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 21 世纪的 5c 关键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英语教学中有一个5C目标教学原理,有知道具体内容的吗?_百度作业帮
英语教学中有一个5C目标教学原理,有知道具体内容的吗?
英语教学中有一个5C目标教学原理,有知道具体内容的吗?
5C目标教学原理:21世纪英语习得指南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美国外语教学,由于过于重视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学习,轻视实用能力的培 养,导致美国当时也广泛存在与我国目前相似的“哑巴外语”现象.In the1990s whe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US put too much emphasis onvocabulary and grammar rather than practical abilities practical abilities,thephenomenon of “dumb English” widely existed at that time,which is very similarto our problems in China today.为了扭转外语教学困境,从1993年开始,全美外语教学协会等四个美国国家语言机构在联邦政府资助下,结合乔姆斯基、克拉申等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的二语习得理论成果,历时4年制定了颇具成效的课程标准,该标准将21世纪的外语学习目标归纳为5个以字母C开头的单词:Inorder to reverse the pligh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since 1993,the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other three nationallanguage institutions in U.S.,under federal government funding,have integrated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Chomsky,Krashen,and other renowned linguists and finally decided to use 5 words startingwith C as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the 21stcentury.The whole process has lasted 4 years.●Communication(交际)培养语感、语音、语调的基础,引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Based on cultivating sense of language,voice,tone,leading students tocommunicate in English●Cultures(文化)接触英语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英语国家当代的文化知识.Exposureto the rich culture contained by English,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knowledgein contemporary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Connections(贯连)从其他学科中选择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题目,进行分析和讨论.Selectingtopics of interests and challenge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to analyze anddiscuss●Comparisons(比较)比较目的语与本国文化的不同点,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Comparing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one’s own national culture,and enhancingstudents' intercultural awareness.●Communities(社区)模拟真实的任务和活动,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区语言活动.Simulating the real tasks and activities,and carryingout a variety of community language activities.21世纪二盖一叫牌体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1世纪二盖一叫牌体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基于“5C”标准的美国外语教学以美国小学汉语教学为例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基于“5C”标准的美国外语教学以美国小学汉语教学为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8:01:1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基于“5C”标准的美国外语教学以美国小学汉语教学为例
官方公共微信>> 英语教与学讨论专区
→ [在线研讨].共话英语教学中多元文化的导入
您是本帖的第 7698 个阅读者
标题:[在线研讨].共话英语教学中多元文化的导入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在线研讨].共话英语教学中多元文化的导入
各位老师:&&&&&&&&想必各位老师正在寒假期间。 &&&&& 提前向老师们拜年!祝各位老师春节快乐、身体健康! &&&&&&&经过协商,2013年2月份的研讨安排确定如下。 &&&&&&一、研讨时间:2013年2月8日(周五)20:00―22:00&&& 二、研讨题目:共话英语教学中多元文化的导入 三、注意事项& 1.为了便于阅读,每一次的发言或粘贴的内容不要过多。内容较多时,可以分开发表。&&&&& 2.为提高在线研讨的效率,研讨时问题应尽量简炼,并紧密围绕主题。& 3.&&提出问题后,最好能先提出自己的见解,便于讨论。 4.&&最好能举例。这样更容易说明问题,也便于其他老师理解,更有利于讨论。 5.为防止发帖失败,建议先用word写好再粘贴。这样即使发贴失败,但发言不至于丢失!! 6.本贴为研讨专用。故与本次研讨主题无关的内容请不要在此跟贴。谢谢合作。 7.关于2013年的研讨题目,请各位老师前往建言献策!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小学英语教学应体现多元文化发表时间: &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8期供稿 &&作者:张昭君 (怀来县怀来双语学校〓河北〓怀来〓075400)[导读] 如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所以各国的文化也在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 &&&&&&& 如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所以各国的文化也在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中国作为东方古国,也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感悟着“多元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同时也在不断地融入“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作为中国英语教学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能做到与国际接轨,如何在教学中呈现多元文化就是我在实践《新课标》过程中所思考的问题之一,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1.听说教学应体现多元文化&&&&&&& 英语作为国际间官方交流的工具,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随着各国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着。这就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的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少有人关注这方面。比如,有些与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只能起到示范标准发音的作用,却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学生听说过程中,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准确的重复句子,却不能很好的把握情景和表情。最终导致学生表述出来的英语多数都是生硬,缺少感染力和“文化”气息。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学校里,这样的现象是普遍的。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解英语的多元文化性,更不能将多元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所以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既不会听也不会说,这也是造成“哑巴英语”的一个原因之一。所以,我认为在英语教学的听说教学中,首先应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情境,接近真实的语音语调。