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水体污染循环抽提修复技术为什么加过氧化氢

主要土壤修复技术一览表
已有 3785 次阅读
|系统分类:|关键词:技术 修复 一览表
物理修复技术1、热脱附技术热脱附是用直接或间接的热交换,加热土壤中有机污染组分到足够高的温度,使其蒸发并与土壤介质相分离的过程。目标物高污染的场地有机污染土壤(苯系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二英等污染土壤的修复优点热脱附技术具有污染物处理范围宽、设备可移动、修复后土壤可再利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的离位或原位修复。缺点设备价格昂贵、脱附时间过长、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发展不同污染类型土壤的前处理和脱附废气处理等技术,优化工艺并研发相关的自动化成套设备正是共同努力的方向2、蒸气浸提技术土壤蒸气浸提(简称SVE) 技术是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 的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它将新鲜空气通过注射井注入污染区域,利用真空泵产生负压,空气流经污染区域时,解吸并夹带土壤孔隙中的VOCs 经由抽取井流回地上;抽取出的气体在地上经过活性炭吸附法以及生物处理法等净化处理,可排放到大气或重新注入地下循环使用。目标物苯系物等轻组分石油烃类污染物优点SVE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可采用标准设备、处理有机物的范围宽、不破坏土壤结构和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缺点土壤多组分VOCs 的传质机理,精确计算气体流量和流速,解决气提过程中的拖尾效应,降低尾气净化成本,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是优化土壤蒸气浸提技术的需要。
化学修复技术1、固化-稳定化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将污染物在污染介质中固定,使其处于长期稳定状态,固定化技术是将污染物囊封入惰性基材中,或在污染物外面加上低渗透性材料,通过减少污染物暴露的淋滤面积达到限制污染物迁移的目的;稳定化是指从污染物的有效性出发,通过形态转化,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能力或毒性更小的形式来实现无害化,以降低其对生态系统的危害风险。目标物是较普遍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快速控制修复方法,对同时处理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具有明显的优势优点判断一种固化/稳定化方法对污染土壤是否有效,主要可以从处理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对污染物质浸出的阻力两个方面加以评价。固化技术具有工艺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固化剂易得等优点固化产物可以方便地进行运输,而无需任何辅助容器;而稳定化不一定改变污染土壤的物理性状,从而提高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系统的总体效率和经济性;还可以通过改进螯合剂的结构和性能使其与废物中的重金属等成分之间的化学螯合作用得到强化,进而提高稳定化产物的长期稳定性,减少最终处置过程中稳定化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稳定化技术有望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领域的主力。缺点常规固化技术也具有以下缺点,如固化反应后土壤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固化体的长期稳定性较差2、淋洗技术土壤淋洗修复技术是将水或含有冲洗助剂的水溶液、酸P碱溶液、络合剂或表面活性剂等淋洗剂注入到污染土壤或沉积物中,洗脱和清洗土壤中的污染物的过程。淋洗的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处理后的土壤可以再安全利用。目标物重金属污染或多污染物混合污染介质优点这种离位修复技术在多个国家已被工程化应用缺点需要用水,所以修复场地要求靠近水源,同时因需要处理废水而增加成本。研发高效、专性的表面增溶剂,提高修复效率,降低设备与污水处理费用,防止二次污染等依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3、氧化-还原技术土壤化学氧化-还原技术是通过向土壤中投加化学氧化剂(Fenton 试剂、臭氧、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或还原剂(SO2 、Fe0 、气态H2 S 等),使其与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来实现净化土壤的目的目标物化学氧化法适用于土壤和地下水同时被有机物污染的修复。运用化学还原法修复对还原作用敏感的有机污染物优点 缺点零价铁还原脱氯降解含氯有机化合物技术的应用还存在诸如铁表面活性的钝化、被土壤吸附产生聚合失效等问题,开发新的催化剂和表面激活技术4、光催化降解技术土壤光催化降解(光解)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深度土壤氧化修复技术,可应用于农药等污染土壤的修复。土壤质地、粒径、氧化铁含量、土壤水分、土壤pH 值和土壤厚度等对光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有明显的影响:高孔隙度的土壤中污染物迁移速率快,粘粒含量越低光解越快;自然土中氧化铁对有机物光解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有机质可以作为一种光稳定剂;土壤水分能调解吸收光带;土壤厚度影响滤光率和入射光率。5、电动力学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简称电动修复)是通过电化学和电动力学的复合作用(电渗、电迁移和电泳等)驱动污染物富集到电极区,进行集中处理或分离的过程。电动修复技术已进入现场修复应用。目标物铜、铬等重金属、菲和五氯酚等有机污染土壤优点电动修复速度较快、成本较低,特别适用于小范围的粘质的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和可溶性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缺点对于不溶性有机污染物,需要化学增溶,易产生二次污染。发展电动强化的复合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将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联合修复技术1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微生物(细菌、真菌)-植物、动物(蚯蚓)-植物联合修复是土壤生物修复技术。