主要考查你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活动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活动性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 理论依据: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2. 基本依据&&&&&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定值。而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例如: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2MgO,其中各物质的质量之比为,m(Mg):m (O2):n(MgO)=48:32:80=3:2:5。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 含杂质的计算,在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解题时把不纯的反应物换算成纯净物后才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计算出的纯净物也要换算成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的不纯物。这些辅助性计算可根据有关公式进行即可。 2. 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的相关量(通常指质量;必须需纯净的(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气体密度(g/L)=(2)纯度=×100%=×100%=1-杂质的质量分数(3)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纯度综合计算:1. 综合计算题的常见类型(1)将溶液的相关计算与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计算。(2)将图像、图表、表格、实验探究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2. 综合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如下:综合型计算题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的重点、难点。这种题类型复杂,知识点多,阅读信息量大,思维过程复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应用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它考查的不仅是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知识,也是考察基本概念、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的有关知识。综合计算相对对准度较大,但只要较好地掌握基本类型的计算,再加以认真审题,理清头绪,把握关系,步步相扣,就能将问题顺利解决。 3.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题,问题情景比较复杂。解题时,应首先明确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溶质的质量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其次应明确所求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最后运用公式汁算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成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生成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难溶性杂质(反应的混有的且不参加反应的)的质量一生成物中非溶液(生成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1)固体与液体反应后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于固体与液体发生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要明确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反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有时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的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于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①溶液组成法:溶液质节=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一定是溶解的,溶剂水根据不同的题目通常有两种情况:原溶液中的水;化学反应生成的水。 ②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进入液体的固体质量(包括由于反应进入和直接溶入的)+液体质量-生成不溶物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2)对于液体与液体的反应,一般是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计算与固体和液体反应后的计算类似,自先应明确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应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往往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的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反应发生后,溶液质量也有两种求法:①溶液组成法(同上)。②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所有液体质量之和-生成沉淀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4. 图像、表格、实验探究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在近几年中考题出现了以图像,表格为载体的化学计算题这类题的特点是利用数学方法将化学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表达,常常以坐标曲线、图像、表格等形式将解题信息呈现。解答此类题目时,受求学生能够对图像,表格进行科学分析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化学知识将有用信息,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1)图像与化学方程式结台的综合计算图像型计算题是常见的题型是坐标曲线题,其特点是借助数学方法中的坐标图,把多个元素对体系变化的影响用曲线图直观表示出来。&&& 坐标系中的曲线图不仅能表示化学反应,还能较好地反映化学变化的过程,读图时,要善于从曲线图中捕捉到“三点”,(起点,拐点,终点),并分析其含义。特别是要重点了解拐点表示对应两种物质一定恰好完全反应,这是此类题的关键。(2)表格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综合计算这类题往往给出一组或多组数据或条件,通过对表格中数据或条件的分析,对比,解答有关问题或进行计算。策略:要通过仔细阅读,探究表格中各组数据之间内在的规律,努力从“变”中找“不变”,及时发现规律之中的矛盾点,从“不变”中找“变”,进而分析矛盾的根源,解决问题。(3)实验探究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做实验探究的综合计算题时,学生应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紧密结合,在对实验原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理出解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实验数据与物质(或元素)质量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理清思路,找出正确有用数据,认真做好每一步计算。5.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天平平衡问题:&&&& 化学计算中有关天平平衡问题的计算一般指眨应前灭平已处于平衡状态,当托盘两边烧杯中加入物质后,引起烧杯内物质净增量的变化,从而确定天平能否仍处于平衡的状态。解此类题目必须理顺以下关系:烧杯内物质净增质量=加入物质质量一放出气体质量;当左边净增质量=右边净增质量时,天平仍处于平衡状念;当左边净增质量&右边净增质量时,天半指针向左偏转;当左边净增质量&右边净增质量时,天平指针向有偏转。