比如,本来是一个很淘气的小孩说的话,应该是活泼调皮的,而不是听上去是个成年男人的沉稳;本来是孩子和爸爸的对话,应该是天真与成熟的对话,不应是两个成年人冷淡的谈话;很惊讶的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应该是夸张的,而不是无所谓……其次,孩子们最喜欢在音乐的节奏中学习和感受,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文化的音乐,比如,讲运动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爵士乐、讲家里的事可以用乡村音乐等音乐形式呈现所学的内容,这样更能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智能。&&&&&&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 2.读写教学应呈现多元文化&&&&&&& 读写是一个语言输出的过程,也是语言运用中高层次的展现。更能深层次的呈现多元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学生提供讲解阅读材料时,从读的方式来看,我们要用不同的符合阅读材料背景的语音语调来示范,为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表达的感情。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同时,教师应该及时的为学生讲解简单的文化背景,或是个别词在中西方文化差别下用法和意义的不同,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并感悟西方文化,也是帮助学生巧记单词的好方法。此外,我认为在写的教学中,我们也能呈现“多元文化”。比如,如何用英语写信,如何写明信片等都用孩子们喜欢的仿写或是直接制作明信片送给好朋友等方式,感受“多元文化”,这也是最好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综上所述,恰当的运用多元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会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多彩,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快乐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顺利有效的完成新课标中的二级目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收稿日期: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 邮编:215421&&&&&&&&&&&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二中学&&&& 徐倩& &[摘要]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通过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现状,提出了几种加强语言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新课程;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而实际上,我国学生虽然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英语学习,结果却大多是“高分低能”,由于缺乏对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了解,在语言交际的时候困难重重。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跨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笔者想就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文化与英语教学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汉语中的"少先队员(Young Pioneer)、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旗袍(cheongsam)"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这些词都很简单,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英语中的“Easter(复活节),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You&are indeed a&lucky&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汉语中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像“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等,而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把它作为宠物(pet)来养,认为dog是人的忠实朋友(man's best friend)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将它视为宠物,倍加爱护。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丝毫没有骂人的意思,反而体现一种亲昵的关系。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蕴含。否则,就无法正确运用这种语言。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早在1904年Jespersen曾说过“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learning.”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中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时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理解一种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因此,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文化意识是指在文化的知识、理解、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和恰当地表达语言。 1.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得跨文化交际显得日益重要。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根据话题、场景、文化背景使用得体的英语,才能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2.正确运用语言的需要 如前所述,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通常能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同时就应该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用英语进行思维,理解在英语文化背景中生活的人,这样才能无障碍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十分有必要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强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运用英语,拓宽知识面。 3.有助于开拓视野,更好的了解本族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能在增进他们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同时,引导他们通过本族母语文化与英美文化的比较,重新认识母语文化。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本族文化,增长民族自豪感,将本族文化发扬光大;同时通过比较,也能让学生尊重和吸纳英美文化的精华,加强两种不同的文化的沟通、融合。两种文化的比较还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理解和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的包容性和认同感。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二、当前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外语教学存在一种片面的认识,即外语教学主要是教学生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 对于有关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意识则让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材料、观察与实践去自行获得。因此外语教学常常孤立于文化知识教育而抽象地学习语言本体,强调外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能力。随着语言的不断深入学习,仅仅学习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已经很难使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上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提高。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尽管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造成误会或笑话。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do&you&come&from? What's&your name? How&old&are&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根据各种现状调查分析可看出,我国中学生的文化意识较为淡薄,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常常不能用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理解、运用英语;缺少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礼节常识的了解。