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傅珪传 翻译·仇钺传》课文翻译从“仇钺,,,到谥武襄”谢谢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智除奸佞 杨文襄①,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②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③,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曰:“即不济,奈何?”公曰:“他人言,济不济未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④,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⑤,令科道⑥劾瑾,劾中多波及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綵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⑦,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委蛇卷十三》) 【注】①杨文襄:即杨一清,字应宁。少年时以神童荐为翰林秀才,后为太子太保,死后谥文襄。内臣:宦官。②瑾:即刘瑾,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头子。③平贼事:即讨伐安化王一事。④端绪:头绪,条理。⑤内阁:明清两代的政务机构,明太祖废宰相设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上办理政务。⑥科道:明清吏、户等六科京畿等各道监察御史统称科道。⑦外庭:指宫外的百官,与近侍之臣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诡言请屏人语诡:诡计
B.没其兵器没:没收
C.上必就公问就:接近
D.断不济事济:成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以危言动永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乃进内变疏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
C.①即于袖中出二疏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文襄所以称‘智囊’”的一组是 ①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②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 ③即不济,奈何&&&&&&&&&&&&&&&&&&&&&④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 ⑤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⑥此疏入,瑾遂正法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文襄曾和张永一同领兵讨伐安化王,在军营谈论到刘谨为非作歹之事情时,嘱咐张永,让他在班师回朝面见皇上的时候,要呈上弹劾刘瑾的奏章。
B.张永按照杨文襄的计策行事,果然顺利成功。齐瑾被抓手后,奉命押送南京。刘谨上书请求皇上给他几件破衣遮体,皇上可怜他,下令将百十件旧衣服给他。
C.张永把吏、户、兵、礼诸部上奏弹劾刘瑾的奏章拿到左顺门对谏官说:这些奏章涉及的人很多,不要改动反映的情况,赶快呈上奏章。
D.刘谨被正法,很大程度上是靠张永之力,但如果没有杨一清为他出高明的主意,张永也办不成此事,杨一清不愧有“智囊”之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3分) (2)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3分) (3)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4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月考语文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智除奸佞 杨文襄①,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②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③,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参考译文:明武宗时,杨一清与宦官张永(武宗初年时原本是刘瑾党人,后不满刘瑾所为,奏请诛刘瑾,同时举兵征讨安化王朱鐇,袭封安化王。正德年间以诛刘瑾为名举兵谋反,后为仇钺所缚,押送京师赐死)在军中,杨一清曾与张永谈到阉臣刘瑾,分析其中利害,劝说张永举发刘瑾。接着从衣袖中取出两道奏疏,一道陈述平定安化王谋反的战略,另一道则是分析刘瑾有专权谋逆的意图。  最后,杨一清叮嘱张永说:“您率军回京谒见皇上时,先呈平定安化王的奏章,皇上一定会再进一步详细询问,这时您趁机要求皇上摒退左右,再进皇朝中暗埋内乱的奏章。”  张永说:“万一这招不管用,又该怎么办呢?” 杨一清说:“如果是旁人,我不敢断言是否管用,但如果是您,只要论事时能有条有理,一定管用。万一皇上不相信您所说的话,您就叩头请皇上立即召刘瑾,下令先没收刘瑾兵器,劝请皇上亲自查验,扬言如果找不到刘瑾谋反的证据,愿意拼上自己这条命,拿去喂狗。接着再一面痛哭一面连连叩头,这时皇上对刘瑾一定大为生气。刘瑾被诛,您一定受皇上重用,可以尽全力矫正以往朝政的缺失,那么吕强(后汉人,字汉盛,年轻时以宦官任官小黄门。灵帝时按例策封宦官,吕强推辞不接受。黄巾贼起,吕强奏请先诛皇上左右通贼者,后为赵恽等人陷害,自杀而死)、张承业(后唐人,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臣,庄王即帝位时曾力谏不可,后绝食而死,谥正宪)与您可说是千年来的三大忠臣。但这事要赶紧进行,不能稍有拖延。” 张永慷慨地说:“我一把年纪为朝廷尽忠,哪里是为求日后的回报?”不久,张永回京谒见皇上,事态发展一如杨一清所计划。 刘瑾被收押后,奉圣旨被降为南京奉御。刘瑾上奏自承罪状,乞求武宗赐一两件旧衣蔽体。武宗不忍,下令赐百件旧衣,张永见武宗仍怜惜刘瑾,恐日后生变,与内阁中的好友商议,让都察院弹劾刘瑾。然而都察院弹劾的奏章中,牵连到许多阿附刘瑾的大臣,张永立即拿着奏章来到都察院,说:“刘瑾专权时,连我都不敢挺身直言,更何况是其他官员呢?今天朝政败坏全是刘谨一人的过错,不要再波及他人,动摇人心,请立即收回这道奏章,另呈一道。”  当奏疏呈上后,刘瑾果被正法,受牵连的只有文臣张綵一人,武将杨玉等六人而已。   能除去阉宦刘瑾江彬,很大程度上靠了张永的力量。如果要仰仗外臣,断然不能成功,而张永不希望牵连太多大臣,更是有远见的做法。然而若不是杨一清的智略比张永更胜一筹,张永也不会被杨一清所说动。难怪杨一清有“智囊”之名。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智除奸佞 杨文襄①,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②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③,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智除奸佞 杨文襄①,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②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③,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曰:“即不济,奈何?”公曰:“他人言,济不济未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④,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⑤,令科道⑥劾瑾,劾中多波及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綵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⑦,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委蛇卷十三》) 【注】①杨文襄:即杨一清,字应宁。少年时以神童荐为翰林秀才,后为太子太保,死后谥文襄。内臣:宦官。②瑾:即刘瑾,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头子。③平贼事:即讨伐安化王一事。④端绪:头绪,条理。⑤内阁:明清两代的政务机构,明太祖废宰相设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上办理政务。⑥科道:明清吏、户等六科京畿等各道监察御史统称科道。⑦外庭:指宫外的百官,与近侍之臣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诡言请屏人语诡:诡计
B.没其兵器没:没收
C.上必就公问就:接近
D.断不济事济:成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以危言动永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乃进内变疏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
C.①即于袖中出二疏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文襄所以称‘智囊’”的一组是 ①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②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 ③即不济,奈何④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 ⑤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⑥此疏入,瑾遂正法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文襄曾和张永一同领兵讨伐安化王,在军营谈论到刘谨为非作歹之事情时,嘱咐张永,让他在班师回朝面见皇上的时候,要呈上弹劾刘瑾的奏章。
B.张永按照杨文襄的计策行事,果然顺利成功。齐瑾被抓手后,奉命押送南京。刘谨上书请求皇上给他几件破衣遮体,皇上可怜他,下令将百十件旧衣服给他。
C.张永把吏、户、兵、礼诸部上奏弹劾刘瑾的奏章拿到左顺门对谏官说:这些奏章涉及的人很多,不要改动反映的情况,赶快呈上奏章。
D.刘谨被正法,很大程度上是靠张永之力,但如果没有杨一清为他出高明的主意,张永也办不成此事,杨一清不愧有“智囊”之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3分) (2)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3分) (3)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智除奸佞 杨文襄①,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②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③,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曰:“即不济,奈何?”公曰:“他人言,济不济未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④,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⑤,令科道⑥劾瑾,劾中多波及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綵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⑦,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委蛇卷十三》) 【注】①杨文襄:即杨一清,字应宁。少年时以神童荐为翰林秀才,后为太子太保,死后谥文襄。内臣:宦官。②瑾:即刘瑾,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头子。③平贼事:即讨伐安化王一事。④端绪:头绪,条理。⑤内阁:明清两代的政务机构,明太祖废宰相设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上办理政务。⑥科道:明清吏、户等六科京畿等各道监察御史统称科道。⑦外庭:指宫外的百官,与近侍之臣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诡言请屏人语诡:诡计
B.没其兵器没:没收
C.上必就公问就:接近
D.断不济事济:成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以危言动永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乃进内变疏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
C.①即于袖中出二疏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文襄所以称‘智囊’”的一组是 ①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②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 ③即不济,奈何④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 ⑤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⑥此疏入,瑾遂正法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文襄曾和张永一同领兵讨伐安化王,在军营谈论到刘谨为非作歹之事情时,嘱咐张永,让他在班师回朝面见皇上的时候,要呈上弹劾刘瑾的奏章。
B.张永按照杨文襄的计策行事,果然顺利成功。齐瑾被抓手后,奉命押送南京。刘谨上书请求皇上给他几件破衣遮体,皇上可怜他,下令将百十件旧衣服给他。
C.张永把吏、户、兵、礼诸部上奏弹劾刘瑾的奏章拿到左顺门对谏官说:这些奏章涉及的人很多,不要改动反映的情况,赶快呈上奏章。
D.刘谨被正法,很大程度上是靠张永之力,但如果没有杨一清为他出高明的主意,张永也办不成此事,杨一清不愧有“智囊”之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3分) (2)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3分) (3)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4分)”相似的习题。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被机房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拦截,有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
1.您的网站可能因为未备案,或者原备案号被注销
2.网站存在信息安全问题.
3.域名在访问黑名单中.
4.其它原因造成的人为对您域名的拦截.
5.您可以询问负责您业务的商务核实相关信息,若误封,可以提交过域名名单.
