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角尺画15度角上的1厘米和米尺上的1厘米是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还是无法比较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2.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我们知道,课桌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长度,你有什么办法?
2、师:用什么量,学生回答。
3、师:大家说了那么多方法,下面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4、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5、教师疑惑地问:为什么都是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回答。 总结:同样的桌子,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出的结果不同,要想量出的结果一致,我们必须统一测量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通常使用“尺”这个工具。
二、新授。
1、认识尺。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这是一把米尺,这是三角尺、卷尺、量衣服用的皮尺(逐一出示给学生看),你们身边有没有尺,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你们的尺是学生用的尺,为了和三角尺区别,我们习惯把它叫做直尺,你们的直尺可以看出看成是米尺的一部分。
老师将这把米尺放大,并把它的一部分画了出来,把你的尺和它比较,这些尺上都有的是些什么?师分别解释刻度、厘米的刻度线、cm或“厘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相机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引导认识尺后,让学生逐一说出尺上的各部分。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师:引导认识0刻度,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介绍“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点3个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验证: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
总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联系生活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然后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3)初步认识几厘米。
师:想一想,2个1厘米是几厘米?那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呢?
师:在直尺上,你能找出2厘米的长度吗?你还能找出4厘米的长度吗?
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下他找的对不对。你还能找出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4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比一比这两个同学的找法,哪种一眼就能看出找出来的是4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4。)
总结:要找几厘米从0开始,从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样找比较方便,你们能记住这种方法吗?
3、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下面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量纸条长度(5厘米长)。
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请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量的方法。
师示范讲解:生活中如果不需要很准确的长度,我们可以在脑袋里可以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一估,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大概长度;要知道准确的长度,就要用尺正确的去测量,量的时候要将尺和物体的边重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尺上的刻度,那就是这根纸条的长度。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那么它的长就是5厘米。
判断: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演示学生错误的量法。)
总结:我们量物体的时候,要把尺和物体的边重合,尺的0刻度和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1、2、3题)
三、拓展练习。
(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解决尺子不够长的问题。)
(2)一把没有0刻度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并写下来。
(2)课后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并写下来。
【片段1】:初步认识1厘米。
师:大家看尺的最左端的数字是几?
师:这叫0刻度,0在这里表示起点,记住这句话:“一切从0开始”。
师:(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生1:从刻度3到刻度4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
生2:从刻度5到刻度6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
生3:从刻度7到刻度8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他们都只有1大格。
生2:4-3、6-5、8-7都等于1。
师:看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吗?
经过验证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师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反思】:
在前一环节认识了直尺后,教师用直尺做教具,告知直尺上多长是1厘米后,让学生模仿举例,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直尺上的1大格是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表象。接着让学生对照直尺观察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起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层层推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尤其将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这些具体的实物与1厘米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有效突破了难点。
【片段2】:用厘米量。
师: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生1上台演示,教师问:为什么用刻度0对着纸条的一端?
生1:因为0是起点,一切从0开始。
师:要知道纸条多长看哪里?
生1:看纸条另一端指着哪个刻度,现在是5,所以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 生2上台演示,教师问:尺子应该怎么放?
生:尺子要和纸条的边重在一起。
师:眼睛怎么看?斜着看行吗?