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英语教学还没有完全真正地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与用脱节。 三、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现代语言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语言学习者学会语言,理解认识了该语言的文化,那么就会具有文化意识。”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也理解英语文化。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做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二)在词汇教学中注意文化内涵的渗透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能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理解词汇,把语言延伸至文化。同一个词语在文化含义上也有不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的“dragon”与汉语中的“龙”表面上意思相同,但其文化象征意义是不同的。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woman叫做dragon,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再如,英语中,owl(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认为碰上它要倒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代表厄运将至。 不同民族文化特有的事物与特有的概念在词汇上的表达也不同。例如:“freeze”这个词,汉语意思我们一般翻译成“冷冻、结冰”,但在英美文化中它还有“保持不动、不许动”。曾经有一个留学生因走错门走到一家私人住宅,房主人持枪说到“Freeze”,但他不知道这是口语中“不许动”的意思,结果继续向前走而一命呜呼。可见不同文化下,词语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在分析词汇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文化与语言有机联系起来理解,通过查原版的英语词典先追溯词语的起源意义,然后解释其象征意义,再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中文词语。这样,学生在学习词语的同时也对照了中西文化。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懂得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提高语言使用的得体性。 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为词与词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三)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法,融入文化意识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与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创造语言学习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同时这样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参与性。 近年来,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英语新教材进行了几次改革。教材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仅具有知识性, 而且还具有趣味性,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这样的好教材, 我们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打好英语的基础, 这些当然很重要。但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为此, 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例如:初中教材中有不少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的对话。对于打电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英国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②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③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 这种接电话的人, 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或"文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 (四)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 文化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各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大相径庭,无论是词语内涵,还是句子结构、顺序,都有着很大差异。早已习惯了汉语思维方式的学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难免会感到手足无措,难以适应。因此,只有让学生熟悉、适应英语思维方式,养成英语的思维习惯,他们才能自然地学习、使用英语。而且也有利于把他们的英语文化素养提升到更高层次,由语言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语言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我们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应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用“Thank&you.”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 再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问:“What&staple&food&would&you&like?(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作为主食。这就是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还是会闹出笑话。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五)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课外学习渠道,培养文化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毕竟有限,新课程改革倡导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并鼓励和支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这样一片广阔的天地来共同开发学习资源。如英语杂志、电影、录像、小说、广播等都是学生接触、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互联网也是英语学习的渠道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国人交笔友,在交流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强文化意识。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 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 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亲身体会告诉学生。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讨论等活动,不但能活跃英语学习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还应重视学生对英语文章的阅读理解。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能吸纳一些相关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扩大英语知识面,掌握词语运用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之处。 一个好的外语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而且也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交往的增多,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所以,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根据学生、教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采用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的培养方法,加强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转帖]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策略