6.通过域名白名单需要录入网站负责人名字,电话,身份证号,联系地址信息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杨一清分析.pdf8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杨一清研究
姓名:盛林忠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廖可斌
座机电话号码
杨一清研究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顾:L研究生论文
本文试图运用个案分析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
上,把杨一清置身于明中期文学复古运动的背景下,就其文学创作成就及其与各
个流派之间的关系作一解析与梳理,以期彰显杨一清在明代文坛的地位。
首先,文章通过分析杨一清与李东阳、沈周、李梦阳、康海的交往,力图阐
释他与茶陵派、吴中派、前七子复古派的关系,突出杨一清在明中期文坛的地位
和影响。总的来看,杨一清诗歌效仿李东阳。主张抒发真情实感,但杨一清格外
注重格调和气势;杨又多年居住镇江,受到吴中风气感染,诗歌透露着田园乐趣
和隐士情怀;而杨一清对于李梦阳、康海的提拔可以说促成了“七子派”的形成,
并且在杨看来两人是自己诗文的衣钵传人。其次,文章还讨论了理学对于杨一清
的双重影响,重点突出理学对于杨一清人格塑造和诗歌创作的积极意义,使其诗
歌充满浩然正气。最后,文章从“气节诗”、“时事诗”、“政治诗”三方面入手,
分析了杨一清诗歌创作的成就和不足。
关键词:杨一清生平茶陵派吴中派复古派理学诗歌创作
Thisthesis
touse也emethod studies
comprehensiVe
thebaSisof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错认的祖宗(5)  历史告诉我们,钞票很方便,但不能随便印,更不能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因为钞票越多越不值钱。  但此时,元朝政府明显只盯住了钞票的好处,开始玩命的印。忽必烈建元中统,就发行了“中统钞”。改年号至元后,有发行“至元钞”。至元钞一贯文就顶中统钞五贯文。元武宗至大年间,有发行“至大银钞”,至大钞又是至元钞的五倍。到元顺帝至正年间,又造“新钞”,又相当于旧钞的五倍。两三次下来,就贬值了125倍。现代人抱怨钱不值钱,物价涨得厉害,自己收入跑不过CPI,知足吧。  反正钞票印的越多,老百姓被坑的就越苦。到最后,十钉银钞也换不了一斗米。据说,滥发银钞也是逼得老百姓推翻大元的诱因之一。  其实滥发钞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后人一直在用。像内战时的蒋介石,不是不知道印这么多钞票会搞垮经济。但仍然昼夜不停地印,国内不够印,还要到英国美国去印。纸票子像雪片一样飞过来,老百姓买米都得提着一提兜钱去。这样干不玩完都没道理。  这也就是个饮鸩止渴的道理。不饮现在就死,饮了过会再死。人总是希望不死,不过到了这个份上,也就只能寄希望于过会再死了。  把老百姓逼到这个份上,老百姓当然要造反。事实上,从忽必烈灭南宋以后,南人的反政府武装就从来没有消停过。蒙古人也不傻,也知道严加防范。这就是元朝政府的首要职能:防制反动。  蒙古人防汉人比防贼还严。  首先,驻扎军队。嫡系部队蒙古军驻扎河洛、山东,把持全国要害。以汉军、探马赤军驻防淮河、长江以南,同时有一部分新附军(原南宋军队,投降后并未解散)。哪有动乱,随时消灭。  其次,收缴兵器。跟秦始皇一个套路。早在忽必烈拿下南宋首都临安时,就下令收缴民间的杀伤性武器。无论刀枪剑戟还是斧钺钩叉,统统拿来。汉人、南人、高丽人不能有弓矢兵仗。甚至连老百姓的菜刀也不放过,要用还得去蒙古人那去取,几家人合用。他们以为老百姓没有兵器,想造反也掀不起大浪。要不说不读书就是不行啊,秦始皇这么干,还把收缴的兵器铸成了十二个铜人,但陈胜吴广拿枣木棍子就反了。最终大秦王朝还是覆灭了。  蒙古人是骑马打天下的,太知道马的重要性了。在收缴兵器的同时,搂草打兔子就连马也一块收了。从至元到天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从民间搜刮马七十余万匹。  这下好了,一边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一边是快刀骏马的蒙古铁骑。蒙古人该高枕无忧了吧。但蒙古人却睡不着觉了。毕竟蒙古人太少,汉人太多。心里实在害怕。  于是蒙古人给汉人制定了一系列禁令:禁止汉人田猎,禁止汉人习武艺,禁止汉人集会祠祷,禁止汉人学蒙古文、色目文。甚至连夜间出来走动也不行。“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
  错认的祖宗(6)  为了能让这些禁令能不折不扣的执行,蒙古人就学汉人,推行里甲制度。二十家为一甲,以蒙古人为甲主。甲主权力极大,对甲民有监察权、管理权,还有审判权、执行权。要吃要喝,甲民必须马上送。要童男,马上送。要少女,马上送。一不如意,立刻有灭门之祸。  这么一路下来,汉蒙一家是扯淡了。汉人造反只是一个实机问题。至正年间,水、旱、蝗、瘟轮番折腾,将大多数人逼上了绝路。黄河决口,元政府调集十五万人修河。人齐了,造反开始。  汉人认蒙古人当祖宗,但这蒙古祖宗却并不领情。就是被汉人赶跑了,还时不时的跑到北京武装游行,来一句:“我××又回来了。”大明朝在强盛的时候,还能敲打敲打。一旦过了气,也就只能干瞪眼、生闷气了。一百年间,蒙古人两次到北京城下,组团抢劫。差点把大明的国运提前终结。而蒙古人只要缺了吃的用的,无论是天灾内讧引起的,还是自己发展过快人口过剩造成的,总之想到的第一办法就是杀进长城,抢汉人。  其实蒙古人真正归于中国,还得归功于清朝。满人一开始走的路子就是“联蒙制汉”,为了征服并控制人数绝对众多的汉人,蒙古人就成了满人不可或缺的帮手。赏赐也好,联姻也好,尊教也好,高压也好,总之用尽一切手段控制内外蒙古。正如《清史稿》所述:“屏翰之重,所以宠之;甥舅之联,所以戚之;锐刘之卫,所以怀之;教政之修,所以宣之。”拉拢加高压,使得二百多年的满蒙盟属关系相当瓷实。  也许上天怕没有对照,就安排了一个反例——俄罗斯。蒙古人也完全征服了俄罗斯。但俄罗斯人却从来没有把蒙古人当成自己的祖宗。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属于西方。俄罗斯人通过联姻的方式得到一个双头鹰标志,立刻当宝贝珍藏了起来。这可是拜占庭帝国的权力象征,从此俄罗斯人就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梦想着建立“第三罗马帝国”。俄罗斯皇帝自称“沙”,其实就是罗马皇帝凯撒的转音。后来,沙皇还把双头鹰请进了国徽,直到现在的俄罗斯仍然保留着。  但俄罗斯人却把蒙古人热衷扩张的毛病学到了手,而且练到了家。1480年,俄罗斯前身莫斯科公国获得独立,就没有停下领土征服的步子。金帐汗国(蒙古人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堂兄拔都创立)分出来的几个小汗国:喀山汗国、克里木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一大帮子,全都被俄罗斯人吞并了。  四百年扩张,俄罗斯帝国成为一个横跨亚欧、东西滨洋的大帝国。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一。双头鹰也有了新含义:一头盯着欧洲,一头盯着亚洲。
  错认的祖宗(7)  更有意思的是,1922年外蒙古独立后,苏联军队立即进驻蒙古。刚刚出生还没获得出生证的蒙古国立即被苏联砍断了脊梁,被绑在了苏联的战车上。当初的征服者成了被征服者,被征服者成了征服者。  其实,中国人非要死皮赖脸的认蒙古人当祖宗,把元朝当自己的正统王朝,还是有现实利益的考虑的。  现在最让中国头疼的领土就是西藏和台湾。按着国际通用判断准则,对于争议领土归谁主要看两点:一有效先占,二实际控制。而这两块领土,台湾是完全没有控制,西藏争议领土则是大部分没有控制。  本着为我领土,尽早划入的原则,我们就喜欢将自己领土的有效先占尽可能的往前倒,可倒着倒着就发现,只能倒到元朝。  忽必烈时设总制院,后来桑哥建议改名叫宣政院(唐朝皇帝多在宣政殿召见吐蕃使者),专管佛教事物及西藏军政大权。这被普遍认为西藏直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同样,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也被认为这是台湾归属中国的标志。  虽然早在唐朝,唐太宗就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头头松赞干布,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了尺带珠丹。但这只是联姻,场面话叫“和同一家”。但人家可没傻到把国家都交到你手里。到后来,吐蕃衰落,要与大唐结盟,还刻了唐蕃会盟碑。但这也正说明唐和吐蕃是两国,是战略同盟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  至于台湾,早在三国时代,吴大帝孙权就派卫温率队对台湾(当时叫夷洲)进行过友好访问。但这只是有了交往,并不能说台湾就是我们的。麦哲伦还进行过环球航行呢,总不能说世界都是他的吧。  所以正是因为大元王朝设了这两个行政机构,我们才有理由说,早在十三世纪,西藏和台湾就是我们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为人类服务,历史书却一定要为现实政治服务,古今如此。  但是请诸位不要忘记一点,在实际控制面前,所有的有效先占都显得软弱无力。像俄罗斯人就与日本人有着北方四岛(俄罗斯人叫南千岛群岛)的争端。就是因为这几个岛子在俄罗斯的实际控制之下,日本人除了抗议毫无办法。俄罗斯总统可以登上争议岛屿,想怎么秀就怎么秀。日本的官房长官就只能坐着飞机,在岛上空看看过过眼瘾。俄罗斯人则毫不客气的讥讽:“我们欢迎外国人参观我们的领土。”  其实,韩日之间的独岛之争,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都是这类情况。只是我们在对付这类情况时,总是先把祖宗拉出来。好像只要祖宗站得住,子孙就一定守得住。祖宗要是地下有知,不知会不会被气得活够来。
  《明清的启迪》***整***理***版***  http://ht.louge.org/dir/479327/
  敬畏(1)  人通常只对只对超越自己能力的才感到敬畏。中国人比较现实,主要敬畏两样:一是权,二是钱。有权的是领导,有钱的是富豪。但无论是领导还是富豪都摆脱不了生老病死,也就摆脱不了“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为了“尽快到我家”,什么阴谋诡计、坑蒙拐骗都使得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厚黑学。  对于超越生死的神,中国人自己就非常矛盾。一边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一边讲“子不语怪力乱神”。到后来自己也搞不懂,干脆就说“敬神如神在”。反正,几千年来中国人就在有神与无神之间来回晃荡。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现实: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报效国家、爱护兄弟、信赖朋友,统统都是现实。但中国传统文化却有很多问题解释不了。比如人世间的痛苦由何而来,人的贪念和欲望如何产生。于是中国从印度进口了佛教。  据梁启超讲,佛经的翻译给中国带来了三万五千多个词汇:禅、劫、众生、因缘、觉悟、功德、大千世界……而汉语最终出现四声音调的变化,据说就有佛经翻译的大功劳。  佛教能在中国扎下根,就是因为吸收了中国文化中“孝”的内容。但佛家讲苦修,讲舍财,讲转世,讲轮回。也就是说这辈子投资下辈子才有收益。这对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来说,吸引力未免就小了点。所以中国人人人都知道佛教,真正去当和尚的却不多。少林寺名扬天下,靠的不是佛经而是功夫。  中国人又扶植起了国产的道教,主张通过炼丹修道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反正就是想赖着不死。但吃仙丹的皇帝长生不死的一个没有,中毒早死的倒不少。  真想赖着不死的不是贵族就是皇帝,对于每天受剥削的劳苦大众来说,长生不死简直就是遭罪。而且道教的理论太过玄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道教的群众基础十分不广泛,总是干不过佛教。  儒释道三教正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柱子。虽然每根柱子粗细不同,但缺了任何一根,都会有莫大的遗憾。而后世最有名的文人,一定是儒释道三教皆精的。像宋朝的苏东坡。  正因为没有纯粹的宗教,也就没有纯粹的信仰。没有纯粹的信仰,也就没有纯粹的敬畏。没有纯粹的敬畏,也就什么都敢干。  其实,敬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它“显灵”通常在三个时候:一,没人的时候。二,没人管的时候。三,没人能管的时候。  先说没人的时候。老百姓最常遇到,也是考验人性的试金石。比如那个轰动全国的“许霆案”。一个23岁的小伙子,还是因为取款机出了错,就一口气取走了175000元,后来被法院一审判了无期徒刑。  许霆也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徒,只是一个普通的保安。在他家人眼里,他很懂事。就算生活拮据,他都不偷不抢,反而更加努力工作。
