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地理编写特点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简介
当前位置:>>>>>>>>>>
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
1.教科书改革的突破口
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
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科书的特色
二、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比较
1.地理课程的功能
2.地理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要点
三、八年级上册教科书内容分析
1.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2.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4.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四、教科书配套品种
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
1.教科书改革的突破口
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2)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3)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4)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
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例如运用地球仪的技能(演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观察、观测技能(地理图片、示意图以及野外观测等);获取(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地理问题、作出假设、提出探究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财
1.探究性原则。
突出学习方法,注重拓展空间。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主导目标。我们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通过典型案例和一系列“活动”,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观点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满足最低要求。
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教材内容与《地理课程标准》对应分析如下。
(一)疆域与人口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三)经济与文化
3.教育性原则。
初中地理教育是素质教育,我们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优先目标。教材的选材注意从以下几个视角考虑。(1)世界的视角──把中国放在世界之中。例如,教材首先从主体(中国)出发,分析其位置和疆域、人口和民族等特色(第一章);最后从客体(世界)入手,分析当代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第九章)。这样,一方面与七年级的世界地理自然衔接;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材有一个比较高的立意。(2)国情教育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评价,了解优势和劣势所在。(3)资源与环境教育的视角──强调在对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的同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行动。
4.教科书的特色
(1)在内容的表达上寻求多种思路。
基于问题的思路: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2)在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
(3)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使教材有亲切感。
(5)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二、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比较
1.地理课程的功能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地理课程是初中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地理不仅能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等,而且能让学生关心和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实现全面发展等,并且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对比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两者都强调地理课能够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详细内容请参见:《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8月第3版第1页和《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第1版第1页。
2.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关于地理教学目的的叙述一共有4条,《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则将其归结为3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说两者在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后者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3.教学内容要点
关于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内容,原来的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科书分别集中在第三册和第四册,包括10章26节,其中第3册有6章:疆域、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第4册有4章: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旅,需要讲授65~70课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集中安排在八年级上册,包括4章(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12节,需要讲34课时。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削枝强干,对有关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归并,原来按“章”讲述的内容现在变成了按“节”叙述,知识的量和要求层次都有了大幅度的降低;2.减少了系统性,如商业和旅游业不再作具体要求,自然资源部分也只是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例,比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纲要中“删除繁、难、偏、旧” 知识内容的要求;3.基础性和扩展性相统一。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最低要求,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有关内容作进一步的拓展,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表 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要求比较
地理教学大纲
地理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要点
22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23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24 中国的地形
25 中国的气候
26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27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28 中国的农业
29 中国的工业
30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
疆域与人口
1 疆域与行政区划3
2 人口与民族3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3 自然环境3
4 自然资源4
经济与文化
5 经济发展3
6 文化特色2
三、八年级上册教科书内容分析
1.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1)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重点内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国土面积,学会在地图上查阅邻国及其濒临的海洋       学会在地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简称和行政中心
逻辑联系:位置(纬度和海陆)、国土面积、行政区划
学习方式:读图分析:做游戏
&&&&&&&& 地理位置:(1)特征:半球位置、大洲与大洋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五带位置等(2)优越性:气候、农业、交通等
&&&&&&&& 国土辽阔:领土四至(季节差异)、陆疆和海疆(资源丰富)、邻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合作)
&&&&&&&& 34个省级行政区:三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做填图游戏(看谁拼得快、说得快)
(2)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重点内容: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国情和人口国策(国情教育)       知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
逻辑联系:人口增长快(计划生育)人口东多西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学习方法:阅读图表(折线图、密度图和柱状图);计算人口密度;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从学生的感受中认同,而不作学术推理)
&&&&&&&&&&& 例如:(1)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  读图说明晚婚晚育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的意义     &&&&&&&&&&& (2)读图比较我国西北、东南人口分布的差异    &&&&&&&&&&&  (3)针对“促进人口向西部迁移的利弊”展开辩论
(3)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重点内容: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国情教育)       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读图说明我国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特征