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策略 广东省中山市杨仙逸中学 邮编528400&& 姚建英 & 【摘要】本文从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挖掘教材中文化内涵,渗透多元文化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方面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开展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策略【关键词】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课内外的跨文化渗透教学,开展实践活动 &&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 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 因此可以谅解。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 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所以,在传授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现行中学英语教材的鲜明特点就是“文化渗透”,由课堂、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展开,逐步介绍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如果我们再不对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加以重视,则必然会产生语言和文化脱节,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结果,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巨大障碍。如果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就难以适应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呢?一、强化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信息。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英语课堂,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外语教师应该掌握符合目的语国家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尽量多地运用着装仪表、姿态动作、目光表情、副语言和辅助语言手段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在客观上为学生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创造机会。我校的英语教师自99年起就分批参加市、区教研室举办的暑期外籍教师英语培训,并陆续有老师被公派到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行考察学习,回国后通过国外见闻录汇报讲座等形式多渠道,多侧面地拓展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途径,起到了较直观的效果。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二、依托教材,寻求文化信息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例如:Unit 14 Festivals的中心话题是“节日”,具体涉及“节日的诞生”、“节日的主题”、“如何庆祝节日”、“习俗”等。Pre-reading部分提供了四个问题给学生讨论。上课时,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春节话题导入,即 “为什么要庆祝春节”等。这样做能够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比较一些中西方节日做准备。Reading部分具体介绍了Kwanzaa(宽扎节)的诞生背景、庆祝方式、以及节日所反映的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之后可进一步拓宽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和美国特有的节日,如Halloween和美国的Thanksgiving Day。课后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一些有关Christmas的信息。因为圣诞节大家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且资料也容易找。然后要求学生口头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西方节日,并布置他们写一篇介绍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文章。这样做不只训练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引导学生去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异同,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中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认知水平也需不断提高,所以,文化内容的融入也只能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因而在起始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经常出现语用错误。因此,在入门阶段,应着重介绍简单的词语文化因素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因素。如Can I help you? How do you do? 的语用功能等。语篇阶段则可着重介绍一些文化艺术( 必修模块2 Unit 6 Lesson 2 &A Matter Of Taste 及Lesson 3 Chinese Paper Art )、历史事件(必修模块6 Unit 16 Lesson 1 Pompeii: The city that became a time capsule)、地理(模块2 Lesson4 Auckland~New Zealand)、有影响的人物(模块1 Unit 2 Lesson 1 National Hero Yang Liwei 模块3 Lesson 3 Marco Polo)、风俗习惯(必修模块1 Unit 3 Lesson3 Weddings) 及一些习语(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情人眼里出西施,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和谚语(live and learn /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你教不会老狗新把戏)。让学生全面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知识。总体说来,入门阶段应偏重于交际文化,而语篇阶段则应着重知识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办法设置文化语境,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日常阅读中得以实现。如:在学习SEFC Book 3A Unit 3时,可设置几个语境供学生讨论:Suppose you are an Australian guide and you are introducing some special animals/the climate/agriculture to some tourists. Suppose you meet a student from America and you two have a talk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ustralian Kooris and American and rugby. 通过设置一些文化语境题,并进行一些归纳对比,学生对文章中的文化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课堂内设置情景,也要注意非语言的交际知识,包括手势、姿势、各种标志等。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课本中的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比较重视语言与文化的结合,是实现多元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语和课文,加以解释或补充,结合文章内容引出相关的知识文化内容,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上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必修模块6的课外阅读Check Your Progress, The Strange Tale Of Rip Van Winkle是一篇有历史文化背景的知识的文章,故事背景发生荷兰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乡村。瑞普为人热心,靠耕种一小块贫瘠的土地养家糊口。有一天,他为了躲避唠叨凶悍的妻子,独自到附近的赫德森河畔兹吉尔山上去打猎。他遇到当年发现这条河的赫德森船长及其伙伴,在喝了他们的仙酒后,就睡了一觉。醒后下山回家看到:Everything had changed completely. The old King George Inn was now called the Union Hotel. Before he went in, he listened at the window. The people were talking about things he hadn’t heard of -the elections, the president, the war. 从店名Old King George 改为Union,和人们谈论的elections , the president,the war, 这几个字已概括了发生在美国一段重大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北美的独立战争的胜利,由此摆脱了英王乔治三世对北美十三个州的殖民统治,成立了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这其间已过了二十年,他现在已由英王的臣民变为“合众国的一个自由的公民。