  敬畏(1)  人通常只对只对超越自己能力的才感到敬畏。中国人比较现实,主要敬畏两样:一是权,二是钱。有权的是领导,有钱的是富豪。但无论是领导还是富豪都摆脱不了生老病死,也就摆脱不了“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为了“尽快到我家”,什么阴谋诡计、坑蒙拐骗都使得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厚黑学。  对于超越生死的神,中国人自己就非常矛盾。一边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一边讲“子不语怪力乱神”。到后来自己也搞不懂,干脆就说“敬神如神在”。反正,几千年来中国人就在有神与无神之间来回晃荡。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现实: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报效国家、爱护兄弟、信赖朋友,统统都是现实。但中国传统文化却有很多问题解释不了。比如人世间的痛苦由何而来,人的贪念和欲望如何产生。于是中国从印度进口了佛教。  据梁启超讲,佛经的翻译给中国带来了三万五千多个词汇:禅、劫、众生、因缘、觉悟、功德、大千世界……而汉语最终出现四声音调的变化,据说就有佛经翻译的大功劳。  佛教能在中国扎下根,就是因为吸收了中国文化中“孝”的内容。但佛家讲苦修,讲舍财,讲转世,讲轮回。也就是说这辈子投资下辈子才有收益。这对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来说,吸引力未免就小了点。所以中国人人人都知道佛教,真正去当和尚的却不多。少林寺名扬天下,靠的不是佛经而是功夫。  中国人又扶植起了国产的道教,主张通过炼丹修道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反正就是想赖着不死。但吃仙丹的皇帝长生不死的一个没有,中毒早死的倒不少。  真想赖着不死的不是贵族就是皇帝,对于每天受剥削的劳苦大众来说,长生不死简直就是遭罪。而且道教的理论太过玄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道教的群众基础十分不广泛,总是干不过佛教。  儒释道三教正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柱子。虽然每根柱子粗细不同,但缺了任何一根,都会有莫大的遗憾。而后世最有名的文人,一定是儒释道三教皆精的。像宋朝的苏东坡。  正因为没有纯粹的宗教,也就没有纯粹的信仰。没有纯粹的信仰,也就没有纯粹的敬畏。没有纯粹的敬畏,也就什么都敢干。  其实,敬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它“显灵”通常在三个时候:一,没人的时候。二,没人管的时候。三,没人能管的时候。  先说没人的时候。老百姓最常遇到,也是考验人性的试金石。比如那个轰动全国的“许霆案”。一个23岁的小伙子,还是因为取款机出了错,就一口气取走了175000元,后来被法院一审判了无期徒刑。  许霆也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徒,只是一个普通的保安。在他家人眼里,他很懂事。就算生活拮据,他都不偷不抢,反而更加努力工作。
  敬畏(2)  许霆对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认为错呢?他也认为自己是错的(注意是错而不是罪)。在他取完钱的第三天,也就是下一周的第一个工作日,当银行方面联系上许霆所在的保安公司时,他已经不辞而别了。  对于这件事,许霆的父亲许彩亮认识得最朴素:“这就跟在地上捡钱一样”,要是追查起来,“不是只要把钱还了就没事了吗?”  只是这里面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许霆的175000元,并不是一次取得(当然,实际上也不可能),而是取了171次。也就是说,他的“错误行为”重复了 171次。这也是法院认为他“采取秘密手段,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行为已构成盗窃罪”的主要理由。  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失误,但一连一百多次可就是诚心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让他去偷去抢一百多次,恐怕他也没这个胆量。  其实,要是换一个人去面对这种情况,能做出第二种选择的恐怕也不会多。人性中的恶就像身体内的元癌基因,生而就有,每天产生癌细胞。依靠人体自身免疫力可以把这些癌细胞全部干掉。但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者自身免疫力下降,那就可能发展成癌症。  不幸的是,许霆这次正是受到了刺激,强烈的刺激。  有意思的是,同样的事,英国也发生过。同样是取款机出错,同样是有人钻空子取钱。不同的是,那次取钱的人实在太多了,都奔走相告,排起了长队。银行干脆来了一个“法不责众”,不追究了。说是这本身就是银行的错,后果有银行承担。   有人说,自从始祖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人类就少不了诱惑。但问题是制约人类诱惑的力量哪去了呢?  再说没人管。一般是国家公职人员,单位“一把手”,也就是腐败的重灾区。因为一把手有拍板的权力,手下不听话,大手一拍,什么都搞定了。像江苏有一个“一把手”,把手下七八个部门的公章都集中在自己手里。拨款,监督,审核,一个人全干了。有这样的便利条件,想不贪都对不起自己。  另外中国又是一个“讲人情”、“讲面子”的国度。相当数目的公款就是以“人情礼数”的名义莫名其妙的消费掉了,同时相当数目的公务人员就被“人情礼数”稀里糊涂的拉下了水。正如老百姓常说的,“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组织监督时间太短,纪委监督为时太晚。”  我觉得,老百姓也知道人情在“贪官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中国有名的清官包青天就是“一脸黑炭”——铁面无私,不讲人情。  而一旦出现了这样的贪官,人们就大骂制度出了问题。仿佛只要解决了制度问题,人类的一切丑恶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无论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性的贪恶都是严防死守的。
  敬畏(3)  但任何的严防死守总会被聪明的人类找出空子,找出来就钻。问题当然不是出在制度上,而是制度下的人。  可笑的是,很多大贪官,贪的金银珠宝、钞票珍玩实在太多,真正为他们所用的反而少了。重庆巫山县有一个交通局长,贪了上千万的赃款,竟然直接打包,全部放在了无人居住的房子里(赃款购买)。最后因为长期无人居住,引起保安的怀疑,盖子才被揭开。等人们发现时,好多钱都发霉变烂了,都是百元大钞啊。  还有深圳市的一个民政局局长,聚敛了几百万巨款。自己不敢花,又不知道怎么安全保管,整天操心,老烦人了。整个一“守财奴”。  这哪是制度出了问题,这简直就是人性出了问题。  要说,中国并不缺少清官、好官。太史公司马迁在中国首部正史《史记》中就抢先开创了清官榜——《循吏传》。“奉职循理,为政之先。恤人体国,良吏述焉。”两千多年前的人就特别重视好官的榜样效应。之后,班固的《汉书》把循例描述的更为具体,“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之后,《循吏传》也成了历代正史中的保留项目,也成了其中最光彩、最打动人的篇章。  最让我感动的是《新唐书·循吏传》中的一个人——何易于。何易于是益昌县令。一日,他的上司利州刺史坐着一艘大船,带着宾客、歌伎,唱着歌,喝着酒,顺着嘉陵江就到了益昌。  当时因为是春天,河里水少,大船行不动,需要派人来挽舟拉纤。何易于听到这个命令,二话没说,把笏板往腰上一别就去给刺史大人拉纤去了。  刺史一看,拉纤的不是民夫,而是堂堂的一县之长,就禁不住发问:“你怎么来了?”  何易于回答:“现在正值农忙,百姓们不是耕地就是养蚕,没有空啊。我是县令,没什么事,就给你拉纤来了。”  刺史和宾客们听了,马上臊的不得了,立即跳下船,骑马离开益昌。  这可不是过去常说的老百姓的“父母官”,而是“公仆”了。比起现在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人民公仆”,背地里大捞特捞的“老爷们”更是好的不知道多少倍。  只不过中国的清官从来没有什么长效机制,靠的全是官员们的个人修养。一旦放松了对自己的思想教育工作,抵挡不了××诱惑,辜负了××对自己多年的培养,这贪官就基本上当定了。  最后说说没人敢管。只不过这是国家的一把手,尤其是开国一把手。像朱元璋,毛泽东。朱元璋前面说得多了,开国建基,混一宇内,八股取士,封藩建制,连宰相都敢废,大手笔来得多了。重点说说毛泽东吧。  据说毛泽东本人认为,自己干的最得意的两件事就是:一,领导中国人民赶跑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做个记号,很不错~