逻辑联系: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学习方法:欣赏感受(个人或小组合作)       搜集资料       景观图片──多民族的大家庭             各民族的文化             传统和生活习俗       分布图──各民族和睦共处,共同促进文化交融和经济发展
2.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1)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重点内容: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       认识地形和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逻辑联系: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山区面积广大
学习方法: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       ──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类型齐全       (2)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地势分布特征       (1)东高西低       (2)三级阶梯界线       ──地形类型的比例特点       (1)山区面积广大(60%)       (2)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重点内容: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       了解我国东西干湿差异       认识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
逻辑联系:气温(南北差异)+降水(东西差异)──气候复杂多样
学习方法:探究──用气候图和分布图实证分析和推测
例1&&冬夏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温度带的划分(气温差异+农业生产实际)  例2&&植被和民居景观(反映干湿地区的分布)年降水量分布(东南多,西北少)干湿地区的划分(降水与蒸发的匹配)  例3&&季风气候  &&&&(1)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特点  &&& (2)读冬夏季风风向,了解季风的成因  &&& (3)读图认识季风区分布范围及其影响  例4&&气候复杂多样综合分析气温和降水要素    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3)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重点内容: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防灾减灾措施       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对策
逻辑联系:河湖概况       水文特征──黄河(水害治理)             长江(资源利用)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体验式地学习(提供问题解决情境)      (1)河湖概况       内流河和外流河及其分布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汛期、结冰期)      (2)黄河:地上河(成因、表现、危害、治理)      (3)长江:水能宝库(干流地形剖面)            黄金水道(利用潜力和开发措施)
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第一节&&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重点内容: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作用,举例说明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国情教育)
逻辑关系:自然资源(种类和作用)──资源节约和保护──我国资源国情
学习方式:读图讨论;运用数据资料比较,得出结论;撰写小论文
例1&&图3.1自然资源的类型及其用途  例2&&图3.3保护可再生资源的意义  例3&&以国土面积、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河流径流量、森林面积等为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方面要重视&&&&&&&节约和保护资源,另一方面要保证资源供给(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渠道)
(2)第二节&&土地资源
重点内容: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结构特征和分布特征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逻辑联系:什么是土地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联系地形、气候)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学习方式:讲练结合;析图找规律例如:读图分析       人均耕地不足(与其他国家比较)       比例构成不尽合理(难利用土地多)       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集中在季风区)       土地资源破坏严重(阅读漫画图3.15,讨论城市化、生态破坏、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3)第三节&&水资源
与第二节是姊妹篇
重点内容: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是一个贫水国       联系气候和河流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对策(工程措施)
逻辑联系:有限的水资源──水资源短缺──节水、保护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学习方法:归纳、推理;实地调查(节水保水意识和行动)       (1)水资源是有限的与水危机(读图3.16,设立水日(周)的意义)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  现象:南丰北少;夏秋多,春冬少       &&  成因:降水和河流分布状况        & &对策: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
4.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1)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重点内容:了解铁路线命名方法,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运用地图说明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
&&&&&&&&& 举例说明我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及其特点
&&&&&&&&&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依据
&&&&&&&&& 根据需要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学会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线路
逻辑联系:通论(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面和线(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铁路、公路干线)       点(交通枢纽及其重要作用)应用(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学习方法:读图练习;案例分析
例1:四大米市
(1)四大米市的位置分布(长江流域)  (2)米的源地(气候和生产力)  (3)米的售出(市场消费群体)  (4)运输条件(大宗物资,当时的生产力)
例2: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促进五岭县经济发展
(1)五岭县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制约五岭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解决瓶颈1:交通建设  (4)解决瓶颈2:项目投资
(2)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重点内容:运用资料说明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地区分布特征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措施       举例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逻辑联系:农业与生产生活──农业的地区分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地区分布特征)(地区分布的成因(以南北差异为例)&&&&&&&&&&&&& (农业发展的困境和对策)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注意学科横向联系(生物)
例如: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东西对比(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业部门)  (2)南北对比(耕地类型、熟制、主要农作物和地形、气候的关系)  (3)山地农业(垂直差异;立体种植)
(3)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重点内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工业区。运用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举例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逻辑联系:什么是工业──工业的空间分布──高新技术产业
学习方式:运用数据、资料,结合读图分析总结;案例分析
例如:工业的空间分布
(1)由面到点的呈现方式面:图4.26分布大势点:图4.27辽中南地区,图4.28沪宁杭地区  (2)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过去、现在、未来
四、教科书配套品种
为配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科书的教学,我们还编辑出版了配套的教学材料,如教师教学用书、素质教育新学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编辑室策划编辑)、教学投影片(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教案(与延边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地图册和填充图册(分别与星球地图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合作出版)。另外,为便于广大地理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信息,我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了中学地理教学网页,开通了地理教学论坛,大家可以登陆进入中学地理网页,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投稿,提出建议。
【上一篇】
【下一篇】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中​学​地​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