故事主人公的名字Rip Van Winkle现已普通化,经常出现在口语中,如:Come on, Rip Van Winkle, wake up! It’s nearly lunch time.好了,睡鬼,醒醒吧!都快吃午饭了。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就不难理解在这句中Rip Van Winkle所指的意思。可见,影响阅读能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知识的掌握,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因为文化包含着很多历史、宗教等知识。因此,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给他们讲解一些外国历史、风俗、最新科技等文化知识,使他们熟悉英语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扫除因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三、渗透多元文化学习,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弥补或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和障碍,关键是要学会文化适应。通过课文教学,渗透多元文化学习是培养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学好英语,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本领,仅靠一套教材是不够的。因此,在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涵盖的英语国家的民族性和习俗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补充相关内容,拓展文化资源。如在进行泛读教学时,一方面可着重选取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貌方面的材料,如风俗习惯、国家概况、体育运动、学校教育、历史人物、文化艺术、假日旅游等,将学生带入一种新的文化背景,让他们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获得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和更高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国日报》、《21世纪报》、《英语学习》、《英语广场》、《上海学生英文报》等报刊上选摘一些正在发生或者刚刚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世界意识。在听力课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原版教材,如《初级英语听力教程》(Listen to This)、《走遍美国》原版听力(Family Album U.S.A)、《洋话连篇》(Modern English)《空中英语教室》(Studio Classroom)等,通过对这些原汁原味的原版教材的学习,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无形中也加强和培养了自己跨文化意识的能力。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选修课时间为高中学生开设英美概况课。课程内容应涉及英美国家的地理、气候、历史、科技、著名人物、文化艺术、民族个性、传统礼仪、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还可和其他学科老师结合起来开设双语课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浓的英语氛围中得到充分的提升。如在部分学生中尝试开设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双语文化赏析课,既可普及英国文学常识,对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总之,只有高密度,全方位的多元文化信息的输入,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意识才会发生质的变化。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将英语作为母语一样进行教学在目前的环境下是不可能的。尽量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便显得重要。日常英语的使用是一个途径,而在生活中学习英语是培养英语思维、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很重要的道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能加深记忆。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竞赛、唱歌、做游戏,开party、背诵小诗歌,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现在的物质交流趋向于国际化,商品的说明书、商店的招牌、路牌等一些标志性的物体都有英文、中文的介绍,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收集,去看一看,读一读,并定期在班级里组织一些交流会,如“我当产品推销员”等。这样通过活学活用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教材,学生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方法,渗透了文化。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在视听课上观看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英语国家的原版影视作品,原版片所折射的是英美国家真实的社会生活及情感世界,这种材料是真实鲜活的。在观看过程中不但要指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透析社会现象,洞察文化底蕴,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演员的表演,剖析非语言交际行为和现象,传授跨文化意识。如可尝试让学生观看奥斯卡名片《阿甘正传》中母子相处的片段,发动学生参加如何和父母良好相处并沟通的英语讨论。五、结束语。采取以上方法在课内外强化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已获得较好的效果。第一,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在听、说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初步交际能力,并提高了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如在语言知识的扩展和运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讲述与本课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叙述自己的某段经历,或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有些学生经常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到中山公园英语角或一些风景点去主动找外宾会话,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第三,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学生的英语整体成绩逐步提高,“尖子生”逐步增加,学习困难学生逐步减少。学生的学习风气良好,英语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更加浓厚。文化意识的渗透,为学生打开了世界之窗,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有利于他们将来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互相尊重,寻求合作与发展。 & &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 1999.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 北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杜现臣. 2001.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J] .中学英语教学参考, (6).&3.&&&&&& 刘道义, 200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一册(下)[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4.&&&&&& C. 杰克斯(C. Jacques)刘道义, &200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 && 第三册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5.&&&&&& 王蔷,Michael Harris 等. 200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模块1,2,3,6)[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探究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育作者:如文& 来源:&(《中华励志网》
,)&更新:&&&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未来的英语教育不能只把语言教育看作技能训练,而更要关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问题。因为英语教育本身就是更好更有效地为社会文化服务,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文化的平等与多样性问题不仅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也将成为21世纪我国英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英语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思