  敬畏(4)  对于前一个,人民群众热烈拥护,赞扬大大的。看看电视剧就知道。  对于后一个,很少谈到。官方的说法是,毛泽东晚年犯了重大错误,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为了保持无产阶级专政的万年江山不褪色,才发动了“文革”。发动后,又被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说实话,这个说法相当扯淡。“文革”的发生有其偶然,更有其必然。胆子大一点的就把责任全推给了毛泽东。  的确,“文革”是毛泽东一手发动的,这跑不了。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就对他有过十分中肯的评价,“古书读得很多,权谋心机很深”。用比较文明点的说法是,最了解中国国情。  按照惯例,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有其时代背景,“文革”也不例外。  自1956年起,一直是刘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的日常工作。毛泽东只是有时参加一些会议而已。他个人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一起讨论、研究一些问题,有时也专门邀请一些人。  据毛泽东自己说,此时,在某些情况下,他也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些会议的常委主要是地方党政领导人。例如大区中央局的书记、副书记,各省的省委书记。实际上,毛泽东已不在中央全会上讲话,甚至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他也只是致一个简短的开幕词。  而在建国之初,法律就规定,国家领导人是有任期的。早在1953年,中共中央就设了一线、二线,由刘少奇在一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虽然不少重要决策,仍由身居二线的毛泽东主持做出,但在决策程序上,特别是1960年代,在一线实权大大扩大的局面下,毛泽东再想进行全局性布置,已很难绕过刘少奇主持的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  具体说来,1960年代的格局是,刘少奇在总书记邓小平协助下主持党中央工作,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周恩来也要向刘少奇请示。刘少奇只有在重大问题时才向毛泽东报告,请毛泽东发表意见或做决定。若毛泽东不在北京,除极其重大问题外,刘少奇可与在京常委商议后,对任何问题当场拍板。  据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交代,从延安到北京,中共中央形成了这样的惯例,“主席不在,少奇代。主席、少奇都不在,总理代……总得有人坐镇嘛”。  这里我说一个小细节吧,当时重要政治场合毛泽东和刘少奇像总是并排出现的。如1959年的国庆特刊上。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文革”前。  毛泽东是一个传统的顶级政治家,能力极强,心思极深,权欲也极盛。人还没死,权力就落空的滋味,是这类人绝对不能忍受的。
  敬畏(4)  对于前一个,人民群众热烈拥护,赞扬大大的。看看电视剧就知道。  对于后一个,很少谈到。官方的说法是,毛泽东晚年犯了重大错误,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为了保持无产阶级专政的万年江山不褪色,才发动了“文革”。发动后,又被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说实话,这个说法相当扯淡。“文革”的发生有其偶然,更有其必然。胆子大一点的就把责任全推给了毛泽东。  的确,“文革”是毛泽东一手发动的,这跑不了。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就对他有过十分中肯的评价,“古书读得很多,权谋心机很深”。用比较文明点的说法是,最了解中国国情。  按照惯例,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有其时代背景,“文革”也不例外。  自1956年起,一直是刘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的日常工作。毛泽东只是有时参加一些会议而已。他个人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一起讨论、研究一些问题,有时也专门邀请一些人。  据毛泽东自己说,此时,在某些情况下,他也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些会议的常委主要是地方党政领导人。例如大区中央局的书记、副书记,各省的省委书记。实际上,毛泽东已不在中央全会上讲话,甚至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他也只是致一个简短的开幕词。  而在建国之初,法律就规定,国家领导人是有任期的。早在1953年,中共中央就设了一线、二线,由刘少奇在一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虽然不少重要决策,仍由身居二线的毛泽东主持做出,但在决策程序上,特别是1960年代,在一线实权大大扩大的局面下,毛泽东再想进行全局性布置,已很难绕过刘少奇主持的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  具体说来,1960年代的格局是,刘少奇在总书记邓小平协助下主持党中央工作,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周恩来也要向刘少奇请示。刘少奇只有在重大问题时才向毛泽东报告,请毛泽东发表意见或做决定。若毛泽东不在北京,除极其重大问题外,刘少奇可与在京常委商议后,对任何问题当场拍板。  据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交代,从延安到北京,中共中央形成了这样的惯例,“主席不在,少奇代。主席、少奇都不在,总理代……总得有人坐镇嘛”。  这里我说一个小细节吧,当时重要政治场合毛泽东和刘少奇像总是并排出现的。如1959年的国庆特刊上。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文革”前。  毛泽东是一个传统的顶级政治家,能力极强,心思极深,权欲也极盛。人还没死,权力就落空的滋味,是这类人绝对不能忍受的。
  敬畏(6)  我倒认为,民主只能植根于民间,而不可能植根于官场。官场只不过是民主的表现形式罢了。  若是老百姓没有敬畏,没有秩序,又爱起哄。强行民主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天下大乱。乱的一塌糊涂,乱的不可收拾。最终能收拾这一局面的只能是强权人物,而强权人物上台离着民主又十万八千里了。  在建国之初,中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努力在全国营造一种氛围:上不敬天地,下不怕鬼神。“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把人的能力极限夸大,也就没了敬畏。  这种精神动力要是用在经济建设上,确实豪气冲天,见证不少奇迹。但一旦过了头,奇迹也就变成了灾难。如轰轰烈烈的全国“农业学大寨”,拼命地开荒种粮,修梯田。逼得后来政府不得不花大价钱退耕还林还草。  更可怕的是,这股劲要是用在政治斗争上,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也结结实实可以压垮一代人。而且,带有遗传性。  事实上,到文革前,中国人确实没有了敬畏。尤其那些二十来岁的“革命小将”,除毛泽东一人外,天不怕,地不怕。一经忽悠,就算是对自己以前最亲近的父母、老师、丈夫、妻子、兄弟。也要“划清界限,坚决斗争到底”。  毛泽东对文革也就是发动,算是主谋。而成就文革的却是最广大的老百姓,是帮凶。  另外补充一点,作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两大标志性文件,却是以民主的形式通过的,党内民主。1966年,5月4日~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这就是著名的“五一六通知”。8月1日~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而一辈子怀着民主信仰的周恩来,在文革爆发后,一面调和着整个国家的大事小情,一面又时时维护着最高领导的权威。当天安门的游行队伍高呼着: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时候。以周恩来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这是错的。但他更加睿智的知道,单凭他个人的能力已经无法扭转乾坤了。最终,也只能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我们最伟大敬爱的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据说,当年赫鲁晓夫在抛出旨在打到斯大林权威的《秘密报告》时,周恩来曾质问赫鲁晓夫:“既然斯大林同志犯了这么多错误,你们应该在他犯的时候就提出批评,而不是死后再抛出来。”赫鲁晓夫则毫不客气的回答道:“如果是那样,被抓的不是斯大林,而一定是我们。”当时未到文革,周恩来等人无法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  说到这里,人们通常大骂斯大林、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必要吗?  我说,必要。因为人内心深处总是要信点什么的,不信神就信人。中国长期皇权压倒神权,所以中国人长期崇拜皇帝。毛泽东此时实际上就取代了中国人心目中皇帝的位置,不信都不行。  只是领导人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领导人犯的错,全国买单。  所以,两千年来,中国人(包括领导层)缺的不仅仅是民主,不仅仅是法制,更是民主和法制背后的敬畏之心。要明白有些事是无论如何不能干的。
  以史为鉴(1)  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不仅历史长,历史典籍也多,通史、断代史、编年史、专题史,仅正史就有二十四部,非正式的还有一部《清史稿》,至于野史就更多了。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国人对历史的态度,一个王朝开国后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把前朝的史书修好。而领导层发生了疑惑,也往往爱从史书中寻找答案,为此还专门编一本领导专用史书——《资治通鉴》。  国有国史,地方也有地方史。府志,州治,县志。恨不得把所有的历史事件统统记录下来。史学也成了古人学问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历史,有一个传统说法:以史为鉴。  可我认为,以史为鉴,纯属扯淡。  每个王朝都知道贪腐亡国。可每个朝代贪官污吏仍旧层出不穷,而且越到最后贪得越狠,越丧心病狂。清官永远是凤毛麟角。  每个王朝都知道亡国之因。韩非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亡征》一文中就给出了47种可能亡国的征兆,论述的颇有道理。他还在《安危》中给出了国家安定的七种方法,同时指出了国家危亡的六种作为,“安术有七,危道有六”。可是两千年下来,亡国无数,仅大一统的朝代就亡了九个。  每个人都知道皇帝是个高危行业。且不说太平时节就有可能都得你死我活,单是王朝衰微时,皇子皇孙们就被对手费尽心机的赶尽杀绝,皇帝本人更是非死不可。偶尔有几个侥幸不死,来一个“山阳公”、“昏德公”,也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前后不啻天渊。但每个人都梦想着过把皇帝瘾,即使冒着身死族灭的危险。这就叫过把瘾就死。  历史学家拍着桌子说:人啊,你怎么就不吸取历史教训呢?  我说:人啊,他就没法吸取历史教训。  关于这一点,古人在一千多年前就知道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原因很简单,首先你千万别高看了人类的德行。比如抽烟,抽烟的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不到最后生病受罪,逼得医生下“最后通牒”,是没有几个人肯主动戒烟的。不过,真要到那个时候,就说什么也晚了。  对于吸烟的人来说,现在吸烟是现在享受,以后生病受罪是以后的。为了现在的享受,鬼才愿意去琢磨呢。  烟酒的诱惑就把人类迷得五迷三道的,更别说金钱美色了,更别说主宰一切金钱美色的至高权力了。  事实上,所有的史书,无论是正史、野史,还是断代史、编年史都无一例外的写满了四个大字:争权夺利。  有“千古明君”之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踩着兄弟手足的鲜血登上王位的吗?  开创大明一代盛世的永乐大帝朱棣不也是通过靖难之役,逼得建文帝莫名其妙失踪才上台的吗?