2化学/物化-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发挥化学或物理化学修复的快速优势,结合非破坏性的生物修复特点。化学淋洗-生物联合修复是基于化学淋溶剂作用,通过增加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而提高生物修复效率。这些技术多处于室内研究的阶段。3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土壤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是适用于污染土壤离位处理的修复技术。溶剂萃取-光降解联合修复技术是利用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提取有机污染物后进行光解的一项新的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例如,可以利用环己烷和乙醇将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提取出来后进行光催化降解。此外,可以利用PdPRh 支持的催化-热脱附联合技术或微波热解-活性炭吸附技术修复多氯联苯污染土壤;也可以利用光调节的TiO2 催化修复农药污染土壤。北京建工主要修复技术  焚烧法:将污染土壤在焚烧炉中焚烧,使高分子量的有害物质(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分解成低分子的烟气,经过除尘、冷却和净化处理,使烟气达到排放标准。 & 土地填埋:将废物作为一种泥浆,将污泥施入土壤,通过施肥、灌溉、添加石灰等方式 调节土壤的营养、湿度和pH值,保持污染物在土壤上层的好氧降解。  堆肥法:利用传统的堆肥方法,堆积污染土壤,将污染物与有机物(稻草、麦秸、碎木片和树皮等)、粪便等混合起来,依靠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来降解土壤中难降解的 有机污染物。  热力学修复技术:利用热传导(热毯、热井或热墙等)或热辐射(无线电波加热)等实现对污染土壤的修复。  热解吸修复技术:以加热方式将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加热至有机物沸点以上,使吸附于土壤中的有机物挥发成气态后再分离处理。  化学淋洗: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化学/生物化学溶剂,在重力作 用下或通过水头压力推动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的土层中,然后再把含有污染物的溶液从 土壤中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和污水处理的技术。  植物修复:运用技术改善土壤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限制条件,使之适于种植,并通过种植优选的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吸收、挥发、分离、降解 污染物,恢复重建自然生态环境和植被景观。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鸣远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暂无¥27.8元(当当价)更新于1天前
典型有机污染物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及应用
¥61.2元(文轩网价)更新于1天前
典型有机污染物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就应用
暂无¥62.1元(北发价)更新于1天前
典型有机污染物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就应用
¥66.3元(BooksChina价)更新于1天前
典型有机污染物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及应用
¥72.3元(京东价)更新于1天前
典型有机污染物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及应用
¥73.1元(互动价)更新于1天前
&&&&《典型有机污染物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及应用》介绍了典型有机污染物石油总烃、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在土壤中的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论述了石油总烃污染土壤化学淋洗修复技术的淋洗剂研发、淋洗工艺优化、淋洗废水处理与淋洗技术的生态风险。在进行过氧化氢、高锰酸盐、过硫酸钠氧化三氯乙烯试验基础上,构建了高级氧化修复模式,探讨了三氯乙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氧化修复的可行性;对微生物联合技术、真菌-植物联合技术分别应用于多环芳烃污染土壤、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的修复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其后又介绍了淋洗修复技术、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和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 《典型有机污染物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及应用》提出的原地异位化学淋洗技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高级氧化技术,实现土壤中石油烃、三氯乙烯的快速去除,可为场地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新思路;筛选的真菌宛氏拟青霉可为多环芳烃特别是高环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提供种质资源,构建的静态堆微好氧修复模式可有效降解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污染物。提出的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能大面积应用的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农田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分子学方法、蛋白质组方法、真菌生长动态监测方法等,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上篇基础篇第1章绪论21.1石油烃类31.2多环芳烃41.3邻苯二甲酸酯51.4三氯乙烯7参考文献8第2章土壤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02.1石油烃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02.1.1典型场地土壤石油烃污染特征102.1.2石油烃污染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的影响112.1.3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142.2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52.2.1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152.2.2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毒性评估18