想   1.多元文化教育的起源和概念内涵。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近20年来,国际社会普遍需求的一种教育理念,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将这种需求变为民众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的呼声也是益强烈。所以早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并开始付诸实践。实际上,国际理解教育可以说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早期概念。使用多元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概念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但这些国家的学者也认为,目前对多元文化教育到底应涵盖哪些方面仍缺乏共识,各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界定多元文化教育的。   下面几段话比较好地体现了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内涵:“国际理解教育是以文化合作和生活理解为核心的新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人们的相互了解、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多元文化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并认同他们自己的文化,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他人的文化,以消除种族歧视并提供平等机会的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教育改革理念和教育改革活动,它透过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和其他教育改革活动,它透过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和其他教育改革途径,教育学生熟悉自己的文化,能够自尊自信:教导学生去理解和欣赏其他微型文化、国家文化及世界文化,养成积极对待其他文化的态度,消除性别、种族、民族、宗教、社会阶层、年龄、特殊性等方面存有的偏见和歧视,使每个学都具有同等的学习机会,都能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使族群之间的关系和谐,促进人类共存共荣,达成世界一体的理解”。“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条件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及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多元文化教育概念带有价值意义,它是跨文化教育、异文化教育的高级形式,指在平等看待不同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多文化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教育。包括宏观上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微观上的一定社会文化体系。   2.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一味地在于促使文化日趋多样化,而是试图使其统一起来。它包含着“平等”与“个性化”两重含义,它追求的是“统一中的多样性”。可以说“理解”与“和谐”是多元文化教育追求主要目标。它最终追求的不是文化间的分立和隔离,它是在帮助每个民族、群体平等地意识到自己和其他民族、群体的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寻求文化间的和谐。因此,多元文化教育是文化平等和社会民主的教育,是文化上充分个性的教育。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二、我国英语教学中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   纵观我国英语教育发展,起初的英语教育几乎是僵化的语法系统教育,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片面地强调语法的重要性,学生为了语法而学习,为了英语考试而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导致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却听不懂,不会说,完全是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9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只强调语法的应试型英语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需要,于是在英语教学中掀起了技能英语热潮,强调作为英语听说读写4项技能的训练,听得懂,说得出,成为英语学习和教育者普遍追求的目标,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21世纪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英语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没有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使能听得懂,说得出,沟通的有效性还是受到很大影响。最新修订的英语教学大纲强调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   近几年,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在各个教学领域中,研究者甚多。英语教育工作者,自然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先行者、倡导者和实施者。若要有效地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加强外国语言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强调真正的文化对话,文化对话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体现为现在与过去,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以及解释者与文体之间的广泛对话交流,这种对话交流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掌握外国语言――文化的载体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所以,加强外国语言文化教育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   2.加强本国文化语言教育。母语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加强国际多元文化教育过程中,不能迷失民族文化教育的方向,更不能忽视反映民族文化的母语学习。母语是种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教育中任何忽视和削弱母语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学生的母语和他们的国家概念,思想行为是紧密联系在一直的,教学应该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母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和自我概念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的种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和接纳,同时平等地对待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进而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总之,多元文化价值观需要不断地强化,只有与异国语言文化不断交流,增加理解,提高意识,教师和学生才能建立起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长期而有效地进行下去,使平等、尊重、理解与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熊川武.理解教育论:绪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贾玉新.跨文化交流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谢兰荣.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文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本文转自《中华励志网》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转帖]论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教学课程模式的启示