6.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技巧与方法:(1)差量法(差值法)&&& 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但有的化学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州时,会出现固体、液体、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根据该变化的差值与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可求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这一方法叫差量法。此法解题的关键是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建立差量与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①2KMnO4K2MnO4+MnO2+O2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其差值为生成氧气的质量②H2+金属氧化物金属+水,该变化中固体质量减少量为生成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或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③CO+金属氧化物金属+CO2,该变化中固体质量减少量为气体质量的增加量。④C+金属氧化物金属+CO2,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其差值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⑤2H2+O22H2O,反应后气体质量减小,其减小值为生成水的质量。⑥金属+酸→盐+H2,该变化中金属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加,其增加值等于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量的差值。⑦金属+盐→盐+金属,该变化中金属质量若增加,溶液的质量则减小,否则相反。其差值等于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与生成的金属质量的差值。⑧难溶性碱金属氧化物+水,该变化中固体质量减小,其差值为生成的水的质量例:为了测定某些磁铁矿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甲、乙两组同学根据磁铁矿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原理,分别利用两种方法测定了磁铁矿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已知磁铁矿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Fe3O4+4CO3Fe+4CO2(1)甲组同学取该磁铁矿10g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了5.5g,请你根据甲组同学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磁铁矿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2)乙组同学取该磁铁矿样品10g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为8g,请你根据乙组同学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磁铁矿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解析:(1)甲组同学的实验中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是CO还原Fe3O4生成的CO2,由5.5gCO2的质量作为已知条件,根据方程式可计算出Fe3O4的质量(2)乙组同学的实验中10g样品被CO充分还原后剩余8g固体,减少的质量为Fe3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利用产生的差量即可求出Fe3O4的质量。也可以根据题中杂质不参加反应来建立等量关系,求出Fe3O4的质量。答案:(1)Fe3O4+4CO3Fe+4CO2      232        176      x         5.5g232/x=176/5.5g解得x=7.25g样品中Fe3O4的质量分数为7.25g/10g×100%=72.5%答:样品中Fe3O4的质量分数为72.5%(2)设样品中Fe3O4的质量分数为xFe3O4+4CO3Fe+4CO2 △m232     168   232-168=64x           10g-8g=2g232:64=x:2gx=7.25g样品中Fe3O4的质量分数为7.25g/10g×100%=72.5%答:样品中Fe3O4的质量分数为72.5%(2)关系式法关系式法就是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所包含的各种比例关系,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式直接列比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关系式法有如下两种类型. (1)纵向关系式经过多步的连续反应,即后一反应的反应物为前一反应的生成物,采用“加合”,将多步运算转化为一步计算 (2)横向关系式 ①几种不同物质中含相同的量,根据该量将几种不同物质直接联系起来进行运算 ②有多个平行的化学反应即多个反应的生成物有一种相同,根据这一相同的生成物,找出有关物质的关系式,依此关系式进行计算可建华运算过程。关系式法抓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关系式,化繁为简,减少计算误差,是化学计算常用方法之一。例: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一种白色固体,是焙制糕点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它能与稀硫酸等酸反应生成CO2,试回答:(1)写出NaHCO3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如何用98%的硫酸(密度为1.84g/mL)配制980g18.4%的硫酸溶液?(3)现将45gNaHCO3(混有KHCO3)固体粉末加入100mL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是气体全部逸出,固体粉末的质量与产生CO2的体积的关系如图(该状况下,CO2的密度为2g/L)所示,计算:①求100mL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②若稀硫酸为120mL时,加入固体粉末为58.5g,求产生CO2的体积。解析:(1)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注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的书写(2)设配制980g18.4%的硫酸溶液需98%的硫酸(密度为t.84g/mL)的体积为x,则: x×1.84g/ml×98%=980g×18.4%,x=100mL,需水的质量为:980g-100ml×1.84g/mL=796g;配制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3)由图像可以看出,45g固体粉爪与100ml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211L, 11LCO2的质量为l1L×2g/L=22g,根据CO2的质量可计算出100mL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由100mL 稀硫酸能与45g固体粉末完全反应,可计算出120mL 稀硫酸能与54g固体粉未完全反应,而加入的固体粉末为58.5g,则固体粉末有剩余,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CO2气体11L,则120mL稀硫酸与54g固体粉末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答案:(1)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2)将100ml98%的H2SO4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倒入796ml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3)解:①45g固体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m(CO2)=11L×2g/L=22g设硫酸溶液中H2SO4的质量为x由(1)得H2SO4——2CO2     98    88     x     22gx=(98×22g)/88=24.5g②设与120mL稀H2SO4完全反应的固体粉末的质量为y100mL/120mL=45g/yy=54g&58.5g所以固体粉末过量,以硫酸的量进行计算:V(CO2)=(11L×120mL)/100mL=13.2L答:100mL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为24.5g,产生的CO2的体积为13.2L。