上篇基础篇第1章绪论21.1石油烃类31.2多环芳烃41.3邻苯二甲酸酯51.4三氯乙烯7参考文献8第2章土壤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02.1石油烃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02.1.1典型场地土壤石油烃污染特征102.1.2石油烃污染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的影响112.1.3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142.2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52.2.1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152.2.2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毒性评估182.3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92.3.1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192.3.2土壤作物系统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规律272.3.3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282.3.4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生态效应33参考文献35第3章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383.1概述383.2淋洗剂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413.2.1不同pH值溶液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解吸的作用413.2.2复配淋洗剂配方比选413.2.3污染土壤石油烃的解吸特性423.2.4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工艺优化443.2.5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土柱淋洗试验443.3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废水的处理研究453.3.1淋洗废水处理工艺研究463.3.2进料流量和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493.3.3组合工艺对石油烃废水的处理结果503.3.4尾水再生回用的可行性研究503.4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修复的生态风险513.4.1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513.4.2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51参考文献57第4章三氯乙烯污染土壤高级氧化修复技术研究594.1概述594.1.1三氯乙烯在环境中的迁移594.1.2TCE污染土壤与地下水的修复方法614.1.3土壤及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方法634.2土壤对三氯乙烯的吸附规律研究654.2.1不同类型土壤对三氯乙烯的吸附特征654.2.2温度对土壤吸附TCE的影响684.3三氯乙烯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704.3.1土壤中TCE向空气中挥发特性704.3.2不同类型土壤中TCE的迁移规律714.3.3TCE浓度对迁移的影响724.4三氯乙烯污染土壤的氧化修复技术研究734.4.1类芬顿氧化技术研究734.4.2高锰酸盐氧化技术研究774.4.3过硫酸钠氧化技术研究824.5水体中三氯乙烯的去除研究884.5.1高锰酸盐对水体中三氯乙烯的去除作用884.5.2过硫酸钠对水体中三氯乙烯的去除作用894.6三氯乙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联合修复研究89参考文献95第5章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985.1概述985.1.1土壤中PAHs的吸附与存在状态985.1.2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995.1.3降解多环芳烃的主要生物种类PAHs的微生物降解机理1015.2特异真菌降解多环芳烃的特性研究多环芳烃降解真菌的筛选降解条件试验1055.3复合菌群构建技术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最适培养基的选择拮抗试验1085.4真菌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降解菌对人工污染土壤中HM PAHs的降解降解菌对场地污染土壤中PAHs的降解113参考文献116第6章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研究1186.1概述邻苯二甲酸酯的环境行为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1206.2特异真菌筛选和降解机理研究特异真菌筛选及降解条件优化真菌酶对PAEs的降解作用研究PAEs降解真菌酶蛋白组学研究真菌生长动态和补接种措施的效果研究1476.3植物对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响应研究不同蔬菜品种对PAEs胁迫的响应不同水稻品种对PAEs胁迫的响应1626.4植物对PAEs的吸收作用研究蔬菜类作物对PAEs的累积作用葫芦科作物对PAEs的累积作用冬瓜对不同类型土壤中PAEs的吸收作用1806.5PAE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化学强化措施研究化学添加剂的筛选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PAEs生物有效性作用1946.6PAEs污染土壤的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