生:不行。那样就看不清尺上到底是几,眼睛要在尺子的正上方。
师: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1.尺子的0刻度线没有和纸条一段重合;2.尺子斜着,没有和纸条的边重合;3、正确的量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量法。
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的手动起来、嘴动起来、脑动起来。先让学生估测,再实测,最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方法,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细节进行整理,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专业论文、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30等内容。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 ...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 暂无评价 16页 1下载券 《认识厘米》教案 暂无评价...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简案_二年级数学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教学内容:认识...下面的故事和“一”有关。 观看动画“阿福的新衣” 。 提问:为什么衣服变...  《认识厘米》课堂实录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基于儿童视角 化繁为简看直尺 《认识厘米》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思考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 苍溪县东青镇中心小学校 王树雄教学...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认识厘米》这节课,因为是公开课,思考了很多,思考这节课对于...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茂林镇中心小学校 谢荣娟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案例――认识厘米 隐藏&& 《认识厘米》案例分析 骆双 《认识厘米》 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按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本内容应该在 第二课时, 学生应该在第一...  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0-52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  教学目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 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元单5课时教案.doc 1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元单5课时教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改变了线段的编排。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验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确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3、用厘米、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估测、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和用直尺准确量、画线段。难点:1、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2、运用厘米、米进行准确测量。四、单元课时分配:共5课时:例1 统一长度单位
例2例3及相关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例3例4例5及相关内容 认识米?用米量
例6例7及相关内容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例8 确定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一、教学内容:书p1,例一二、教学目标:1、知识点: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的活动,亲身经历长度单位统一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能力点:通过用不同的实物作标准进行测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合作、估测的意识。3、习惯点:通过参与测量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切身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难点: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三角尺或直尺、铅笔、橡皮、回形针等。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在活动中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以不同的物品为标准测量数学书的宽(例一)(1)师:我们每天都要用数学书,你知道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吗?引导学生用各类物品(回形针、橡皮擦、铅笔、小方块等)测量数学书的宽。(2)学生操作,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成表:物品 回形针 橡皮擦 铅笔 小方块 ······
(4)教师质疑:都是测量的数学书,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同一物品得到的数量是不同的。初步感受需由同一物品去测量。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1)全班统一用相同的物品(回形针)再次测量数学书的宽、长。(2)学生操作,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数学书的宽是()个回形针长,长是()个回形针长。小结: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很容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长短。所以,在测量物品的长度时,首先要有相同的标准,也就是必须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4)师:你还想知道什么物品的长度?(5)全班统一用回形针测量自己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度。练习巩固,实践应用:基础知识题:学生看图直观地估测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提示: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某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步骤如下:A.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装置;B.用三角尺测量小球的直径 d;C.用米尺测量悬线的长度 l;D.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摆动.当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计数为0,此后小球每经过最低点一次,依次计数1、2、3….当数到20时,停止计时,测得时间为 t;E.多次改变悬线长度,对应每个悬线长度,都重复实验步骤C、D;F.计算出每个悬线长度对应的 t2;G.以 t2 为纵坐标、l 为横坐标,作出 t2-l 图象.(1)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出 t2-l图象如图2所示.根据图象拟合得到方程为:t2=404.0l+3.5(s2).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m/s2.(取π2=9.86,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2)图象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______(A) 不应在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应该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开始计时(B) 开始计时后,不应记录小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而应记录小球全振动的次数(C) 不应作 t2-l 图象,而应作 t-l 图象(D) 不应作 t2-l 图象,而应作 t2-(l+12d)图象. - 跟谁学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某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步骤如下:A.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装置;B.用三角尺测量小球的直径 d;C.用米尺测量悬线的长度 l;D.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摆动.当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计数为0,此后小球每经过最低点一次,依次计数1、2、3….当数到20时,停止计时,测得时间为 t;E.多次改变悬线长度,对应每个悬线长度,都重复实验步骤C、D;F.计算出每个悬线长度对应的 t2;G.以 t2 为纵坐标、l 为横坐标,作出 t2-l 图象.(1)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出 t2-l图象如图2所示.根据图象拟合得到方程为:t2=404.0l+3.5(s2).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m/s2.(取π2=9.86,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2)图象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______(A) 不应在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应该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开始计时(B) 开始计时后,不应记录小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而应记录小球全振动的次数(C) 不应作 t2-l 图象,而应作 t-l 图象(D) 不应作 t2-l 图象,而应作 t2-(l+12d)图象.某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步骤如下:A.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装置;B.用三角尺测量小球的直径 d;C.用米尺测量悬线的长度 l;D.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摆动.当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计数为0,此后小球每经过最低点一次,依次计数1、2、3….当数到20时,停止计时,测得时间为 t;E.多次改变悬线长度,对应每个悬线长度,都重复实验步骤C、D;F.计算出每个悬线长度对应的 t2;G.以 t2 为纵坐标、l 为横坐标,作出 t2-l 图象.(1)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出 t2-l图象如图2所示.根据图象拟合得到方程为:t2=404.0l+3.5(s2).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m/s2.(取π2=9.86,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2)图象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______(A) 不应在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应该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开始计时(B) 开始计时后,不应记录小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而应记录小球全振动的次数(C) 不应作 t2-l 图象,而应作 t-l 图象(D) 不应作 t2-l 图象,而应作 t2-(l+12d)图象.科目:最佳答案(1)由题意知,单摆的周期T=tn2=t10由单摆周期公式T=2πLg可得:t2=400π2gl由图象得到的方程为:t2=404.0l+3.5,则400π2g=404.0,g=400π2404≈9.76m/s2;③单摆摆长等于摆线长度与摆球半径之和,把摆线长度作为单摆摆长,摆长小于实际摆长,t2-l图象不过原点,在纵轴上截距不为零,故D正确,故选D;故答案为:9.76; D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三角尺拼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