(3)平均值法&&&& 混合物中确定各组分的有关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如混合物中各组分均能与某一物质反应且得到的产物中有同一种物质或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均含有同一种元素,要确定其成分的有天计算可用平均值法求解。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先找出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平均值(如平均二价相对原子质节、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质量、平均质量分数等),此平均值总是介于组分中对应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利用这些平均值解题的方法叫做平均值法。下面分类进行讨论:(1)平均二价相对原子质量法&& 由金属单质组成的混合物,要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或计算某一成分的质量,利用平均二价相对原子质量法计算较为快捷、准确。解题时先设该混合物为一种纯净的二价金属,利用化学方程式或其他方法求出平均二价相对原子质量,混合物各组分中一种金属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小于半均二价相对原子质量,则另一种金属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必须大于平均二价相对原子子质量,据此求出正确答案。二价相对原子质量=×2如:Na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2=46Mg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2=24Al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2=18设一种二价金属R的质量为m,其二价相对原子质量为M,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H2的质量为xR+H2SO4==RSO4+H2↑M&&&&&&&&&&&&&&&&&&&&&&&&&&&& 2m&&&&&&&&&&&&&&&&&&&&&&&&&&&& x解得:x=m/M×2即金属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该金属质量成正比,与该金属二价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若像Cu等金属与稀硫酸不反应,即产生的H2的质量为零。注意:①二价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有本质区别,前者为一假设值。 ②Cu、Ag等不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的金属产生H2质量为0。⑧金属与足量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④制取一定量的氢气需要金属的质量为:例:小明同学用6.5g不纯的锌与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收集到H2的质量为0.205g,已知其中含有另一种金属杂质,这种金属杂质不可能是()A.铁B.铝C.铜D.镁解析:由题意可知,两种金属混合物6.5g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了0.205g氢气,则混合物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为(6.5/0.205)×2=63.4,。已知Zn、Fe、Al、Cu、Mg五种金属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65,56,18,∞(无穷大),24,混合物中含有Zn,则另一种金属的二价相对原子质量不能大于63.4,所以这种金属杂质不可能是Cu。(2)相对分子质量平均值法由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要判断混合物中各物质是否存在或计算某成分的质量,可用相对分子质量平均值法解题。解题时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其他方法求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混合物中一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果大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则另一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必小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据此可求出正确答案。(3)质量平均值法利用混合物中平均质量解题方法。(4)质量分数平均值法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总是介于混合物中一种成分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与另一种成分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之间,据此可确定混合物的组成。4. 守恒法化学变化中等量关系的简历,有一条很重要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定律演绎为: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质量不变;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分子的数目虽然有的改变,但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该定律反映出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等量关系,是解化学试题的思路之一。利用化学反应前后某些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推理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称为守恒法。仔细挖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是守恒法解题的关键。下面分类进行讨论:(1)质量守恒法①发宁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守恒②溶液混合或稀释前后,溶质总质量守恒③化学反应中某些元素的质量守恒(2)电荷守恒法溶液中阴、阳离子个数不一定相等,但正负电荷总数相等。(3)比例守恒法利用试题中潜在的某些量之间的比例恒定不变的原理来解题的一种方法。例:某二价金属M的氧化物10g与9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测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请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该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上述新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反应后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解题:(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g×30%=30g设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为xMO + H2SO4== MSO4 + H2OM+16&   98    M+9610g    x     30g(M+16):(M+96)=10g:30g解得M=24,可知M为镁元素98:40=x:10gx=24.5g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5g/90g×100%=27.2%(2)反应后溶液中MgSO4的质量为30g,则水的质量为70g,氢元素的质量即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氧元素的质量是水与硫酸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和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0g×):(70g×+30g×)=35:3525. 假设量法在所给题目中缺少实例,无数据,仅有字母或仅有比值,在解答该类题设未知数之前,先假设一个题目中缺少的关键量为假设量,即一个已知量,补充解题的条件。然后,此假设量可参与整个化学计算,使计算过程简单,清晰。但该假设的已知量只帮助解题,不会影响最终结果,这种解题方法叫假设量法。