  楼主可以出书啦 祝你成功 我把你的文章转到Q空间啦
  楼主对于文革一段不敢苟同,仅仅归结于权利斗争过于草率。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从他敢于把长子放到朝鲜,就应该明白,他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对于小平亦然  
  如果不把文革的罪过推给毛泽东,说明你是一个糊涂蛋。但如果你把文革的罪过全推给毛泽东,说明你是一个更大的糊涂蛋。  --------------------------------------  說得太精辟了,一語中的
  @yuiQ 215楼   楼主对于文革一段不敢苟同,仅仅归结于权利斗争过于草率。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从他敢于把长子放到朝鲜,就应该明白,他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对于小平亦然  来自UC浏览器  -----------------------------  拿得起放得下?讓太子去朝鮮那是曆練,好有軍功可以接班。太子死了,誰第一個倒楣,不還是老彭嘛。他也是人,不是神,有的東西,他拿得起就放不下了。
  以史为鉴(2)  这还只是政变成功、光荣晋级的。而那些棋输一着、功亏一篑的政变未遂者、权谋失败者,留给他们的只能是抄家、坐牢、充军、杀头、灭族。而根据史料的反映,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概率。  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人冒着毁家灭族的风险,在政治舞台上死掐。  这跟抽烟是一个道理。争权成功面对的是荣华富贵。金钱美女,甚至是山呼万岁、至尊无上。诱惑太大了,值得拼命。而杀头灭族只不过是失败以后的事。对于完全沉浸在权力诱惑的人来说,完全不是个事了。  有人就天真的想,我与世无争,甘愿让权,制作一个富家翁行不行?  当然不行。比如资深权谋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兵变,大将军曹爽一枪未发就交出了兵权。满心以为拥着娇妻美妾,富贵终老。没想到刚进洛阳城就被司马懿给剁了,灭了三族。而司马家重掌兵权,迈出了由晋代魏的最关键一步。  还有隋文帝杨坚。据说杨坚在夺权的关键时刻,下手有些哆嗦。他的贤内助独孤氏(后来的文献皇后)在后面猛推了一把:“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顶级权谋家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打蛇不死反受其害。所以除恶务尽、斩草除根成了历代野心家们矢志不渝的信条。  其实仅以权力斗争的政治智慧而言,古人丝毫不输于今人。  比如,明代的政治斗争就相当有智慧。朝廷中牛哄哄的两大老要掐架,通常先是小弟出马(一般是言官,就是为了探探风气)。攻击的矛头也不直指大佬,而是与大佬关系密切的小喽啰(门生或亲信)。弹劾的理由也小的很不起眼,通常是一句不小心的话,一句谐音的讽刺,一张不署名的传单,一句经书的解释。搞这么多小动作就是为了一个目的:不让大佬警觉。  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小事,等到舆论被炒起来,立即上纲上线,小事也就成了大事。此时就连皇帝也难平众怒。当然,此时攻击矛头也由芝麻小官转向朝廷大佬。而幕后的黑手也转向了台前,发出致命一击,将政治对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明史》中赫赫有名的严嵩、张居正(死后进行)、叶向高都是这么被打趴下的。  从组织程序开看,逻辑清晰,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前后呼应。先扫外围,直取中枢,结果证明十分有效。这就是所谓的“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大凡在政治圈里待得久了,都懂得这一套。  不过采取如此斗争策略千万要掌握火候,第一步没有效果,万万不可进行第二步。否则很可能惹火烧身,偷鸡不成蚀把米。  而这种斗争方式,至少文革时还在用,也明显没有过时。如政治斗争需要打倒某个人或者某个势力,就现在报纸上(当然是影响力大,政治倾向性强的报纸)刊登几封群众来信,先不做任何评价。
  @漫步狮子座
20:51:38  楼主可以出书啦 祝你成功 我把你的文章转到Q空间啦  -----------------------------  感谢支持
  回复第217楼(作者:@淮山秋雨 于
18:56)  @yuiQ 215楼   楼主对于文革一段不敢苟同,仅仅归结于权利斗争过于草率。不管出于什么动……  ==========  军头第一个倒霉的是刘伯承元帅,彭总打倒的。彭总被打倒最主要是军人干政,范了大忌  
  楼主真乃高人也,佩服!
  天涯难得的好帖子
您的给我拿医药费 !!我看您的帖子笑岔气啦 到现在还捂着肚子痛呢.....
  哎呀 不能看老师的帖子 实在是太搞笑
笑得抽筋啦 历史能写的这样好看 老师真是神人!!!!
  以史为鉴(3)  当然来信内容就是揭发某人或某集团的反革命行为。等群众言论被调动起来,不管这些人是否真的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都不重要了。这些人立刻就被打入另册,十恶不赦了。“全党共诛之,全民共讨之”。目的达到了,万事大吉。至于是否真有那么几位“群众”同样并不重要。  一封邮票八分钱,至少恶心他半年。现在被某些人捧为经典斗争手段的写匿名信,其实早就是古人玩剩下的了。像明朝大太监刘瑾当权时,气焰熏天。居然就有人敢摸老虎屁股,写了一封匿名信,投在朝堂上。  这可惹毛了刘瑾,当场就让文武百官在奉天门外跪着,非要找出元凶不可。当时正值盛夏,烈日似火,当场就晒晕了十几位朝臣。这场罚跪一直从早晨持续到傍晚,因为没人肯认账,刘瑾又给他们找好了夜里住宿的地方——锦衣卫大牢。三百多位大臣全被关了进去。  这帮人又晒又饿,折腾了一天,晚上还不让消停,又被请进了牢房。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后来查明,这匿名信不过是刘瑾的同行——太监的作品。这行竞争也很激烈,有时就要耍些非常手段。同行是冤家嘛,可以理解。  只不过就这一封匿名信,就把刘公公气的七窍生烟,还一口气结下了三百多道梁子,不简单啊。刘瑾圣眷正宠、大权在握时,这帮“梁子”不会拿他怎样,甚至会拍他的马屁。但刘瑾一旦失宠,这帮人会把他往死里整。刘瑾算是给自己找好了挖墓人。  不服不行啊,古人的智慧。  所谓的以史为鉴,大多数情况下,增加的不是治国安邦的大智慧,而是你死我活权谋斗争的小心眼。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人类之所以不能真正的以史为鉴,还因为历史有一个怪脾气:历史从来只相似,却绝不重复。虽然就历史大势而言,人类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但具体到时代和个人身上,却往往复杂得多。  比如,大明的崇祯朝和大清的咸丰朝。一个是“流寇遍天下”,十几年农民战争席卷大半江山;一个是太平天国大闹江南,波及中原十八省。一个是清军屡屡犯边,辽东、直隶、山东一刻不消停;一个是英法联手趁火打劫,从广州到天津,还攻进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同样是内忧外患,同样是末世悲凉。但大明朝的崇祯却被逼得吊死在老槐树上,大明也宣告终结。而大清在咸丰朝之后居然奇迹般的灭了太平天国,硬是死撑了五十年。  还是这样说吧,司马懿装病能夺兵权,你装病就只能被扣工资。赵匡胤黄袍加身能做皇帝,你黄袍加身要不是拍戏,就肯定被送进精神病院。  所以敬告各位同仁,历史要唯物辩证的学,不可生搬硬套。生搬历史经验教训的,往往被历史撞得头破血流。  这就是历史教训。我说过,因为人的贪念,利令智昏,所有的历史教训都不可能为人类真正吸取。