模式构建研究真菌与不同植物组合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PAEs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安全处置技术研究2036.7地膜中PAEs替代的可行性研究PAEs替代品的种类PAEs替代品的生物降解作用PAEs替代品的生物毒性替代地膜的物理性能成本分析223参考文献226下篇技术应用篇第7章石油烃污染场地土壤异位淋洗修复工程2327.1场地污染概况2327.2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污染场地污染源控制方法修复技术筛选及常用技术2337.3淋洗修复工程设计及建设设计目标处理方法及工艺工程设计与建设2347.4监测结果与分析淋洗过程中土壤石油烃含量变化淋洗过程土壤石油烃的迁移、分布淋洗废水处理效果地下水监测结果2377.5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修复后的生态风险评价淋洗修复前后土壤生物毒性的变化淋洗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修复后土壤处置2397.6小结239第8章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工程2408.1场地污染概况2408.2工程设计与建设设计目标处理工艺与方法修复工程设计与建设2428.3监测结果与分析2438.4修复效果评估2468.5小结247第9章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农田土壤联合修复工程2489.1区域概况自然地理概况场地污染特征2489.2真菌有机肥的制备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说明产品质量要求2509.3工程设计与建设工程目标修复工艺修复工程与效果2519.4修复经济效益分析修复成本修复效益评估2549.5小结254
&&&&本书共分为9章,主要介绍了绪论、土壤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三氯乙烯污染土壤高级氧化修复技术、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石油烃污染场地土壤异位淋洗修复工程、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工程、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农田土壤联合修复工程等内容。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号 京公网安备
Copyright & 2006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您现在的位置:&&
河涌水体污染生态治理修复
& 江河湖库塘堰渠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从物理方法和生物_生态方法的综合,主要从外源控制+内源控制,配合环保优势微生物治理,众所周知,水体污染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所以,生物_生态方法就显得是&江河湖库塘堰渠水体污染生态治理与修复的关键。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水体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有三类:一是物理方法.即通过工程措施,进行机械除藻、疏挖底泥、引水稀释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只能作为对付突发性水体污染的应急措施。二是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花费大,并易造成二次污染。考虑到使用化学药剂会有二次污染且不持续性,化学方法不提倡使用。三是生物_生态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这是当前的研究热*。&& & & 一般地,主要采用综合治理,生物_生态方法+物理方法是最理想的的江河湖库塘堰渠水体污染生态治理方案。对自然修复的分析有三种方法:经验性分析.一维沉降分析.二维污染物迁移分析。还可以通过定性的模拟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加深人们对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物质循环等过程的深刻了解.从而更有助于生态的自我修复。水体水质恶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大量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切实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是水体污染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同时内源性负荷也是主要营养源。&一、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 & & 1.流域内污废水的集中处理&实现流域内污废水的达标排放.从根本上截断外部输入源.使水体失去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相对于*源来讲.非*源污染不仅量大而且较难控制.可以通过控制氮肥施用量.平衡氮、磷、钾的比例,有机肥还田,发展&微生物菌肥&和农业农田灌溉节水等方式加以控制。&& & & & 2.恢复和重建滨岸带生态系统&一是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这是从迁移、转化途径上控制陆域地表径流营养物入湖的最后一道防线。二是恢复和重建湖泊滨岸水生植被。通过物理阻滞作用促使污染物沉积并大量吸收营养盐。三是改造入湖河口生态与环境.充分发挥入湖河自然净化作用。&二、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1.工程性措施&(1)稀释和冲刷&& & & &采用外流引水进行稀释和冲刷可以短时间内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浓度和负荷.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还能影响污染物质向底泥沉积的速率。但引水稀释导致交换水体的生态体系发生变化.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底泥疏浚 .&& & & 底泥疏浚是修复湖泊水库的一项有效技术.能够彻底去除积累在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但须注意防止底泥泛起以及底泥的合理处置.避免二次污染。(3)底泥覆盖通过在底泥表面敷设渗透性小的塑料膜或卵石.& & & &削减波浪扰动时的底泥翻滚.有效抑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提高湖水透明度.