具体有两种类型:假设用具体的物质代替题目中抽象或不定的物质来解题。②假设一具体数据代替题目中未知数据来解题。a. 题目中给出化学反应前后某两种物质的等量关系(已知条件),求混合物中各组分间的质量比—找等量设为假设量。b. 题目中给出某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已知条件),求另一种物质的质量分数—找条件中给出的质量分数所对应的物质质量为假设量例:已知完全中和一定量的某盐酸,需100g80%的氢氧化钾溶液,若改用100g80%的氢氧化钠溶液,则反应后溶液的pH()A.大于7B.小于7C.等于7D.无法确定解析:设题目中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6.5g,需要NaOH、KOH的质量分别为x和yNaOH+HCl==NaCl+H2O40  36.5x   36.5g40/x=36.5/36.5gx=40gKOH+HCl==KCl+H2O56 36.5y  36.5y=56g若用含56gNaOH的溶液与含36.5gHCl的盐酸反应,则NaOH过量,溶液pH&7,选A。6. 比较法解题时对题目给定的已知条件或数据,结合有关知识进行全面,仔细地分析,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答案。此法解计算型选择题时可避免对各备选答案一一进行计算。运用该法解题时有如下情况:(1)分类比较:按被选择对象的某些特点,先分类后比较选择(2)计算比较:解题时先做简单计算,然后比较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或分子中某一相同原子的个数,最后选择。(3)转化问题比较:解题之前将所求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来比较选择答案。(4)排列比较:将被选择答案按某种顺序排列后,再分析比较选择答案。例:铅蓄电池中需要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现将5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d1g/ml)与1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d2g/ml)按体积比1:1混合,已知d1&d2,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A.大于30%B.等于30%C.等于60%D.小于30%解析:当两种同溶质的溶液混合时,以m1g a%的溶液和m2g b%的溶液混合为例,且a&b。当m1&m2时,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b%)/2当m1=m2时,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a%+b%)/2当m1&m2时,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a%+b%)/2从题意分析知,由d1&d2,则等体积的两种溶液,50%的H2SO4溶液质量大,则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50%+10%)/2=30%要明确解题思路解题时的一般思路: (1)先找出题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据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 (3)确定哪些数据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如果所给数据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关系仅仅是间接关系,那必须分析清楚该数据是通过什么“中介”与各物质产生联系的,然后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1)设未知量,求什么设什么。 (2)正确完整地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各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总和,标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待求未知址写在相应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 质量总和的下面。 (4)列比例式。 (5)求解。 (6)简明地写出答案。 应注意的问题: (1)解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理清思路、确定解题方法、严格按解题步骤求解。 (2)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式一定要书写正确,一定要配平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中某元素原子的数目一定要相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一定要准确。 (3)化学方程式所表明的各物质均指纯净物,参加计算的各物质的质量也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如果求纯净物的质量需进行换算,换算方法:纯净物的质量= 物质总质量×该物质的质量分数(即纯度)。 (4)对题目中所给的“适最”“足量”“过量”“恰好反应”“完全反应”“充分反应”等词语,要认真对待,正确理解一般来说:“适量”—两种(或多种)反应物之间按一定量比恰好反应。 “足量”—一种反应物完全反应,无剩余;另一种反应物可能完全反应,也可能过量。 “过量”—完全反应后,有一种(或多种)反应物剩余。 “恰好反应”和“完全反应”—完全反应,反应物无剩余。 “充分反应”和“反应完全”—同“足量"。(5)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解题格式要规范。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类型: (1)已知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有关含杂质的物质质量间的计算。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含有体积、密度与质量间换算的有关计算。(4)关于过量问题的计算。 (5)多步反应的计算。(6)其他类型的计算。 计算时常见的错误: (1)不认真审题,答非所问;(2)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写错;(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4)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5)没有统一单位;(6)把不纯物质当成纯净物质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几个误区: (1)化学方程式不正确就计算,这是最严重的问题。 (2)把含杂质的质量直接应用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或把体积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 (4)解题格式不规范,设的未知缺与求的量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 (5)计算不准确,不按题目要求写化学方程式(方程式应用不当)。 (6)体积、质量、密度之间的关系问题及单位问题弄错等。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三个三”: 在解题时要把握好“三个要领”、抓住“三个关键”、注意“三个事项”,即: 三个要领:(1)步骤要完整;(2)格式要规范; (3)结果要准确。三个关键:(1)准确书写化学式;(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3)计算质量比要准确。三个事项:(1)单位统一;(2)用纯量进行计算; (3)若是体积要换算成质量。定义:金属活动性指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生成金属阳离子的性质。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意义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强氧化酸除外)。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4)很活泼的金属,如K、Ca、Na与盐溶液反应,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碱,碱再与盐溶液反应,没有金属单质生成。如: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5)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去说明非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如氢气在加热条件下置换氧化铁中的铁:Fe2O3+3H22Fe+3H2O金属原子与金属离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1)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a.