  以史为鉴(4)  说到这里,未免让人丧气。不过,上帝还是眷顾人类的。至少有一样还是能震慑人心的,这就是宗教,准确来说应该是信仰。  纵观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如欧美,往往是全民有信仰(信仰并非单一),而且宗教远离政治;最专制落后、是非最多的国家,往往是全民有信仰(信仰很单一),而且政教结合的国家;有些国家,没什么真正的信仰,当然也就没什么政教结合,不骑马也不骑牛,我们就叫他发展中国家。  这里说一下,宗教信仰不是迷信。人们通常以为有神有鬼的就是迷信,但我始终认为,引人向善的就是信仰,引人向恶的就是迷信。  宗教信仰的好处大大的有,但现在我们要谈的是教训问题,那就把好处暂时放一放吧。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宗教信仰不是万能的。也许是上天的刻意安排,宗教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不大,但在西方政治生活中却无处不在。在某种意义上,整个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就是一部宗教史。如果我们只关注中国历史而忽视西方历史的话,无形中就会有一种缺憾。  其实任何一种宗教对世界的解释都是唯一的。但是因为进入教会的人,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加上教会内部权力斗争的需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教会也不例外),无可避免的分宗立派,所有宗教无一幸免。如佛教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传入中国的又分成禅宗、净土宗等;道教有正一派、全真派(金庸小说里鼎鼎有名);伊斯兰教穆斯林有什叶派、逊尼派。  而且还有一个定律,影响越大的宗教门派越多。比如基督教,原本脱胎于以色列人的犹太教(《圣经》中《旧约》部分)。罗马人征服了犹太地后,基督耶稣的门徒走出犹太人的小圈子,开始在整个罗马帝国境内传教。他们被人们称为基督徒。而后来,人们也把他们与传统的犹太教区分开来,称他们为基督教。  基督教在在整个罗马境内迅速走红,基督徒人数打着滚得往上翻。其实,有很多人是为了赶个时髦,凑个热闹,并不是真正接受信仰。  不过,按照中国皇帝的逻辑,不管是白莲教还是弥勒教,只要人数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铲除。否则,大好江山就有换姓的危险。事实上,罗马皇帝也是这么想的。  比如那个著名的罗马暴君尼禄,就对基督徒痛下杀手。并且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里,历代罗马皇帝不断发布诏令,“戏弄、鞭打、扭锁、监禁”,大杀基督徒。一心想把基督教从罗马地图上抹掉。  但信仰这个东西很有个性,越是压迫,越是能锻炼出最忠诚的信徒。基督徒不仅没消失,反而凭着忍耐和善良,赢得了更多人心。  罗马皇帝反应相当灵活,一看硬的不行,马上换软的。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和他的共同统治者李锡尼一起发布米兰赦令,宣布绝对的信仰自由。此时,基督教和罗马境内的其他宗教一样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表面上看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作者qq:.欢迎私下聊。
  楼主,我也很喜欢历史,我的历史水平在我周围朋友中算可以的了。  看了你的文章,我真是佩服得物体投地,好多观点我跟你类似,更多的是对我的启发。  你说的宗教不是迷信,这点我相信。  我在英国,和英国人讨论过宗教和科学的问题。英国人上班时候研究核物理,研究宇宙大爆炸,丝毫不影响下班后去教堂。我认为宗教在这边起到一种道德规范作用。
  以史为鉴5  基督教迅速发展。  但历史一再表明,人跑的太快会跌跟头,车跑的太快会出车祸。基督教的猛跑也确实让它跌了一个大跟头——分裂和变质。  还是那个君士坦丁,在晚年正式受洗入教,成为第一位信封基督教的罗马皇帝。  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立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并宣布其他的异教信仰为非法。这意味着基督教的最终胜利,同时也意味着世俗的权力压倒了纯粹的宗教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基督教内部对教义的解释已经产生了分歧。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对安息日的分化。  原来的犹太教遵守安息日,六日劳作,第七日安息,敬拜独一真神——上帝。基督徒继承安息日。按七日一循环,每到星期六就是安息日。  但罗马人原来的宗教是拜太阳的,他们把星期天叫做太阳日(英文中星期天为sunday,直译过来就是太阳日)。基督徒在罗马传教的时候,不仅罗马人被拉进来了,太阳日也跟着进来了。于是,分歧产生。  老派人马认为,星期六是安息日,是圣日,万古不改。新派人马认为星期天是主日(基督耶稣在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即星期天复活。因此称星期天为主日),是复活日,理应坚持。  就是现在中国信徒中,还有坚守星期六与星期天的分别。  对于这种分歧,罗马皇帝最初采取的政策是和稀泥,安息日,太阳日,你们看哪个顺眼就遵守哪一个。但后来越来越偏向太阳日,毕竟原先罗马人(包括非基督徒)都是敬拜太阳神的。谁亲谁疏,谁远谁近,皇帝还是分得清的。  到最后干脆出台法律规定,谁再遵守安息日就要受罚。  正因为如此,基督教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分裂。随着罗马帝国东西分家,日耳曼入侵,西罗马覆灭以及现实权力斗争的需要,东西方教会最终分裂。  东部教会自称正教(因在东方而称为东正教),以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积极向东欧及北方传教,势力直达俄罗斯。西部教会自称公教(中国翻译为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天主教又被称为罗马天主教),积极向中欧、北欧扩张,影响大半个欧洲。  16世纪时,德国的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运动,迅速波及天主教控制的欧洲广大地区。最终成功的从天主教中拉出一大批信徒,后来自成教派,被称为新教(此派最坚持《圣经》诫命,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清教徒即为此派)。  至此基本上形成了基督教内部东正教、天主教、新教三大派系鼎足而分的格局。  17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逐步扩张,基督教又逐渐传播到亚洲、非洲、美洲的广大地区,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宗教。  其实,宗教最大的不幸不是分家而是结婚。宗教一旦与政治结合,产生的必然是怪胎:贪婪、残暴、专横、无耻、荒淫,几乎人类所有的丑恶都会被激发出来。  一般认为,公元538年教皇西弗流斯在罗马城内登上普世教皇宝座,是罗马教廷掌权的开始。其实,早在5年前,即公元533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就发布过诏令,任命罗马教皇(当时是约翰二世)为东西方所有教会的领袖。  只不过当时,这个皇令还不能在所有的教会生效。因为此时还有信奉别的教派的国家,他们可不吃这套,合伙压迫罗马教皇。更可怜的是,连罗马教皇和教廷的大本营——罗马城此时还在别人手里。  但就在538年,东罗马的军队打了关键的一个大胜仗,攻下了罗马城,并且守住了。教皇西弗流斯才得以在罗马登基,压迫一切不同信仰的教徒。
  以史为鉴(6)  也就在这一年,在奥尔良召开了第三次宗教会议。会上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在星期日骑马、乘车、修理房屋或装饰人仪容装束等事,都是不合法的。但在田里的劳工都是应当禁止的,以便人民可以到教堂里去敬拜。如果任何人做了其他举动,他是要受罚的。”  也就是说,星期天被强迫遵守了。  从此,欧洲进入了教皇时代,也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直到1793年,法国大革命,罗马教会在法国受压迫。“尽闭教堂,籍没其产,熔巨钟为炮,毁玛利亚及基督之像。”成为罗马教廷受打击的开始。  1798年(正好1260年),法国大革命风云人物拿破仑派兵攻入罗马。时任教皇庇乌六世被抓到了法国,并且当年8月就死在了法国军营里。罗马教廷严重失势。  后来,虽然又有新的教皇被选出,但罗马教廷再也没有回到以前的威风时代。  在罗马教皇说一不二的风光时代,罗马教廷宣称,教皇是没有错误的,而且永远不会有错误。这简直就把自己当成了上帝,比中国的皇帝还皇帝。  不过罗马教皇确实有废掉皇帝的本事。比如德国皇帝亨利四世,说话不注意,冒犯了教皇权威。教皇一声令下,作出判决结果:开出亨利的教籍,废掉亨利王位。同时鼓动亨利手下诸侯造反。  这下可把亨利吓坏了。他立马带着王后,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罗马,向教皇请罪。  此时教皇为格里哥利七世。亨利来到他的城堡,将卫兵留在外面,自己一个人进入宫殿外苑。他摘掉王冠,穿着单衣,光着脚,站在外面等候教皇召见。直到他不吃不喝,认罪三天,教皇才宣布可以原谅。需要说明的是,这可是冬天。真不知道这个亨利天潢贵胄娇躯弱骨的,是怎么熬过来的。  就是这样,亨利四世还必须等到教皇正式下令许可,才能恢复王位,行使王权。  格里哥利也因为这次胜利,高兴坏了。甚至夸下海口:教皇的职责就是颠覆骄横的君王。  这就是教皇,拥有无上的权力。  但历史证明,无上的权力一定导致无上的腐败。  如教皇为了敛财,推出了发财新门道——贩卖赎罪券。声称只要买了它,就可以预先赦免人的一切罪恶。“连悔改也不必”。甚至放出鬼话,不仅能免活人的罪,还能免死人的罪。只要他们的银币一碰到箱底,“叮当一响”,死人的灵魂就立刻从地狱升到天堂了。  鬼话!扯淡!无耻!  就这么无耻的鬼话,当然激起人们的反对。德国牧师马丁·路德立刻起来批判,还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纲论》,就钉在教堂的门外。对教皇“赎罪理论”狠狠扒皮。而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就此拉开序幕,最终形成新教。