论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教学课程模式的启示本文作者: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卓然 王m 时间: & [摘要] 目前,美国校园的教学模式已在极大程度上受到其本国人口和前往美国的留学生或移民在数量和多样性上的巨大冲击。本文将以美国多元文化课程为例,讨论其如何通过课程安排以适应和满足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对课程多样性的需求。文中将进一步分别从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课堂的影响,多样的学习类型,多元文化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能力等角度讨论美国语言教学课程模式对我国语言教学的启示。[关键词] 跨文化学生多样性;教学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师多元课堂教学能力Abstract: The school cond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opulation and immigration increase. We’ll discuss how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ttempted to respond to the diversity now found in most classes. In this paper, th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ts impact on the cl the variously learning s and the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edu the multicultural teaching competencies that enhance diverse learning are explained, in order to get the feedback for the Chinese multicultural linguistic education from the pattern of the curriculum in American education.Key Words: mul app teaching competency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有美国学者指出,“价值观念和传统看法是文化的核心,不剖析这个核心就无法真正理解各种文化行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外语教学中不重视文化知识(包括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显然落后于客观的需要。教师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目的在于以多元文化教学为背景,更有效的进行文化多样性的适应和融合。一、多元文化背景教学中所存在的语言和教学水平与观念的差异性(一)多元教学中语言教学的能效性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语言在课堂内外所承载的作用和意义是是极其独特的。语言是一种能够使我们与他人保持正常生活交往和交流的系统的符号性替代物。一种正常有效的语言使用是我们进行同等水平交流的充要条件。而这种有效语言使用的衡量却往往在美国学校所规定的标准之上有所例外。我们首先要对一些对英语掌握还有一定限度(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LEP)的学生所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语言效能受限(LEP)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标准之外的阻碍。马克康诺曾针对这学生群体提出,“语言效能受限(LEP)的学生必须要在注重课堂知识理解的同时兼顾语言的差异适应,而英语语言背景的学生只须注重认知理解的层面。LEP学生必须在确认任何教学内容之前,识别其非本国语言的结构与功能应用。”他们不仅需要掌握课堂所传授的教学知识,同时还要用他们所学到的非本土文化的语言进行知识接收和课堂讨论。(二)多样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观念通常,更高水准的认知或语言能力由于各国的基础教育系统的差异使得LEP学生在非本国环境下掌握起来更加有难度。很多学生进入到美国学校之前,在本国的教育基础就比较差,又加之语言沟通上的不适应,使LEP学生在美国的学习仅局限于完成校方学分上的要求,而在课程内容的认知和应用程度上无法与本国学生处于同一层面。“年级越高,LEP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承受语言与认知能力需求的压力就越大。”很多学生开始在美国的学习之后会意识到其本国的教学科目安排和课程内容设置与美国的教学体系有很大的差异。美国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应用演绎法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但大多数亚洲国家均使用归纳法来统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美国语言教学中比较重视能反映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写作,而在亚洲或中东国家则更注重标准化的学生口语教学,这些都体现着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差异性。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表现出的多样性学习类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在学习非母语语言时,往往不自觉地感染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譬如,学习英语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放松,讲话比较随便;而学习日语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站立时身体笔直,并且常常鞠躬。这种不自觉的通过潜移默化来获取的文化信息正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习得的文化。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文化对我们学习的重要影响――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风格也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同的学习风格为多元文化背景的课堂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学习风格是学生个体获得和掌握知识的一种独特的途径。文化和学习之间的密切联系已经通过相关的调查证实:文化背景和民族意识对学生认知系统的影响程度在社会和教育的作用之上。” 以下是若干现行的在学生中不同的跨文化学习类型。(一)环境敏感性型vs环境独立型在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环境下,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法是有群体性差异的。这些差异就导致在多元文化背景的课堂教学中对知识传授的强调角度与方式的设置――是“寄情于景”还是“直抒胸臆”。“环境敏感性较强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更全面的视角和分析能力、形象知识的理解,关注知识铺陈;而环境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对较个人化、抽象性知识的掌握,注重知识本身。”环境敏感性强的学生会倾向于与其他人合作式学习或者向老师求教,以人际交流为基础进行学习活动;与此相反,环境独立型则更喜欢进行个人研究式学习,倾向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以人际间的竞争为标准进行学习活动。(二)身体力行型vs前车之鉴型在美国,本土学生会通过个人的不断“身体力行”来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获得结论。他们会反复实践,在产生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较强的个人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其他国家,学习个体被期望去不断地观察别人是如何从事某件事情的直到其本人认为可以胜任此事才会进行亲身的实践。” 这种“前车之鉴”型的学习方法,在非本国文化背景下学习的留学生中十分常见。(三)直接交流法vs间接交流法文化的差异性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直接或间接交流的程度。美国的学生有着直接而丰富的表现能力,而这种开放式交流的学习风格往往是很多非本土文化学生所避免的。这种回避尤以亚裔的第一代移民较为明显,因为这种在没有沟通前提下的直接交流行为常常会引起交流双方的尴尬局面,并且在这种文化群体中,这种直接交流会被认为是唐突而缺乏教养的行为。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三、美国跨文化教学模式对多元背景下外语教学的启示美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课程机制值得我国借鉴。美国将21世纪的多元文化教学目标归纳为5个以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ies(群体)。如果把这些目标表述得再具体一些,那就是:运用外语交际、体认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征、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群体。这“5C”的目标都体现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大量文化内容的习得而实现的。所以,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系统外,还必须有机会接触该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必要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使两者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对于如何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获得以下启示并提出几点建议:①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图书馆、媒体、他人和个人的观察来获得有关外国文化的各种信息。② 鼓励学生多了解外国文化,帮助其提高求知好奇心和移情能力。