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但存在治标不治本。成本高,难以大面积使用等缺*.而且影响湖体固有的生态与环境。&(4)水力调度技术&& & & &根据水体条件不同.生物体在水中可表现为3种状态:自由态、增长增殖状态和抑制状态。水力调度技术是根据生命体的生态水力特性.营造出特定的水流环境和水生生物所需要的环境.抑制藻类大量繁殖.采取水系连通等方式.遵循&湖程取长.渠程取短&的原则。但应注意防洪、防涝、防沙、防螺、防污染迁移和防内源释放。&(5)气体抽提技术&& & & &利用真空泵和井.在受污染区域诱导产生气流.将有机污染物蒸气.或者将被吸附的、溶解状态的或自由相的污染物转变为气相.抽提到地面.然后再进行收集和处理。在美国.抽提技术几乎已经成为修复受加油站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的&法定&技术。&(6)空气吹脱技术&& & & &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将压缩空气注入受污染区域.使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上的化合物以及阻塞在土壤空隙中的化合物驱赶出来。在实际应用中.它和抽提技术相结合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3.生物_生态方法&(1)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 &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与水中微生物、藻类等生物共同作用的水生植物,根据其自身特*.将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如N、P、重金属污染物等吸收在根、茎、叶等不同部位.从而既提供自身的营养需求.又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通过促进根际微生物的活动可加速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目前国内外研究并广泛应用的技术有以下几种:①人工湿地技术&& & & &湿地土壤是固相和液相组成的疏松多孔体系.含有大量的胶体颗粒.它们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对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具有重要作用。在湿地处理系统中物理作用只要是沉淀、过滤和吸附.可去除固体悬浮颗粒:化学作用主要是对重金属与填料反应得以去除:生物作用比较复杂,主要是水生植物和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人工湿地技术的不足在于当进水悬浮性污染物fss)及有机物浓度过高时易产生堵塞和严重厌氧化而造成植物根系腐烂最终死亡。&②前置库技术&& & & &受保护的湖泊水体上游支流利用天然或人工库(塘)拦截暴雨径流.工艺流程如下:径流污水&&沉砂池&&配水系统&&植物塘&&湖泊。水生植物是前置库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水体和底质中吸收大量氮、磷满足生长需要.成熟后从前置库中去除被利用。(面水生植被恢复技术所谓&水生植被恢复技术&并非要再造原有植被.而是根据现实的湖泊生态与环境需求.并结合残存的水生植被基础.在已经被破坏的湖泊环境基础上重新设计和构造良性湖泊生态。该技术必须以削减水体的营养负荷为前提.否则人工恢复的水生植被无法维持稳定状态。&③水培技术&& & & &利用富营养化水在种植槽中无土栽培经济作物.借助植物发达的根系.对流入浅水中的悬浮物进行过滤.这些悬浮物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类、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构筑起一个生物相对丰富的生态系统.该技术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可以生产出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植物或观赏植物.并通过堆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该技术的优*是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土壤病原菌和害虫对作物的侵染.故无连作障碍.同时节省劳动力。&④生态浮岛技术&& & & &植物净水工程的一种.是绿化技术与漂浮技术的结合体.植物生长的浮体一般是由发泡聚苯乙烯制成的.质轻耐用。岛上植物可供鸟类休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环境.同时能吸收引起富营养化的氮和磷。与人工湿地技术相比生态浮岛技术最大优*在于不另外占地.较适合我国大多数河流无滩涂空间利用的特*。&& & & &综上所述.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以下优*:低投资、低能耗:处理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更大的相融性:无二次污染:能实现水体营养平衡.改善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水体的各种主要污染物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其中处理有机污染的最大优势在于植物能同化大多数的化合物为CO,或作为细胞骨架.即使一些环境污染物在植物内大量积累也能通过转移植物而清除。局限性在于运作条件高、处理时间长、占地面积大及受气候影响严重。植物修复被认为是有前途的环境修复技术之一.但有许多问题如如何筛选、培育和合理搭配高效率的植物品种以满足不同环境的修复需要.尤其是低温季节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势.关键在于对不同类型植物对不同污染物很好去除作用的基础性研究.以实现因地制宜的优选水生植物,形成一个良好的修复系统。&(2)生物调控技术&& & & &生物调控技术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是利用营养级链状效应.在水库中投入选择鱼类.吞食另一类小型鱼类.借以保护某些浮游动物不被小型鱼类吞食.而这些浮游动物的食物正是人们所讨厌的藻类。该技术具有以下优*: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低,运行成本低。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适当提高水库的经济效益。&(3)生物膜技术&& & & &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生物膜的过滤作用及净化作用.人工填充滤料和载体.利用滤料和载体比表面积大,附着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特*,从而使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倍增长。