  作者qq: 欢迎底下私聊。
  持续关注中
  以史为鉴(7)  同时,为了镇压异己分子,罗马教廷还特设了宗教裁判所。只要稍稍对教廷产生怀疑,马上就会被拉来审判。其中绝大多数(有人说是99%)都会被判处死刑。著名科学家布鲁诺、伽利略都受到这种待遇,逼得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活的时候都不敢发表自己的“日心说”。  有的资料上说,一千多年来,被罗马教廷处死的“异己分子”至少有五千万。仅1540年到1570年的三十年间,被处死的就不下90万人。  教皇对整个天主教会拥有信仰、道德、纪律和行政上的最高权力,这就是所谓的教皇至上。而且教皇一职还有一个特点:终身任职(只有异端罪可以罢黜)。  教皇的权力如此之大,跟中国的皇帝是一样一样的。教皇的产生,同中国的皇权斗争一样,充满了阴谋、奸诈、算计、妥协和丑恶。  另外一方面,欧洲的神权实在太大了,教皇可以利用教会势力来影响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实现自己意图,都超出了国家界线。反过来讲,一旦教皇位置出现空缺,各国君王谁不想找一位亲近自己的人上马啊。各国利益又明显不同,这帮拉一个,那伙顶一个,想不斗都不行。  这里补充一点,根据天主教教义,教皇是位居耶稣十二大门徒之首的圣徒彼得的后继者。但就是这个彼得,在耶稣蒙难时,三次拒绝承认自己认识耶稣。  由于教皇是不结婚的,也就没有自己的后代。所以教皇是由选举产生的。选举教皇的程序,既有约定俗成的旧规,又不断与时俱进,增添不少新内容。  1059年,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今后教皇产生必须由枢机主教开会决定。1268年10月,教皇克雷芒四世“升天”,一大帮枢机主教在意大利城市维蒙博碰头,开始选举。没想到各派势力互不相让,把会开成了马拉松。对峙了一年半,愣是一点结果没出来。  这帮神职选举人还挺有耐心,打算继续马拉松下去。但老百姓却不干了,1270年6月,他们在市长和商会会长的带领下,把枢机主教们全赶进了教皇宫。说选不出新教皇,谁也不准迈出大门一步。民国之初,袁世凯也干过这事。  主教大人们还真有把硬骨头,吃着送进来的面包,喝着清水,仍旧不紧不慢的扯淡。还放出话来,要把带头闹事的逐出教会。还扬言罢工。  但心怀信仰的老百姓更不甘示弱。他们甚至把议事大厅的屋顶拆了。说这样方便“圣灵沛降”,现场指导。  头顶青天白日,就着面包清水。17名“坚贞不屈”的枢机主教愣是坚持了两年零九个月才投降。日,他们把耶路撒冷主教特巴尔多·维斯孔蒂推上了教皇宝座,这就是格列高利十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特巴尔多当时既不是枢机主教,也从来没有列席过枢机主教大会。也就是说,他完全是各方势力折中的结果。
  作者qq: 欢迎底下私聊
  天涯的水准是越来越低了。什么鸟人都敢胡侃历史。  [发自iPhone/iPad客户端: 天涯 ]  
  @kevinwlb
20:27:35  天涯的水准是越来越低了。什么鸟人都敢胡侃历史。  [发自iPhone/iPad客户端: 天涯 ]  -----------------------------  不要这么说自己。
  以史为鉴(8)  然而让人欣慰的是,虽然是折中出来的,格里高利十世却相当聪明。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1274年,他颁布赦令,为教皇选举工作做了详细议程安排。最有意思的是,他还对会议期间的工作餐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他规定,开会选举时,枢机主教们都被请进会场,封闭讨论,直到新教皇产生。头三天,供应正常饮食;此后五天,每天只提供一顿饭;如果会议仍有必要继续进行,从第九天开始,每天只提供干面包和清水,直到会议结束。只能保证你们不会饿死。  为了避免暗中勾结,他还规定,会议期间所有人必须住同一间卧室。你们就互相监视吧,省钱而且效率高。  事实证明,这个规定相当有效。此后两届教皇产生非常顺利。可是到了约翰二十一世时,这个规矩就给废了。而废除的压力就来源于选举教皇的枢机主教。  对于权谋人物来说,有秩序浑水摸鱼的可能性就少了。有时,还是乱一点好。  有时,参加选举的枢机主教们面临的压力也是大大的。因为各国诸侯、豪门贵族甚至是政治流氓都可能参与其中。某些情况下,就不得不做出一些违心的抉择了。  日,枢机主教选举新教皇。当时16名成员只有4人是意大利机主教(注意这个比例)。  这里先交代一下,就在一年前,1377年老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刚把教廷从法国的阿维尼翁迁回意大利的罗马。原来,80多年前,法国国王不仅抓了教皇,后来还用强制手段把教廷从罗马迁到了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尼翁。立克雷芒五世当新教皇,大大加强了法国对教廷的控制。  因此,教廷好不容易回到罗马,意大利民众热切盼望能有一位意大利人来执掌教廷,好让教廷留在罗马。不过从刚才的人员比例来看,不大容易。但幸运的是,这次选举可是在意大利的地盘上进行的,软的不行,咱们还有硬的。反正无论如何,就是不能让法国佬抢了去。  这可难坏了拥有选举权的枢机主教们。据说,选举会一开,他们就手脚发抖,心惊肉跳。第二天,就选出那不勒斯人普里亚诺为新教皇。这就是乌尔班六世。  这个乌利亚诺都是个发如雪的老头了,从来没参加过选举会,更没想到天上这个大馅饼会砸到自己头上。  而老百姓可欢喜坏了,一看见会场上白烟升起,知道新教皇产生了。就打开门锁,一窝蜂冲进了会场,把普老头往宝座上一按,七手八脚套上法袍,扑通扑通全跪在脚下行吻脚礼。  这普老头一辈子头回经历这阵势,吓得手脚乱颤,说话也不利索了,任由这帮凡夫俗子折腾了。而那些拥有选举权的枢机主教们则一个个不声不响的溜出了会场。
  以史为鉴(9)  几天后,12名枢机主教(都是法国籍,也有说13人的)逃到了意大利的阿纳尼镇。他们逐个把手按在《圣经》上发誓,说要不是有人找他们玩命,自己绝不会选举乌尔班六世。8月9日,乌尔班正式加冕。  故事还没完。与此同时,日内瓦枢机主教罗伯特在法国人的支持下,宣布就任新教皇,称克雷芒七世,教廷就在法国的阿维尼翁。  而此时,乌尔班六世也改组了罗马的枢机主教团,一口气任命了24名意大利人,势力得到了巩固。  双方都上场了,斗争开始。  首先两教皇开始对骂,都坚称自己是唯一合法的教皇继承人,宣布开除对方教籍,并且都送给了对方一顶“伪教皇”的帽子。就像过去,蒋介石称共产党为“共匪”,共产党就称蒋介石为“蒋匪”。古今中外一个道理。  这背后当然是各国利益的争夺。站在乌尔班背后的是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匈牙利、波兰、佛兰德、意大利北部中部各国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为克雷芒撑腰的是法兰西和他的盟国卢森堡、苏格兰、奥地利、阿拉贡、纳瓦尔、洛林和萨瓦。  混战。混战。天主教会却陷入了分裂。不久,两位教皇相继“升天”,而又各自选出新任教皇,继续战斗,互不妥协。  1409年,分裂双方在比萨举行会议,决定同时废除阿维尼翁教皇本笃十三世和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二世,另立新教皇亚历山大五世。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本笃十三和格列高利十二都拒绝退位,因为他们背后仍有人支持。这事整的,本来只想要一位,最终却变成了三位。天主教一下子出现了三位教皇并立的奇观。  荒唐的局面最终走到了尽头。1417年,历史上第一次,枢机主教们、18个国家的大使和自认正统合法的三位教皇走进了同一间会场,第四位教皇马丁五世产生。前三位教皇被迫屈服,承认自己伪身份,教会渡过难关,实现统一。  一直以来,人们用各种阴谋诡计来算计教皇的产生。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有些事是人力办不到的。1241年,马泰奥·奥尔西尼把参加教皇选举的全体枢机主教都赶进了一处废墟里,使他支持的人顺利当选。这就是切莱斯廷四世。但天不遂人愿,切莱斯廷四世年老多病,只干了17天就死了(也有人说他是被毒死的)。  奥尔西尼一顿折腾,就折腾出这么个结果,也算是报应。  谁能左右教皇的产生?有一个古老的格言这么说:走进聚满枢机主教的教皇选举会场,那些自认为胜券在握。非我莫属的家伙,从来都是垂头丧气的走出来的。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一个事:并不是宗教信仰出了问题,而是信奉宗教的人出了问题。信仰将人引向完美,让人意志坚强、豁达宽容、正直善良、柔和慈爱。但人本身还有另一面:自私、贪婪、残暴、凶恶。而人们接受信仰、进入生活后,善恶相争又往往会激起人性的另一大丑恶——虚伪。用耶稣基督的话来说是:“假冒为善”。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是;“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
  楼主学说丰富,洞察深刻。但是看到后面感觉有点离题啊,不知楼主的重点是哪?