③ 教师通过教学内容与课堂活动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人们的社会行为都是遵循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规约的,尽可能了解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特点与规律,并有效在教学活动之中加以注重并有所体现。④ 对学生的文化融合程度作出有效评估,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本土文化和跨文化教学中的适应程度,从而判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⑤ 教师应该与非本土文化背景的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传递能力,此过程对学生能够融入该文化也大有裨益。参考文献[1] W.H. Goodenough, Evolution of the Human Capacity for Beliefs 【M】American Anthropologist, [2] W.B. Gudykunst, Communicating with the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New York: McGraw-Hill, 9[3] L. Damen, Culture Learning: 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Reading 【M】MA: Addison-Wesley, [4]A. Schlesinger,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M】New York: W.W. Norton, [5]D.W. Gollnick,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M】 New York: Macmillan.9[6]A.J. More, Native Indian Learning Styles: A Review for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J】Journal of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 [7]K. Cogan, Meeting Every Child’s Academic Needs 【M】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8]陈俊森. 跨文化交流与外语教学.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9]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超越.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转帖]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日期:来源:作者:西渚小学 吴津俊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认为应当通过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来营造英语氛围的:在课堂上,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的黑板报开辟英语角;在英语广播中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小窍门和课堂外的英语小知识。学校的公共宣传栏面向全校师生,版面较大,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进行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到宣传栏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班上的英语学习园地版面小,同班学生英语水平比较接近,可以编写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班上的学习园地版面应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其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词汇渗透 &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许多词语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相关背景知识,以便真正了解其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涵义的介绍。在上动物一课时,教授“dog”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丧家犬”“走狗”等,而在英美人眼中的狗却是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而在教授颜色一课时,我列举了许多外国例子“green hand”(生手)“black tea”(红茶)“blue&water”(大海)。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运用有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例如“love、dear”等词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场合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这样的词语一般只用于亲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间。因此我们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 2)课文渗透 &小学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如有学生过生日,我设计场景,让学生模拟购买生日礼物。抽签决定谁担任售货员,谁担任顾客。“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买好礼物后,到小寿星“家”过生日,现场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还有很多,如祝贺,就医,过节,旅游等都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表演,体验来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碟片或录象中的辅助语言,让他们咀嚼其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意识。如看“The Chicken Run”,“The Lion King”等,然后让学生模仿,比比谁模仿的象,学生十分踊跃。学生还可以表演自编短剧或经典短剧,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可以从细节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招呼,握手,用餐礼仪(刀叉用法,就坐位置,食品种类,上菜顺序等),语言习惯,手势体态等等。“运用”是课堂语言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而它的典型示范就是“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小学生可以初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3)歌曲渗透 &英语中有许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挑选有趣味的儿歌,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让学生听听,唱唱,动动,演演,在学习唱歌,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在教授儿歌“Old&Macdonald”时,我让学生分组轮唱,边唱边叫,这儿呱呱,那儿汪汪,小鸡唧唧,老牛哞哞,小猪呼噜噜,绕口令似的词,越来越快的节奏,同学们唱得开心,玩得愉快。有些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如英国歌曲“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描写伦敦大桥正在倒下,人们争相告知的情景,将他们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语言,并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何乐而不为?
等级:版主
文章:14578
积分:91532
(三)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在圣诞前夕,学唱Jingle Bells,感受那份欢乐。圣诞之夜,聆听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许个心愿再互赠礼品,感受友情和亲情。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谈到鬼,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提到西方国家的鬼节(万圣节,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孩子们却精神大增。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意思是:“款待还是恶作剧?”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鬼节竟是如此的有趣、令人不可思议,孩子们盼望着下一个Halloween的到来。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教师要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自觉系统长期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文化教育,使学生飞得更高,更稳。
Copyright &2000 - 2011
页面执行时间 0.21875 秒, 7 次数据查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