生物膜技术因其降解能力强、接触时间短、占地面积小以及投资少等特*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应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多种生物膜技术对污染严重的中小河流进行净化并获良好效果.我国在此方面还只是处于试验阶段.没有真正的工程实践。目前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人工填料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浮流净化法、砾间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净化法等.&(4)微生物修复技术&& & & & 微生物可以将受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物.对部分无机污染物如氨氮进行还原从而去除.为了充分发挥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和转化方面的作用,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补充污染物高效降解微生物:可以使用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菌群:也可以从受污染水体和底泥中分离筛选后富集培养.再返回受污染水域: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菌的接合转移.二是为土著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可以激活生长代谢缓慢或处于停滞状态的土著微生物.使其重新具有污染物高速分解的能力。(5)仿生植物净化技术&& & & &以重建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为基础,用具有很强弹性、韧性和柔性的材料仿照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沉水植物轮藻设计而成。仿生植物以河道中原有的天然生物菌群作为种源.在填料丝表面经过生物的自然富集形成生物膜.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该技术在有效净化污染水体的同时还具有如下特*:不影响河流的航运和泄洪等功能: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适合河流复杂多变的水流条件;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化学与生物稳定性强.不溶出有害物质:价格便宜.便于安装。&(6)土地处理技术&& & & &污水特别是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用污水通过慢速渗滤方式进行农业灌溉可以满足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同时也去除了污染物质.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工艺流程图如下:原污水&&污水蓄水池&&厌氧调节池&&土地处理系统&&排水井。该方法对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但是水力负荷一般较低。渗流速度慢。&(7)深水曝气技术&& & & &通过机械方式将深层水抽取出来曝气然后回灌深层.或注入纯氧和空气全部提升至水面再释放等方式.使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升高.改善冷水鱼类的生长环境和增加食物供给.又通过改善底泥界面厌氧环境为好氧条件来降低内源性磷的负荷。该技术对水体生态与环境的修复有着深远的影响。&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联系邮箱: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环保在线,。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周排行月排行
原位反应带修复技术通过注入井将化学试剂、微生物试剂注入到
地下水是人类的重要淡水资源,但从《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
《宁波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将推进
2016年,对于黑龙江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难忘的一年,在各级
任政策、市场之风如何吹,春秋环保都立足技术、设备及管理的
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推动地方政
山东省环保厅厅长王安德介绍,今年山东将在改善气质、水质等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确保完成
2月8日,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经过最近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已经进入“环境大
业内表示,如果有补贴,贵金属行情又不错,废旧手机处理应该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京津冀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机制的建设和20
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治理,把环境保护放在战略高度谋
散煤燃烧作为雾霾重要污染源之一,日渐得到重视,若能靠技术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天津市津达正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成
为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河南省洛阳市制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确保完成
防城港核电二期3、4号机组不但是“华龙一号”示范机组,而且
酝酿和讨论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终于正式出
一滴水见阳光。浙江,正以“五水共治”的探索实践,铺陈出“
2月8日,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春节期间,许多公司放假、工地关停、公路上机动车减少,京津
“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对环境监测行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
  身为环保行业喉舌,中国环保在线将始终致力于成为环保设备行业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体污染的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