  以史为鉴(10)  整个信仰也会变成迷信。  就像古时的以色列人,他们为了表示对信仰的虔诚,将自己衣服上的繸子做长,上面绣有经文,故意在人多的地方大声祷告,将日常生活的条条框框强制性的无限增加,以自己能遵守而别人不能遵守为荣。但他们的内心却自私、冷漠、高傲。“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别人的肩上,但自己却连一个指头也不动。”  犹太人就像一潭死水,拒绝任何改变,最终被罗马人毁家灭国。仅被杀的就有一百多万人,其后饿死的、奴役的、被贩卖的多达二百多万。就连犹太人祭祀上帝的圣殿也被罗马人一把火烧了,全烧光了。从此,犹太人被驱逐到世界各地,“在天下万国中,被抛来荡去。”  就说,现今耶路撒冷属于古以色列人的就只有一段石墙,以色列人见到它就想起自己的屈辱岁月,就嚎啕大哭,被称为“哭墙”。  连基督教也承认,即使进入教会的人,也不可能就一定改掉自己的罪恶,将来在接受拣选时,也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  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关于“末世毁灭”的预言。毁灭方式不尽相同,但前提却都一样:人类道德极度败坏,灾害连绵。也许正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恶无法消除,也就注定了人类无法真正的以史为鉴,也就注定了人类历史不断犯罪——赎罪——再犯罪——再赎罪——再犯罪的循环。大概最终连至高全能的上帝都失去了耐心,全毁灭吧。
  善恶之争(1)  如果除去技术性的进步不谈,整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善恶相争的历史。一方面是人类的恶恶性膨胀,肆虐扩张;另一方面是人性的善坚守阵地,艰难反击。这两大方面军每一次交锋的胜败得失,直接关系到人类历史的命运进程。  按照《圣经》的说法,世界上只有三个人出生时没有罪恶。两个人是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另一个人是救主基督耶稣。但耶稣本来就是上帝之子,本身就带有神性,不能以常人看待。而亚当和夏娃因为违反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善恶之树上的果子。从此就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开始了赎罪生涯。人们通常解释成不顺从而犯罪。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寓意,始祖吃了善恶之树上的果子,就表示恶进入人心。并随着人类的生息繁衍一代代遗传下来。而偷吃禁果就成了人类的原罪,人必须为这个原罪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人世间有了各种欲望、贪婪和不公。这就是基督教中著名的原罪理论。当然,也有的教派认为,吃禁果后,人类就有了犯罪的倾向。而犯罪的结果就是惩罚:疾病、痛苦和死亡。  另外多说几句,中文版《圣经》说,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以后,“眼睛就明亮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翻译上的错误。根据最原始的版本——希伯来文《圣经》,应该翻译成“眼睛就不明亮了”,就分不清善恶了。  总之,是人有了恶,恶引向罪,罪导致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有人说,人类的罪是从人有私有观念开始的。在没有私有观念的原始社会没有罪恶。现代考古学已经证明原始人类已经有人吃人的事了,当然那是在极强的天灾面前。并且当时的原始人类已经知道人的后脑是个薄弱环节,从背后偷袭成功率相当高。我们的祖先很有可能就是偷袭成功的那批人。  只是当私有观念进入祖先头脑以后,有人先下手为强,成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有人后下手遭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穷人。再争下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朝质变的方向发展。  在整个生物界恐怕也只有人类由于这样的关系:一群人因为某种条件而成为另一群人的完全附庸。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这两类人的关系世代遗传。这两类人我们就叫做奴隶和奴隶主。  存在奴隶和奴隶主的时代,我们称之为奴隶社会。  人类是群居动物,很早就有了部落。有了部落就会有族长。族长把手下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组织起来,于是这帮小伙子就有了两个主要工作:一防止本部落的私有财产被别人抢;二对其他部落的私有财产努力抢。  在这方面我们熟知的代表性事件有黄帝战蚩尤、舜帝大禹打三苗。  当出现了一个特别能抢的部落,把周围部落都抢了过来后,国家的雏形也就出现了。在抢的过程中,族长的权威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征服的快感也极大地刺激了权力的集中。最终,在权力的极度诱惑下,族长极其部众奔向了王权的不归路。
  我记得大都最后一个元帝逃到了北方草原,照旧做他的大汗,历史上称为北元政权,成吉思汗的后代一直传到三十五世,直到后金强大起来才最终灭了北元。所以根本不能说明朝统一了中国,至多不过是第二个南北朝。  
  善恶之争(2)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此阶段部落的政治相当民主。部落中的重大事件,像打仗、结盟、迁徙甚至新首领的产生,都需要召集部落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开会讨论、举手表决,大家商量着来,首领也不能单独拍板。即使像一代雄主铁木真,威震整个蒙古,也只能通过开会的方式,让全蒙古大大小小的奴隶主推举才成为最高领袖——成吉思汗。  并且按照成吉思汗的家法,大可汗有选举产生,当然多数是个形式。成吉思汗死前已经指定由其二儿子窝阔台继承汗位,但因为没有开会,所以只能由四儿子托雷监国。直到两年后正式开会推举,窝阔台才正式即位称汗。但后来忽必烈在汉人的鼓捣下“学坏了”,武力赶跑了弟弟阿里不哥,废掉了家法,改成了汉人的世袭制。不过这也成了海都等蒙古头头反对他的口实,直到忽必烈死,都没能摆平这民族内部矛盾。  另外说一点,部落首领生活也相当朴素。据韩非子的《五蠹》交代,首领们住茅草房,吃粗粮饭(按照现代理论,比细粮健康),喝野菜汤,穿粗布麻衣,跟个看门的待遇差不多。据韩非说,当时人们大多不愿当首领,倒不是后人想当然的装清高,而是待遇这么差,还不够操心受累的。  只是在部落向国家“大跃进”的过程中,抢的东西越来越多,首领待遇越来越好,权力越玩越刺激。于是为了争夺首领位子,必要时耍个阴谋手段,来个武力威胁,只要达到目的,就要不择手段。如辽太祖阿保机所在的迭剌部本来是契丹八部之一,部落首领首领推举产生,三年改选一次。有选举,有任期,这简直就是民主制的样板嘛。但阿保机当上首领后,明明满了任期就是不卸任。还放出话来,对别的部落首领说你们吃的盐都是我的领地产的,你们应该来感谢我。几个首领傻呵呵的就来了。结果就上演了契丹版的鸿门宴。什么推举,什么改选统统扔进了契丹历史垃圾堆。  在夺了首领位子之后,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政治觉悟,有儿子就传儿子,没儿子就传兄弟,开始“家天下”。商朝多兄终弟及,周朝多父死子继。看来周朝人是比商朝人进步,知道儿子比兄弟亲。  传统说法都把“家天下”这个万恶之源扣到大禹的儿子启身上。人们普遍相信,启之前的首领接班是“禅让”的。  中国最早的正史之一《尚书》中有一篇《尧典》,记载了让无数后人心驰神往的禅让故事。黄帝的玄孙尧,通过品德才能的一系列考察,选定了接班人舜。舜晚年又因为其治水有功而选定了接班人禹。都是任人唯贤。  春秋的孔老夫子在书中对禅让制大加赞扬,到了西汉太史公司马迁有照单全收的搬进了《史记》。这可坑苦了后人。每当朝政腐败、任人唯亲的时候,读书人就捧着书一边哭,一边想着那上古时代择贤而用、垂拱而治的美好时光。大叹人心不古。
  善恶之争(3)  不过,有些人还就真不信这些鬼话。像韩非子在《说疑》中就借别人的口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后边还有理论分析,这四个人都是受野心支配,行为全是暴力谋反。因为这四个人广植党羽,所以天下人都称颂他们;他们自己名声显赫,所以天下人都说他们精明;他们的威严足以统治天下,利益足以压倒天下,所以天下人都顺从他们。  据说,西晋时在发掘的魏国古墓里出土一批“竹书”(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幸运儿”)。就给“禅让制”翻了案。  在我看来,整个法家就是讲严刑峻法、阴谋诡计的。而后来的延绵两千多年的君王整个就是一个“外儒内法”。也许正是看透人性的虚伪吧。  反正不管谁真谁假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有一部分人穷,有一部分人富,有一部分人成了奴隶,有一部分人成了奴隶主。人类不可回头的进入了奴隶社会。  奴隶时代的特点就是,奴隶主拥有一切,包括奴隶的生命。奴隶辛苦一辈子,除了活下去,别的一切没有指望。有时奴隶连活下去也是奢望,比如商朝就大规模的屠杀奴隶来陪葬。  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边是什么都不干却什么都有,一边是什么都干却什么都没有(甚至包括生命)。这样的落差,谁心里能平衡啊?  于是奴隶也造反,逃跑、磨洋工、毁坏工具、武装暴动。奴隶主不仅收不到粮食,还有可能把命搭上。像商纣王就是因为奴隶关键时刻反水,被逼的自焚了。  还有一个问题,国家有了,大盘也大了,再也不是只有几个山头的山大王了,动不动就横跨几个省。怎样实行有效管理,让一切手段都落后的古人伤透了脑筋。  商朝的办法是当盟主,四周都是盟属。像西伯,九侯,鄂侯,都是《封神演义》上著名人士。对于不听话的就打,对于不放心的就想办法关起来。像西伯(就是后来有名的周文王),就被关在羑里,顺便推演了《周易》。  但西伯回到周地后就开始挖商朝的墙角,“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死后,还没埋。儿子武王就起兵伐纣。打到后来关键时刻,纣王手下奴隶也反了。牧野之战,据说有七十万奴隶反戈(得罪这么多人还真不容易),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王自焚,武王革命成功,西周开始。  西周疆域比商朝更广。周天子为了能对大周天下进行有效控制,就想出了高招——分封。将帮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还有自己的兄弟子侄分封到各地,成为地方上的实力派人物,就叫诸侯。  像封开国第一功臣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于营丘,为齐国。封弟弟周公旦于曲阜,为鲁国。封弟弟召公奭为燕国,封弟弟叔鲜为管国,封弟弟叔度为蔡国。
  善恶之争(4)  诸侯拥有自己的军队,拥有自己的土地,简直就是独立王国。  武王灭了商朝,但没有把商人都赶尽杀绝。又封纣王的儿子禄父(武庚)于殷,统领商朝遗民。  但诸侯也有自己的义务。比如按时向周天子朝贡;服从周天子命令;周天子要跟外人掐架,诸侯必须出兵帮着掐。  周天子坐镇中央,统筹地方。各路诸侯领导地方,紧跟中央,歌舞升平,大周万岁。  想法不错,实际不成。因为人总是有欲望的。  武王死后,武庚就反了。姬家的两个不孝子管叔鲜、蔡叔度也反了。逼得摄政的周公不得不发兵平叛。结果干掉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  之后,周王朝重新封国。至此齐、鲁、宋、卫、晋、蔡等后来东周列国中的明星角色纷纷亮相,前后还有一些名气不大小角色,霍、曹、毛、蒋、邢等国,共同构成了西周庞大的封国集团。在这些封国中,姬姓(国姓)占了一半以上。  同时,周公还做了一整套礼仪制度规范。这就是有名的“周礼”。  周天子想靠着血缘和威望来实现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中央有威望的时候,还可以办到。但中央一旦衰落,罩不住了。地方也就不听招呼了。  像周昭王就是因为南方不听招呼,想打人家,结果一去就再没回来。“巡狩不返”。尤其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莫名其妙就被人干掉了。逼得继位的周平王迁都洛邑,周王室彻底衰微。诸侯国杀来杀去,谁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春秋五霸个个都是靠着武力打出来的,只有一个有争议的宋襄公不是,但被人家干掉了,死的窝囊,常被后人笑话。  “分封为兄弟,相攻若仇雠。”老家长气力衰微,也就生不起那个气了。有时候天子还要有求于诸侯,受诸侯的气。像周平王死后,他的孙子桓王即位,竟然死活拿不出钱来办丧事,竟然向鲁国借钱。郑国不听桓王招呼,桓王想教训一下。没想到人家不仅敢反抗,还一箭射中了桓王的肩膀,这面子丢大了。  还有晋文公称霸,召开诸侯大会,怕自己威望不够,就请周天子前去。没想到周襄王还真去了。诸侯召天子,召之即来,厉害。  其实奴隶社会就留下两大问题:一是怎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最多的劳动产品,同时保证国家收入最多。要是国家捞的太多,劳苦大众积极性就降低了;要是捞的太少,国家就没法活了。  二是中央如何最大限度的控制地方。地方既能长足发展,又必须绝对服从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史刘炜传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