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反应: 条件:①金属必须排在氢前面 ②酸一般指盐酸或稀硫酸 b.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 条件:①单质必须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②盐必须可溶于水③金属不包含K、Ca、Na(2)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判断滤液、滤渣的成分。如向CuSO4,AgNO3混合液中加铁粉,反应后过滤,判断滤液和滤渣成分。铁与CuSO4和AgNO3溶液反应有先后顺序,如果铁足量,先将AgNO3中的Ag完全置换后再置换CuSO4中的Cu,那么溶液中只有FeSO4;如果铁的量不足,应按照“先后原则”分别讨论滤液和滤渣的成分。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或根据反应速率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镁、锌、铁三种金属与同浓度的稀H2SO4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Mg&Zn&Fe,则可判断金属活动性Mg&Zn&Fe, (4)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研究金属冶炼的历史。金属活动性越弱,从其矿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越容易; 金属活动性越强,从其矿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越难。所以越活泼的金属越不易冶炼,难于冶炼的金属开发利用的时间就越迟。 (5)应用举例 a.湿法炼铜我国劳动人民在宋代就掌握了湿法炼铜技术,即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Fe+CuSO4=FeSO4+Cu。 b.从洗相废液中回收银洗相废掖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银,可用铁置换回收: Fe+2AgNO3==Fe(NO3)2+2Ag。 c.处理工业废水中的铜、汞离子工业废水中常含铜、汞等金属离子,这些离子对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在排放前必须进行处理,可用铁置换回收:Fe+CuSO4==FeSO4+Cu d.实验室选择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之前的金属都能跟稀 H2SO4、稀HCl反应产生氢气,但Zn之前的金属与酸反应太快。不便操作;Zn之后的金属与酸反应太慢,花费时间太长,从经济效益和反应速率多方而考虑,Zn是最合适的金属。金属与混合溶液的反应 (1)将一种金属单质放入几种金属的盐溶液的混合液中时,其中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巾最靠后的金属最先被置换出来,然后再依次置换出稍靠后的金属。简记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距离远,先反应”。如将金属Zn。放入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Zn先与CuSO4发生置换反应,与CuSO4反应完后再与FeSO4 发生置换反应。根据金属锌的最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将几种不同的金属放入同一种盐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情况与将一种金属放入几种金属的盐溶液中相似,也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距离越远的先反应,然后是距离较远的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1)等质氢图:两种金属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此图反映两种情况:①酸不足,金属过虽,产生的氢气质量由酸的质量决定。 ②酸足量,投放的两种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恰好相同,如6.5g锌和5.6g铁分别投入足量的盐酸中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2)等质等价金属图:如等质量的镁、铁、锌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的金属离子都是+2价,产生氢气的速率和质量不同。此图反映出:①金属越活泼,图示反应物的线越陡,如Mg线比Zn线陡,Zn线比Fe线陡,说明活泼性Mg&Zn&Fe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等质量时,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越多,曲线的拐点越高,因此,相对原子质量Zn &Fe&Mg。可简单概括为:越陡越活,越高越小。(3)等质不等价金属图:铝、镁、锌与酸反应生成金属离子的化合价分别为+3、+2、+2,此图反映出等质不等价金属与酸反应不仅速率不同而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与金属化合价有关。 可用下面式子计算氢气质量: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前后溶液密度变化的判断方法:金属与酸的反应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均为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溶质发生了改变,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密度也随之改变。反应前后溶液的密度的变化取决于反应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对大小。 (1)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小:如Fe+CuSO4== FeSO4+Cu,在该反应中,反应前溶液中的溶质为CuSO4,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FeSO4,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2,由于152&160,故该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小。(2)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大:如Zn+H2SO4== ZnSO4+H2↑,在该反应中,反应前溶液中的溶质为H2SO4,相对分子质量为98;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ZnSO4,相对分子质童为161,由于161&98。故该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大。真假黄金的鉴别:黄金是一种具有金黄色光泽的金属、化学性质极不活泼。黄铜的外形与黄金非常相似,所以不法分子常用黄铜(Zn,Cu合金)来冒充黄金。但二者之间的性质有很大差异,可用多种方法鉴别。方法一:取少量金黄色金属块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Zn+2HCl==ZnCl2 +H2),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没有气泡产生,则原试样为黄金。方法二:取少量金黄色金属块,用天平称其质量,用量筒和水测出其体积,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与黄金的密度对照,若密度相等,则为黄金;若有较大的差异,则为黄铜。方法三:取少员金黄色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若金属块表面变黑(2Cu+O22CuO,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无变化,则为黄金。方法四:取少讨金黄色金属块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人适量的硫酸铜溶液,若金属块表而出现红色物质且溶液颜色变浅(Zn+CuSO4==ZnSO4+Cu),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无变化,则原试样为黄金。
发现相似题
与“小宇同学在托盘天平两端的烧杯内,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940831182875570622391823017222716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宇同学为研究动物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